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纪40-80年代的小说创作
80年代小说

废墟上的雨后春笋——八十年代小说创作评述2014021424 朱金娅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建国初十七年文学的曲折发展,又遭受了十年文革文学的巨大创伤,虽然在粉碎“四人帮”后得到了短暂的喘息和过渡,但从文学创作的总体上看,基本尚未挣脱左的政治思想和文学思潮。
从80年代开始,文学才获得了真正的解放,尤其是小说创作,在这片废墟上如雨后春笋般呈现出日趋繁荣的新局面。
整个80年代,是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小说家热情最为高涨、探索最为积极、所取得的实绩极为可观的十年。
这个时代文学现象波涛汹涌,五彩缤纷,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知青小说、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翻开了80年代小说发展的新篇章。
相对于一个废墟时代的文学,这几个流派表达了对文学新的理解和阐释,展示了丰富而多样的文学内容和形式。
80年代小说的发展承接着七十年代末期的伤痕小说。
伤痕小说是文革后清算文革的思想解放运动的最直接反映,当时政治上、思想上拨乱反正在文学中的反映,其主要展现了文革十年灾难、揭露文革十年的黑暗现实给党和国家造成危害、给人们心灵造成创痛。
这类文学小说起始于刘心武于1977年11月在《人民文学》发表的短篇小说《班主任》,并引起了巨大轰动,成为伤痕文学的发端之作。
小说通过塑造两个表面上好坏分明,实质上被极左思想扭曲而畸形的中学生形象,揭示文化大革命给孩子留下的内伤,勇敢地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意在唤醒人们必须从思想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1978年8月,卢新华的《伤痕》发表,该小说写文化大革命给中国人所造成的悲剧,揭露了文化大革命中残酷的“阶级斗争”和反动的“血统论”给人们心灵造成的重大伤痕,于是逐渐形成了伤痕小说的创作热潮。
此后,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王亚平的《神圣的使命》、陈世凯的《我该怎么办》、陈世旭的《小镇上的将军》、郑义的《枫》、从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等一大批带有伤痕印记的文学作品不断涌现。
伤痕小说的问世标志着新时期文学的开端,它是觉醒了的一代人对刚刚逝去的噩梦般苦难年代的强烈控诉,在文学上具有开拓意义:是文学冲破极左思潮全面复苏的信号,对文革的整体否定,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现实社会问题,在美学上树立了丰富的现实主义和悲剧意识。
下编第三章80年代中后期的主潮小说:寻根、先锋、新写实

(2)《棋王》解说 ①文化意蕴
小说以知青生活为题材但更着重表现的是对传统文化中 理想精神的寻找与肯定。 理想精神的寻找与肯定。作品淡化了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治背景 和社会矛盾, 和社会矛盾,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哲学和佛教禅宗思想在主人 公身上转化成为一种现代人生存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境界, 公身上转化成为一种现代人生存的人生理想和生命境界,使传 统的思想精华焕发出了一种现代意义, 统的思想精华焕发出了一种现代意义,在现代社会得到了更新 和复活。 和复活。作者在传统文化中发现了我们这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赖 以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流连忘返, 以生存和繁衍的精神支柱,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流连忘返, 这是寻根文学中对传统文化加以肯定的一种文化立场和倾向。 这是寻根文学中对传统文化加以肯定的一种文化立场和倾向。
(2)《爸爸爸》解说 ①文化立场
韩少功在理论宣言中主张“ 韩少功在理论宣言中主张“在民族的深层精神和文化 特质方面……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但在创 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 特质方面 我们的责任是释放现代观念的热能 作实践中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启蒙主义式的批判性思考。 作实践中却对传统文化进行了启蒙主义式的批判性思考。 爸爸爸》通过描写湘西大山里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 《爸爸爸》通过描写湘西大山里一个原始部落的历史变迁, 把乡村风俗、轶闻掌故、打怨祭祀、土语人情揉和在一起, 把乡村风俗、轶闻掌故、打怨祭祀、土语人情揉和在一起, 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艺术手法, 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艺术手法,展示出我们民族的一 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文化心态, 种封闭、凝滞、愚昧落后的文化心态,表达了作家对传统文 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化的深刻反思与批判。
文本片断:《棋王》结尾
第十七章40年代小说创作概述

丘东平致胡风信
另一部心理描写较为出色的小说是丘东平 的绝笔之作《茅山下》。这部未竟的长篇 小说以抗战时期新四军苏南根据地激烈的 民族矛盾、阶级斗争为背景,展现了新四 军的政治、军事工作以及革命内部的矛盾 斗争。革命内部的矛盾斗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从工农出身 的参谋长郭元龙和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周 俊之间展开的。
在丘东平的小说中,“人”的主题是和阶级或民族 解放的主题并行不悖的,他往往是以政治和人生、 人性的双重视角去观照生活,去反映战争中生与死、 个人与集体、善与恶的冲突。
孔厥(1917-1966),原名郑直。江苏吴县人。 抗战初期参加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的救亡 宣传活动,1939年入延安重迅艺术学院文学 系,1947年到冀中文协工作。1950年以后曾 在文化部电影局、农村读物出版社工作。
目录
序 第一回 事变 第二回 共产党 第三回 农民游击队 第四回 毒计 第五回 新女婿 第六回 水上英雄 第七回 一条金链子 第八回 “大扫荡” 第九回 生死关头 第十回 唾冰
《暴风骤雨》成功地塑造了赵玉林、郭全海等贫苦农民 形象。作者强调了土改运动的群众基础,强调了这一伟 大革命的必然性。尽管作者也写了他们的弱点(如赵玉 林的缺乏斗争经验,郭全海在坏分子掌权后斗争意志一 度消沉),但更主要的是突出表现了他们勤劳朴实、积 极勇敢、大公无私、不怕牺牲的高尚品格。至于其他一 些人物如白玉山、小马倌呈家富,妇女如赵大嫂,白大 嫂,刘桂兰,也大多斗争积极,个性鲜明。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2.隐喻和象征的结构。 3.喜剧性的幽默、反讽。 4.语言的立体化、多声部。 通过自创新词、重新组词、长短句相间 等方式,造成一种杂语喧哗的效果。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如:“大家愈来愈认识到,改造的主要任 务是认罪,认罪的主要目的是改造;改造 的主要标准是认罪,认罪的主要标志是改 造;不认罪就不能改造,不改造就不能认 罪,在认罪中改造,在改造中认罪,认罪是 改造的前提,改造是认罪的条件。” (《失态的季节》)
活,以小见大。美食家、井
2.浓郁的幽默感,即“糖醋现实主义”:轻
松中有锋芒,笑声中有反省,富有人生哲理的幽默。
3.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文学上的苏州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第三节 谌容
(一)创作概况
社会问题小说家
第一阶段:70年代,基本上按传统模式写作 第二阶段:80年代以后,突破固有模式而获 得丰收的成熟期
1、伤痕文学兴起之时,发掘人性中的美好 2、暴露人性的病态阶段。
3、1983年以后。“商州系列”
《满月儿》:“反伤痕”的伤痕故事 伤痕后的青年以现代化为奋斗方向。 结尾:Sure to success!
第八章
2.《腊月·正月》
80年代小说
韩玄子:无欲大度下隐藏着狭隘自私,光明磊落下潜伏着保 守落后的意识,而其根源则是一种狭隘、落后的小农意识。 3.《浮躁》:80年代改革开放后一群人特定的心态 州河:“全中国的最浮躁不安的河”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寻根文学”的局限:
①文学摆脱了作为政治工具的命运,又担当起了文化工具
的使命,并陷入“传统/现代”的二元对立模式。
②不少作家对“文化”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对“民族” 的理解也是狭隘的。 ③一些作家缺乏理性批判精神,一味好古泥俗嗜怪爱丑, 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缺乏应有的理性思辩态度。
80年代小说作家作品

伤痕文学是新时期第一个文学思潮,主要是控诉“文革”给人民留下的精神和身体创伤。
1979年11月期《人民文学》发表了刘心武的《班主任》,标志着新时期小说创作的新突破。
刘心武《班主任》揭露了文革对宋宝琦、谢惠敏等青少年灵魂的扭曲和精神的伤害,通过他们的畸形性格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畸形本质,发出了“救救被‘四人帮’坑害了的孩子”的时代呼声。
接着卢新华《伤痕》(《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写“文革”时期的“革命小将”王晓华和“叛徒”母亲的故事。
小说从母女感情,即中国人最为注重的伦理感情人手,揭露了“文化大革命”给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和心灵带来的无法弥合的创伤。
其他还有孔捷生《在小河那边》、张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陈国凯《我应该怎么办》、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莫应丰《将军吟》等。
反思文学是对建国后社会历史生活,特别是对重大政治事件用艺术形式重新审视文学潮流。
对农民悲剧命运的反思:高晓声《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古华《芙蓉镇》;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鲁彦周《天云山传奇》、冯骥才《啊》、张贤亮《绿化树》、张贤亮《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干群关系:王蒙《蝴蝶》、刘真《黑旗》、王蒙《布礼》、张弦《记忆》、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
改革文学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乔厂长上任记》开改革文学先河。
乔光朴形象特征:①充沛的热情和进取精神;②改革家的胆识;③强硬的铁腕;④主动征服、自我扩张的性格特征。
小说具有阳刚之气和豪放之风,描写人物不精雕细刻,有棱角锋芒;但对人物复杂、丰富的内心世界发掘不够。
寻根文学韩少功《爸爸爸》这部小说是民族文化的寓言,它通过一个封闭的生活世界鸡头寨和一个白痴丙崽的形象,象征了传统文化的痼疾。
小说试图承继鲁迅开创的批判国民性的传统,以现代文明去映照民族的精神病根。
艺术特色:背景模糊,充满神秘、荒诞的气息;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
阿城《棋王》:被誉为“寻根文学”扛鼎之作。
《资本论》的生态思想初探

《资本论》的生态思想初探作者:柳艳波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4期柳艳波马克思的《资本论》写于十九世纪40-80年代,当时资本主义得到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美等国占据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生产在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资本家在整个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为了满足自己不断获取利润的贪欲而必然要不断地扩张资本,向广大工人和自然界进行索取,在得到巨额利润的同时却对工人阶级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以及自然环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失,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带来的是生态环境变得越来越差。
在这种条件下,马克思从生态的视角出发,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给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揭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不可调和的矛盾,并从人与自然、生态之间的矛盾提出和印证了了资本主义必然要为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科学理论。
但是国内外众多学者在《资本论》的研究过程中更多是地倾向于从剩余价值等方面入手来研究《资本论》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成就,却很少有人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的一系列生态思想进行梳理和研究,笔者认为,对《资本论》中生态思想的研究可以为解决我国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实现“美丽中国”的中国梦提供理论指导和借鉴。
马克思在《资本论》这一书中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物质资料生产条件下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揭示出一些生态思想。
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不仅指出了环境对于人类的重要性,提倡要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还主张人类和自然界以及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以此来促进人与自然之间达到良性的物质交换等生态思想。
一.人对自然的依赖中体现的生态思想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存在发展依赖于自然界,我们要想获得长久的发展,必须承认人类对于自然的依赖,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到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人类产生,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80年代小说

2、《蝴蝶》 张思远——张主任、张书记、张老头、张部 长——究竟哪一个才是张思远?政治身份、 社会身份对一个人究竟有多重要?在特定 的年代,个人无法驾驭自己的命运。 —— 现实+过去 3、《春之声》 岳之峰——右派的记忆——现实+过去 意识流手法
5、王蒙的创作特点:
• 创作主题的意识形态化,主要牵涉政 治问题以及极左路线从肉体到精神对 人的伤害; • 创作手法上使用意识流等现代小说技 巧; • 小说语言在简明、通俗之外追求陌生 化效果,有的小说较为幽默。
• 马原的“叙事圈套”开创了中国小说界 “以形式为内容”的风气 。 • 马原小说常用的手法 – 把作者自己引入作品,基本语式是“我 就是那个叫做马原的汉子”——《虚构》 – 将叙事过程纳入叙事之中 – 叙述的平面化和故事的拼接性《叠纸鹞 的三种方法》
莫言
• 第一阶段:1981-1984年,发表了《春夜雨 霏霏》《售棉大道》《民间音乐》,第三人 称视角,现实主义风格,符合传统规范。 • 第二阶段:1985-1986年,爆发期,推出了 《红高粱家族》《球状闪电》《金发婴儿》 《爆炸》《枯河》《透明的红萝卜》,小说 技巧的运用,反传统。 • 第三阶段: 1987年以后,以《红蝗》发表 为标志。《丰乳肥臀》 《檀香刑》《酒国》 等。创作势头衰减。
3、《钟鼓楼》
• • • • • • • • 北京四合院里面几家从5到下午5点的生活。 薛家办喜事——薛大爷、大娘、薛纪跃、潘秀娅 荀家——荀大爷、大娘、蕈类、冯婉姝、郭杏儿 李家——李铠、澹台智珠 张家——张局长、张妻(医生)、女儿张秀藻 詹家——詹丽颖 韩家——韩一潭、韩妻 慕家——慕樱
三、反思小说
2、《班主任》
• • • • • 宋宝琦——小流氓 谢惠敏——班级团支部书记 石红——班干部 张老师——班主任 思想被四人帮用残酷的愚民政策打下的黑 色烙印,四人帮不仅糟蹋了中华民族的现 在,更残害着中国民族的未来——救救孩 子!
中国当代文学下第二章-1980年代的小说

早期:对“文革”悲剧的控诉: 回城后的矛盾和困惑:
分化:否定和批判 剥离和捍卫
?社会政治层面--民间的、人性的
90年代:怀旧心态、对青春的重构 ?人性关怀
局限:?“自己写自己”
2、“知青作家群”:
孔捷生、郑义、叶辛、张承志、梁晓声、张抗抗、 柯云路、李锐、史铁生、张炜、韩少功、王安忆、 阿城、李晓等
3、创作经历和主要作品:
a、70年代末――80年代初,伤痕小说的创 作。《班主任》、《爱情的位置》、《醒来吧, 弟弟》,这批作品的社会意义要远远大于其文学 意义。 b、80年代初中期,人性人情、市井小说的创 作。《我爱每一片绿叶》。和文化心态:《立体交叉桥》、《公共汽车咏叹 调》、《王府井万花筒》等。作品的社会影响很 大。
三、张贤亮的小说
1、生平和创作: 1936年生。江苏省盱眙县人。中学时即开
始创作和发表诗歌。高中毕业后自愿到甘 肃支边。1957年因长篇抒情诗《大风歌》被 划为右派,1979年平反。重返文坛。
“在清水里泡三次,在血水里浴三次,在 碱水里煮三次”。-《苦难的历程》
80年代的作品主要有《邢老汉和狗的故事》、《 灵与肉》、《肖尔布拉克》、《河的子孙》、《 绿化树》(1984)、《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社会反 响很大。
--高晓声
揭示农民悲剧命运的自身根源。
“国民性”批判。李顺大。 陈奂生。
“陈奂生性格”:A、农民的传统美德: B、弱者:经济上、政治上、思想上 a、奴性。b、惰性。c、“精神胜利法”
2)、艺术风格:
小说语言平实质朴,叙述从容、清晰。平 中见奇、冷中寓热。 “含泪的幽默”。对农民的嘲讽中包含着 浓郁的温情,表现了一种理解。
3. 创作特点:
1) 始终不渝地关注时代风云、国家命运、 思考革命的意义、人生的理想等问题,作 品中有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和人生哲理意味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九世纪40-80年代的小说创作近代前期出现了一批狭义小说、公案小说及狭邪小说,如《荡寇志》、《儿女英雄传》、《三侠五义》和《品花宝鉴》等长篇章回小说。
其他小说作品有文言笔记小说,追摹《聊斋志异》而大量流行的如宣鼎的《夜雨秋灯录》,王韬的《遁窟谰言》、《淞隐漫录》、《淞滨琐话》等。
一、侠义公案小说一)名称:它是近代初期兴起的一种重要小说类型,为中国侠义小说和公案小说的合流,代表作是《三侠五义》、《小五义》等。
二)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近代前期小说的发展,承受着文化专制政策与商业媚俗倾向的双重负荷。
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是这一时期小说中的突出现象。
1.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将侠客与清官统而为一,将其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之中。
2.江湖义气被恋主情结所取代。
侠客精神中重然诺、轻生死、为朋友两肋插刀等的江湖义气趋于淡化,而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则趋于强化,发展成为失落自我的恋主情结。
3.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
古侠客大都摈弃女色,此文类开其后武侠而兼言情小说的风气。
三)其演变轨迹1.侠义小说:《荡寇志》《儿女英雄传》2.公案小说:《彭公案》《龙图耳录》3.侠义公案小说:《施公案》《三侠五义》《小五义》4.分化:①侦探小说《霍桑探案》②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第一节《荡寇志》1.写作意图:既是忠义必不做强盗,既是强盗必不算忠义2.思想内容:●官逼民反→忠君保皇●英雄悲剧→罪有应得●对人物形象的非简单化歪曲3.近代色彩的军事武器:奔雷车→ 坦克沉螺舟→ 潜水艇飞天神雷→ 火箭炮火鸦→ 手榴弹4.艺术特色:1)继承《水浒传》的艺术手法而又有所创新。
鲁迅语:书中造事行文,采录景象,亦颇有施、罗所未试者。
★宋朝→晚清★结局:《水浒传》=接受招安《后水浒传》(陈忱)=海外乌托邦《荡寇志》=斩草除根★骇人的颠覆力量、强大的结拜义气、全然的反叛皇权★战阵的精彩描写。
2)语言流利精炼、富有节奏感,使用口语、俗语等3)描写的真实感和生动性第二节《儿女英雄传》一、作品分析一)仿效《红楼梦》《红》抒情追忆,潜含着人生无常的反思。
《儿》对现世荣耀之礼赞,信仰否极泰来的古训。
二)世俗生活的两种理想1. 儿女柔情+英雄侠义2. 道德规范升华为想象的统一。
“互补的对立”——相互转换三)女侠的雌伏1.想象的两极快意恩仇的侠女——温柔恭顺的贤妻①能仁寺杀凶—侠义豪情②“金玉”对话—彻悟婚缘2.“蜕变”过程①“英雄” “儿女”之义——美德与行动的源泉②道德真谛的获得——内心煎熬与虔诚修炼③“女性”的现身说法——如何改头换面、再造新我④“侠”之对应——“女性”革命者3.微妙的叙事线索女侠是建构新女性的第一步。
①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着男装的神秘女子②岭南羽衣女史:《东欧女豪杰》——异邦“侠女”苏菲亚③海天独啸子:《女娲石》(女版《水浒传》) ——金瑶瑟、秦爱浓④王妙如:《女狱花》——沙雪梅、许平权⑤《新儿女英雄传》、《青春之歌》——杨小梅、林道静二、艺术价值1)侠女十三妹的形象塑造。
晚清侠义小说最令人难忘的人物之一。
可以说,直到文康笔下,才完成了一个血肉丰满的人间侠女形象。
作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名教的束缚,赋予十三妹以民间侠义色彩。
这个出身宦门的女子,身怀绝技,遁迹深山,蔑视权臣,目无王法,由一腔不平之气激成一副游戏三昧的性情。
小说着重刻画了她拯人于穷途末路的义骨侠肠。
从悦来店寻根究底,到能仁寺歼灭凶僧,赠金联姻,借弓退寇,生动地表现出她襟怀磊落、肝胆照人的豪侠气概。
文康笔下的十三妹,心高气傲,豪爽天真,口角锋利逼人,又带几分诙谐风趣,个性鲜明,气韵生动。
可是,她最终成为安家的贤德媳妇,恪守三从四德,热衷荣华富贵,前后面目迥异。
作者立意要收服“十三妹这条孽龙”,“整顿金笼关玉凤”(第十六回),把她送入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去作为最终的归宿,与其他侠义公案小说之将侠士送至清官手下,表现了同样的思想趋向。
“儿女英雄”模式的确立,又为侠义、言情小说的合流推波助澜。
2)采用评话形式,引入北京口语,幽默风趣;语言极其流畅,并具个性化特色。
3)借鉴西洋小说,采用倒叙手法(“西洋法子”)。
陈寅恪:结构精密、颇有系统,转胜于曹书,在欧西小说未输入吾国以前,为罕见之著述也。
第三节《三侠五义》一、文本解读1.版本介绍:原名《忠烈侠义传》,清代无名氏根据说书艺人石玉昆说唱的《龙图公案》及其笔录本《龙图耳录》编写而成,全书120回。
首刊于光绪五年(1879),署石玉昆述,卷首有问竹主人序及退思主人、入迷道人二序。
光绪年间,问竹主人又加以修改润色,更名为《三侠五义》。
清人俞樾(1821-1907)认为本书第1回“狸猫换太子”事,“殊涉不经”,遂“援据史传,订正俗说”,重撰第1回,并加以增删修订,改写成《七侠五义》。
今有《三侠五义》、《七侠五义》两本流传。
2.主要人物①包公。
②三侠:南侠展昭(御猫),北侠欧阳春(紫髯伯),双侠丁兆兰、丁兆蕙兄弟。
后加上小侠艾虎、黑妖狐智化、小诸葛沈仲元为七侠。
3.侠义+公案的模式:①清官+侠客=最佳搭档②模式要素:一名清官一群侠客一次自然灾害一桩谜案或一场阴谋4.英雄主义的幻灭①个人英雄与政治机器→ “闯”与“阵”②白玉堂命丧“铜网阵”的隐喻现代色彩:社会技术方面的变化忧郁的线索:英雄的疲态二、艺术价值1.鲜明的人物形象。
鲁迅说此书“而独于写草野豪杰,辄奕奕有神,间或衬以世态,杂以诙谐,亦每令莽夫分外生色”(《中国小说史略》)。
2.语言大众化、通俗化。
绘声状物,保留了宋元以来说话艺术的明快、流畅、生动、口语化的特点。
3.小说结构完整、情节变幻曲折,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晚清鸿儒俞樾先生称赏其酣恣淋漓而又点染细腻的文笔,叹为“如此笔墨,方许作平话小说;如此平话小说,方算得天地间另是一种笔墨。
”第四节狭邪小说一、狭邪小说之嬗变一)命名:狭邪:小街曲巷,指娼妓的居处,这里用作妓女的代称。
所谓狭邪小说本是中国言情小说的一种,因此类小说所写内容多为妓女、嫖客,故鲁迅称之为“狭邪小说”。
二)近代狭邪小说自身发展演变过程:溢美——近真——溢恶。
早期的狭邪小说,《品花宝鉴》、《花月痕》等属于言情小说的范畴,对妓女的描写多所溢美。
后来,狭邪小说渐渐由言情小说向社会小说演变,《海上花列传》对妓女的描写渐趋于写实,是狭邪小说中最好的作品。
到了民国初年的《海上繁华梦》、《九尾龟》之类,对妓女的描写多所溢恶。
《九尾龟》更是成为嫖界的“教科书”。
二、狭邪小说出现的多方面原因1.狭邪小说产生的现实基础。
士人生活的放诞不羁。
至乾隆,嘉庆年间,城市经济繁荣,士人的生活也开始奢靡腐化。
曾经被禁止的狎优嫖妓之风重又兴盛起来。
2.近代狭邪小说的产生和《红楼梦》的影响。
鲁迅认为,狭邪小说是围绕着《红楼梦》做文章的,“特以谈钗黛而生厌,因改求佳人于娼优;知大观园者已多,则别辟情场于北里而已”。
3.狭邪小说的产生和当时社会上理学盛行有关。
妓院成了封建礼教至为淡薄的地方。
三、欲望的征逐——寓教于恶1. 对情色传统及其浪漫模式的颠覆2. 近代情色想像及其实践区域第五节小说作品讲解一、近代狭邪小说1.《品花宝鉴》:小说以主人公青年公子梅子玉和男伶杜琴言神交钟情为中心线索,写了像梅、杜这样的“情之正者”,和商贾市井、纨袴子弟之流的“情之淫者”两种人,以寓劝惩之意。
然而所谓“情之正者”亦是一种病态生活的反映。
作为晚清第一部梨园小说,《品花宝鉴》真实地反映了乾嘉时期京城梨园鼎盛和狎优之风盛行的社会现象,及妓院茶楼等方方面面的生活实景,具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2.《花月痕》的艺术价值1)出色的心理描写:a.直接心理描写(人物独白)。
b.通过人物的神态变化和行动来揭示之。
2)描写人物能做到曲尽人情,非常真实。
3)语言流畅而富有表现力,白描颇见功力。
4)缺陷:a.艺术结构上,画蛇添足。
b.诗词太多,成为累赘。
二、海派狭邪小说一)命名:这一名称最早由鸳蝴派作家秦瘦鸥在其作品《小说纵横谈》中提出,指在近代上海都市背景下产生的一批反映近代上海都市生活和都市文化的狭邪小说。
主要作品有《海上花列传》、《海上繁华梦》、《九尾龟》等。
二)海派狭邪小说产生原因:◇近代城市化的发展——街区公园马路◇近代商业的兴起——曲院勾栏茶楼酒肆——印刷业出版业报刊业◇职业作家的出现——职业报人小说家三)上海社会现象:青楼里的女权先锋1.时代风尚的新变2.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1)经济独立意识2)职业意识3)人权意识四)代表作品《海上花列传》1.思想意蕴1)特定地域空间:上海-欲望之城2)颓废美学中的现代性:a.虚拟的现代生活方式:b.现代事物的涌现:3)浪漫故事的职业表演者4)劝诫主题的构建五)艺术价值1.平淡而近自然的写实风格。
鲁迅语:记载如实,绝少夸张。
《海上花列传》风格迥异,以平静自然的笔调,平和冲淡的风格,客观地表现人生,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不夸张,不粉饰,只是如实叙来,写出对人生存处境的悲悯。
2. 以合传之体来塑造人物。
“合传之体有三难:一曰无雷同。
一书百十人,其性情、言语、面目、行为,此与彼稍有相仿,即是雷同。
一曰无矛盾。
一人而前后数见,前与后稍有不符,即是矛盾。
一曰无挂漏。
写一人而无结局,挂漏也;叙一事而无收场,亦挂漏也。
”3.“穿插藏闪”的独特结构。
全书笔法自谓从《儒林外史》脱化出来,惟穿插藏闪之法,则为从来说部所未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或竟接连起十余波,忽东忽西,忽南忽北,随手叙来并无一事完,全部并无一丝挂漏;阅之觉其背面无文字处尚有许多文字,虽未明明叙出,而可以意会得之。
此穿插之法也。
” “劈空而来,使阅者茫然不解其如何缘故,急欲观后文,而后文又舍而叙他事矣;及他事叙毕,再叙明其缘故,而其缘故仍未尽明,直至全体尽露,乃知前文所叙并无半个闲字。
此藏闪之法也。
”4.吴语方言的妙用。
《海上花列传》是人物的对话全部用吴语。
“曹雪芹撰《石头记》皆操京语,我书安见不可以操吴语?”这一尝试,增加了小说的生活气息和真实感,使人物的对话的“神理”跃然纸上。
“方言土话里的人物是自然流露的活人”,方言“最能表现个性的差异” 。
(胡适语)如:卫霞仙正色向姚奶奶朗朗说道:“耐个家主公末,该应到耐府浪去寻。
耐啥辰光交代拨倪,故歇到该搭来寻耐家主公?倪堂子里倒勿曾到耐府浪来请客人,耐倒先到倪堂子里来寻耐家主公,阿要笑话!”译文:“你的丈夫嘛,应该到你府上去找嘛。
你什么时候交代给我们,这时候到这里来找你丈夫?我们堂子里倒没到你府上去请客人,你倒先到我们堂子里来找你丈夫,可不是笑话!”因此,胡适对《海上花列传》的方言写作推崇备至:“这是有意的主张,有计划的文学革命。
方言的文学所以可贵,正因为方言最能表现人的神理。
通俗的白话固然远胜于古文,但终不如方言的能表现说话的人的神情口气。
”并进一步期望:“如果从今以后有各地的方言文学继续起来供给中国新文学的新材料、新血液、新生命,——那么,韩子云与他的《海上花列传》真可以说是给中国文学开了一个新局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