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1班鉴赏之题材、形象
专题15 拓展讲义: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的形象-2023年初升高语文无忧衔接(统编版)(解析版)

专题15 小说阅读之鉴赏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1、学会分析主要人物的人物形象;2、学会分析次要人物的作用;3、学会分析事物形象的作用。
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是小说考查的重点,考查频率极高。
小说的核心任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从而表现作品主题。
高考命题要求通过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发掘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
对小说形象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有两种题型:分析概括主要人物形象和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1.分析概括主要人物形象[设问示例](1)×××是一个怎样的人?(2)×××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3)×××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概括与分析主要人物形象六角度从小说中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等方面入手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人物的言行,影响人物的性格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入手 通过小说对人物的外贸、动作语言、心理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概括出人物的形象(性格)特征。
这是概括分析人物形象时最需关注的一点。
从分析情节入手 在情节的展开中,人物的外貌、行为和心理状态反映了人物的鲜明个性。
从分析环境入手人物的成长变化、人物性格的形成与社会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什么样的典型环境塑造什么样的典型性格。
学习目标知识梳理[答题模板]2.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设问示例]本文的主人公为×××,那么另一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解题思路]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四角度3.分析事物形象的作用[设问示例](1)小说以××(物象)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2)小说多次写到××(物象),有什么意图?请简要分析。
(3)小说用不少笔墨写××(物象),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分析事物形象的作用四角度专项练习一、(2022秋·福建三明·高一统考期末)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材

(人教版)美术鉴赏教材7、时代风采——现代中国画与油画教学目标1.了解现代山水画对传统山水画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了解中国油画的发展情况。
2.了解现代山水画的艺术风貌及作品中体现的时代感情,了解著名油画的作品的内容与形式。
3.了解公共环境中大型绘画作品为适应现代生活环境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所进行的探索。
重点:1.通过作品的比较,分析当代部分代表性山水画家的不同风格特色,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艺术上的首创性。
2.简要介绍油画发展史。
难点:1.讲解现代山水画在题材内容、绘画样式、意境的追求、表现手法上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理解艺术形式与时代生活环境的关系。
2(重要油画作者与作品的介绍。
教具资料:多媒体设备图片教学过程与内容一、导入:教师提问:传统山水画艺术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
二、新课那么现代山水画有什么特点呢,1(感知作品仔细观察李可染《无限江山入画图》、《鲁迅故乡绍兴城》、《麦森教堂》三幅作品。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作品。
让学生对作品形成初步的印象。
教师小结:画家探索融会中西方艺术精神,推动中国画创新。
他以“可贵者胆,所要者魂”为座右铭,写生于大江南北,立足生活,借鉴传统,使古老的山水画获得新的生命。
他的山水、人物和牛等作品画风深厚凝重,博大沉雄,具有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突破了传统山水画的创作程式,成为中国画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2(出示黄宾虹作品讨论自学:提供背景资料黄宾虹的山水画创作道路,经历了师古人、师造化和融化古人造化形成独创风格三个阶段。
在师古人方面,他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
他从明人入手,直追北宋,而以元人为归。
黄宾虹师造化,以黄山为基点,向周围扩展,一生旅行纪游画稿当以万计。
他游历山川,注意景物变化,风格浑厚华滋,是黄宾虹山水画的基本特点。
从笔墨上看,属于繁体的“黑、密、厚、重”,即积笔墨数十重,层层深厚,是他的山水画最显著的特点,也有简洁疏朗仅以墨线勾勒,或稍加淡墨渲染的减笔,即疏体。
前者实中见空灵,后者虚中见雄逸。
2024届高考复习:鉴赏诗歌形象小专题(常见意象 意境)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酬和赠答诗,诗人用友人张敏则赠诗之韵写成,然后回赠给他。 B.叶落花开自有其客观规律,人生的功名之路正如山水迢远,漫长而曲折。 C.“摩挲老眼”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对新贵的不屑,以及对自身年老的感伤。 D.九鼎本为重,鸿毛本为轻,但诗人却对此发出了疑问,表达出批判之意。 解析 C.“对自身年老的感伤”错误。“摩挲老眼”指用手揉揉眼睛,是对看新贵 的动作描写,没有表现对自身年老的感伤。
要背记!!!
古诗常见六种意境1. 豪放类:雄浑开阔、雄奇瑰丽、浩瀚辽阔、广袤
高远、旷达洒脱。2. 清幽类:清新明丽、宁静恬淡、淡雅闲适、和谐静谧、 恬静优美。3. 华美类:富丽堂皇、华美绚丽、华妙艳丽、瑰丽神奇、色彩 斑斓。4. 伤感类:凄清冷寂、孤寂冷清、哀怨低沉、凄惨萧条、苍凉悲壮。 5. 婉约类:缠绵悱恻、哀婉动人、委婉含蓄、蕴藉风流、朦胧缥缈。6.超 脱类:超脱世俗、远离尘嚣、高雅脱俗、超凡脱尘、风致雅洁。
13.杜鹃 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 其死后灵魂化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了凄凉、哀伤的象征。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宋人王令《送春》)以杜鹃鸟的 哀鸣来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
14.寒蝉 寒蝉(秋蝉)是悲凉的同义词。唐人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 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
【问题】分析诗中小松形象,说说它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自身特征
一、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征: 与所处的 环境特征 自小刺头深草里 外在特征:生长于深草。 深草 内在特征:不甘埋没
外在特征:“刺头”指松针,又直又硬 。
刺头
内在特征:生命力顽强。
2019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含答案

2018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之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意象)班级:姓名:成绩:学习目标:1.能找出诗歌中的意象并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
2.掌握解答意象类题目的一般步骤。
学习重点:学会分析意象的含义和作用课时安排: 四课时第一、二课时学习目标:熟悉考点,梳理整合形象鉴赏考点知识学习过程:自学交流一、考点样题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送人归京师①陈与义②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①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
②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
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
答: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访隐者(宋)郭祥正一径沿崖踏苍壁,半坞①寒云抱泉石。
山翁②酒熟不出门,残花满地无人迹。
注①坞:山坳。
②山翁:此处指隐者。
结合第三、四句,赏析“隐者”的形象。
答:命题探讨品读诗歌形象是诗歌鉴赏的开始。
诗歌形象主要包括人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高考考查重点放在景物形象(即意象)上。
对意象的考查是从三个角度进行的:一是辨析所用的意象,二是把握形象特征及思想感情,三是兼及意境的把握。
意境分析是诗歌鉴赏中的难点。
不过从近两年的命题看,考得很浅,多是要求分析景象(画面)特征或气氛特点。
二、知识整合一、意象类意象是诗歌鉴赏中最常见的术语,也是一个重点。
什么是意象?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象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含诗中所写的景和物;意就是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具有意象的作品往往更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一)鉴赏人物形象1.知识梳理诗歌的人物形象,包括抒情主人公和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前者即诗中的诗人形象“我”,如《登幽州台歌》中抒情主人公——陈子昂的形象;后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
鉴赏人物形象的题目,主要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把握。
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准确记忆诗人的有关资料,包括生平经历、政治主张、所处时代特征、具体的创作背景等,只有如此,才能对人物形象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其次要对所描写的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所处的环境进行深入分析,概括形象特点,理解形象意义;再次在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关注反映心情的词语,揭示作者情感。
1形象主旨以及答题方法

寻陆鸿渐不遇 唐 皎然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问:诗中的陆鸿渐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作品是从哪 两个方面来刻画这一形象的?
1.陆是一个寄情山水、不以尘世为念的高人逸士的形象。 2.(1)通过前四句对幽僻、高雅的隐居之地的景物描写, 间接表现陆鸿渐的高洁不俗。 (2)通过最后两句西邻对陆鸿渐行踪的叙述,侧面烘 托出陆鸿渐的潇洒疏放
10
人物形象鉴赏的思维切入点 和答案组织落脚点
(1)明确诗中的形象是什么? (2)形象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3)形象的意义是什么(思想内容和观点 态度)。
11
例2、阅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试分 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2
1、 咏史诗
• 借题发挥,对史实“攻其一点,不及其 余”。多用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 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 • 思路:历史的人或物——描写古今的盛衰 之比——表达主旨。 • 咏史诗的代表人物是刘禹锡、杜牧等。 • (特别注意抓住历史人物或事件与诗人 身世之间相似点,相似点常见于学过的 课本。)
诗歌鉴赏专项复习
1
常见的诗歌题材:
①送别诗 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它一般 是按照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 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②怀古诗 的主题不 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通过昔盛今衰,来借古 讽今;一类是通过赞扬古人建功立业的事迹, 表达自己渴望建立功业的心情,同时,委婉的 对现实进行批评。
36
3、写景诗:山水田园诗
(1)山水田园诗较多地通过对大自然山水田园 的描写,表现静谧美丽的自然环境,诗人往往 从山水中体验人生的真谛或借山水来阐释其人 生观、世界观,如杜牧的《山行》。 (2) 表现了古代士人的隐逸情怀,主要抒发诗 人的恬适的生活情趣,其语言风格多平淡质朴, 清新自然,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王维的 《山居秋暝》。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2021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最新备考学案

专题15 古代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鉴赏形象【高考真题演练】1.【2020·新高考Ⅰ卷(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
②岘首山,在襄阳。
③耆们:年高望重的人。
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2020·全国Ⅲ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苦笋陆游藜藿盘中忽眼明①,骈头脱襁白玉婴。
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
我见魏征殊媚妩②,约束儿童勿多取。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注】①藜藿:藜和藿,泛指粗略的饭菜。
②唐太宗曾说,别人认为魏征言行无礼,我却觉得他很妩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看见盘中摆放的一对剥去外皮的竹笋,洁白鲜嫩,不禁眼前一亮。
B.诗的三、四两句既是对苦笋的直接描写,又有所引申,使苦笋人格化。
C.诗人虽然喜爱苦笋,但毕竟吃起来口感苦涩,所以吩咐不要过多取食。
D.全诗以议论收尾,指出人才养成既需要发展空间,也要经历风雨磨练。
(2)诗人由苦笋联想到了魏征,这二者有何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6分)【参考答案】1.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诗句和诗人情感的读懂和理解。
“表达含蓄蕴藉”错误。
从本诗颔联可以看出诗人对朋友的感情表达十分直接,并不含蓄。
2.(1) C 【解析】本题是综合性考查题目,考查理解分析诗词的内容、手法、语言、情感等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
古诗词七大题材

一、羁旅思乡诗
教材:《登高》(杜甫)《次北固山下》(王湾)《秋思》(马致远)《夜雨寄北》(李商隐)《黄鹤楼》(崔颢)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 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 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 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 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 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 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 却应②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 ①李之仪(约1035-1117),北宋 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 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 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 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 吗”。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 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 的方法看,主
(1)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 (2)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 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 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 的哀愁。 (3)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 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 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要是正面描写 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 看,主要是比 喻、象征、拟 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 看,主要是托 物言志。
四、咏物言志诗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独鹤 韦庄
夕阳滩上立徘徊,红蓼风前雪翅开。 应为不知栖宿处,几回飞去又飞来。
鹤 褚载 欲洗霜翎下涧边,却嫌菱刺污香泉。 海鸥浦雁应惊讶,一举扶摇直上天。
两首诗刻画的鹤这一形象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什么不同?
文学作品鉴赏从几个方面

文学作品鉴赏从几个方面文学作品鉴赏是一种深入剖析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过程。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细致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作品的艺术价值,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从而提升我们对文学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文学作品鉴赏。
一、题材与主题文学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是作品的基本元素,它们贯穿于整个作品之中,承载着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核。
通过分析作品的题材和主题,我们可以了解作品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二、形式与结构文学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是作者在表达自己思想和情感时所采用的艺术手法和方式。
通过分析作品的形式和结构,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技巧,进一步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比如,小说的叙事结构、诗歌的韵律和格律、戏剧的舞台布景和人物对话等方面都是我们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需要注意的。
三、人物与形象文学作品的人物和形象是作者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人物和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点、心理活动、形象塑造手法等,进一步理解作品的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同时,人物和形象的塑造也是作品中的重要艺术手法,通过分析人物和形象的形成过程和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作品的艺术价值。
四、语言与修辞文学作品的语言和修辞是作者表达思想和情感的工具,通过分析作品的语言和修辞,我们可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式和艺术手法,进一步感受作品的美感和艺术魅力。
比如,作品中的比喻、隐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都是我们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需要关注的。
五、背景与社会意义文学作品是时代的产物,它们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和人们的思想风貌。
通过分析作品的背景和社会意义,我们可以了解作品的时代特点和社会背景,进一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和价值观。
同时,作品对当时社会的影响和启示也是我们进行文学作品鉴赏时需要关注的。
文学作品鉴赏是一项复杂而有趣的任务。
通过对作品的题材与主题、形式与结构、人物与形象、语言与修辞、背景与社会意义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课(42页)
雨雪曲 江总① 雨雪隔榆溪②,从军度陇西③。 • 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 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 • 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 • 【注】 ①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 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梁、陈、隋三朝。② 榆溪:指边塞。③陇西:在今甘肃东部。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 “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 什么样的情感?(6分) • 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 环境,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中产生的 “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这首诗表现了戍卒 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
咏史怀古诗的思想情感分为三大类:
• 咏史怀古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有评判历史、昔盛今衰、借 古伤己、借古讽今四个角度。 • 第一类,历览历史点滴,发表自己冷静的、理性的思考 观点,常常是一事一议,只发表看法,不含褒贬。如杜收 的《题乌江亭》、王安石的《乌江亭》。 • 第二类,悲吟古人际遇,感伤已之情怀。要么缅怀前贤, 表达敬仰或惋惜;要么类比古人,寄托壮志未酬、功业不 就的感慨,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 • 第三类,借论古之得失,讽时劝世忧国。这类诗作或抒 发昔盛今衰、沧海桑田的变化;或以古鉴今,暗含对现实 的不满或批判;或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或 忧国忧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对黎民疾苦表示同情, 如杜牧的《泊秦淮》、刘禹锡《乌衣巷》。
• 《次北固山下》
•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常用技法
• I .从具体的描写打法肴,其常用的技法有 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而烘托。 • 2.从抒情方式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 3从整体构思看,其常用的技法有比喻 (比况)、象征、拟人、对比。
听课39页 例2(2010.山东)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推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 • 【注】1.商风:秋风。②怆悢:悲伤。 .
课时作业四(7题)
• 关山月二首(其一) • 徐陵 •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 诗中表现了客子什么样的感情? • 表达了客子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厌倦战 争,渴望回家团聚。
听课(26页)
• 塞下曲六首(其一) • 李白 •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中运用了什么手法突出这 一主题?(3分) • 表现了戍边将士渴望建功立业,通过边塞生活的 艰苦的描写,表达了戍边将士对家乡、亲人的思 念。诗歌化用典故,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表现 主题
•
关山月 陈叔宝 戍边岁月久,恒悲望舒耀。 城遥接晕高,涧风连影摇。 寒光带岫徙,冷色含山峭。 看时使人忆,为似娇娥照。
【注】望舒:是神话传说中为月驾车的女神,这里借指月亮。
9.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 表达了戍边士兵怀乡思亲的情感。边士常 年戍守边关,到晚上,因思念故乡、亲人 而难以入眠,他们望着月亮、边城、山峦, 寄托思念之情。 • 表达了诗人对边士的理解、同情。
• 1、修辞方面.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 用典 • 2.侧重于表现人物形象的常用侧面烘托、 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 3.着力于意境营造的.常用景物烘托、虚 实结合等手法。
二、咏物言志
• 如何判定咏物诗: • 1、 从表达上看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 进行刻画,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 进行吟咏。总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而写景诗常常是写多个物或景)。 • 2、 从题目上看多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例如虞 世南的《蝉》、罗隐的《蜂》《雪》,齐己的《 早梅》,或以“咏某物”为题。 • 3、以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如陆游的 《卜算子· 咏梅》、黄巢的《题菊花》、于谦的《 石灰吟》等。也有一些咏物诗不是以所咏之物为 诗名,例如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 • 外》、杜牧的《山行》等。
常用技法
• 在表达技巧上,咏史怀古诗常常运用借景 抒情、对比、化用典故、衬托、抑扬等手 法。
•
例3(2011.新课标全国)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 • (2)题。 听课36页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 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 (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四句体现了“风凰”怎样的品性?
• 答:(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 • (2)这首诗整体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
简要分析。 • 答: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 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 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野菊 听课28页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 句。②政:通“正”。 (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 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四、羁旅行役诗
• 其主要的标志有: • (1)诗题中多有“驿站”“客舍”“登高”“望 月”“忆”“孤”“寄”“行”“宿”“思”等一类能够 体现漂泊客居之意的词语以及元宵、寒食、中秋,重阳、 冬至、除夕等古代节日名。 • (2)常见意象有月亮(见月怀人.望月思乡)、秋风、秋 霜、衰草(引发行人孤独、凄凉、惆怅之情)、杜鹃(叫 声“不如归去”,常与哀怨,思归有关)、猿啼(象征漂 泊之人的悲苦)、 沙鸥(喻指漂泊不定、孤苦伶仃)、孤 雁、鸿雁(鸿雁传书而思乡怀亲)、浮云(漂泊之意)、 梧桐叶落(飘零,孤苦凄凉)、西楼、高楼、小楼、危栏 (借人在楼、倚栏或登楼远眺表现思念之情)等。 • (3)还有如寒山、烟、暝色、高楼、宿鸟、日暮等。特别 是暝色渐起、日暮时分,漂泊的旅人停泊休憩,羁旅愁思 电会蓦然而生。
•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bì tí ]泉②上战初归。 •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 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 • 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 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 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 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 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 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 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 情怀。
• • • •
• 楚江怀古(其一)马戴 2014.2月月考 露气寒光集,微阳下楚丘。 猿啼洞庭树,人在木兰舟。 广泽生明月,苍山夹乱流。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 注:唐宣宗大中初年,原任山西太原幕府掌书记的马戴,因直言被贬为龙阳 (今湖南汉寿)尉。此诗为其南渡湘江洞庭时作。
• ⑵概括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诗的首联描写了秋风摇落的薄暮时分,江上晚雾初生,楚山夕 阳西下,露气迷茫,寒气侵人,这种萧瑟清冷的秋暮景象,透 露了诗人悲凉落寞的悲秋情怀。结句“竟夕自悲秋”直接表达 了悲秋情怀。(2)“广泽生明月”的阔大与静谧反衬出诗人远 谪遐方的孤单离索,“苍山夹乱流”的迷茫与纷扰,衬托出诗 人内心深处的撩乱彷徨(1分)对景怀人,很自然地想起屈原来。 云神无由得见,屈子也邈矣难寻,这句诗既抒发了对忠君爱国 但报国无门的屈原的敬慕、缅怀之情(1分),又抒发了自己怀 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愁苦之情(2分)。(意思对即可)
听课(27页)
听课(32页)
• • • • •
望蓟门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 这首边塞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3分 • 表达了诗人积极进取,要在边塞建功立业的 • 思想情感。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边塞征战诗表达的主要思想情感:
• • • • • (1)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2)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3)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4)征人思乡的情愁. (5)凄苫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 战思考。 • (6)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 往来。
常用技法
一、边塞征战类
• 其主要标志有: • (1)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 军旅有关 • 的字。 • (2)诗中意象多反映边地风貌与军旅生活: • 自然景观类:黄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 城,边关、黄河、长云、雨雪、风沙。 •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漠北、玉门关、黄河、沙碛、 阴山、楼兰、蓟北、西山、受降城。 • 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 琵琶,战马、戈矛剑戟、斧钺弓箭。 • 人物类:成卒、将帅、胡人、单于。 • 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行路难》 《阳关三叠》(又名《阳关曲》《渭城曲》)等。
北陂杏花 王安石 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 (2)诗歌后两句主要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 样的思想感情?(5分)
听课28页
后两句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1分)写杏花 宁愿被春风吹落,如雪般落于水上,也不愿 意在南陌被车轮碾作尘土。(2分)作者借此 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与高尚的情操,宁愿为 理想献身也不愿陷身污浊。(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