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关山月》赏析

陆游《关山月》赏析
陆游《关山月》赏析

陆游《关山月》赏析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一腔报国情怀,万首豪放诗词,放翁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

陆游一生坎坷,多不得志。仕途上,多次被秦桧打压;为官时,因主张抗敌与朝廷政见相左,数用数黜;感情上,爱妻唐婉因不受公婆喜爱而被逐出家门……然每念及那些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所看到的,却只有满腔报国热血、忧国忧民、豪情奔放的陆游。

此诗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之时。短短数行,却将南宋的剪影呈现在读者面前,放翁构思绝妙、文字凝练、情感溢于表、爱憎分明,爱国、报国之思不言而喻。寥寥数十字,却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思想和形态,由小见大,这不就是当时的南宋?

全诗分为三层,每一层从某种人物描写。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只图享乐、荒废战备的将军;中四句为第二层,从边疆战士的角度出发,表现战士们报国无门、蹉跎年华的悲愤心情;后四句写沦为遗民的人们切盼收复,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议和的诏书已下十五年,将军来到边疆不为战斗,只图那深院紧锁、歌舞升平的奢靡生活,就算马肥死、弓弦断,又有谁去认真准备战备?岗楼阵阵更声,仿佛在催促着将落的圆月,正如那半年从军的战士,如今已是白发点点。谁又知道,那凄凉的笛声里,是壮士无奈无望的心声,沙场上那累累白骨,月光之中显得更加苍白。与胡人之战古来就有,可何曾沦落至此,中原的土地竟养着胡人的子孙!沦落的难民啊,切切期盼,何时能再回来祖国的怀抱,可就算他们夜夜垂泪,朝廷又能带给他们什么希望呢?

同一轮圆月下,不同的是每个人的心境。诗人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入手,制造了强烈、鲜

明的对比,使全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情感激烈,呈现了一幅渐近、交织的关山月夜图。诗中有景有物,以景托物,以物衬景,朱门、厩马、戍楼、落月、沙头这些本不相关的景物在诗中,很好地融为了一体,若非诗人情到深处、细致入微、才学渊博,焉能有此好诗?

从诗人的理想和情怀,我们不难推测诗人所想。诗人一生以报国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入骨,然苦无机会一展宏图,保家卫国。“将军不战空临边”,一个“空”字,道出诗人所想,所谓空者,浪费也,诗人此刻多想守边的将军是自己,那样,就可以披挂上阵,勇猛杀敌,放纵沙场,那不就是放翁的梦吗?“沙头空照征人骨”,又一个“空”,只是这个空多少有些凄凉,无数将士葬身沙场,如今却不能驱走胡人,朝廷又妥协求和,不能痛杀敌人,为战友雪耻报仇,惟有对着空旷的月光下,沙场上樽樽白骨,责人,抑或责己,那该是怎样一种悲哀?情到深处,看到那些遗民夜夜对月垂泪,只为盼朝廷早日收复失地,去屡屡失望,我若为将军,焉能无动于衷?然纵有万种思绪,一个罢官闲居的诗人,又能奈几何?抹一把泪,长叹几声,聊表我悲恸之心。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军中男儿,唯有放翁,爱国忧民,从古至今,能有几人堪比放翁?

陆游《关山月》教学案例

陆游《关山月》教学案例 陆游《关山月》教学案例 一、教学流程: 1、导读。让学生齐背陆游的《书愤》,感受诗人爱国情怀,营造浓郁学习氛围。 2、诵读。依次是学生自由读、集体读、个人小组挑战读、教师示范读。 3、抄读。学生认真抄读该诗,指定一名学生到台上将诗抄写在黑板上,并让学检查抄写有无失误。 4、研读。学生阅读课后注释及教材相关链接。 5、析读。依次是诗歌体裁、诗作内容、诗人情感、抒情主人公形象、写作技巧。指导学生概括内容时,按照“人物+事件”格式进行。学生集体回答和单个提问相结合。 6、扩读。一是陆游的《病起书怀》,一是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前者由学生试着讲解,后者教师作总结用,突出“亘古男儿一放翁”之高度评价即可,不做过多阐释,最终归结到诗人的爱国精神。 二、备课过程: 《关山月》比较简单,学生手头资料也比较丰富,一是学案上的赏析性文章,二是教材上的课下注释和“相关链接”。只要学生能认真阅读,对诗的理解不成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案上的内容又比较多,我侧重指导学生跟教材走。教材辅助学习资料简洁明了权威,

适合作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材料。 作为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应是其重要目标,而诵读形式忌单一单调,所以拟安排集体读、单个读、小组读、教师读。为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实行对抗形式较为灵活。但这个小组读,实在是课堂上灵机安排的,课前并没有预设此环节。可见,备课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机智对讲好一节课很是关键。 选修《唐诗宋词鉴赏》,诗歌抄读或背默环节我很重视。此一环节,看是雕虫小技,却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从实践情况看,简单易行,学生欢迎,效果明显,有利于学生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夯实根基。在此次教学中仍为必选。只是考虑到文章偏长,学生可能不能熟练背默,而采取了抄的`办法。学生在黑板上所抄内容,是师生分析诗歌时所要运用到的,要考虑它在黑板上所处的位置,要给课堂板书留足空间。这是小细节,细节也不可忽视。因为,板书内容完整、布局合理美观,能给学生提供更直观清晰系统的知识网络。 对诗歌的分析,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情况下,学生读得热热闹闹,但一到分析内容环节,就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难点。这就要求在教学中问题的设置要恰当,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个合乎诗歌鉴赏规律的过程。所预设的每一个问题要向学生传递明确的思考方向,否则,学生会无所适从。所以,我选择了诗歌体裁、诗作内容、诗人情感、抒情主人公形象、主要手法等。我还对诗歌中“岂有逆胡传子孙”句有不同看法,拟以此引导学生质疑。由于历史局限,诗人有狭隘的民族观念。从历史进程看,宋以后

《关山月》陆游.拼音版

关ɡu ān 山sh ān 月yu è 【宋s òn ɡ】陆l ù游y óu 和h é戎r ón ɡ诏zh ào 下xi à十sh í五w ǔ年ni án ,将ji ān ɡ军j ūn 不b ù战zh àn 空k ōn ɡ临l ín 边bi ān 。朱zh ū门m én 沉ch én 沉ch én 按àn 歌ɡē舞w ǔ,厩ji ù马m ǎ肥f éi 死s ǐ弓ɡōn ɡ断du àn 弦xi án 。戍sh ù楼l óu 刁 di āo 斗d òu 催cu ī落lu ò月yu è,三s ān 十sh í从c ón ɡ军j ūn 今j īn 白b ái 发f à 。 笛d í里l ǐ谁shu í知zh ī壮zhu àn ɡ士sh ì心x īn ,沙sh ā头t óu 空k ōn ɡ照zh ào 征zh ēn ɡ人r én 骨ɡǔ。中zh ōn ɡ原yu án 干ɡān 戈ɡē古ɡǔ亦y ì闻w én ,岂q ǐ有y ǒu 逆n ì胡h ú传chu án 子z ǐ孙s ūn !遗y í民 m ín 忍r ěn 死s ǐ望w àn ɡ恢hu ī复f ù,几j ǐ处ch ù今j īn 宵xi āo 垂chu í泪l èi 痕h én 。 【作者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少时受家庭爱国思想熏陶,高宗时应礼部试,为秦桧所黜。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中年入蜀,投身军旅生活,官至宝章阁待制。晚年退居家乡。创作诗歌今存九千多首,内容极为丰富。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注 释】

唐诗《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关山月 【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解】 ⑴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⑵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⑷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⑸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⑹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 ⑹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此二句当本此。 【译文】 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 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白话译文】 一轮明月升起在天山之上,在苍茫的云海中徘徊。萧瑟的秋风吹着明月,东渡玉门雄关,照耀着守边的征人。在这苍凉的关塞上,不由得使征夫们想起在这边关上频起的战事:昔时汉高祖,曾遭匈奴的白登山之困;胡人的兵马,至今仍对青海湖虎视耽耽。从来这里就是夷夏的争战之地,多少战土抛身塞外,埋骨黄沙啊。征人们望着这月光下荒凉的边色,脸上现出思归的愁容。遥想家中的妻子,她一定是在倚楼盼望征人的归来,望月而兴叹 【创作背景】 李白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唐诗赏析-李白《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李白《关山月》原文及赏析 '《关山月》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李白《关山月》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 唐代: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望边邑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长风掠过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的士卒眼望着边城,那盼望归家的面容多么凄苦悲哀! 当此家中高楼上的将士妻子,哀愁叹息,大概也没停歇。 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

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由来:自始以来;历来。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 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诗人抒写了古代边防战士的艰难困苦,谴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借以影射批判唐代统治阶级的穷兵黩武,表现了反对侵略战争的主题。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四句尤如影视文学的蒙太奇手法,将“诗题”一一化出。“关”“山”“月”三个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诗的物象,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云海苍茫、气势磅礴、雄伟壮阔的景象。“风”,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犹如虎啸狼嗥,吹遍玉门关内关外,气势多么庞大,异域何其粗犷。诗人巧借“长风”把“关”与“月”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明月依旧、关隘依旧,而历代的长征远戍的男儿却都一去不再生还。没完没了的战争,何时才能停息?因此诗人将“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诗人通过对边塞巨幅画卷的描绘,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在写景的基础上,抒发出“由来

陆游:关山月

陆游:关山月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关山月》 作者:陆游 原文: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释: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3、边:边防,边境。 4、朱门: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按:击节拍。 5、厩(jiù):马棚。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弓断

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6、戍楼: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7、笛里:指以笛吹奏的曲调声。 翻译: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 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 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 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 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 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 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 赏析: 当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

陆游-关山月教案

关山月 [语文常识] 一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关山月,原为乐府旧题,为汉乐府横吹曲名,内容多写戌边战士月夜思乡及家人互伤别离之情。 [分析] 一主旨:揭露南宋王朝投降政策的罪恶,反映广大军民抗金复国的愿望,斥责权贵误国的行径。表达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信念。 二分三层 1.将军沉湎歌舞,不修战备 2.战士报国无门,老死沙场 3.遗民复国无望,对月垂泪 [思考题] 一通过“和戎诏”下所造成的腐朽局面,戌边将士报国无门的悲愤以及中原遗民恢复无望的伤痛三个场面,揭露了南宋小朝廷的投降政策。 二见提示 三本诗以“月夜”统摄全篇,将不同的人物场景凝聚为一个整体,朱门的权贵,从军的壮士,沙场的白骨,垂泪的遗民,都是“月夜”中的景色,落月既是画面的背景,又是串联组合之物,既烘托了气氛,又显示了抒情的线索。 四运用对比手法多种多样:第一节写南宋君臣,第二节写戌边壮士,第三节写爱国遗民,三者构成强烈的对比,将军临边不战,戌边战士切盼杀敌收复失地;

权贵酣歌醉舞,征人暴骨沙场;遗民渴望恢复,朝廷屈辱求和,前后对比强烈,深化了主题。 四本诗运用对比手法巧妙多样,第一节描写南宋君臣,第二节写戌边将士,第三节写爱国遗民,三者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将军临边不战,戌边将士切盼杀敌,收复失地;权贵酣歌醉舞,征人暴骨沙场;遗民渴望恢复,朝廷屈辱求和,前后对比鲜明,深化了主题。 五“朱门--,厩马--”写达官贵人不思恢复,不理国事,清歌曼舞,醉生梦死以致边备荒废,表现了作者的不满和义愤。 “笛里——沙头——”写月光照白骨,笛声抒壮心,表现了作者的惋惜和愤慨; “遗民--几处--”写遗民望月垂泪,失望痛苦,表现了作者深切的同情。

李白《关山月》阅读答案附赏析

李白《关山月》阅读答案附赏析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 ①关山月,属乐府鼓角横吹曲,多写离别的哀伤。唐玄宗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外族不断爆发战争。李白借此乐府旧题,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②天山,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匈奴语呼天为祁连,故祁连山亦称天山。 ③玉门关,为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此处泛指西北边地。 1.诗人借月夜高楼的叹息来抒发戍人的情感。(2 分) 2.赏析画线诗句的内涵和作用。(5 分) 【参考答案】 1.(2分)思妇思乡(一空1分) 2.(5分)月出于天山云雾间,一派清冷苍茫的景象。漫天遍野的大漠朔风,吹遍玉门关内外。诗人巧借长风把关山月三个相互独立的意象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这些广阔无垠的物象淋漓尽致地渲染出雄伟壮阔而又苍凉悲壮的意境,奠定了全诗边塞苦寒的苍凉基调。景因情而怨,情因景更伤,为下文将士翘首故里编织了思乡的情结。(内涵2分,作用2分,语言表述1分) 赏析: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 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这末了四句与诗人《春思》中的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同一笔调。而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又与王昌龄的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步。 李白的《关山月》描绘了一幅清冷苍茫的月夜图,将关山边塞风光和戍边将士思乡情怀融入月夜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征人的关切和向往和平的思想感情。

陆游《关山月》赏析

陆游《关山月》赏析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一腔报国情怀,万首豪放诗词,放翁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 陆游一生坎坷,多不得志。仕途上,多次被秦桧打压;为官时,因主张抗敌与朝廷政见相左,数用数黜;感情上,爱妻唐婉因不受公婆喜爱而被逐出家门……然每念及那些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所看到的,却只有满腔报国热血、忧国忧民、豪情奔放的陆游。 此诗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之时。短短数行,却将南宋的剪影呈现在读者面前,放翁构思绝妙、文字凝练、情感溢于表、爱憎分明,爱国、报国之思不言而喻。寥寥数十字,却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思想和形态,由小见大,这不就是当时的南宋? 全诗分为三层,每一层从某种人物描写。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只图享乐、荒废战备的将军;中四句为第二层,从边疆战士的角度出发,表现战士们报国无门、蹉跎年华的悲愤心情;后四句写沦为遗民的人们切盼收复,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议和的诏书已下十五年,将军来到边疆不为战斗,只图那深院紧锁、歌舞升平的奢靡生活,就算马肥死、弓弦断,又有谁去认真准备战备?岗楼阵阵更声,仿佛在催促着将落的圆月,正如那半年从军的战士,如今已是白发点点。谁又知道,那凄凉的笛声里,是壮士无奈无望的心声,沙场上那累累白骨,月光之中显得更加苍白。与胡人之战古来就有,可何曾沦落至此,中原的土地竟养着胡人的子孙!沦落的难民啊,切切期盼,何时能再回来祖国的怀抱,可就算他们夜夜垂泪,朝廷又能带给他们什么希望呢? 同一轮圆月下,不同的是每个人的心境。诗人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入手,制造了强烈、鲜

陆游 《关山月》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陆游 《关山月》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陆游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释: 朱门: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厩(jiù):马棚。 肥死:马棚里的马不用,渐渐死去。 弓断弦:弓很久不用,绷的弦都断了。 译文: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深广、壮 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守望岗楼上 报更的刁斗催月落, 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 思。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 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 今天晚上有多少地 方的民众在流泪! 赏析 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 1177),陆游 53 岁。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 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 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 心十分愤慨。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

降政策造成的恶果, 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 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 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民的同情。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 ,全诗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层意思: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 第一段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 戎——是古代对外族的称呼, 这里是指金国侵略者。 和戎诏——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于福 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始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十三、四 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境,却无从发兵, 无事可作。空临边——是白白地到边境去。指将军不得作战,不是不肯作战,为 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 而不惜出卖国家、 民族的利益。 “朱门”一句, 沉沉——形容屋宇深遂。 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 舞。这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 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 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 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 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 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由写南宋统治集团写到边防战士,与“将军不战空临边”一句照应。 “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这两句是写战士苦闷悲愤的心情,由于 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复,战争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 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 他们迫切地要求驱逐敌人统一祖国, 可这愿望却长期 不得实现,他们只得在刁斗报时的声音中,让时光白白地流逝,于是,每当明月 之夜, 他们就情不自禁地怀念故乡的亲人。 战士们用悲凉的笛声来传达自己不能 以身报国的苦闷和悲愤。 然而朱门之中的统治者们, 还在依照他们自己的乐曲去 载歌载舞, 哪里会听到并理解笛声中的含义呢?于是活着的战士熬白了头发, 死 去的烈士空流了鲜血。 夜空中传来凄凉的笛声, 明月徒然地照着留在沙场的尸骨。 所以诗人说:“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这是描写空怀壮志的苦闷 和激愤的心情,是和戎的投降政策贻误了战机,使他们进不能杀敌尽力,退不能 还乡会亲,而只能遥望天边的月亮,守着同伴的尸骨,听着哀怨的笛声,前途未 卜,国家无望,内心何等的凄凉。这是第二段。诗人的感情也是悲痛难忍,情绪 激烈的。“空照”、“谁知”等词语 是他这种心情的写照。 最后四句是第三段, 从写边防战士转到写人民, 写在敌人统治下被奴役的北 方人民即所谓遗民。“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这两句是说,北方

古诗文《关山月》赏析

古诗文《关山月》赏析 关山月 唐朝:鲍君徽 高高秋月明,北照辽阳城。塞迥光初满,风多晕更生。 征人望乡思,战马闻鼙惊。朔风悲边草,胡沙暗虏营。 霜凝匣中剑,风惫原上旌。早晚谒金阙,不闻刁斗声。 崔与之介绍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献,原籍宁都白鹿营(今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人,幼年随父移居广东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故《宋史》载其广州人,《中国人名大辞典》载其增城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政治家。历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浔州司法参军,淮西提刑司检法官,建昌与新城知县,邕州通判,淮东安抚使,秘书兼太子侍讲,工部侍郎,焕章阁待制、学士,成都、潭州、隆兴知府,湖南、江西安抚使,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等职。召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均极力辞谢。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宵宫致仕,累封至南海郡公。卒年八十二岁。著有《菊坡集》行于世。与之曾节录刘皋语“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百姓,无以学术杀天下后世”为座右铭。为官德威并施,军民悦服。曾是抗金功臣,金兵对其闻风丧胆。其生平事略《中国人名大辞典》、《宋史·列传》均有载。 崔与之(1158~1239)字正子,一字正之,号菊坡,谥清献,原籍宁都白鹿营(今江西省宁都县黄石镇营底村)人,幼年随父移居广东增城(中新坑背崔屋村),故《宋史》载其广州人,《中国人名大辞典》载其增城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政治家。历任四川安抚制置使,浔州司法参军,淮西提刑司检法官,建昌与新城知县,邕州通判,淮东安抚使,秘书兼太子侍讲,工部侍郎,焕章阁待制、学士,成都、潭州、隆兴知府,湖南、江西安抚使,广东经略安抚使兼知广州等职。召为吏部尚书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均极力辞谢。嘉熙三年以观文殿大学士提举洞宵宫致仕,累封至南海郡公。卒年八十二岁。著有《菊坡集》行于世。与之曾节录刘皋语“无以嗜欲杀身,无以货财杀子孙,无以政事杀百姓,无

李白《关山月》的赏析

李白《关山月》的赏析 的《关山月》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山月》的赏析。 关山月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一作:望边色)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译文 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注释 ⑴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⑵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⑷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去平城十余里。” ⑸胡:此指吐蕃。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⑹由来:自始以来;历来。《易·坤》:“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由来者渐矣。” ⑺戍客:征人也。驻守边疆的战士。边色:一作“边邑”。 ⑻高楼: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思妇高楼上,悲叹有余哀。”此二句当本此。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赏析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在一般作品里,常见“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中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但觉长风浩浩,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如果联系李白《子夜吴歌》中“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进行理解,诗的意蕴就更清楚了。这样,连同上面的描写,便以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为特征,构成一幅万里边塞图。这里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这是在前四句广阔的边塞自然图景上,迭印出征战的景象。汉高祖刘邦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而青海湾一带,则是唐军与吐蕃连年征战之地。这种历代无休止的

李白《关山月》翻译赏析

李白《关山月》翻译赏析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简析: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全诗分为三层,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 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 战场悲惨残酷; 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此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以怨情贯穿全诗,色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离人思妇之情,在一般诗人笔下,往往写得纤弱和过于愁苦,而李白却用“万里边塞图景”来引发这种感情。这只有胸襟如李白这样浩渺的人,才会如此下笔。明代胡应麟评论说:“浑雄之中,多少闲雅。” 注释: ⑴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⑵天山:即祁连山。在今甘肃、新疆之间,连绵数干里。因汉时匈奴称“天”为“祁连” ,所以祁连山也叫做天山。 ⑶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⑷下:指出兵。白登:今山西大同东有白登山。汉高祖刘邦领兵征匈奴,曾被匈奴在白登山围困了七天。《汉书?匈奴传》:“(匈奴)围高帝于白登七日。”颜师古注:“白登山在平城东南, 去平城十余里。

古诗关山月·明月出天山翻译赏析

古诗关山月·明月出天山翻译赏析 《关山月·明月出天山》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李白。古诗全文如下: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前言】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李白的这首诗,在内容上继承了古乐府,但又有极大的提高。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诗人笔力浑宏,又有很大的提高。诗的开头四句,主要写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从而表现出征人怀乡的情绪;中间四句,具体写到战争的景象,战场悲惨残酷;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进而推想妻子月夜高楼叹息不止。 【翻译】 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

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开头四句,可以说是一幅包含着关、山、月三种因素在内的辽阔的边塞图景。我们在一般文学作品里,常常看到“月出东海”或“月出东山”一类描写,而天山在我国西部,似乎应该是月落的地方,何以说“明月出天山”呢?原来这是就征人角度说的。征人戍守在天山之西,回首东望,所看到的是明月从天山升起的景象。天山虽然不靠海,但横亘在山上的云海则是有的。诗人把似乎是在人们印象中只有大海上空才更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显得新鲜而壮观。这样的境界,在一般才力薄弱的诗人面前,也许难乎为继,但李白有的是笔力。 接下去“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范围比前两句更为广阔。 宋代的杨齐贤,好像唯恐“几万里”出问题,说是:“天山至玉门关 不为太远,而曰几万里者,以月如出于天山耳,非以天山为度也。” 用想象中的明月与玉门关的距离来解释“几万里”,看起来似乎稳妥了,但李白是讲“长风”之长,并未说到明月与地球的距离。其实,这两句仍然是从征戍者角度而言的,士卒们身在西北边疆,月光下伫

陆游《关山月》教学案例

陆游《关山月》教学案例 一、教学流程: 1、导读。让学生齐背的《书愤》,感受诗人爱国情怀,营造浓郁学习氛围。 2、诵读。依次是学生自由读、集体读、个人小组挑战读、教师示范读。 3、抄读。学生认真抄读该诗,指定一名学生到台上将诗抄写在黑板上,并让学检查抄写有无失误。 4、研读。学生阅读课后注释及教材相关链接。 5、读。依次是体裁、诗作内容、诗人情感、抒情主人公形象、写作技巧。指导学生括内容时,按照“人物+事件”格式进行。学生集体回答和单个提问相结合。 6、扩读。一是陆游的《病起书怀》,一是梁启超的《读陆放翁集》。前者由学生试着讲解,后者教师作总结用,突出“亘古男儿一放翁”之高度评价即可,不做过多阐释,最终归结到诗人的爱国精神。 二、备课过程: 《关山月》比较简单,学生手头资料也比较丰富,一是学案上的赏性文章,二是教材上的课下注释和“相关链接”。只要学生能认真阅读,对诗的理解不成问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学案上的内容又比较多,我侧重指导学生跟教材走。教材辅助学习资料简洁明了权威,适合作为课堂学生自主学习的参考材料。 作为诗歌,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应是其重要目标,而诵读形式忌单一单调,所以拟安排集体读、单个读、小组读、教师读。为活跃气氛,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实行对抗形式较为灵活。但这个小组读,实在是课堂上灵机安排的,课前并没有预设此环节。可见,备课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机智对讲好一节课很是关键。 选修《宋词鉴赏》,诗歌抄读或背默环节我很重视。此一环节,看是雕虫小技,却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从实践情况看,简单易行,学生欢迎,效果明显,有利于学生眼睛向下,脚踏实地,夯实根基。在此次教学中仍为必选。只是考虑到文章偏长,学生可能不能熟练背默,而采取了抄的办法。学生在黑板上所抄内容,是师生分诗歌时所要运用到的,要考虑它在黑板上所处的位置,要给课堂板书留足空间。这是小细节,细节也不可忽视。因为,板书内容完整、布局合理美观,能给学生提供更直观清晰系统的知识网络。 对诗歌的分,往往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般情况下,学生读得热热闹闹,但一到分内容环节,就显得力不从心。原因很简单,这是一个难点。这就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原文-翻译及赏析

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原文|翻译及赏析 鉴赏 作者:佚名 当淳熙二年(1175年),陆游几经调动再回到成都时,范成大也以四川制置使的身份来到这里,旧友异地相逢,十分亲热,常在一起饮酒酬唱。陆游原本豪放不羁,这时因抗金的抱负与个人的事业都受到挫折,更是借酒浇愁,放浪形骸。因他不拘礼法,被一些人讥为颓放(《》本传),并于淳熙三年被罢去知嘉州的官职。陆游索性自号放翁,表示对抗和蔑视的态度。但尽管他外表上旷达颓放,饮酒寻乐,内心却常常充满了忧患、愤慨和悲哀,我们从他这一年所作的《关月》可以看到。 《关山月》这首较好地体现了陆游主义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比较完美的作品。这是一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品,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1 1 7 7),陆游5 3岁。这时陆游因力主抗金而遭到投降派的打击。刚刚在淳熙三年被加上宴饮颓放的莫须有的罪名,免去职务,他满怀报国热忱,却没有用武之地,眼看着统治阶级醉生梦死,置国家与民族的利益于不顾,一味的妥协投降,苟且偷安,内心十分愤慨。于是他在《关山月》这首诗中如实地描写了由南宋朝廷长期执行投降政策造成的恶果,表达了对外族侵略者的无比仇视,对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和对要求抗战的爱国战士、遗

民的同情。这是一首七言古诗,全诗十二句,共分三段,四句一段,一段一层意思: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第一段从南宋统治集团写起。戎是古代对外族的称呼,这里是指金国侵略者。和戎诏是宋朝皇帝向金国侵略者求降的诏书,宋孝宗隆兴元年(1 1 6 3)于福力大败,而向金国下了求和诏书,从那时开始到陆游写这首诗时,一共十三、四年,说十五年是举其成数。从那时起,将军虽统帅兵马驻守边境,却无从发兵,无事可作。空临边是白白地到边境去。指将军不得作战,不是不肯作战,为什么将军不战空临边呢?这因为南宋统治集团只顾自己的安乐,而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朱门一句,沉沉形容屋宇深遂。按歌舞指依照乐曲节奏载歌载舞。这一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他们妥协、投降的实质,在大敌当前,国土沦丧,民族危亡之际,统治者却是一味追求灯红酒绿,争歌逐舞的享乐生活。他们贪生怕死,向敌人屈膝投降,采取不抵抗政策,下什么自欺其人的和戎诏,致使那些养来抗敌的战马,用来杀敌的弓箭,死的死,断的断,而且马是肥死,弓是朽断。这是多么惨痛的现实呀! 厩马肥死弓断弦是对将军不战空临边的补充,这两句都与和戎下诏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二段由写南宋统治集团写到边防战士,与将军不战空临边一句照应。戍楼刁斗摧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这两句是写战士苦闷悲愤的心情,由于统治集团的投降政策,北方失地不能恢复,战争没有终结,他们也就长年累月地驻守戍楼不得与亲人团聚。他们迫切

陆游《关山月

陆游《关山月 陆游《关山月》赏析 关山月 陆游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一腔报国情怀,万首豪放诗词,放翁留给我们的,是一个爱国诗人的伟大形象。 陆游一生坎坷,多不得志。仕途上,多次被秦桧打压;为官时,因主张抗敌与朝廷政见相左,数用数黜;感情上,爱妻唐婉因不受公婆喜爱而被逐出家门……然每念及那些慷慨激昂、脍炙人口的诗篇,我们所看到的,却只有满腔报国热血、忧国忧民、豪情奔放的陆游。 此诗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之时。短短数行,却将南宋的剪影呈现在读者面前,放翁构思绝妙、文字凝练、情感溢于表、爱憎分明,爱国、报国之思不言而喻。寥寥数十字,却刻画出不同人物的思想和形态,由小见大,这不就是当时的南宋, 全诗分为三层,每一层从某种人物描写。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只图享乐、荒废战备的将军;中四句为第二层,从边疆战士的角度出发,表现战士们报国无门、蹉跎年华的悲愤心情;后四句写沦为遗民的人们切盼收复,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议和的诏书已下十五年,将军来到边疆不为战斗,只图那深院紧锁、歌舞升平的奢靡生活,就算马肥死、弓弦断,又有谁去认真准备战备,岗楼阵阵更声,仿佛在催促着将落的圆月,正如那半年从军的战士,如今已是白发点点。谁又知道,

那凄凉的笛声里,是壮士无奈无望的心声,沙场上那累累白骨,月光之中显得更加苍白。与胡人之战古来就有,可何曾沦落至此,中原的土地竟养着胡人的子孙~沦落的难民啊,切切期盼,何时能再回来祖国的怀抱,可就算他们夜夜垂泪,朝廷又能带给他们什么希望呢, 同一轮圆月下,不同的是每个人的心境。诗人从不同人物的角度入手,制造了强烈、鲜 明的对比,使全诗层次分明、色彩丰富、情感激烈,呈现了一幅渐近、交织的关山月夜图。诗中有景有物,以景托物,以物衬景,朱门、厩马、戍楼、落月、沙头这些本不相关的景物在诗中,很好地融为了一体,若非诗人情到深处、细致入微、才学渊博,焉能有此好诗, 从诗人的理想和情怀,我们不难推测诗人所想。诗人一生以报国为己任,忧国忧民,爱国入骨,然苦无机会一展宏图,保家卫国。“将军不战空临边”,一个“空”字,道出诗人所想,所谓空者,浪费也,诗人此刻多想守边的将军是自己,那样,就可以披挂上阵,勇猛杀敌,放纵沙场,那不就是放翁的梦吗,“沙头空照征人骨”,又一个“空”,只是这个空多少有些凄凉,无数将士葬身沙场,如今却不能驱走胡人,朝廷又妥协求和,不能痛杀敌人,为战友雪耻报仇,惟有对着空旷的月光下,沙场上樽樽白骨,责人,抑或责己,那该是怎样一种悲哀,情到深处,看到那些遗民夜夜对月垂泪,只为盼朝廷早日收复失地,去屡屡失望,我若为将军,焉能无动于衷,然纵有万种思绪,一个罢官闲居的诗人,又能奈几何,抹一把泪,长叹几声,聊表我悲恸之心。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梁启超 军中男儿,唯有放翁,爱国忧民,从古至今,能有几人堪比放翁,

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关山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关山月 (815人评分) 7.8 朝代:南北朝 作者:徐陵 原文: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写翻译 写赏析 纠错 下载 评分: 参考翻译 写翻译 译文 译文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怀念秦川。(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注释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题。②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③▼

参考赏析 写赏析 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 相思之衷情与哀愁。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此诗虽只有简洁八 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 创作背景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徐陵奉命出使东魏,后因侯景之乱,被迫留在邺城达7 年之久,不得南归,因此其诗风有所变化,写出了一些富有真情实感,为人所称道的诗篇。《关山月》就是这一时期写下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 作者介绍 徐陵 徐陵(507~583)字孝穆,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徐摛之子。南朝梁陈间的诗人,文学家。早年即以诗文闻名。八岁能文,十二岁通《庄子》、《老子》。长大后,博涉史籍,有口才。梁武帝萧衍时期,任东宫学士,常出入禁闼,为当时宫体诗人,与庾信齐名,并称“徐庾”,与宋朝郭茂倩并称“乐府双壁。”入陈后历任尚书左仆射,中书监等职, 继续宫体诗创作,诗文皆以轻靡绮艳见称。至德元年去世,时年七十七,赠镇右将军、特进,其侍中、左光禄、鼓吹、侯如故,谥曰章。有四子:徐俭,徐份,徐仪,徐僔。...

古琴曲赏析-关山月

古琴曲赏析-关山月 乐曲《关山月》原为【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中的曲目,系守边战士在马上吹奏的军乐,乐曲表现了征人思乡报国的情感。【乐府诗集】杷这一曲归在汉横吹的乐类,六朝时起,就把这一乐曲看作是表现封建统治下反兵役情感的作品。【乐府诗集】解题曰,关山月,伤离别也。古木兰诗曰,“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按相和曲,有度关山,亦类此也。 【梅庵琴谱】:此曲指法纯正,音韵平和,乃入门之正路,初学易于熟习。每于月白风清之际,一弹再鼓,动无穷之幽趣焉。琴曲《关山月》为本世纪梅庵琴派著名代表曲目之一。此曲是由六个乐句组成的、带有再现的单段体。每个乐句都有上下呼应的两个乐节,前三个乐句均落于徵音——泛音,后三个乐句均落于宫音——实音,前面的五个乐句可反复,最后以开始乐句的变化再现而结束。曲虽短小,但音韵刚健而质朴,气魄宏大,抒壮士之情怀,真挚感人,富有浓厚的北地音乐风味。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中国音乐史学家杨荫浏、夏一峰等将李白的《关山月》一诗重新配入歌唱,在节奏、声韵、结构等方面,词、曲结合得都比较贴切,并得以流传。李白《关

山月》的十二句歌词,正好配以乐曲的六个乐句,十二个乐节。后又经过许多人不断弹唱加工,使曲意更加深刻,流传更加广泛。乐曲既然与李白的《关山月》结合,则乐曲所要表现的内容便自然以此为据了。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诗人李白在《关山月》一诗中,着笔边塞以述怀,谴责了古代非正义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诗中有“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的词句,使其听者感到琴音古朴苍茫,曲情刚健而严峻!循环弹奏之后,乐曲终止了。但那结尾句的“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的余韵,仍然良久地扣人心弦,回味无穷。 现存《关山月》的曲谱,比较早的是1768年刊行于日本的《魏氏谱》,据说为明朝末年避难于日本的魏侯(之琰)所传。歌词就是唐代诗人李白填的“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那一首。后来在1931年刊行的《梅庵琴谱》中收录有《关山月》一曲,音调与《魏氏乐谱》所载不同,而调式和气韵相近,但无歌词。这首歌曲纯朴自然,带有一些北方民歌的韵味;它惯用同音重复,并配以大起大落的连环乐句进行,既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