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2课时)教案(新版)湘教版
地理: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

地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湘教版七年级上)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生枯燥的结论。
、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课时教案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目标要求:让生明白正是由于地球的形状导致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同,从而造成了纬度位置不同的地方获得太阳辐射的不同,则气候条件不同,如果地球为一平面则不然。
师:从早晨到中午到晚上感受到的气温变化怎样?生:早晨冷、中午热、晚上冷。
师:为什么早晨、晚上冷,中午热?活动:想一想早上我们影子的长短和感觉到的气温高低与中午时有什么不同?(早上影子长,气温低;中午影子短,气温高。
)演示:观察手电筒照射到黑板上的情况,比较直射与斜射照射面积的大小和明亮程度——直射时照射的面积小但明亮度大。
做一做:动手在练习本上画出近似为平行直线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观察每条光线与球面交角的大小。
(平行的太阳光照射到球面上时,各地的太阳高度角不同,获得的太阳热量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讨论:假如地球不是球体而是平面,太阳照射时,各地照射角度的大小有区别吗?各地的气温高低会有不同吗?小结: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低,太阳辐射弱。
由于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承转:不仅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气候有差异,而且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气候也有差异。
中学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影响气候的因素(第二课时)教案 湘教版 教案

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二、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地球的形状和运动》的延续和补充,是从宏观角度到微观角度对同纬度地区气候差异的深入分析。
三、学情分析:初一学生的知识储备少,理解能力较弱,但求知欲强。
课堂教学应结合学生特点,广泛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用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给学生更多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
四、教学目标:1.能简单分析海陆分布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2.能举例说明地形地势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3.通过学习,增强对生活中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提高学习地理的兴趣。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难点:举例说明并分析海陆分布、地形地势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六、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构建开放式地理课堂”“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等的基本理念。
教师以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通过实验、视频动画、图片等,调动学生的感官,层层推进,使学生在兴趣中学,在探索、思考中学。
在情境创设中,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的形式, 经过“观察、类比、发现、归纳”的过程, 实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地理素养。
七、教学过程:过程“探究同纬度地区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1】结合所给地理图像分析安第斯山脉两侧差异的原因【2】设问:除了背风坡迎风坡降水的不同,同一座山脉的阳坡和阴坡气温有没有差异?【3】设问:家中南北卧室的温度有没有差异?【纵向比较】引出生活实例:青岛崂顶迎来今年首场雪【规律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地形地势因素对气候的整体影响【挑战自我,学以致用】设问:海拔为6000米的山脉,山顶会有积雪么?继续设问:假如该山脉在赤道附近呢?(过渡)这座山不仅仅有积雪,随着海拔的升高,在垂直角度上,同一座山地的景观也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出示乞力马扎罗山的植被垂直变化图,引发学生思考原因(本节内容总结)本节课我们在同纬度地区分析了影响气候的两个客观因素,实际上主观上我们人类的结合所给图像明确阳坡阴坡的气温差异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读图得出结论分析得出崂顶海拔高,气温低及时回顾,适时归纳总结组内讨论,结合所给材料进行分析学生观察并思考,加深理解加深地形地势对气候以及植被的影响知识深化,类比归纳解决地理问题培养学生归纳能力层层递进,锻炼学生运用地理图表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提炼知识引发课后思考和探究,为后面知识做铺垫活动也会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教学过程【知识梳理及板书】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二)海陆分布影响气温和降水的差异同纬度地区地形地势导致气温、降水及植被的差异二、读某地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问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4.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 (新版)湘教版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学会分析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采用读地图和活动相结合学习,通过观察、感知,然后再通过分析从而得出合理的结论,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因素对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侯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读图分析
5.板书设计
地球形状↘ ↙ 气温:低纬高,高纬低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地球运动 ↗ ↖
6.作业布置: 自绘“地球上的五带示意图”,标注上四条分界线、度数。
列表比较五带的范围,获得热量的差异,各自具有的特殊现象。
公转-气候
自转-气温。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4.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案设计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知道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3、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4、知道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以及对年气温变化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1、太阳高度的变化对气温的影响。
2、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对气候的影响。
3、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形成。
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赤道和两极气温和降水方面的不同。
(赤道地区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造成了世界气候的千差万别呢?(一)学习任务(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1、自主学习:(认真阅读课本这一框题,解决以下问题。
)(1)什么是太阳高度角?(2)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一天当中,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一年当中,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有什么变化规律?(3)世界不同纬度的地区,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是否相同,有什么变化规律。
2、小组交流: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以上问题,并提出疑难。
3、合作探究:【探究问题】探究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教师精讲点拨】(1)、教师用手电筒按照不同的角度照射墙壁:先直射,后斜射,引导学生观察墙壁上光线的明亮程度,设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墙面上的光亮程度不同,个性化修改直射时光束明亮而集中,斜射时光束分散而暗淡。
)“有谁观察到或能解释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差异?”(手电筒照射墙壁的角度不同。
)(2)、教师由此引出太阳高度角与太阳辐射的关系: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最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弱。
(3)、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67活动第2题,总结出地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探究结论】纬度越低正午太阳高度越高太阳辐射越强气温越高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越低太阳辐射越弱气温越低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目标要求:让学生明白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交替,造成了各地一天当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导致气温的变化;地球的公转似的一年内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各地正午的太阳高度也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气候发生变化,四季更替.1、自转演示:手电筒配合地球仪演示“昼夜交替现象”(强调:地球自转形成了昼夜交替)活动:当北京是正午12点时,美国纽约是什么时间?教师:多媒体课件演示地球的自传,观察由于地球的自转,北京地区一天当中,太阳照射角度的变化。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2

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实例,介绍了影响气候的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因素等。
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的概念和特点有一定的了解。
但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较为复杂,需要学生能够将已有知识进行迁移,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同时,学生对于地理信息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在气候研究中的应用的了解还不够,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提高学生的地理知识水平。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机制及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影响气候的因素。
2.利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气候影响因素的作用。
3.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多媒体、网络等,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影响因素的案例材料。
2.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3.准备网络资源,如气候数据、地图等。
4.划分学习小组,分配任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气候多样性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形成的原因。
2.呈现(10分钟)呈现影响气候的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地势因素、洋流因素及人类活动因素等概念,并用PPT或视频资料进行详细解释。
3.操练(15分钟)各小组根据所分配的任务,分析具体案例,如我国南方地区气候特点、青藏高原气候特点等,探讨各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巩固(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总结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2课时)》示范课教学设计【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材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从影响全球气候的基本因素——太阳辐射入手,总结出了,由于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同,进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处理上,主要采用地图和思考题相结合的形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能力,避免提供给学生枯燥的结论。
教学目标1、通过太阳直射与斜射下太阳辐射强弱的差异,分析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造成的地球表面太阳辐射的时空分布差异。
3、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和各自产生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知道纬度高低导致的气温差异。
2、知道地球运动的基本情况。
3、理解公转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所带来的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难点】公转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所带来的四季变化及昼夜长短变化。
教学过程【温习旧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地球运动的基本特点,以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图。
【课程引入】除了地球形状和地球运动之外,还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气候呢?生:还有海陆位置、地形地势和人类活动等等。
(过渡)很好,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几种气候的主要影响因素。
【新课展开】同学们回想一下,在中午的时候,一个石头和一盆水,哪个热一点,哪个凉一点?在晚上的时候呢?请同学们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下面图中石头与水的气温情况,完成下面关于海洋与陆地气温的探究。
(板书)1.海陆分布与气候生1:由图可以看出,白天时候海温高于陆温,夜晚的时候,海温低于陆温。
生2:看图,海洋的昼夜温差是4℃,陆地的昼夜温差是11℃,所以,海洋温差小,陆地温差大。
师:回答得非常棒。
陆地的特点是受热快、放热快,所以具有升温快降温快的特点,这种特点我们称之为大陆性;海洋的特点相反,受热慢、放热慢,所以具有升温慢降温慢的特点,我们称之为海洋性。
夏季是受热过程,陆地和海洋都在升温,陆地升温快而海洋升温慢,所以我们得到一个结论,即——生:夏季,陆温高于海温。
2024年秋七年级地理上册第四章世界的气候4.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案2(新版)湘教版

5.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气候现象有更深入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如天气与气候的概念、气候的类型和分布。他们能够识别不同气候类型,并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此外,学生还掌握了地球上主要纬度带的特点,如热带、温带和寒带。
5.请分析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答案: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调节热量和水分分布上。例如,赤道低压带使赤道地区气候湿热;副热带高压带使副热带地区气候干燥;极地高气压带使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大气环流还影响降水分布,如信风带和季风带。
八、重点题型整理
1.请简述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答案: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气温的分布上。随着纬度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热带地区气温高,温带地区气温适中,寒带地区气温低。此外,纬度还对日照时间和太阳辐射强度产生影响。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学习:学生利用推荐资源进行深入研究,拓宽知识面。
-反思总结: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思考如何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独立完成作业,自主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提高自我认知。
作用与目的: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气候知识。
-通过拓展学习,提升学生的知识深度和思考能力。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知识点梳理
本节课主要围绕着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进行深入的探讨。以下是本节课需要梳理的知识点: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4.3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二课时)(教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对气候的影响2.过程与方法(1)能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海陆吸热散热能力的差异,从而学会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2)能运用气候资料图、地形地势图,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分析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能通过实验、气候资料图等分析掌握掌握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展示图片:通过对比中午和傍晚沙滩和海水的温度比较提问:夏天,人们为什么喜欢到海里游泳?同一时刻,为什么海水和沙滩的温度不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小实验:(1)观察:同时用酒精灯对水和沙子进行加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并回答)明确:很明显,水的温度上升得快,沙子的温度上升得慢。
(2)撤掉酒精灯,看看谁的温度下降得快?(学生观察回答)明确:很明显沙子的温度下降得快。
结论:当外界温度一致时,沙子的温度升降都快于水。
总结:沙子受热快、散热快,进而联想到陆地升温快、降温快;水受热慢、散热慢进而联想到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北半球:陆地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海洋最高温出现在8月,最低温出现在2月;南半球则相反。
出示欧洲西部部分城市的气温图比较:伦敦、布鲁塞尔、柏林、华沙、基辅的温差有何不同?对比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读图分析回答)伦敦温差为14摄氏度,布鲁塞尔为16度,柏林为20度,华沙为23度,基辅为26度。
分析发现: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温差大。
图片展示上海和乌鲁木齐的降水提问:上海和乌鲁木齐的降水有何差异?(学生读图回答)明确:上海4至9月份降水都超过了100毫米,全年降水较多,而乌鲁木齐各月降水均在100毫米以下,全年降水较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掌握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对气候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能通过简单的实验,了解海陆吸热散热能力的差异,从而学会分析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2)能运用气候资料图、地形地势图,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分析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海陆位置、地形地势、人类活动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能通过实验、气候资料图等分析掌握掌握海陆位置、地形地势、等对气候的影响。
【教学方法】
读图、观察、分析、讨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图片:
通过对比中午和傍晚沙滩和海水的温度比较
提问:夏天,人们为什么喜欢到海里游泳?同一时刻,为什么海水和沙滩的温度不一样呢?带着这个问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
(一)海陆分布与气候
小实验:
(1)观察:同时用酒精灯对水和沙子进行加热,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并回答)
明确:很明显,水的温度上升得快,沙子的温度上升得慢。
(2)撤掉酒精灯,看看谁的温度下降得快?(学生观察回答)
明确:很明显沙子的温度下降得快。
结论:当外界温度一致时,沙子的温度升降都快于水。
总结:
沙子受热快、散热快,进而联想到陆地升温快、降温快;
水受热慢、散热慢进而联想到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
同纬度地区:夏季,陆地气温高于海洋;冬季,陆地气温低于海洋。
北半球:陆地最高温出现在7月,最低温出现在1月;海洋最高温出现在8月,最低温出现在2月;南半球则相反。
出示欧洲西部部分城市的气温图
比较:伦敦、布鲁塞尔、柏林、华沙、基辅的温差有何不同?对比分析,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读图分析回答)
伦敦温差为14摄氏度,布鲁塞尔为16度,柏林为20度,华沙为23度,基辅为26度。
分析发现: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温差大。
图片展示上海和乌鲁木齐的降水
提问:上海和乌鲁木齐的降水有何差异?(学生读图回答)
明确:上海4至9月份降水都超过了100毫米,全年降水较多,而乌鲁木齐各月降水均在100毫米以下,全年降水较少。
可以看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拓展延伸:
凡是沿海地区降水都多吗?非洲西海岸降水如何?为什么?(学生读图讨论回答)
明确:非洲西海岸,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是干燥的风,所以降水少。
(二)地形地势与气候
出示阳光照射山脉的图片,
提问:阳坡和阴坡气温一样高吗?(学生回答)
明确:山脉对太阳辐射有遮挡作用,使得山地阳坡气温高,阴坡气温低。
出示地形雨示意图,
提问:下图中哪一处山坡降水多?(学生回答)
明确: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出示安第斯山脉两侧气温和降水图以及自然景观图,
提问:安第斯山脉两侧降水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差异?(学生读图分析回答)
明确:安第斯山脉拦截了来自太平洋的湿润水汽,西侧降水多,表现为湿润景观,东侧降水少,
表现为荒漠景观。
出示日本富士山景观图,
提问:山顶和山脚下景观有何差异?什么原因造成的?(学生回答)
明确:山脚下鲜花盛开,山顶白雪皑皑。
原因是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明确: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约下降0.6O C
计算:某一山岭,山麓B处与山顶A处的垂直高差为5000米。
如果B处的气温为20OC,请问,A处的气温应该是多少摄氏度?(学生计算回答)
总结: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O C ;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填表:
(三)人类活动与气候
提问:你知道有哪些人类活动对气候有影响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
对气候有良性影响的人类活动:人工造林、修建水库、灌溉工程等
对气候有恶性影响的人类活动:砍伐森林、排放温室气体等
出示图片:热岛效应
提问:你能看图说说热岛效应是怎样形成的吗?(学生发言)
明确:在人口密谋大、工业集中的城市,往往中心城区的气温比郊区高,风速比郊区小,上升气流显著,雾和低云增多。
播放视频:热岛效应
提问:温室效应又是产生的?(学生回答)
明确: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急剧增加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
展示图片:人类燃烧煤炭、汽车尾气排放的二氧化碳增多;全球变暖,南极冰盖不断融化,北极熊和企鹅的栖居之所越来越小。
播放视频:全球在变暖
拓展延伸:
畅所欲言:为防止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你能做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补充:※植树造林、扩大绿化面积;
※吃天然食品,买时令水果、蔬菜;
※多穿棉、麻衣服,减少工业加工或染色;
※出行尽量步行或骑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等。
三、课堂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除了自然因素外,人类活动也会对气候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价值观。
四、课堂练习
1.我国黑龙江北部冬季漫长,多冰雪,海南岛南部则终年炎热,降水多,影响因素是(A)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因素
D.地势因素
2.下列关于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D)
A.同一纬度地带,接受太阳光热相同,气温完全一致
B.降水不受纬度因素影响,只受海陆位置的影响
C.降水受海陆位置因素的影响,在低纬度较明显
D.一般是低纬度气温高,高纬度气温低
3.青藏高原是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影响因素是(C)
A.纬度因素
B.海陆因素
C.地形地势
D.洋流因素
4. 夏季,陆地和海洋在同样强度的太阳照射下,陆地受热情况是(A)
A.增温快,比海洋热
B.增温慢,比海洋热
C.增温快,比海洋冷
D.水陆同样热
5.关于热岛效应的影响,正确的是(B)
A.减小了污染范围
B.提高市区的温度
C.改善了郊区的空气质量
D.降低了郊区污染程度
五、作业布置
1.识记本课知识点
2.同步练习册有关本节内容练习题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这一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七年级学生还没学物理,无法理解,这就要从生活中入手,比如:夏天人们为什么喜欢到海里游泳?同一时刻,沙滩和海水的温度为何不同?等这些问题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
通过小实验,用酒精灯对水和沙子进行加热,让学生来观察温度计的升温变化,撤掉酒精灯,再观察温度计的降温变化,这样学生再来理解陆地和海洋的升温和降温的差异就不难理解了。
关于人类活动与气候,选择播放视频全球在变暖能引起许多学生沉思,让学生自己说说能为防止全球气候进一步变暖做些什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