第六讲:诗歌鉴赏答题模式.ppt.Convertor

合集下载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问答模式课件(共84张幻灯片)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问答模式课件(共84张幻灯片)
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 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 乌和鸣,把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风景表现 得淋漓尽致。
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f归雁洛阳边。 [注]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北临长江。 此诗或题《江南意》。 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有的版本作“潮平 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 为什么?解释第三联的意思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 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 游岳阳而作此诗。 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 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 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这首元曲的主旨是什么? 你认为这首小令中最具神韵的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请作具体分析。 结尾两句“山,仍旧好;人,憔悴了”很为评论家 所称道。这两句到底好在哪里?请从写作技能和思想 内容两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答案]嘲讽追逐功名之徒。 (2)“闹”字,或者“争”字。众土子追求
功名,趋之若鹜的丑态如在眼前。 “山,仍旧好”四字,与上下文形成鲜明对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提问:这首诗描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 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 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 想象的境域。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答题时 三方面缺一不可。
此类题的答题步骤:

语文六年级下册专题1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课件(共41张PPT)

语文六年级下册专题1诗歌鉴赏表达技巧题课件(共41张PPT)
答:以乐景衬哀情,用宏大广阔之景来反衬内心的孤寂。
初入淮河四绝句(三)杨万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注] 淳熙十六年十二月,金人派遣使者来南宋贺岁,杨万里奉命送金使北返途 中,来到原为北宋腹地,现已成为宋、金国界的淮河时,感慨万端,作诗以抒 怀。 【思考】从“虚实”关系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第六课 诗歌鉴赏——表达技能题
课堂目标
1.了解诗歌常考题型 2.掌握表达技能题的答题方法 3.实战演练
一、诗歌常考题型
诗 画面描画题
歌 常
情感体会题
考 题
表达技能题
型 品味炼字题
二、表达技能 题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 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达技能。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4.这首诗(XX诗句)在写景(抒情、描写)上有何特点? 5.这首诗(XX诗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虚实结合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双关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动静结合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虚实结合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借代
答题思路 第一步:判断诗歌所用表达技能;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技能及作用; 第三步:组织语言,整合答案。
第二步:结合诗句分析表达技能及作用(①翻译②特点③情感)
三、实战演练
新柳 〔宋〕杨万里 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 未必柳条能蘸水,水中柳影引他长。 【思考】“柳条百尺拂银塘”中的“拂”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 法?写出了柳条什么特点?
答: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柳条轻柔、优美、有动 感的特点。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PPT精品课件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PPT精品课件

8、慷慨、豪迈
• 10、激越、狂野
• a、缠绵、悱恻 悲壮
b、萧瑟、落寞
• d、凄婉、冷落 悲凉
e、荒凉、衰败
• g、痛苦、悲愤 忧惧
h、低沉、怨婉
• j、悲怆、幽怨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课件(22张PPT)
3、庄严、 6、静谧、 9、和谐、
c、苍凉、 f、凄苦、 i、幽暗、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课件(22张PPT)
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 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3、答题步骤:
• 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 一字传神、对仗工稳……);
• 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 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 现了怎样的情趣?这首诗写了几个层次?你同意某种 看法吗?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2、解答分析:

分析主旨往往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⑴涉及的
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和自然现
象;⑵某一诗句的大意或内涵;⑶诗人的思想倾向、
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⑷时代背景、社会
(2)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
[答题步骤] 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冬至夜深时分, 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
②运用何种表达技巧。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 画面,
③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来表现“思家” 的。(题目已经说明情感)
(想像1分,画面描绘2分)
诗歌鉴赏答题技巧 课件(22张PPT)
【答题思路与步骤】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颔联写六 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

《诗歌鉴赏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PPT课件(共103张)

《诗歌鉴赏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PPT课件(共103张)
诗人自我形象
2、与诗人相关的诗句。 (物我相通、拟人化)
其中“自”“孤樽”“柔橹”“语”等词 是关键词语。 第二步:概括形象的特征:傲岸不羁、逍遥 洒脱、闲适恬淡。 第三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 (情境+人物性格)
秋天的月夜,诗人泛舟江上,自斟自酌,乐 在其中,一个寄情山水、傲岸不羁、逍遥洒 脱、闲适恬淡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比较鉴赏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专题复习课件ppt精品课件优秀课件《诗歌鉴赏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 课件 (共103张)
夜游宫记梦寄师伯浑①(陆 游)
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
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
睡觉寒灯里,漏声断、月斜窗纸。自许封侯在万里,有
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渴望建功立业、
答案: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 特点是:清正廉洁。 (说特点)三年县令任 满离去,马依然瘦弱, 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 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 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 能抵得住透骨寒风。 (作分析)正是通过这 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 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明作用)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专题复习课件ppt精 品课件 优秀课 件《诗 歌鉴赏 各种题 型的答 题技巧 》 课件 (共103张)
高考语文复习高考专题复习课件ppt精 品课件 优秀课 件《诗 歌鉴赏 各种题 型的答 题技巧 》 课件 (共103张)
1、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包括诗人自我形象和塑造的人物形象
• (一)鉴赏角度:
• 看背景
• 看描写
• 看意图
• 自主学习《优化设计》P147-148有关内容
• 要求:1、构建知识网络
• 说特点—概括形象特点(性格特点+人物身份)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PPT资料(正式版)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PPT资料(正式版)

参考答案:一切景语皆情语,
(含义)+描述:
“春空”二字本指群芳落尽,杨花飘飞,风不停 息的单调虚空的景象;
表达作用:
在此“春空”的背后实指“情空”,即,写出了 主人公在笙歌消歇,游人离去后的清寂。
巩固训练2
菩萨蛮 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 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 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空”字指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 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 使主题更加鲜明。
3、鉴赏重要诗句:
听蜀僧濬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①,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②,余响入霜钟③。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 ②流水:借用“高山流水” 典故。 ③霜钟:书记载,丰山有九钟,霜降而鸣。
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③。
注:①这云首阳诗:表县达名了。诗②人翻的:惜同别“之反情”(。“③明共朝传恨:”相点 互传递明酒惜杯别。主旨)。诗人选取“孤灯”、“夜雨”、
①诗中““湿翻竹疑”梦、”“、浮“烟各”问来年渲”染的清原冷因凄各凉是的什气么氛?, (2分衬)托出诗人暗淡孤寂的心境,情景相融,韵味
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方法点拨
1.先弄清写了什么?(意象) 2.弄清是怎样写的?(手法技巧) 3.为什么这样写?(主旨、情感)
例题示讲 虞美人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 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 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 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把握内容 (写什么内容):写作者面对美景 怀念往昔帝王生活。

诗歌鉴赏答题的模式ppt

诗歌鉴赏答题的模式ppt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诗歌创作和鉴赏, 拓展自己的文化视野和思维深度。
加强模拟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要点一
多做模拟试题
要点二
注重答题规范
通过做模拟试题,熟悉考试形式和难度,提高答题速度和 准确度。
在模拟训练中,注意答题的规范性和条理性,培养良好的 答题习惯。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多读多背优秀诗篇,增强语感
多读优秀诗篇
广泛阅读各个时期、各个流派的优秀 诗篇,培养对诗歌的敏感度和鉴赏力。
多背经典诗篇
背诵一些经典诗篇,加深对诗歌语言 和表达技巧的理解和掌握。
关注时事热点,拓宽视野
关注社会热点
了解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时代主 题,思考这些问题与诗歌创作的联系。
VS
拓宽文化视野
1. 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 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 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 造,语言力求优美。
3.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 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分析技巧型题目
提问方式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
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 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分析意境型题目
答题步骤
2. 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 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和情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讲:答题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练习1】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

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答:
1、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2、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3、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练习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

试作简要分析
答:
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

白诗抒写了恬淡适然的心情。

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迁恨明月,说明月故意与人作对,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

朱诗抒写了凄凉孤寂的心情。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练习2】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情景交融: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

(3)渲染。

(4)白描。

(5)动静结合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

(2)比喻。

(3)拟人。

(4)夸张。

(5)双关。

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

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7)对比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此诗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

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

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练习现场操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1、(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光;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对六朝兴废的感慨。

(4分)
(2)比喻手法。

把君王为奸邪所蒙蔽比喻为“总为浮云能蔽日”,抒发自己不得重用怨愤之情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练习3】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
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
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练习4】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答:同意。

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

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

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

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现场操练
秋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
行人临发又开封。

思考题: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

2,王安石评张籍的诗说"看似寻常最奇崛"。

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评价。

请你找出来,并作简要的分析。

参考答案:
1,秋风本无形,但它可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光秋色,因而虽无形,却又处处可见。

用“见”就将秋风与秋风所带来的肃杀的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唯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微妙的心理,让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深味到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练习5】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有人认为“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2002年高考题)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