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出内容和效益分析法
财预[2011]285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
![财预[2011]285号-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https://img.taocdn.com/s3/m/501e4eada5e9856a561260ae.png)
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关于印发《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2011年4月2日,财预〔2011〕285 号)党中央有关部门,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总后勤部,武警各部队,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高法院,高检院,有关人民团体,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有关中央管理企业:为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规范财政支出绩效评价行为,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我们重新修订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附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附件: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财政支出管理,强化支出责任,建立科学、合理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体系,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以下简称绩效评价)是指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单位)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财政支出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第三条各级财政部门和各预算部门(单位)是绩效评价的主体。
预算部门(单位)(以下简称预算部门)是指与财政部门有预算缴拨款关系的国家机关、政党组织、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独立核算的法人组织。
第四条财政性资金安排支出的绩效评价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五条绩效评价应当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科学规范原则。
绩效评价应当严格执行规定的程序,按照科学可行的要求,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二)公正公开原则。
绩效评价应当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依法公开并接受监督。
(三)分级分类原则。
绩效评价由各级财政部门、各预算部门根据评价对象的特点分类组织实施。
(四)绩效相关原则。
绩效评价应当针对具体支出及其产出绩效进行,评价结果应当清晰反映支出和产出绩效之间的紧密对应关系。
简述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和效益

简述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实用版3篇】目录(篇1)I.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1.定义和分类2.成本构成3.成本影响因素II.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1.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3.环境效益正文(篇1)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和效益是财政政策中的重要问题。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在财政预算内或预算外支出的公共资金,包括政府购买、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
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和效益分析对于政府决策和财政管理至关重要。
一、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1.定义和分类财政支出项目可以根据其性质和用途进行分类,例如,经济建设支出、教育支出、社会保障支出等。
不同类型的财政支出项目具有不同的成本构成和影响因素。
2.成本构成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政府在实施项目时所支付的直接费用,如购买设备的费用、雇佣人员的工资等。
间接成本是指政府为实现项目所支付的间接费用,如管理费用、税费等。
3.成本影响因素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项目规模、技术难度、政策环境、经济条件等。
这些因素都会对项目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产生影响。
二、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1.经济效益财政支出项目的经济效益是指政府通过项目实施所获得的直接经济收益。
例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包括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等。
2.社会效益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是指政府通过项目实施所获得的社会利益。
例如,社会保障项目的社会效益包括提高社会福利水平、维护社会稳定等。
3.环境效益财政支出项目的环境效益是指政府通过项目实施所获得的环保效益。
目录(篇2)I.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1.定义和分类2.成本构成3.成本影响因素II.财政支出项目的效益1.经济效益2.社会效益3.环境效益正文(篇2)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和效益是财政政策中的重要问题。
财政支出是指政府在财政预算内或预算外支出的公共资金,包括政府购买、公共基础设施、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支出。
财政支出项目的成本和效益是评估政府财政政策的重要指标,也是制定财政政策的重要依据。
举例说明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果

举例说明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果相对有效性货币和财政政策已经被争论的主题之间的经济学家。
的货币主义者方面,货币政策更有效的财政政策对于经济稳定。
另一方面,凯恩斯主义者持相反意见。
在这两种极端的意见是合成器谁倡导者的中间道路。
之前我们谈论他们,我们研究的有效性货币和财政政策条款的形状是曲线和LM曲线。
这是曲线表示,财政政策和LM曲线的货币政策。
举例说明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果内容1. 货币政策2. 财政政策3. 该Synthesist景:三个范围内分析4. 货币政策5. 财政政策6. 货币的财政混合1. 货币政策政府的影响投资、就业、输出和收入,通过货币政策。
这样做是通过增加或减少货币供应的货币管理局。
当货币供应增加,这是一个扩张性的货币政策。
这示出通过改变LM曲线的权利。
当货币供应量下降,这是一个紧缩的货币政策。
这示出通过改变LM曲线的左侧。
举例说明财政支出的效率和效果图1说明了一个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与赋予LM是曲线。
假设经济的平衡点与电子公司的收入或利率。
增加货币供给的货币管理局转变的LM曲线的权利LM1给出的是曲线。
这降低了利率从或向或1 从而增加投资和国家收入。
因此国民收入上升,从OY到OY1.货币政策与赋予LM是曲线但相对效力的货币政策取决于形状的LM曲线,而是曲线。
货币政策更有效,如果LM曲线陡峭。
一个陡峭的LM曲线意味着对货币的需求是较不利的弹性。
较不利的弹性是对货币的需求,将大为下降利率,当货币供应量增加。
这是因为当需求的钱更少的弹性以在改变利率,增加货币供应的更强大的使关于大下降利率。
大下降利率导致更高的增加投资和在国家收入。
这是在图2中描述的电子是原来位置的平衡的经济或利率和OY 公司的收入。
当陡峭的LM1 曲线转移到权LMs, 新的平衡,设在E2 .结果,利率下降,从或到OY2 和收入的上升,从OY到OY2 .另一方面,奉承的LM曲线,不是有效的货币'的政策。
一个平坦的LM曲线意味着,需求对钱更感兴趣的弹性。
财政绩效评价方法

财政绩效评价方法财政绩效评价是指对财政政策、财政工作以及财政支出的效果进行客观、系统、全面的评估和监测。
财政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应该基于评估目的、数据可获得性、评估对象的特殊性等因素。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财政绩效评价方法。
1.财务指标评价法财务指标评价法主要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定量分析,从收入、支出、资产和负债等方面评价财政绩效。
主要评价指标包括财政收入增长率、财政支出规模、财政赤字和债务状况等。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数据可靠性高,具备客观性,能够对财政绩效进行直观的量化评价。
但是,财务指标评价法忽视了财政工作的非财务性影响因素,仅仅从财务角度看问题,并不能完全全面评估财政绩效。
2.效果评价法效果评价法主要关注政府财政政策和财政工作的实际效果。
这种方法通过设计评价指标、采集数据、开展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等方式,获得相关信息,以实证研究的方式进行评价。
效果评价法的优点是能够全面考虑政策的效果,从多角度对财政绩效进行评价。
但是,由于数据获取的困难和评价过程的复杂性,效果评价法往往耗费人力和物力。
3.成本效益评价法成本效益评价法主要通过分析财政支出与所创造的经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评估财政资源的利用效益。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进行财政预算安排和决策。
成本效益评价法的优点是能够客观评价财政支出的效益,并且对于资源有限的财政部门来说,可以帮助选择最佳的项目和政策。
但是,成本效益评价法的缺点是需要准确衡量社会效益,而这往往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4.综合评价法综合评价法是将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对财政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通过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综合考虑财政绩效的多个方面。
综合评价法的优点是能够充分考虑财政绩效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从而得出更全面的评价结论。
但是,综合评价法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并且在指标选择和权重确定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
综上所述,财政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可以更好地同时评估财政绩效的财务、效果和成本效益等方面。
《中级财税》辅导: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二)

三,财政支出的效益分析的方法各种方法适用领域:对于那些有直接经济效益的支出项目(如基本建设投资支出),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那些只有社会效益、且其产品不能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国防支出),采用“最低费用”分析法;对于那些既有社会效益,又有经济效益,但其经济效益难以直接衡量,而其产品可以全部或部分进入市场的支出项目(如交通、教育等支出),则采用“公共劳务收费法”来衡量和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益。
1、“成本―效益”分析法。
(1)基本原理:根据国家所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方案,对这些可供选择的方案,用一定的方法计算出各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计算成本-效益比率,来比较不同项目或方案的效益,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据此支拨和使用财政资金。
(2)适用领域:财政支出中有关投资性支出项目的分析。
(3)分析难点:在于直接成本与效益之外的其他成本与效益的测算上。
在成本―效益分析中,需考虑以下几方面的成本、效益状况:(1)实际成本、效益与金融成本、效益;(2)直接成本、效益与间接成本、效益;(3)有形成本、效益与无形成本、效益;(4)内部成本、效益与外部成本、效益;(5)中间成本、效益与最终成本、效益等因素。
方法评价:成本―效益分析法对于选择最优支出方案,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效益非常有益。
但由于分析过程的复杂性、多面性,该方法的实际运用难度较大,它对政府财政部门以及预算资金使用单位工作人员的素质、技术装备水平均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
2、最低费用选择法。
最低费用选择法源于美国,是对“成本-效益”分析法的补充。
含义:最低费用选择法,是指对每个备选的财政支出方案进行经济分析时,只计算备选方案的有形成本,而不用货币计算备选方案支出的社会效益,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换言之,就是选择那些使用最少的费用就可以达到财政支出目的的方案。
适用领域:主要适用于军事、政治、文化、卫生等支出项目。
3、“公共劳务”收费法。
第三节、财政支出效益分析

• 结论:该条件下的选择标准是净效益(NPV) 最大者。
• (2)在具有拨款准则约束的条件下:假设要 求每一元的拨款,其效益不得小于1.31元。这 时,决策将由边际效益成本率来决定:
• 1)A、B、C的B/C均大于1.31;选出成本最 小的方案C作为比较,考察比C成本更高的方 案A、B的边际效益成本率:
• (1)一个计划项目的受益者,由于受益 而愿意付出某个数量的钱,有了这个计 划项目和这笔花费,使它同没有这个计 划项目和没有这笔支出感到一样;
• (2)一个计划项目的受损者,应该被给 与某个数量的钱,有了这个计划项目和 这笔收入,使他感到同没有这个计划项 目没有这笔收入一样。
• 4、帕累托改进与卡希准则
• 2)NPV的使用法则 • a.若NPV>0,则该支出计划可行; • b.NPV越大,则项目越优,应优先选择。
• (2)效益成本率(B/C)——为了使 不同项目之间可以相互比较,因为不同 项目之间的NPV是不可比较的。
n
n
• B/C=∑[Bt/(1+i) t ]/∑[Ct/(1+i) t ]
t=1
• (1)帕累托改进——在达到帕累托最优 以前所做的任何改变。
• (2)卡希准则——代表了钱衡与非钱衡 两种效应的补偿差异之和为正,是实施 任何项目的必要和充分条件。
• (二)成本效益分析的工作程序
• 1、明确决策者及其价值观;
• 2、确定各种可供选择的方案;
• 3、确定成本、效益;(直接的、间接的)
• 四、因素分析评分法
• (一)概念:对影响支出项目投入(支出) 和产出(效益)的各项因素进行分析,量化 评分,并按分数高低作出择优选择的方法。
财政支出成本效益分析

第五讲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任何社会经济活动的进行都是以一定的投入为前提的,其活动的指向则是一定的效益。
社会经济活动的成本-效益对比关系是评判社会经济活动投入与产出效果的重要指标。
第五讲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是对社会经济活动投入及其收益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
通过成本效益对比,投资者能直观地了解投资行为产生的效果,从而为投资主体提供投资决策的依据。
第五讲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真实的成本效益与个人损益直接与间接的成本效益有形与无形的成本效益中间与最终的成本效益内部与外部的成本效益第五讲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成本效益条目的列举1在每一财政支出项目中,要求对项目涉及的所有条目进行分类列举。
第五讲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2、目标函数的确定在成本-效益分析中,既可用单项目标函数来反映社会中各个集团的损益,也可用多项目标函数来评价某个项目在全部项目中的地位。
财政支出目标的确定,一般需要通过确定项目的目标函数来反映。
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3、成本效益的量度所谓机会成本,是指在资源稀缺或有限的情况下,生产要素用于其他经济活动所能取得的最大收益。
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3、成本效益的量度所谓影子价格,是指社会处于最优状态下,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状况的价格。
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4、投资标准的确定所谓投资标准,是指判断支出项目是否可行的依据。
净现值标准内部报酬率标准效益—成本比率标准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5.时间价值与贴现率的确定在对单个项目的评估中,贴现率会影响到项目净现值是否大于零,影响效益-成本比率是否大于1。
在多项目的选择中,贴现率会影响到净现值的大小,进而影响项目选择上的优先顺序。
第五讲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5.时间价值与贴现率的确定社会贴现率市场利率私人投资报酬率市场利率标准私人投资报酬率标准社会贴现率标准第五讲财政支出的成本效益分析法项目的性质分析项目的可行性分析项目的预算分析项目的排斥性与关联性分析项目的分割性分析。
财政学2.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效益分析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瓦格纳法则的解释
财 政 支 出 占 GDP 的 比 重
G3GDP
图3-2 瓦格纳法则的解释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主要经济发达国家财政支出 占GDP比重变化趋势
70 60 50 40 30 20 10 0 日本 美国 英国 法国 瑞典 1880 11 8 10 15 6 1929 19 10 24 19 8 1960 18 28 32 35 31 1985 33 37 48 52 65
三、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特殊性
(the particularity of public expenditure scope in China)
(factors influenced public expenditure scope)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四、影响财政支出规模的因素分析
MGP(%)
66 39 11 26 21 28 24 17 16 3 8 17 16
年份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1979-2002 平均
Eg(系数)
0.59 0.45 0.80 0.71 0.71 1.01 1.68 3.25 4.65 2.28 2.62 2.45 0.68
《财政学》(第五版) 陈共 主编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趋势显示图
“五五”时期
行政管理费 其他 5.3% 4.0% 国防费 16.4%
第二节 财政支出规模分析
一、衡量财政活动规模的指标 一国财政支出规模可用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来描述。 绝对量指标:是以一国货币单位所表示的财政支出的实际数额, 它反映了某一财政年度内,政府支配的社会资源的总量。由于这 一指标不能反映出政府对整个社会资源的控制份额,同时也不便 于进行国际比较,加之没有剔除物价指标对支出总量的影响,所 以世界各国一般都采用相对量指标来衡量财政支出的规模。 (一)反映财政活动规模的两个指标 1.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 2.财政支出占GDP(或GNP)的比重 (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