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陆游诗词精选三十三首

陆游诗词精选三十三首

陆游诗词精选三十三首篇一:陆游是中国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的诗词作品以婉约清新、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著称。

以下是陆游的三十三首精选诗词,以及对他们的解读和拓展。

1.《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描绘了登高远望的情景,诗人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登高的艰难和景色的美丽,再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表达了岁月如梭、生命易逝的悲痛,最后两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挫折和命运的无奈和感慨。

2.《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这首诗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以“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开头,表达了人生的苦难和无常,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脆弱和珍贵。

诗人用“欲笺心事,独语斜阑”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也暗示了爱情的脆弱。

最后两句“难!难!难!”则强调了人生的艰难和不易,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3.《钗头凤·红酥手》红酥手,黄金盏,内庭佳节又佳节。

团扇轻罗,玉颜浅笑,酒意涌来醉意浓。

这首诗以“红酥手,黄金盏,内庭佳节又佳节”开头,描绘了一个欢乐的场景,诗人用“团扇轻罗,玉颜浅笑,酒意涌来醉意浓”描绘了诗人的欢乐和陶醉,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最后两句“难!难!难!”则强调了诗人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让人感受到人生的艰难和不易。

4.《钗头凤·世情薄》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这首诗是陆游的代表作之一,以“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开头,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珍贵,让人感受到爱情的脆弱和珍贵。

诗人用“欲笺心事,独语斜阑”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无奈,也暗示了爱情的脆弱。

最后两句“难!难!难!”则强调了人生的艰难和不易,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和脆弱。

诗词鉴赏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词

诗词鉴赏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词

诗词鉴赏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词陆游,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军事家,其诗词以忧国忧民之词著称于世。

他深爱着自己的国家,对于社会的腐败和民众的疾苦感同身受,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众遭遇的同情。

陆游的诗词饱含忧国忧民之情,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的沉重。

在他笔下,我们不仅能看到历史的残酷,更能理解他内心深处的忧虑与无奈。

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词,多是饱含血泪的文字。

他经历了战乱频发、社会动荡的北宋末年,亲身目睹了贵族的奢靡和赋税的沉重。

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陆游写道:“千亩别业农官苦,九衢萧条更晚愁。

”这两句十分悲凉,道出了社会动荡和人民贫困的现实。

他从农民的角度出发,直接描绘了人民的疾苦,让读者无法不感受到那种忧郁和无奈。

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词,并不仅仅停留在描写贫困和苦难上。

他更深入地挖掘了社会现实与人民命运的联系。

在《秋夕》这首词中,他写道:“自顾坦然心无衅,料想区区困国时。

”这两句表达了他对国家未来前景的忧虑。

他认为国家的命运紧紧关系到个人的命运。

他用“自顾坦然”来形容自己淡然处之的心态,但又用“料想区区困国时”表达了对国家困境的忧虑。

他希望通过诗歌唤醒人们对国家未来的关注和担忧,同时也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而奋斗。

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词也常常体现着他对道德败坏和自由缺乏的痛心。

在《秋闺怨》中,他写道:“守著窗儿独自怜,是谁凭阑意绪牵。

”这两句表达了他对于社会道德沦丧、青年儿女们被迫嫁作商贾的无奈。

他关注着社会中的人性扭曲和缺乏正直的现象,同时也怜悯着受害者的遭遇,通过诗词深情地展示了他内心对社会风气日益败坏的愤怒和忧虑。

在陆游的忧国忧民之词中,还有一类表现出他对国运命途的担忧。

他的诗词中经常出现了对奸臣当权和统治者决策的批评。

在《金陵城西十里亭怀古》中,他写道:“英雄凋零竟付与,忠良晚日空抛属。

”这两句表达了他对于奸臣当道和忠臣被冷落的愤怒和无奈。

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

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

陆游《雨夜读书》原文、赏析、鉴赏、翻译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一、首句赏析:首句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

深夜,帘雨声淅沥。

帘内一灯如豆。

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

二、全诗的思想感情:1、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

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2、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

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3、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

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

三、原诗:《雨夜读书》南宋陆游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天何悭?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思天山。

四、译文:灯火就像是萤火虫一样大,雨在窗外下着,我就在这简陋的茅草屋内读书。

只想到与陌生的古人在书中面对面交流,哪里顾得上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功名原本就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您看生病的骐骥瘦得皮包骨头,但它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着遥远的天山。

五、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暮春诗词解析

陆游暮春诗词解析

陆游暮春诗词解析《暮春》陆游数间茅屋镜湖滨,万卷藏书不救贫。

燕去燕来还过日,花开花落即经春。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水惊非曩岁人。

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

这首诗作于庆元三年(1197)暮春,抒发怀才不遇、虚度岁月的惆怅和舍身报国而不可得的感慨。

诗词赏析:诗的首联概括了屏居乡里的清贫生活和有才不得施展的苦闷。

闲居镜湖之滨,茅屋数间,藏书万卷,却免不了贫困;空有平戎之策、经纶之才,却无处施展。

下面转入暮春的感叹,燕去燕来,我仍然如此度日;花开花落,已是暮春三月,又一个春天过去了,生活却依然如故。

闲居度日,无所作为,其苦闷不言而喻。

从淳熙十六年(1189)年末,陆游于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任上被劾回乡至今,算来已有八个年头。

虽时光不断流逝,但他却毫未忘怀时事,“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正是他心绪难平的原因。

诗的后半紧承前半首。

“开编喜见平生友”,照应“万卷藏书”。

“开编”,即打开书卷。

打开书卷阅读,犹如遇到平生所向慕的古人,不禁十分欣喜。

下句“照水惊非曩岁人”,以水为镜,鬓毛已衰,岁月无情催人老,连自己也感到吃惊,这是照应“燕去燕来”,“花开花落”两句意。

“曩岁”,过去的岁月。

尾联以自嘲的口吻,说自己虽然屏居荒村,但恢复中原的雄心尚在,还要慷慨高歌,舍身以报国。

此时诗人年已届七十有三,爱国诗作却连篇累牍。

如在《长歌行》中抒其“但愿少赊死,得见平胡年”的夙志; 《书愤》中感叹:“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它们与《暮春》一脉相承、息息相通。

“谁料如今袖手看”一句,可以作为《暮春》的注脚。

这首诗的概括性和抒情性都很强,构思尤见匠心。

前四句概括乡居生活,“开编”句照应首联,“照水”句照应颔联,自然引出“自笑灭胡心尚在,凭高慷慨欲忘身”的壮志不酬的慨叹。

诗题曰《暮春》,但诗人并未对暮春景色作具体描绘,只是借“燕去燕来”、“花开花落”这些富于暮春季节特征的事物,抒发自己的感受,发泄自己理想不能实现的惆怅心情。

陆游集中的忧国忧民诗词鉴赏

陆游集中的忧国忧民诗词鉴赏

陆游集中的忧国忧民诗词鉴赏陆游是南宋末年的一位文学家和政治家,他以其忧国忧民的诗词而著名。

陆游一生身世坎坷,历经战乱和家族遭难,他深感国家疾苦和人民苍生,因此他的诗词中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社会关怀。

在陆游的诗词中,他痛惜北宋的灭亡,对金人的统治和汉人的苦难表达了深深的忧愤之情。

他一方面对北宋的亡国感到痛惜和悲伤,另一方面又对金人的残暴和剥削加以谴责。

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写道:“亡吾故国,四方流散;虽起坟墓,寄骨归山。

吾道四起,坐穷年晚。

笑语盈怀,又堕行船。

”这个诗句流露出陆游对国家兴衰的忧心。

此外,陆游还表达了他对百姓苦难的关切和同情。

在他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对农民的生活困苦和社会不公的指责,他用文字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悲痛之情。

在《秋夕》中,他写道:“麦陇如五岳,樯舟正四邻。

西风吹老树,满地离披针。

”这些诗句中充满了对农民生活困境的描绘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陆游的诗词中还有许多关于他自己个人命运和忧虑的表达。

他在《示儿》中写道:“坐卧知愁,愁如长夜无寐;起行怀苦,苦似春泥不除。

”诗句中透露出他个人命运坎坷和徘徊不前的困境,以及对未来的无尽忧虑。

陆游的诗词不仅表达了他的忧愿,也带有强烈的反讽和痛苦的艺术探索。

他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审视和批判,揭示了时代的荒谬和荒凉。

他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忧愤之情,同时也成为了后人思考社会问题和人生意义的艺术源泉。

总之,陆游是一位充满忧国忧民情怀的文学家,他的诗词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切。

他以自己的忧愤之心唤醒了人们对社会问题的重视,并通过艺术的形式传递了他对人生境遇和命运的思考和忧虑。

陆游的诗词不仅在当时引发了强烈的共鸣,也在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古诗词原文、译文及鉴赏《临安春雨初霁》是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

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临安春雨初霁》原文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近年来做官的兴味淡淡的像一层薄纱,谁又让我乘马来到京都作客沾染繁华?住在小楼听尽了一夜的春雨淅沥滴答,清早会听到小巷深处在一声声叫卖杏花。

铺开小纸从容地斜写行行草草,字字有章法,晴日窗前细细地煮水、沏茶、撇沫,试着品名茶。

呵,不要叹息那京都的尘土会弄脏洁白的衣衫,清明时节还来得及回到镜湖边的山阴故家。

注释⑴霁(jì):雨后或雪后转晴。

⑵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⑶客:客居。

⑷京华:京城之美称。

因京城是文物、人才汇集之地,故称。

⑸深巷:很长的巷道。

⑹明朝(zhāo):明日早晨。

⑺矮纸:短纸、小纸。

⑻斜行:倾斜的行列。

⑼草:指草书。

⑽晴窗:明亮的窗户。

⑾细乳:彻茶时水面呈白色的小泡沫。

⑿分茶:宋元时煎茶之法。

注汤后用箸搅茶乳,使汤水波纹幻变成种种形状。

⒀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用作代称。

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⒁风尘叹:因风尘而叹息。

暗指不必担心京城的不良风气会污染自己的品质。

鉴赏如果掩去作者的名字,读这首《临安春雨初霁》,也许会以为它并不是出自“铁马金戈”、“气吞残虏”的陆放翁之手。

诗中虽然有杏花般的春色,却更隐含着“世味薄似纱”的感伤之情和“闲作草”“戏分茶”的无聊之绪。

这是与高唱着“为国戍轮台”而“一身报国”的陆游的雄奇悲壮的风格特征很不一致的。

自淳熙五年孝宗召见了陆游以来,他并未得到重用,只是在福建、江西做了两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家后五年,更是远离政界,但对于政治舞台上的倾轧变幻,对于世态炎凉,他是体会得更深了。

南宋诗人陆游的诗词鉴赏

南宋诗人陆游的诗词鉴赏

【导语】陆游具有多⽅⾯的⽂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

他的早年诗风充满战⽃⽓息及爱国激情;晚年蛰居故乡⼭阴后,诗风趋向质朴⽽沉实,表现出⼀种清旷淡远的⽥园风味,并不时流露着苍凉的⼈⽣感慨。

下⾯⽆忧考就给⼤家分享下南宋诗⼈陆游的诗词,欢迎阅读!【篇⼀】南宋诗⼈陆游的诗词 《诉衷情·当年万⾥觅封侯》 当年万⾥觅封侯。

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谁料,⼼在天⼭,⾝⽼沧洲。

【鉴赏】 这⾸词是陆游晚年的作品。

下⾯是资深教育家、澳⼤利亚新南威尔⼠州孔⼦学院澳⽅院长、澳洲国⽴等⼤学博导史双元先⽣对此词的赏析。

积贫积弱,⽇见窘迫的南宋是⼀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是⼀个英雄“过剩”的时代。

陆游的⼀⽣以抗⾦复国为⼰任,⽆奈请缨⽆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阴,有志难申。

“壮⼠凄凉闲处⽼,名花零落⾬中看。

”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英雄的本⾊,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词时,词⼈已年近七⼗,⾝处故地,未忘国忧,烈⼠暮年,雄⼼不已,这种⾼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凛然的崇⾼美。

但壮志不得实现,雄⼼⽆⼈理解,虽然“男⼉到死⼼如铁”,⽆奈“报国欲死⽆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

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

上⽚开头以“当年”⼆字楔⼊往⽇豪放军旅⽣活的回忆,声调⾼亢,“梦断”⼀转,形成⼀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

⾄下⽚则进⼀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盾,跌⼊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陆游这⾸词,确实饱含着⼈⽣的秋意,但由于词⼈“⾝⽼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般仅仅抒写个⼈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量,更为动⼈。

【篇⼆】南宋诗⼈陆游的诗词 《⼘算⼦·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主。

已是黄昏独⾃愁,更著风和⾬。

古代诗词鉴赏陆游的忧国忧民之作

古代诗词鉴赏陆游的忧国忧民之作

古代诗词鉴赏陆游的忧国忧民之作陆游是中国北宋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他的诗歌作品以忧国忧民为主题,表达了他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关怀。

下面是对陆游的忧国忧民之作进行鉴赏的文章。

陆游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诗歌作品向人们展示了他对国家时局和民生疾苦的关注。

他以深沉、悲愤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他对政治腐败和人民苦难的忧心之情。

陆游的忧国忧民之作首先体现在他对社会政治现象的犀利观察和批判之上。

他所处的北宋时期是一个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的时代,尤其是金兵入侵南宋后,国家安危成为了他心中最重要的话题。

在《秋夕》中,他写道:“初闻征雁知还早,百尺楼高水接天。

卷尽残霞天际,江村月落正闲。

”通过雁归千里,夕阳如血的描写,他对战乱中民众的痛苦表达了极大的同情。

他还用“卷尽残霞天际,江村月落正闲”描写自然景观,借此暗示出他对人民生活困顿的担心和忧虑。

其次,陆游的诗歌作品还凸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怀。

他以个别人物和事件为切入点,展现了人民的智慧、坚韧和对未来的希望。

在《秋夕晚坐其二》中,他写道:“尧深一气通天日,未必全书皆怨词。

”他通过描写尧帝的智慧和卓越才能,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批判和对人民智慧的肯定。

在《泊船瓜洲》中,他写道:“黄金无用道人和,愿报今朝数千钱。

”通过描绘道士的悲惨境遇,他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辛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展现了对社会不公正的愤慨。

此外,陆游的诗歌中也融入了自己的忧国之情。

《秋夕晚坐其一》中写道:“但见江心秋月白,片云尺布竹枝高。

时异非昔白日近,声高一小熊罴号。

”通过描绘秋夕夜晚的江景和竹子的景象,他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和对时局动荡的忧虑。

他还表示愿意甘愿奉献,用自己的力量唤起人民的觉醒,从而改变国家的命运。

总的来说,陆游的诗歌作品体现了他对国家时局和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犀利的观察力,展现了忧国忧民的情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弊端和人民的苦难。

他的作品不仅是一种诗学表达,更是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呼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陆游词作鉴赏生平简介陆游(1125 -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陆佃之孙。

以荫补登仕郎。

绍兴中试礼部,以语触秦桧,被黜。

绍兴二十八年(1158),始仕福州宁德县主簿,调福州决曹,迁大理司直。

孝宗即位,除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

史浩、黄祖舜荐以“善词章、谙典故”,赐进士出身。

隆兴元年(1163),张浚北伐,陆游为镇江通判。

乾道元年(1165)改隆兴府通判。

二年免归,卜居镜湖之三山。

乾道五年差通判夔州。

八年,四川宣抚使王炎辟为傒办公事,改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历蜀州通判,摄知嘉州、荣州事。

淳熙二年(1175),四川制置使范成大延置幕僚,宾主唱酬,人争传颂。

因人讥其颓放,自号放翁。

淳熙五年东归。

七年,奉祠归。

十三年,起知严州,历除军器少监,迁礼部郎中。

光宗即位,兼实录院检讨官,旋即罢归山阴,闲居十馀年。

嘉泰二年,诏权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预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寻兼秘书监。

次年归。

居于山阴。

嘉定二年卒,年八十六。

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为中兴四大诗人,其为中兴之冠,人呼为小太白。

有《剑南诗稿》八十七卷、《渭南文集》五十卷、《南唐书》十八卷。

词二卷,载于《渭南文集》。

淳熙十六年(1189),自编词集成,作《长短句序》云:“予少时汩于世俗,颇有所为,晚而悔之。

然渔歌菱唱,犹不能止。

”此后未尝绝笔,刘克庄《后村诗话续编》云:“放翁长短句,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选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

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

”●感皇恩陆游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

漠漠孤云未成雨。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黄阁紫枢,筑坛开府。

莫怕功名欠人做。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陆游词作鉴赏这首词,是作者离蜀东归以前,感叹壮志未成,思念家乡时所写下的。

上片以写景起而以抒情终;下片以抒情起而以情景结合终。

在一个初秋的阴天,作者登上了江边的一个小阁,仰望初秋的天空看见迷濛的云气还没有浓结到要化成雨点的样子,俯视下面可以看到江水和沙渚,境界是开阔的,并带着些静漠与冷清。

作者只轻轻地把它描写成“小阁倚秋空,下临江渚,漠漠孤云未成雨”,概括了登高之事和周围环境,并描写视觉中景物,运化周邦彦《感皇恩》“小阁倚晴空”的词句,王勃《滕王阁》“滕王高阁临江渚”的诗句。

“数声新雁,回首杜陵何处。

”接着是写听觉,并由此引出作者的联想。

雁是“新雁”,知秋是“新秋”;云是“孤”云,雁只“数”声,“数”字中也反映出主客观的孤独意象的两相契合。

杜陵,在长安城东南,秦时为杜县地,汉时为宣帝陵所在,故称杜陵,这里用杜陵指代长安。

长安这个汉唐故都,是华夏强盛的象征,也是西北的政治、军事中心之地。

陆游急切地盼望南宋统治者能从金人手里收复长安;他从军南郑,时时遥望长安,寄托其收复故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他向宣抚使王炎建议:“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

”诗文中写到想念长安的也很多,如《闻虏乱有感》的“有时登高望跾杜,悲歌仰天泪如雨”,《东楼集序》的“北游山南,凭高望跾、万年诸山,思一醉曲江、渼陂之间,其势无由,往往悲歌流涕”,这样的词句很多,可见其感触之深且痛,因此经常地提及。

古人写闻雁和长安联系的,除陆诗外,还有许多如杜牧《秋浦道中》的“为问寒沙新雁到,来时为下杜陵无”,于邺《秋夕闻雁》的“忽闻凉雁至,为报杜陵秋”,只是一般的去国怀都之感。

作者写的,如《秋晚登城北门》的“一点烽传散关信,两行雁带杜陵秋”,这些是和关心收复长安的信息是有关的词中写闻新雁而回头看不到长安,也是感叹收复长安的好消息的不能到来。

“壮心空万里,人谁许!”空有从军万里的壮怀,而无人相许(即无人赏识、信任的意思),申明“回首”句的含意,这里的描写从含蓄的寄概到激昂的抒情,体现了作者写作的特点从作者的诗词风格看,他是比较习惯于采用后一种写法的;在这一首词中,他极力抑制激情,却较多地采用前一种写法。

过片时用了,“黄阁紫枢,筑坛开府,莫怕功名欠人做。

”黄阁、紫枢,指代宰相和枢密使,是宋代最高文武官吏。

黄阁,宰相官署,卫宏《汉官旧仪》:“丞相听事阁曰黄阁”;宋代的戎服多用紫色,故以紫枢指枢密院。

筑坛,用了汉高祖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的典故;开府是开幕府,置僚属,在宋代,高级行政区的军政长官有此种权力。

第一、二句指为将相,第三句说不怕这种职位无人可当,意即用不着自己怀抱壮志与准备担当大任。

陆游并不热衷于当高官,但却始终抱着为效忠国家而建立功名的壮志。

他曾向往于这种功名,他的《金错刀行》诗说:“千年史策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

”《书怀》诗说:“老死已无日,功名犹自期。

清笳太行路,何日出王师?”他这三句词,说得很平淡,很坦然,那么他真的会这样轻易放弃自己的壮志、他真的相信一般的将相也能够担负恢复祖国统一大业的重任吗?不!他的热情性格和当时冷酷的现实使他不可能做到这一点。

他的自慰之辞,只不过是愤激的反语罢了而实际上,是一种更为曲折、更为深沉的感慨。

是从“封侯事在,功名不信由天”(《汉宫春》)的乐观,到“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鹧鸪天》)的绝望过程中的感慨。

“如今熟计,只有故乡归路。

石帆山脚下,菱三亩。

”这里说的是现在再三思忖只有辞官东归,回到故乡山阴的石帆山下,去种三亩菱为生。

这是积极的理想找不到出路,被迫要作消极的归隐之计,经过一番思考,连归隐后的生活都作了具体的设想,所以最后出现一个江南水乡的图景。

痛苦的心情融化于优美的自然景物,表面上是景美而情淡,实际上是闲淡中抑制着内心的愤激,深藏着内心的痛苦罢了。

这是陆游的一首要用归隐的办法来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的词作,情景结合,看似很矛盾但解决得比较圆满,作者的心情在这首词中表现得比较闲淡。

深入体会,仍然透露出理想对现实的尖锐冲突和强烈抗议,所以意境是曲折的,感慨是深沉的。

●鹧鸪天陆游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无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陆游词作鉴赏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把陆游的词分为三类:“其激昂慷慨者,稼轩不能过;飘逸高妙者,与陈简斋、朱希真相颉颃;流丽绵密者,欲出晏叔原、贺方回之上。

”这首《鹧鸪天》可以算是陆游飘逸高妙一类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开头二句:“家住苍烟落照间,丝毫尘事不相关。

”把自己所居住的环境写得是如此的优美而又纯净。

“苍烟落照”四字,不禁让人联想起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蔼蔼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意境,一经讽诵便难以忘怀。

“苍烟”犹青烟,字面已包含着作者的感情色彩。

“落照”这个词里虽然没有表示颜色的字,但也有色彩暗含其中,引起读者的多种的联想。

词人以“苍烟落照”四字点缀自己居处的环境,意在与龌龊的仕途作鲜明的对比。

所以在第二句中就直接点明住在这里与尘事毫不相关,可以一尘不染,安心地过着隐居的生活。

这也正是陶渊明《归园田居》里“户庭尘染,虚室有余闲”的体现。

三、四句对仗工稳:“斟残玉瀣行穿竹,卷罢黄庭卧看山。

”“玉瀣”是一种美酒的名称,明人冯时化在《酒史》卷上写有:“隋炀帝造玉瀣酒,十年不败。

”陆游在诗中也不止一次写到过这种酒。

“黄庭”是道经的名称,《云笈七籤》胡《黄庭内景经》、《黄庭外景经》、《黄庭遁甲缘身经》,都是道家谈论养生之道的书这两句的大意是说:喝完了玉瀣就散步穿过了竹林;看完了《黄庭》就躺下来观赏山中美景。

一二句写居处环境的优美,三四句写自己生活的闲适,体现了作者惬意的生活。

陆游读的《黄庭经》是卷轴装,所以边读边卷,“卷罢黄庭”就是看完了一卷的意思。

下阕开头:“贪啸傲,任衰残,不妨随处一开颜。

”“啸傲”,指作者歌咏自得,形容旷放而不受拘束的样子。

不单是陆诗用了“啸傲”此词,其他诗人也经常用此词,比如郭璞《游仙诗》:“啸傲遗世罗,纵情在独往。

”陶渊明《饮酒》其七:“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词人说自己贪恋这种旷达的生活情趣,任凭终老田园;随处都能见到使自己高兴的事物,何不随遇而安呢?这几句可以说是旷达到极点也消沉到了极点,可是末尾两句陡然一转:“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

”这两句可以说是对以上所写的自己的处境作出了解释。

词人说原先就已知道造物者无情(他的心肠与常人不同),它白白地让英雄衰老死去却等闲视之。

这难道不是在怨天吗?但同时也是在抱怨南宋统治者无心恢复中原,以致使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

据夏承焘、吴熊和《放翁词编年笺注》,中讲道乾道二年(1166年)陆游四十二岁,以言官弹劾谓其“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隆兴通判,始卜居镜湖之三山。

这首词和其他两首《鹧鸪天》(两首开头句分别为:插脚红尘已是颠、懒向青门学种瓜),都是这时候写下的。

词中虽极写隐居之闲适,但那股抑郁不平之气仍然按捺不住,在篇末终于流露出来。

也正因为有词人那番超脱尘世的表白,所以篇末的两句就尤其显得冷隽了。

●鹧鸪天陆游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

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

歌缥缈,木虏呕哑,酒如清露鮓如花。

逢人问道归何处,笑指船儿此是家。

陆游词作鉴赏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以枢密使都督江淮东西路军马,主持抗金军事,陆游表示庆贺。

二年,陆游任镇江通判,张浚以右丞相、江淮东西路宣抚使,仍都督江淮军马,视师驻节,颇受知遇;张浚旋卒,年底宋金和议告成。

乾道元年(1165年)夏,陆游调任隆兴(治所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二年春,以“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的罪名,被免职归家。

这首词就是这一年归家不久后写下的。

另有两首词意思与此词大体相同,也是同时所写下的。

陆游自从任枢密院编修官然后再任通判镇江,后又被调任隆兴,最后被免职,他一再受到主和派的打击,心情抑郁,所以在乾道二年免职前所写的《烧香》诗中有“千里一身凫泛泛,十年万事海茫茫”之慨。

罢官后如《寄别李德远》诗的“中原乱后儒风替,党禁兴来士气孱”,另一首《鹧鸪天》词的“元知造物心肠别,老却英雄似等闲”,既愤慨抗金志士的遭受迫害;而又一首《鹧鸪天》词的“插脚红尘已是颠”,“三山老子真堪笑,见事迟来四十年”,又自嘲对仕途进退认识的浅薄。

在这种心境支配下,词的上片“懒向青门学种瓜,只将渔钓送年华”二句,表示不愿靠近都城学汉初的邵平那样在长安青门外种瓜,只愿回家过清闲的渔钓生活。

但隐身渔钓,并非作者的生活理想,这样做只是作者在无可奈何之下的一种自我排遣而已,读“送年华”三字可以明显看出作者的感喟之情。

这时候,作者迁居山阴县南的镜湖之北、三山之下,湖光山色,兼擅其美。

在作者的诗人气质中本来就富有热爱自然的浓烈感情,所以当他面对这种自然的美景时,人事上的种种失望和伤痛,也因此自会暂时得到冲淡以至忘却,所以后面的二句:“双双新燕飞春岸,片片轻鸥落晚沙,”即就写镜湖旁飞鸟出没的情况,写出那里的风景之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