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80年余华小说特点

80年余华小说特点(一)苦难和“人性恶”之主题八十年代中期先锋小说在中国文坛兴起,先锋作家们在主题上大多都选择了对人生人性的关注,而余华对这种关注似乎显得更惊心动魄,更让人触目惊心。
他把生存苦难作为小说的基本主题,从他八十年代的小说来看,“苦难”就像原罪一样是人类永远挥之不去的阴霾,人类生来就是受苦的,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必须忍受隔膜,忍受伤害,忍受亲情的丧失和理想的破灭,暴力、死亡、世界的荒诞性和非理性构成为人类生存困境的表征,构成了这个苦难世界的本质。
余华小说中采用了不介入的方式,把世界的苦难加以冷酷地铺排渲染,使苦难获得了某种纯粹透彻,某种与生俱来性和非意志动摇性。
暴力是余华小说的核心命题,是一切苦难的推动力,并将其定位在源于人原始生命力的冲动,在这一冲动下,亲情、友情等的社会关系,变得不堪一击,兄弟父子,夫妻朋友之间相互争斗和残杀,人的暴力本能超越了人的理智,使人类永远难逃苦海。
(二)循环叙事、时间幻觉等手法的运用。
结构作为先锋小说最重要的形式话语,对先锋小说文本的表现形态可以说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先锋小说家们既可以通过借鉴了西方形式主义小说,获得相近似的结构品格和文本魅力,又可以把形式作为展示他们才华及智力的舞台。
首先,循环叙事对传统小说实现了文类的颠覆与解构。
余华的小说文本从情节与意义的生成两方面构成了对公案小说,才子佳人小说和武侠小说等的解构与反讽,代表作品分别是《河边的错误》《古典爱情》和《鲜血梅花》,仅以对武侠小说的仿作《鲜血梅花》为例,它有着武侠小说的最普通的外在形态,小说主人公一代宗师阮进武之子阮海阔,既无超人的武功,也无除暴安良的大志,在他踏上为父复仇之路后,却发现只是在进行着一次无望的漫游,而漫游的结果是仇人已死,从而复仇不再,于是故事又回到了原点。
比起古代武侠小说以及当代武侠代表作家金庸的作品而言,《鲜血梅花》中根本没有丝毫可称为武侠经典的地方,它将“复仇”变成了“寻找”,剥夺了小说原本应有的因果性动力,人物只是按程式行动,已经不再具有相应的动机,最终小说的悬念(杀父仇人究竟是谁)揭开(己死)之日,也是阮海阔回到原点之时。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4、谌容
谌容(1936~ )当代女作家,汉族。原名 德容。著名小说家,作家,中国作家协 会会员,重庆巫山人,生于湖北汉口。
1957年毕业于北京俄语学院,任中央人 民广播电台音乐编辑和翻译。后当过中 学俄语教员。曾三次到农村体验生活和 劳动。任作协北京分会专业作家、中国 国际交流协会理事。
5、高行健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孙甘露是在语言实验中走得最远的一位。 《信使之函》《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迷》等是这种小说的代表。这些小 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不仅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也斩断了小说与 故事、小说与叙述之间的联系。 他的小说全由一些的诗化的语言充塞着,构筑语言幻象的片断的同时,却 构不成任何意义,这样叙述便成了梦呓,小说成了纯粹的言辞的堆积。始于语 言又终于语言,透过斑驳陆离的语言,我们隐约可以看到一个幻想者、冥思者。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现当代文学第六节 先锋小说

马原的“叙事圈套”P195
马原,被认为是“中国当代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形式主义 者”,第一个把小说的叙事因素手段置于创作第一位。
广泛采用元叙事的手法,作者在小说中直接出现并揭露 小说的虚构性,破除经典现实主义的“似真幻觉”。虚构 成为他的小说叙述的首要原则。他的经典句式是“我就是 那个叫马原的汉人”,强调虚构的技法,形成一种间离效
格非《迷舟》《褐色鸟群》
孙甘露《信使之函》《访问梦境》
余华《现实一种》《世事如烟》
苏童《妻妾成群》《红粉》
二、创作特点
现代主义小说更专注于小说的 精神气质;先锋小说则更具有
鲜明的文体试验的指向。
1、先锋小说的文学观念
(1)对文学真实观的重构 把作家的主观真实(心灵的真实)
作为文学真实的首要原则。强调 “虚构”是小说叙述首要原则。
格非构建叙事迷宫 善于在小说叙事的关键部分设置中断和 空白,制造“叙事空缺”,使故事变得 扑朔迷离,并与小说表达的主题构成隐 喻关系,预示着历史与生活的不确定性。 《迷舟》中萧去榆关到底是送情报还是 去与情人杏相会?这个关键情节成为一 个“空缺”,故事是一个谜。
孙甘露的“反小说”的语言智力游 戏
在语言试验上走得最极端,彻底割 断小说与现实的关系,专注于幻象 与梦境的虚构。着力对小说语言诗 化的探索,小说语词摒弃表意功能,
成为自由的语像。
孙甘露《信使之函》 “信是锚地不明的孤独旅行” “信是焦虑时钟的一根指针” “信是耳语城低垂的眼帘”
四、先锋小说的价值
先锋小说使文学摆脱意识形 态的控制,走向独立和自律, 凸现个人化风格。 但其艺 术形式的试验和创新有极端
化、贵族化的倾向。
80年代小说分类和特点

80年代小说分类和特点一///80年代是一个文学真正繁荣的时代:•政策的宽松•作家队伍的成熟与壮大•外国文艺思想的引入二///复出作家”或“归来作家”:汪曾祺、王蒙、张贤亮、高晓声、陆文夫、邓友梅、从维熙、刘绍棠、李国文“知青”作家: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郑义、张辛欣、梁晓声、孔捷生、陈建功、李杭育、张抗抗、阿城、何立伟、叶辛、铁凝“文革”后进入写作活跃期的中年作家:张洁、冯骥才、古华、戴厚英、刘心武“第三代”作家:莫言、刘索拉、残雪、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北村、刘恒、方方三///影响阅读的因素时代政治因素作品的时代背景个人文艺理论基础、生活知识四///小说的鉴赏必须要注意三点:要了解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作者写作、发表时的社会背景及作者的写作意图,在此基础上,领会小说所揭示的主题思想;要认真分析人物形象,通过对有关描写方法的研究,剖析人物形象,理解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深入领会小说的思想和艺术;要研究小说的故事情节、线索、结构是怎样为塑造形象、表达主题服务的。
五///文革“导火索”。
1965年11月1 0日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一、伤痕小说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小说揭示的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发表,引起轰动,成为伤痕小说的发端之作,也是文学进入新时期的里程碑代表作品冯骥才《啊!》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郑义《枫》鲁彦周《天云山传奇》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王宗汉《高洁的青松》陆文夫《献身》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张弦《记忆》遇罗锦《一个冬天的童话伤痕小说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严重破坏。
80年代小说概述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 《南方的岸》【回城后才发现自己 的位置应在农村,表现出强烈的回 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身试法, 抵制极左政策。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 封建观念的束缚、极左政 策的扭曲,双重外力作用下农民变得 愚昧麻木】
①标志: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1、“文化性”色彩
①“向后看” ②“前瞻性” 时间上将视点对准久远的历史 空间上对准乡村民间,从中挖掘一个地区甚至一
韩少功《爸爸爸》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 现代主义倾向(丙崽)
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
阿城《棋王》(吃、棋)、王安忆 《小鲍庄》(仁义)、张炜《古船》 (家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国家、 阶级、党。
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系 列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葛川江”系列。
塑造这些人物时,采用象征性、意 念性的方法,注重人物身上的文化 特征,而非个人性格,常带有整体 性或类型性的特征。
80年代小说(1)-先锋小说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命运和文学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命运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精神,其实只能是一种 理想,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90 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纷纷降 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 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 志着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但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是深远的。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残雪的小说是阴暗的,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正 因为心中有光明,黑暗才能成其黑暗;正因为有 天堂,才会有对地狱的刻骨体验;正因为充满了 博爱,人才能在艺术的境界里超越、升华。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代表人物是以王蒙、宗璞、谌容、张洁等为代表 的中年作家,他们对现代主义的兴趣主要在技巧 方面。他们主张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手法实行 “剥离”,以现代派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和充实自 己的文学表现力。他们剔除了西方现代派作品中 非理性、反逻辑、无意识的成分,现代主义的种 种表现手法只不过是关于他们的理性观念的寓言 式表达。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在结构上,《山上的小屋》也有独到之处。 小说开始于对“山上的小屋”的肯定: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 小屋。” 结尾于对“山上的小屋”的否定: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 葡萄,也没有小屋。”
当代文学史

8O 年代小说历经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寻根小说、通俗(或大众)小说、现代派(或先锋、新潮)小说、新写实小说等七个发展阶段。
《随想录》的作者是(巴金);《我与地坛》的作者是(史铁生);《回答》的作者是(北岛);《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作者是(舒婷)谢惠敏是小说《班主任》中的人物;丙崽是小说《爸爸爸》中的人物;印家厚是小说《烦恼人生》中的人物。
《山上的小屋》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岗上的世纪》的作者是(王安忆)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出现了(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曲》等带有“黑色幽默”特点的现代主义小说。
《双桅船》的作者是(舒婷);《一代人》的作者是(顾城);《迷途》的作者是(北岛)。
《春之声》的作者是(王蒙);《山上的小屋》的作者是(残雪);《一地鸡毛》的作者是(刘震云)。
把散文当成诗来写的散文作家是杨朔重知识,重趣味,喜欢旁征博引、涉古论今的散文作家是秦牧和王朔年龄相仿、写作又差不多同时起步的余华、苏童、格非、马原等,他们大多写作的是先锋小说新时期文学创作潮流,首先出现的是“伤痕文学”,随之出现的创作潮流是“反思文学”。
新时期,“伤痕文学”以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为代表。
新时期,“反思文学”以鲁彦周的《天云山传奇》、王蒙的《蝴蝶》、方之的《内奸》、古华的《芙蓉镇》以及张贤亮的《唯物主义者的启示录》系列小说等为代表。
新时期,巴金的《随想录》以其巨大的震憾力和无情的自剖精神震动了文坛。
新时期的朦胧诗人以舒婷、顾城、北岛为代表新时期,高晓声的以《陈奂生上城》、《陈奂生出国》为代表的“陈奂生系列小说”等农村题材作品,继承了鲁迅的遗风,在文坛上独树一帜。
新时期,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等报告文学和谌容的《人到中年》等小说对于知识分子的讴歌和关注,使知识分子题材成为这时期文学创作的一个突出现象。
中国当代文学:先锋小说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
学习和模仿了美国作家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但内在思想却来自 于存在主义。小说写一群音乐学院学生的生活作品表现了在强大的音乐传统 (功能圈)面前,这群年轻人面临的选择困境。
中国当代文学史
先锋小说
第七章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又称实验小说、新潮小说、后新潮小说等,是对八十年代以
来的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小说创作的总称。 中国先锋文学迄今都是西方文学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
中国对西方现代主义的引进与认识
五四时代将其和批判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混为一谈的阶段, 把它作为反封建文学的一种武器;
3、张洁
张洁(1937- ),祖籍辽宁抚顺,生于北京。 中共党员。当代著名女作家。1960年毕 业于中国人民大学,1978年开始文学创 作。现为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
著有散文集《爱,是不能忘记的》、 《方舟》、中短篇小说集《祖母绿》, 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只有一个 太阳》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两次获 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
二、80年代中期的先锋小说
以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红高梁家族》、刘索拉的《你别无选 择》、徐星的《无主题变奏》、残雪的《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等为代表的新潮小说。
这批作家人称“中国现代派”。在他们的作品中出现了反传统的精 神,开始冲击传统的价值观而不是一般地批判社会政治。
这个时代的先锋文学对现代主义精神的关注胜过了对文本的模仿。 这批作家将中国文学引入了新的创作领域,使中国文学出现了新的创作 境界。
1、莫言
莫言,本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 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80年代中期以 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 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2000年,莫言的《红高粱》入选《亚洲周刊》 评选的“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2005年莫 言的《檀香刑》全票入围茅盾文学奖初选。 2011年莫言凭借作品《蛙》获得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 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 社会融合在一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母亲总是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每次她盯 着我的后脑勺,我头皮上被她盯的那块地方就发 麻,而且肿起”;“原来父亲每天夜里变成狼群 中的一只,绕着这栋房子奔跑,发出凄厉的嗥 叫”;“小妹的目光永远是直勾勾的,刺得我脖 子上长出红色的小疹子来”……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春之声》(王蒙) 《蝴蝶》(王蒙) 《我是谁》(宗璞) 《减去十岁》(谌容) 《他有什么病》(张洁)。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二) “新潮”小说(85年前后) 实际上是对西方现代主义的模仿 代表作家有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等人,其 创作的核心观念是表现自我,反抗对自我的压抑。 《你别无选择》(刘索拉) 《无主题变奏》(徐星) 《苍老的浮云》(残雪) 《黄泥街》(残雪) 《欢乐》(莫言) 《透明地红萝卜》(莫言)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主要特征 先锋小说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反叛性 反叛业已确定的理性秩序、价值观念、文化传统、 美学精神和表现方法。 2、实验性 以不拘一格、打破常规的方式创造新的艺术和语 言形式为己任。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 “后新潮”小说 “后新潮”的代表作家主要是指80年代中后期涌 现出的一批先锋作家,如马原、洪峰、格非、余 华、孙甘露、北村等人。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主要特征 “后新潮”的核心观念是虚无,包括自我的虚无、 世界的意义和人生的意义的虚无。 后新潮小说具有很强的实验性,其创作上的主要 特点有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2、西方现代派文学、后现代派文学的影响 70年代末8O年代初,出现了一个借鉴、模仿、 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就其规模和影响 而言,远远超出了文学、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 一次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 还延伸到美术、音乐、电影、戏剧等领域 出现了一个学习西方、模仿大师的高潮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思考: 1、回顾一下中国先锋文学的发展历程。 2、中国的先锋小说与西方现代派小说、后现代 派小说产生的背景有何差异?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二)先锋小说的含义 先锋小说是80年代以来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 义(modernism and postmodernism)倾 向小说的概称,它常以“探索小说”、“实验小 说”、“现代派小说”、“新潮小说”、“后新 潮小说”等不同的名目出现。主要代表人物有王 蒙、刘索拉、徐星、莫言、残雪、马原、余华、 孙甘露等,它的出现,标志着文学观念的重大裂 变和新的审美原则的崛起,是继30年代新感觉派 小说之后现代派小说的又一次繁荣时期。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2、三种走向 (2)叙事革命:马原(叙事怪圈)——格非(叙 事迷宫)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马原是用一些并臵的故事块搭成一些近似于“八 阵图”的小说,在每一个路口他又加上一些让人 误人歧途的标志;格非则主要以人物内在意识的 无序性构筑成一团“线圈式”的迷宫——其中有 缠绕,有冲撞,也有有意识地弥散与短路。如 《褐色鸟群》。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勒《第二十二条军规》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作家在小说中没有塑造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人物形 象,也没有刻意塑造个性鲜明的人物,而是将描 写的重点投注在带有鲜明而强烈的情绪化的各种 人物上,由此从多个侧面表现了一种群体情绪。 学生(创造、反叛)与贾教授(“贾氏规则”) 之间的冲突——选择不能选择的矛盾——生存的 悲哀。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山上的小屋”是什么? 山上的小屋若隐若现、从有到无,象征了现代人 试获得独立生存空间、重构理想秩序的虚妄。小 屋在高高的荒山顶上,预示着理想的难以企及, 表达了残雪的一贯主题:人类生存的困境以及自 我救赎的无希望。但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寻 找“山上的小屋”这一举动本身显示了人类对于 生存之恶的抗争。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代表人物是以王蒙、宗璞、谌容、张洁等为代表 的中年作家,他们对现代主义的兴趣主要在技巧 方面。他们主张对现代主义的观念和手法实行 “剥离”,以现代派的表现方法来丰富和充实自 己的文学表现力。他们剔除了西方现代派作品中 非理性、反逻辑、无意识的成分,现代主义的种 种表现手法只不过是关于他们的理性观念的寓言 式表达。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2)语言实验:莫言——孙甘露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先锋小说家都很重视小说的语言,但在语言实验 上走得最极端的是孙甘露。他的《信使之函》、 《访问梦境》、《请女人猜谜》、《我是少年酒 坛子》等作品,彻底斩断了小说与现实的关系, 而专注于幻象与幻境的虚构,但这些幻象与幻境 又都只是一些无关紧要的琐屑与线索,无法构成 一个条理贯通的虚构世界。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在结构上,《山上的小屋》也有独到之处。 小说开始于对“山上的小屋”的肯定: “在我家屋后的荒山上,有一座木板搭起来的 小屋。” 结尾于对“山上的小屋”的否定: “我爬上山,满眼都是白石子的火焰,没有山 葡萄,也没有小屋。”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二、先锋小说的主要类型 (一)现实主义的新变(80年代前期) 时间:出现在80年代前期 实质:吸收了现代派手法的现实主义 在主题上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相呼应, 以启蒙主义的社会责任感来反抗荒诞的现实环境。 在创作手法上,主要以借鉴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技 法为主,通过移植、模仿来开拓新的创作途径与 美学范畴。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1、“荒诞小说”——《你别无选择》 在 1985 年 的 “ 小 说 爆 炸 ” 中 , 刘 索 拉 曾 荣 获 1985一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的《你别 无选择》(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85年第3 期),无疑是最具爆炸力的作品之一。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一)先锋小说的出现的原因 70年代末——80年代末,出现一个先锋小 说创作潮。 1、中国改革开发的社会环境
改革开放的社会文化环境,打开了封闭多年的国 门,大量翻译作品的引进,使得西方现代主义思 潮以完整的方式进入到中国。
她用最简洁朴素的文字,勾勒出一幅幅奇异、诡 谲、神秘、怪诞又令人毛骨悚然的意象,建立起 一个超验的非理性世界。 在小说主题上.残雪致力于表现人类整体的生存 困境和人性的黑暗。她笔下的世界阴郁、扭曲、 逼仄、敌对,人与人之间互相猜忌,没有一点寻 常世界里的脉脉温情和幸福意识。 叙事方式上,作者以个人感觉为基础,通过梦魇、 呓语、幻觉和强烈刺激的意象来描写怪诞的感官 体验,混淆现实和梦幻,因而呈现出一种强烈的 个人风格。残雪小说在主题和叙事上的特点,明 显受到西方现代派卡夫卡等人的影响。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
在文化观念上表现为对意识形态的回避、反叛 与消解; ● 在文学观念上颠覆传统的真实观,一方面放弃 对历史真实和历史本质的追寻,另一方面放弃对 现实的真实反映,文本只具有自我指涉的功能; ● 在文本特征上,体现为叙述游戏,更加平面化, 结构上更为散乱、破碎,人物趋与符号化,性格 没有深度,通常采用戏拟、反讽等写作策略。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李鸣 小个子 马力 森森 白石 孟野 “懵懂”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2、“荒诞小说”——《山上的小屋》 残雪原名邓小华。祖籍湖南耒阳,1953年5月生 于生于长沙。先锋文学的代表人物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山上的小屋》,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 1985年第8期。
夸张和变形: 在作品中,北风在凶狠地拍打着杉木皮搭成的屋 顶,狼的嚎叫在山谷里回荡,许多大老鼠在风中 狂奔,山上的沙石轰隆隆地朝屋后的墙倒下来。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代表性作品: 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阿梅在一个 太阳天里的愁思》 中篇小说有《黄泥街》、《苍老的浮云》 长篇小说有《突围表演》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3、“文革”——现实土壤 “十年动乱”所导致的普遍精神危机,使人们 在抚摸伤痕、反思痛苦的同时,作出了“我不相 信”的结论,尤其是经历了从狂热到怀疑到觉醒、 再到思考这一漫长过程的年轻人,在思想上很容 易接受西方旨在反抗现代社会重压的现代主义思 潮。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三、先锋小说的命运和文学意义 (一)先锋小说的命运 所谓“一往无前”的先锋精神,其实只能是一种 理想,很少有作家能够一直保持探索的姿态。90 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纷纷降 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 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 志着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但对后来文学创作的启发和影响是深远的。
Company Logo
第五节 先锋小说
残雪的小说是阴暗的,但正如作家自己所说:正 因为心中有光明,黑暗才能成其黑暗;正因为有 天堂,才会有对地狱的刻骨体验;正因为充满了 博爱,人才能在艺术的境界里超越、升华。
Company Lo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