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书斋人生

合集下载

书斋联中的文人情怀

书斋联中的文人情怀

56农家书屋 China Village Report 古代很多文人学士的书斋都有对联,称书斋联。

这些书斋联别有心意,又妙趣横生,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唯有读书高”和孤芳自赏的清雅。

他们读书究竟为何用?有为求官封爵的,有为救国救民的,有为创业兴家的,或者为消遣隐居的,这都可从他们的书斋联语中大致看出其旨意。

南宋孝宗隆兴进士楼大防,官至枢密院参知政事。

他的书斋联是:“门前莫约频来客;座上同观未见书。

”他惜时如金,不喜欢与那些庸俗的“频来客”聊天,可是如果有奇书异卷,就必定会邀请好友来一同欣赏。

他对待客人的两种不同态度,正好反映出他读书为求官封爵而好交友的一片苦心。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书斋联是:“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据历史记载,陆游自幼好学,孜孜不倦,他自称:“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

”有人问他读书何为?他回答得十分干脆:“一身报国有万死!”他晚年罢官回归故里,七八十岁了还在读《资治通鉴》,蝇头小字,日课两万余言,真是“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为鬼雄”(《书愤》)。

陆游是一位读书到老不疲、爱国至死不变的英雄豪杰,他读书是为救国救民的。

与陆游所见略同的金声,字正希,是明朝末年崇祯时的进士。

金声未达之时,极端贫困,有自题斋联为:“穷已彻骨,尚有一分生涯,饿死不如读死;学未惬心,正须百般磨炼,文通即是运通。

”这副书斋联写得刻骨铭心,悲愤至极。

不久清兵入关,金声便组织义师抵御清兵。

在一次敌强我弱的战斗中,他兵败被俘,坚强不屈而英勇就义,死得十分壮烈。

只可惜他壮志未酬躯已捐,“文通”却未能“运通”。

晚清的徐照,今浙江桐乡人,他的书斋联为:“志不求荣,满架图书成小隐;身虽近俗,一庭风月伴孤吟。

”他是仕途不顺而流露出孤芳自赏高傲性格的文人。

与李鸿章同乡同学的道光秀才朱景昭也写过一副书斋联:“平生一片心,不因人热;文章千古事,聊以自娱。

”所谓的“不因人热”即不想攀附权贵,宁可躲在书斋里读书自娱。

据说他后来不够坚持,经不起李鸿章的诚邀,还是做了两江总督李鸿章的幕僚,已经“因人而热”了。

陆游《书愤》鉴赏

陆游《书愤》鉴赏

陆游《书愤》鉴赏陆游《书愤》鉴赏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古诗吧,古诗的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仗、声律。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陆游《书愤》鉴赏,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陆游《书愤》鉴赏原文宋代: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译文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如此艰难,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自己当年曾以万里长城来自我期许,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注释书愤:书写自己的愤恨之情。

书:写。

早岁:早年,年轻时。

那:即“哪”。

世事艰:指抗金大业屡遭破坏。

“中原”句:北望中原,收复故土的豪迈气概坚定如山。

中原北望,“北望中原”的倒文。

气,气概。

楼船,指采石之战中宋军使用的车船,又名明轮船、车轮柯。

车船内部安装有以踩踏驱动的机械连接船外的明轮,依靠一组人的脚力踩踏前行。

车船在宋代盛极一时。

因这种战船高大有楼,故把它称之为楼船。

瓜洲:在今江苏邢江南长江边,与镇江隔江相对,是当时的江防要地。

铁马:披着铁甲的战马。

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是当时宋金的西部边界。

塞上长城,比喻能守边的将领。

《南史·檀道济传》载,宋文帝要杀大将檀道济,檀临刑前怒叱道:“乃坏汝万里长城!”衰鬓:年老而疏白的头发。

斑:指黑发中夹杂了白发。

出师一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三月,诸葛亮出兵伐魏前曾写了一篇《出师表》,表达了自己“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坚强决心。

名世:名传后世。

堪:能够。

伯仲:原指兄弟间的次第。

这里比喻人物不相上下,难分优劣高低。

赏析全诗紧扣住一“愤”字,可分为两部分。

名人书斋及其意义

名人书斋及其意义

名人书斋,不仅是他们阅读和思考的场所,更是他们情感和思想的寄托。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通过为自己的书斋起名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这些书斋名往往富有深意,蕴含着他们的哲学思想、生活态度和艺术追求。

例如,陆游的书斋名为“老学庵”,取自“师旷老而学犹秉烛夜行”的句子,意在表达他活到老、学到老的决心和对知识的渴望。

蒲松龄的“聊斋”,则源于他喜欢在书斋中与朋友聊天,然后根据这些故事创作小说,体现了他的创作热情和生活乐趣。

而鲁迅的“绿林书屋”,则是他在遭受外界非议时的一种自我调侃,同时也展示了他坚韧不拔的斗志。

书斋名不仅仅是符号,它们背后往往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名人的人生经历,是了解名人个性和时代背景的重要窗口。

通过这些书斋名,我们可以窥见名人们的生活哲学、艺术追求和时代精神。

读《陆游》,品人生百态

读《陆游》,品人生百态

读《陆游》,品人生百态读《陆游》,品人生百态引导语:宋朝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他的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如果说这一年来一直在阅览室的角落里干着一系列的疯狂的事情,那就是讲唐宋时期的中国诗人作品如杜甫,李白,薛涛,陆游等诗人的作品全部研究了一个遍,也算是对文化阅读中一些思考的基点,在很大程度上,诗歌,也是一种音乐,它以语言为符号进行乐律的传递,又在情绪抒发中展现了那一整个时期的文化现象,笔者认为,这是艺术化文学市场,也是文学化的艺术市场。

本文的这个部分,就针对《陆游》一书,表达的了笔者自己的感受。

南宋时期,我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以陆游、辛弃疾为代表的一系列爱国诗人和爱国词人。

他们在山河破碎、政治腐败、氏生涂炭的黑暗岁月里,坚持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投降主义。

为祖国的统一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发扬了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

以陆游为代表,他的作品中传递出了一个深刻的内涵,其作品中充分的展现出了当时的一种社会的历史风貌,激烈的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诉求,以诗歌的形式歌唱,歌唱整个时代的最强音,具有强烈丰满的现实主义精神,为中华儿女的鼓舞着当代人民在对历史这一文学市场中反思的人生百态。

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

提到陆游,陆游的生平是生活不幸的人,少年时期饱尝了人生的苦难和沧桑,充满着忧患的童年,在这样一个离乱的背景下,促进了诗人陆游好学,志在报国的精神,进入了诗坛之后,整个人的状态又经历了坎坷的仕途,先后被政府怀才不遇,后来奋力考取了进士,但是不幸的确又被取缔,最后直到为国家奋力抗战却又遭到了诸多的磨难。

可谓曲折的人生,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的爱情生活,但是与唐婉的命运就像是前世注定的一探水墨画,淡去了是对情的萧瑟,朦胧与花,情深似月。

好在这些的磨练让他最初的理想忠贞不渝直到晚年时分,才得以实现年轻时候夙愿,对自己的报国得以孕育。

这是一个充满憧憬的人生百态,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着对生活的苦难和考验,考验的便是对生命的执着。

【古代读书诗】陆游《题老学庵壁》

【古代读书诗】陆游《题老学庵壁》

题老学庵壁(1)[宋]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2),架竹苫茆只数椽(3)。

万卷古今消永日(4),一窗昏晓送流年(5)。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6)。

【注释】(1)老学庵:陆游书斋的名字。

陆游在《老学庵》诗“穷冬短景苦匆忙,老学庵中日自长”后自注云:“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

”说明老学庵得名的来历。

师旷语见《说苑·建本》。

(2)生计:生活。

萧然:萧条,不景气。

(3)苫(shān)茆:盖上茅草。

苫:用席、草、布等遮盖。

茆同茅。

椽(chuán):放在檩上架着屋顶的木条,古代也用来指房屋间数。

因此,“数椽”就是“数间”。

(4)消:消磨、消遣。

永:长,兼指时间和空间。

《书·尧典》:“日永星火。

”(5)流年:年华。

谓其如流水之易逝。

(6)煎茶:煮茶。

随缘:顺应机缘;任其自然。

【鉴赏】老学庵是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时书斋的名字。

“初归誓墓老乡邦,手结茆茨近小江。

”(《庵中晨起书触目》)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陆游辞官返回故里山阴,建起了这个“竹间仅有屋三楹,虽号吾庐实客亭”(《题庵壁》)的书斋,以师旷“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为自己的书斋取名为“老学庵”。

陆游建成老学庵之后,还是非常兴奋的,于是就在墙壁上题写了这首诗。

这也是他首次提到“老学庵”的诗。

老学庵在镜湖之滨,背绕青山,面临碧水,空气新鲜,环境安适。

陆游很喜欢他这个书斋,他在另一首《题庵壁》诗中写道:“万叠青山绕镜湖,数椽最爱野人居。

”但陆游并非闭门读书,不问世事,而是一直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前途。

他的《老学庵》诗写道:“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

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

唐虞无在眼,生世未为迟。

”这与他一生刻苦好学、孜孜不倦的精神相一致。

他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在读书和写作之中度过的。

老学庵成了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

“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说了盖这个老学庵的事情,“架竹苫茆只数椽”是说这个老学庵很小“只数椽”,也很简陋“架竹苫茆”。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

书愤陆游·翻译赏析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译文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记得在瓜州渡痛击金兵,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复汉室北定中原!鉴赏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陆游时年六十有二,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当英雄无用武之地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

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

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

上句指此。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

下句指此。

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

“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

”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

“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陆游的《读书》赏析

陆游的《读书》赏析

陆游的《读书》赏析导语:陆游是我国宋朝的著名诗人,他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诗词。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陆游的《读书》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读书宋代:陆游归志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灯前目力虽非昔,犹课蝇头二万言。

译文归乡隐居的志向就算没有那五亩田园也依然如故,读书的本意原在于黎民百姓。

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却还是阅读完了两万的蝇头小字。

注释(1)归志:返回的念头。

(2)宁无:难道没有。

(3)元元:指人民。

(4)课:诗中作阅读解。

(5)蝇头:比喻字小的和苍蝇头一样。

赏析陆游的诗歌继承了屈原以来作者忧国忧民的优良传统,以现实主义风格为主,立足于时代,“归老宁无五亩园,读书本意在元元。

”一二句直抒胸臆,说自己读书是为了人民,前两句不重情节画面,而是把事实压缩在极其精炼的诗句内,着重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强烈的抒情性。

一个“宁无”把作者内心深处对黎民百姓的牵挂表达的淋漓尽致。

也显示作者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情操。

在封建时代,能提出“读书本意在元元”,把读书看做是为百姓而读,展现了作者的可贵。

三四句是写实,具有二个特点:一是细节的真实性,灯下读书,眼神已大不如从前了。

写这首诗时,作者已经是老人了,透过诗句,作者灯下读书的形象出现在眼前。

二是具体描写方式的客观性,一盏青灯为何出现在陆游的诗中,因为是其读书生涯中最为重要的一件物体,故而成了其读书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意象。

作者通过对现实的客观,具体的描写,从作品的场面和情节中自然地体现出作者的忠于人民思想倾向和憎感情,尽管明白如话,浅显平淡,但却浅中有深,平中有奇。

把作者在孤灯之下,老眼昏花地阅读蝇头小字的场景,维妙维肖地刻划出来。

既是对生活描写,更是对后人告诫,寓意深远。

陆游是一个善于的作者。

他提倡“万卷虽多应具眼”,又强调“诗思出门河处元?”他一生之中写出大量优秀诗篇,是与他的苦学精神分不开的。

这首《读书》七绝,如同作者的学习体会,既反映了作者在年老时仍坚持苦学的情况,又表明了他学习是为平民百姓而并无他求的可贵精神。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陆游《题老学庵壁》赏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陆游《题老学庵壁》赏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陆游《题老学庵壁》赏析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马老师赏析:这首诗的题目“题老学庵壁”告诉我们,这是一首写在书斋墙壁上的诗,书斋的名字是“老学庵”。

“老学庵”是陆游晚年(1190年,绍熙元年后)蛰居故乡山阴(今浙江绍兴)镜湖边时的书斋的名字。

陆游以《老学庵》为题,写过多首诗作:“老学衡茅底,秋毫敢自欺。

开编常默识,闭户有余师。

大节艰危见,真心梦寐知。

唐虞元在眼,生世未为迟。

”“穷冬短景苦匆忙,老学庵中日自长。

名誉不如心自肯,文辞终与道相妨。

吾心本自同天地,俗学何知溺秕糠?已与儿曹相约定,勿为无益费年光。

”并自注:“予取师旷老而学如秉烛夜行之语名庵。

”陆游亦有《老学庵笔记》十卷传世。

诗文中与老学庵相关的信息有“架竹苫茆只数椽”、“一窗”,与诗人在老学庵中的生活相关的信息有“万卷古今消永日”、“少睡眠”、“煎茶扫地”。

能体现老学庵庵名老而好学的寓意的信息有“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少睡眠”。

从这些信息中可以得知,老学庵简陋朴素,诗人在老学庵中以读书度日,并为生民担心忧愁。

首联,上句总写诗人的晚年生活愈加萧条冷落。

愈,有每况愈下的意思,体现出诗人对国事家事的深深忧虑。

下句写自己的现实处境,这简陋的老学庵使用竹子和茅草建造而成,就连木椽也只有几只。

生活的窘迫和艰难经由老学庵的描写,被从侧面深刻地表现出来。

颔联,是写自己在老学庵的读书生活。

古今经卷典籍可以让世人消磨掉长长的白昼。

坐在小窗前读书,任由流年随着昏晓更迭二远去。

这一联呈现出一幅静态的读书画面,但“消永日”和“送流年”又暗含着时光流逝的动感。

“古今”和“一窗”形成的时空张力,描绘出历史的重重帧帧画面从书斋窗口流过的影像。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有诗人沉潜披阅、徘徊吟咏的背影,似乎老学庵中流逝的时光和涌动的古今,都发生在诗人的方寸之心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的书斋人生
来源:广州日报
南宋诗人陆游虽然对儿子说过“汝若学诗,功夫在诗外”,写诗不能光靠读书,还要社会实践,靠实地观察以及长年累月的人生感悟积累。

然而,这不是说读书本身对于写诗就不重要了,其实,陆游本人就是个“书虫”,他刻苦阅读了大量书籍,接触了海量的文本,才培养了满腹的才华,为写出精彩的诗歌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关于陆游的读书生活,他自己有生动而翔实的描写,这篇文章被后人名为《陆游书巢》,出自陆游的《渭南文集》,读来颇有趣。

陆游很老实地交代了自己书斋的状况,到处都是书,书架上不用说,摆设在前面的是书,当作枕头的是书,抬头也好,低头也好,四顾全是书,“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

开始就给人一种被书包围的印象,按照现代的说法就是书的海洋。

不仅物理空间如此,连行动内容也如此,“饮食起居,疾病呻吟”,哪怕是情绪的高昂和低落,“悲忧愤叹”,都和书籍息息相关,似乎书籍也随着主人公的情绪而起起伏伏,“未尝不与书俱”。

在这个书的独立王国里,其他人是不能介入的,哪怕家里人也是如此,“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连家里亲人也不来看。

书的主人沉浸在书的拥抱当中,对外界的风风雨雨也置之不理,因为完全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精神世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这所谓的“风雨雷雹”兴许也包括当时南宋朝野的是是非非吧。

书也是很黏人的,陆游在当中待久了,想要出去也不是那么容易,有时候陆游忽然想出来走走,也没那么容易,因为他已经陷入书籍的包围,好像在原始森林里,一大堆树枝缠绕堆积,被围困到了几乎无法行走的地步,“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

”于是,狼狈不已的陆游自嘲说:“此非吾所谓巢者邪?”这不就是我说的书巢吗?
主人自己陷在里面很难出来,其实也是因为他的精神世界已经很依赖这个书籍的世界,文化的海洋,而其他人想要进入这个王国,也不是那么容易,书籍们对这些客人不是那么客气的。

陆游有时候带客人进入书斋,结果客人极其狼狈,“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

”难以进来,进来又难以出去,只好大笑:“信乎,其巢也。

”这确实是个书窝。

从这篇小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到:陆游为什么那么博学,因为他有“书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