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80年代小说
第八讲 新时期小说

新时期小说概观
一、沿着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文学呈线 性向前发展(1977——1984年)。
小说创作经历了伤痕小说(刘心武 、卢新华等) →反思小说(王蒙、张贤亮、茹志鹃等)→改革小说 (蒋子龙、何士光等)三个阶段。它们以反映社会时 代的变动,展示社会中人的命运而归属于现实主义创 作潮流。
三、90年代文学状况
1、新女性小说 林白、陈染、徐小斌、徐坤等的“私人化小说”。 林白的《一个人的战争》、陈染的《私人生活》等。 主要表现了作者的“自恋”情绪,一种对女性身体和 情感的眷恋。女性小说的极端是“另类小说”(卫慧、 棉棉的小说),表现自虐和放纵的情感。 2、新历史小说
它不再严守“写史”的创作准则,而强调对历史的 拆解和颠覆。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刘震云的 《故乡相处流传》。
卢新华的《伤痕》通过知识青年王晓华在主流意 识形态的影响下与“叛徒”母亲决裂但仍然无法被主 流意识形态真正接受的故事,反映了“血统论”思想 对两代人身心造成的巨大创伤(无法愈合的心灵伤 痕) 。作品不仅表达了“伤痕”主题,而且对当时文 学界的几大禁区如悲剧、爱情和人性问题进行了有力 的突破。 刘心武的《班主任》中的谢惠敏形象具警世作用。
5、长篇小说的兴盛——“陕军东征”引 发的创作热
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废都》、 张承志的《心灵史》、张炜的《九月寓言》
/xiandai/bailuyuan/
3、形式的追求——先锋小说 指的是80年代中后期出现的马原、洪峰、格非、 余华、苏童等人的作品(271—290页)。如马原的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洪峰的《极地之侧》, 格非的《迷舟》、《褐色鸟群》,余华的《现实一 种》,苏童的《罂粟之家》等。
先锋小说总体上以形式和叙事技巧为主要目的, 致力于颠覆故事、解构意义的游戏,通过叙述和语言 的操作彻底地表达带有神秘、悲观和虚无色彩的某种 情绪。
第八章80年代小说(二)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张贤亮:西部影视城
目录
三、汪曾祺 贾平凹
汪曾祺
• 1920——1997,江苏高邮人 •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在沈从 文的影响下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复仇》、 《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和北京京剧团工作。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马原
•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虚构》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2001 年开始在同济大学任教,出版了文 学讲稿《虚构之刀》、《阅读大师》。 • 马原的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 质,引领了 80 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唤 起了小说写作对形式和语言的自觉,他 所采取的叙述技巧以及其中蕴含的小说 观念对 80 年代后期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很 大影响。
莫言《丰乳肥臀》
莫言《檀香刑》
目录
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页 下一 页 退出
• • • •
马原 1953——,辽宁省锦州市人 1984 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引起文 坛关注 中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叠纸 鹞的三种方法》、《虚构》和长篇小说 《上下都平坦》等 以其“叙述圈套”风靡文坛。出有《马 原文集》四卷。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汪曾祺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新时期重新执笔,短篇小说《受戒》、《大淖 记事》等已独有的小说格调迎来广泛好评。 •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 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 《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 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寻根派小说

二、寻根小说兴起的过程
• 1、寻根小说的萌动时期:1981—1984年 • 地域小说、文化小说、风俗小说的崛起成 为这一时期文坛的一个普遍动向。 • 汪曾祺的小说,贾平凹的小说,邓友梅的 小说,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小说,乌热尔 图的小说,张承志的小说。
• 2、寻根小说的成熟期:1984—1986年 • 理论上的自觉。韩少功的《文学的根》, 郑万隆的《我的根》,阿城的《文化制约 着人类》,李杭育的《理一理我们的根》。 • 地域小说的深入发展;寻根小说中不同文 化取向与价值取向得到充分展露;创作风 格的多样化。
•
• 2、对各种西方现代思潮涌进中国的积极应对,意识到横 向借鉴中不能忽略对民族文化与文学的纵向掘进。
• 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就有原始化的倾向。对古希腊的兴 趣、对异域风情的兴趣。 • 现代主义对原始的兴趣。毕加索、高更、卢梭等。从 艺术到文学。 •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艾特玛托夫的《白轮船》、 《查密莉雅》,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川端康成的 《雪国》、《伊豆的舞女》等。 • 直接的促动。哥伦比亚的马尔克斯于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 学奖,代表作《百年孤独》;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鲁尔 福、阿斯图里亚斯、略萨等。 • 对中国作家的启示意义:“愈是民族的愈是世界的。”
五、寻根小说的意义和局限
• 1、意义与影响 • 在文化寻根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文化意识的重视 与追求,标志着文学创作界文化意识的觉醒,促 进了新时期文学质的飞跃; • 在审美意识上,寻根作家对民族艺术精神的认同, 对传统的审美经验的重视,复活了我们民族历史 的审美意识,给新时期文学灌注了我们民族特有 的美学气韵和情致; • 对九十年代文学的影响深远,陈忠实的《白鹿 原》,张承志的《心灵史》,阿来的《尘埃落 定》,韩少功的《马桥词典》等小说深受影响。
中国当代文学史笔记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一讲:十七年文艺论争和文艺批判运动一、基本态势:1.17年独特的理论现象2.形成动因和深刻影响:①严峻的国际国内政治形式;②革命文艺的意识形态性影响:①形成60年代的文学共同体,文学一体化,相对集中的文学运作机制②从文艺角度看,有局限性,造成我国五六十年代文学相对单一,审美性、艺术性、娱乐性相对薄弱。
二、建国初几次重要的文艺论争:①批判运动:1951年,对《武训传》批判②1953――1954对红学的批判(俞平伯、胡适)③1955年,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胡风事件”、七月诗派)2.几次文艺政策的调整1.1956年的双百方针2.1961到1962几次座谈会对左倾思想的纠正三、对电彬的《武训传》的批判和再解读1.武训其人:早年行乞兴学,向来与官府合流敛财,晚年成为财主2.影片主题:配合新中国文化建设运动,歌颂武训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思想批判:①政治视角――借文艺谈政治,反历史唯物论;②审美的立场――审美的超越性,不公允,审美的片面;③真实性问题――对历史不同阐释的合法性问题,作家创作的虚构性权力。
第二讲:建国初的新诗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文艺的新方向和五四新诗传统1.文艺新方向:①社会主义时代的革命文艺②一种期约,一种实验(对五四新诗的继承)2.丰厚的遗产:五四新诗传统――体现了艺术风格的多样化(浪漫、现实、现代)3.建国初政治伦理化批评:①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革命新诗传统――资产阶级反动诗风;②认知的偏差――艺术方法上的差异(社会化情感与个人化抒情);③鲜明的社会政治情感的诗性表达;④诗风相对单一――老诗人的困境和诗歌流派的消失二、十七年诗歌的基本风貌1.时代精神与社会化情感的热烈表达:①颂歌浪潮②时代风格(50年代文学的单纯与天真)2.在民歌和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发展白话新诗:①民族化大众化方向②对抗西方现代文化艺术③新民歌运动――反映了大跃进的时代精神、民歌至尊地位制约了艺术多样化的发展第三讲:十七年代表性诗人一、闻捷及《天山牧歌》:1激情的赞歌,牧歌情调; 2.新情诗; 3.叙事和抒情的结合二、政治抒情诗及两大抒情诗人:①作为一种潮流,主导;②政治化审美意识形态的标本:a将政治升华为一种“诗学”;b情感意象的泛化和成规化2.代表性诗人:郭小川《致青年公民》《白雪的赞歌》《深深的山谷》贺敬之《白毛女》《回延安》《放声歌唱》《雷锋之歌》①开重大的社会题材和豪迈的诗风;②战士和诗人的统一:高度本质化的抒情主体;③艺术多样化的追求和现代格律诗的创造第四讲、革命历史题材小说1.中国革命史的历史风云再现:①主题:合法性;②纪实性品格和英雄主义;③史诗性;2.警觉历史虚无主义:①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黑潮(历史的解构与重述;根源和动因);二、代表性作家作品:1.现代战争叙事体;2.革命英烈史传3.革命通俗传奇4.革命史诗三、《青春之歌》简析1.独特的题材意义2.林道静的形象及成长道路:①出走――与封建旧家庭决裂;②婚变――资产阶级个人的决裂;③革命风暴洗礼的自我批判、再造新我3.革命与爱情的双重变奏:①革命与爱情、青春与梦幻同构;②两条线索相矛盾(日常生活戏剧化)第五讲:农业合作题材小说一、新时代革命叙事主题1.重大题材及意义:消灭私有制,构建农村社会主义公有制生产关系。
80年代小说概述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革大潮的兴起, 伴随农村和城市改革大潮的兴起, 改革文学也应运而生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张洁《沉重的翅膀》 柯云路的《新星》 柯云路的《新星》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反思小说
①标志: 标志: 茹志娟1979 1979年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第一,大都是“复出” 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谌容等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十年”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3、改革所激起的对新生活的向 往追求 铁凝《 铁凝《哦,香雪》【精炼含蓄】 香雪》【精炼含蓄】 》【精炼含蓄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主人公命运的坎坷和追求的 执著。 执著。】
现代派小说
被称为现代派小说的潮流可追溯到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蝴蝶》】。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和徐星《 刘索拉 《 你别无选择 》 和徐星 《 无 主题变奏》 主题变奏》 一直延续到残雪和莫言的小说 自马原开始的先锋小说可以视为其 发展。 发展。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 主题变奏》 王朔的小说( 主题变奏》、王朔的小说(从群体 到个体) 到个体) ——消解正统文化 ——消解正统文化,注重个体的生 消解正统文化,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采取调侃 方式。 方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直觉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直觉经 现代主义色彩】 验,现代主义色彩】
80年代小说概述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 《南方的岸》【回城后才发现自己 的位置应在农村,表现出强烈的回 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身试法, 抵制极左政策。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 封建观念的束缚、极左政 策的扭曲,双重外力作用下农民变得 愚昧麻木】
①标志: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1、“文化性”色彩
①“向后看” ②“前瞻性” 时间上将视点对准久远的历史 空间上对准乡村民间,从中挖掘一个地区甚至一
韩少功《爸爸爸》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 现代主义倾向(丙崽)
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
阿城《棋王》(吃、棋)、王安忆 《小鲍庄》(仁义)、张炜《古船》 (家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国家、 阶级、党。
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系 列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葛川江”系列。
塑造这些人物时,采用象征性、意 念性的方法,注重人物身上的文化 特征,而非个人性格,常带有整体 性或类型性的特征。
80年代小说概述

(2)警世钟式的反思
谌容《人到中年》、汪浙成《土壤》 ——追溯知识分子政策的偏失,主人
公是完美道德的体现者。 —— 以现实人生为题材,思考知识分
子政策问题,主人公表现了一种道德 升华的趋向。 ——启蒙-改造-批判-平反-重视-边缘 化(知识者的地位起伏)
本质的艺术阐释,含有明显的为政治服务的特征, 强调思想的正确性和深刻性,明确体现出作家的 政治倾向性。 创作方法:反映现实,细节真实,真实再现典型 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真实与现实”:认定某种政治意识形态下的现
③语言操作
追求古典情致的语言,注重词 汇本身具备的具体性意象,多 用古典小说的语词与结构;
强调语言的地方色彩,在方言 中寻找生命活力,传达出一种 文化内涵。
寻根(美术画)
韩少功
韩少功《爸爸爸》 韩少功《马桥词典》
阿城
阿城《棋王》
王安忆《长恨歌》
1、从民族历史和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 发掘民族精神的心理积淀:
②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引进西方 现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成为可能。
③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如“伤 痕”“反思”“改革”等文学创作, 已无法满足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新一代做就爱,首先做了反叛者, 从观念到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变 革。
2、先锋小说的探索与创新
①叙事革命
颠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了一场叙 事上的革命。【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 甘露、余华】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小说【个人推荐】

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个⼈推荐】80年代百部怀旧经典⼩说80年代是⼩说繁荣的时代,不仅数量惊⼈,且影响⼒也是惊⼈的,为了便于回忆和查询,特别整理了本⽬录,本⽬录仅代表个⼈⽴场,不可能让⼤家都满意,仅供喜欢怀旧⼩说的朋友参考。
【⼩说有长、中、短篇,为了⽅便,现⼀并称为“部”】1.刑警队长/王亚平2.钟⿎楼/刘⼼武3.如意/刘⼼武4.⽴体交叉桥/刘⼼武5.故⼟/苏叔阳6.新星/柯云路7.花园街五号/李国⽂8.⼤林莽/孔捷⽣9.天⼭深处的⼤兵/李斌奎10.男⼈的⼀半是⼥⼈/张贤亮11.绿化树/张贤亮12.灵与⾁/张贤亮13.浮躁/贾平凹14.鸡窝洼⼈家/贾平凹15.倾斜的阁楼/航鹰16.北国红⾖也相思/乔雪⽵17.迷⼈的海/邓刚18.古船/张炜19.⾬沙沙沙/王安忆20.本次列车终点/21.流逝/王安忆22.69届初中⽣/王安忆23.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铁凝24.哦⾹雪/铁凝25.⾚橙黄绿青蓝紫/蒋⼦龙26.锅碗瓢盆交响曲/蒋⼦龙27.蹉跎岁⽉/叶⾟28.淡淡的晨雾/张抗抗29.那五/邓友梅30.远去的⽩帆/从维熙31.风泪眼/从维熙32.这是⼀⽚神奇的⼟地/梁晓声33.今夜有暴风雪/梁晓声34.雪城/梁晓声35.蓝屋/程乃珊36.内当家/王润滋37.我们这个年纪的梦/张⾟欣38.神鞭/冯骥才39.代价/陈国凯40.⾼⼭下的花环/李存葆41.⼭中那⼗九座坟茔/李存葆42.雷场上的相思树/江奇涛43.凯旋在⼦夜/韩静霆44.红⾼粱/莫⾔45.⼈⽣/路遥46.平凡的世界/路遥47.穆斯林的葬礼/霍达48.妻妾成群/苏童49.顽主/王朔50.晚霞消失的时候/礼平51.风景/⽅⽅52.烦恼⼈⽣/池莉53.摇滚青年/刘毅然54.初恋的回声/余易⽊55.⾎⾊黄昏/⽼⿁56.西线轶事/徐怀中57.沉重的翅膀/张洁58.新兵连/刘震云59.旷野/尤凤伟60.有⼀个美丽的地⽅/张曼菱61.⿊⾊的梦/史晨原62.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叶蔚林63.⽩⾊鸟/何⽴伟64.射天狼/朱苏进65.绝望中诞⽣/朱苏进66.棋王/阿城67.孩⼦王/阿城68.你别⽆选择/刘索拉69.芙蓉镇/古华70.爬满青藤的⽊屋/古华71.张铁匠的罗曼史/张⼀⼸72.犯⼈李铜钟的故事/张⼀⼸73.我那遥远的清平湾/史铁⽣74.⼭道弯弯/谭谈75.公主的⼥⼉/赵⼤年76.美⾷家/陆⽂夫77.⼈到中年/谌容78.那⼭那⼈那狗/彭见明79.蝴蝶/王蒙80.青春万岁/王蒙81.⿊骏马/张承志82.北⽅的河/张承志83.便⾐警察/海岩84.寻找回来的世界/柯岩85.夜幕下的哈尔滨/陈屿86.兵车⾏/唐栋87.铁床/海波88.沙海的绿荫/朱春⾬89.良家妇⼥/李宽定90.乡场上/何⼠光91.陈奂⽣上城/⾼晓声92.⼼⾹/叶⽂玲93.⼀路风尘/王⼩鹰94.鬈⽑/陈建功95.被爱情遗忘的⾓落/张弦96.驼峰上的爱/冯苓值97.天涯孤旅/奚青98.⼲杯⼥兵们/成平99.祸起萧墙/⽔运宪100.索伦河⾕的枪声/刘兆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思有三种方式:历史反思、 现实反思和生命反思。 同时表现出三种特点:历史理 性、道德理性和纯粹理性。表 现为两种美学追求——理性化 和悲剧意识。
反思文学的特征:从社会、政 治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从历史经验的高度揭示文革 的荒谬性和对“人”的全面伤 害;主题深刻,具有很强的理 想色彩。(《犯人李铜钟的故 事》)
其次,重新恢复“人道主义 ”精神,转向人的本身,人 的价值等更深刻的主题。( 《人啊,人!》《高女人和 她的矮丈夫》
再次,对爱情的反思,呼吁 爱情自主。一是从描写外部 环境对爱情的扭曲,如《被 爱情遗忘的角落》;二是对 爱情本身的思考,如《爱是 不能忘记的》。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描写一 对终生相思的情侣阈限于社会道德 观念不能结合,尖锐地揭示了社会 现实与传统观念对人性、人的自由 的剥夺以及其中人的精神困境。
张承志的作品和邓刚的《迷人的海 》、刘舰平的《船过青浪滩》、郑 万隆的《老棒子酒馆》等一起推动 了回归自然文化思潮的形成。在此 之前的中国现代小说,自然一直主 要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 品中,自然有了主题意义。
(二)寻根小说 “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 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 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
一是对改革的阻力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和思考,文学较好地表现了落后与发 展之间的物质、精神冲突; 二是对改革的进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思 考,进行了全程式的关注。 三是探索具有理性,文学而不再是感 性支配下的政治参与。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 文学小说的基本言说,采用 了其所处的“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的社会情境下的 主导性政治话语,依然具有 文学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 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念启 蒙。
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 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 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 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 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 。)发表(伤痕文学名于此), 逐渐形成伤痕文学创作热潮。
主要作品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 的孩子》,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 儿们》、古华的《芙蓉镇》、莫应丰 的《将军吟》、王蒙的《最宝贵的》 ,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肖平的 《墓场与鲜花》,韩少功的《月兰》 、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张 贤亮的《刑老汉和狗的故事》、老鬼 《血色黄昏》等。
如张锲《改革者》,张一弓《赵镢头的 遗嘱》,水运宪《祸起萧墙》,柯云路 《三千万》《新星》,张洁《沉重的翅 膀》,李国文《花园街五号》,张贤亮 《男人的风格》,蒋子龙《燕赵悲歌》 ,张炜《秋天的愤怒》,贾平凹《鸡窝 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何 士光《乡场上》、王蒙《坚硬的稀粥》 、路遥《平凡的世界》等。
—死亡
孟野:课五分——充满创作灵感——离不开女
人——被女人折磨——作品精妙无比,但被认 为有“法西斯”——妻子控告——中途退学
森森:不洗头不洗澡——只砸钢琴,一心要砸
出“妈的力度”“自己的风格”——国际比赛 获奖
贾教授:墨守成规,教作曲但
自己不会作曲,反对现代技巧 与创新。 金教授:有才气和名气,上看 课只顾自己弹琴。
伤痕文学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文 革十年动乱给人民带来的伤痕: 一是精神意识的荒芜与畸形; 二是心灵情感的压抑与残缺; 三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美 丽关系的严重破坏。
这阶段的文学主要集中于对社会 和人生伤痕的表层描写上,带有 文革泄愤的倾向,缺少深刻的悲 剧性思索。
但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 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 问题,在美学风格上张扬和确立 了丰富的悲剧意识,是社会主义 当代文学第一批悲剧文学,具有 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文学的性质。 是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强化。
从总体上看,改革小说关注新旧 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 记录了改革的艰难以及带来的伦 理、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变化。( 《赤橙黄绿青蓝紫》) 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 重改革者的形象塑造。
改革文学调整了文学反思历史 ,向后看的视点,使文学“回 到当下”。但与历次的文学当 下关注相比,这一次文学的功 利主义、功利话语与审美结合 得比较好。
徐星《无主题变奏》以第一人称 叙述了一个刚从大学退学去饭店 当服务员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 小说充满了对世事的嘲讽,对世 俗价值的调侃,对庸俗和虚伪的 鄙视,表现出对个体人的价值的 追求和在这种追求中的内心孤独 感和精神优越感。
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的浮云》 等小说,显示痴人说梦般的质地,纷 乱、拥挤、无羁的幻觉和疯狂、怪诞 、血腥、森冷的意象,细腻、敏锐的 感觉世界被夸大、强化和变形,小说 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正常与反常、理 性与疯狂的世俗界限,以此接近存在 的真相,传达欲望的冲动和生命的活 力。
1985年,韩少功、阿城、郑义、郑 万隆、李杭育等相继打出了“寻根” 的旗子,他们反对一味追求西方现 代派文学的创作倾向,提倡把文学 的“根”扎在本民族的岩层中。同 时受到学术界的“文化热”影响,旨 在追溯民族文化渊源,对传统文化予 以审视、剖析和继承,文学史上称为 “寻根”小说。
寻根文学可追溯至80年代初期,如汪曾祺 的《受戒》、邓友梅的《那五》,吴若增 的《翡翠烟嘴》等 。 勃兴是在1985年后 ,主要作品有:韩少 功的《归去来》《爸爸爸》《女女女》, 阿城的《棋王》《树王》《孩子王》《遍 地风流》,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 贾平凹《古堡》《远山野情》,冯冀才《 神鞭》,王安忆《小鲍庄》、《大刘庄》 (写儒家的仁义精神)等。
有的作家突破了单纯的政治或社会视 角,从文化的角度思考人、发现人,他 们描写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人的悲喜剧, 揭示这些悲剧所产生的原因。 陆文夫的小说《美食家》《井》《围墙 》等侧重市井风情的描述,在凸显苏州 文化色彩同时,深化、拓展了对“人” 的主题的探索。
(三)改革文学 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发表。这部作品不仅大胆揭露 了新的历史时期出现的新问题、 新矛盾,而开了“改革文学”的 先河。
这批作家对待中国文化的态度较为 复杂: 持肯定态度:如阿城的《棋王》( 1984)写的是下棋和吃的故事。作 品流露了这样的暗示:道家文化是 中国民间应付乱世的有效工具。 持否定态度:如韩少功的《爸爸爸 》中的“丙崽”形象。 持历史主义态度:如冯骥才的《神 鞭》。
寻根文学的显著特点是: 具有现代意识,以现代意识关注历 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 ,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 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点; 创作手法上传统和现代相融合。
80年代,西方现代派作家作品在国内广 泛译介,表现主义、意识流、荒诞派、 存在主义、魔幻现实主义创作理论对中 国文坛造成了强烈的影响和冲击,造成 了一批作家在创作观念上对传统文学的 颠覆,一些作品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特 征,出现了新潮小说和小说技术的革命 ,一时间文坛上走马灯的的变幻着各种 小说理论和创作方法的实验,使80年代 的文坛复杂化、多元化。
二、80年代中后期小说概况
从80年代中期开始,在整个80年代中后 期,围绕对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念的反思、 批判与重建,文学观念的解放与转型,当 代小说家们展开了多元的探索,表现为: (一)文化小说 (二)寻根小说 (三)先锋小说潮流 (四)纪实文学和新写实
(一)文化小说:目光投向大自然
张承志(1948—),其作品浓墨 重彩地描绘了大自然的伟力、野性与 崇高,人与大自然的对峙、搏斗,希 图在大自然的崇高与伟力的陪托张扬 人的主体力量。他的代表作有《黑骏 马》《北方的河》《心灵史》等。 寻找的主题。 征服的主题。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红 高粱》等小说重视感觉的呈 现,色彩鲜明而丰富,极富 感性的强力刺激。
以马原《拉萨河女神》《冈底斯 的诱惑》为先声,注重形式试验 的小说开始兴起。紧随马原之后 的洪峰、格非、苏童、余华、叶 兆言、北村、吕新等作家,都表 现出对小说形式和语言的自觉意 识和竭力追求。
《冈底斯的诱惑》 神奇猎手穷布猎熊,遇到雪人 探险者陆高认识一位漂亮的藏族姑 娘央金,她却意外死于车祸 陆高和姚亮去看“天葬”,遭到拒 绝 顿月和顿珠兄弟的故事
残雪小说构建了一个梦靥般的世界。在这 个世界里,人是孤独的、痛苦的,人与人之 间互相戒备、仇视。如《山上的小屋》中: 家人总想窥视我的隐私(抽屉) 母亲“恶狠狠地盯着我的后脑勺” 父亲使得我感到那是一只熟悉的狼眼 妹妹的眼睛变成了“绿色” 窗子被人用手指捅出数不清的洞眼。
心理的变态也产生了物象的变形。那 日夜贵客狼嚎的山上的小屋,就是一 个幻觉世界。我在这个幻觉世界里, 精神极度紧张: 许多大老鼠在风中飞奔; 有一个人反复不停把吊桶放下井去, 在井壁碰得轰隆作响; 在这里她创造了一个变形、荒诞的世 界,从这变形、荒诞世界折射出的是 一个痛苦、焦灼的灵魂。
扎西达娃《西藏,系在皮绳上的魂》
“我”与活佛对话。 活佛弥留中,复述香巴拉神话和两个康巴人 的传说。 活佛的讲述与我的未公开的小说内容一致。 两个康巴人的传说:塔贝和婛。 “我”去寻找自己小说的主人公。 我领着婛重回现实世界。
洪峰《极地之侧》(1987)在对死亡的 故事叙述中,充分利用作者与叙述者、 被叙述者之间的关系变化; 余华《一九八六年》将特定时间里的事 件切割、延伸、折返,打破了文革叙事 的既有套路; 苏童的《一九三四年的逃亡》撕碎时间 的线性纬度,事件和人物的碎片漂浮在 欲望话语的涌动中;
(二)反思文学 在伤痕文学的同时,一批作家对现实 主义创作主张进行深化,对历史进行 悲剧性的反思,创作了一批具有思想 深度和历史深度的作品,史称反思文 学。 反思文学的两大主题:一是人民的 主题,确立的人民——上帝的观念; 二是人的主题,使新时期的文学进 一步走向了人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