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山月

合集下载

陆游《关山月》原文、注释及解析

陆游《关山月》原文、注释及解析

陆游《关山月》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关山月[宋] 陆游和戎诏下十五年②,将军不战空临边③。

朱门沉沉按歌舞④,厩马肥死弓断弦。

戍楼刁斗催落月⑤,三十从军今白发。

笛里谁知壮士心⑥,沙头宽照征人骨。

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⑦。

遗民忍死望恢复⑧,几处今宵垂泪痕!〔注释〕①本篇选自陆游《剑南诗稿》。

是作者于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初春在成都范成大幕府任参议官时所作。

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旧题。

②和戎诏,指“隆兴和议”。

孝宗于隆兴元年(公元1163年)下诏,以“和戎”及派遣金国通问使等交朝臣讨论,次年即与金议和,至陆游作此诗正十五年。

和戎,古指与外族讲和;这里是指宋王朝对女真(金)贵族屈服。

③临边,巡守边境。

临,到。

④朱门,古代贵族豪门的住宅,因其门多漆为朱红色,故称。

沉沉,形容屋宇深邃。

按,打拍子。

⑤戍楼,边地用来警戒、守望的岗楼。

刁斗,古代一种军用锅,铜制,有柄,三脚,晚上兼用作巡守报更的器具。

⑥笛,指羌笛。

王昌龄《从军行》有“更吹羌笛关山月”句。

⑦逆胡,指女真(金)贵族统治集团。

金自建国至灭北宋,已传国五世。

⑧遗民,指北方沦陷地区的民众。

〔解析〕《关山月》是宋孝宗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作者五十三岁在成都时所作。

当时诗人虽被罢职闲居,但寂寞中不忘恢复失地,悲愤中更向往战斗。

由于宋高宗长期采取投降政策,南宋王朝一次又一次地向金屈辱求和,继绍兴和议(公元1154年)之后,又签订了隆兴和议(公元1164年)。

这次和议不仅被金索去四州之地和岁币20万,且议定宋金为侄叔之国,这实际上等于承认了金国统治者继续侵占中原的合法性,统一祖国的大业再次被葬送。

诗人胸怀壮志,但始终报国无门,只好把一腔爱国热情倾注于笔端。

七言古诗《关山月》就是一篇很有代表性的爱国诗歌。

作者借戍边将士的口吻评述时事,抒发对朝廷文恬武嬉不图恢复失地的愤恨。

全诗十二句,四句一层,共分三层。

首句“和戎诏下十五年”,即点明时代背景,揭示出造成诗人所痛恨的社会现实的总根源。

《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1关山月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陈上祈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古诗简介《关山月》是南北朝时期诗人徐陵用汉代乐府古题吟咏故事的一首抒情五言诗。

全诗通过将士征战四方的历程,影射出思念之情,期盼战争尽快结束,表达了诗人反对战争,向往和平的心情。

翻译/译文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征人思乡怀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时正站在高楼上,对着窗户遥望远在边关的我而没有睡觉。

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

战争局势如此紧张,从军征战何时能够还乡。

注释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题。

②关山:边境要塞之地,指征战人的所在地。

三五月:阴历十五的月亮。

③客子:在外地出游或出征的人。

秦川:指关中地区,泛指今陕西、甘肃、秦岭以北的平原地带。

④思:想到。

妇:指客子的妻子。

这句和下句时客子想象的情景。

⑤当:对着。

未眠:没有睡觉。

⑥旗:星名。

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认为它代表战争。

《史记·天官书》:“房心东北曲十二星曰旗。

”映:照耀,映照。

疏勒:汉代时西域的诸国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疏勒县。

⑦云阵:就是阵云,像兵阵一样密布的浓云。

祁连:山名,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天山。

⑧战气:战争气氛。

⑨从军:在军队中服役。

复:又,再。

创作背景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徐陵奉命出使东魏,后因侯景之乱,被迫留在邺城达7年之久,不得南归,因此其诗风有所变化,写出了一些富有真情实感,为人所称道的诗篇。

《关山月》就是这一时期写下的一首描写边塞风光的诗。

赏析/鉴赏《关山月》是一首较有感染力的抒情诗,引用汉代故事描述了因战事而离别的夫妇间相思之衷情与哀愁。

诗人又巧用十五圆月作引子,抒发了内心的深情。

此诗虽只有简洁八句四十个字,但写得情景交融,历历在目,呈现出一幅征夫思妇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图。

诗人基于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

【诗歌鉴赏】李白《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歌鉴赏】李白《关山月》原文及翻译赏析李白《关山月》原文月亮从天山升起,云海浩瀚。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在汉朝,白登路,胡向青海湾窥视。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驻军的客人看着边境的颜色,想着要回来。

他的脸多苦啊。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李白《关山岳》札记、关山月: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

”2.天山:祁连山。

今天,它在甘肃和新疆之间绵延数英里。

由于汉代匈奴人称“天”为“祁连”,祁连山也被称为天山。

3、玉门关: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此二句谓秋风自西方吹来,吹过玉门关。

4.下一步:指出士兵。

白登:现在山西省大同市东部有白族登山活动。

汉朝高祖刘邦率领军队远征匈奴。

他在白山被匈奴人围困了七天。

《汉书·匈奴传》:(匈奴)在白登七日包围了高帝颜师古注:“白族登山在平城东南部,距平城十多英里。

”5、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窥伺,侵扰。

青海湾:即今青海省青海湖,湖因青色而得名。

6.产地:自始;总是《易坤》:“大臣杀王,儿子杀父,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

它的起源正在逐渐消失。

”7、戍客:征人也。

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色:一作“边邑”。

8.高层建筑:在古代诗歌中,高层建筑通常被称为闺房,这里指的是守卫边境的士兵的妻子。

“明月照在高楼上,流光飘荡。

高楼上,不仅仅是悲伤。

”这两句话应该是这样的。

李白《关山月》翻译一轮明月从天山上升起,在浩瀚的云海中盘旋。

萧瑟的秋风吹拂着明月,穿过雄伟的玉门关口,照耀着守卫边境的士兵。

在这荒凉的山口,征兵们不禁让他们想起这里频繁的战争:过去,汉朝高祖皇帝被匈奴的白山环绕;胡人的军队仍然盯着青海湖。

这里一直是易夏作战的地方。

多少战争土壤被扔到了土塞外面,埋在了骨头和黄沙里!士兵们看着月光下荒凉的边缘颜色,脸上露出一种悲伤的乡愁表情。

想到家里的妻子,她一定是倚在楼上,期待着招聘人员的归来,望着月亮叹息。

李白《关山月》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白《关山月》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

李白《关山月》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关山月》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②,胡窥青海湾③。

由来征战地④,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⑤,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⑥,叹息未应闲。

注释:①关山月:是古乐府《鼓角横吹》十五曲之一。

②下:出。

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市东。

汉高祖与匈奴在白登作战,曾被围七天之久,这句是指汉兵突围之事。

③窥:窥伺。

青海湾:即青海湖,在今青海东北部。

④由来:从来。

⑤戍客:守边的士兵。

⑥高楼:这里指在高楼上面的戍客的妻子。

译文: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赏析:这首诗揭示了战争所造成的巨大牺牲和给征人及其家庭带来的巨大痛苦。

全诗如同一幅由关山明月、沙场哀怨、戍客思归三部分组成的边塞图长卷。

前一部分展现了一个广阔浩茫的境界,气势雄浑豪壮,令人叹绝。

中间写征战之地,“汉下”、“胡窥”两句笔力雄健,“下”、“窥”二字,极其形象地点出互相争夺的态势。

由此归结出“无人生还”的残酷现实。

语极沉痛,哀怨之情,溢于言表。

结尾部分戍边将士见云月苍茫,感受着长风浩浩,思归之愁苦见于颜面。

他们又推想自家高楼上的妻子因怀念征人而叹息不止。

如此便将以上那幅万里边塞景、古来争战图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

戍客之思念便显得格外深远。

戍客之苦颜与思妇之叹息相映作结,也更衬托出戍边将士的思归之苦。

关山月(李白)原文及赏析

关山月(李白)原文及赏析

关山月(李白)原文及赏析关山月(李白)原文及赏析关山月明长建都,万里寒光生积雪。

百战洗尽铅华尽,谁伴皇州月无边。

原文: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天涯明月色,应是离别晚。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李白的《关山月》是一首以月亮为背景的诗歌,通过描绘远离家园的边塞士兵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人们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之情。

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和意象,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情感。

首先,诗中通过描绘明亮的月亮出现在天山之上,落在苍茫的云海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

月亮被比作一盏明灯,在长风的吹拂下,飘荡在万里的边疆线上,给边塞的士兵带来了曙光的希望和温暖。

这一描写,既展现了自然界的壮丽景色,又暗示了边塞士兵艰苦的生活环境。

其次,诗人以叙事的方式,描绘了汉朝的边界白登道和胡人的青海湾。

白登道是古代汉朝与边境地区的通道,而青海湾是胡人的领地。

通过描绘这些具体地名,诗人增强了诗歌的细节感和现实感,使读者更好地感受到边塞士兵历经战乱的无情和孤独。

接着,诗人描写了边塞的士兵远离家园和亲人的艰辛。

在那孤寂的夜晚,士兵们站在高楼上,凝望着远方的边塞和故乡,内心充满了对亲人和故土的思念和忧伤。

他们深深地叹息着,但是他们不能放下身上的责任,只能默默地承受着困苦和战斗的压力。

最后,诗人通过写月亮的变化,表达了人生的离别和变幻无常。

月亮在天涯的边塞上照耀着,但是它也会有阴晴圆缺的变化。

诗人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句子,表达了人生中的悲欢离合和变化无常,一切皆不可掌控。

最后,诗人以美好的愿望结尾,希望人们能够长久地安好,与明亮的月亮共同享受宁静和美好的时光。

整首诗以月亮为中心,以边塞士兵的边塞生活和离别之情为线索,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和意象,使诗歌充满了壮丽的景色和深刻的情感。

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

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

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关山月》是汉代乐府歌曲之一,属于“鼓角横吹曲”,是当时守边将士经常在马上奏唱的。

李白这首诗在内容上仍继承古乐府,但笔法独到,翻古意而又有所创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白《关山月》全诗及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处】唐·李白《关山月》【原文】《关山月》[唐] 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翻译与金人议和的诏书已经下了十五年,将军不作战白白地来到边疆。

深广、壮丽的贵族府里按着节拍演歌舞,马棚里的肥马默默死去、弓弦朽断。

守望岗楼上报更的刁斗催月落,三十岁参军到如今已经白了发。

从笛声里谁人知道壮士的心思。

月亮白白地照射着出征将士的骨头。

中原一带的战争古代也听说有,但哪有异族统治者能在中原传子传孙?沦陷的人民忍痛生存盼复国,今天晚上有多少地方的民众在流泪!注解:胡:这里指吐蕃。

① 关山月,属乐府“鼓角横吹”曲,多写离别的哀伤。

唐玄宗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唐王朝与外族不断爆发战争。

李白借此乐府旧题,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② 天山,祁连山,位于甘肃省西北部。

匈奴语呼天为“祁连”,故祁连山亦称天山。

③ 玉门关,为古时通往西域的要道,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

此处泛指西北边地。

④ 下,出兵。

白登,山名,在今山西省大同市东。

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汉高祖刘邦曾在白登山附近与匈奴作战,被围困七日。

窥,窥伺,侵扰。

青海,湖名,在今青海省东北部,唐军在此曾多次与吐蕃交战。

⑤ 戍客,指戍边将士。

⑥ 高楼,戍边将士妻室的居所。

韵译: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关山月古诗意思解释

关山月古诗意思解释

关山月古诗意思解释唐诗《关山月》的解释如下:一轮明月从祁连山升起,穿行在苍茫云海之间。

浩荡的长风吹越几万里,吹过将士驻守的玉门关。

当年汉兵直指白登山道,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里就是历代征战之地,出征将士很少能够生还。

戍守兵士远望边城景象,思归家乡不禁满面愁容。

此时将士的妻子在高楼,哀叹何时能见远方亲人。

原文:《关山月》唐代: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借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五古。

此诗写远离家乡的戍边将士与家中妻室的相互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李白看见征战的场景,因此他感叹唐朝国力强盛,但边尘未曾肃清过。

此诗就是在叹息征战之士的苦辛和后方思妇的愁苦时所作。

讲解: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唐代著名诗人。

李白天宝初年入长安,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

璘起兵,事败,流放夜郎(在今贵州省)。

中途遇赦,至当涂依李阳冰,未几卒。

唐代虽然国力强盛,但边尘战事却从未曾停息过。

李白的这首《关山月》就是一首反映当时无数戍边将士及其后方思妇愁苦的力作。

作品从描绘边塞特有的风光写起,描述了战事的残酷及征夫与思妇两地相思的愁苦。

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向往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长风”,“明月”,“天山”,“玉门关”,这些景象都是西北边塞特有的。

诗人就是抓住了这些特有的景象开篇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苍茫、辽阔的边塞风月图。

“天山”,“明月”升于其上,穿行于云海之间;“玉门关”,“长风”跨越几万里,几度吹过之所。

特定的景物,界定了诗人起笔的立足点,是在西北边塞;界定了时间,是在边关的夜晚。

但凡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玉门关以西,历朝历代都是边关要塞。

李白《关山月》赏析《关山月》唐诗原文翻译

李白《关山月》赏析《关山月》唐诗原文翻译

李白《关山月》赏析《关山月》唐诗原文翻译李白所创作的《关山月》中表面上似乎只是写了自然景象,但只要设身处地体会这是征人东望所见,那种怀念乡土的情绪就很容易感觉到了。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关山月》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注解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围困七日。

①关山月:古乐府诗题,多抒离别哀伤之情。

②天山:指祁连山,位于今青海、甘肃两省交界。

③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古代通向西域的交通要道。

④白登:白登山,在今大同东北。

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胡:此指吐蕃。

窥:有所企图。

⑤戍客:驻守边疆的战士。

边邑:也有作“边色”。

“边邑”在古代泛指边境地区。

⑥高楼:古诗中多以高楼指闺阁,这里指戍边兵士的妻子。

《关山月》翻译巍巍天山,苍茫云海,一轮明月倾泻银光一片。

浩荡长风,掠过几万里关山,来到戍边将士驻守的边关。

汉高祖出兵白登山征战匈奴,吐蕃觊觎青海大片河山。

这些历代征战之地,很少看见有人庆幸生还。

戍边兵士仰望边城,思归家乡愁眉苦颜。

当此皓月之夜,高楼上望月怀夫的妻子,同样也在频频哀叹,远方的亲人啊,你几时能卸甲洗尘归来。

《关山月》韵译皎洁的月亮从祁连山升起,轻轻漂浮在迷茫的云海里。

长风掀起尘沙席卷几万里,玉门关早被风沙层层封闭。

白登道那里汉军旌旗林立,青海湾却是胡人窥视之地。

自古来这征战厮杀的场所,参战者从来不见有生还的。

守卫边陲的征夫面对现实,哪个不愁眉苦脸思归故里?今夜高楼上思夫的妻子们,又该是当窗不眠叹息不已。

《关山月》讲解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东),唐代著名诗人。

李白天宝初年入长安,荐于唐玄宗,待诏翰林。

后漫游江湖间,永王李璘聘为幕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山月的艺术风格
摘要:
本文作者通过通过从美术书籍与报纸刊物中阅读有关文章,并实地到宁波美术馆参观的方法,对关山月有了一定了解,并对他的艺术风格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通过此文是自己与读者对关山月能够有更加深刻、全面的了解。

关键词:
爱国写实融汇创新
引言:
岭南画派,是20世纪初至四十年代在国名革命运动和明主革命思潮的推波助澜下而崛起于中国画坛的一个重要绘画流派。

关山月是岭南画派的三位创始人之一—高剑父的学生。

他继承和发扬了岭南画派革命的艺术观点和鲜明的艺术主张,是中国画革新的先行者、新国画的开拓者—岭南三杰的后继之人,为发展岭南文化、弘扬中国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且他热心美术教育事业,并在此方面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

今天,我们主要从关山月的艺术风格入手,分析他的画风,并对岭南画派和中国画坛有一定的了解。

正文:
—、艺术当随时代
岭南画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提倡艺术的写实性,关山月深受恩师高剑父革新艺术思想与艺术表现时代的影响,其作品紧密联系社会现实,反映实施政治与人民疾苦。

为了提醒并明确自己的艺术创作意义—服务社会,他还专门为自己刻了“艺术当随时代”“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九十年代”一系列印章①,其创作宗旨跃然纸上。

1937年抗日烽火燃遍神州,关山月积极用画笔宣传抗日。

不久小学停办,山月失业。

1938年师生一同去四会县画画,遇日机空袭而失散。

广州又被日寇占领,关山月流浪了两个多月。

丧权辱国的社会现状激发了关山月强烈的爱国情怀,他怀着一颗火热的爱国心,带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之情,画了数十幅表现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有《三灶岛外所见》、《渔民之劫》、《艇娃》,曾于1939年参加莫斯科中国画展;还有《游击队之家》、《中山难民》、《拾薪》与长卷《从城市撤退》先后在澳门、香港、广州举办的《抗战画展》中展出。

28岁的关山月血气方刚,一腔报国激情,决计离开澳门到抗日前线用画笔当武器,投入抗日救亡的宣传运动中。

在战乱的年代,长期跋涉西南、西北荒野山区与大漠沙海。

他依靠热爱艺术的精神,勇进不疲,奔走万里,创作了大量反映抗日战地风采、关内塞外风光与描绘啼饥号寒难民及边陲少数民族的生活的作品,如《塞外驼铃》、《祁连牧居》、《黄河冰桥》、《驼群晚憩》、《蒙民迁徙图》、《冰河饮马》等,还临摹了60余幅敦煌壁画。

解放战争后,关山月是全国第一次文代会代表,深感自己昔日是“穷画人”、“卖画流浪汉”,而今成了国家主人,由衷的拥护政府,积极参加了土改运动。

他认真学习毛泽东文艺思想,顿有“如鱼得水,如鸟归林”的感觉,经常下乡下厂,接触工农兵,切实的贯彻党的文艺方向、方针,艺术上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追求。

“文革”时期,关山月与所有的“臭老九”一样,挨批斗、进牛棚……但一
有创作机会就孜孜不倦的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探索。

七十年代他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联系时政的作品:《南方油城》、《万山红遍》、《长城内外尽朝晖》、《星火燎原》、《天山牧歌》、《游龙出海》、《戈壁绿洲》、《红土壮新苗》、《松梅颂》等优秀作品。

他始终高扬岭南派二高一陈(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守旧遏天地造化,迎新起古今波澜”知变善变,不断革新的精神,真正做到了“艺术当随时代”! 二、折衷中西、融汇古今
原有的国画表现图式、描绘技法,不能很好的完成新内容、新思想的现代绘画(新国画)使命。

岭南画派以其具备的传统国画的功力和掌握的西洋画法,大胆的提出了“折衷中西、融汇古今”的艺术主张,并进行艺术实践。

例如在长卷《从城市撤退》中,他以熟练的没骨法画日寇飞机轰炸的情形,对城市楼房用明暗法渲染,突出其立体感。

而村野的人物、山水,则以线条勾勒为主,把中西技法较好的结合起来。

《从城市撤退》②
他保留了古代遗留下来的有价值的条件,而加以补充着现代的科学方法。

他执着研究西洋画之写生法及几何、光阴、远近、比较各法,以一己之经验,乃将中国古代画的笔法、气韵、水墨、赋色、比兴、抒情、哲理、诗意,那几种艺术上最高的机件通通保留着,至于世界画学诸理法亦虚心去接受,撷中西画学的所长互作微妙的结合,并参以天然之美,万物之性,暨一己之精神而变为现实之作品。

正如高奇峰所构想的那样:
新国画是综合的、集众长的、真美合一的、理趣兼到的;有国画的精神气韵,又有西画之科学技法。

我之艺术思想、手段,不是要打到古人、推翻古人、消灭古人,是欲取古人之长,舍古人之短。

所谓师长舍短,舍其不和现代的,不合理的东西。

是以历史的遗传与现代学术合一之研究,更吸收各国古今绘画之特长,作为自己之营养,使成为自己之血肉,造成我国现代绘画之新生命。

——《我的现代绘画观》【1】三、雅俗共赏
由于岭南画派疾呼艺术革命的方向和重要内容是文艺大众化的思想,因此,“大众化”的新的国画必须符合“雅俗共赏”的标准与要求。

朱自清在《论雅俗共赏》一文中说:“所谓现代的立场,按我的了解,可以说就是“雅俗共赏”的立场,也可以说是偏重俗人或常人的立场,也可以说是接
近人民的立场。

”【2】
关山月为了使“雅”和“俗”这代表着两个艺术层次的艺术欣赏者“共赏”,在创作作品时,首先站在广大人民大众的立场上,了解占大多数的常人或称“俗人”的欣赏要求和欣赏习惯,从而使创作出来的作品大众看得懂,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同时又没有因为要迁就广大人民欣赏水平而降低作品的艺术水准,仍以高水平的艺术表现技巧去描绘、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

他的这种追求是对艺术更高的要求。

体现他这一创作理念的最好典范莫过于《俏也不争春》了。

《俏也不争春》③
画面上每只苍劲挺拔,直冲云霄,如铜枝铁杆般的形象爆发出昂扬向上的生命力与斗志。

红花似火,开的繁茂旺盛,一种革命的激情与“红色政权”的燎原之势跃然纸上。

在创作手法上,他沿袭了古代文人作画时注重骨法、线条的传统,熟练地运用用笔用墨的对立统一法则,用轻重、强弱、缓急、疏密、粗细的线条恰如其分地表现梅枝的虬劲与梅花的生命力,充分表达自己对革命人士的钦慕、赞许以及对“红色政权”的拥护。

驾驭手中之笔运行急缓、用力强弱、运腕转折、纵横挥写,线贯气连,一气呵成,皆自如有神,毫无阻滞之病。

画面以红色与墨色为主,但是线条与色彩的关系处理得很好,线不碍色、色不伤线,相辅相成,融合统一。

整体而观,骨力有神,色彩鲜亮,线条富有节奏变化,色彩现出热烈奔放的韵味。

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关山月以“全方位”变旧开新的抱负,脱离老师高剑父的影响,努力的塑造具有自己个性的艺术面貌,画出《漓江烟雨》、《雨后云山》、《静静的山村》、《图门江上》、《林海》、《牡丹江》、《新开的公路》等一批构思新颖、意向高远、设色清雅、格趣飘逸的新作。

他与傅抱石合作陈列于人民大会堂的巨幛《江山如此多娇》,汇万里河岳于一图、写四时季节于一景,冉冉上升的红日照耀着幅员辽阔,充满生机的中华大地,多么壮美、多么动人!艺术上力求创新开拓、反对重复自己与重复别人,追求“迎新起古今波澜”、“更新那问无常法,化古方期不定型”与“一法难能在,
千篇信不同;图无彼此貌,笔有个人风”的境界。

《江山如此多娇》④
《煤都》⑤
为了达到确立自己艺术风格的追求,他访问江西苏区、上井冈山;下湛江参加堵海劳动;北去东北三省访问;赴山西大寨参观学习……1959年出访欧洲法国、比利时、荷兰、瑞典,可谓阅尽人间风光、感悟苍生百态,以熔铸富有时代色彩与独具个人面目的艺术。

如《煤都.》这个在传统山水画中没有人表现过的题材,煤矿是没有苍翠林木和起伏的山峦,只有平板的煤层、单调的色彩,是极难用国画形式表现的。

可是关山月被壮观的煤矿与工人艰苦的劳动所感动,千方百计去画好《煤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关山月不仅在绘画创作、绘画理论上有可喜的成果,同时在培育中国画新人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据介绍,解放初期,彩墨画被认为是过时的,封建的东西,不被重视,后来,潘天寿与关山月一起写信给周总理,指出彩墨画不应该这么叫下去,应该改叫中国画。

周总理对这个问题很重视,彩墨画后来就正式该叫中国画。

这样,中国画就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发展也特别快,在世界上也是引人瞩目的。

中国画的确立,对中国美术史是一大贡献,这里有关老的功劳。

论余
虽然关山月的艺术成就在国内外都享有极高的声誉,可是文艺界长期受到极左路线的干扰和影响,尤其是“文革”时期“四人帮”给文艺创作设置的种种禁区和重重关卡,强调“主题先行”、“三突出”之类违背艺术发展规律的条条框框,给艺术创作者造成沉重的精神桎梏。

关山月在这种淫威下也深受其害,不免有“把艺术的真价降低来迁就大众”的创作倾向,使他的一些作品染上了图解式、标语口号化的浅俗之风,追求一览无余、一看便懂与色彩花花绿绿的热闹效果。

这些关山月也是有所察觉的,为了纠正这些不利倾向,使艺术更上一层楼,他不顾80高龄,还乘风破浪踏上遥远的西沙群岛深入生活,真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3】纵观关山月的艺术生涯,一直是在不断创新、完善中度过的,他无疑是中国画史上不可忽视的一颗耀眼的明星!
注释:
①图摄于宁波美术馆关山月美术作品展厅;
②取自搜狗网站
③④⑤取自百度网站
【1】高奇峰——《我的现代绘画观》
【2】朱自清——《论雅俗共赏》
【3】曹操——《龟虽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