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为诗歌辩护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1

西方文论复习资料柏拉图一、单项选择题。
1、《伊安》是哪位文论家的作品(D)A、亚里士多德B、贺拉斯C、王尔德D、柏拉图2、《会饮》作者是( C )A、亚里士多德B、布瓦洛C、柏拉图D、康德3、迷狂说的提出者是( D )A、尼采B、雨果C、朗吉弩斯D、柏拉图二、多选。
柏拉图的美学与文论作品有( A、B、C )。
A、《大希庇阿斯》B、《会饮》C《理想国》D《诗学》E《九卷书》注意的问题:1、柏拉图在雅典城外建立了学园派。
2、柏拉图的著作有《大希庇阿斯》、《伊安》、《高吉阿斯》、《会饮》、《斐得若》、《理想国》、《斐利布斯》、《法律》等。
三、名词解释:迷狂说或(灵魂回忆说)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理念说:这是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中提出的文学本体论范畴。
理念,即真理。
柏拉图认为现实是对理念的模仿,文艺是对现实的模仿,相对于理念,文艺是模仿的模仿,与真理隔着三层,如果说现实生活是理念的影子,则文艺就是影子的影子。
四、简答或论述。
简述柏拉图的迷狂说与灵魂回忆说。
A这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
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
B、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
C、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一、单项选择题。
1、提出净化说的是( D )A、柏拉图B、康德C、巴尔扎克D、亚里士多德2、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认识与柏拉图( B )A、完全一致B、不一致C、相似D、在似与不似之间二、多项选择题。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六要素是(ABCDE)A、情节B、性格C、言词D、形象E、歌曲注意的问题:悲剧六要素:形象、性格、情节、言词、歌曲与思想。
雪莱的《为诗辩护》及其柏拉图主义

雪莱的《为诗辩护》及其柏拉图主义
杨冬
【期刊名称】《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卷),期】1991()3
【摘要】一自从柏拉图将甜言蜜语的诗人逐出他的“理想国”之后,在漫长的岁月里,西方诗人写下了一系列为诗辩护的文字。
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锡德尼的《为诗一辩》(1583)与浪漫主义时代雪莱的《为诗辩护》(1821),是这类诗辩中最辉煌的篇章。
然而,使后代的研究者深感惊愕的是,这些对诗歌所作的热情赞颂,都毫无例外地浸染着柏拉图主义的色彩,被柏拉图所放逐的诗人竟成了他精神遗产的真正继承人。
雪莱诗论中的柏拉图主义。
【总页数】6页(P67-72)
【关键词】柏拉图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浪漫主义;诗歌;精神遗产;锡德尼;研究者;继承人;“理想国”;文字
【作者】杨冬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中文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55
【相关文献】
1.浅谈雪莱的《为诗辩护》 [J], 陈晓星
2.郭沫若早期美学观与雪莱《为诗辩护》 [J], 顾国柱;王志清
3.为诗辩护:锡得尼与雪莱基于希腊的诗学理想 [J], 李咏吟
4.浅谈雪莱的《为诗辩护》 [J], 沈楠
5.从《别掀开这彩绘的画纱》与《为诗辩护》探析雪莱的“诗性真理”观 [J], 邹妙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雪莱为诗辩护读后感

雪莱为诗辩护读后感When I first read Shelley's "A Defence of Poetry," I was struck by the passion and conviction with which he defended poetry as a vital and necessary part of human existence. 雪莱的《诗辩护》一文深深地触动了我,他对诗歌的热情和坚定让我感受到诗歌作为人类存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Shelley's argument that poetry is the highest form of expression because it transcends the limitations of language and speaks directly to the soul resonates with me on a deep level. 雪莱认为诗歌是最高形式的表达,因为它超越了语言的限制,直接触及灵魂,这一观点在我心中产生了深刻共鸣。
His assertion that poets are the unacknowledged legislators of the world underscores the power of poetry to shape society and inspire change. 他提出诗人是世界上无法被认可的立法者,强调了诗歌的力量可以塑造社会,激发变革。
Shelley's belief in the moral and transformative power of poetry challenges us to see beyond the material world and connect with theeternal truths that transcend time and space. 雪莱对诗歌的道德和变革力量的信仰挑战着我们超越物质世界,与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永恒真理建立联系。
柏拉图对浪漫主义诗论的影响

柏拉图对浪漫主义诗论的影响摘要柏拉图的本体论和关于艺术创作的“模仿说”“灵感说”等文艺思想对后世西方的诗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兴起的浪漫主义受其启发,形成了自己的诗歌理论,诗人灵感的来源和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及诗歌的功用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关键词:柏拉图浪漫主义雪莱本体论灵感说模仿说雅斯贝尔斯提出了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柏拉图无疑是西方文明“轴心时代”最伟大的思想者之一。
怀特海曾说,两千五百年的西方哲学史不过是柏拉图的一连串注脚。
可见柏拉图思想对于后世西方思想影响巨大。
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驱逐诗人,而这恰恰开创了西方诗学“为诗辩护”之路。
西方浪漫主义文艺思潮,出现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由于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探讨,发展到浪漫主义流派,最后形成的一股以“天才”、“情感”、“想象”为三大口号的浪漫主义文艺思潮。
这场运动系统的讨论了关于诗歌创作主题——诗人灵感的来源和想象力在诗歌创作中的作用及诗歌的功用。
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是具体体现在创作理论、表达观念和表达模式上的革新,突出表现为对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个人情感的重视。
从镜到灯的心灵隐喻之变迁,反映了浪漫主义诗人对柏拉图诗论创造性的继承与发展。
一、对柏拉图本体论的继承柏拉图提出“理式”论,认为自然是理式的影子,并著有著名的有关洞喻的故事。
他指出,我们都是被囚禁的徒人,我们眼前见到的,都不是事物的真实,不能看到阳光(理性)和真实的事物(信念),只能看到投影(猜测或想象),并以此为真。
在雪莱的大量诗中,秉承了这一思想。
如《含羞草》中“我们这一生既然充满了谬误、愚昧、纷争、一切都是表象,当我们只是梦影在游荡”,在《阿特拉斯的女巫》中,“对于爱、美和欣喜,没有死亡和变易。
”雪莱认为,他眼中的世界,也只是某种想象,是虚幻的影子而已,永恒存在在理式中,而对现实生活则持有一种否定的态度。
从某种角度可以说,雪莱的这些诗歌是柏拉图的理式论的抒情诗翻版。
韩愈为李贺辩解的文章

韩愈为李贺辩解的文章
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意境独特而著称,但也因此遭到了一些批评。
有人认为他的诗风过于放纵,不符合当时的文化规范。
然而,韩愈却对李贺的诗歌表示了强烈的支持和辩护。
韩愈认为,批评李贺的人之所以对他的诗歌不满,是因为他们无法理解李贺的意境和情感表达。
李贺的诗歌中充满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人类命运的感慨,这些感悟不是表面上的放荡和豪迈,而是源于内心的苦闷和追求。
因此,韩愈认为,李贺的诗歌是对时代的反思,是对人性的探索,是对文学的创新和进步。
韩愈同时也指出,文学创作不应受到束缚和局限,诗歌的表达方式应该多样化和自由化。
如果我们拘泥于传统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就会失去新的文学风貌和文化价值。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文学的多样性和创新性,让李贺这样的豪放派诗人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最后,韩愈呼吁人们应该以宽容的心态去接纳李贺的诗歌,欣赏他的独特风格和深刻思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和传承李贺的文学遗产,也才能让文学创作不断进步和发展。
- 1 -。
锡德尼《为诗辩护》之诗的创造与德行

菲 利 普 ・ 德 尼 (54 18 ) 文 艺 复 兴 后 期 的 英 国 诗 锡 15 - 5 6 是 人 和 文 学 理 论 家 。 的 一 生 虽然 短暂 , 在 文 学 和 文 学 理论 上 他 但 却 很 有 成 就 。 所 处 的伊 丽 莎 白 时代 正 值 清 教 运 动 的兴 起 。 他 清 教徒鄙奢华 , 尚俭 朴 , 于 新 教 中 的 一 支 进 步 力 量 。但 “ ” 属 清 字
摘 要 : 对 斯 蒂芬 ・ 森 对诗 歌 的 污 蔑 , 德 尼 在 他 的 针 高 锡 《 诗 辩 护》 , 高森 的观 点 予 以驳 斥 , 阐 述 了 自 己对 文 艺 为 中 对 并 的一 些 看 法 。 他认 为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歌 有一 定 的创 造 性 和 德 行 。 关键词 : 诗 创 造 性 德 行
考 试 周 2 9 第 1 (卷 刊 0年 4 上 ) 0 期
锡 德 尼 《 诗 辩 护 》之 诗 的 创 造 与 德 行 为
黄 雁
( 国 矿 业 大学 外 文 学 院 , 苏 徐 州 中 江 2 10 ; 州 高 等 师 范 学 校 外 语 系 , 苏 徐 州 208徐 江 211 ) 2 16
中寻 找 一个 避风 港 。个 体 逐 渐 学 会 逃 避 真 实 的 自我 。 主人 公 “ ” 失 自我身 份 的 经历 正 是 这样 一 个 写 照 。从 “ ” 活 的 我 丢 我 生
小镇到黑人学院 , 纽约的油漆厂 , 到医院 , 到 再 而后 到 兄 弟 会 , 主 人 公 找 不 到 自我 生 存 的 意 义 和 价 值 。 心 狠 手 辣 、 三 下 四 、 低 假 惺 惺 讨 好 白人 权 贵 的校 长使 “ ” 木 、 弱 和痛 苦 ,我 ” 我 麻 虚 “ 试 图 通 过 谦 卑 容忍 来 获 取 白 人 的 尊 重 和 社 会 的 认 可 的希 望 也 随 之 破 灭 ; 我 ” 纽 约 油 漆 厂 里 的 “ 器 ” 医 院里 的 “ 验 品 ” “ 是 机 , 试 , 兄 弟 会 里 的 “ 色 招 牌 ” 纽 约 的经 历 再 次 让 “ ” 深 地 感 到 黑 , 我 深 社 会 的 荒诞 、 渺 和 虚 无 。 飘 埃里森笔下 的这位主人公 首先带 着黑人 的身份去努力 . 渴 求 得 到社 会 的认 同 。 他卑 微 地 做 老 老 实 实 的黑 人 , 尝试 过 在 美 国 工业 社 会 里 做 微 不 足 道 的 螺 丝 钉 .处 处 以 看 得 见 的行 为 去 适 应 看得 见 的社 会 秩 序 与 准 则 ,结 果 却 无 法 逃 避 白人 文 化 主 导 下 的社 会 强 迫 给 黑 人 的被 愚 弄 、 侮 辱 、 损 害 的 角 色 。 被 被 之 后 , 怀 着 变 革 社 会 的 愿 望 加 入 兄 弟 会 , 力 地 从 事 看 得 见 他 努 的 活 动 , 表 演 说 , 励 反 抗 ; 至 装 扮 自己 , 曲 自 己 的 形 发 鼓 甚 扭 象 .渴 求 社 会对 自己 的认 同 ,结 果 仍 然 遭 到 社 会 的排 斥 与 忽 视 。 里 森 实 际 上 暗示 了黑 人 终 究 成 不 了 白人 , 白人 文化 主 埃 在 导 下 的 社会 里 , 人 要 想 生 存 就 必 须 增 强 自我 主体 意 识 . 视 黑 正 自 己的 身 份 。 三 、 看 不见 的人 ” 人 身 份 的认 同 “ 黑 小 说 主人 公 在 苦 苦 的 身 份 追 寻 中也 进 行 了深 深 的觉 醒 和 突然的顿悟。 纽约 。 人公邂逅了黑人彼得 - 特斯特劳 , 在 主 惠 彼 得 的话 渗透 着 黑 人 的俚 语 、 谣 和 神 话 故 事 . 人 公 开 始 被 南 歌 主 方 黑 人 文 化 的魅 力 所 打 动 。 医 院 , 在 白人 医 生 的话 使 主 人公 想 起 了黑 人 文 化 中 的神 话 故 事 , 意 识 到 了 自己 是 白人 的 玩 偶 。 并 远 处 . 人 歌 谣 特 有 的 旋 律 和 节 奏 再 次 打 开 了 主人 公 的 心 扉 , 黑 他 开 始 自责 和羞 愧 , 意 识 到 自己血 脉 中 流 淌 着 的 黑 人 血 液 , 并 自 己的 根 深 深 扎 根在 黑人传 统 文 化 的土 壤 之 中。 哈莱 姆 , 在 主 人 公 对 黑 人 玛丽 身怀 感 激 , 玛 丽 正 是 传 统 黑 人 文 化 的 象 征 。 而 在 大 街 上 , 人 公 不 再 压 抑 自己 的情 绪 , 是 无 所 顾 忌 地 大 吃 主 而 山 芋 : 且 为 年 近 八 旬 的 普 罗 沃 夫 妇进 行辩 护 。 些 都 表 明 了 并 这 主 人公 在逐 渐地 向 自身 的 文 化 靠 拢 ,逐 渐 接 受 自己 的 黑 人 身 份 . 现 了 自我 甚 至 整 个 黑 人 民 族 。 发
诗的本质与社会功用——菲利普·锡德尼《为诗辩护》的美学思想

只 有诗人 才 给予我 们金 的 。 ”
总之, 对 于 自然而 言 , 诗 人是可 以驾 驭它 的真 正 主人 , 而不 像 其 他科 学 那 样 依靠 自然 。关 于 诗
起 的挑 战” 。 , 为之 后 的 马洛 和莎 士 比亚 的戏 剧
创作 实践 及 1 8 、 1 9世 纪英 国浪漫 主义 诗歌 的发 展
歌格 律呆 板 , 形式上没有突破 ; 而在这之后 的 1 6 世纪末 , “ 大学才子派” 活 跃 于诗 坛 , 马 洛 和 莎 士
模 仿 的艺术 ” , “ 是一种再现 , 一 种 仿 造 …… 一 种
能 言 的图画 ” 儿 。 因此 , 在这 里创 造 性 不仅 是 作 为 诗歌 的基本 特 征 , 更 是 作 为诗 歌 创 作 的重 要 方
以前最 好 的评 论 文 章 , 而 且 德 莱 顿 也 未 必 写 过 这
治期间, 遭 到复辟 势 力 的顽强 抵抗 , 一 度恢 复 了天
主教; 伊 丽 莎 白女 王 继位 后 , 被 称 为清教 徒 的新 教
徒 渴望 清除 国教 中的天 主教 因素 。清 教思 想实 际 上是 英 国资 产 阶级 和新 贵族 以宗 教形式 出现 的资 产 阶级思 潮 , 以表 达 他 们 的政 治 经 济 主 张 。清教 徒 的一个 重 要 主张 即是 建 立 纯 洁 的 教 会 , 要 求取
所 做 出的 东 西 。 ” 创 造 诗 的过 程 , 不 是 完 全 照
和亦 步亦 趋 ”
, 乔 叟 的传 统 影 响 根 深 蒂 固 , 诗
搬 自然 , 也不 是来 自天 上神灵 的启 示 , 而是诗 人充
分 发挥 自我 主 观 能 动 作用 的 结 果 : “ 诗 …… 是 个
从《为诗辩护》看西德尼的诗人观

从《为诗辩护》看西德尼的诗人观作者:郭婧洁来源:《卷宗》2018年第34期摘要:《为诗辩护》是西德尼针对当时诗歌受到清教徒的批驳而进行的反击,其目的在于为诗的本质和社会属性做正当的辩护,针对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五种对诗的质疑,西德尼用清晰的,散文化的语言一一击破,维护了诗至高无上的地位,通过这五个辩护,结合西德尼的整部作品,我们可以对西德尼的诗人观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关键词:为诗辩护;诗歌;诗人;菲利普·西德尼《为诗辩护》开篇西德尼就摆明自己的意图,他要为可怜的诗,从最高的学术评价一落千丈成为谈资,作些简陋的辩护。
在西德尼心目中,诗歌在所有已知的民族和语言中,曾经第一个给予无知的人光芒,所以西德尼才写出此书为诗做辩护,那么西德尼针对什么指控来为诗做辩护呢?对诗歌的第一个指控是当时人们嘲笑诗歌,认为诗人只是在寻找韵律。
但在西德尼的心目中,诗韵或排成诗行并不是为了组成诗歌,诗人讲求这些不过是为了方便记诵诗歌,如果语言是仅次于理智的最伟大的赋与凡人的才能,那么修饰语言的才能就不能不被称赞。
这种修饰语言的才能包括音律、格律、次序、比率,这些修饰使得韵文比散文更适合记忆,记忆是知识的唯一管库人,最适合记诵的也是最适合传达知识的。
在押韵并且有节奏的诗行里,每一个字之间都紧密相连,紧紧编织在一起,有它的自然地位。
诗人不用酒后茶余的谈话方式或者梦话的方式随口说话,而是用恰到好处为准则,按照题材的性质衡量每一个字没一个音节。
这些使得诗本身整齐动人,易于记忆,便于传播知识,由此看来,对于诗的第一个指控便成了无稽之谈。
对诗的第二个指控是除了诗还有许多更有功用的知识,一个人可以更好地在它们上面化费他的光阴。
诗歌是人类学习中最源远流长的,其他知识是从诗歌中获得开端的。
对于诗浪费时间的谴责,西德尼在之前就已经阐述过人类最初的文化和学术活动,包括哲学、历史、伦理学和神学等等,都是以诗为载体。
道德家建立的原则有着难以论证的论点,他们的知识拙于修辞,含糊难懂,只会玩苍白乏味的道德规则;历史学家最大的弊端则是拘泥于现实,却缺乏规箴,所以是一群只知道存在的事物而不知道应当存在的事物的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谁为诗歌辩护
李悦
今日读解放日报,看到一条消息:2011年第三届“鲁迅青少年文学奖”近日正式启动。
在启动仪式上,主办方抛出了一个疑问:为什么参加评奖的几十万来搞中竟然没有诗歌?此言一出,引起场内热议。
据说已经连续举办了13届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也很少有诗歌参赛;网络上为青少年提供发表文学创作的平台榕树下、起点中文网和晋江文学等也是小说、散文占了绝大多数,几乎看不到诗歌。
这一情况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学校缺乏诗歌教育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很少有诗歌。
学校进行应试教育,中考和高考的作文考试都不允许写诗歌,各学校就认为诗歌欣赏与教育没用,有意忽略了。
从社会背景来看,如今是物质主义时代,不再是激情时代,不再是浪漫时代。
生活竞争激烈,生活压力重,缺少的是浪漫情怀和闲情逸致,当然也就缺少了写诗的情感动因。
诗歌是超功利的,而如今社会是以功利为主要目的,两者的冲突也造成诗的没落。
诗人少了,读诗的读者自然也就少了。
报刊为在竞争中迎合读者口味,很少发表诗歌。
有的报纸文学副刊公开宣布:不发表诗歌。
出版社为盈利,很少出版诗集,因为诗集销路不好,买诗集的读者太少,诗人写了诗找不到发表的地方,偶尔能发表挣的稿费也少得可怜。
创作诗歌的积极性受到严重打击,许多诗人都改写小说或影视剧本。
报刊媒体、出版社和诗人达成了一个共识:诗歌创作和出版发行是一件赔本买卖。
如今,电影、电视、网络、动画等视听娱乐方式,也构成了对诗歌阅读的挑战与冲击。
诗歌不再高雅,写诗成为一件尴尬的活动。
诗歌朗诵会和诗歌比赛成为一种过时的行为,引来的是嘲讽和鄙夷。
中国是诗的国度,有着“诗教“的优良传统。
诗教就是以诗歌的精神教化社会。
诗歌的精神是追求真、善、美。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说过:“不学诗,无以言”,他还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通过诗教,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理解,达到社会的和谐。
诗教还具有智力开发、创造力开发、情感开发和语言开发等重要作用。
自“五四“以来,我国的诗教传统就已经断裂,而后每况愈下。
因此带来的恶果,已经被历史所证明。
到如今,别说诗教了,就连诗歌本身也已经自身难保了。
我们某非要沦为没有诗歌的民族吗?
面对诗歌的极度边绿化,这一提问并不夸张。
怎么办?如何拯救诗歌,挽回诗教?
北大的钱理群教授在接受解放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精神失落的现实进行补救。
而要创造有意义的诗意的生活,最重要也是最简捷的途径,就是阅读诗歌。
”
钱教授在这儿所说的“阅读诗歌”,所指是“至少可以在自己和周围的小圈子里。
”。
这其实反映出他面对诗歌困境的无奈,他只能设法救出自己和身边有限的几个人,让他们能够独善其身诗意地栖居。
我们眼看着诗歌从生活中消失,有一天我们还会看到散文、小说的消失。
当文学消失之后,我们还会有多少精神?
我年轻时做梦也想不到诗歌会沦落到如今的地步!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了!
早在两千多年前,古希腊哲人柏拉图曾经在法庭上为诗歌辩护。
当诗歌沦落并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的时候,有谁还为它进行毫无意义的辩护?诗歌会消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