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陶渊明诗歌的研究

合集下载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自然质朴而著称。

陶渊明的诗作中融入了丰富的隐逸思想,这体现在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对世俗功名的厌弃以及对自然境界的赞美等方面。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主要体现在追求心灵的内在安宁和追求与自然生活的和谐相处。

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写道:“落日双阙门,微凉入小园”,表达了他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返璞归真的愿望。

在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写作材料,抒发自己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他在《桃花源记》中描述了一个与世隔绝、自给自足的理想乡村,表达了对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于理想生活的不懈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世俗功名的厌弃。

他深知世俗功名的虚妄和权势的腐败,因此对世俗功名持有深深的厌倦之情。

在《归园田居》中,他写道:“推窗当案,琴尊金尽”,表明他将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宁静平和、远离功名利禄的田园生活中。

他在《归去来辞》中写道:“聊以娱小儿,我饮无由”,表达了自己对于功名利禄的不屑和对自由自在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对功名利禄的反思和对于自由心灵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对自然境界的赞美。

他善于以自然景色来表现自己的内心感受,并在其中寻找灵感和慰藉。

在《读山海经四十首》中,陶渊明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之情,例如“野曲”中写到:“蓬莱山下,青山出水,绕炉铛。

”他用清新淡雅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界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可以看到他以自然为写作素材,赞美自然的美丽与伟大。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追求着理想生活,对于世俗功名持有厌弃之情,并以自然景色来赞美世界的壮丽。

陶渊明的诗作引领人们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由。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人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与向往的源泉。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被誉为"博识多才、文思敏捷"的文化名人。

同时,他还以自然主义思想和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角度分析他的文学特色和思想主张。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表现为隐逸意识和归隐之志。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见证了东晋朝廷的衰败和社会的混乱。

在政治风波中,陶渊明决定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表现出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自然幽静的向往。

这种归隐之志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地淋漓尽致,如《归园田居》中写道:“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旗。

”他将自己的理想境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表现出内心深处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思想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他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美丽,赞美大自然的真实与恢弘。

他的诗作中不仅有对山水的形象描绘,还包含了对自然界的各个方面的观察和感受。

例如,《采菊东篱下》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陶渊明的自然主义思想使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田园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另外,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在自己的诗作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善恶。

在他的眼里,社会现实是污浊不堪的,人性深深受到世俗的腐化和功利的侵蚀。

他通过诗歌将这种现实揭露出来,同时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心灵的清洁与高尚。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恒情悄然逝,以是不我忧。

”他以清新淡泊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力量。

最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

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综述一、本文概述陶渊明,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以其独特的田园诗风格,赢得了后世无数的赞誉和关注。

自陶渊明离世后的千余年间,他的田园诗不断被历代学者所研究、解读和传承。

本文旨在系统回顾和总结五十余年来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历程,以期对陶渊明田园诗的研究现状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梳理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的主要阶段和特点,分析各个时期的研究重点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的影响和价值。

本文还将对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文化价值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揭示陶渊明田园诗的魅力所在,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对五十余年陶渊明田园诗研究的综述,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可以从中汲取智慧,为当代文学创作和文化传承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价值。

二、陶渊明田园诗的历史背景与文学地位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的伟大诗人。

他生活在东晋末年的乱世之中,政治腐败,社会动荡,士人普遍感到苦闷和迷茫。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陶渊明的田园诗应运而生,成为他表达个人情感、追求理想生活的重要载体。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田园诗不仅是对自然风光的描绘,更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和向往。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批判,同时也展现了自己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刻,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

在文学史上,陶渊明的田园诗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开创者,对后世诗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深远,表现了他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这种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使得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具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其在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创造,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他被誉为"田园诗人",主要以田园诗歌为创作主题。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具有丰富的意象,本文将从自然景观、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三个方面对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进行研究。

自然景观是陶渊明田园诗歌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陶渊明以田园自然为背景,描述了四季景色的变幻和大自然的美丽。

例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通过描绘菊花和山景的意象,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追求自然宁静的情感。

他在《桃花源记》中更是通过描绘桃花盛开的场景,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意象还体现在生活场景的描写上。

他以田园为背景,描绘了农田、农庄、农夫等生活场景,展现了田园生活的愉悦与安宁。

例如他在《饮酒·其二》中写道:"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通过描绘与人群相隔离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拒绝世俗纷扰、诗意生活的态度。

他在《归去来兮辞》中更是通过描绘农夫忙碌的生活场景,表达了对朴素生活的向往和对现实逃避的渴望。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意象丰富多样,通过自然景观、生活场景和情感表达等方式,揭示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和追求。

这些意象在陶渊明的作品中,不仅仅是一种描绘,更是对理想生活和人性追求的反映。

他的田园诗歌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的重要篇章。

陶渊明诗文研究

陶渊明诗文研究

陶渊明诗文研究近千年来,诗人陶渊明作为世界文学史上重要的诗人,被中国人民尊称为“白叟”。

他的诗文深受晚期唐朝文学的影响,却仍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风格。

这种风格和态度解释了为什么他的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和西方文学史上都有如此深刻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从陶渊明诗文的历史背景、文学特点以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陶渊明出生于唐朝淝水(今江苏江阴),拥有唐宋诗歌文学各个优秀传统,但个性另类,走在小乡村道路上,追求自由、独立和抒情,彰显着自己的个性和态度。

陶渊明的诗文写的是江南的田园生活,尤其是大自然,描写的是蕴藉着思想的田园生活,而不是物质的欲望。

他的诗文通常有一种激情,清淡而简练,语言古雅而抒情,充满了深邃的含义。

他最突出的特点是他把普通的诗文表达变成古典的抒情文学作品,在抒情的过程中又充满了想象力。

陶渊明的诗文也深深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读者,一方面他的诗文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现实情况,生动描绘了中国历史文化的美丽神韵,另一方面,他的诗文表达了自然、调和、乐观的态度,让人们对于生活有着更加美好的感受,学习到了思想、精神和道德上的得失。

此外,西方文学史中也充满了陶渊明的身影。

尽管陶渊明的诗文深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但他的思想和艺术方面的观念同样在西方文学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比如,在西方文学史中,十九世纪浪漫派诗人主张返璞归真,他们将陶渊明诗文中蕴藉着禅宗思想的自然风景和抒情描写,完美地融入他们的艺术境界,给西方浪漫文学带来了全新的思想灵感。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陶渊明的诗文以其独特的文学特点,影响了中国和西方的文学史,不论是在中国传统古代文学中,还是在西方文学史上,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品格和传统精神。

如今,许多学者仍然研究陶渊明诗文,并将他的思想精髓融入时代文化发展中,使他的古典思想与当代时代融合,以此感染更多的读者,使陶渊明诗文发扬光大,永恒不朽。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陶渊明是中国唐代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的文学家,他的田园诗创作在中国汉唐诗歌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陶渊明的诗歌不仅表现了他对于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更塑造了人们对于田园生活的美好愿景,由此形成了较为丰富的意象。

本文将从诗歌题材、诗歌语言、诗歌细节等方面剖析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

诗歌题材是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最基本的意象,他的田园诗绝大多数题材均围绕着田园生活展开。

例如他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处人间世所未曾闻见、也未曾到达的奇妙山谷,这座世外桃源是陶渊明极度向往田园生活的表现。

在《桃花源记》中,陶渊明以世外桃源为背景,描写了这处乐土的四季变化,生活景象等,使得这处世外桃源成为了一个神话般的田园,为人们呈现了一个外部美好的世界。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语言是其重要的意象元素之一,从语言层面营造出了诗歌所呈现的田园生活的美好、宁静。

例如在他的《离骚》中,借道对于“中心之悔”的表述,以及对于草木花果、动植物、太阳星辰的描绘,来表现自然风光和田园情调。

这类描写使诗歌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体验感,让读者感受到和田园生活亲近交流的感受。

诗歌中的细节是让读者深入体验田园生活的重要形象。

陶渊明在《饮酒》中写道:欲饮琼浆寻琼碎,欲得奇花觅奇蕊。

这里所描述的琼浆、琼碎、奇花、奇蕊等具有美好的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在《归园田居》中,陶渊明通过对于灌木、竹树、溪流、田园村落等微小细节的描绘,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深深眷恋。

这种微小细节让诗歌读者更加清晰地感受田园生活和陶渊明的追求。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田园诗歌拥有丰富的意象,从题材、语言、细节等多方面营造了一个充满自然之美、惬意、世外桃源的田园生活景象。

因此,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在中国诗歌史上无疑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中熠熠生辉的一笔。

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谈谈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陶渊明,东晋末年至南朝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作品以自然主题、优美的语言和深思熟虑的思想而闻名。

他的诗歌作品对后世文人的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本文中,我们将着重探索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以自然主题为中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他深情赞美山水之美、四时之景,通过细腻而质朴的描写,将自然界的景色和人类的情感相融合,达到了既反映自然又抒发情感的效果。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是他最著名的诗作之一,通过描绘田园诗意和自然山水,表达了对闲适生活和自由心境的向往。

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典故和象征的手法,使得诗歌更具深度和内涵。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语言优美,并且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他的诗作以简洁明了的句子和形象生动的描写为特点,既有浓郁的音乐感,又有清新脱俗的意境。

陶渊明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使诗歌更具感染力和艺术性。

例如,在《桃花源记》中,他通过生动的描绘,有效地传达了美好和宁静的氛围,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感受其中的神奇和美丽。

此外,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深邃且充满人文关怀。

他的诗作往往表现出对社会风俗的批判和对个人自由的追求。

他的《归去来兮辞》是一首对朝廷官僚制度和社会现实的抨击,表达了他对清贫和自由的向往。

陶渊明的诗作也关心人民的疾苦,并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忧虑。

他对现实的敏感和对人性的洞察力,使得他的诗歌深受读者喜爱,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总之,陶渊明的诗歌作品体现了他在古代文学史上的艺术成就。

他以自然主题为中心,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他的诗歌语言优美,并善于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此外,他的诗歌思想深邃且充满人文关怀,批判了社会现实,并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追求。

陶渊明的诗歌给后世的文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开启了中国文学发展的新篇章。

无论是其诗歌的形式美还是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陶渊明的诗歌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

陶渊明田园诗歌的意象研究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田园诗歌代表人物,其诗歌以自然风景为背景,以真挚情感为主题,以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为特征,是中华文明中最受欢迎、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其独特的意象艺术为特色,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自然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主题与自然环境相连,自然意象是其诗歌关注的核心,反映了该时期汉人关注自然美和传统美学的特征。

陶渊明常常通过先进的意象技巧和自然意象表达自己的感受,表达生命的价值和尊重。

(1)山水意象山水素有中国文化的代表性,陶渊明的诗歌中大量使用了山水意象,即山川、草木、风景等自然元素。

例如:《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樱桃等,描写了一幅田园风光图;《归去来辞》中的“到乡翻似烂柯人,旧业无成身将老”寄托了陶渊明对于家乡山水情怀的深深眷恋;《饮酒》中的“东篱采菊,炮石叩秋娘”则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真诚热爱。

陶渊明常常以自然意象来助推表现诗歌的真正意象,以此为代表他的诗歌具有生动明快、带有亲和力、触动人心、传达感情的作用。

(2)昆虫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中也采用了昆虫意象,如《桃花源记》中的蝴蝶、蜻蜓,表现了闲适自在、勇敢善良、活泼可爱的形象,形成了引人入胜的诗歌世界。

(3)鸟兽意象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出现了一些鸟兽意象。

如《归去来辞》中“戏蝶洞仙桥,桥上红桃林”描写了一幅欢快的田园图景和热闹的鸟兽群像;《饮酒》中的“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则表达了内心的激情和享受。

这些意象营造出了大自然美好的生态环境与结构,并突出了自然的美好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二、情感意象陶渊明的田园诗歌以情感意象为主,情感在其中发挥了引领作用,包括其对人与自然的情感,对家庭、友情和爱情等感情的表达。

(1)人与自然的情感陶渊明不仅关注和描绘自然意象,也关注着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关系。

他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自然与人的情感联系。

如《饮酒》中的“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彰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感情;《归去来辞》中的“山中应有千骑闪,何处更言归路近!”表达了陶渊明怀念家乡之情;《闲居赋》中的“春之醇也”,表达了深刻的情感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题目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教学点泸州专业汉语言文学年级姓名唐胜涛指导教师定稿日期:2014年月日四川理工学院成人教育学院毕业论文任务书学生姓名唐胜涛专业班级201级汉语言文学论文题目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接受任务日期2014年月日完成任务日期201 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指导教师单位论文内容目标1.通过毕业论文时间教学环节,使我们所学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基本技能得到不同的巩固、深化、提高,学会用文献检索、调查研究、综合分析等方法编写报告,写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

2.培养学生正确的设计思想、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

论文要求1、字数要求:本科论文不少于5000字,设计不少于4000字。

2、论文或设计由:题目、摘要、关键字(词)、目录、正文、结论(结语)、参考文献、致谢、等几部分构成。

参考资料[1]吴怀东.论陶渊明隐逸思想之继承与创新[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07,28(2)[2]李敏.论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风格[J].新课程学习(社会综合),2009,(12)[3]莫莉荣.论陶渊明对道家思想的接受与田园诗创作[J].考试周刊,2009,(31)[4]赵明.道家思想与中国文化[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7[5]侯立兵.汉魏六朝赋多维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朱光宝.中国文学史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浅谈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汉语言文学本科):唐胜涛【摘要】隐逸是陶渊明一生中最引人注目、最具特征性的行为。

陶渊明一生接受了儒和道两种思想。

儒、道都认可隐逸,但是其价值观并不相同,前者强调的是对有序社会理想的建设与个人人格节操的坚守,后者追求的是个人自由。

陶渊明的隐逸是吸收道家思想而对儒家隐逸思想进行改造。

本文旨在探讨隐逸思想对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的影响。

【关键词】陶渊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隐逸思想;田园诗陶渊明一生主要接受了儒家“人世”和道家“出仕”两种思想。

儒家的“出仕”思想指导着年轻的陶渊明选择他的人生目标,但这种目标并不固定长久,时断时续的13年官场生活就是最好的明证。

当无法融人现实世界时,陶渊明性格中的道家“出仕”精神就逐渐显现,成为他思想性格中的主导方面。

越到后来,这种思想特征越突出,他的这种性格也越成熟、越坚定。

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将这种精神旨趣写入诗歌,创作出了清淡自然的田园诗.开创了诗歌的一片新天地。

本文旨在探讨陶渊明对道家思想接受的原因。

以及这种思想对他创作田园诗的影响。

一、乱世的名隐士(一)曲折的人生经历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柴桑人,我国晋朱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镇守长汀中游地区、都督八州军事的大将军,被朝廷封为长沙郡公。

其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出仕为官。

南宋朱熹曾经评价陶渊明说:“晋宋人物,虽日尚清高,然个个膳要职,这边面清淡,那边一面招权纳货。

陶渊明真个能不要,此所以高于晋宋人物”。

陶渊明29岁时出仕任江州祭酒,其后又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义熙元年时在彭泽县令任职仅八十多天便弃官,从而结束了自己长达13年的官场生活。

从此他彻底脱离了官场而选择隐居,直到其六十三岁而逝。

陶渊明的遁世归隐其实并不仅仅是一种避世的手段,更是陶渊明后期田园诗创作的风格主流,开创了文学创作上的新气象。

(二)动荡的社会生活魏晋时期“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最痛苦的时代,然而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时代”。

诗人陶渊明生活在晋宋交替的动荡时期,“杀夺而滥赏”、“政风腐败、世道昏浊、阀阅专权,骏才者不免沉沦,庸碌者反得显赫”,在经历了孙恩、卢循、徐道覆、桓玄等多次叛乱后,脆弱的东晋政权也走到了尽头。

政治上的新领袖人物刘裕顺理成章得代替了司马氏的统治地位。

存这样一个乱杀混乱的现实环境巾,许多名人被卷进政治斗争而被杀害。

陶渊明从最开始期待自己能像曾祖一样建立丰功伟绩,但是最终遁入田园。

他像其他魏晋文人们一样选择探寻自然山水之美,摒弃尘世俗务的羁绊,最终开创田园诗派。

二、陶渊明入世与避世的儒道思想转变陶渊明出身于官宦家庭,身为元勋之后,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在前期,陶渊明主要受儒家的“大济苍牛”思想理念的影响,一直以“猛志逸四海”来作为自己的远大志向,希望通过自己的政治努力来建立像曾村那样的报国功勋。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删海,赛翩思远蠢”(《杂志》五)可见他的胸怀和理想。

年轻的陶渊明抱着一颗济世救民的心开始他那高尚人牛抱负与理想的实践。

晋室南渡和南方世族的偏安,政治的动乱削减文人的报国热情,最终造就了东晋文人追求人世和出世两种截然相反的局面。

东晋一朝,地方军阀和豪强势力对中央政权的争夺的纷争不断。

儒家的匡世救民思想无法得到现实的认问和实现。

陶渊明往为官与出居之间徘徊,最终选择厂弃官归隐乡野,而从前深受儒家影响的人世救民的思想也开始渐趋向道家的隐逸。

魏晋时期的动荡加速了人们对儒家思想的失望,而道家的追求自我的思想开始渐渐受到重视。

在晋宋交替的现实面前,陶渊明深深感受到现实现状并非儒家思想所能改变的意识到儒家义道德的空虚无用。

中国古人很久以前就对“自然”一词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对自然山水和人文之间的联系也有很深的认识。

因此,陶渊明选择摒弃儒家的思想,开始转向接受道家强调个体、牢真的自然思想,追求自己人格的独立与洒脱,开始了田园诗歌的创作。

三、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对其田园诗的创作影响陶渊明之出仕追求事功是儒家思想影响的结果与表现,其归隐田园显然也主要受到儒家洁身自好、固穷守节思想之影响,尽管他的思想是复杂甚至矛盾的,道家追求个人自由的隐逸观、当时流行的享乐性隐逸观在他的隐逸行为中也有一定的影响与表现。

(一)儒家思想的影响晋宋之际,玄风盛行,这种“以老庄思想为主导、同时又综合了儒家思想的一种文化思潮,也可以说是道家之学的一种新的表现方式,故又有新道家之称”。

陶渊明在与现实决裂的失望与痛苦时,道家思想就成为抚慰他心灵的灵丹妙药,到自然中去,“抱朴守静”,寻找自然中的“真”、“淳”。

正是道家“复真”、“还淳”的意念引导他走上归隐田园之路。

归隐之后,陶渊明并不能忘情于世,“他以老庄达生、外物的思想排解痛等,更以疾伪贵真、返于自然的意念来追求理想”。

道家思想救济了他那颗孤独而寂寥的心,于是他由衷地仰慕“自然”与“本真”。

“贤人失志,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合理的政治位阶,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得不到施展。

于是道家的遁世归隐则在心灵的矛盾巾占据了上风。

道家哲学思想奉源为深陷困境的文士们的精神困苦提供了有效的解脱途径”。

陶渊明选择了归隐,选择了田园生活。

读书、采菊、耕田,饮酒,各种生活都能引起他的兴趣。

有了这样的牛活基础,他才能以最真切、最深刻的感受写出耳闻目睹的山园生活。

归隐田园后,陶渊明饱尝耕作的劳苦和辛酸,“蔽庐交悲风,荒草没前庭。

披褐守长夜,晨鸡不肯鸣”(《饮酒》其八)。

“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

造夕思鸡鸣。

及晨愿乌迁”(《怨诗楚调示庞主薄邓治巾》)。

陶渊明在饥寒交迫中受煎熬。

晚年他甚至到了乞食的地步,“饥来驱我去,不知意何之?行行至斯哩,叩门拙言辞”(《乞食》)。

但生活中的充实与乐趣,给诗人在精神上很大的寄托:“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

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归园田居》其二),“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饮酒》其几)。

他接近农人,参加劳动。

与农人在情感上和谐地交流。

总之,陶渊明归隐后的种种体味,是从他勤劳的“躬耕”生活中得来的。

“先师有遗洲:忧道小忧贫”(《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就是这种“不优贫”的意志让他真心地投入了田冈的怀抱。

陶渊明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到描写的景物之中,真情实感从“胸中自然流出”,用美丽的田园风光和平凡的日常生活说明一些生活的哲理,创造出富有情趣,又富有理趣的诗歌意境。

(二)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善于隐喻说理,言简意丰。

以少总多,其思维具有简约性,如老子云:“道可道,非常道。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王国维认为:“陶诗不隔。

”(《人间词话》)。

陶渊明田园诗写情写景皆不隔,正是得力于道家简约的思维。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洒》其五),平淡普通而高度提炼的语言与田园风光情调结合得天衣无缝。

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不仅改变了他的人生之路,而且丰富了他的艺术之路。

陶渊明诗歌题材广泛,生活中凡有所感都被写入诗。

有遇物即言的杂诗,有以古人古事抒发自我心声的咏史诗,有清新自然的田园诗;在风格上有“金刚怒日”式,也有“悠然见南山”类。

其诗歌成就最大的要数其田园诗。

在道家思想的浸润下,陶渊明沉人“自然”,田园风光,农村生活,农耕劳作,第一次成为诗歌题材被写入诗中,田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和审美对象。

清占玄诗的两晋诗歌,其作者是清一色的都市里的上中层文人,田园是无法进入其创作视野。

在两晋以前的诗坛上,田园乡居生活偶尔在诗歌巾出现,那也是作为背景和辅助性描写出现的,并非诗歌题材。

所以陶渊明在有意无意中拓宽了诗歌的创作之路,引发后世的田园山水诗领域,他也成为田园诗的开山鼻祖。

陶渊明不仅开辟了田园诗领域。

而且其田园诗另具一格且造诣极深。

这样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才华之外,还与他的人生取舍与信仰有关。

儒道思想特别是道家思想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陶渊明的心态、思维方式和审美倾向;道家崇尚天道自然,显出消极退隐的人生态度,强调个体的自由与逍遥,将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引向人自身的生活和人的心灵,归隐后偶尔出现的儒家关心民生国事的心情被淡化和掩盖起来。

所以大家看到陶渊明诗歌中平淡无奇的田园风光,最普通的农人耕作与歇息的日常生活。

陶渊明“复真”、“还淳”的意念和恬静平淡的心境与这种平平淡淡的生活十分投契。

(三)隐士思想对田园诗的风格影响信仰道家思想的诗人做诗,通常会不自觉地用一些词语来传达其信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田园居》其一),“采菊”、“东篱”、“悠然”、“南山”、“自然”等词就准确地传达出了陶渊明接受了崇尚自然天籁的道家思想。

除了这些能传达信仰的词语外,意象也是信仰的见证。

他诗歌巾出现的鸟、洒、菊、松、山、园、柳意象就是最好的明证。

“陶渊明对自然的渴求,是对形体自由与精神自由的双重渴求。

下面以鸟来做说明:班班有翔鸟,寂寂无行迹。

(《饮洒二十首并序》十五)朝霞开宿雾,众鸟相与飞。

(《咏贫士七首》其一)悲风爱静夜,林鸟喜晨开。

(《丙辰岁八月中于下溪田舍获》)《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超然远逝,扶摇万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