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关山月》课件
陆游《关山月》原文、注释及解析

陆游《关山月》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关山月[宋] 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②,将军不战空临边③。
朱门沉沉按歌舞④,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⑤,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⑥,沙头宽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⑦。
遗民忍死望恢复⑧,几处今宵垂泪痕!〔注释〕①本篇选自陆游《剑南诗稿》。
是作者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初春在成都范成大幕府任参议官时所作。
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旧题。
②和戎诏,指“隆兴和议”。
孝宗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下诏,以“和戎”及派遣金国通问使等交朝臣讨论,次年即与金议和,至陆游作此诗正十五年。
和戎,古指与外族讲和;这里是指宋王朝对女真(金)贵族屈服。
③临边,巡守边境。
临,到。
④朱门,古代贵族豪门的住宅,因其门多漆为朱红色,故称。
沉沉,形容屋宇深邃。
按,打拍子。
⑤戍楼,边地用来警戒、守望的岗楼。
刁斗,古代一种军用锅,铜制,有柄,三脚,晚上兼用作巡守报更的器具。
⑥笛,指羌笛。
王昌龄《从军行》有“更吹羌笛关山月”句。
⑦逆胡,指女真(金)贵族统治集团。
金自建国至灭北宋,已传国五世。
⑧遗民,指北方沦陷地区的民众。
〔解析〕《关山月》是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作者五十三岁在成都时所作。
当时诗人虽被罢职闲居,但寂寞中不忘恢复失地,悲愤中更向往战斗。
由于宋高宗长期采取投降政策,南宋王朝一次又一次地向金屈辱求和,继绍兴和议(公元1154年)之后,又签订了隆兴和议(公元1164年)。
这次和议不仅被金索去四州之地和岁币20万,且议定宋金为侄叔之国,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了金国统治者继续侵占中原的合法性,统一祖国的大业再次被葬送。
诗人胸怀壮志,但始终报国无门,只好把一腔爱国热情倾注于笔端。
七言古诗《关山月》就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爱国诗歌。
作者借戍边将士的口吻评述时事,抒发对朝廷文恬武嬉不图恢复失地的愤恨。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层,共分三层。
首句“和戎诏下十五年”,即点明时代背景,揭示出造成诗人所痛恨的社会现实的总根源。
诗律关山月[1]
![诗律关山月[1]](https://img.taocdn.com/s3/m/483739ede009581b6bd9eb7d.png)
关山月创作背景
南宋隆兴二年(公元1163),朝廷采用张竣建议,出 兵抗金,大获全胜,先后收复灵壁、宿州两地。按照 当时形势,宋朝完全有能力继续抗战下去。可是,当 宋军稍一受挫,秦桧等一伙主降派便迎合孝宗皇帝苟 且偷安的心理,将抗战派官员二十多人投入监狱,进 而充当奸细,怂恿金军南侵。在敌军的威胁下,宋孝 宗屈膝,再次与金议和,根据 “和议”,宋帝称金帝 为叔,割让大片土地,每年向金朝贡白银二十万两。 诗中所说的“和戎诏”即指此。 这首七言乐府,作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 这年春天,陆游罢官以后,闲居成都,当时他五十三 岁,离隆兴和议的签定已经过了十五年。这首诗通过 一个老战士之口,痛斥了投降派屈膝求和的国策,抒 发了自己报国无路的悲愤。
伊川独游
欧阳修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绿树绕伊川, 人行乱石间。 寒云依晚日, 白鸟向青山。 路转香林出, 僧归野渡闲。 岩阿谁可访, 兴尽复空还。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对 仗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对 仗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⑤平仄:讲究平仄是近体诗的一个突出特征。
古今汉语四声关系图:
陆 游 诗 《 关 山 月 》
诗 歌 格 律 常 识
诗歌格律常识
1.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
近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 也称今体诗。指唐代形成的格 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 平仄、对仗、用韵 等都有严格的规 定,主要有律 诗和绝句。
2.律诗: ①字数: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 五律、七律)。 ②句数: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 长律)。 ③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 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 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用韵:偶数句用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 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陆游《关山月》大学语文课件教学教材

《关山月》在陆游作品中的地位
01
《关山月》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 ,它以其豪放的风格、激昂的感 情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在陆游的 作品中占有重要地位。
02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陆游的文学风 格和思想感情,也代表了南宋文 学的最高水平,在中国文学史上 具有重要地位。
02
《关山月》的内容解析
主题思想
忧国忧民
陆游在《关山月》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 展现了作者强烈的家国情怀。
《关山月》的主题和情感表达方式,成为了后代诗人创作的 灵感来源。许多诗人借鉴了陆游的创作手法,通过描绘自然 景色和人物形象,表达出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关山月》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 典之作。它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 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之一。
《关山月》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 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陆游《关山月》大学语文课件 教学教材
目
CONTENCT
录
• 《关山月》的创作背景 • 《关山月》的内容解析 • 《关山月》的文学价值 • 《关山月》的教学策略与建议 • 《关山月》的课后拓展与思考
01
《关山月》的创作背景
陆游的生平与文学风格
陆游(1125-1210),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 著名诗人。他生活在战乱频仍的时代,一生坎坷,却始终坚持民族 气节,致力于收复失地。
100%
《中国古代诗词研究》
全面了解中国古代诗词的发展历 程,从宏观角度理解《关山月》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80%
《唐宋诗词鉴赏》
通过对唐宋时期诗词的鉴赏,提 高对《关山月》的审美能力和文 学鉴赏水平。
《关山月》PPT课件

1全诗以“月色”贯穿全篇,诗人紧扣诗题“关山月”,以照临关山的月光来凝聚同一时间,不同地域的三个场景,用鲜明对照的手法写出了“关山”内外三种人物在“月”下的不同境况和感情,就使不思战备的统治阶级、空掷岁月的戊边战士、渴望恢复的中原百姓融为一体,构成关山月夜的全景图。 2选取典型事物、典型场景来抒情言志。 本诗抒情言志,不是采用一般常用的借景抒情的写法,而是选取了马肥死,弓弦断,白骨堆,遗民泪等独特的典型事物,以统治阶级歌舞升平,戊卒怨笛,遗民望月等典型场景来引发读者想象,表现作者情感。
关山月
和戎诏下十五年, 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 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 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 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 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 几处令宵垂泪痕!
赏析:
《关山月》是一首乐府旧题诗,是七言歌行体. 分析这首诗感情层次,理解以“月”贯串全诗的结构特点。 诗中诗人描绘了三个场景,也将诗中所表达的感情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诗人痛心疾首地指出隆兴议和以后南宋朝廷一味不战求和,屈辱偷安,令人惨痛的景象。豪门贵族整日歌舞升平,醉生梦死;临边将军按兵不动,让大好年华就此岁月蹉跎。 第二层次写戍边战士报国无门,老死疆场的场景。“沙头空照征人骨”一句中,一个“空”字点明了战士最终与征战无缘,只能老死边关的归宿,含着不尽的悲愤和无奈。 第三个层次,写中原遗民在金人的铁蹄下忍辱负重,渴望恢复,对月流泪的情景,从而进一步抨击了南宋朝廷妥协苟安的投降政策。
本诗三个层次分别描写了三个画面,以此形成强烈的对比: 1.豪门贵族醉心歌舞——高官乐; 2.边疆战士笛里寄怨——战士怨; 3.北宋遗民生不如死——遗民悲。
层次小结
文中的对比与产生的表达效果
《关山月》陆游 《满江红》岳飞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金军在北岸仅用数日便汇集了足够渡船,于十月
丁卯强渡黄河。北宋守军见金兵至,皆不战而溃。 次日金军兵不血刃占据汴梁以北军事重地仲牟驿, 北宋朝中上至皇帝,下至小吏尽惊慌失措方寸大 乱。主和派称机大作声势,举朝皆投降之声。金 军围困汴梁一月有余,在尚未攻破汴梁的情况下, 北宋皇室已经准备投降。但汴梁下级军民却坚决 要求抵抗,30万人决心参战。钦宗竟然亲自到金 营求降,卑躬屈膝地献上降表,还下令各路勤王 兵停止向开封进发,甚至镇压自发组织起来准备 抵抗的军民。
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处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 分尖锐复杂的南宋时代,那时正是宋代封建王朝 腐败不振,国家遭受金人野蛮践踏的时候。他一 生坚持抗金,反对投降,主张善政固本,反对弊 政蠹民。他始终怀抱爱国热情,渴望为祖国建功 立业,却屡遭投降派的打击,壮志未酬。他只能 利用写诗来倾吐满腔的悲愤,疾呼亿万生民的困 苦,鞭策南宋统治集团的苟安,揭露金人侵略者 的凶残,从而抒发爱国忧民的思想,表达建功立 业的壮志。《关山月》是作者1177年在成都作范 成大的幕僚时写的, 那时距宋孝宗(赵昚shèn) 与金人第二次议和已经十四年,朝廷上弥漫着一 股妥协投降的气氛。
他们躲在深宅大院里,伴同着美女轻歌曼舞和靡
靡之音,过着灯红柳绿、醉生梦死的生活。前方 武将临边不战,后方官员迷恋声色犬马。统治者 把人民的痛苦,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存亡,抛置 在一边不顾,以至军营里膘肥体壮的战马,养着 没有用场,白白的肥死或老死;武器仓库里的良 弓因常年不用,弓弦也锈断了。作者通过权贵集 团生活腐朽和武备废弛两件事,反映了“和戎” 而造成的严重局面,深刻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妥协 投降,而假设防,欺骗人民,征军赋,满足挥霍 的罪行。在民族灾难深重的时刻,这种情景是何 等令人愤慨,可见作者忧国忧民、心急如焚的心 情。
陆游《关山月》上课用课件

隐逸情趣
长
歌
行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 犹当出作李西平,手枭逆贼清旧京。 金印煌煌未入手,白发种种来无情。 成都古寺卧秋晚,落日偏傍僧窗明。
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螿鸣?
兴来买尽市桥酒,大车磊落堆长瓶。 哀丝豪竹助剧饮,如钜野受黄河倾。 平时一滴不入口,意气顿使千人惊。 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 何当凯还宴将士,三更雪压飞狐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临安春雨初霁》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
•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 《老马行》 花经风雨人方惜,士在江湖道益尊。 《春晓》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黄州》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 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 拄杖无时夜叩门。
关山月
陆游
律诗: ①字数: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 五律、七律)。 ②句数: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者称为排律或 长律)。 ③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 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末联)。 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 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用韵:偶数句用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 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宋诗以苏、陆为两 大家,后人震于东坡之 名,往往谓苏胜于陆, 而不知陆实胜苏也。
赵翼
——《瓯北诗话 》
陆游
谈 笑 可 使 中 原 清
儿 时 祝 身 愿 事 立
《 解 嘲 》
万 卷 纵 横 眼 欲 枯
我 生 学 语 即 耽 书
陆游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晚送流年。
最新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件:古诗三首

人们一味追求享乐的心痛,而且表现出诗 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 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的愤慨之情。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如何理解“暖风”一词?
“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 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的享乐之风。
题临安邸
会
读
【宋】林 升
山 外/青 山/楼 外 楼,
西 湖/歌 舞/几 时 休? xūn
暖 风/熏 得/游 人 醉, biàn
直 把/杭 州/作 汴 州。
我 在今浙江杭州,曾为南宋都城。
理 解
题临安邸 旅店。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何时,什 么时候。
西湖歌舞几时休?停止,罢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在今河南开封,
诗人留下了怎样的遗愿?
北定中原
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表达了 诗人渴望看到祖国统一的爱国之情。
再 读 课 再读一读本首诗,说说我们应该用 文 什么样的感情去读?
朗读时语气要沉重、悲痛,表现出 诗人内心的遗憾、担忧与痛苦,以及对 祖国统一的期盼。
结 构 梳 理
遗恨深深
示儿 强烈愿望
不见九州同 深情期盼 北定中原 收复失地
刻的感受,因而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在
心灵深处埋下了爱国的种子。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 还是念念不忘被敌人霸占着的中原领土,热 切地盼望着祖国的统一,因此特地写这首诗 作为遗嘱,谆谆地告诫自己的孩子们。
我
示儿
会
读
【宋】陆 游
死 去/元 知/万 事/空,
但 悲/不 见/九 州/同。
王 师/北 定/中 原/日, nǎi
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主题阅读:关山月(陆游)

关山月宋·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释】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边:边防,边境。
朱门:红漆大门,借指豪门贵族。
沉沉:形容门房庭院深邃。
按:击节拍。
戍楼:边界上用以守望的岗楼。
刁斗:军用铜锅,可以做饭,也可用来打更。
【译文】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鉴赏】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南宋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的将士和遗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关山月》集中体现了陆游爱国诗歌的进步内容和精神实质。
陆游诗歌爱国主义精神还常常表现为他壮志未酬的愤懑。
在这首诗中,“将军不战空临边”,“厩马肥死弓断弦”,“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等句子中间也隐含着自己倾音无路,壮志未酬的悲愤。
1/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诗层次总结]
本诗三个层次分别描写了三个画面, 以此形成强烈的对比: 1.豪门贵族醉心歌舞——高官乐; 2.边疆战士笛里寄怨——战士怨; 3.北宋遗民生不如死——遗民悲。
[评析举例]
本诗以“和戎诏下十五年”领起,下面从 各个角度写因“和戎”而出现的典型景象:豪门 贵族文恬武嬉,正好及时行乐,歌舞升平;将军 不战,厩马肥死,武备废弛;渴望收复失地的壮 士报国无门,无用武之地,徒添白发,以笛子抒 发怨愤;沦陷区的遗民在水深火热之中顽强挣扎, 垂泪南望,期待王师解救他们,却始终不见王师 的踪影。仅用十二句诗,高度概括地描绘出“隆 兴和议”以来十多年间中国历史的基本面貌和不 同人物的处境、心态,而作者忧国忧民的激情, 洋溢于字里行间,其爱国情怀,感人肺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 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荒淫无度的风气。正 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痴如醉,像喝醉 了酒似的。这里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 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 治阶级。诗中“熏” “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 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 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 直斥南宋统治者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且偷安的杭 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 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关山月》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陆游以“燕 饮颓放”的罪名,被再次免官,从此闲居成都。 其间,宋朝大片中原地区被金人占领而不能收 复,陆游面对南宋半壁江山,感慨万端,于是 在成都用乐府旧体写了三首诗,即《关山月》、 《出塞曲》、《战城南》,三首古体诗自成一 组,集中表现了诗人谴责朝廷议和、要求恢复 中原的爱国精神。这首《关山月》,写得尤其 沉痛悲怆,为陆游乐府诗中的名篇。
4.诗中对比鲜明,情景交融,爱国之情 极其浓烈。 诗人把“高官乐”、“战士苦”、“遗 民泪”三个画面放在一起,形成了鲜明的对 比,使主题得到了升华;把空旷、清冷的月 夜和战士、遗民以及作者本人那种凄楚的心 境巧妙地融为一体;字里行间,爱国之情极 其浓厚而强烈。
[思考与练习]
1.背诵本诗; 2. 深 刻 体 会 诗 人在诗歌中抒发的 爱国情怀,写一篇 500 字 左 右 的诗 歌 赏析文章。
《关山月》参考译文
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达十五年了,将军不作战 白白地来到边关。豪门贵族那深深的庭院里主人在按着节 拍欣赏美人唱歌跳舞,马圈里的战马一身肥膘等待着老死、 弓都已陈旧地断了弦。 边塞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声声好象催促月亮快快落山, 战士三十岁参军如今已白发斑斑。从笛声里谁能知道壮士 报国无门的心思,沙场上空的那清冷的月光白白地照射着 为国捐躯者的累累白骨。 中原一带发生战争那是自古就听说过的,但哪曾有 异族统治者在我们中原的土地上传宗接代?北宋遗民忍受 着生不如死的痛苦渴望恢复中原,在今天晚上又有多少地 方的遗民再次流下了失望的眼泪!
写了这首词以后,唐婉不久便抑郁而死。 陆游得知唐婉的死讯,痛不欲生。为了抒发自己 內心的隐痛,据说他后来曾多次來到沈园题词作诗怀 念唐婉。陆游八十四岁那年,作《春游》诗: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陆游八十五岁那年病逝于山阴故里,带走了终生 的遗憾。诗人的悲剧,是几千年封建专制制度下很多 知识分子抑郁不得志、以至抱恨终身的共同悲剧。婚 姻变故后沈园的重逢,为他人生的长河撩拨起心弦的 波澜,为他的爱情悲剧增加了荡气回肠的感情色彩, 为世人留下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
本诗主题思想
诗中巧借守边战士的 口吻,痛斥统治者对敌 苟和投降的政策,对南 宋朝廷文恬武嬉、苟且 偷安的行径给予了无情 的谴责,表现出守边战 士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北 宋遗民渴望恢复中原、 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
艺术特色分析
1.以关山月照为线索,多角度展开抒情;层次分 明,思路清晰。 把上层高官的醉心歌舞、边关战士的报国无门、 北宋遗民的失望落泪,放在同一月夜之下。 2.善于选取典型事物表达主题。 人物:将军、战士、遗民;地点:朱门、戍楼、 中原;事物:歌舞、白发、泪痕。 3.语言高度凝练。 展现了南宋十几年来的一个缩影,是宋金长期对 峙局面的真实写照。
关山月
陆 游
[教学目的与要求]
1. 通 过 学 习 本 诗,了解陆游的爱 国诗篇。 2. 把 握 本 诗 中 诗人所表达的强烈 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重点]
1.理解本诗 的主题思想; 2.把握本诗 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深入体 会陆游在诗 中所表达的 爱国情怀, 以此激发自 己忧国忧民 的爱国主义 精神。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写于1192年,他已退居在山阴 家中,而北方领土仍在金人统治下。深秋的 早晨,他推篱笆院门,迎面凉风吹来,更增 添了他的痛苦悲愤。
此时的陆游,虽然已是68岁的老人, 而且身处贫困,但他仍念念不忘沦陷区内的 大好河山,以及金人奴役下的北宋遗民—— 他们哭干了眼泪,望眼欲穿地盼望南宋军队 早日解救他们,却一年又一年地白白等待。 对此,作者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遗民泪 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两句诗苍劲悲 凉,充分表现出诗人悲愤不已,念念不忘国 事的心情。
层次内容分析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第一层次,是前四句。写南宋投 降而议和后文恬武嬉、武备松弛的局 面,这些都是“和戎”的后果。
林升《题临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客栈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 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宋钦宗的弟弟赵构 带兵南迁,以临安为国都建立南宋,苟且偷安。这首诗就是 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 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 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高楼和无休 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那种虚幻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 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 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陆游与唐婉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一生遭受了巨大的波折,他不但仕途坎坷, 而且爱情生活也很不幸。 宋高宗紹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結为伴侶。两人从小 青梅竹马,婚后更是相敬如宾。然而,陆游的母亲不喜欢唐婉,以至最后 发展到强迫陆游和她分手。陆游和唐婉的感情很深,不愿分离,他一次又 一次地向母亲恳求,都遭到了母亲的责骂。 陆游迫于母命,万般无奈,便与唐婉忍痛分离。后來,陆游依母亲的 心意,另娶王氏为妻,唐婉也迫于父命嫁給同郡的赵士程。这一对恩爱夫 妻的美满婚姻就这样被拆散了。 十年后的一个春天,陆游满怀忧郁的心情独自一人漫游山阴城沈家花 园。正当他独坐独饮,借酒浇愁之时,突然他意外地看见了唐婉及其改嫁 后的丈夫赵士程。 尽管这時他已与唐婉分离多年,但是內心里对唐婉的感情并没有摆脱。 他想到,过去唐婉是自己的爱妻,而今已属他人,好像禁宮中的杨柳,可 望而不可及。 想到这里,悲痛之情頓時湧上心头,他放下酒杯,正要抽身离去。不 料,这时唐婉竟然来到他的面前,给他端上一杯美酒,唐婉的这一举动, 使陆游体会到了她的深情,两行热泪凄然而下,举杯喝下了唐婉送來的这 杯既美又苦的酒。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第二层次,是次四句。写守边战 士报国无门、英雄无用武之地、等待 老死边疆的怨愤。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第三层次,是后四句。写北宋 遗民渴望恢复中原而连年失望的悲 痛。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主题:以一系列历史人物的事迹赞誉这种 “正 气”的浩然博大,表明自己要以此“正气”抵御 狱 中种种邪气的侵袭,保持人格的完整。
《过零丁洋》
主题:写作者过零丁洋时所引起的感触。叙述 他从读书出仕到救亡报国所经历的艰危,抒写他 被俘后为因牺牲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崇高的民族 气节。
《金陵驿》写作背景
这首《金陵驿》是南宋祥兴二(1279)年, 文天祥抗元兵败被执,由广州押往元大都路过金陵 时所写,表现了作者深切的爱国之情。
文天祥
一、生平:《文山先生全集》。 二、创作分期: 前期: (1)初学江西诗派: 搬弄典故,堆垛词汇,写些应酬唱和乃至赠相士、丹 士、道士、咏相面、占卜、算卦的诗 (2)继之以诗为史和以诗明志: 投身于抗元斗争,历经沧桑之后,以诗为史、以诗明志 接近杜诗苍劲悲凉、沉郁顿挫的风格,更多一层绝望的悲 愤
颈联转入写“芦花和我老”,再抒对国事沧桑的感 慨。在通过“芦花和我老”、“燕子傍地飞”这两个形 象的赋比,表现了十分沉痛的思想,既有身家之感,又 有黍离之悲。 尾联借用传说表达诗人化鹃啼归的心愿,表明自己 虽然被迫离开故土,但对家乡的热爱眷恋的心志至死不 渝,可谓哀苦、执着之至。同他的传诵千古的名句“臣 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誓不休”一样,充分体现了他 以身殉国的民族气节和忠贞不二的爱国精神,激励了后 世无数的爱国人士。 本诗的突出特点是用典多,但用得精妙,切景、切 境、切意。全诗苍凉悲壮,大义凛然,凄苦而不颓废, 哀婉而不沮丧,悲怆沉痛但能使人于低回咏叹之中领悟 历史的教训,砥砺坚韧的斗争意志。
主题:写出了国破家亡的惨状,表示自己以身 殉国的决心,词意沉挚,饱和着热爱祖国的感情。
层次:
亡国景象和身世的浮沉——抒发亡国之痛—— 发出哀痛的呼声,以寄托对故国的思念——表达 临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特色:悲歌慷慨,不加雕琢,自然感人
赏析:
首联写景又不限于写景,而是即景设譬,以景寓 情。诗人选取眼前的“草”、“离宫”、“夕晖”、 “孤云”,绘出了一幅荒凉暗淡的画面,交代了自身 的悲苦处境,并交错运用了借代、比喻、象征等手法, 喻意南宋王朝苟安投降导致衰落沦亡及自己抗元功业 不遂。这就将国家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联系了起来, 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思想。 颔联未直接回答上句的设问,而是拉开历史的帷 幕,今昔相映,以古喻今,倾写自己强烈的亡国丧家 之恨。诗人所说“山河无异”,其实是山河有异。这 是一句反语,从对句“城郭人民半已非”完全可以看 出来。此两句描写南宋国土被元兵践踏、人民生灵涂 炭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