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关山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古诗词陆游《关山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关山月①[宋]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①本诗作于孝宗淳熙四年(1177),此时诗人被贬到四川内地闲居,被讥为“颓放”,索性自号“放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头一因一果,交代宋金双方议和的现状,初步表露出诗人对时局的态度。
B.夜晚听到边关瞭望台上报更的刁斗声,诗人不禁回首往昔经历,自怜青春不再。
C.壮士吹起了笛子,但其中心绪却无人能懂,昔日的古战场如今只剩下月光空照。
D.争夺中原的战事自古就有,而苟安的朝廷却无心收复失地,这让诗人不能接受。
16.请简要概括这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一词用自问自答的手法抒写心绪。
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用祈使句劝慰友人,富有对话感。
(3)古人常用“沧海”这一意象,以乐府诗或借乐府诗题展现诗人宽阔的胸襟,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
15.B16.①对朝廷议和政策的批判:国家与外敌妥协求和,长期停战,贻误战机。
②对权贵贪图享乐的揭露:官员们过着奢靡腐败的生活,全不整顿军备。
③对外敌侵占中原的愤慨:金人长期占领着宋朝的中原故土,代代不息。
④对卫国成边将士的同情:边关将士们报国无门、青春不再和孤独失意。
⑤对沦陷地区百姓的怜悯:沦陷地区人民忍辱负重、盼望早日收复失地。
17.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示例二: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关山月阅读答案

关山月阅读答案关山月阅读答案关山月阅读答案1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②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14.下列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人将只有在大海上才常见的云月苍茫的景象,与雄浑磅礴的天山组合到一起,尤其是“明月出天山”,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
B.“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言戍边将士身处边疆,月光下伫立遥望故园时,只觉长风浩荡,似掠过几万里中原国土,横度玉门关而来。
C.“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两句诗,化用白登山的典故,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D.古诗词写离人思妇之情,总脱不了愁苦纤弱的笔调,境界往往局限于眼前的风花雪月,而李白却不落窠臼,境界雄浑,读后令人眼前一亮。
E.诗歌最后四句,用“戍客”与“思妇”对举,“望边色”与“当此夜”相应,在广阔的背景下,揭示了战争中人的命运及其为民族冲突付出的代价。
15.本诗由三幅图画组成,分别是哪三幅图画?有何作用?(6分)答案:14.AC(选A给2分,选C给3分。
A.“从诗人的角度再现了雄浑的景色”错,应为从“征人”的角度观察。
B.对三、四句诗意思的解释,正确无误。
C.“歌颂了戍边将士为击破胡虏甘愿远离故土,为朝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错,曲解诗意。
D.对诗歌意境的评价,与诗歌内容相符。
E.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正确无误。
)15.①第一幅图画是由诗歌开头四句描绘的,以“明月”“天山”“长风““玉门关”为特征的万里边塞图。
作用:用雄浑的景象烘托了深沉的思乡之情②第二幅图画是由中间四句描绘的,以“汉下”“胡窥”“征战”等为特征的边塞征战图。
作用:在结构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战者③第三幅图是由后四句诗描绘的,是以“戍客”“苦颜”“高楼”“叹息”为特征的戍客思亲图。
【2019-2020】《关山月 萧绎》阅读附答案-推荐word版 (1页)

【2019-2020】《关山月萧绎》阅读附答案-推荐word版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关山月萧绎》阅读附答案
关山月①
萧绎
朝望清波道,夜上白登台。
月中舍桂树,流影自徘徊。
寒沙逐风起,春花犯雪开。
夜长无与晤,衣单谁为裁。
【注】①《乐府解题》日:“《关山月》,伤离别也。
”
8.这首诗的第三联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5分)
9.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
”请从“景”和“情”的角度,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6分)
8.拟人。
将“寒沙”“春花”人格化。
(2分)寒沙随着狂暴的北风卷地而起.初春早花不畏残冬余雪竞先怒放。
描绘了一幅清冷的自然景象.也凸显了
环境的恶劣。
(3分)(酌情给分)
9.这首诗写主人公别家远去时的所见所感。
首联“朝望”“瘦上”表明了自己远在他乡的怅然著失之感;颔联通过“月影徘徊”来表达自己倍觉凄凉之感;
颈联通过写景来渲染环境的恶劣;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流露出极度孤寂的感情。
(4分)全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委婉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2分)(酌情给分)。
《关山月》阅读习题及

《关山月》阅读习题及答案
关山月①
李咸用
离离天际云,皎皎关山月。
羌笛一声来,白尽征人发。
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
雪压塞尘清,雕零战场阔。
当胡无人,荷戈朝凤阙②。
[ 注]
①“关山月”是乐府旧习题。
②原为汉代宫阙名,这里借代皇宫,朝廷。
⑴“嘹唳孤鸿高,萧索悲风发。
雪压塞尘清,雕零战场阔”四句
选用了哪些典型意象?创造了如何的氛围?( 5 分)
⑵这首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如何变化的?试简要剖析。
( 6 分)
参照答案
⑴诗人选用了“孤鸿” “悲风”“雪”“塞尘”“雕”“战场”等边塞诗歌的典型意象。
(1 分)嘹唳的孤鸿、萧索的悲风创造了哀婉悲
凉的氛围;(2 分)“雪压塞尘清,雕零战场阔”则创造了雄浑壮阔
而又凄凉悲壮的境界。
(2 分)
⑵前四句表达征夫流浪在外、没有依赖而引起的思亲怀远之情(2 分);中间两句是因思乡和流浪而生发的凄凉悲凉之情( 2 分);最后
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杀敌报国、立功立业的雄浑豪放之情( 2 分)。
古代诗歌阅读 练习

AD
A没有比兴手法, D项中“白天”不恰当.
15. 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6分)
穿”即穿行,描绘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 树林中穿行的画面,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 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 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6分,每点3分)
临江仙 辛弃疾 老去浑身无着处①,天教只住山林。 百年光景百年心。更欢须叹息,无病也呻吟。 试向浮瓜沈李②处,清风散发披襟。 莫嫌浅后③更频斟。要他诗句好,须是酒杯深。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 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 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
BD
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 分析。(6分)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 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 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 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 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 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20诗歌鉴赏高一语文 诗歌鉴赏 培优练习(含答案)附详细答案

20诗歌鉴赏高一语文诗歌鉴赏培优练习(含答案)附详细答案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释】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B解析:(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1)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2)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李端《关山月》阅读答案及赏析

关山月李端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
回轮照海远,分彩上楼长。
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
只应城影外,万里共胡霜。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二句写戍守的边关榆叶枯黄,让人秋意极生,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感情基调。
B.第五句既照应首句“露湿”写霜露寒冻,又从侧面表现出边关的苦寒和戍卒的艰辛。
C.第六句中“兵疲”写戍卒因战争频繁而疲惫厌倦,表达了对战乱频仍的厌恶之情。
D.第七、八句与苏轼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异曲同工,表达出相似的美好愿望。
15、这首诗紧扣“月”来写,前四句与后四句在写“月”上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阅读答案:14、B【选项分析】“侧面表现出边关的苦寒和戍卒的艰辛”分析错误,第五句通过“水冻”“频移幕”直接表现边关的苦寒和戌卒的艰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15、【参考答案】①前四句着重写景,正面直接写“月”。
第一句写月之“苍苍”突出边关夜晚的月色朦胧;第三句写月轮运转,皎洁的月光照耀着远处的大漠,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第四句则写出月光的动态美与情态美。
(3 分)②后四句着重叙事抒情,侧面间接写“月”。
以月下“数望乡”“城影外”写戍卒多次眺望家乡而不得归,表达出戍卒在孤独处境中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分)诗歌鉴赏:首联“露湿月苍苍,关头榆叶黄”,写露水湿重,月色朦胧,边关榆叶枯黄。
虽言简而意实多,“苍苍”突出关山夜晚月色朦胧的状态。
关山之地榆叶尽黄,让人备感秋意,为全诗定下凄清的感情基调。
颔联上句“回轮照海远”,写月轮运转,月光皎洁,照耀着远处的大漠,突出月夜的空阔明净。
下句“分彩上楼长”是近距离的定点描写,“上”与“长”两字写出月光的动态美与情态美。
颈联“水冻频移幕,兵疲数望乡”,写戍卒因“水冻”而不断移动帐篷,照应首句“露湿”,通过写露水结冰能够压倒帐篷来表现边塞的苦寒。
戍卒因为战争频繁而疲惫厌倦,多次眺望家乡,表达出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战乱频仍的厌恶之情。
卢照邻《关山月》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关山月
卢照邻
塞垣①通碣石②,虏障抵祁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③北,光断玉门前。
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
【注】①塞垣:指边塞。
后也指长城、边关城墙。
②竭石:在今河北昌黎之北。
③金岫:指金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空间上写边疆战线漫长、战事紧张,交代了戍边
将士们不能回归故乡的原因。
B.颈联写将士渴望与明月一道探访亲人却不能,有张若虚
名句“愿逐月华流照君”之意。
C.尾联直抒胸臆,希望家中的妻子不时看看天上南归的鸿
雁,它们会捎去自己的思念。
D.这首诗的整体意境清冷孤寂,表现了将士们戍守边疆的
决心和对家中亲人的惦念。
15.有的版本把尾联中的“寄言闺中妇”改为“寄书谢中妇”
(谢:道歉)。
有人认为“寄书谢中妇”更好,结合作品
分析为什么?(6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关山月①
陆游
和戎②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
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令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
遗民③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注】①关山月,乐府旧题,此诗作于陆游罢官闲居成都时。
②和戎:原意是与少数民破和睦相处,实指宋朝向金人屈膝求安。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下诏与金人第二次议和,至作者作此诗时,历时为十五年。
③遗民:指金国占领下的中原百姓。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先以“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总领全诗,与下文描述的场景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
B.诗歌忌重字,但“将军不战空临边”与“沙头空照征人骨”
二句复用“空”字,看似败笔却正好将“将军”“征人”的生
活命运构成了鲜明对比。
C.“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写出了从军将士的无所事事,他们只有以阵阵刁斗声送走一轮又一轮的明月,在百
无聊赖的生活中打发时光。
D.最后两句写诗人眼看着沦陷区的百姓惨遭金人蹂躏,看见他们伤心落泪,盼望宋军能够北伐收复失地。
15.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借诗中三类人的不同境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态度。
(6分)
14.(3分)D 【解析】最后两句为虚写,是诗人想象之情景而非“眼看着”。
15.(6分)一是豪门贵宅中的文武官员,莺歌燕舞,不思复国;一是戍边战士,百无聊赖,报国无门;一是中原遗民,忍辱含垢,泪眼模糊,盼望统一。
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政策的谴责,对抗敌爱国将士、遗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