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作图:等压线图上画风向
南半球近地面
990 水平气压梯度力 1000 1010 风向
大气的水平运动
完成32页活动
The End !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目录
1
大气的受热过程
2
热力环流
3
大气的水平运动
大气层的分层
• 平流层
– 现象:大气水平运动,无对流,无天气变化 – 气温特点:海拔越高气温越高 高层大气
– 受热过程:臭氧直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
– 人类活动:飞机飞行 平流层 对流层 地 面
大气层的分层
• 对流层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
地面 是
大气 主要的直接热源
削弱作用
大气吸收
大气
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地 面
大气的受热过程
• 大气保温作用的应用
– 昼夜温差 – 秋冬季节有“十雾九晴”之说 – 冬季晴朗夜晚的霜 – 青藏高原上太阳辐射很强,但却气温却很低
大气的受热过程
完成29页活动
热力环流
C
低压
云
晴
D
北半球
490 492 494 496 498 500/hPa
高空的风:
与等压线平行
由于地转偏向力总是与物体运动的方向垂直。 当地转偏向力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平衡时,物体保 持原来的运动状态。
近地面的风
北半球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1010/hPa
近地面的风:
斜穿等压线
由于地面有摩擦力,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
热力环流:等压面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风向
摩擦力方向: 摩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 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反映了气压梯度的大小。根据图2.8完成 下列要求。( 乙两地,哪里的气压梯度大? 活动 下列要求。(1)甲、乙两地,哪里的气压梯度大? 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 简要说明判断理由。(2)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
低压
西
东
高压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气的削弱作用: 反射、吸收、吸收 反射、吸收、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太 注意: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注意: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阳 大 大气 反射 射向宇宙空 间 辐 气 射 辐 大气上界 射 太 大 大 气 阳 大气吸收 气 吸 逆 辐 收 辐 射 射
1.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A )
课堂练习
2、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D 空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 ) A.地转偏向力 地转偏向力 C.惯性离心力 惯性离心力 B.地面摩擦力 地面摩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 水平气压梯度力
3. 读图,某地高空等压面状况: 读图,某地高空等压面状况:
. 高 .C
M A
.D
.E低 .N .B
1015百帕 1000米
.
(1)比较C、D、E气压高低
C>D>E B地冷却 地冷却
地受热 (2)判断A、B受热状况 A地受热
4.下图中,属于北半球风向的有( C ) 下图中,属于北半球风向的有(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hpa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1008 1006 1004 1002 1000 1000 1002 1004 1006 1008 hpa
必修一 2.2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受热过程

(2)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①判断陆地与海洋(湖泊):夏季,等压面下凹处为陆地,上凸 处为海洋(湖泊);冬季,等压面下凹处为海洋(湖泊),上凸处 为陆地。 ②判断裸地与绿地: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 ③判断城区与郊区:等压面下凹处为城区,上凸处为郊区。 (3)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大小 等压面下凹处, 多阴雨天气, 气温日较差较小, 如上图中甲地; 等压面上凸处, 多晴朗天气, 气温日较差较大, 如上图中乙地。
2、大气受热过程的应用
(1)分析昼夜温差大小 ① 地势高低(高处不胜寒) ② 天气状况(晴天昼夜温差大) ③ 下垫面性质 提出问题: 请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来解释这三方面 因素对昼夜温差大小的影响?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 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的削弱作 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地面增温和降 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反之则大。
应用演练
1、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得热源是( C ) A.太阳辐射 B.大气逆辐射 C.地面 D.地热能 2、地球的昼夜温差比月球小,其原因正确的是( D ) A.月球距太阳远 B 地球距太阳近 C 月球本身不发光 D 地球上有大气层 3、有关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引起空气上升或下沉 B.受热使空气膨胀下沉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 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向下的 因与地面辐射的方向相反,称为__________ 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 的形 大气辐射中的大部分能量以__________ 式射向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 保温 作用。 失的热量,从而对地面辐射起到了______ (地面还大地)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爱PPT的老范

04 大气运动的表现形式
局地风
定义
影响
局地风是指在一个较小区域内,由于 地形、地表状况或局部热力差异所引 起的风。
局地风对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 响,如山谷风可以影响山区植被的生 长和分布。
形成原因
局地风的形成通常与地表热力差异、地 形和障碍物有关。例如,山谷风是由于 白天和夜晚地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
洋流
定义
洋流是大气运动在海洋中的表现 形式,是由地球自转和海水的温 度、盐度差异所引起的。
形成原因
洋流的形成与地球自转、海水的 温度和盐度变化有关。例如,赤 道洋流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和地 球自转共同作用的结果。
影响
洋流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 响,如调节全球气候、影响海洋 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等。同时, 洋流也影响人类的航海和海洋运 输。
热成层
位于中间层之上,该层的气温 随高度升高而迅速升高。
对流层
贴近地面的最低层,是大气的 最活跃层,天气现象主要发生 在对流层内。
中间层
位于平流层之上,该层的气温 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
外太空
大气层的最外层,与太空相接, 空气极其稀薄。
大气温度结构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在对流层内,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 低,大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 0.65℃。
季风
定义
季风是大气环流的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由季节性温度和压 力变化引起的风。
形成原因
季风的形成与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和地表温度变化有关。在某些地区,夏季时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温度差异,形成从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冬季时则相反。
影响
季风对全球气候和环境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 季风带地区,季风对当地的气候、农业和水资源有显著影响。
空气对流原理

空气对流原理
原理:空气对流是由于空气受热不均,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而形成的。
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是一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层中近地面空气的对流运动最为明显,所以我们把近地原理:空气对流是由于空气受热不均,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而形成的。
受热的空气膨胀上升,而受冷的空气下沉,是一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大气层中近地面空气的对流运动最为明显,所以我们把近地面11公里高度的大气层叫做对流层。
冷空气密度比热空气大,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形成空气对流。
常见的起风这种自然现象就是典型的空气对流。
空气是最好的绝热体,当然不能传热。
但假设一局部的空气,受了相当的热,温度上升,同时所起的膨胀颇大,也会向上方升起,造成和水一样的对流现象,热亦附带着向他处而去。
太阳射到地面上来的热量颇大,地面受日光直射的地方,温度上升,和此局部接触着的空气,即开场此种向上升起的运动,引起四周的冷空气流来填补其缺,形成了日常的风。
由于对流作用的存在,空气混合的特别均匀。
夏日的阳光下,观看到远处屋顶摇摆不定,这是由于空气的对流引起光在其中曲折引起的。
大气运动知识大汇总(全)

大气运动知识大汇总(全)一、热力环流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比较气压的高低要在同一水平高度上进行比较,垂直方向气压下面高于上面。
③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等压面突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地面受热均匀等压面一般呈水平状态,地面受热不均匀,则往往因其等压面的上凸或下凹。
④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4、大气运动在生活中的运用: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
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5、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作用力概念方向大气运动与等压线的关系。
摩擦力:指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作相对运动时,接触面之间产生的一种阻碍物体运动的力与风向相反,在受摩擦力影响的情况下,当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合力与气压梯度力相平衡时,风向斜穿过等压线,由高压吹向低压地转偏向力。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课件(共13张PPT)

A 郊区 B
市区 C
B 郊区
A
思考:
1.钢铁厂等对大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布局在哪个位置?为什么? A 2.绿化带在什么位置?对城市环境有哪些影响? B
本节课结束!谢谢!
面
密度增加 (高压)
冷却
C
观察 裙子是从陆地 飘向海洋? 还是从海洋飘 向陆地? 为什么?
案例分析1:海陆风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海风
升温快,气温高 低压
陆地
白天
升温慢,气温低 高压
海洋
陆风
降温快,气温低 (高压)
陆地
夜间
降温慢,气温高 (低压)
海洋
知识框架
冷 热 不 均 引 起 的 大 气 的 运 动
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D )
A.减弱① B.增强② C.减弱③ D.增强④ 2.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C)
A.①增强 B.②增强 C.③减弱 D.④减弱
案例分析2:城市热岛效应
气 流 上 升
热
郊区
市区
郊区
案例分析2:城市热岛效应
气 流 上 升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 大气的削弱作用
大地暖大气 地面是大气直接热源
大气还大地
大气的保温作用
大气逆辐 射
热力环流
形成原因
地面冷热不均
形成过程 应用
海陆风 山谷风
城郊风
课堂练习
1.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 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 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完成下题。
1-2-2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回答(1)~(2)题。
(1)有关气压分布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①地气压低于②地 B.③地气压高于④地 C.近地面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①地比②地低 D.高空同一等压面的分布高度④地比③地更高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D B.b为上升气流 A.a的风向为东南风 C.c的风向为西南风 D.d为上升气流
(3)风向与半球位置及气压分布有密切关系。无论高空还是近地面,风的 来向为高压一侧的方向;风向向右偏的处于北半球,向左偏的处于南半球。
影响风的力及对风向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
3.气压系统的判读
①等压线的排列和数值
低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盆地 低压槽——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谷(槽线)。 高压中心——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顶 高压脊——类似于等高线图中的山脊(脊线) 鞍形气压场
由08时到20时,图中(
)
A.①地风向偏北,风力逐渐减弱
B.②地受高压脊控制,天气持续晴朗 C.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并增强 D.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快于冷锋
[命题立意] 本题主要考查天气系统方面的知识及数据的分析、 判读与整合应用能力。 [思路点拨] 此题适用排除法。A项,自8时至20时①地位于低压 中心的北侧,风向为偏北风,等压线变密,风力逐渐加强;B项, ②地受低压槽控制,多阴雨天气;C项,低气压中心向东北方向移 动,且中心气压降低说明势力增强;D项,对比两幅图锋面的位臵 可得出气旋中心附近暖锋移动速度慢于冷锋。
②等压线的疏密程度(决定风力大小)
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等压线稀疏——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小。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单元整合
③判定任意点风向 判定风向规律:先明确高低气压;其次确定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最后根据南、 北半球画出偏向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6
吸收 紫 4散射 外
2
0 区
地面反射
0.75 1.0
可 见 光 区
大气的削弱作用: 反射
吸收
散射
地面吸收
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地面 波长/μ m 大气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3.0 云层越厚云量越大,大气逆辐射越强
0.2 0.4
2.0
太阳辐射能随波长分布示意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 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 果的糖分积累等
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多寡 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南半球 较平直
同一纬度气温差别小
海陆分布
等温线特征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 同纬度 纬凸出 地带 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 纬凸出
气温分布规律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 平原的气温较高 寒流经过处气温 洋流
我国
冬季,等温线密集 1月份0℃等温线大致沿 秦岭—淮河一线延伸
冬季,南北温差大, 越往北温度越低
太阳辐射 冬季风
夏季,等温线稀疏
夏季普遍高温 南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
气 温 的 时 间 变 化 规
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左右,最低 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气温的日(年)较差变化
①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 洋大 ②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小 ③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分析以下农业生产实践对应的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1)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透过温室大棚使室内增温,但大棚又阻挡了 地面长波辐射的散失, (2)深秋季节东北的田间狼烟四起 烟雾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 (3)新疆的葡萄园中地表铺着鹅卵石 鹅卵石的比热容小,白天接受同样多的太阳辐射,升温快,气温高; 夜间降温快,增大了昼夜温差;同时鹅卵石能减少土壤中的水分蒸发。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受热过程。
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原理 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2. 理解气温的时空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
微专题1
大气受热过程及应用
辐射能力(J/cm2•min•μ m]) 12 10
大气反射
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短 地面长 大气 地面 太阳辐射能量最集中的部分是可见光区,因此 逸出 波辐射 吸收 波辐射 吸收 逸出说太阳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 大气(主要指CO2)只能吸收长波,故太阳辐 辐射 射能穿透大气到达地面而不是直接被大气吸收 返回地面 大气吸收 (大气逆辐射)
垂直方向上,温差越大,大气对流运动越强烈,大气越不稳定。 图中甲、乙、丙三地由地面距离高空2 500 m范围内,垂 直温差最小的是丙地,故丙地大气最稳定。
(2011大纲全国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 负相关。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 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读图完成3—4题。 4.(2011全国大纲卷,10)正午前后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高考链接】
(2015浙江卷)逆温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的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的现象。 某校气象兴趣小组在十月下旬晴朗的夜晚对我国南方山区谷地进行逆温测定。 下图为该小组多次观测所得的逆温时空平均结果。完成下列各题。 5.下列关于该地逆温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逆温强度接近地面较大,向上减小 B.逆温强度午夜达到最大,后减弱 C.逆温现象日落前出现,日出前消失 D.强逆温前半夜增速慢,后半夜降速快
比热容 洋流 地形 地面反射
(2011大纲全国卷)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 负相关。图4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高空自 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读图完成3—4题。 3.此时,甲、乙、丙三地的 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A.甲地比乙地稳定 B.乙地对流最旺盛 自学价: C.乙地比丙地稳定 D.丙地最稳定
逆温现象及其影响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 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 高度关注。右图是气温垂直分布 的4种情形。
图中最有利于雾霾大气污染物扩 散的情形是 A.① B.② C.③ D.④
中午
傍晚
黎明前
日出后
但逆温也能带来一些好处: 逆温阻碍了空气的对流运动, 妨碍烟尘、污染物和水汽凝结 物的扩散,有利于雾的形成并 使大气能见度变低,使大气污 染更为严重 抑制沙尘暴发生,因为沙尘暴发生 的条件是大风、沙尘、强对流运动 逆温若出现在高空,对飞机的飞行 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 大的颠簸,同时也提高了能见度, 使飞行更加安全
22℃
2km
1km
28℃
0km
等温线特征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气温分布规律 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主要影响因素 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较曲折 1月份大陆等温线向 在同一纬度,冬季大陆 低纬凸出,海洋向高 比海洋气温低 北半球 纬凸出 夏季大陆比海洋气温高 7月份正好相反
海陆热力 性质差异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 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 物。参考右图,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 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 使冬季的太阳光照得以充分利用;提高 了大棚内的温度,使作物在冬季也可种 植(可以减轻冻害,提高农业生产抗灾 能力);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 和土壤的水分
【问题情境1】
,图中信息显示,8时甲地附近地面和高空温差较大,故冷气团到达 甲地附近上空。正午时,甲地上空被冷气团占据,气温 下降;从8时开始,一直到午后,由于乙地气流不断对流上升,在高空形成厚厚的对流雨云,加 上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正午前后到达乙地上空,乙地上冷下热,使对流更加旺盛,加上水汽 充足,乙地可能会形成对流雨,因此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B正确;乙地为低压,甲、丙两地为 高压,因此丙地刮起东南风,甲地出现西北风,答案C、D都不正确。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 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 途径。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 强大气“温室效应”的?
更多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提高了大气温度;增强了大 气逆辐射,补偿了地面损失的热量
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逆温造成局部上热下冷,大气层结稳定,使大量 烟尘水汽凝结物等聚集在它的下部,易产生大雾 天气,使能见度变坏,甚至造成严重大气污染
夜间地面迅速降温,离地面愈近降 温愈快,形成逆温,黎明达最强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减
高 度 气温 气温随高度 升高而递增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上,底 层空气受地面影响而迅速降温
考点二
气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0℃
3km
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 100m 气温下降 0.6℃ ,但在不 同地点及不同时间,可能会小于0.6℃或大于0.6℃ 表现为曲线变陡或变缓。 如右图在②情况下,大气 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 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 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16℃
【思维流程】
【答案】(1)选A,(2)选C。
6.造成逆温层上界峰值在时间上滞后于强逆温层 上界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A.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存在昼夜差异 B、大气散射反射在高度上存在差异 C.空气上下热量传递存在时间差异 D、下垫面反射率在时间上存在差异
等温线的水平分布及其变动
右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 等温线位置变化图。
该地1月0℃等温线的位置总体上 A.向亚热带地区偏移 B.向海拔较低地区偏移 C.向低纬度地区偏移 D.向落叶阔叶林带偏移
等温线的水平分布及其变动
右图为1959~2009年秦岭山地1月0℃ 等温线位置变化图。
炊烟平流
【高考链接】
(2015 四川卷)雾是悬浮在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图 2为“中国年平均雾日空间分布图”。据材料回答1—2题。 1.下列地区中,年平均雾日最少的是 A.福建沿海 B、黄海沿岸C、准噶尔盆地 D、柴达木盆地 2.与四川盆地内秋、冬季节多雾直接相关的是 A.秦岭阻挡冷空气南下 B、气流受地形阻挡抬升 C.受暖湿的东南季风影响显著 D.晴朗的夜间地面辐射冷却强
由图中等温线的位置及其变动可知 A.甲为山岭,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下降 B.乙为山谷,冬季平均气温趋于上升 C.甲地海拔低于乙地海拔 D.甲地年平均气温高于乙地
纬度位置 太阳高度
太阳 辐射
大气 自身
天气状况 大气透明度 大气密度
植树造林 修建水库 排放CO2 排放废热
影响气温 的因素 人类 活动
下垫面
山坡上的冷空气沿斜坡下沉到谷底 积聚并把较暖的空气抬挤上升 冷暖空气相遇形成锋面,其上方为 暖空气,下方为冷空气
平流雾
平流雾(advection fog),是当暖湿空气平 流到较冷的下垫面上,下部冷却而形成的雾。
平流雾和空气的水平流动是分不开的,只要持续有 风,雾才会持续长久。如果风停下来,暖湿空气来 源中断,雾很快就会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