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5-1914年英国牛奶安全监管的历史考察
19世纪对抗用防腐液保存的细菌滋生的牛奶

19世纪对抗用防腐液保存的细菌滋生的牛奶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一本涵盖科学与社会交叉点的在线杂志Undark上。
”“在20世纪之交,印第安纳州被广泛誉为公共卫生问题的国家领导人。
这几乎完全是由于两位异常直言不讳的科学家的工作。
其中一位是哈维华盛顿威利,曾任普渡大学化学教授,曾任联邦农业部首席化学家和该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十字军。
另一个是约翰纽厄尔赫蒂,印第安纳州的首席公共卫生官员,一个说话尖刻,注重卫生的人-清洁“是虔诚的”-官员谁是无情地决心减少疾病率在他的家乡。
赫蒂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作为一名药剂师,1873年被礼来上校聘为首席化学家,为上校在印第安纳波利斯建立的一家新药制造公司工作。
1884年,他成为普渡大学的药剂学教授,在那里他对公共卫生产生了兴趣,并于1896年成为bee Indiana的首席卫生官。
他认识到,当时的许多瘟疫——从伤寒到痢疾——都是由于缺乏卫生设施而传播的,他指出要严惩“苍蝇、肮脏和肮脏的手指。
”到19世纪末,这三种风险导致了Hurty将家庭主食牛奶作为他的首要目标之一。
美国乳品业臭名昭著的粗心大意的习惯激怒了他,以至于他开始印制海报,在全州范围内分发,海报上写着被“脏牛奶”杀死的儿童的墓碑。
毒药队:一位化学家在20世纪初一心为食品安全而战普利策奖得主和 *** 畅销书作家Deborah Blum的《KDSPs》,讲述了美国食品和英雄们如何安全生产的戏剧真实故事,由不可改变的哈维·华盛顿·威利博士领导,他为变革而奋斗。
“KDSPE”购买了“KDSPs”,但Hurty的倡导劝说印第安娜在1899通过食品安全法,在联邦 *** 采取行动的几年前,他和他的许多同事发现,混在一起的牛奶——要么充满细菌,要么被保存在有毒的磅里——构成了一个特别令人生畏的挑战。
Hurty远非第一个抱怨牛奶质量低劣的人。
在19世纪50年代,纽约市出售的牛奶太差,奶瓶的内容物也太危险,以至于一名当地记者要求知道为什么没有叫警察来抓奶场工人。
最新-考察英国西班牙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启示思考 精品

考察英国西班牙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启示思考建立健全食品安全长效监管机制研究是研究中心2019年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为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这方面的有效做法,国家工商总局研究中心组团赴英国、西班牙对两国的食品安全及质量监管有关情况进行了专项考察,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有关领导参加了考察。
考察重点是两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体系;政府部门在食品安全和质量监管方面的主要职能、机构设置及运行情况。
两国的做法对工商机关有效开展食品市场监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英国、西班牙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情况(一)食品安全监管的体制和机构设置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由中央(联邦)政府、地方主管当局以及多个组织共同承担。
在中央一级,由环境、食品及农村事务部负责,地方各郡、区设立相应机构,实行垂直管理。
为强化监管,1997年英国政府成立了食品标准局,该局于2000年正式开始运作。
食品标准局是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的独立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事务及制定各种标准,实行卫生大臣负责制,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
西班牙的食品安全监管事务由农业和卫生部门共同负责。
农业部门主要负责活体动物的卫生检疫;卫生部门主要对肉类生产加工及进入流通领域的食品进行监管。
食品安全监管实行分级管理制,具体工作主要由地区政府主管部门负责。
(二)完善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法律责任英国和西班牙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由国际条约和国内法两部分构成。
国际条约包括全球性条约(如有关协定)和区域性条约(如《罗马条约》等欧盟条约),分别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调整该国与其他国家或与国际组织间的食品安全法律关系,是一国对外进行食品贸易,开展合作交流的依据。
国内法由基本法律和专门规定组成,基本法律的法律地位、效力高,是整个法律体系的基础,如1984年《食品法》,1990年《食品安全法》和1999年《食品标准法》等;专门规定数量众多,调整对象广泛,是基本法律的必要补充,如1995年《甜品规定》、1996年的《食品标签规定》等。
国外牛奶是如何监管的

员 的身 体 素 质 ,看 看 他 们 是 否 患有 不 适 合 在 食 品加 工 一 线 工 作 的 病 症 。 ” 加 拿 大 食 品检 验 署
的工作人 员说 ,加拿 大 的牛奶质量 以 “ 监控农 场生产 程序 为 主 ,在 起始 阶段发 现 问题 为 主 ,
预 防质 量 隐患 出现 为主 ” ,因此保 证 了奶 制 品
/ . . . 。 、
I 责编 : 慧珠 ●
学 海 泛 舟. .
外 牛 奶是
如l ' - r 监 管 的
口 郭 艽
英 国 :国 家 检 验 员 进 驻 加 工 厂 在 普 通 的英 国 家 庭 ,早 餐 往 往 是 面 包 加 一 杯 牛 奶 ,或 直 接 用 牛 奶 泡 玉 米 片 。 下 午 会 再 冲 上 一 杯 茶 , 配 上 鲜 奶 搅 拌 , 晚餐 后 再 来 一 杯 含 有 大 量 鲜 奶 的卡 布 奇 诺 。 可 见 ,英 国人 离 不 开 牛 奶 。英 国前 首 相 丘 吉 尔 当年 就 提 出 了 “ 用 牛 奶 喂养 我 们 的孩 子们 ”
的 口号 。
准 中 ,要 求 其 必 须 符 合 “ 危 害 分 析 与 关键 控 制 点”和 I s o质 量 认 证 。每 一 批 出厂 的奶 制 品 都 会 抽 样 检 测 。 在 运 输 、仓 储 、 销 售 阶 段 中 ,检
验 人 员还 会 对 乳 制 品进 行 定 检 、 轮检 和 抽检 。 “ 检 验 人 员会 定 期 抽 查 奶 制 品 生 产 工 作 人
品安全 计划 。奎尔夫食 品技 术 中心 负责食 品安 管体 系 的检测 。 因为 国家 规定 ,婴儿 配方奶粉 全 研 究和 检 测工作 ,在对 出厂 成 品奶 的检测标 属 于 药品管制 ,必须通 过卫生部 门检测 。( 旃 )
高中历史选修一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无答案)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能力提升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0·江西昌江�景德镇一中高三月考)《礼记》是先秦时期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
在《礼记·王制》中写道:“国无九年之蓄,曰不足;无六年之蓄,曰急;无三年之蓄,曰国非其国也。
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
”由此可见,先秦时期()A.置民生问题于首位B.注重粮食安全问题C.提倡农业精耕细作D.推崇勤俭治国原则2.(2020·江苏启东中学高三开学考试)中国人重血缘和亲情,中国基层社会是典型的“熟人社会”,中国历代统治者深知,将皇权深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既不现实也没必要,在广大乡村更多地利用乡绅进行管理,官、吏、绅三者的有效配合,实现了基层的长治久安。
对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A.通过宗法纽带加强地方治理B.切实保障乡民参政议政权利C.大一统思想根植于历史传统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受到挑战3.(2020·广西钦州�高一期末)北魏均田制有部曲(家仆)奴婢均有授田的规定。
在唐代的授田对象中,增加了杂户、官户、工商业者的授田,取消了对部曲、奴婢的授田。
这反映出唐代A.门阀士族的衰落B.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C.土地兼并的加剧D.底层民众的生活恶化4.(2020·福建三明�高二期末)苏轼出任杭州知州时,正遇瘟疫流行。
他建造了一所带有慈善性质的医院,取名为“安乐坊”。
英国是较早重视食品安全并制定相关法律的国家之一

英国是较早重视食品安全并制定相关法律的国家之一,其体系完善,法律责任严格,监管职责明确,措施具体,形成了立法与监管齐下的管理体系。
比如,英国从1984年开始分别制定了《食品法》、《食品安全法》、《食品标准法》和《食品卫生法》等,同时还出台许多专门规定,如《甜品规定》、《食品标签规定》、《肉类制品规定》、《饲料卫生规定》和《食品添加剂规定》等。
这些法律法规涵盖所有食品类别,涉及从农田到餐桌整条食物链的各个环节。
为强化监管,英国政府于1997年成立了食品标准局。
该局是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的独立监督机构,负责食品安全总体事务和制定各种标准,实行卫生大臣负责制,每年向国会提交年度报告。
食品标准局还设立了特别工作组,由该局首席执行官挂帅,加强对食品链各环节的监控。
三级监管机构的许多部门都聘用流行病学专家、微生物学家和食品科研专家等人员,采取专业人员进驻食品加工厂、饲养场等方式,从原料采集、生产、流通、销售和售后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监管,构成覆盖全国的立体监管网络。
在俄罗斯,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过去一直由国家卫生防疫部门、兽医部门、质检部门及消费权益保护机构共同负责。
但俗话说“三个和尚没水吃”,婆婆太多也带来职责划分不清、推卸责任甚至相互扯皮的弊端,最终使食品安全管理工作无法落到实处。
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的变迁及综述

一、国外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旳变迁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中国目前急需解决旳问题,也是一种亟待解决旳全球性难题。
每年世界各地都要发生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仅以乳制品安全事件为例,近年来就发生过:1955年日本出名乳制品公司森永公司有毒化合物当作乳质稳定剂在奶粉中添加事件,日本最大奶制品公司雪印公司特大污染事件,丹麦产荷兰“多美滋”奶粉受微小金属颗粒和润滑油污染事件,美国雅培婴儿奶粉事件,旳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事件,美国Gentilease婴儿奶粉含金属颗粒超标事件等。
食品安全事故使各国加快了健全监管体系旳步伐,一批法律相继出台并不断调节完善。
发达国家旳食品监管体系大都通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旳发展。
目前食品安全旳问题已远远超过老式旳食品卫生或食品污染旳范畴,而成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健康发展旳整个食物链旳管理与保护问题。
经济形式旳变更、产业分工旳专业化以及新技术旳发展,都决定了食品安全监管是个不断变化、与时俱进旳过程。
美国旳食品安全监管,就经历了一种由乱到治旳过程,非常典型。
美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旳变迁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自由竞争阶段,时间是从美国建国到18代初期。
在这段时间里,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大规模发展,与食品有关旳商业贸易多限于各州境内。
因此,当时重要由州政府负责对食品旳生产和销售活动进行监督,而联邦政府则重要负责管理食品旳出口。
第二阶段是由乱到小治阶段,时间是在1850年代到19代初期。
到了1850年代中晚期,由于资本主义大工业旳迅猛发展,食品贸易由各州而扩展至全国。
在巨额利润旳驱使下,食品市场浮现了制伪、掺假、掺毒、欺诈现象。
牛奶掺水、咖啡掺炭在当时司空见惯,甚至尚有不法奸商在牛奶中加甲醛、肉类用硫酸、黄油用硼砂做防腐解决。
在公众旳重压之下,19,国会通过了《纯食品和药物法》和《肉类制品监督法》。
这标志着美国食品安全监管走上了法制化旳道路,极大地遏制了食品生产经营领域旳违法行为。
第三阶段是由小治到大治阶段,时间是在19代初期。
食品安全监管与管理研究

食品安全监管与管理研究第一章绪论食品安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与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食品安全监管和管理研究是指通过政府部门和行业组织等以一定的法律和管理手段,对生产加工、运输、销售等环节的食品质量和安全进行监测和检测,预防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保障人们的膳食安全和健康。
本文将对食品安全监管与管理研究进行探讨,概述食品安全监管与管理研究的发展历程,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以期对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和管理体系,推进食品安全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第二章发展历程食品安全监管与管理始于19世纪晚期,当时为应对肉类加工行业的卫生问题,英国政府引入了第一个肉类法案,即“1907年肉类食品法案”。
此后,各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食品安全法律与标准,如美国的“纯食品和药品法案”、日本的“食品卫生法”。
这些法律与标准的出台,为食品安全监管与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技术支持。
20世纪70年代以后,食品安全监管与管理进入了新阶段。
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由于食品产业的迅速发展和全球贸易的增加,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社会开始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与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199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共同成立了食品标准委员会,推动国际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
此外,各国还成立了专门的监管机构,以加强对食品产业的监管和管理。
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
第三章存在的问题1.监管体制不完善目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仍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目前的监管体制仅关注于食品的质量、卫生和安全,而对于食品的营养成分等其他方面的要求则缺乏标准化的指导和保障。
此外,各级监管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渠道和信息共享机制,监管效率亟待提高。
2.监管手段不足食品市场上,存在一些不法商贩和企业,他们违规销售、生产假冒伪劣的食品,严重威胁了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然而,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手段仍相对落后,监管部门往往需要不断加强对食品产业的监管力度,并采用先进的检测技术和科学的检测方法来防范食品安全问题。
国外如何保障牛奶安全

国外如何保障牛奶安全
雷达
【期刊名称】《共产党员:上半月》
【年(卷),期】2008(000)011
【摘要】瑞典奶牛都有身份证在瑞典,每头奶牛都有“身份证”,也就是佩戴在牛耳朵上的芯片耳标。
奶牛耳标中的芯片记录了奶牛的个体身份、育种记录、健康记录以及每天的采食量、产奶量等相关信息,这些情况可以直接存储进计算机,一旦牛奶出现问题,就能够查找到出问题的那头牛。
【总页数】1页(P56)
【作者】雷达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823.91
【相关文献】
1.构建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保障——国外煤矿安全管理的立法启示 [J], 王雪峰;朱向东
2.依法加强监管保障生鲜牛奶安全 [J], 赵晓国
3.国外如何保障牛奶安全 [J], 张宏升
4.国外如何保障牛奶安全 [J], 张宏升
5.诚信经营,保障饲草料质量安全——第三届上海牛奶(集团)鼎牛饲料战略合作伙伴大会在沪召开 [J], 本刊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75-1914年英国牛奶安全监管的历史考察作者:魏秀春来源:《历史教学·高校版》2010年第12期摘要食品安全问题在英国自19世纪以来业已出现。
当时英国的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表现为食品的掺假,牛奶则是最容易掺假的食品。
作为各阶层婴幼儿的主要食物,牛奶因而成为近代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对象。
所以,该文重点考察了1875-1914年英国牛奶安全监管状况,强调了“地方政府委员会”代表中央政府推动各地实施监管的职责与行动,认为这一时期的牛奶安全监管,有效地扼制了牛奶掺假的泛滥,促进了近代英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完善,反映了维护食品安全是政府应尽的职责这一主题。
关键词掺假,牛奶安全,牛奶监管,地方政府委员会中图分类号K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7-6241(2010)24-0027-06食品安全问题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全球性课题。
2008年“三鹿奶粉事件”及后来一系列问题牛奶事件为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敲响了警钟,使食品安全监管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
事实上,食品安全问题在英国自19世纪以来就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在社会各阶层的推动下,英国政府颁布了食品监管立法,不断强化安全措施,从而使英国成为世界上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最早的国家之一。
牛奶是近代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对象之一。
在近代英国,食品安全问题首先表现为食品的掺假,牛奶则是最容易掺假的食品。
19世纪牛奶消费已在英国民众中流行开来。
许多英国家庭几乎把牛奶作为哺育婴儿的主要食物,而且“几乎所有的家庭,特别是那些拥有未成年孩子的家庭,都想需要更多的牛奶”。
所以,人们认为牛奶掺假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们获取充分营养的权利”,受到英国社会的普遍关注,从而成为各地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对象。
因此,在英国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重点探讨1875-1914年间英国牛奶安全监管的实施与发展,以期对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牛奶掺假与近代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牛奶在英国历史上有着非常糟糕的安全记录,构成了近代英国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内容。
英国学者认为:“在整个19世纪,牛奶业因其掺假行为而臭名昭著。
”牛奶是一种不透明的乳白色或略带黄色的液体,易和水融为一体。
1848年英国化学家米歇尔就已认识到:“水是牛奶掺假最常用的物质。
”商业动机使当时市场上牛奶普遍掺假,牛奶掺假率多年来居高不下。
据英国学者阿特金斯的统计,1872年之前伦敦市场上的牛奶掺水率平均为25%。
1856年有人宣称,以伦敦市场上牛奶掺入25%的水这一保守的数字推算,伦敦人每年就要额外花费475000英镑,而这一费用相当于伦敦水务公司一年的总收入。
至19世纪后期,牛奶的掺假率远远高于其他食品,阿特金斯重点统计和比较了1877-1913年间伦敦及其他13个城市的牛奶掺假情况。
这些统计表明,伦敦是掺假的重灾区,在1891年之前没有低于20%,此后才逐渐下降,但通常也高于其他大部分城市;而伦敦以外的地区,则在10%左右,波动不大。
1879-1881年间具有统计资料的9个城市中,5个城市的掺假率在20%以上,伯明翰曾一度达到53.2%;1889-1891年间,伦敦和伯明翰的掺假率最高,在20%左右;1899-1901年间,朴次茅斯和诺丁汉列居前两位,伯明翰位居第三,达到20.7%,而伦敦则降到14.9%;1909-1911年间,利兹位居第一,达到28.8%,伦敦此时终于降到10%以下。
另外,苏格兰地区的牛奶掺假亦非常严重,据统计,1900-1913年苏格兰地区牛奶的掺假率也远高于其他食品,在一战之前从未低于10%。
1903年,格拉斯哥的牛奶掺假竟然达到30%。
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大量掺水的牛奶不适于儿童饮用。
19世纪50年代中期,人们发现伯蒙德西济贫院里购进的牛奶曾是这种掺假牛奶,“一个来自埃塞克斯的供应商的牛奶,每加仑5.5便士,而另外一个供应商的价格是每加仑1先令。
我们选购了每加仑只卖5.5便士的牛奶……(不久发现)这些牛奶全部掺水,已经发酸,是彻头彻尾的低劣牛奶。
我们不得不与每加仑需要1先令的供应商签订了供货合同……我们发现这种牛奶的质量要好得多。
非常适合孩子们饮用,比每加仑5.5便士的牛奶富有营养。
”1871年,济贫法委员会的调查报告称:“尽管在牛奶样品中没有发现致命或有毒的物质,但掺水的程度相当严重,足以消弭牛奶本有的营养,完全不能再将它作为婴儿及其他未成年人的食物了,因为婴儿的生命依赖于牛奶所给予的营养物质总量。
”所以,随着1875年以来英国食品监管体制的逐步确立,牛奶日益成为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对象。
具体而言,英国全国范围的食品安全监管开始于1875年《食品与药品销售法》。
该法令是英国第一部得到有效实施的食品安全监管法。
1899年,这一法令被修改,授权中央政府在地方政府继续无视食品法的时候干预和强制执行立法。
根据这些法令,英国初步建立了有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即中央政府监管下的地方政府负责制。
在这一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各地的食品安全负有主要责任,各地的卫生医疗官、公害检查员、衡平检查员、市场检查员和警察都有权购买食品样品送交分析师检测,食品商则有义务向这些官员出售其货物的正式样品。
“地方政府委员会”代表中央政府监管各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状况。
地方政府则全面负责其辖区的食品安全,由其任命并报经地方政府委员会批准的公共分析师负责检测食品样品;公共分析师定期将检测结果提交于地方政府,再由地方政府呈报于地方政府委员会。
地方政府委员会从1877年起开始汇总和发布各地的食品监管报告。
这些食品监管报告对英国各地食品监管的记录非常详细,而牛奶监管往往是这些记录的主要内容。
在样品抽检方面,牛奶的抽检率远远高于其他食品。
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自1880年起。
牛奶样品数量在当年抽检样品总量中都占到40%左右,到了1906-1913年,这一数字甚至达到49%,将近一半。
在苏格兰,详细的统计资料是从1900年开始的。
根据苏格兰地方政府委员会的统计,苏格兰牛奶样品的抽检率也远远高于其他食品,而且稍高于英格兰和威尔士,且1908-1913年都在50%以上,甚至一度达到58%。
可见,牛奶无疑成为1875-1914年英国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对象。
牛奶成为这一时期食品监管的重点对象,还在于牛奶掺假比较容易检测,只要不符合既定的营养标准即可认定掺假。
1901年前英国牛奶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公共分析师检测样品主要依据由“公共分析师协会”确立的最低标准。
公共分析师协会最初确立的最低标准为脂肪含量2.5%、非脂肪固体物含量不低于9%。
低于这一标准的牛奶即被视作不适合人类饮用。
根据1899年《食品与药品销售法》(第4条)的规定,在农业委员会的主持下,1901年《牛奶销售条例》正式确立了牛奶的最低质量标准,即脂肪含量3%,非脂肪固体物含量8.5%为最低标准。
法定标准的确立,显然便利了各地对牛奶的取样与分析,使得1901后各地牛奶的取样率普遍增加,从而强化了对牛奶的监管。
二、1875-1914年英国牛奶安全监管作为牛奶掺假的重灾区,伦敦一直受到地方政府委员会的特别关注。
在历年的报告中,地方政府委员会都会认真分析伦敦地区的牛奶安全问题,不止一次地提出批评或质疑。
比如,1880年,地方政府委员会就发出通报,伦敦圣玛丽区和纽因顿区,没有分析任何样品,而白教堂区、索迪治区、路夫希夫区所分析的样品与当地的居民生活和法律规定关系不大。
相比其他区域的高掺假率,圣詹姆斯一威斯敏斯特区1879年抽检67份牛奶样品,1880年抽检了220份牛奶样品,竟无一例掺假。
地方政府委员会提出质疑:该区的牛奶“好像具有异常的免疫力”,“如此例外,值得特别注意”。
1882年,普林斯特德区、威斯敏斯特区等一些区域也报告无一例掺假记录,或仅有一些疑似掺假样品。
对于这种情况,地方政府委员会通常是向这些区域发出通告,提醒他们改进样品收集的方式。
当然,有些区域,如圣邦格拉斯区和朗伯斯区在实施食品法方面值得赞许。
据阿特金斯的研究,在1914年前的21年中,圣邦格拉斯区和朗伯斯区的牛奶样品数量不断增加,而掺假率却相应的不断下降。
流动小商贩的活跃是伦敦地区牛奶安全的一个痼疾。
19世纪英国学者梅休曾对此做过详细的记述:这些小商贩出售的牛奶通常是脱脂奶和掺水奶,通常是每夸脱1.5便士,顾客主要是孩童,仅在夏季的三个月时间里就能卖掉4000加仑,价值260镑。
对于这一状况,公共分析师经常抱怨说,伦敦各区地方政府很少采取措施进行有效整治。
如在纽因顿区,“牛奶供应的恶劣条件没有得到丝毫的改善”,“毫无疑问,这一状况仍然持续,除非这些流动小商贩经常受到检查”;“如果这种不公平的竞争得不到更有效的监管,而仅仅是3个月内抽取6份样品,那么对诚实守法的商人是不公平的”。
在帕丁顿教区,“许多在该区没有房产的流动商贩,无需缴税,潮水般地涌向该区及其他教区兜售掺假牛奶。
他们推着小车,小车上标有各种醒目的牛奶品名。
每次受到处罚后,他们就换成其他名字,继续叫卖。
(显然)除了坑害顾客外,他们这种不公平竞争对该区的固定商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只有处以重罚,才能制止他们。
”然而,直到1913年,流动商贩的掺假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伦敦郊区的牛奶掺假问题大多来自三到四帮流动商贩,他们先在一个地区活动几周,接着又转向另一个地区。
在这几周里,他们叫卖的总是廉价的掺假牛奶,而且很难查清他们的确切住址,也很难发现他们的牛奶来自何处。
当其牛奶样品得到分析,不法行为被发现时,他们就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继续他们的欺诈行为。
”所以,伦敦人不得不付出巨大代价,为这些掺水奶买单。
在1879年的报告里,地方政府委员会作出这样的推算,假如伦敦人每人每周消费1品脱牛奶(或每人每天消费约1/8品脱牛奶。
考虑到约有1/8的人口是5岁以下的儿童,这一消费量是非常保守的),那么伦敦人每年的消费量将近2300万加仑。
以每夸脱5便士的价格计算,伦敦人每年牛奶消费支出不少于200万英镑。
如果每夸脱牛奶的掺水率为16%(这一数字是根据公共分析师的抽检报告估算的平均数),那么伦敦人每年就要为这些“以牛奶的名义出售的水”支付7万至8万英镑,况且这些水的卫生程度都很难保证。
1901年,地方政府委员会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它引用民间团体的数字,即伦敦人每天的牛奶消费量是14.4万加仑,以当年15.2%的掺水率,每夸脱4便士的价格计算,伦敦人每年就要付出3万英镑为这些掺在牛奶中的水买单。
可见,20余年间伦敦牛奶的安全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善,根本原因在于地方政府没有采取得力措施。
1889年,地方政府委员会曾严厉批评伦敦地方政府对食品法的怠慢,“不幸的是,伦敦各教区和市区委员会对有效实施《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没有丝毫的紧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