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仕途历程及其诗歌《归去来辞》

合集下载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辞》翻译: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孩子很多,米缸里没有存粮,维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没有办法解决。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翻译及注释

东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原文、翻译及注释题记: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陶渊明于东晋义熙元年(405年)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几天的彭泽令。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这篇赋就是其在回归田园之初激动欣喜之情的自然流露。

原文:归去来兮辞·并序东晋-陶渊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

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翻译: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全文描述了作者在回乡路上和到家后的情形,并设想日后的隐居生活,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官场的厌恶和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另一方面,也流露出诗人的一种“乐天知命”的消极思想。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陶渊明《归去来辞》原文: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

幼稚盈室,瓶无储粟,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亲故多劝余为长吏,脱然有怀,求之靡途。

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

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

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

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

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

乙巳岁十一月也。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

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

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

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陶渊明《归去来辞》翻译:我家贫穷,种田不能够自给。

《归去来兮辞》

《归去来兮辞》
2、前人很少创作的田园诗。 后代批评家常称其为“田园诗 人”。陶渊明现存文12篇,篇数 不多,影响却很大。
在艺术上平淡、朴素,全无 半点斧凿痕迹,具有很强的感染 力。 主要作品:《归园田居》《饮酒》
《五柳先生传》
二、写作背景
《晋书·陶潜传》: “素简贵,不私
事上官。郡遣督邮 至县,吏白应束带 见之。潜叹曰: ‘吾不能为五斗米 折腰,拳拳事乡里 小人邪!’ 义熙二年, 解印去县,乃赋 《归去来》。”
田之利,足以为酒。 (13)风波:指军阀混战。 刚才小使故 眷巧为县。便然碰美的彭求有上德的泽之归朝。官县廷 叔 吏 离。欤有 父 。 家及之奉 因 这 只少情使为时有日。外看战一,出到乱百的我没里(省(差贫有路湖1145事苦平程口)),就息,县彭眷州推,公东泽然郡心田荐。::长里收,县 依官 害 获于名 恋都 怕 的是。 的拿 远 粮被在 样爱 地 食任今 子惜 的 足命江 。人 差 够为西
(惆怅感慨),深愧 (21)口腹自役:为了满足
平为什生么之呢志?。因犹为望我一的稔本口性腹坦的率需自要然而,驱不使会自勉己强。做作
(的;rě饥n)寒,虽当是敛急裳迫宵的逝事。(,2但2)违一背稔自(己r本ěn心)更:使公人田痛 苦。过去为官做事,都收是获被一吃次饭。驱稔使,;谷当物时成惆熟怅。感 慨收,拾深行愧装平连生夜的离志 去愿 。。(但2还3)是敛想裳等:到收秋拾收行以装后。,就
生了这种念头,但苦于没(有8门)靡路途。:没有门路。
序言解读
会有四方之事,诸 (9)四方之事:指他接受建
侯以惠爱为德,家 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任命
叔以余贫苦,遂见 出使的事情。
用于小邑。于时风
(10)诸侯:指州郡长官。 (11)家叔:指陶夔,当时任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

从《归去来兮辞》看陶渊明的悲乐人生从事高中语文教学已二十余载,教授《归去来兮辞》也已不止一次了,每次我都会有一些小小的意想不到的收获。

古往今来中国文人之所以青睐《归去来兮辞》,是因为人们看中的是文文章字里行间肆意流淌的隐逸情怀。

而这种隐逸情怀我们一般表达为表现了陶渊明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和归隐田园生活的快乐。

此说尽管有一定道理,但总感觉太笼统、太粗糙,没有真正读懂陶翁。

当再次学习这一课时,我认为此文表现了陶渊明的悲乐人生,乐乃其表,悲乃其里。

一、先说其表——乐尽管“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但由于“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为现实生活所迫的陶渊明最终“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实际陶翁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但官场这个大染缸由于太过污浊不堪,陶翁度日如年,灵魂备受煎熬,所以“三十年”的深义藏而不露。

所以在“悟已往之不谏”“觉今是而昨非”时,他很庆幸自己作者“实迷途其未远”“知未来之可追”,这是乐之一。

一旦冲破世俗的牢笼,“复得返自然”,作者归途的“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轻松愉悦与“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归心似箭,这时乐已难以掩饰。

紧接着看到久违的家的“载欣载奔”,以及受到家人的欢迎和重享天伦的快乐,曾经的痛苦似乎一下子烟消云散。

回到家后的陶渊明犹如羁鸟归旧林,池鱼游故渊,其乐融融。

一是家居之乐。

闲暇之际,偶尔喝点小酒,在自家小院走走歇歇,抬头看看天上的云彩,或是和亲朋好友说说知心话,亦或是弹弹琴、看看书,一切是那么的悠闲惬意。

二是农耕之乐。

辞别了官场也就意味着生活完全得依靠自给,尽管作者对耕种并不在行(“草盛豆苗稀”),但当春及之时,作者“将有事于西畴”或是“植杖而耘籽”,累可能是累了点,但“衣沾不足惜”,这种与愿不违带给作者的快乐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是出游之乐。

或驾着简陋的小车,或是划着一叶扁舟,路过幽深难测的深谷,历经崎岖不平的山路,有時登上高高的山峰对天长啸,有时面临清澈的山泉吟诗作赋……这些无不体现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官一身轻的悠闲与自在。

陶渊明《归去来辞》背景及赏析(一篇)

陶渊明《归去来辞》背景及赏析(一篇)

陶渊明《归去来辞》背景及赏析(一篇)陶渊明《归去来辞》背景及赏析 1背景:东晋安帝义熙__(405),陶渊明弃官归田,作《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

他在义熙__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

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

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

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__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

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陶渊明从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起为州祭酒,到义熙__作彭泽令,十三年中,他曾经几次出仕,几次归隐。

渊明有过政治抱负,但是当时的政治社会已极为黑暗。

晋安帝元兴二年(403),__桓玄篡晋,自称楚帝。

元兴三年,另一个__刘裕起兵讨桓,打进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义熙__,刘裕完全操纵了东晋__的军政大权。

这时距桓玄篡晋,不过十五年。

伴随着这些篡夺而来的,是数不清的__和不义战争。

渊明天性酷__,而当时官场风气又极为腐败,谄上骄下,胡作非为,廉耻扫地。

一个正直的士人,在当时的政洽社会中决无立足之地,更谈不上实现理想抱负。

渊明经过十三年的曲折,终于彻底认清了这一点。

渊明品格与政治社会之间的根本对立,注定了他最终的抉择——归隐。

赏析:《归去来兮辞》是晋宋之际文学家陶渊明创作的抒情小赋,也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

这篇文章作于作者辞官之初,叙述了他辞官归隐后的生活情趣和内心感受,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的思索,表达了他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

作品通过描写具体的景物和活动,创造出一种宁静恬适、乐天自然的意境,寄托了他的生活理想。

其在文体上属于辞赋,但语言浅显,辞意畅达,匠心独运而又通脱自然,感情真挚,意境深远,有很强的`感染力。

其结构安排严谨周密。

散体序文重在叙述,韵文辞赋则全力抒情,二者各司其职,成“双美”之势。

归去来兮辞赏析

归去来兮辞赏析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赏析-《归去来兮辞》是一篇脱离仕途回归田园的豪迈宣言,陶渊明以诗心慧眼来透视生活,用生花妙笔来点化景物,通过无拘无束的乡间生活的再现和云淡风清、明净如洗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展示了诗人崇尚自然、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也反映出诗人厌恶官场、远离世俗的孤傲之态。

人们谈论《归去来兮辞》习惯于称道陶渊明的田园之乐和隐逸之欢,而忽视了潜藏在字里行间的人生悲凉。

我在研读文本时,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在诗人抒写欢快喜乐的同时,总是有意无意地使用一些容易引发人们联想到他的酸心隐痛的词句,揣摩、品味这些词句的深层内涵,我觉得,《归去来兮辞》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篇吐露隐痛,舒展苦闷的心灵悲歌。

下面结合文章内容对此稍作分析。

(一)、心为形役之悲。

文章第一段交待诗人归隐的原因和决心。

陶渊明是晋安帝义熙元年归隐的。

关于归隐的原因,《宋书•陶潜传》说是“郡遣督邮至县,吏自应束带见之。

潜叹曰:‘我不能这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

’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

”陶渊明自己说的,则与此略有不同。

他在《归去来兮辞》小序中说是“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幼稚盈室,缸无储粟。

生生所资,未见其术。

”在亲友劝告下,“脱然有怀”,入于仕途,求得彭泽县令一职。

但未过多久,便“眷然有归欤之情。

”“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

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但他仍打算做一年官再“敛裳宵逝”。

恰恰这时,他的一位妹妹去世,他也就“自免去职”,写了这篇《归去来兮辞》。

不管是他传还是自序,都不难看出,陶渊明归隐田园的真正原因是“心为形役”,即心志被形体役使,做了许多违心悖情而又无可奈何的事情,想做的却不能做,不想做的却又不能不做。

结合《宋书》和小序来分析,“心为形役”含义有二:一是诗人为口腹之计,羁身宦海,折腰事人,寄人篱下,仰人鼻息,遭遇了冷眼和歧视,深感屈辱和厌倦。

二是诗人质性自然,与俗相违,矫厉不得,不容于世。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

学习《归去来兮辞》,领悟陶渊明隐士情怀东晋时期,士族清谈玄理之风盛行,诗坛几乎被玄言诗占据。

这种文学在内容上是“世极迍邅而辞意夷泰”,严重脱离现实。

在艺术上则“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失去了艺术形象性和生动性。

直到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的出现,才给文坛带来了富于现实内容、风格独特的诗歌创作,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

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他的清高耿介、洒脱恬淡、质朴率真、淳厚善良的隐士风范和对简朴生活的热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乃至整个中国文化都深受其影响。

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世的士大夫构筑了一个精神的家园。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大诗人,一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

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他生活在晋宋易代之际十分复杂的政治环境之中。

他的曾祖父陶侃曾任晋朝的大司马,祖父做过太守,父亲大概官职更低一些,而且在陶渊明幼年时就去世了。

陶侃出身寒微,被讥为“小人”,又被视为有篡位野心之人。

可以想见,他的后人在政治上的处境是相当尴尬的。

陶渊明在柴桑的农村度过少年时代,“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便是那时生活的写照。

陶渊明29岁曾任江州祭酒,不久即辞职。

后来被江州招为主簿,他未就任。

晋安帝隆安二年,陶渊明到江陵,入荆州刺史兼江州史桓玄幕。

当时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的军政大权,野心勃勃图谋篡晋,陶渊明便又产生了归隐的想法。

这年冬因孟氏卒,便回寻阳居丧了,此后政局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于是陶渊明又出任镇军将军刘裕的参军,他的心情十分矛盾,一方面觉得时机到来了,希望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眷恋着田园的生活。

这时刘裕正集中力量讨伐桓玄及其残余势力,陶渊明在刘裕幕中恐难有所作为。

到了第二年即安帝义熙元年,他便改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

这年八月又请求改任彭泽县令,在官八十余日,十一月就辞官归隐了。

此后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仕途历程及其诗歌《归去来辞》
作者:肖守琴
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08年第02期
“奇文共欣赏,疑文相与析。

”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作为古今名篇选入高中教材,有论者凭自己的感悟、体验去解读,去鉴赏,去品藻,见仁见智。

现根据自己在教学中查阅的有关资料,不揣冒昧,浅陈陋见。

我们先探讨一下陶渊明13年仕途生活的反复历程。

一、陶渊明为何出仕
我也不怀疑陶渊明“大济苍生”的理想。

然而,至少还有下面几个原因是不应忽视的。

1、“仕途时尚”的影响。

出仕是封建社会的一种时尚,一种普遍的人生价值观。

陶渊明不是生活在真空,“仕途时尚”的观念对他不可能没有影响。

2、特殊家世的影响。

据史书载,他的曾祖父陶侃本是一个出身“孤寒”的士人,湖南武陵的溪族人(《桃花源记》中的武陵与此有关),早年屡受人歧视,后凭武功官至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为长沙郡公。

他是一个很重视功名事业,勇于进取的人。

有人评论他“机神明鉴似魏武,忠顺勤劳似孔明”。

陶渊明所写的《命子》诗里,称赞曾祖父是“桓桓长沙”,说他受天子“专征南国”的重任,却能够“功遂辞归,临宠不忒”。

可见他对曾祖父的功勋品德,是颇引为骄傲的。

他的《命子》诗里,说他祖父是“直方二台,惠和千里”,说他父亲虽然曾经“寄迹风云”却能够“冥兹愠喜”。

他的外祖父孟嘉,曾经作过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陶渊明赞扬他是一个既有气节修养,又非常从容坦率的人物。

这一特殊家世,给陶渊明的思想性格带来种种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

3、儒家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少年时代物质生活虽然很贫困,精神生活却是相当丰富的。

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学习《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习儒家的《六经》。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可见他的抱负很大,希望自己将来能“大济苍生”,把社会治理得像尧舜盛世一样。

二、陶渊明归隐的原因
1、官场黑暗。

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陶渊明29岁。

这一年,他第一次出来做官。

萧统《陶渊明传》说:“亲老家贫,起为州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职。

”他在《饮酒》诗里自述:“畴昔苦长饥,投来去学仕,冻馁固缠已。

是的向立年,志意多所耻……”这就是他出仕的全部情况。

不久,江州召为主簿,不应。

在家闲了六七年。

可是他对统治者的幻想并没有完全破灭,他的壮志也没有消失,所以他又第二次出仕,大约在公元400年(晋安帝隆安四年),他36岁。

这次他来到江陵,做了荆州和江州刺史桓玄的幕僚。

想借以实现他“大济苍生”的理想。

桓玄掌握着长江中上游各州的军政兵权,野心勃勃,妄想夺取东晋的政权。

陶渊明发现他并不能帮助自己实现理想,对他滥杀无辜、剪除异己,培植亲信,招兵买马,准备上演篡弑丑剧非常憎恶,于是他又产生了归隐的念头:“读书敦夙好,园林无世情,如何舍此去,遥遥至西荆”,正好37岁那年,他母亲去世,按照古代规矩,陶回家。

陶渊明做刘裕的参军。

这是他第三次出仕,心情非常矛盾:一方面怀着幻想和希望,另一方面又疑虑重重。

“真想初在襟,谁谓形迹拘。

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

”可见他做了再次归隐的准备。

经过这三次的仕途反复,他已决计彻底辞官,过归隐生活。

然而,为何同年秋天(405年8月),他又去做彭泽令呢?萧统的《陶渊明传》和他的《归去来辞序》对这次做官经过都说得很清楚。

用上海廖仲安老先生的话说,陶渊明这次出仕彭泽令的动机,是为归隐生活做物质准备。

说穿了,也就是为了归隐后有酒喝,有饭吃。

《传》中“聊欲弦歌,以为三经”这句话说得很明白。

《序》中说的“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意思也是为了“三经之资”。

但是,这种为谋隐而求官彭泽的行为,对他来说太痛苦了。

但他想等到来年公田收获一次后再辞官,恰在这时,妹妹死在武昌的噩耗传来,他立马辞官,坚决地走了。

2、性本爱丘山的天性。

陶渊明从小在邻近长江、鄱阳湖、庐山的浔阳柴桑的乡村中长大,朝夕与美丽的山水田园景色接触。

他生活的时代,又是自然美在人们意识中日益显豁的时代。

东晋人赞美山水的许多名言隽语,老庄崇尚自然的哲学思想和美妙的寓言,《诗经》、《楚辞》以及魏的诗歌、辞赋、散文又给他以丰富启示。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表明他从小就喜爱自然。

正因为如此,当他官场失意而苦恼时,也就很自然地想念到乡村自然风光中的种种乐趣。

3、老庄思想的影响。

陶渊明在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同时,老庄思想也影响着他。

儒家思想教导他有所进取,道家哲学教导他有所不为。

这些互相矛盾的哲理,使他在进入社会之前,已经对人生道路有了种种的设想。

他的《感士不遇赋》说,“击壤自欢”(过独善其身的隐居自
得生活)或是“大济苍生”都不失为一种理想,都可以“傲然以称情”。

从他的《归去来辞》中最后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可以看出道家的哲学在他思想上占有的位置。

我们再来探讨一下陶渊明归隐以后的心灵轨迹和人生的思想矛盾。

隐居后的陶渊明还关心着社会现实,经常流露出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和壮志难酬的焦灼和悲愤。

萧统《陶渊明集序》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朱熹说陶渊明是“欲为而不能”,又说“陶渊明诗,人皆说平淡,据某看来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

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说得出这样的言语来”。

朱熹是道学家,但这几句话还是有些道理的。

他的《山海经》其十:“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正是诗人疾恶抗暴的感情的表现。

尤其“猛志固常在”,不正说明诗人济世的志向永远不会熄灭吗?
陶渊明一生是艰辛而苦闷的一生,是充满思想矛盾的一生。

作为生命个体,他遭受着生活和精神的双重磨难,尤其是思想上的矛盾,让他痛苦不堪。

如果我们把儒家思想视为他的第一意识,把道家思想视为他的第二意识,两者合于一体来观照的话,那么,他的第一意识是占主导地位,贯穿一生的,当他出仕时,他的第二意识便潜入他精神世界的河床;当他第二意识升出水面时,第一意识暂时潜入水下,但更多的是常常冲出水面来撞击着他,折磨着他。

纵观陶渊明从少年“猛志逸四海”中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聘”到老年“猛志固常在”的一生,不难看出,济世志向是他思想的主旋律,这主旋律隐含了他多少辛酸和苦痛啊!这就是我解读陶渊明及其诗的钥匙。

最后,我们来探究一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

这是他辞官归田之初写的,可视为一篇述志之作。

开头两句以当头棒喝的呼唤,振起全篇,接着责问自己。

把自己13年中的仕途生活看作是失路人走过的一段“迷途”。

这实际上是在责骂黑暗官场,表示对官场生活的鄙弃和不满。

第二段以一组近写镜头反映到家的场景:“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这是用家庭温暖和亲情之乐对比官场的冷漠和奸诈.聊以慰藉自己“奚惆怅而独悲”的心情。

但我们却分明看到的是一个“引壶觞以自酌”,饮酒浇愁愁更愁的陶渊明,接下来的第三段诗人就更忍不住了:“抚孤松而盘桓”,“乐琴书以消忧”不正是反映了他俊才无人识的遗恨和官场失意的痛苦吗?故而发出“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的哀叹!须知,此时他才41岁,正是建功立业的盛年时期!第四段卒章显其志。

什么“志”?末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一种消极的无奈。

须知,他毕竟不是功成名就,衣锦还乡,而是一个官场失意者、出仕失败者。

在这样的景况之下,何来之喜?依他的心性,岂能心甘?如果我们对此诗总体观照,从诗中“不满——表喜内忧——哀叹——消极无奈”这一感情线索中,难道不是看到一个踽踽独行者的无奈和痛苦,辛酸和哀伤吗?
综上所述,我读陶诗,总有一种辛酸不已,欲哭无泪的感觉,有一种对“俊贤弃荒野”的黑暗官场的强烈愤懑。

所以:无奈与痛苦,酸楚与愤懑——这才是“一生欲有为而不能”的陶渊明的真实的思想感情,因而也是解读陶诗的基本立足点。

参考文献:
[1]廖仲安.中国古典文学基本知识丛书《陶渊明》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肖守琴,湖北襄樊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