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小说概述
合集下载
80年代小说复习资料

莫言,1981年开始创作,发表了《枯河》《秋
水》《民间音乐》等作品。1985年发表中篇小说《透 明的红萝卜》轰动文坛,1986年发表《红高粱》也倍 受关注。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tai)之歌》《 十三步》《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90年代 以后,莫言保持了比较旺盛的创作生命力,时有作品 问世,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四 十一炮》《生死疲劳》等。(P115 116)
伤痕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开拓性意义:
伤痕文学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 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 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在当代文学史上, 它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 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 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 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 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描写了在专制主义与 极左路线下人性遭摧残、人权被剥夺的悲剧, 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P102)
产生较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的代表作, 除了上面两篇外,还有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 子》、王蒙《最宝贵的》、王亚平《神圣的使 命》、肖平《墓场与鲜花》、李陀《愿你听到这 支歌》、宗璞《我是谁?》和《弦上的梦》、陈 国凯的《我该怎么办?》、孔捷生的《在小河那 边》、张抗抗的《爱的权利》、韩少功的《月 兰》、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和周克芹的 《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
汪曾祺的小说中随时插入的关于风俗民情和自然
景观,这不仅营造了一种氛围和意境,还形成了他小 说的独特的结构方式。他小说的另一个特点是:散。 而且这种结构方式开启了新时期小说的散文化的先河。 就叙述的语言质地方面而言,汪曾祺的小说俭省、疏 放、淡远,而又从中透出凝重、显现奇崛。不管是叙 述事件还是描绘景物,是写对话还是描写人物,都显 示出灵动、清逸的风致。汪曾祺用闲聊随意的方式结 构小说,将口语的活泼与古典的优雅结合起来的方式, 充分显示了传统的讲故事的魅力,最大限度的缩短了 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之间的距离,使小说阅读有了听 的效果。(P114)
80年代小说概述(2)

• A、“天意难测。于是备了一桌肉饭,请来一位巫师。巫师指点:年成不好,
• B、杀牛占卜
• C、“爸爸爸”,“x妈妈”,莫非就是阴阳二卦。大家决定打一打这个活卦,于
是连忙拆了门板,把丙患抬到祠堂前。“丙相公”“丙大爷”,“丙仙”,汉子 们伏拜在他面前,紧紧盯住他,一双双眼球顶得额上的皱纹叠着皱纹。
• 6、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唱古;养猫保护族谱
徐星:《无主题变奏》描写了青年主人公“我”的日常心态,同时也描写了“我”
一、现代派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
• 1、时代的发展为新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探索留下空间,使得 不安分的作家接受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行前卫探索成为可能。
• 2、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引进西方现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成
为可能。
• 3、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如“伤痕”“反思”“改革”等文学 创作,已无法满足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新一代作家首先做了反 叛者,从观念到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荣辱、贵贱而烦恼。他在动乱年月中保持着安命处顺的人生态度,
• 二、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哲学观念的肯定
• 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没有办不到、做不好的事情。
• 王一生与十位高手车轮大战,因“清静无为”而战无不胜(无不 为):顺应生命的自然,“无为为体,有为为用”, 无为之中 产生有为,最终大获全胜。 • • A、不想与人竞争高下,反而获得“棋王”称号 B、比赛中物我两忘,自我与宇宙的完全融合,以至力挫群雄
二、现代派小说的探索与创新 • 1、叙事创新
• 颠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了一场叙事上的革命。【马
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 • 马原:“元叙事”“元小说”“后设小说” • 残雪:意象寓言 • ——重构时空次序、因果逻辑、情节结构……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韩少功
他的小说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生活和农村生活,以思 想蕴含的丰富性与深刻性独树一帜,被翻译成英、 法、俄、意等多种外国文字。 韩少功的前期创作以悲剧的氛围与艺术效果抨击极 左路线,弘扬道德和伦理的力量。以《西望茅草 地》、《风吹唢呐声》为其代表;后期的作品以强 烈的“寻根”意识和扑朔迷离的形式感来发掘人性 中的惰性和冥顽不化的国民劣根性。
高晓声
高晓声小说创作的特点: 善于写乡土题材,表现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变 迁; 创作手法以现实主义为主,融合了西方小说 技巧(心理分析、意识流等); 善于运用多种手段、个性化的细节和幽默的 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和精神世界,塑造了 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
蒋子龙
蒋子龙小说的整体特征: 美学风格上以阳刚之美为主; 结构宏大,气势感强,矛盾冲突激烈; 语言气势雄浑充满雄辩的力量。 但作品较为粗糙,叙事中议论过多,人物具 有类型化倾向。
贾平凹
贾平凹小说描写新时期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 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 化心理内蕴,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简洁自然。 贾平凹的创作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对人性美 的倾诉,代表作《满月儿》,风格委婉缠绵、气韵 飘逸。第二阶段是对扭曲性格和灵魂的展示和曝光。 如《好了歌》、《二月杏》等。第三阶段是“商州 系列”小说,以全方位的视角剖析整个人文环境的 变迁给人的心理世界带来的巨大变化,从人的潜意 识深处去展示思想情感的冲突。如《腊月•正月》 《鸡窝洼人家》等。
第六章 80年代小说
一、80年代小说创作概况
80年代是小说创作探索积极,手法多样,成 就斐然的时期。小说以其广阔的艺术视野、 恢弘的艺术创新和绚丽的艺术风格展现出千 姿百态的世相人心,满足着不同层次的审美 需求,丰富了当代文学的小说画廊。
80年代小说概述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革大潮的兴起, 伴随农村和城市改革大潮的兴起, 改革文学也应运而生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张洁《沉重的翅膀》 柯云路的《新星》 柯云路的《新星》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反思小说
①标志: 标志: 茹志娟1979 1979年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第一,大都是“复出” 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谌容等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十年”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3、改革所激起的对新生活的向 往追求 铁凝《 铁凝《哦,香雪》【精炼含蓄】 香雪》【精炼含蓄】 》【精炼含蓄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主人公命运的坎坷和追求的 执著。 执著。】
现代派小说
被称为现代派小说的潮流可追溯到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蝴蝶》】。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和徐星《 刘索拉 《 你别无选择 》 和徐星 《 无 主题变奏》 主题变奏》 一直延续到残雪和莫言的小说 自马原开始的先锋小说可以视为其 发展。 发展。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 主题变奏》 王朔的小说( 主题变奏》、王朔的小说(从群体 到个体) 到个体) ——消解正统文化 ——消解正统文化,注重个体的生 消解正统文化,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采取调侃 方式。 方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直觉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直觉经 现代主义色彩】 验,现代主义色彩】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刘索拉
徐星的《无主题变奏》
(1985) 以第一人称叙述一
个从大学退学去当饭店服务员
的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小说充
满对世事的嘲讽,对世俗价值
徐星
的调侃,对庸俗和虚伪的鄙视,
表现出对个人价值的追求和在
这种追求中的内心孤独感与精
神优越感。
残雪的《山上的小屋》 (1985)显示着痴人说梦 般的质地,纷乱、拥挤、 无羁的幻觉和疯狂、怪诞、 血腥、森冷的意象俯拾皆 是,细腻、敏锐的感觉世 界被夸大、强化和变形, 小说通过这种方式颠覆了 正常与反常、理性与疯狂 的世俗界限,以此接近存 在的真相,传达欲望的冲 动和生命的活力。
《内奸》
周克芹
电影《人到中年》
电视剧《人到中年》
特指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现象:以颂扬改 革精神,塑造改革者形像,并在改革开放初期,为 形形色色改革起过造势作用的文学作品(以小说为 主)。改革文学是随着农村实行联产计酬、承包责 任制,城市开始经济改革应运而生的。1983至 1984年间,描写社会改革的作品大量涌现,形成 了一个创作高峰,在社会上颇为轰动。
从作品反映的地域上,我们可以将改革文学划分为 “农村题材”和“城市题材”两大部分。
发表于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
1985年以后,改革文学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真正全面铺开 后,逐渐减掉了它的锐气,作为一种文学思潮也就完成了 它的历史使命。
到了1990年代中后期,改革文学已经基本演化为“反腐小 说”或“涉案小说”了,成了市场图书出版机制下类型小 说中的一种,具备了一定的商业因素。
代表人物和作品 鲁彦周 高晓声 古华 张弦 张一弓 李国文 王蒙 谌容 张贤亮
第八讲 ,80年代小说

反思有三种方式:历史反思、 现实反思和生命反思。 同时表现出三种特点:历史理 性、道德理性和纯粹理性。表 现为两种美学追求——理性化 和悲剧意识。
反思文学的特征:从社会、政 治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 ,从历史经验的高度揭示文革 的荒谬性和对“人”的全面伤 害;主题深刻,具有很强的理 想色彩。(《犯人李铜钟的故 事》)
其次,重新恢复“人道主义 ”精神,转向人的本身,人 的价值等更深刻的主题。( 《人啊,人!》《高女人和 她的矮丈夫》
再次,对爱情的反思,呼吁 爱情自主。一是从描写外部 环境对爱情的扭曲,如《被 爱情遗忘的角落》;二是对 爱情本身的思考,如《爱是 不能忘记的》。
张洁《爱,是不能忘记的》描写一 对终生相思的情侣阈限于社会道德 观念不能结合,尖锐地揭示了社会 现实与传统观念对人性、人的自由 的剥夺以及其中人的精神困境。
张承志的作品和邓刚的《迷人的海 》、刘舰平的《船过青浪滩》、郑 万隆的《老棒子酒馆》等一起推动 了回归自然文化思潮的形成。在此 之前的中国现代小说,自然一直主 要是作为环境因素的,而在这批作 品中,自然有了主题意义。
(二)寻根小说 “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历史 深处而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 性格进行文化学和人类学的思考 ”。
一是对改革的阻力进行了深刻的描绘 和思考,文学较好地表现了落后与发 展之间的物质、精神冲突; 二是对改革的进程进行了全方位的思 考,进行了全程式的关注。 三是探索具有理性,文学而不再是感 性支配下的政治参与。
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 文学小说的基本言说,采用 了其所处的“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的社会情境下的 主导性政治话语,依然具有 文学启蒙的性质,即文学立 足于社会政治层面的观念启 蒙。
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80年代前期:新启蒙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1.80年代前期的小说创作两种趋向:
A对历史、文革的叙述:破除、反思深藏于我们社会、民族乃至文化心理中的不适应现代
化的封建性因素
B对时代变动、改革的企望:表现社会、时代的变革,呼唤、勾画一幅新的社会图景,发
挥文学的作用构筑民族国家的蓝图
使国家摆脱落后、蒙昧,实现现代化,建立现代民族民主国家的心理渴望。
2对文革、历史的叙述
A伤痕文学-- 《班主任》、《伤痕》
B反思文学:王蒙、高晓声等
C知青文学阶段
个人性反思
对文革历史大规模、集体性的反思文学的终结
3感应时代大变动的叙述
A改革文学
B其他作家的创作: 书写对象的变化书写重心的变化
C主流之外的小说创作: 汪曾褀冯骥才邓友梅
二.80年代中后期: 以反启蒙姿态出现的小说创作
1.思潮变化原因:
A现代化的发展
B启蒙任务的初步完成,新启蒙思想弊端的显露:
对文学主体性的伤害
对文学书写丰富性的制约
2新的变化
由对历史的书写转为更多地关注当下的社会现实生活、生存层面
由对抽象的、大写的人的描写,转而表现小写的人,“向内转”。
创作方法上,由现实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创作方法的探索、实验开始出现(现代主义)。
文学观念上,由关注文学的社会责任、干预功能转而重视文学自身问题。
文学的艺术性被提到本体论的地位,因而文学创作呈现出反启蒙的色彩。
3小说创作
寻根小说:韩少功、李杭育、王安忆等
现代派实验小说:刘索拉、徐星等
新经济、文化背景下的小说创作——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
女性作家的小说创作:张洁、王安忆等。
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史80年代小说

D 让作品中的人物出面反拨作者。
★故事是叙述的产物
★真实的世界也只有通过叙述或虚构的方式去 把握。 ★世界是以‚混沌‛的方式存在。
18 余华的死亡叙述
① 作为历史的寓言化。 《一九八六年》 (1987年) ② 作为人类的末世图。 《死亡叙述》
2 “反思文学‛
★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年2 月)
★宗璞的《我是谁?》
3 “改革小说‛(附论蒋子龙、路遥)
★蒋子龙:改革神话的书写 《乔厂长上任记》 (1979年2月)
★ 路遥的《人生》:人生道路的选择与思考
二 ‚文化寻根‛思潮(文化热)与 ‚寻根 文学‛
★ 韩少功的《文学的‚根‛》:‚文学有根, 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里, 根不深则叶不茂。‛
《 欧阳修· 醉翁亭记》
13 王安忆
①80年代初:‚雯雯系列‛ (《雨, 沙沙沙》、《命运》、《一个少女 的烦恼》)以及《69届初中生》等。
②80年代中后期: ★文学寻根—关于《小鲍庄》 ★“三恋‛(《荒山之恋》、《小城之 恋》、《锦绣谷之恋》)
14 张承志:理想主义的精神漫游者
‚我的小说是我的憧憬和理想,我的 小说中的男主人公是我盼望成为的形 象,我感动地发现我用笔开拓了一个 纯洁的世界;当我感觉到,自己在这 里被净化,被丰富的时候,我就疯狂 地爱上了自己的文学。‛ (《张承志· 北方的河•后记》)
第七章80年代小说第一节80年代小说概述?伤痕??反思??改革?文学小说反思文学?茹志娟的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年2改革小说?附论蒋子龙路遥蒋子龙
第七章 80年代小说
第一节 80年代小说概述
一 ‚伤痕‛、‚反思‛、‚改革‛文学 (小说)
1 “伤痕小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平 和的心境对知青岁月作审美观照。】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 《南方的岸》【回城后才发现自己 的位置应在农村,表现出强烈的回 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身试法, 抵制极左政策。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 封建观念的束缚、极左政 策的扭曲,双重外力作用下农民变得 愚昧麻木】
①标志: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1、“文化性”色彩
①“向后看” ②“前瞻性” 时间上将视点对准久远的历史 空间上对准乡村民间,从中挖掘一个地区甚至一
韩少功《爸爸爸》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 现代主义倾向(丙崽)
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
阿城《棋王》(吃、棋)、王安忆 《小鲍庄》(仁义)、张炜《古船》 (家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国家、 阶级、党。
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系 列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葛川江”系列。
塑造这些人物时,采用象征性、意 念性的方法,注重人物身上的文化 特征,而非个人性格,常带有整体 性或类型性的特征。
②审美形式的构建
向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 回归的倾向。
强调主体的自我感受和瞬间 顿悟,而不重视事物发展的 因果逻辑关系,也不追求事 物外在的结构完整性。
小说结构“淡化”“散文化”倾向明显 小说具有空灵感
展示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 ——放宽历史视域,发现当代社会异常
的运行轨迹。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美食家》
改革小说
伴随农村和城市改革大潮的兴起, 改革文学也应运而生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柯云路的《新星》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一)直接反映改革
(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 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 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 目描写生活”,开启80年代 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 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 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 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对新时期 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深远 影响。
反思小说
刘心武
卢新华
宗璞《我是谁》,冯骥才《铺花的歧路》,张 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它们共同揭露 了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孔捷生《在小河那 边》、郑义《枫》表现了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 动斗争。
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 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表现了老一辈 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此,不论是文化思想还是艺术方式,一 元化的格局一去难返,多元化格局成为不 争事实。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洪峰 《极地之侧》、格非《大年》 为先声。
余华
余华《现实一种》
余华:鲜血梅花(美术画)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活着》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兄弟》
苏童
苏童《妻妾成群》
苏童《米》 苏童《妇女生活》
——消解正统文化,注重个体的生命 感受;舍弃中心情节,采取调侃方 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直觉经验, 现代主义色彩】
刘索拉
马原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虚构》
寻根小说
1985年前后兴起。
寻根小说出现的原因:
①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结果【对人的更为内 在的人性、自我、本我的探寻,对人的考 察从文学的社会学视角转向文化学视角】
80年代小说
八十年代小说潮流 重要小说作家的创作 小说现代化的过程
80年代小说潮流
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 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 实绩较为可观的十年。
80年代小说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先后 或同时涌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 革文学、现代派文学、寻根文学、先 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个民族深邃的文化积淀与根底,以“不正规”文 化的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 习惯风俗、性爱方式来阐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 生命原动力,从而寻找到重铸传统、走向现代的
贾平凹 《商州初录》 秦汉文化、陕西 郑义 《远村》、《老井》 晋地 郑万隆 《异乡异闻录》 东北边陲 张承志 《黑骏马》 北方草原 李杭育 《最后一个鱼佬儿》 吴越、葛川江 张炜 《古船》 山东 阿城 《棋王》 云南山林 韩少功 《爸爸爸》 湘南文化 扎西达娃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西藏
1、以革命干部为反思主体
王蒙《蝴蝶》 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 张弦《记忆》 —— 反思革命干部的历史性变化,由“人
民公仆”到“人民主人”,重申党与人民 的关系。 ——意识流手法,时空交错,较大的生活容 量。
2、以知识分子为反思主体 (1)启示录式的反思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 人的一半是女人》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叶文玲《心香》
③语言操作
追求古典情致的语言,注重词 汇本身具备的具体性意象,多 用古典小说的语词与结构;
强调语言的地方色彩,在方言 中寻找生命活力,传达出一种 文化内涵。
寻根(美术画)
韩少功
韩少功《爸爸爸》 韩少功《马桥词典》
阿城
阿城《棋王》
王安忆《长恨歌》
1、从民族历史和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 发掘民族精神的心理积淀:
②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引进西方 现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成为可能。
③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如“伤 痕”“反思”“改革”等文学创作, 已无法满足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新一代做就爱,首先做了反叛者, 从观念到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变 革。
2、先锋小说的探索与创新
①叙事革命
颠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了一场叙 事上的革命。【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 甘露、余华】
2、审美对象的把握上,有 两种传达方式:
传统文化的展示;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价值 取向:认同和批判
3、创作思维:对传统文学 模式的背离
作家群以知青作家为主体
用民族包装来含蓄地表达现 代意识,其本质是对传统写 实主义反映论认知模式的终 结。
①人物形象的塑造
通过事件、现象背后的文化力量来 操纵与点化某个事件中的人物。
谌容 《人到中年》1
谌容 《人到中年》2
3、以知识青年为反思主体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雨》《雪城》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 ——一面是痛苦、灾难,一面又珍
惜理想、青春。 —— 延续文革的浪漫、献身激情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寻 找青年与群众、民族历史之间的精 神联系。】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拜年》《燕赵 悲歌》 水运宪 《祸起萧墙》 柯云路《三千万》《新星》 张洁《沉重的翅膀》 —— 注重改革家形象的塑造,直接展示改 革中的矛盾,简单对比倾向。
蒋子龙
(二)间接反映改革
1、改革带来的现实关系、精神面貌的变化: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张一弓《黑娃照相》 何士光《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 王润滋《内当家》
—— 肉体受难而灵魂得救的悟道主 题,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2)警世钟式的反思
谌容《人到中年》、汪浙成《土壤》 ——追溯知识分子政策的偏失,主人
公是完美道德的体现者。 —— 以现实人生为题材,思考知识分
子政策问题,主人公表现了一种道德 升华的趋向。 ——启蒙-改造-批判-平反-重视-边缘 化(知识者的地位起伏)
以及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周克芹《徐茂 和他的女儿们》。
特征
(1)敏锐地提出问题,现实性很强 (2)叙述夹杂议论,倾向性很强
意义与价值
(一)“伤痕文学”冲破极左 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 破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 出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 造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 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③思想倾向:
更注重故事的政治背景,与时代主流保 持一致,或批判否定极左路线,或歌颂 鼓吹改革开放,都表明了一种基本的思 维定势:社会政治对人生命运起决定作 用,人的命运与社会命运休戚相关,也 就是说人的命运和社会命运在他们的作 品和他们的思维中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人的命运、个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 的普遍的社会历史意义。
格非
格非《敌人》
格非《欲望的旗帜》 格非《人面桃花》
新写实小说
几乎是同时,以刘震云、池 莉、方方和刘恒为代表的新 写实小说也悄然兴起,并在 1990年代获得更大声势 。
“新写实小说”对传统的创新
传统: 80年代以前:现实主义,形成中国当代现实主
义文学传统。 理论基础:认识论和反映论 文学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 创作方式建立在观念意识形态之上的对现实生活
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作家 用作品热情歌颂当时的农村政 策,现在作家又都反思批判那 时的农村政策,揭露给农民带 来的伤害(物质、精神)。
高晓声
古华
古华《芙蓉镇》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儿女们》
5、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反思
邓友梅《那五》《烟壶》 刘绍棠《蒲柳人家》 冯骥才《神鞭》 陆文夫《美食家》(饮食文化) —— 着眼市井生活,地方文化风俗色彩,
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
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 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 摧残。 这一小说现象因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 发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的短篇 小说《伤痕》而命名。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的刘心武的 《班主任》则是这一小说现象的开山之作。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 《南方的岸》【回城后才发现自己 的位置应在农村,表现出强烈的回 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身试法, 抵制极左政策。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 封建观念的束缚、极左政 策的扭曲,双重外力作用下农民变得 愚昧麻木】
①标志: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1、“文化性”色彩
①“向后看” ②“前瞻性” 时间上将视点对准久远的历史 空间上对准乡村民间,从中挖掘一个地区甚至一
韩少功《爸爸爸》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 现代主义倾向(丙崽)
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
阿城《棋王》(吃、棋)、王安忆 《小鲍庄》(仁义)、张炜《古船》 (家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国家、 阶级、党。
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系 列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葛川江”系列。
塑造这些人物时,采用象征性、意 念性的方法,注重人物身上的文化 特征,而非个人性格,常带有整体 性或类型性的特征。
②审美形式的构建
向中国古典艺术、古典美学 回归的倾向。
强调主体的自我感受和瞬间 顿悟,而不重视事物发展的 因果逻辑关系,也不追求事 物外在的结构完整性。
小说结构“淡化”“散文化”倾向明显 小说具有空灵感
展示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 ——放宽历史视域,发现当代社会异常
的运行轨迹。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美食家》
改革小说
伴随农村和城市改革大潮的兴起, 改革文学也应运而生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柯云路的《新星》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一)直接反映改革
(二)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 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 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 目描写生活”,开启80年代 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
(三)它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 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人 物,描写人性悲剧,成为新时期 人道主义文学的先导。对新时期 文学创作及后来的作家产生深远 影响。
反思小说
刘心武
卢新华
宗璞《我是谁》,冯骥才《铺花的歧路》,张 贤亮《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等。它们共同揭露 了文革对于人性的压抑和尊严的践踏。
陈国凯《我该怎么办》、孔捷生《在小河那 边》、郑义《枫》表现了文革中惊心动魄的运 动斗争。
丛维熙《大墙下的红玉兰》,莫应丰《将军 吟》,王亚平《神圣的使命》等表现了老一辈 革命者的受难故事。
从此,不论是文化思想还是艺术方式,一 元化的格局一去难返,多元化格局成为不 争事实。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洪峰 《极地之侧》、格非《大年》 为先声。
余华
余华《现实一种》
余华:鲜血梅花(美术画)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余华《活着》
余华《许三观卖血记》 余华《兄弟》
苏童
苏童《妻妾成群》
苏童《米》 苏童《妇女生活》
——消解正统文化,注重个体的生命 感受;舍弃中心情节,采取调侃方 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直觉经验, 现代主义色彩】
刘索拉
马原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虚构》
寻根小说
1985年前后兴起。
寻根小说出现的原因:
①人的主体意识觉醒的结果【对人的更为内 在的人性、自我、本我的探寻,对人的考 察从文学的社会学视角转向文化学视角】
80年代小说
八十年代小说潮流 重要小说作家的创作 小说现代化的过程
80年代小说潮流
80年代是20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 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 实绩较为可观的十年。
80年代小说显示出潮流的特征,先后 或同时涌现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 革文学、现代派文学、寻根文学、先 锋小说、新写实小说。
个民族深邃的文化积淀与根底,以“不正规”文 化的俚语、野史、传说、笑料、民歌、神怪故事、 习惯风俗、性爱方式来阐释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 生命原动力,从而寻找到重铸传统、走向现代的
贾平凹 《商州初录》 秦汉文化、陕西 郑义 《远村》、《老井》 晋地 郑万隆 《异乡异闻录》 东北边陲 张承志 《黑骏马》 北方草原 李杭育 《最后一个鱼佬儿》 吴越、葛川江 张炜 《古船》 山东 阿城 《棋王》 云南山林 韩少功 《爸爸爸》 湘南文化 扎西达娃 《系在皮绳扣上的魂》 西藏
1、以革命干部为反思主体
王蒙《蝴蝶》 李国文《月食》《冬天里的春天》 张弦《记忆》 —— 反思革命干部的历史性变化,由“人
民公仆”到“人民主人”,重申党与人民 的关系。 ——意识流手法,时空交错,较大的生活容 量。
2、以知识分子为反思主体 (1)启示录式的反思
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 人的一半是女人》 鲁彦周《天云山传奇》 叶文玲《心香》
③语言操作
追求古典情致的语言,注重词 汇本身具备的具体性意象,多 用古典小说的语词与结构;
强调语言的地方色彩,在方言 中寻找生命活力,传达出一种 文化内涵。
寻根(美术画)
韩少功
韩少功《爸爸爸》 韩少功《马桥词典》
阿城
阿城《棋王》
王安忆《长恨歌》
1、从民族历史和个体生命的原始状态中 发掘民族精神的心理积淀:
②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引进西方 现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成为可能。
③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如“伤 痕”“反思”“改革”等文学创作, 已无法满足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 新一代做就爱,首先做了反叛者, 从观念到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变 革。
2、先锋小说的探索与创新
①叙事革命
颠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了一场叙 事上的革命。【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 甘露、余华】
2、审美对象的把握上,有 两种传达方式:
传统文化的展示;
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价值 取向:认同和批判
3、创作思维:对传统文学 模式的背离
作家群以知青作家为主体
用民族包装来含蓄地表达现 代意识,其本质是对传统写 实主义反映论认知模式的终 结。
①人物形象的塑造
通过事件、现象背后的文化力量来 操纵与点化某个事件中的人物。
谌容 《人到中年》1
谌容 《人到中年》2
3、以知识青年为反思主体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今夜有暴风雨》《雪城》
韩少功《西望茅草地》 ——一面是痛苦、灾难,一面又珍
惜理想、青春。 —— 延续文革的浪漫、献身激情
张承志《黑骏马》《北方的河》【寻 找青年与群众、民族历史之间的精 神联系。】
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拜年》《燕赵 悲歌》 水运宪 《祸起萧墙》 柯云路《三千万》《新星》 张洁《沉重的翅膀》 —— 注重改革家形象的塑造,直接展示改 革中的矛盾,简单对比倾向。
蒋子龙
(二)间接反映改革
1、改革带来的现实关系、精神面貌的变化: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 张一弓《黑娃照相》 何士光《乡场上》《种包谷的老人》 王润滋《内当家》
—— 肉体受难而灵魂得救的悟道主 题,具有一定的思辨色彩。
(2)警世钟式的反思
谌容《人到中年》、汪浙成《土壤》 ——追溯知识分子政策的偏失,主人
公是完美道德的体现者。 —— 以现实人生为题材,思考知识分
子政策问题,主人公表现了一种道德 升华的趋向。 ——启蒙-改造-批判-平反-重视-边缘 化(知识者的地位起伏)
以及长篇小说古华《芙蓉镇》,周克芹《徐茂 和他的女儿们》。
特征
(1)敏锐地提出问题,现实性很强 (2)叙述夹杂议论,倾向性很强
意义与价值
(一)“伤痕文学”冲破极左 文艺思想的种种清规戒律,冲 破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 出一系列重要的社会问题,创 造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 会主义时期的悲剧;
③思想倾向:
更注重故事的政治背景,与时代主流保 持一致,或批判否定极左路线,或歌颂 鼓吹改革开放,都表明了一种基本的思 维定势:社会政治对人生命运起决定作 用,人的命运与社会命运休戚相关,也 就是说人的命运和社会命运在他们的作 品和他们的思维中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人的命运、个人的苦难具备了超越个人 的普遍的社会历史意义。
格非
格非《敌人》
格非《欲望的旗帜》 格非《人面桃花》
新写实小说
几乎是同时,以刘震云、池 莉、方方和刘恒为代表的新 写实小说也悄然兴起,并在 1990年代获得更大声势 。
“新写实小说”对传统的创新
传统: 80年代以前:现实主义,形成中国当代现实主
义文学传统。 理论基础:认识论和反映论 文学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反映。 创作方式建立在观念意识形态之上的对现实生活
十七年时期、文革时期,作家 用作品热情歌颂当时的农村政 策,现在作家又都反思批判那 时的农村政策,揭露给农民带 来的伤害(物质、精神)。
高晓声
古华
古华《芙蓉镇》
周克芹 《许茂和他的儿女们》
5、对传统文化的现代反思
邓友梅《那五》《烟壶》 刘绍棠《蒲柳人家》 冯骥才《神鞭》 陆文夫《美食家》(饮食文化) —— 着眼市井生活,地方文化风俗色彩,
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1977年开始出现的以文革时
期社会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其主旨在于展示 极左思潮对同一时期的中国人身心所造成的 摧残。 这一小说现象因1978年8月11日《文汇报》 发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学生卢新华的短篇 小说《伤痕》而命名。 1977年11月《人民文学》发表的刘心武的 《班主任》则是这一小说现象的开山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