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 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 (9)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 (9)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邮票的收集和观察,发现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 通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观察邮票,发现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 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3. 讨论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出示一些邮票,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邮票是什么吗?邮票上有哪些元素?”2.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邮票是一种邮资凭证,上面有图案、面值、发行国家等信息。
”二、探究(15分钟)1. 老师提出问题:“你们观察过邮票上的面值吗?你们能发现邮票上的面值有什么规律吗?”2. 学生分组讨论,观察邮票上的面值,并找出规律。
3. 各组汇报讨论结果,老师总结:“邮票上的面值通常是整数,且有一定的规律,如我国的邮票面值有1分、2分、4分、8分等。
”三、实践(15分钟)1. 老师提出问题:“如果我要寄一封信,需要贴多少面值的邮票呢?”2. 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需要贴多少面值的邮票。
3. 学生汇报计算结果,老师点评并给出正确答案。
四、拓展(5分钟)1. 老师提出问题:“邮票除了用于寄信,还有其他用途吗?”2. 学生思考并回答,老师总结:“邮票还可以作为收藏品,邮票收藏是一种很有趣的爱好。
”五、总结(5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今天我们学习了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你们知道邮票上的面值有什么规律吗?”2.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邮票上的面值通常是整数,有一定的规律。
我们还可以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需要贴多少面值的邮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邮票的收集和观察,让学生发现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维。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5综合与实践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 (5)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六单元的第五综合与实践,第三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邮票的大小、邮票的邮资以及邮票的设计等方面的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如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邮票实物、尺子、黑板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引入:拿出几枚邮票,让学生观察邮票的大小、邮资以及设计,引发学生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思考。
2. 讲解:讲解邮票的大小、邮资以及设计等方面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理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3. 练习: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邮票,测量邮票的大小,计算邮票的面积,并讨论邮票的邮资和设计等问题。
六、板书设计邮票中的数学问题:1. 邮票的大小2. 邮票的邮资3. 邮票的设计七、作业设计1. 观察自己拥有的邮票,记录邮票的大小、邮资以及设计等方面的信息。
2. 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的邮票问题,例如计算邮票的面积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觉得学生们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在练习中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但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对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还不太理解,这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引导。
拓展延伸: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不仅可以体现在邮票的大小、邮资和设计上,还可以延伸到邮票的收藏、邮票的市场价值等方面,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索的数学问题。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有几个重点和难点是我认为需要特别关注的。
一、引入环节的邮票观察在引入环节,我通过展示邮票实物,让学生们直观地观察邮票的大小、邮资以及设计。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人教版 (3)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 人教版 (3)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邮票图案的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的能力。
2. 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
教学内容:1. 邮票图案的观察和描述2. 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及其应用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观察邮票图案,发现问题,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合作能力。
教学步骤:1. 引入:展示一些邮票图案,让学生观察并描述。
2. 提问:引导学生发现邮票图案中的数学问题,例如邮票上的图案与实际大小之间的比例关系。
3. 讲解:介绍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解释如何通过比例尺计算邮票图案的实际大小。
4. 练习:给出一些邮票图案,让学生计算其比例尺,并计算实际大小。
5. 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比例和比例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计算邮票图案中的物体在实际中的大小。
6.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比例和比例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是否积极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
2. 评估学生在练习中的表现,是否能够正确计算比例尺和实际大小。
3.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比例和比例尺的理解。
教学资源:1. 邮票图案:提供一些邮票图案供学生观察和计算。
2. 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比例和比例尺的知识。
教学建议:1. 在引入环节,可以选择一些有趣的邮票图案,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在讲解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时,可以通过实际例子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在练习环节,可以提供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进行选择和挑战。
4. 在应用环节,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解决,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5综合与实践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5)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新课标 (5)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师,我深知教学的重要性。
本节课我将与大家共同探讨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数学的第6单元5综合与实践的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邮票的分类、邮票的设计以及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我们将以教材中的相关章节为依据,深入探讨邮票的种类、特点以及设计方法,并通过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能够掌握邮票的基本知识,了解邮票的设计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邮票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邮票中的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邮票样本、教学课件以及相关的数学工具。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我会先向学生展示一些邮票样本,让学生对邮票有直观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 教学讲解:接着,我会通过教学课件,详细讲解邮票的种类、特点以及设计方法。
3. 例题讲解:我会选取一些典型的邮票设计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邮票的基本知识和设计方法后,我会设置一些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邮票设计活动:我会组织学生进行邮票设计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邮票的种类、特点、设计方法以及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你所知道的邮票种类,并说明其特点。
2. 请尝试设计一枚邮票,并说明你的设计理念。
3.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假设你有一枚边长为2cm的正方形邮票,你如何将其剪成面积相等的四枚小邮票?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我会认真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同时,我还会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鼓励他们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综合与实践(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综合与实践(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邮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2.通过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巩固对加、减、乘、除的理解;3.能够自己设计邮票并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二、教学内容1. 邮票的基本概念邮票是指国家为实现其政策、宣传和文化交流等目的而印制、发行和管理的邮资凭证,是一种特殊的印刷品,有一定的收藏、交流和投资价值。
邮票主要由邮票票面、邮票背面、安全线、冠字号、仺号、刻制标记、刻制差错、面值和版别等组成部分。
2.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往往涉及到面积、周长、数字运算等方面,是一种很好的综合与实践题型。
以下是几个例子:例1:计算邮票中的面积和周长设计一个长方形邮票,其长为5cm,宽为3cm,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解:首先计算面积,面积=长×宽=5cm×3cm=15cm²;其次计算周长,周长=2×(长+宽)=2×(5cm+3cm)=16cm。
因此,这个邮票的面积为15cm²,周长为16cm。
例2:解决数字运算问题某国家2019年1月1日发行一枚邮票,面值为¥2.99元。
如果每人每天用1枚这种邮票,全国人口8.5亿人,那么全年这种邮票的邮资总额是多少?解:首先计算单张邮票的邮资为2.99元;其次计算每天的邮资总额为2.99元×1枚邮票×(全国人口)8.5亿人=25.415亿元;最后计算全年的邮资总额为25.415亿元×365天=92797.975亿元。
因此,全年这种邮票的邮资总额为92797.975亿元。
3. 自己设计邮票让学生自己设计一枚邮票,并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邮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2.训练学生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讲解法:介绍邮票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并讲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2.演示法:通过例题,让学生掌握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方法;3.课堂练习:让学生自己设计邮票并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 第3课时 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6单元 5综合与实践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邮票的组成和结构。
- 学生能够运用面积和比例的知识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邮票,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 学生通过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学生培养对邮票和集邮的兴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邮票的组成和结构。
- 运用面积和比例的知识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2. 教学难点:- 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特别是涉及到面积和比例的问题。
教学方法1. 直观演示法:通过展示邮票的实物或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邮票的组成和结构。
2. 讲授法:讲解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步骤1. 导入(5分钟)- 通过展示邮票的实物或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 提问:你们知道邮票是什么吗?邮票有什么作用?2. 新课导入(10分钟)- 讲解邮票的组成和结构,让学生了解邮票的基本知识。
- 引导学生观察邮票,发现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3. 解决问题(10分钟)- 提问:你们能发现邮票中的数学问题吗?- 引导学生运用面积和比例的知识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4. 小组合作(10分钟)- 让学生分组讨论和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 引导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5. 总结与反思(5分钟)-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回顾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 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和积极程度。
2.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考过程和方法。
3. 检查学生对邮票中的数学问题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教学延伸1. 让学生收集不同的邮票,观察和解决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版)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人教版)今天我要为大家带来的是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的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在这个课时中,我们将通过一枚特殊的邮票,来探讨和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数学教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107页至第109页,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如何通过观察和分析邮票的形状、大小和图案,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学会如何观察和分析邮票的形状、大小和图案,以此来解决一些数学问题。
而教学难点则是如何引导同学们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更好地进行本节课的教学,我准备了一些实际的邮票样本,以及一些与邮票相关的数学问题。
同学们则需要准备一支笔和一张纸,用于记录和解答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向同学们展示一枚实际的邮票,让同学们观察并描述一下这枚邮票的形状、大小和图案。
2. 例题讲解:然后我会提出一些与邮票相关的数学问题,例如:“这枚邮票的边长是多少?”,“如果有一枚与这枚邮票同样大小的邮票,那么这枚邮票的面积是多少?”等等。
我会带领同学们一起分析和解答这些问题。
3. 随堂练习:在讲解完例题之后,我会给同学们一些类似的数学问题,让同学们自己尝试解决。
4. 应用拓展:我会引导同学们思考,如何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在购买邮票时,如何计算邮票的数量和总价等等。
六、板书设计在上课的过程中,我会根据讲解的内容,适时地进行板书,以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录。
板书的内容主要包括邮票的形状、大小和图案,以及与之相关的数学问题。
七、作业设计课后,我会给同学们布置一些相关的作业,主要包括一些与邮票相关的数学问题,以及一些思考题,让同学们能够巩固所学的内容,并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邮票中的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拓展图文事。
文化,升华情感。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设疑_播放_概括;I.讨论_交流_总结;J其他七、教学过程一、联系生活,提出问题。
(一)情境引入,激趣质疑。
阅读图中对话,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出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引入教学,引发认知冲突,激发探究动机,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对比分析,感知分段。
1.自来水收费标准如下表:像这样计费的例子,你还能举一些出来吗?【设计意图】通过自来水分段收费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中的分段计费问题,为抽象出分段计费的数学模型提供直观的感知经验。
2.我们当地固定电话收费标准如下表:月用水量(m³/户)价格(每m³)20m³以下(含20m³) 2.00元20m³<用水量≤30m³的部分2.60元30m³以上3.40元拨打市内固定电话首次3分钟0.20元,以后每分钟0.10元拨打本地网移动电话首次3分钟0.40元,以后每分钟0.20元3.西安市出租车的收费标准如下:里程收费起步价:3千米以内(含3千米)9.00元单程:3千米以上,每超过1千米(不足1千米2.00元按1千米算)上面的几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生活中存在很多这样的分段计费的实例,今天我们借助其中的一种,来进行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6单元整理和复习
5.综合与实践
第3课时邮票中的数学问题
【教学目标】
探究如何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经历探究确定邮资、合理支付邮资的过程,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进一步理解运用综合知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和邮政相关费用表。
问:从表中你得到哪些信息?
如:(1)不到20g的信函,寄给本埠的朋友只要贴0.80元的邮票。
(2)不到20g的信函,寄给外埠的朋友要贴1.20元的邮票。
2.一封45g的信,寄往外地,怎样贴邮票?
(1)学生观察表中数据,计算出所需邮资。
(2)说一说你是怎么算的。
想:每重20g,邮资1.20元,40g的信函,邮资是2.40元。
5g 按20g计算,所以,45g的信函,寄往外地所需邮资是3.60元。
3.如果邮寄不超过100g的信函,最多只能贴3张邮票,只用80分和1.2元的邮票能满足需要吗?如果不能,请你再设计一张邮票,
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1)不超过100g的信函,需要多少邮资?
学生说一说各种可能的资费。
引导列表描述。
(课本110页)
(2)用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可支付的资费是多少?
一张:80分 1.2元
两张:80分×2=1.6(元)
1.2×2=
2.4(元)
0.8+1.2=2.0(元)
三张:0.8×3=2.4(元)
1.2×3=3.6(元)
1.2+0.8×2=
2.8(元)
1.2×2+0.8=3.2(元)
(3)你认为可以再设计一张多少面值的邮票?学生自行设计各种面值的邮票,看看多少面值的邮票能满足需要。
4.布置作业:
如果想最多只用4种面值的邮票,就能支付所有不超过400g的信函的资费,除了80分和1.2元两种面值,你认为还需要增加什么面值的邮票?
观察邮票
问:你寄过信吗?见过这些邮票吗?
5.观看课本第109页的图,并说一说。
(1)上面这些都是普通邮票,你还见过哪些邮票?
(2)知道它们各有什么作用吗?交流后,使学生明白普通邮票面值种类齐全,可适用于各种邮政业务。
二、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教学反思】
综合应用是指应用不同的数学知识、方法、活动经验、思维方式等解决实际问题或探索数学规律。
这里的综合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还包括在数学学习中积累的活动经验、思考问题的方式、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体验等的全面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