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文化融合看新武侠小说_张巍

合集下载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当代武侠小说的创作和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当代武侠小说的创作和发展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当代武侠小说的创作和发展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小说以武功为主题,以武侠人物为主角,讲述一个个惊险刺激、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

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大都发生在明清两代,其形式和内容具有非常明显的时代特征。

然而,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变迁,武侠小说的创作与发展也开始走向现代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方向。

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与特点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可以追溯到明代。

这时候中国社会政治经济的进步,出现了一些富裕的中产阶级,他们对于文学有着很高的兴趣。

同时,这个时期的中国也开始变得更加多元、丰富,文艺作品也随之出现了很多不同的流派。

武侠小说便是其中一种。

传统武侠小说的主人公多为出身低贱的武林高手。

他们因为道义、情感或者利益等方面的原因,在江湖世界里四处奔波、冒险,与各种神秘怪异的武侠人物斗智斗勇,最终铲除邪恶、保卫真理、得到爱情、功夫修为突破等。

在传统武侠小说的创作中,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出了一个充满传奇、神秘、惊险的武侠世界。

这个世界中的道义观念、爱情观念、人物塑造等方面也影响着后世文艺作品的发展。

当代武侠小说的创作与发展虽然传统武侠小说依旧在社会流传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也不容忽视的是,它与现代社会之间的距离是越来越远了。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生活方式、社会价值观的变化,曾经对传统武侠小说感兴趣的读者们已经有了更多元化的阅读选择和文化消费模式。

针对这种情况,当代武侠小说的创作也开始呈现一定的复杂性。

一方面,现代武侠小说的创作在主题与艺术风格上都表现出了更多的多样性。

比如,有些武侠小说将情感元素、社会现实等因素融入进去,塑造出更具社会意义的武侠小说。

另一方面,现代武侠小说的读者也更加注重作品整合文化元素、多样性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他们也渐渐不满足于单调、传统的武侠小说,更愿意尝试新鲜的表现手法、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如今的武侠小说,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讲述武功、江湖、往事。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

浅谈欧洲骑士文学和中国武侠小说的异同我曾经在翻译“武侠小说”这个非常富有中国特色的词语到英文时遇到了一个颇为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在西方文化中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应的词语,可以表达出“武侠”二字的含义。

有些人说,应该把“武侠小说”翻译成“chinesekongfunovel”,我不敢苟同,因为如果把这段英文翻译回来,意思将是“中国功夫小说”。

作为一个武侠文学爱好者,我一直十分反对把武侠和功夫划等号。

这也是我长时间以来坚持认为港台也好,大陆的也好,很多影视作品不能冠以“武侠”之名,顶多也就是个“功夫”之名的原因。

读过武侠小说的人知道,武侠不当只一个武(诚然武也相当重要),还得有侠(其实还不止侠),如何把武之外的东西翻译过去呢?迷惑中的我发现了另一种翻译――“chinesechivalrousnovel”,也就是“中国骑士小说”。

这种巧妙的翻译不禁让我拍案叫绝,诚然,骑士文学和武侠小说还是有许多地方差异很大,但确实在某些方面和武侠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样的翻译至少把词整个的意境译了过去。

而究竟哪些地方相通,哪些地方又不同呢?今天我就想就这个问题谈一谈自己的观点。

(一)根源比较首先我想要对照一下两种文学的根源。

欧洲骑士文学和基督教宗教文学,就是欧洲中世纪两种最重要的文学想象。

两种文学可以说道“二元对付”而又“互相扩散”的。

必须存有骑士文学,必然先存有骑士这一类人。

徐葆耕先生对骑士的定义简单明了:“当时(指中世纪,笔者备注),各个国家之间经常地出现战争。

多数国家的国王都存有一支亲信部队,用中国的名词来说就是?御林军?。

这支队伍就是由一些中小地主子弟共同组成,后来也存有一些贵族青年出席。

部队的成员不同于通常的平民,具有贵族化女性主义。

他们比较存有文化,过着很清贫的生活。

每个人都存有一匹可爱的马,形成了所谓的骑士阶级。

”[1]而武侠小说里的侠客们却并不如此。

骑士与侠客的第一小差异是,侠客的定义十分之甚广,没紧固的职业、性别、年龄等建议。

谈新武侠小说的多元价值

谈新武侠小说的多元价值

谈新武侠小说的多元价值王灿【摘要】After the four big masters Jin Yong,Gu Long,Liang Yu-sheng and Wen Rui-an,the main theme of the new swordsman novel turned to innovation,creation and change.Cheerfully,through puzzling and paining,a large number of 1970s or 1980s new writers and their original works break out successfully.Their works bring many changes and multiple values from the aspects of history,culture,aesthetic and spirits.%自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这新派武侠四大家之后,超越与突破、创新与求变成了新时期武侠小说创作的核心主题。

令人欣喜的是,在经历了困惑和阵痛之后,一大批"70后"乃至"80后"的新武侠作家及其作品成功地破茧而出。

他们的创作既给武侠小说带来了种种新变,也从历史、文化、审美、精神等层面彰显了自身的多元价值。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30)010【总页数】3页(P47-49)【关键词】新武侠小说;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审美价值;精神价值【作者】王灿【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2武侠小说可以说是我国通俗文学大观园里的一朵奇葩。

它自唐传奇而发端,历经宋话本,由短制而章回,波澜壮阔,形成传统。

而新派武侠小说从风行到繁荣,则与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四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正是由于他们对传统武侠的改造,因而,他们的创作被称为新派武侠,亦因为他们四人硕果累累,故常被读者合称为“新派武侠四大家”。

新武侠,还革不了金庸的命

新武侠,还革不了金庸的命

问。 题
金庸在 17 后 出生的一代新人,他们所依 附的写作斗 92
这写者多中大 文’ 批 作 大 是 国 陆“革
年写完 Ⅸ 鹿鼎记》 台与前辈完全不 同,网络 时代 的写 作让佰 之后 , 从此封笔。 们的作品带有更多与读者互念也有了很大变化 ,“ 如果 侠 作 品 中 的 人 金庸所面临的是后殖民时代对 民族压迫和 物,早已超 出了 人性禁锢 的反抗 。其 作品的支柱是哲学主
写作天赋和努力,都会被笼罩在金庸的阴影 的情节 可以千变万化 ,但是这个套路却

_ _
;里无从脱身。北京大学 中文 系教授孔庆东 有推陈 出新。而这 也是武侠作品失去许客
骱旭
还记得 自己 在上世纪 8 年代刚刚接触 到金 新生代读者的缘 由。 0
i 庸武侠小说时的景象,“ 读完后,感觉很绝
修 遵 E 侠客 以 抗自 罗 》 的 是对 己
个人的追问,对
新武 侠 的作者 们 显然意 识 到 了这一
限来遥地。 。逍天问
j Ⅸ 的 曼荼罗》 、王晴川


所 武 文 创 点 在 们 作 中这 武 味 豆 有 侠 学 , 他 的 品 , 种“侠 ”
J 1 作者来说 ,他们 多地被一些现代性的元素所替 代,甚至在
皂 众人的关注。这一波大潮发端于上
“ 金庸 时代”的空档一直持续 了 3 后 0
)年代末, 0 近年来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叉 近两年 ,大陆出版的有关武侠题材
武侠的后金庸时代
对 于武侠迷来说 ,能停 留在金庸 时代
全世界的华人读者创 制出一个 自成体 系的
多年,尽管无人能够超越金庸所树立的高
i 波从 20 02年开始注意到,除了港台 他们大多有着较高的学历,许多作者甚至毕 过往。尽管其后来者也有如古龙这样另辟蹊 莛 文学作者外 ,在大陆也存在一批武 业于理工科,这为他们的作品带来了更多样 径 、巍然成家的人物 ,但无论怎样,武侠文 爱好者。他们 自发地写作,先是发 的知识背景。韩云波将这个现象称之为 “ 大 学写作的衰落却是不争的事实 习 络上,进而进入纸质媒体,一点一 陆新武侠”的崛起。

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武侠小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浅谈武侠小说与中国文化武侠小说是中国的国粹,它立足于中国传统的侠义精神和中华武功,它最能体现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武侠小说以其通俗的语言,精彩的格斗场面,深刻的哲理性,受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欢迎,更主要的是,它与中国文化有着—脉相承的关系。

能从各方面解读武侠小说,能会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进一步的了解。

提起武侠小说,人们大多认为那只不过是一些虚构的故事罢了,娱乐尚可,没有什么深层的意义。

但人们也不会否认,一些经典之作不但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而且将主人公的人生轨迹与基本真实的历史大背景融合,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成长经历,宣扬正义与光明。

在让人读完之后,不禁畅想:历史中是否真的会有这类人呢?小说的作者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构建了一个看似极为真实的虚幻世界。

通过对大量武侠著作的阅读,我想谈一下小说中反映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人的思维方式。

说武侠,当然不能不说其中的武功。

所有的武侠著作中,都有一个共同点:掌门人的功夫总高于手下所有徒弟,而且以被徒弟超越为耻。

当然,这一点对小说主人公往往不成立。

古代的老师总认为被学生超越是一种耻辱,在教授武功时,都下意识地留了一手。

其实从武侠上看来,那些最神奇的武功的精髓往往并不是表面的一招一式,而是对武学的理解。

师父在教徒弟武功时,往往有意识地保留了自己通过江湖经验得来的这些精髓,而只传授招式。

这样就造成只有那些天生的武学奇才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以常人的智力与悟性,这一生恐怕都难窥武学之奥妙。

虽然大家都深知这一点,但从来没有人著书立说,讲出习武者应当具备的思维方式。

这其实和中国古代逻辑学的缺失是相同的。

人们总是依靠非凡的天赋才能达到很高的高度,而这武学上的进步速度,似乎就是人类最高智力进化的速度。

几乎所有人都墨守成规,遵照师父的教导,苦练招式。

人们的教育成了复制前人的行动。

这样就导致人类对那些精髓的理解长时间地停留在一个层次。

推到高处,这或许就是国人在科技或者思想方面进步缓慢的缘由。

读过武侠的人几乎都有这样一个感觉,小说中很少有提及普通百姓。

论“新武侠小说”创作新变

论“新武侠小说”创作新变
的武侠 小说 是 不满 意 的 ” J ¨ 。也 正 因如 此 , 超越
读者惊奇。二者 的突破、 创新也使得很大一批新 武侠作 家纷 纷仿效 。但是 一 味 的模 仿并不是 武侠 创 作技 法 的出路 , 随着读者 审美 情趣 的变化 , 文学 接受 能力 的提升 以及作 家 自身 的求 新 求 变要 求 ,
中图 分 类 号 : 0 . I 67 2 收 稿 日期 :00 1.9 2 1.01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编 号 :0 387 ( 0 1 0 -8 -6 10 —0 8 2 1 ) 1 80 0 d i1.9 9 ji n 10 8 7 .0 10 .2 o:0 3 6/.s .0 3— 08 2 1 . 12 s
传统 武侠小 说从 行 文结 构 到叙 事手 法都 !传 5 - -
统 说书技 艺相仿 , 都是 结 构夯 实 规矩 , 而叙述 则极
第 1 期

灿 : 新武侠小说” 论“ 创作 新变
・ 9・ 8
期; 主人 公 多 以牺 牲结 尾 ; 在 弘扬 民族精 神 以 小说 及反 映 现 实 社 会 主 旋 律 上 有 着 独 到 的方 面 。 因 而 , 品往往 都有着 很 强 的现 实 意义 。 因此 , 武 作 就 侠 的创作 技法 而 言 , 种创 作 也 是 一 种 独 到 的创 这 新角度。 ( ) 二 意识 流手 法 的运 用 由于 新 武侠 作 家 都 是处 于 当今 时代 , 们 都 不 同程 度 地 受 到 过 欧 他
第 3 卷第 1 1 期
2 1 年 2月 01








V0 . 1 No 1 13 . F b 2 1 e .0 l

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比较

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比较

西方骑士文学与中国武侠小说之比较2012182087 张田摘要: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作为中西方世界所特有的文化产物,二者在极其相似的外貌下却蕴涵着分别代表中西方世界不同文化形态和民族心理的精神实质。

通过将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分别放置到各自具体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将文学的比较置于特殊的历史文化语境中去加以比较考察,我们可以窥见中西方世界的文化异同。

关键字:骑士文学,武侠小说,忠君,女恩主(一)历史层面的比较在比较武侠文学和骑士文学之前,我们首先要接受这样一个历史事实。

骑士文学历来便是一种制度(骑士制度)与一种文化(基督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骑士制度的兴亡直接决定了骑士文学的兴亡。

骑士文学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

相反,武侠文学却经历了不同的三大历程:产生、发展、蜕变。

换言之,骑士文学是历史形态的文学,在没有蜕变的情况下业已衰落,而武侠文学发展之后则经历了一场辉煌的蜕变。

(即使“新武侠文学”仍旧不享有当下文学主流形态的地位。

)骑士文学的产生始自骑士制度的产生。

首先我们回顾中世纪欧洲的历史形态。

中世纪(公元5到15世纪)的欧洲伴随着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实际上处于四分五裂的混战状态,社会统治以封建领主的形态存在。

抛开时间的局限,此刻的中世纪正处于礼崩乐坏的“轴心突破”时代,类似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

骑士作为封建领主豢养的武力阶层,主要用于自卫与掠夺战争,鼎盛于12、13世纪,与教会相辅相成,成为中世纪欧洲社会的两大文化传统和精神支柱。

与欧洲中世纪骑士相当的乃是中国战国时代的“士”,产生时间则要前推至公元前3世纪。

由此对比,欧洲的骑士与中国的“士”在产生时间上相差至少8个世纪。

骑士文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就是中世纪骑士制度的产生、发展、衰亡的历史;其存在形态自始至终都有相对应的社会阶层;而武侠文学却经历了不同的三大历程:产生、发展、蜕变。

其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士”,而经历发展之后出现蜕变,已然升华为一种纯粹的文学审美形式,而与社会政治与历史形态无涉。

现代文学中的中西文化融合

现代文学中的中西文化融合

现代文学中的中西文化融合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化,中西文化融合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现代文学中,中西文化融合也有着显著的表现。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现代文学中的中西文化融合,并分析其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首先,中西文化融合在现代文学中体现出了多元的文化元素。

在过去,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往往被视为两个独立的文化体系,互相影响较少。

然而,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现代作家开始将中西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创作出富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例如,中国作家莫言的《丰乳肥臀》中融入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叙事手法,使小说更加丰富多样。

而西班牙作家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则融入了拉美文化的神秘和奇幻元素,使小说具有独特的风格。

这些作品的成功,不仅体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成果,也为现代文学开辟了新的创作路径。

其次,中西文化融合在现代文学中促进了文学语言的创新。

中西文化的融合使得作家们可以更自由地运用语言,创造出更具表现力的文学作品。

例如,中国作家余华的《活着》中运用了西方现代主义的写作技巧,通过简洁而富有节奏感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悲剧。

而西班牙作家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集《虚构的智慧》则运用了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语言。

这些作品的语言创新,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形式,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阅读体验。

此外,中西文化融合在现代文学中也促进了文学主题的多样化。

传统上,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的主题往往有所不同。

然而,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现代作家开始将中西文化的思想和价值观融合在一起,创作出了更加多元化的主题。

例如,中国作家蔡崇达的《平凡的世界》中融入了西方现代化的主题,既关注了个人命运的起伏,也反映了社会变迁的影响。

而西班牙作家伊萨贝尔·阿连德的《风雨哈佛》则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家族观念,探讨了家庭、爱情和人生的复杂关系。

这些作品的多样化主题,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的内涵,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思考空间。

最后,中西文化融合在现代文学中也带来了文学创作的全球化趋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中西文化融合看新武侠小说○ 张 巍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曾提出过著名的“情结说”,认为女孩子自童年起,心灵深处所朦胧爱恋的第一个人必然是他的父亲,所以就有了自己常无法察觉的“恋父分母”的心理倾向,渴望能为自己的父亲建立恋情而仇视自己的母亲,被称之为“恋父情结”。

同时,弗洛伊德又特别强调童年记忆,推断出儿时远逝的难以忘怀的体验,成长过程中的生活经历,都对人一生有着深刻的影响。

从弗洛伊德学说出发,便不难理解金庸小说中的有“恋父情结”和“恋母情结”。

《倚天屠龙记》中杨不悔的“恋父情结”,就是受弗洛伊德有关学说影响的鲜明例证。

母亲纪晓芙早死,杨不悔是在其父杨逍身边长大的,光明顶上,昆仑山巅,难免青春寂寞,心内自然郁结着一段情愫。

乍逢殷梨亭,这位曾与她母亲有过婚约,本该成为她父亲的人,心中的恋父情结便有所投向,在此,殷梨亭实际已成为她自幼年起就在内心处所思念的那个父亲(绝非现实中的杨逍),而出于“仇母”的变异,她的内心深处也相应有了“代母”的心理迁移。

“依稀当年的纪晓芙”,不仅殷梨亭看来如此,杨不悔其实也是如此自视。

而殷梨亭重伤神志不清,拉住杨不悔的手一声声的“晓芙妹子”,则更是加速了这种心理错位的完成。

所有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又都决定于童年记忆的影响。

试看杨不悔忆起少时张无忌给她买了一个糖人,说道:“你给我那个糖人儿,我舍不得吃,可是拿在手里走路,太阳晒着晒着,糖人儿融儿……你说再给我找一个,可是从此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糖人儿了,你虽然后来买了更大更好的糖人给我,我也不要了……我的脾气很执拗,殷六叔是我第一个喜欢的糖人儿,我再也不喜欢第二个了。

”从这段表白,可以清楚地看到杨不悔的潜在心态和这段奇恋的真实缘由所在,杨不悔此时“都十七岁了”,决不可能这会儿才情窦乍开,而久于此前,张无忌以身相护,伴她出生入死,也没给她长大后留下刻骨铭心的思念,更未酿成一段地久天长的姻缘。

试想杨不悔于蝴蝶谷初见张无忌时,只不过“八九岁年纪”,又哪来的“第一个”?对此惟一可能的解释便是她心目中深藏着一个人的形象———她小时候从未谋面的父亲。

这种童年情感体验是如此不被觉察地潜藏的她心灵的最深处,乃至于影响到她的一生,对于日渐年老的生父杨逍,受“超我”的强烈约束,绝不可能有其他想法。

殷梨亭的出现使这种情感的释放和指向成为可能。

这就从根本上促成了她的决择。

这种情感如此与常规理性相违背,让她自己也难以说清;却又是如此地强烈和不可抗拒,以至于连她都说“我知道不成的”,仍是“不但他离不开我,我也离不开他,要是他伤重不治,我也活不成了。

”神笔突来奇恋,如此细究来又令人心口皆服,金庸先生真不愧为冠绝千古的大家。

无独有偶,书中张无忌和蛛儿的一段雪地奇恋,也可用类似的“恋母情结”和“童年记忆”来解释。

张无忌腿骨摔断,僵雪中,乍逢蛛儿,便想到:“她这眼光可多么象妈妈,妈临去世欺骗那少林寺的老和尚,眼中就是这么一副神气。

”并对蛛儿说:“你笑的时候,很象我妈。

”(其原因自然如张无忌后来所知“我妈是她的嫡亲姑母”)此后“这一晚睡梦这中,他几次梦见那少女,又几次梦见母亲,又有几次,竟分不清到底是母亲还是那少女。

”醒来“又想到那个村女”,竟“忍不住自言自语”:“你好看,我喜欢看你。

”随后对蛛儿的千般爱护,万般照顾,皆由此起。

这仍是恋母情结与童年记忆双重作用下的心理错位,而难以分清是母亲还是蛛儿的梦境,就是这种无意识的最好流露,所以他才会对蛛儿虽无深交,却有深情。

除上述情结描写外,金庸小说中还有另外一些内容似也 ③比如《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曾发表署名吴查德的文章《对当代市民文化的检讨与批评》,认为那种“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生产和传播的一种文化形态”是以城市市民为主体,同时也以城市市民为客体,故称市民文化。

④詹姆逊:《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陕西师大出版社1986年版。

⑤论政:《图象时代的狂欢》,载《文艺报》1999年1月14日。

⑥见《人民日报》1997年10月11日载张俊严先生的文章。

⑦《试论大众影评的质量问题》,载《中国电影时报》1985年10月21日。

⑧见潘知常:《反美学》,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⑨见托夫勒:《未来学家谈未来》,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3~44页。

(作者单位: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基础部)责任编辑:汉 河;校对:罗 哲 文化·文学·戏剧 DOI:10.15891/ 62-1093/c.1999.04.013与弗氏学说相关。

《笑傲江湖》中对因练“葵花宝典”而自宫的东方不败变态性心理、行为的剖析,《天龙八部》中段誉对“行事大乖人情”的王夫人所作所为的溯源探因,都是明显的例证。

王夫人喜爱茶花,定是当年爹爹与她定情之时,与茶花有什关连。

她一提到大理人或是姓段之人便要将之活埋,当然为了爹爹姓段,是大理人,将她遗弃,她怀恨在心,迁怒于其他的大理人和姓段之人。

她逼迫在外结识私情的男子杀妻另娶,是流露了她心中潜伏的愿望,盼望爹爹杀了正室,娶她为妻。

这似乎与西方心理分析小说的笔法,并无二致。

这样,随之而来的问题便是,一代国学大师金庸,何以会在小说中出现与西方精神分析学说相关联的情节?这也不难解释,新武侠小说兴起于本世纪60年代的香港,其发端之作为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而继之以金庸的《书剑恩仇录》。

10年后,当金、梁已走过他们创作的顶峰,武侠小说创作中心又转至台湾,由奇才怪侠古龙掀起了第二次创作高潮。

古龙英年早逝至今,便“余者无人可观矣”。

在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中,就创作背景而言,60年代全球文化早已开始交融,而香港此刻已被割让半个世纪,可以说是中西两种文化形态冲撞的沉积地。

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武侠小说出现于60年代的香港,绝非偶然。

此之前,中西文化尚未能充分有机渗透,在此进入80年代之后,港台及中国大陆文化又出现新西化趋向。

在东亚儒家文化圈内,它既没有迸发于更为西化的新加坡,也没有诞生于较多传统文化的台湾,而只能萌发于文化气候适宜的香港。

生活在这种即定文化背影下的创作主体,必然受到某些西方文化思潮的影响并在作品中有所流露。

这就使得新武侠既汲取了中国古典小说尤其是长篇章回小说的营养,又吸收了西方小说的创作思想和表现技法。

它的产生既有纵向对历史的继承,又有横向对国外的借鉴。

是在中华民族传统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结构的基础之上,中西文化高度融合有机渗透的产物,而最终盛开为“20世纪的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的形式是对于古典章回小说的扬弃,又保留了章回小说的一些本来面目,如金、梁之作不乏对仗工整的回目,更常以诗词起首。

它的内容,诚如金庸所言“武是一种手段,侠是一种目的”①,是传统意识和中国本地所固有特有的武侠文化(大异于西方骑士文化)在现代人心灵中的折射反光。

它所流露的情感,是现代中华民族站在五千年文明的长城之上,呼吸着来自太平洋彼岸的新鲜海风,以崭新的目光审视历史与自身的写照。

其中,虽不乏弹指惊雷风云变幻的沧桑和“曲终人不见”的惆怅,但更多却是笑傲江湖的豪气,书剑恩仇的快意,神雕侠侣的传奇。

这是新武侠小说在华人圈内广为流传引起强烈反响的根本缘由所在,也是它与旧武侠小说的根本分水岭所在!武侠小说作家群中受外来影响最大的当数古龙,其作有推理小说的风格,他笔下的人物、情节、结构都不乏西方小说的某些特征,楚留香更是仿照“007”那种“优雅的暴力”写成的②。

古龙明确地表露出这种创作思想。

(日本小说)吸收了中国的古典文学,也吸收了很多种西方思想。

日本作者能将外来文学作品的精华融汇贯通,创造出一种新的民族风格的文学。

武侠小说的作者为什么不能。

武侠小说既然也有自己悠久的传统和独特的趣味,若能再尽量吸收其他文学的精华。

岂非同样也能创造了一种新的风格?③这事实上也是新武侠小说诸大师的共同追求,即使恪守典雅、传统气息极浓的梁羽生,其名作《弹指惊雷》中的主人公杨炎也是以牛虻为原型写成的,而金庸笔下的金毛狮王依稀有杰克·伦敦代表作《海浪》中主人公海狼的影子,只不过化“狼”为“狮”,更为智勇,且书中又提及“波斯”、“英格兰”,颇多异国之述。

所以尽管金作可称集国学武、禅、医、易、史、道之大成,也不能妄言为纯而又纯的国货,更无法断言金庸未受西方文化影响并表现于作品,著名武侠小说评论家罗立群对此有极好的论述:(金庸)的小说既有诗情画意,柔绮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说直探人生、命运的真谛,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地吸收西方小说的创作技巧,中西结合,使小说结构既精巧、繁复,又谨严、完整。

金庸……博采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是“武坛”中的绝顶人物④。

我们应该看到,这种融合是有它内在的契合同构点的。

古龙论及《战争与和平》《老人与海》等世界名著时说:“这些伟大的作家用他们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一种悲天悯人的同情心,有力地刻出人性……这样的写法,武侠小说也同样可以用。

”⑤金庸更是直言:“我写武侠小说是想写人性,就像大多数小说一样。

”⑥而精神分析学说则志在探求人类行为的动因及剖析人类深层心理,更是对人性的深入穿透。

文学就是人学,一部好的文学作品,也就是一部形象生动、内蕴丰富的人性解剖图。

金庸笔下的人物,早已不是旧武侠小说中那种脸谱化、单一化的侠士与贼子,贤良和奸佞,而充满着复杂人性的交织与体验。

杨过、谢逊、乔峰,都难以用传统的正邪予以简单地归类划分,而是“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

这样看来,金庸小说中的这些内容,或许是东方的文学大师与西方的心理学奇才,在对人性的深层探求分析中,所取得的一些共识吧!这就使得新武侠小说和心理分析在这个跨国度和时空的特定点上相交,留给读者更多的寻思与回味。

小说所写的这些情结,也正是金庸创作特色的体现,入乎其内而又出乎其外,金庸沿着武侠小说历史化,或者说历史小说武侠化这样一条创作道路,在处理传统题材方面显示出他非凡入圣的功力。

与古龙之作截然不同,金著15部多有确切有历史背景和人物。

这既是使作品虚中有实,更能激发起读者的阅读趣味,同时又蕴涵着许多民族、传统的东西。

而出于新的审美要求,又不能陷入旧武侠已有的情节感情模式,就必须于传统中了新意,于熟套路见真功夫。

金庸将古典与当代较完美地相结合,汲取数千年来民族文化之精华,又用现代人的目光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与探索,对复杂的民族传统情感有了新的认识把握。

在对人性的深入开掘剖析中,他所写的男女恋情,也取得了除《红楼梦》等一流作品外,许多古典小说都未达到的深度,而且的确是特定民族文化心理的真实记录与在现。

纵观中国千年小说史,自真正意义上的小说唐传奇起到清末谴责小说终(《红楼梦》等不在此论述之列),所写的最美满的爱情便是才子佳人。

或两小无猜、青梅竹马,或邂逅相遇,一见倾心,此后虽几经波折,结局终免不了有情人终成眷属又夫贵妇荣,曾令歌德慨叹“东方人的情感似乎比我们更纯粹”的《风月好逑传》便是此类压卷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