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80年代小说(二)

合集下载

80年代小说概述(2)

80年代小说概述(2)

• A、“天意难测。于是备了一桌肉饭,请来一位巫师。巫师指点:年成不好,
• B、杀牛占卜
• C、“爸爸爸”,“x妈妈”,莫非就是阴阳二卦。大家决定打一打这个活卦,于
是连忙拆了门板,把丙患抬到祠堂前。“丙相公”“丙大爷”,“丙仙”,汉子 们伏拜在他面前,紧紧盯住他,一双双眼球顶得额上的皱纹叠着皱纹。
• 6、祖先崇拜和长辈权威:唱古;养猫保护族谱
徐星:《无主题变奏》描写了青年主人公“我”的日常心态,同时也描写了“我”
一、现代派小说产生的文化背景
• 1、时代的发展为新的文化思想与文学艺术探索留下空间,使得 不安分的作家接受西方现代文学观念,进行前卫探索成为可能。
• 2、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使引进西方现代文化思想、文学艺术成
为可能。
• 3、80年代前期文学创作,如“伤痕”“反思”“改革”等文学 创作,已无法满足文学自身发展的要求,新一代作家首先做了反 叛者,从观念到艺术形式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荣辱、贵贱而烦恼。他在动乱年月中保持着安命处顺的人生态度,
• 二、对道家“无为而无不为”哲学观念的肯定
• 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没有办不到、做不好的事情。
• 王一生与十位高手车轮大战,因“清静无为”而战无不胜(无不 为):顺应生命的自然,“无为为体,有为为用”, 无为之中 产生有为,最终大获全胜。 • • A、不想与人竞争高下,反而获得“棋王”称号 B、比赛中物我两忘,自我与宇宙的完全融合,以至力挫群雄
二、现代派小说的探索与创新 • 1、叙事创新
• 颠覆中国当代小说的叙事模式,进行了一场叙事上的革命。【马
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 • 马原:“元叙事”“元小说”“后设小说” • 残雪:意象寓言 • ——重构时空次序、因果逻辑、情节结构……

中国当代文学之改革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之改革文学

4、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69界初中生》

她的知青小说没有那种充满革命浪漫主义的激情, 也没有激情的失落感,正像王安忆自己所说的: 69届初中生“在刚刚渴望求知的时候,文化知识 被践踏了;在刚刚踏上社会,需要理想的年代, 一切崇高的东西都变得荒谬可笑了。”所以,她 的小说没有那种激烈的抱怨、为失去的青春辩护 强烈的情绪,但也没有梁晓声、史铁生那样的在 知青岁月中淘洗出一些精神财富的努力和冲动, 整体看来,她的小说更多的是冷静的,小说主人 公没有那种激情昂扬的感觉。
第九讲 80年代(前期)文学 (二)
一、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指反映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以来所进行的社会改革,并以这一改革对旧 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心理所带 来的强烈冲击为基本主题的文学。发表于 1979年的蒋子龙的短篇小说《乔厂长上任 记》 ,是改革文学的发轫之作。高晓生的 “陈焕生系列”、张洁的《沉重的翅膀》, 贾平凹的《浮躁》、路遥的《人生》《平凡 的世界》等是改革文学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代表作品 1、高晓声

“陈奂生系列”——《陈奂生上城》 指高晓声创作的以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 这些作品是分两个时期完成的。一是80年代初的 《“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 转业》、《陈奂生包产》,一是90年代初的《战 术》、《种田大户》、《陈奂生出国》。高晓声 以他的陈奂生系列小说,为人们勾勒出了一幅中 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对中 国农民命运也进行了文化上的反思。
代表作品

1、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 整个作品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英雄主义和浪漫 主义气息浓郁,被视为“知青小说”里程碑式的 作品。1984年获全国最佳中篇小说奖,是几十万 北大荒知青生活的一个缩影,小说是第一个正面 表现了知识青年大规模返乡的中篇小说,小说中 不仅仅展现了疯狂年代的混乱气息,还有知青在 心灵、肉体上所受到的折磨,但在此之上,他还 展现了知青们在困难年代中的英雄主义和因为经 历而磨练出的惊人毅力。

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概述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彩色)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黑白)
陆文夫革大潮的兴起, 伴随农村和城市改革大潮的兴起, 改革文学也应运而生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 张洁《沉重的翅膀》 张洁《沉重的翅膀》 柯云路的《新星》 柯云路的《新星》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 李国文的《花园街五号》等。
反思小说
①标志: 标志: 茹志娟1979 1979年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第一,大都是“复出” 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谌容等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十年”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3、改革所激起的对新生活的向 往追求 铁凝《 铁凝《哦,香雪》【精炼含蓄】 香雪》【精炼含蓄】 》【精炼含蓄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 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 【主人公命运的坎坷和追求的 执著。 执著。】
现代派小说
被称为现代派小说的潮流可追溯到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蝴蝶》】。 王蒙的意识流技巧【《蝴蝶》】。 刘索拉《 你别无选择》 和徐星《 刘索拉 《 你别无选择 》 和徐星 《 无 主题变奏》 主题变奏》 一直延续到残雪和莫言的小说 自马原开始的先锋小说可以视为其 发展。 发展。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 徐星《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徐星《无 主题变奏》 王朔的小说( 主题变奏》、王朔的小说(从群体 到个体) 到个体) ——消解正统文化 ——消解正统文化,注重个体的生 消解正统文化,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 命感受;舍弃中心情节,采取调侃 方式。 方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 》【直觉经 莫言的《透明的红萝卜》【直觉经 现代主义色彩】 验,现代主义色彩】

80年代小说概述

80年代小说概述
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以平 和的心境对知青岁月作审美观照。】
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孔捷生 《南方的岸》【回城后才发现自己 的位置应在农村,表现出强烈的回 归倾向。】
4、以农民问题为反思对象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
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以身试法, 抵制极左政策。
古华《芙蓉镇》、周克芹《许茂和他的 女儿们》【 封建观念的束缚、极左政 策的扭曲,双重外力作用下农民变得 愚昧麻木】
①标志: 茹志娟1979年2月发表在 《人民文学》上的《剪辑错 了的故事》。
②创作群体特点:
第一,大都是“复出”的“右派” 作家:王蒙、李国文、丛维熙、张 贤亮、方之、高晓声、陆文夫、张 洁、谌容等
第二,理性色彩鲜明,历史感强烈, 所反思的对象和内容也由“伤痕文 学”的“十年”扩大到更为广阔的 社会历史
②学术界的文化热,促使“寻根文学”出现。 ③寻根文学的出现受到文学自身范畴的制约
与互动。
寻根小说的前奏
可追溯至80年代初汪 曾祺、冯骥才、邓友梅 等的文化地域小说。
寻根小说的特点
1、“文化性”色彩
①“向后看” ②“前瞻性” 时间上将视点对准久远的历史 空间上对准乡村民间,从中挖掘一个地区甚至一
韩少功《爸爸爸》具有整体象征意味的 现代主义倾向(丙崽)
2、从传统文化寻找现代人的精神支撑:
阿城《棋王》(吃、棋)、王安忆 《小鲍庄》(仁义)、张炜《古船》 (家族矛盾)——不再是民族、国家、 阶级、党。
3、从地域生活中发现生存的文化秘密
郑万隆《老棒子酒馆》“异乡见闻”系 列
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沙灶遗风》 “葛川江”系列。
塑造这些人物时,采用象征性、意 念性的方法,注重人物身上的文化 特征,而非个人性格,常带有整体 性或类型性的特征。

第八章第六节:张承志韩少功莫言

第八章第六节:张承志韩少功莫言

二,张承志主要作品简介
小说集:《老桥》《北方的河》《错开的花》 《奔驰的美神》《神示的诗篇》等 散文集:《绿风土》《荒芜英雄路》《清洁的精 神》《牧人笔记》《鞍与笔》等。 长篇小说:《金牧场》《心灵史》等。 小说《骑手为什么歌唱母亲》《黑骏马》《北方 的河》分别获得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 1982年、1984年的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张承志的新作
张承志花了六个月 游历西班牙和摩洛哥, 写成了这部情感浸透 的笔记。文字犀利深 刻,思想的激烈表达, 处处显露出“张承志 式”的批判的立场与 锋芒。
《聋子的耳朵》
“或者是因为有一种认为大 街上匪患滚滚的心理,所 以本来是流水茶饭,我却 敏感而警觉,好像随时准 备拔出匕首,刺入无影之 中的敌腹。在一个失聪的 年代,一切判断的根据, 只是‘内在的听力’。也 就是说,拒绝强制灌输塞 入耳朵的喧嚣声响,用人 的另一种本能,去听取茫 茫沉默中的哑语本音。”
一张承志生平简介张承志生于1948年回族人籍贯山东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附中1968到内蒙古草原插队1972年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学习1975年毕业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专攻北方民族史及蒙古史专业1981年毕业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工作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
第六节 张承志 莫言 韩少功
《心灵史》的希望
“中国的回民是被中国文化养育的最贫 穷的儿子,他们所代表的是一种信仰的中 国人,他们用自己的牺牲为代价,贡献了 新鲜的血液。只要这种信仰精神坚持于国 民,迟早会以某种形式使中国文明丰富; 只要十亿汉族有理想主义和信仰精神,回 民就会获得被理解的可能。”
四,张承志小说的艺术特征。
张承志小说的诗化特征。
“种的退化”

80年代小说王蒙

80年代小说王蒙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王蒙说:“我打破常规,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 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引向过去和现在, 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满天开花,放射性线 条,一方面是尽情联想,闪电般的变化,互相切 入,无边无际;一方面,却是万变不离其宗,放出 去都能收回来,所有的射线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 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的闷罐子车里我们 的主人公的心灵。”
LOGO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LOGO
第十章 80年代小说(二)

本章要点
1 2 3 4
王蒙
汪曾祺
莫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余华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一、生平创作历程 王蒙(1934----),河北南皮县人,生于北京。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三)人物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倪吾诚、静珍、静宜等人的典 型形象。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二、王蒙小说的主要特点 (一)意识流手法的现代尝试 “意识流”小说家主张直接记录人物意识流动的 轨迹,“把变化多端、无人知晓、不受限制的精 神表现出来”。 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芙和福克纳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第一节
王蒙
进入新时期后,处于“伤痕文学”阶段的王蒙发 表了《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友人的 烟》、《表姐》、《说客盈门》等短篇小说,在 这些小说中,王蒙仍然继承着“组织部”那个年 轻人的精神,敏锐地发现生活中存在的新矛盾、 新问题,一如既往地进行着尖锐的社会批判。
Company Logo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中国当代文学史 下编 80-90年代的文学

中国近代文学史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第八章文学新时期的想象一、思想解放和外来文化共同构建80年代中国文学背景1、思想解放大潮涌起1984年中国作协提出了“创作自由”,为文学的思想解放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能性,作家们开始自由创作,出现“争鸣”,文学环境变得宽松。

2、外来文化影响巨大(1)单元文化背景向多元文化背景置换(2)外来文化的实际影响a打破了中国原有的生活秩序,许多新的生活观念和行为准则纷至沓来——萨特:存在主义(人的行为决定他是什么样的人,不自由的痛苦)——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人生来是自私的)——弗洛伊德:性力说——尼采:超人哲学(超越平凡)(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体系)b影响了中国人的政治观和社会发展史观c拓展了国人的思维方式(3)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学a影响中国80年代文学的外国文学——英美法文学:心理剖析与心理活动的描绘、灵活地心理表现手法(心理小说)——日本文学:细腻的东方情感和优雅的艺术风格——拉美文学: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俄苏文学:重视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始终将人放在宽阔的社会背景下进行书写(平凡的世界路遥)b新时期文学的外来主题——存在主义主题:强调“人在存在中可以自由地选择”,弘扬新的人道主义。

(反思文学)(人到中年谌容)——荒诞主题:认为世界是荒诞的,生活是不合理的,不可理喻的。

人不了解自己的世界,也无法理解自己的世界。

先锋文学《不无法选择》《车站》——魔幻主题:利用魔幻的表现方式审视人与文化的关系寻根文学《爸爸爸》二、作家的分化与重组1、复出与归来作家复出后的创作取材:自身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表现知识分子在困难中的反思以理性思考书写人生张贤亮《邢老汉与狗的故事》2、知青作家(知青生活)知青文学记录了他们在近十年动荡中的生活历程和心灵轨迹,具有“自序传”的性质(1)在伤痕文学的浪潮中扮演重要角色,以控诉、揭露和义愤代表一代人的觉醒卢新华《伤痕》(2)走出伤痕后,重新审视生活,出现思辨、哲理化的倾向王安亿《本次列车终点》(3)相对集中和独立的状态开始打破,逐渐融入到整个文学进程中去。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中国现当代文学》PPT课件
《丑石》、《月迹》、《商州初录》、《商 州又录》等
赵丽宏:景清新、情真挚,人事质朴,宛如 林中小溪,意境悠远,有诗意之美。
《风啊,你这弹琴的老手》《生命草》《维纳 斯在海边》《与象共舞》《学步》《爱在 人间》《赵丽宏散文选》 等散文集
张洁、陈慧英、马瑞芳、李佩芝、斯妤、梅 洁、苏叶、王英琦、唐敏、叶梦、韩小蕙 等女性散文作家以独特的个人视角、女性 视角观察社会和人生,感悟生命,书写出 独具风情的多彩人生和别具一格的情感世 界。
当然与“大散文”观念相对的有“艺术散文” 的提倡。
“创作‘主体’以第一人称写法和真实、自 由的笔墨,用来抒发感情、表现个性、裸 露心灵的艺术性散体短文,即谓之散 文”。——刘锡庆
巴金的《随想录》
包括巴金从1978年12月至1986年9月写成的150 篇散文,共42万字。先以单篇的形式发表于 香港《大公报》等报刊上,后以发表时间为 序编成《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 《病中集》《无题集》五集,以《随想录》 为总题出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1986年出 版,获全国优秀散文(集)荣誉奖。
●在散文理论上贾平凹提倡“大散文”观念。
其一是人情怀中走出 来,关乎时代、社会。
其二是主张散文的审美境界要“大”,美学风 格上要追求“大境界”、“大气象”。
其三则是力主散文文体形式可“泛”,正如贾 平凹所说的:“散文是大而化之的,散文是大 可随便的,散文就是一切的文章。”
杨绛的散文
杨绛(1911- ),原名杨季康,江苏无 锡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 员,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剧作家、 学者。
●情感表现的含蓄与文字的分寸感与准确,形成一 种含蓄蕴藉的美,使文章有一种大家气象:
一九七九年冬,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
所为调查清末中国同盟会(包括其他革命团体) 会员情况,给我一封信,原文如下:“令尊补塘 先生是江苏省最早从事反清革命活动的人物之一, 参加过东京励志社,创办《国民报》《大陆杂 志》,在无锡首创励志学社,著有影响”,因此 要我介绍简历及传记资料等,并提出一个问题: “在补塘先生一生中,有过一个重大的变化,即 从主张革命转向主张立宪。这中间的原因和过程 如何,是史学界所关心的,盼望予以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张贤亮:西部影视城
目录
三、汪曾祺 贾平凹
汪曾祺
• 1920——1997,江苏高邮人 • 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中文系,在沈从 文的影响下开始小说创作,发表《复仇》、 《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引起文坛注目。 • 1950年后在北京文联和北京京剧团工作。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马原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马原《冈底斯的诱惑》
马原《虚构》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2001 年开始在同济大学任教,出版了文 学讲稿《虚构之刀》、《阅读大师》。 • 马原的小说以其在叙述上的先锋实验性 质,引领了 80 年代小说叙事的革命,唤 起了小说写作对形式和语言的自觉,他 所采取的叙述技巧以及其中蕴含的小说 观念对 80 年代后期的小说写作产生了很 大影响。
莫言《丰乳肥臀》
莫言《檀香刑》
目录
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页 下一 页 退出
• • • •
马原 1953——,辽宁省锦州市人 1984 年发表的《拉萨河女神》,引起文 坛关注 中短篇小说《冈底斯的诱惑》、《叠纸 鹞的三种方法》、《虚构》和长篇小说 《上下都平坦》等 以其“叙述圈套”风靡文坛。出有《马 原文集》四卷。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汪曾祺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新时期重新执笔,短篇小说《受戒》、《大淖 记事》等已独有的小说格调迎来广泛好评。 • 著有小说集《邂逅集》、《羊舍的夜晚》、 《汪曾祺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寂 寞与温暖》、《茱萸集》,散文集《蒲桥集》、 《塔上随笔》,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以 及《汪曾祺自选集》等。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贾平凹《高老庄》
贾平凹《怀念狼》
四、莫言
目录
马原
莫言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1956——,山东高密人,原名管谟业 • 80 年代中期的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和 《红高粱》倍受文坛关注。 • 著有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 《酒国》等,有《莫言文集》五卷。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王蒙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1978年复出,首先以一系列运用了意识流技 巧的中短篇小说震动文坛,如《春之声》、 《夜的眼》、《海的梦》、《布礼》、《杂 色》、《蝴蝶》、《风筝飘带》和《相见时难》 等。 • 整个80年代,王蒙笔耕不辍,在小说领域不断 探索,不断有新的创作问世。先后出版中短篇 小说集《深的湖》、《相见时难》、《坚硬的 稀粥》等,以及长篇小说《活动变人形》、 “季节”系列长篇小说(《恋爱的季节》、 《失态的季节》、《踌躇的季节》、《狂欢的 季节》)。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张贤亮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1979年重新执笔创作后,先后发表了短篇小说 《邢老汉和狗的故事》、《灵与肉》、《肖尔 布拉克》、《初吻》等 • 中篇小说《土牢情话》、《龙种》、《河的子 孙》、《绿化树》、《浪漫的黑炮》、《男人 的一半是女人》 • 长篇小说《男人的风格》、《无法苏醒》、 《习惯死亡》。 • 1990年代以后,著有长篇小说《我的菩提树》、 《青春期》等。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莫言
《红高粱》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1990年代以后,莫言保持了比较旺盛的创作 生命力,时有作品问世 • 主要有长篇小说《丰乳肥臀》、《檀香刑》、 《四十一炮》等。 • 莫言的“感觉爆炸”给80年代中后期的中国小 说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目录
贾平凹
• 1952——,陕西丹凤人,原名贾平娃 • 70 年代末走入文坛。他的小说《满月儿》、 《腊月 · 正月》、《浮躁》等都曾获得广泛好 评。 • 90年代的《废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贾平凹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兵娃》、《姊妹本纪》、 《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 《小月前本》、《腊月· 正月》、《天狗》、 《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 平凹自选集》等, • 长篇小说《浮躁》等,散文集《月迹》、《心 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 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 • 1990年代以来,贾平凹仍然保持多产的势头。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王蒙《活动变人形》
王蒙《尴尬风流》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王蒙是同代人中最有艺术探索精神的作 家之一 •他对当代小说艺术的探索和实践是多方 面而且卓有成效的 •王蒙的创新影响了中国当代小说艺术的 创新。
目录
张贤亮
• 张贤亮是典型的“复出”作家 • 五十年代因发表《大风歌》被打成右派 • 后被劳教、管制、监禁达十几年。
目录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第八章 80年代小说(二)
目录
二、
• 王蒙
王蒙、张贤亮
上一 页 下一 页 退出
• (1934——,生于北京),中学时参加中共领 导的城市地下工作,1948年入党,后年调入共 青团北京市委工作。 • 1953年创作长篇小说《青春万岁》。 • 1956年发表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 (发表时题为《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因 此被划为“右”派。此后中止创作,并到新疆 劳动近16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