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中期中国先锋小说回眸
80年余华小说特点

80年余华小说特点(一)苦难和“人性恶”之主题八十年代中期先锋小说在中国文坛兴起,先锋作家们在主题上大多都选择了对人生人性的关注,而余华对这种关注似乎显得更惊心动魄,更让人触目惊心。
他把生存苦难作为小说的基本主题,从他八十年代的小说来看,“苦难”就像原罪一样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人类生来就是受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忍受隔膜,忍受伤害,忍受亲情的丧失和理想的破灭,暴力、死亡、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构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征,构成了这个苦难世界的本质。
余华小说中采用了不介入的方式,把世界的苦难加以冷酷地铺排渲染,使苦难获得了某种纯粹透彻,某种与生俱来性和非意志动摇性。
暴力是余华小说的核心命题,是一切苦难的推动力,并将其定位在源于人原始生命力的冲动,在这一冲动下,亲情、友情等的社会关系,变得不堪一击,兄弟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相互争斗和残杀,人的暴力本能超越了人的理智,使人类永远难逃苦海。
(二)循环叙事、时间幻觉等手法的运用。
结构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形式话语,对先锋小说文本的表现形态可以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先锋小说家们既可以通过借鉴了西方形式主义小说,获得相近似的结构品格和文本魅力,又可以把形式作为展示他们才华及智力的舞台。
首先,循环叙事对传统小说实现了文类的颠覆与解构。
余华的小说文本从情节与意义的生成两方面构成了对公案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武侠小说等的解构与反讽,代表作品分别是《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和《鲜血梅花》,仅以对武侠小说的仿作《鲜血梅花》为例,它有着武侠小说的最普通的外在形态,小说主人公一代宗师阮进武之子阮海阔,既无超人的武功,也无除暴安良的大志,在他踏上为父复仇之路后,却发现只是在进行着一次无望的漫游,而漫游的结果是仇人已死,从而复仇不再,于是故事又回到了原点。
比起古代武侠小说以及当代武侠代表作家金庸的作品而言,《鲜血梅花》中根本没有丝毫可称为武侠经典的地方,它将“复仇”变成了“寻找”,剥夺了小说原本应有的因果性动力,人物只是按程式行动,已经不再具有相应的动机,最终小说的悬念(杀父仇人究竟是谁)揭开(己死)之日,也是阮海阔回到原点之时。
先锋小说的转型意义

先锋小说的转型意义在198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前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大批的前卫文学作品,马原以《拉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西海的无帆船》等一批小说震惊了中国文坛,原来小说可以这样写啊。
遗风所及,一大批的实验者涌现出来,如余华、格非、北村、苏童、孙甘露、吕新等人。
他们都曾写下了许多精致而极富形式意味的小说,给文坛带来了崭新的写作经验,“真正的革新者总是力图使我们切身体验到他的创作矛盾”。
先锋小说曾在夹缝中艰难地生存,最终作为有力的文学潮流,终于完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中国文学革命的策动。
当“先锋文学”确立了自己在社会文学结构中的合法性地位,度过了“苦难的历程”并被社会普遍接受之后,“先锋文学”的使命即已告终结。
批评家孟繁华认为,“先锋文学”的出现,与两种现实语境相关:一方面,80年代中期政治文化开始落潮。
读者在文学作品中试图寻找政治倾向或解答现实困惑的期待已经弱化,作家也不再以代言人或人民利益守护者的身份从事写作;他们的身份诉求是在另一种表达中体现的:80年代,赶超西方仍然是一个民族共同的情感愿望。
在文学上,“走向世界”的口号不仅被视为是一种尊严的要求,同时还被赋予了一种“前赴后继”的悲壮感,它密切地联系着20世纪中华民族的痛苦记忆,因此它也理所当然地成为强势的文学意识形态。
这是一种弱势文化的心态,但它的问题却为一种高昂的民族激情所“合理化”。
在这种文学意识形态的昭示下,“先锋文学”一开始就陷入了与“现代派小说”创作相同的心态。
他们首先要找到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经典性作家或范本,然后将其“东方化”。
在不同的时期,几乎都有一个为“先锋文学”认同的文学英雄:马尔克斯,罗布。
格里耶,博尔赫斯,卡尔维诺等,都曾是共同崇拜并热爱过的文学偶像。
先来简单概括先锋文学的“先锋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价值观念的先锋性传统文学认为世界是有秩序的,可以为人们把握和认识。
先锋文学通过零度语言叙述,拒绝提供任何价值判断,使作品成为一个价值虚无的世界。
80年代中期中国先锋小说回眸

说马原在这时期的作品影 响前 者, 似乎 有些# 先锋∃ 味, 事实确是如此。马原的%拉萨河的女神& 的前冲力是, 他 大胆 地拒绝小说, 第一次把故 事摈弃而 醉心于 叙事, 而 更大胆 的 艺术探索是, 他就连叙事情时也不# 安分守己∃ , 不按# 小 说作 法∃ 之类强调叙述为情 节发展作铺 垫或过 渡; 也不 按叙事 要 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 当然, 他压根儿就鄙视# 小说是塑 造人 物形象艺术∃ 的古训, 坚 决地拒绝 人物形 象进入 叙事 圈。 这 样, 他的作品的艺术品格就直接影响对前期先锋作家作 品的 评判和肯定。事实上, 在 80 年代初 关于现 代派作 品的争 论 关系到现代派在中国能否存在及如何存在的问题, 也关 系到
了热烈的赞美, 对家族文化中体现出的封建性意蕴作 出不屑 主义浓重色彩外, 还有 深沉的寻根 色彩, 在%瀚海& 、%极地 之
与嘲弄。 %极地之测& 是一部 较深辟 精彩的 小说。它 是谈死 亡与
爱情的, 作者虚构了一系列死亡之谜。作品写到# 我∃ 去寻找
测& 等作品中都表现出 来, 而且, 他 的作品 极具个 性, 与马 原 的西部作品有着迥然不同的思辨特色, 他的%奔丧& 就是 最具 备思辨色彩的力作。# 我∃ 回家奔丧, 却没有作为子女的 悲切
1999 年第 4 期 No. 4, 1999
嘉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当代文学 名词解释

4、广州会议:1962年3月,中国戏剧家协会在广州召开了全国话剧、歌剧、儿童剧创作座谈会。周恩来、陈毅发表讲话。周恩来于3月2日作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他们在报告中对中国的知识分子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进步和所做出的贡献作了很高的评价。对曾经受到错做出了新的评价。
10、朦胧诗:崛起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期,是新时期初期出现的现代诗潮,其名来源于一篇诗评《令人气闷的“朦胧”》诗歌既有主题或内容上的思考,也有手法上如现代诗艺如象征手法的运用,代表诗人有北岛,顾城。舒婷等。
11、潜在写作,是指1949—1976年间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的写作活动。
12、白洋淀诗群是指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一批由北京到河北水乡白洋淀插队的知青构成的诗歌创作群体。
3、先锋小说:中国文坛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在创作思想和形式技巧上都呈现出强烈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气息的小说创作流派。主要代表作家有马原、残雪、苏童、格非、余华、叶兆言、孙甘露、洪峰、北村等人。具有两大鲜明特点:(1)话语的叛逆性,即对权威叙事的颠覆与反抗。(2)形式的前卫性,即大胆尝试最新的文体试验。
5、现实主义深化:邵荃麟提出“写中间人物”和“现实主义深化”论。“如何表现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看出思想意识改造的长期性、艰苦性、复杂性;更深地去认识、了解、分析、概括生活中的复杂斗争,更正确地去反映人民内部矛盾,是我们作家的新的任务。”
下编第三章80年代中后期的主潮小说:寻根、先锋、新写实

(2)《棋王》解说 ①文化意蕴
小说以知青生活为题材但更着重表现的是对传统文化中 理想精神的寻找与肯定。 理想精神的寻找与肯定。作品淡化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 和社会矛盾, 和社会矛盾,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和佛教禅宗思想在主人 公身上转化成为一种现代人生存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境界, 公身上转化成为一种现代人生存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境界,使传 统的思想精华焕发出了一种现代意义, 统的思想精华焕发出了一种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新 和复活。 和复活。作者在传统文化中发现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赖 以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流连忘返, 以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流连忘返, 这是寻根文学中对传统文化加以肯定的一种文化立场和倾向。 这是寻根文学中对传统文化加以肯定的一种文化立场和倾向。
(2)《爸爸爸》解说 ①文化立场
韩少功在理论宣言中主张“ 韩少功在理论宣言中主张“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 特质方面……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但在创 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 特质方面 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 作实践中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启蒙主义式的批判性思考。 作实践中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启蒙主义式的批判性思考。 爸爸爸》通过描写湘西大山里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 《爸爸爸》通过描写湘西大山里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 把乡村风俗、轶闻掌故、打怨祭祀、土语人情揉和在一起, 把乡村风俗、轶闻掌故、打怨祭祀、土语人情揉和在一起, 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艺术手法, 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艺术手法,展示出我们民族的一 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文化心态, 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文化心态,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 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文本片断:《棋王》结尾
“1980”是如何通向“1990”的?——对先锋小说兴起与衰落的再解读

会主义现实主义”及其所象征的政治紧身衣的产物,
成为取代“现实主义”的一个方向性的文学方案。需
要警惕的是,一种具有覆盖性影响的历史叙述一旦形
成,很可能会压抑其他的历史叙述,从而遮蔽掉更为
丰富和复杂的“历史真相”。同样,上述的历史叙述也
是如此,因为这种历史叙述意味着,先锋小说的发生
野,以应对日趋单薄、
固化的
“旧观点”
。本文试图重构
一个“先锋小说”所置身的多维语境,尝试勾勒出先锋
小说从 1980 通向 1990 年代的兴衰起落的轨迹。
一、城市改革与先锋小说的兴起
近年来的研究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并对此进行
了纠偏。有研究者指出,
“一九八五年前后,
‘城市改
革’、
‘计件工资’、
‘消费浪潮’、
文学”所占的份额显然远高于“先锋小说”。更重要的
反响。报告文学的信息传播功能、消费功能、一定程
是,
“非先锋文学”,尤其是及时关注、书写当代大城市
度上的批判功能与消费思潮、市民意识有着相当紧密
生活、市民日常生活的“市民小说”所隐藏着的对“先
的关联。可能基于这样的思路,当年的研究者曾这样
锋小说”这一知识精英启蒙性立场的反拨力道更是不
‘超越历史叙述’、
‘文
化热’、
‘美学热’、
‘出国热’、
‘进藏热’,以及‘作家与
编辑部故事’等非文学因素正在密集形成,它们拥挤
在文学的内部或外部,即使宣布是‘纯文学’的先锋小
说的生产也再难‘单独’完成。”①正是意识到对“先锋
小说”的认识、研究被窄化的状况,
“先锋小说”与 1984
年左右开启的城市改革,尤其是与上海的关系开始凸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母亲总是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每次她盯 着我的后脑勺,我头皮上被她盯的那块地方就发 麻,而且肿起”;“原来父亲每天夜里变成狼群 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 叫”;“小妹的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刺得我脖 子上长出红色的小疹子来”……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春之声》(王蒙) 《蝴蝶》(王蒙) 《我是谁》(宗璞) 《减去十岁》(谌容) 《他有什么病》(张洁)。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二) “新潮”小说(85年前后) 实际上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 代表作家有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人,其 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你别无选择》(刘索拉) 《无主题变奏》(徐星) 《苍老的浮云》(残雪) 《黄泥街》(残雪) 《欢乐》(莫言) 《透明地红萝卜》(莫言)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主要特征 先锋小说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反叛性 反叛业已确定的理性秩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 美学精神和表现方法。 2、实验性 以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和语 言形式为己任。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命运和文学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命运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精神,其实只能是一种 理想,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90 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纷纷降 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 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 志着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但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是深远的。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残雪的小说是阴暗的,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正 因为心中有光明,黑暗才能成其黑暗;正因为有 天堂,才会有对地狱的刻骨体验;正因为充满了 博爱,人才能在艺术的境界里超越、升华。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代表人物是以王蒙、宗璞、谌容、张洁等为代表 的中年作家,他们对现代主义的兴趣主要在技巧 方面。他们主张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手法实行 “剥离”,以现代派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和充实自 己的文学表现力。他们剔除了西方现代派作品中 非理性、反逻辑、无意识的成分,现代主义的种 种表现手法只不过是关于他们的理性观念的寓言 式表达。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在结构上,《山上的小屋》也有独到之处。 小说开始于对“山上的小屋”的肯定: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 小屋。” 结尾于对“山上的小屋”的否定: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 葡萄,也没有小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马原在这时期的作品影 响前 者, 似乎 有些# 先锋∃ 味, 事实确是如此。马原的%拉萨河的女神& 的前冲力是, 他 大胆 地拒绝小说, 第一次把故 事摈弃而 醉心于 叙事, 而 更大胆 的 艺术探索是, 他就连叙事情时也不# 安分守己∃ , 不按# 小 说作 法∃ 之类强调叙述为情 节发展作铺 垫或过 渡; 也不 按叙事 要 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 当然, 他压根儿就鄙视# 小说是塑 造人 物形象艺术∃ 的古训, 坚 决地拒绝 人物形 象进入 叙事 圈。 这 样, 他的作品的艺术品格就直接影响对前期先锋作家作 品的 评判和肯定。事实上, 在 80 年代初 关于现 代派作 品的争 论 关系到现代派在中国能否存在及如何存在的问题, 也关 系到
原有意在叙事环中增加扭曲叙事环的力度, 使叙事过程 中呈 变形状态, 夸张、荒诞、嘲讽、神经质甚至歇斯底里, 制造 杂乱 无章的声音, 有意打破阅读者原有的阅读习惯, 于是, 在 有人 在大呼# 读不懂∃ 、# 不 知所云∃ 、# 小说秩序 变成无序 状态了∃ 等诘难声中, 不知不觉进 入了他的 写作圈 套, 闯入 了他的 情 绪天地之中。当人们在他写作迷宫周游之后, 读者们尽 可以 说这里不知什么怪地方, 只要有一个# 怪∃ 字, 有一种新 奇感,
余华、苏童、格非、孙甘露、叶曙明等大批青年作者。
打乱阅读情绪和审美思路, 造成作品扑朔迷离状态; 同 时, 马
所以说, 当我们在研究 当代先 锋派时, 我们 可以注 意到 这样一个事实: 马原是一位承前启后极其重要的人 物。他对 先锋文学的贡献是, 他让# 文学是人学∃ 及人是文学的 第一主 题的神话扫荡得干干 净净。# 人∃ 的神圣一 旦塌 入现实 的泥 淖之中, 文学的前景就变 得宽阔, 它 的潜力 就腾 冲而释 放出 来, 使文学的生命力更加 放大深沉; 各种文 学样 式也就 变得 更生动和具有久远的魅力。
∀ 43 ∀
现代派作品在当代文坛的地位与作用问题。当时王 蒙、张辛 味。
欣、刘索拉等人的作品 被称为# 伪 现代派∃, 有的 论者断 然否
也就是说, 马原在借鉴西方现代派技巧方面从单一 的或
认中国存在现 代派的 必要 , 拒 绝接受 现代派。马 原的创 作 某一方面的借鉴过渡到多元的现代化技巧的组合, 发展 到更
实实, 以实就虚, 以虚掩实, 让人们 搞不 清楚究 竟哪些 是虚, 哪些是实? 哪些是真, 哪 些是假? 作 品在写# 我∃ 找朱 晶时, 找到的都是小朱晶, 而大 朱晶却虚 而不 见, 从小 朱晶虚 构大 朱晶, 而小朱晶 又善 解人 意, 不 断报 告大 朱晶 的行 迹, 因 此
# 我∃ 并不看重父亲的权威; 父亲死亡的悲剧 却变成了# 我∃ 生 活的喜剧。这简 直是 精神# 弑父∃ , 对 传统 精神 规范 作出 决 裂。作为神圣的父亲权力的 象征, 在# 我∃ 眼里轰 然倒地; 这 包含着一种跨越, 对权威 性的蔑视 和跨越, 作为文 学创作 中
∀ 44 ∀
于# 我∃ 的迟迟疑疑 又给故事 披上一层 神话色彩。# 我∃ 在讲 家族史的故事, 事实上, 如果拂去故事层面上的尘埃, 我们看 到的是具有现代主义 特性的探 索。作品对 人的 生命本 体作
我们说洪峰受马原影响较大, 或者说他的创作受马 原启 发, 但并不等于说他的作品是马原的复制。他的作品除 了思 维方式散射出现代主义的 色彩和艺 术表现 手法方 面有现 代
马原的现代派小说( 或曰先锋小说) , 并未定位于 某一个 表现手法的层面。马原的出现曾令人感到困惑, 感叹 小说难 写了, 小说难读了, 有的 人干脆就 说# 读 不懂∃ 。 马原虽 然声 称自己从未借鉴外国现 代派, 但在 他的 作品里, 我们却 读出 了西方现代派的强烈气息。他在%西海的无帆船& 中, 以游戏 笔墨谈到他的小说花样:
文学大师的推崇。在他 的%拉萨 河女神& 、%冈底 斯的诱 惑& 、 角度, 乍看上去是文化寻 根, 其实是 他的颇 具先锋 性的文 化
%叠纸鹞的三种方法& 、%拉萨生活的三种时间& 、%虚构& 等, 并 探求。
未发现其# 定于一∃ 的某种现代派表现手法, 但我们可 以从中
%瀚海& 简直是一部家 族史, 作 者似乎 钟情于 寻根文 化。
写, 而把章晖的自杀作副调( 暗调) 虚写。本来这样构 思就是 难于思议的, 要把两个迥然不同的情节和思路糅合在 一篇作 品中, 这在艺术技巧上几乎是难于做到的。但作者故 意虚虚
投入焚尸炉熊熊燃烧时, # 我∃ 却与玲姐在隔壁小屋里燃 起爱 情的烈焰, 拥抱又接吻。洪峰巧妙地把死亡与爱情的逆 向情 节拉凑在一起, 看似不近情理, 其实这正是作者精心的 构思:
洪峰继%奔丧& 之后又 发表%瀚 海& 、%极 地之测& 等小 说,
这些创作观念明显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手 法( 虽 反映的是东北农村生活。在古老的, 具有深厚的人文环 境根
然他否认这一点) , 他曾 经表示对 卡夫 卡、加缪、麦尔维 尔等 基的东北农村, 有着丰富 的文化蕴 涵, 洪峰 巧妙地 选择表 现
的对艺术观念的反叛, 对他作品的评判势必影响到对 他之前 传统小说观念, 把# 写人∃ 改为# 叙事∃ ; 把故 事情节 的线性 结
( 或同期) 的作家作品的判断。
构改为细微具象的拼贴方式; 把创作中的理性思维变为 梦幻
由于马原的出 现和 成功, 使 现代 派艺 术向 多元 方向 发 式的随意性的显现。这种文学创作的大反拨, 着实会使 文学
不仅在内容上, 更重要的是在艺术上几乎都与传统的 小说作 高的层次, 使文学创作有更多的表现方式。
逆向运作, 其对 传统 观念 的破 坏性 远在 王蒙、刘索 拉之 上。
马原是中国当代先锋文学的标帜, 其影响不仅仅在 肯定
因此, 对马原更远离现实 主义文学 传统, 或 者说 更大程 度上 和推动先锋文学创作方 面。这是因 为马原 从根本 上改变 了
1999 年第 4 期 No. 4, 1999
嘉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
JO U RNAL OF JIAY IN G U N IV ERSIT Y( 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摘 要! 1985 至 1987 年, 马 原、刘索 拉、徐星、残 雪、余华 、苏童 等人 相继 发表 先锋 文学 精 品, 形成一股怪异而清新的文学潮流 。他们的 创作在内容上、艺术 上几乎都 与传统 小说逆 向运作, 比之前期现代派作品艺术视野更宽, 力度更大 , 借鉴西 方现代主义 创作手法 更明显, 不仅 扩大了 表 现生活的范畴, 也拓展了艺术空间, 使文学创作有更多的表现方式。从 1987 年起, 新生代的先锋 作 家群体逐渐形成, 这些作家作品均具 有后现代主义特征, 叙事话语向深度、广度扩展, 规范的艺术 语 符可以随着作者的主观臆象而加以颠覆和重新构 建。其开拓性显 示了对传 统文学 观念的 超越, 其 创作经验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缺 憾也使人沉思。
了热烈的赞美, 对家族文化中体现出的封建性意蕴作 出不屑 主义浓重色彩外, 还有 深沉的寻根 色彩, 在%瀚海& 、%极地 之
与嘲弄。 %极地之测& 是一部 较深辟 精彩的 小说。它 是谈死 亡与
爱情的, 作者虚构了一系列死亡之谜。作品写到# 我∃ 去寻找
测& 等作品中都表现出 来, 而且, 他 的作品 极具个 性, 与马 原 的西部作品有着迥然不同的思辨特色, 他的%奔丧& 就是 最具 备思辨色彩的力作。# 我∃ 回家奔丧, 却没有作为子女的 悲切
人称。你我他 三种 称谓 走马 灯 似的 转着 圈运
读者其实就走出了马原的文字迷宫了, 马原尽可以放心 地笑 了。
洪峰是紧接马原的有 突出成 就的先 锋作家。 他的作 品 把马原的先锋性加以肯定 并大力 往前推 进, 在生 活开掘 上, 在描写人世间的神秘与 难以读懂 的生活 方面更 具一 格。 他 努力作出解除人的权威性的努力, # 父亲∃ 作为人的权力 象征 被推倒在地, 使# 人∃ 的神话在现实境地里破灭。这就是 洪峰
用, 不停变幻视点, 用以扰乱读者思维的连贯性。
的先锋性力作%奔丧& ( 1986 年) 所 表现的意 义。作者通篇 充
叙述用双线。这是个诡 诈的手 段, 断开, 再接。
斥对儒家文化伦理道德的辛辣嘲讽, 洋溢着对封建伦理 道德
这样可以巧妙地避开原 断点, 以新 形成的接 点偷梁
的鲜明的批判精神。
换柱取而代之。所谓避实就虚之术。
展, 这样对王蒙、张辛欣、刘索拉等前期现代派作品的 存在价 界大吃一惊, 也遭来非议 甚至是攻 击; 当然 也使有 些同仁 们
值的肯定就更进一步了。
大开眼界, 把文学天地拓宽了, 人们不由省悟到: 世界上 不能
当然, 马原作品在艺术表现方面与前期现代派作 品确有 仅仅存在一种模式的文学!
相通之处, 但他的艺术视野似乎更宽阔, 也可以说更 有力度。
发现, 他的 作品 渗透 了# 意 识 流∃ 、# 超 现 实主 义∃ 、# 荒诞 文 其实, 作者真实意图是 描绘这部家 族史。# 我∃ 与 读者一 样,
学∃ 、# 表现主义∃ 等 影响。这些小 说技巧的 吸收 神秘宗 教文 对自己那个绵延几代的家族历史所知甚少, 因此只好依 靠别
化有着较深层的发掘魅 力, 扩大了 表现 生活的 范畴, 同 时也 人的转述和猜度来完成 了解家族 史的工 作。# 我∃ 整天都 愁 拓展了艺术空间, 使单一的表现方式变成多样鲜活的 文学意 眉苦脸地想把自己的家 族史故事 讲得完 整些、真 实些, 但 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