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的发展——当代文学
80年代文学

论80年代文学——当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代”12汉本2班鲁国霞 120302099【内容摘要】文革结束后,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很大变化,在文革中“损毁”的文学体制的修复、重建。
成为构建“新时期文学”的首要任务,在80年代复杂的政治环境,以及政治与文学的复杂关系中,涌现出各具特征的文学流派、作家作品、文学思潮等,成为20世纪末中国小说家热情最高涨、态度最积极的、成绩较为突出的十年。
【关键字】黄金时代 80年代文学作家作品文学思潮文学流派1977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肯定了“实践实践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命题,确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路线,提出中共“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针,与社会政治关联密切的文学界,随后也把“文革”后的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
“新时期文学”的发生,被看作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另一次重大“转折”。
让我们从当时的政治氛围、文学流派、作家作品等方面看80年代文学这一当代文学史的“黄金时代。
政治氛围1980年代,当代文学在“文革”后迎来了“复苏”,大批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文学”一度占据着社会话语的中心,并有效地策应着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社会变革。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随着“重写文学史”口号的提出,许多文学史研究者从纯粹“文学性”的角度描述20世纪中国文学史,这无疑是非常重要的研究2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路径。
但由于20世纪中国人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的政治化倾向,使得置身其中的文学必然无法回避“政治”这样的事实存在,因此有许多文学史研究者仍然关注着文学的生存环境,包括政治环境,这当然也无可厚非。
80年代中后期,这时以追求创新为总体特征。
经过难得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在改革开放的现实环境里,也在海外文艺思潮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成果的影响下,人们对现代文学史的认识,有了很大发展,并产生了一批新的认识成果。
这时现代文学教学、科研队伍也比“17年”有了很大发展,老中青三代汇聚成一股思想活跃又看重严谨学风的学术力量。
80年代文学

80年代文学一、过程:80年代前期1976年底“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文学并未在较大的范围里实现从“文革文学”的转变。
写作者的文学观念、取材和艺术方法,仍是“文革文学”的沿袭。
出现对于“文革”模式的明显脱离,是从1979年开始。
因此,不少批评家在谈到“新时期”文学的开端时,并不以“文革”结束作为界限。
这些艺术上显得粗糙的作品,提示了文学“解冻”的一些重要特征:对个人的命运、情感创伤的关注,和作家对于“主体意识”的寻找的自觉。
以1985年前后为界,80年代文学可以区分为两个阶段。
80年代前期,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
刚刚过去的“文革”,在当时被广泛看作是“封建专制主义”的“肆虐”。
因此,挣脱“文化专制”的枷锁,更新全民族观念的“文化启蒙”(“新启蒙”),是思想文化的“主潮”。
与此相关,文学是对于“现实主义”的“传统”的呼唤。
在这几年间,文学主题可以说都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是亲历者对“历史灾难”所提供的“证言”,以及对于“历史责任”(“谁之罪”)所作的思考和探究。
在小说创作上,出现了“伤痕小说”和“反思小说”的潮流。
已经在酝酿着艺术观念和方法上的更为深入的变革,但还未成为显在的、受到普遍关注的现象。
从总体而言,这几年文学的取材和主题,是指向社会一政治层面的,也大多具有社会—政治的“干预”性质。
涉及的问题,表达的情绪,与社会各阶层的思考与情绪同步。
文学创作与社会政治、与公众的生活和情感的密切关系,是后来不再重视、并为一些人怀恋的“昔日的光荣”。
由于“文革”被看作是中国现代文艺史的“最黑暗的一页”,文艺的“园地”受到严重摧残而“百花凋零”,因此,“新时期文学”被看作是“文学复兴”,“复兴”的提出,又通常与“五四”文学相联系,看成是对“五四”的“复归”。
在80年代初,人们最为向往的,是他们心目中“五四”文学的那种自由的、“多元共生”局面。
但从80年代前期的中心问题看,所要“复活”的,主要是“五四”提倡“科学、民主”的启蒙精神,和以“五四”为旗帜的、在50至70年代被当作“异端”批判的文学思潮。
八十年代后当代文学边缘写作的表现

八十年代后当代文学边缘写作的表现摘要:中国当代文学在其发展中不可忽略的走向边缘化创作,其不断发展的过程可以看作是不断边缘化的过程。
八十年代之后,文学创作开始摆脱历史和政治的重压,开始消解深度,用故事替代了深度意义,文学回到了写作叙述本身,写作成为语言的冒险和叙述的游戏。
关键词:解构;边缘化;个人化边缘化的姿态一直是当代文学崛起和不断演变过程中的根本性立场,是80年代以后文学创作的既定走向和策略。
过去,人们附加在文学上的负担过于沉重,已远远超出文学自身的承受能力,作家们渴望创作重返文学本身,他们的创作逐渐远离中心意识形态,开始呈现出“边缘化”的趋势。
一、写作内容的故事化进入八十年代以后,传统的宏大叙事不断被挑战、被解构,写作体裁逐渐脱离过去的政治为先的范式。
而从八十年代以后文学开始对文艺为政治服务这一信条进行反抗,作品不再刻意渲染英雄,渲染崇高,体裁也不再囿于信仰,作家们致力于对现实的或想象的,卑琐的或有趣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故事进行创作,他们不再关注终极价值,而是刻意消解深度,不再面对整个文明去创作超越的作品,写作只是个人的私事,一次偶发的动机,一次没有目的的短暂的语词的欢乐。
无论是马原、余华、格非、莫言还是王小波、王朔、苏童,他们都只致力于自我的、自由的写作。
马原是他们中较为典型的一个,他的《拉萨河的女神》没有中心情节,只是写了十三位文学家和艺术家在拉萨河的一个小岛上的一次聚会,没有情节的曲折也没有尖锐的矛盾,在传统的小说观念看来,《拉萨河的女神》甚至称不上是一篇小说,他舍弃了那种由情节构成所决定的矛盾冲突,但它就是被马原写出来并在当时的文坛引起不小的震动。
八十年代开始,艺术家们意识到整个文明的危机,他们面前的文明已经崩溃,他们背后的“人类”也已经萎缩,他们不是创作主体,他们只是孤零零的作者,他们不想也不必要去追随文明的或人类的精神灾难,他们更乐于玩味这个世界,所以,冷静的甚至是冷漠的讲故事成为他们写作的标识。
当代文学(下)(1979—90年代)

1981年,李龙云的《小井胡同》和苏叔阳的《左邻右 舍》的出现,标志着戏剧进入到了新的拓展阶段。剧作 家们开始意识到对戏剧本体和人的主体精神的探索。剧 作从历史与文化的角度对逝去的十年和今天的现实进行 观照,努力探寻人物的深层生存状态。 郝国忱的《榆树屯风情》、《昨天,今天与明天》, 李杰的《田野又是青纱帐》、魏敏等的《红白喜事》等 把目光投射到农村社会,对现实与历史进行深沉的思索。 1985年,刘锦云的《狗儿爷涅槃》以现代意识审视传 统,反思历史,以一个痴迷于土地的农民狗儿爷的独特 心态,揭示出中国一代农民的命运,标志着中国当代再 现主义戏剧的拓展和深入。何冀平《天下第一楼》继承 了《茶馆》式的美学风格,传统的戏剧再现开放与活力。
(二)朦胧诗的崛起 1、朦胧诗渊源于“文革”期间的民间刊物和地下诗 人群体,1979年开始在《诗刊》等公开杂志亮相。 北岛《回答》、舒婷《致橡树》、顾城《无名的小 花》是其滥觞。1980年,朦胧诗蔚然成风,产生了 北岛的《墓志铭》,顾城的《远与近》,舒婷的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双桅船》,梁小斌 《祖国,我的钥匙丢了》等一大批作品。
第五讲 当代文学(下)(1979-90年代)
80年代起,人们习惯于将“文化大革命”后的时代, 笼统地称为“新时期”。长期遭受压抑与斫伤的知识 分子精英意识和五四传统开始得到恢复。白桦的剧本 《曙光》、刘心武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徐迟的报 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作为“三只报春的小燕子”, 预示了中国文学新的走向。 而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次 全国文代会则真正标志着中国新时期文学繁荣的到来。 思想的解放与开放,为新时期的文学带来了新鲜的气 息:内容与题材不断得到扩展与突破,创作观念与表 现手法更加趋于丰富与现代。
中国当代文学史第七章80年代小说

对规范的质疑
1984年12月杭州聚会中,关于“寻根”的相关讨论隶属于会 议的主题之一:“如何突破原有的小说艺术规范”
“规范”这个词是伴随着寻根作家对民间文化传统的阐释出现 的。
更为重要的是,乡土中所凝结的传统文化,又更多地属于不规 范之列。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习惯风 俗,性爱方式等等,其中大部分鲜见于经典,不入正宗。…… 在一定的时候,规范的东西总是绝处逢生,依靠对不规范的东 西进行批判地吸收,来获得营养,获得更新再生的契机。宋词、 元曲、明清小说,都是前鉴。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地 壳而是地壳下的岩浆,更值得作者们注意。…我们说创造源于 生活,一方面指源于劳动人民的社会实践;另一层意义,应该 是指源于劳动人民中间丰富的文化成果,即大量的还未纳入规 范的民间文化吧。
柯云路《新星》《三千万》 张洁《沉重的翅膀》
• 1979年冬至1980年冬,重工业部副部长郑子云和部属曙光汽车制造厂 厂长陈咏明等,遵循三中全会的路线,探索改革途径,其中重要一环是 如何重视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问题。他们试图废除旧的政治工作 方法,使政治思想工作科学化。这就同部长田守诚、副部长孔祥等发生 重大分歧。
冯骥才《铺满鲜花的歧路》《啊!》
从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雪落黄河静无声》
郑义《枫》(文攻武卫的一对恋人,卢丹枫-枫叶,李红钢)
知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北影1981
名 王亚平《神圣的使命》 王宗汉《高洁的青松》
伤 吴强《灵魂的搏斗》
附:纪实小说
八十年代后期,写作的一种新尝试 刘心武《公共汽车咏叹调》《5.19长镜头》
80年代小说概述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 《南方的岸》【回城后才发现自己 的位置应在农村,表现出强烈的回 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身试法, 抵制极左政策。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 封建观念的束缚、极左政 策的扭曲,双重外力作用下农民变得 愚昧麻木】
①标志: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1、“文化性”色彩
①“向后看” ②“前瞻性” 时间上将视点对准久远的历史 空间上对准乡村民间,从中挖掘一个地区甚至一
韩少功《爸爸爸》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 现代主义倾向(丙崽)
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
阿城《棋王》(吃、棋)、王安忆 《小鲍庄》(仁义)、张炜《古船》 (家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国家、 阶级、党。
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系 列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葛川江”系列。
塑造这些人物时,采用象征性、意 念性的方法,注重人物身上的文化 特征,而非个人性格,常带有整体 性或类型性的特征。
中国当代文学下第二章 1980年代的小说

2、“反思小说”的主要作品: 反思建国以来的各种政治运动和“左”的思潮对人们生 活和命运的影响,如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张贤 亮的《绿化树》、张一弓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等; 揭示封建残余势力和封建意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影响和在人 们精神上的烙印。如张弦的《被爱情遗忘的角落》、叶蔚 林的《五个女人和一根绳子》这些作品都体现了潜意识里 的封建意识对人们的腐蚀和戕害;
2、《班主任》解读
(1)、意义: 社会意义和文学史意义重大。
(2)、谢惠敏性格:她的身上显示出了“四人帮” 在人的思想和心理素质方面造成的恶果。良好的 品质和荒谬的思想在她身上紧密结合,形成了她 独特而具有普遍意义的性格。 (3)、问题小说的创作模式:艺术上比较粗糙。 刘心武在这一时期对文学的理解是朴素而简单的。 文学就是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用自己的议论将 小说的意义直接道出。
2)苦难意识。“痛苦的欢乐,伤痕上的 美”。苦难崇拜。“牢笼”。
第三节 知青小说和知青作家
一、概述:
1、“知青小说”: 一般来说,知青小说的作者曾是"文革"中" 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作品的内容,主 要有关知青在"文革"中的遭遇,但也包括知 青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思想情感。
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量出现。80年代中 期以后,已不再是一种文学潮流,但知青 小说的创作还在继续。
二、张承志、张炜的小说:
1、张承志及其创作:
1)生平: 1948年生于北京。1968年到内蒙插队。 197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 1978年发表处女作,并考入中国社科院历 史语言专业。
2)创作: 草原系列:"为人民“ 《黑骏马》 黄土高原系列:寻找精神之父。《北方的河》、 《大坂》、《金牧场》 信仰系列:”念想“ 《黄泥小屋》、《心灵史》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10先锋小说

格非的先锋小说
在先锋小说中,马原注重的是叙述, 在先锋小说中,马原注重的是叙述,而格 非注重的是故事,与许多先锋作家不同, 非注重的是故事,与许多先锋作家不同,格非 的小说大多有一个故事的外观, 的小说大多有一个故事的外观,善于把故事讲 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 得扑朔迷离、引人入胜。但格非的小说显然不 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故事。 同于传统小说中的故事。 首先,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 首先,格非的小说要表现的是感觉的真实, 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 而非故事本身的真实。 其次, 其次,格非的小说与其说要讲述一个完整 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 的故事,不如说是有意拆解故事性,不同于传 统小说因果结构链式的小说。 统小说因果结构链式的小说。
余华的先锋小说
余华热衷于叙述 暴力《现实一种》 现实一种》 苦难《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许三观卖血记》《活着》 》《活着 恐惧《在细雨中呼喊》 在细雨中呼喊》 尤其是死亡《一九八六年》《往事 一九八六年》《 》《往事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与惩罚》《活着》《现实一种》 》《活着》《现实一种
马原(1953-),辽宁锦州人。 1953-),辽宁锦州人。 -),辽宁锦州人
1982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后便前往 1982年从辽宁大学毕业后便前往 西藏工作近七年,这段生活给他带来了《 西藏工作近七年,这段生活给他带来了《拉 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萨河女神》《冈底斯的诱惑》《虚构》等中 》《冈底斯的诱惑》《虚构 国先锋小说的开山之作。马原著名的“叙事 国先锋小说的开山之作。马原著名的“ 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 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以形式为内容” 的风气。80年代末,他的创作量急剧减少, 的风气。80年代末,他的创作量急剧减少, 年代末 进入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90年代后, 进入同济大学中文系任教。90年代后,马原 年代后 热衷于影视,创作了《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热衷于影视,创作了《谁能够喜怒哀乐自由》 《都有一颗红色的心》:《死亡的诗意》等 都有一颗红色的心》:《死亡的诗意》 》:《死亡的诗意 剧本。 剧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蒙
•简介:70年代复出,在八九年代持续保持创作活力,是一位多
产的作家。
•创作特色:以小说为主,与流行的揭露、控诉的题材和情感
方式保持距离,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视心灵显示,重视历史理念的思辨剖析的倾向。
•作品分析:他的主要作品的基本主题是知识个体与他所献身
的“理想社会”之间无法挣脱的复杂、缠绕关心。
80年代小说 发展
11文学 张嘉璐 110109100142
5/25/2012
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
伤痕小说 反思小说
改革小说 知青小说
5/25/2012
伤痕小说
•来源:这一小说现象因1978年8月11日《文
汇报》发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的短 篇小说《伤痕》而命名
•小说特征:文革时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
特别设计情节和冲突,增强小说的故事性, 着意塑造“典型人物”,执意减弱、消除 “戏剧化”设计,使叙述呈现如日常生活般 的“自然形态”。
5/25/2012
•兴起:60年代就已发生,80年代初达到热潮的西方
“现代派”文学的译界,,以及由此引起的争论,在80年代 的当代文学实践中留下深刻的痕迹。
现代派小说
抑,超越暴露、控诉的情感式宣泄,引入思考、理 性的成分,加强有关历史责任的探究。
•引发作家们的共同认识:“文革”并
非突发事件,其思想动机、行为方式、心理基础, 已存在于“当代”的历史之中,并于中国当代社会 的基本矛盾,与民族文化、心里的积习相关。
5/25/2012
代表作家:大都是“复出”的“右派”作家:王蒙、
5/25/2012
80年代中后期
寻根小说 现代派小说 先锋小说 新写实小说
5/25/2012
寻根小说
•兴起:80年代中期,“寻根”是重要思想
文化潮流,这一潮流因为发生相关的事件,获 得标志性的命名,也获得推动的力量。
•原因: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结果。学术界
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寻根文学 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与互动。
•创作特色:均以北京市民作为表现对象。 •作品分析:80年代他以人道主义的精神立场,关注作为社会个体
的普遍人的生活状况和处境,80年代后期以纪实小说形式发表《5·19长 镜头》、《王府井的万花筒》、《公共汽车咏叹调》,写北京市民的生 活和文化心态,上述作品都明确突出某一社会问题,并呼吁解决方案; 当问题意识稍有消退时,刘心武以较裕俗的视角和笔墨来描述具有特定 风情、习俗、世态的北京市民生活图景,体现在《如意》、《钟鼓楼》、 《四牌楼》等长篇小说中;90年代提出“大众文学精致化,精致文学大 众化”的构想,试图沟通“雅”、“俗”,如《一窗灯火》。
说,其主旨在于展示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 人身心所造成的摧残。是关于文革创伤记忆的伤 痕文学,表现对个体生命的关切,揭露文革对知 识分子造成的精神创伤。
•发展:因为它的适时暴露,“伤痕”的写作
很快确立起合法地位。
5/25/2012
•主要内容:一是写知识分子、国家官员受到的
迫害,他们的受辱和抗争;一是写“知青”的命运:以 高昂的热情和献身的决心投入这场革命,却成为献身 目标的“牺牲品”。
代表作家: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雨》《雪城》韩少功《西望茅 草地》等
梁晓声
代表性作品分析:最有代表性的是他的中篇小说《今夜
有暴风雪》。 作品以北大荒四十万知青即将返城的时刻为切入点,1979年 的某一天,有人得知第三建设兵团团长马崇汉无理扣压上级关于 知青返城的文件,八百多名知青带着强烈的愤怒在暴风雪之夜赶 到团部。在这次突发事件中,工程连连长曹铁强挺身制止骚乱; 警卫排排长刘迈克为了保卫国家财产与偷窃银行的歹徒搏斗牺牲; 背负着"血统论"十字架的上海姑娘裴晓云冒着零下二十四度的严 寒坚守在哨位上,直到冻僵。在小说的结尾,以曹铁强为首的三 十六名知青放弃了返城机会,志愿留在这块曾经洒落过他们血汗 的土地上继续奋斗。
•代表作家: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
主题变奏》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徐星《无主题变奏》
5/25/2012
刘索拉,徐星
•简介:1985年,刘索拉的中篇《你别无选
择》发表,反应强烈,有批评作家称之为 “真正”的现代派小说,这一评语透露了但 是文学创新者的期望:中国能诞生像西方那 样的“现代派”作品。受关注的还有徐星的 《无主题变奏》。
“知识青年”,而是作品内容与“知青”在“文革 ”中的遭遇有关。
•特征与发展:作品带有明显的自传色彩,
对于“文革”的叙述一开始就呈现出体验和阐释的 多向性,早期着重于对“文革”悲剧的感伤揭露, 越过这种方式后在是点、情感处理和叙述方式上出 现了变化,此后,知青在叙述和评价上分化、分裂。
5/25/2012
视。
代表作家:高晓声,汪曾祺,刘绍棠,
古华,张一弓,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
5/25/2012
汪曾祺
•简介:是为数不多的难归类的作家,出
生于江苏高邮的士绅之家,80年代后其才才 得以展开、发挥,80年代末以后的创作多以 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生活为表现对象,风格 从平淡转向苍凉。
•创作特色:注重风俗民情的表现,既不
5/25/2012
韩少功
•简介:开始是所谓的“知青作家”,也
是“寻根”的主要倡导者,1985年的《文 学的根》表达了“寻根”派的某些重要观 点。
•创作特色:它在小说艺术创新上多有
探索。其探索方向是将叙述从发生的故事 本身,转向事情如何被感受与思考,并打 破文体便捷,融合文史哲的要素。
5/25/2012
•特征:寻根小说在历史、美观学上,不管
是整体风貌还是个别文体都显得较为复杂、暧 昧。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 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 性
5/25/2012
“寻根”的代表性文章
韩少功《文学的“根”》 郑万隆《我的根》 李杭育《理一理我们的“根”》 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 郑义《跨越文化断裂带》
•他的写作实践本身显示了部分在80年代呼唤“救救孩子”,持 精英“启蒙”立场的作家在90年代的“市民化”转向。
5/25/2012
反思小说
•出现:对“伤痕”表达和历史责任的探究这一
系列“深化”的要求,引入思考、理性的成分,这 种变化导致了“反思文学”的普遍使用。
•特征:揭示“文革”对“现代化”的阻滞和压
•代表作家:残雪《山上的小屋》《苍老
的浮云》《公牛》刘震云《一地鸡毛》《单位》 《官场》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 出世》方方《“大篷车”上》《白梦》《白雾》 《白驹》
5/25/2012
池莉、方方
池莉:1987年发表的《烦恼人生》 是经常用来阐述“新写实小说”特 征的主要文本之一,与后来的《不 谈爱情》、《太阳出世》并称为 “新写实三部曲”,90年代,其写 作转向呼应使命阅读趣味的都是言 情小说。
•特征:以对国家现代化的热切追求为基点,
直接或间接反映改革。
•代表作家: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柯云路的《新星》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5/25/2012
蒋子龙
•简介:是这一时期特别关注
“改革”这一题材的作家
•作品特色:《乔厂长任记》被看
做是改革文学的开风气之作,写的是主动 要求到濒于破产的重型电机厂任厂长,以 铁腕手段进行改革的人物,它引起读者的 热烈反响,从一个方面呈现当时文学与社 会生活的独特关系。
•创作特色:他们对“主流”的价值观、
生活方式,持蔑视、嘲讽的姿态;以或愤世 嫉俗、或戏谑的叙述来质疑当代基于某种价 值标准之上的观念和行为规范。
5/25/2012
先锋小说
•出现:80年代后期,一批年轻小说家在
小说形式上所做的实验,出现了被称为“先 锋小说”的创作现象。
•特征:在先锋小说中,个体主体的寻求
•代表作家:刘心武《班主任》
宗璞《我是谁》 冯骥才《铺花的歧路》 张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5/25/2012
刘心武
•简介:1969年在北京任中学教师起,开始写作和发表作品。1977年
发表《班主任》,和随后发表《爱情的位置》、《醒来吧,弟弟》等短 篇,提出“文革”在青少年心灵上留下的“内伤”的“后遗症”问题, 作品反响很大而名声大噪。一度担任《人民文学》主编。
——韩少功:《文学的“根”》,《作家》1985年第4期。
5/25/2012
风俗乡土小说
兴起:农业和工业题材等概念在80年代逐
渐被废弃,小说观念和创作发生重要变化, 阶级和政治话题隐退,评论界相应应用了 “市井小说”、“都是小说”、“乡土小 说”、“乡情小说”等概念。
特点:地域因素在小说中的地位受到重
5/25/2012
•作为一种整体性的文学潮流, 对“文革”伤痕直接描写的作品 在1979年到1982年达到高潮,此 后势头减弱。 •在叙事方法上,这期间反思 “文革”、表现社会改革的小说, 大多可以归入“问题小说”。
5/25/2012
知青小说
•起源:文革期间已存在,但这一概念在80年
代才出现。
•概念:一是作者曾是“文革”上山下乡中的
5/25/2012
新写实小说 •出现:在“先锋小说”出现的同时
或稍后,小说界的另一种重要现象,是所 谓“新写实小说”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出 现被称为现实主义的“回归”,有时被看 作属于“自然主义的品质”。作为一种创 作潮流,固然是当时文学精神转移的体现, 也与文学刊物的推动相关。 《钟山》杂 志从1989年第3期设立“新写实小说大联 展”栏目
5/25/2012
马原、洪峰
马原:是这一“小说革命”的始作俑 者,1984年发表的《拉萨河的女神》 是当代第一部将叙述置于重要地位的 小说,他的小说显示出一种“叙述圈 套”。 洪峰:是另一进行先锋的小说探索的 作家,被看作马原的追随者。《奔丧 》以反讽的态度和叙述方法来处理传 统的悲剧性故事,表现了另一意义的 “颠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