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鉴赏技巧
登临词二首上课用

此首词为金陵怀古词,以笔力峭 劲,为东坡所叹赏。上片写金陵之景, 下片抒怀古之情
小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 见。“澄江”、“翠峰”、 “征帆”、“斜阳”、 “酒旗”、“西风”、 “云淡”、“鹭起”,依 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 场面,境界苍凉。 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 “念”字作转折,今昔对 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 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 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全词情景交融,沉郁悲壮。
作业
比较王安石《桂枝香》和范仲淹《苏幕遮》 写景的异同(手法,意境等方面) 苏幕遮 《苏幕遮· 碧云天》词意画 《苏幕遮· 碧云天 》词意画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 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 思泪。
勾勒和工笔描绘相结合,比兴手法的运用等。
字音
去棹 zhào
腥膻
shān
桂 枝 香
—— 王 安 石
字 介甫,号 半山 ,临川人。
仁宗庆历进士。他目睹时弊,慨然有矫 然匡世之志,曾给皇帝上万言书,主张改 革。神宗即位,前后两度为相。在他执政 期间,积极推行变法,抑制官僚地主的兼 并,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因保守派反对 ,新法遭到阻碍。
当时南宋统治者不思进 取,苟且偷安,将长江 作为拒守金人南犯的天 限,作者所抨击的,正 是这种藉天险以求苟安 的主张。“浑认作”三 字,亦讽亦慨,笔端带 有强烈感情。
一水横陈,连岗三面,做出征雄势。
登楼远望, 长江在北面横 出。东西南面 是山岗环绕, 此地正是足与 北方强敌争雄 的形胜之地
此句写作者登 楼所见的景色。
念
奴
娇
登 多 景 楼
作 者 简 介
登临诗特点

登临诗特点登临诗是中国古代流传甚广的一类诗歌,以描写登高远望的景象为主题,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感悟。
在唐宋诗词中居重要地位,被誉为山水诗的代表之一。
本文将从题材、语言、想象力三个方面分别探讨登临诗的特点。
一、题材登临诗最为显著的特点是题材纯正。
与其他山水诗相比,登临诗的主题更加显著,表现出诗人对登高望远的兴致和心情,描写逼真,感悟深刻。
登临诗所描写的景象一般为山岳、江河、云海等,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不仅如此,在叙述的过程中,诗人往往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寄托自己的情感或精神境界,使作品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人文情怀。
二、语言登临诗的语言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的语言表现力很强,富有形象感和音韵美。
在登临诗中,诗人运用众多的修辞手法来描绘自然景观,使作品生动、富有感染力。
比如,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既表现了登高远望所得到的视觉感受,又突出了壮观的自然景象。
同时还运用了艳丽的色彩和浑厚的音韵,使整个诗歌充满了生命力和美感。
三、想象力登临诗中的想象力也是很突出的。
山水诗之所以具有延伸性,正是因为借助诗人想象力的丰富,把自然景观空间拓展成心灵空间。
在登临诗中,诗人往往会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比如,唐代杜甫的《望岳》:“红旗半卷出天山,虏骑绵绵逐北还。
此地一为儒生留,莫嗟古木直成颜。
吾庐江上山多雨,舟楫无聊日自慙。
更有明朝授官处,应来谢我户牖间。
”杜甫以望山为突破口,表达诗人不畏压力、坚定信仰的思想感悟,使这首诗不仅具有美的韵味,而且富有人文自信。
总之,登临诗具有题材纯正、语言表现力强和想象力丰富等显著特点。
它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既展示了自然的壮美和奇妙,又反映了人们在这种视野中不断追求、探索和感悟的过程,为我们提供了高尚思想和情感上的寄托。
登临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它不仅具有观赏性和审美价值,更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在古代,登临被视为一种文化精神,代表着上进和获得智慧的一种精神追求,反映了古代文人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
万水千山总是情——登临诗“三问式”学习方法

万水千山总是情——登临诗“三问式”学习方法发布时间:2022-06-04T02:43:35.861Z 来源:《比较教育研究》2022年5月作者:何利波[导读]何利波浙江省慈溪市凤湖初级中学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3-7667(2022)5-011-01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登临诗,探究登临诗体例的特点,学习登临诗“三问式”学习方法。
2:学会赏析诗中的写景。
3: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人生经历,理解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集体背诵《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登临诗,今天我们所谓的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二:精读例文,体会登临诗的“三问”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诵读,理解大意: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教师三问:1、登临何处何地?2、目见何景何物?3、生发何感何思?学生答疑:1、登临地为碣石山。
2、所见的景物“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
3、生发感情的句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明确这不是写景的句子。
教师提供文章的写作背景,明确本文抒发的情感: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登临诗鉴赏方法

第八讲登临诗鉴赏方法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群星璀璨,流派繁多。
就题材而论,登临诗以其丰厚的思想内容,卓异的艺术成就,深远的历史影响而光耀诗坛,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如若确如恩格斯所说,由猿到人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因直立而视野开阔、思维宽广;那么登高临远显然更大大开阔了诗人的视野,锤炼了诗人的情思。
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登临诗题目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一种题目直称“登某处”或“上某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另一种题目中不含“登”“上”等词,但题中或内容点明所登临之亭台楼阁等名称,如曹操《观沧海》、崔颢《黄鹤楼》、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等;此类题目更多的直接跟“怀古”相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还有的题为“题某阁(楼)”,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等。
一、分析登临含义,本义为登山临水,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从作品中感受诗题。
“登”即登高、攀登,强调行为过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深思。
且登高是相对平地而言,登山、登楼、登台、登阁,形式不同意义相同;“临”,不外乎“面对”或“从高处向下看”的意思,联系“登”,可见是从高处看远处的人、景、事,于种种情绪激荡之下,墨客文人多生望远登高之意,或游目览胜,明理致知,或抒怀写志,怀人思乡。
于是,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有长江大湖、白云红日,枝头杨柳、陌上繁花;有豁达心胸、豪情壮志,几许闲愁、无限悲凉。
高楼一上,在自然和个人的观照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许许多多的锦绣辞章便蓬勃而生了。
登临诗特点范文

登临诗特点范文登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常用来描写登高远眺的景色和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著名的登临诗有杜甫的《登高》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等。
登临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景物描写严谨精细登临诗主要通过描写身临其境的山水景色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诗人通过对自然环境的刻画,准确地描绘出山川的起伏、江河的弯曲、云雾的飘动等景观细节,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登高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情感共鸣。
例如,在《登高》一诗中,杜甫通过细腻的笔墨描绘了山川的壮丽景色:“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读者通过诗人的描写,不仅能够看到茫茫大地的广阔和壮丽,还能体会到诗人在登高过程中的喜悦和豪情。
二、讴歌壮丽景色登临诗常常以山水之美为主题,形容自然界的壮丽景色,讴歌大自然的伟大和壮丽。
诗人通过对山川、江河、云雾等景观的描写,对自然界的壮丽进行赞美,表达对大自然的追求和崇敬之情。
例如,在《登龙阳楼》一诗中,王之涣以登高为背景,形容了山川的壮丽和宏伟:“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人以壮丽的景色来比喻自然界的伟大,表达对大自然的崇敬之意,同时显示了登高所带来的喜悦之情。
三、抒发情感和思想登临诗不仅是对大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对诗人内心情感和思想的抒发。
登高远眺,使诗人产生强烈的思考和感叹,他们通过描写自然风光,抒发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表达对人生、社会和命运的独特见解。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一诗中,他以登高的方式来思考人生的意义:“/mei/井老瞿唐苦,窈窕深矫矩。
樵人缘薜荔,书完群猨舞。
孤臣深泽国,会合辞邺宫。
烟景川原接,春城无限中。
”诗人参透人生的苦难和迷茫,在登高的过程中寻找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纷扰、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总之,登临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形式,通过对自然界景物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同时也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登临诗通过具体的描写和抒发,让读者产生共鸣,体味到诗人的感受与思考,具有深远的艺术意义和人生哲理。
登临诗鉴赏

登临诗主题:
• 1、散上峰头望故乡:思亲怀乡 • 2、长歌当哭以自慰:感怀身世 • 3、无限风光一望中:热爱山河 • 4、喻理遣怀陶性情:言志抒情 • 5、山临绝顶我为峰:征服世界 • 6、万方多难此登临:怀古咏史
登临诗常用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1.用典 • 2.对比、烘托(衬托)、渲染 • 3.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 4.虚实相生、想象、联想 • 5.视觉效果:仰观、俯瞰、远观、近看等 • 6.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 7.夸张、比喻 • 8.拟人、拟物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感情二:长歌当哭以自慰(感怀身世)
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借广阔之景聊 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通过广袤无垠的时空 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 待等复杂情感。
与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感情三:无限风光一望中(热爱山河)
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造化神奇的崇 拜,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解读: 1.登临何处何时?(做什么事) 2.目见何景何物?(看见什么) 3.生发何感何怀?(想到什么) 4.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感?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感?
同是登临者, 不同是胸怀。 须论世、知人。
论世——时代背景
知人——生平事迹、 思想文化。
登临词的三种表现手法

登临词的三种表现手法中国传统文学的表现方法是赋、比、兴,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的不断发展,到了宋代已出现赋与比兴两个方面的一些新的突破。
后人特别是近代陈望道先生对这些创作实践进行了新的理论发掘和概括。
赋的概括是:铺叙、直抒胸臆、白描、夸张、对比、复叠。
比兴的新概括是:博喻、比拟、借代、暗示、用典、衬托、通感、点染,共十四种。
宋词因充分运用这些日臻成熟的表现手法,而显得韵味无穷,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今试选取点染、衬托、暗示三种表现手法,结合宋代登临词的内容略作分析。
一、点染点染的方法就是把总说和分写两者紧密结合更好地反映出情事的状貌。
先看廖世美的《烛影摇红》下阕:断肠何必更残阳,极目伤平楚。
晚霁波声带雨,悄无人,舟横古渡。
数峰江山,芳草无涯,参差烟树。
上两句是对“平楚”晚景的“点”,“晚霁”以下几句都是就上面两句的意思加以染化,由此可见,所谓点染,就是指抽象的评点和具体的描写紧密结合。
判定作品是否用了点染方法,主要抓住两条:一条是看是否有抽象而简练的评点,一条是看是否有围绕评点来展开的具体描写。
一般地说评点的句子仅一、二句(慢词中或多至三句)。
而具体描写的句子则须两三句,或更多些,另外,评点与描写之间不能断开插进别的句子,至于两者谁先谁后,则没有硬性规定,但多是评点在先,描写在后。
例如岳飞的《满江红》“壮怀激烈”是点,下句至篇末“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是染。
二、衬托法即陪衬与烘托。
指在叙写主要事物的同时,有意识地叙写次要事物,从而使主要事物表现得更鲜明、生动、深刻。
衬托从内容上看有正衬和反衬。
试看张?N《离亭燕》:一带江山如画,风物向秋潇洒,水浸碧天何处断?霁色冷光相射。
蓼屿荻花舟,掩映竹篱茅舍。
云际客帆高挂,烟外酒帘低亚。
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
词的整个上阕和下阕的头两句都是极写江山美景,为的是衬托出下文所说“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
登临诗赏析

登临诗赏析嘿,朋友们!咱今天来聊聊登临诗。
啥叫登临诗呢?简单说,就是诗人登高望远后写出来的诗。
你想想,诗人站在高高的地方,眼前的景色那叫一个开阔啊,心里头肯定也是感慨万千。
这时候,诗就像泉水一样往外冒啦。
比如说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哇,那画面感,太阳慢慢落山,黄河奔腾入海,多壮观啊!最后还鼓励大家要不断向上,多积极啊!这诗读起来就让人觉得特别带劲。
还有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哎呀呀,那落叶纷纷飘落,长江水滚滚不停,感觉诗人心里有好多愁绪呢。
读这首诗,就好像能体会到诗人当时的那种心境。
再来说说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哇,那种历史的沧桑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诗人站在黄鹤楼上,看着那悠悠白云,肯定是思绪万千啊。
登临诗有意思的地方就在于,它能让我们跟着诗人一起登高望远,一起感受那不一样的心境。
有时候是豪情万丈,有时候是感慨万千,有时候又是惆怅满怀。
就像我们自己去爬山,到了山顶,看着那美丽的风景,心里也会有各种各样的想法。
可能会觉得世界真大啊,自己好渺小;也可能会觉得生活真美啊,要好好珍惜。
咱读登临诗,就像是跟诗人一起登上了那高高的山峰,一起看那世间的风景,一起感受那人生的酸甜苦辣。
这些诗都是诗人的心血之作,是他们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
我们读这些诗,不仅能欣赏到美丽的语言,还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甚至能从中学到一些人生的道理。
所以啊,朋友们,多读点登临诗吧。
让我们跟着诗人的脚步,一起去攀登那一座座精神的高峰,一起去领略那无尽的风光。
别老是埋头在手机里啦,抬头看看这广阔的世界,说不定你也能写出一首登临诗呢!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