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诗鉴赏..

合集下载

登临诗的特点及写作思路

登临诗的特点及写作思路

登临诗的特点及写作思路
1. 登临诗啊,常常有很广阔的视野呀!就像王之涣登上鹳雀楼,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多壮观呀!写登临诗时,咱就得把看到的宏大场面写出来,让读者也能感受到那震撼。

2. 它一般会引发深深的感慨哟!杜甫登上岳阳楼,不就发出“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感叹嘛。

咱写的时候,也得把心里的那些情绪都倒出来。

3. 登临诗很多时候会有历史的厚重感呢!像陈子昂登上幽州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那种历史的沧桑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咱也得试着挖掘一下那些过去的故事呀。

4. 还有啊,登临诗会让你身临其境呀!崔颢在黄鹤楼上写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你是不是感觉自己也在那楼上看着美景呢?所以咱得把细节写好,让读者也能进去。

5. 写登临诗时,心情很重要哇!高兴时可能看到的都是美好,像李白“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多豪迈呀!心情不好时可能就很惆怅啦,咱得把这些情绪都写活咯。

6. 登临诗里少不了对自然的描写呀!你看王维写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多美呀!咱也得把自然的美展现出来呀。

7. 它还常常会有哲理思考呢!苏轼登上庐山,就悟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道理。

咱写的时候也可以试着思考思考人生啥的。

8. 登临诗能让你和古人对话呀!你站在他们站过的地方,写着和他们类似的感受,这多有意思呀!
9. 写登临诗得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呀!不能人云亦云,得写出自己看到的不一样的东西。

就像王安石登上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多独特呀!
10. 最后哇,登临诗就是要让你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想法,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写出来,这才是好的登临诗呀!你还等什么呢,赶紧去试试吧!。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 诗歌赏析

登临诗诗歌赏析登临诗诗歌赏析一、引言登临诗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种独特的诗体,它以描写登高远眺美景为主题,通过感慨生命短暂、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等主题,展现了诗人的独特情怀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对登临诗进行赏析。

二、登临的意义与象征⒈登高远眺的意义描述诗人登高远眺的行为,是表达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和渴望追求自由的一种方式。

登临诗中常常出现的“高山”、“云霄”等词语,体现了人们对高远清净之地的向往和追求。

登高远眺的行为也象征着诗人对真理和智慧的探索。

⒉意境与情感表达登临诗注重通过景物的描绘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描写自然景观的壮丽、高远、宏伟等特点,抒发诗人内心的雄壮豪放、志向远大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三、登临诗的艺术特点⒈描述精细入微登临诗中,诗人会对景物进行详细的描绘,注重描绘细节,以突出景物的美丽和诗人的感受。

例如,诗人描绘山峦的形状、云霞的颜色和流动等,使读者能够感受到景物的真实和美丽。

⒉情感真挚深沉登临诗常常以壮丽的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感叹生命短暂、追求自由和追求真理等主题,表达诗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对美的追求。

诗人的情感真挚深沉,能够打动读者的心灵。

四、经典登临诗赏析⒈杜甫《望岳》山光忽西落,山色最关情。

过春风十里,尽草青青。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⒉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本文档涉及附件请参阅附件1:登临诗选编,附件2:登临诗表格排版。

六、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⒈诗体:指诗歌的一种体裁,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特点。

⒉登临诗:以描写登高远眺美景为主题的诗歌形式。

【VIP专享】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

【VIP专享】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

杜甫登临诗比较赏析1.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 (《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 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登临诗词鉴赏

登临诗词鉴赏
一、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并借此 抒发作者的登临的愉悦之情
《登飞来峰》(王安石)
• 飞来山上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塔,闻 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只因)身在最高 层。
喻理遣怀陶性情
登高则 • 心胸开阔 • 明理致知 • 脱尽尘垢,忘凡超俗
二、使作者心胸开阔,感悟人 生哲理(生死的思考)或抒发 自己的追求
阅读登临诗
•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景抒情 的诗词有别?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 景抒情的诗词有别?
• 1、无限风光一望中: • 2、喻理遣怀陶性情: • 3、山临绝顶我为峰: • 4、散上峰头望故乡(人): • 5、万方多难此登临:
山河表里潼关路
-----登临怀古诗鉴赏
常见写作思路
记叙、写景
同病相怜型
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 的不得意。
贾生 宣室求贤方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此诗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 不谈治国之策。其实是借贾谊的遭遇来写自 己的同样的遭遇,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 遇的感慨。
2、吊古讽今
古代诗人的主流是寒士,济天下拯黎民 的念头使他们更多关注在国家政治、社会生 活上。诗人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 实的关切、热情、不满、警戒。怀古尽管触 点在古,但实际上表现了对现实的强烈关注 。现实不合理想模式的时候就是怀古最有理 由的时候。根据古迹或古事的现状可分为以 下几类 :
• 林则徐幼年佳联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三、抒发作者的远大理想和豪情壮志
《相见欢》(李煜)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 清秋(清秋囚于深院,感到悲寂)。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一 种)滋味在心头。

登临诗特点范文

登临诗特点范文

登临诗特点范文登临诗是一种古典文学体裁,主要描写人们攀登高山的情感体验和景物描写。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登临诗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被广泛运用于诗人们的创作中。

登临诗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登临诗着重描绘登山者的情感体验。

登山是一种身心两方面的挑战,不仅需要体力的支撑,更需要登山者内心的力量。

在登临诗中,诗人们常常会描绘自己或他人登上高山的过程中的内心体验,如对自然景观的敬畏、对自身能力的自豪、对登山困难的克服等。

其次,登临诗以自然景物描写为主。

中国山川众多,自然景观独特,登临诗常常以描写山川景色为主题,诗人们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富有感情的笔触将美丽的山川景物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仿佛亲临其境。

再次,登临诗也注重抒发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登临诗往往伴随着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诗人们通过登山的过程,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社会等方面主题的思索和感悟。

登临诗在表现自然景物的同时,也凸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和诗人对于人生的思考。

此外,登临诗还注重音韵的运用。

登临诗往往以五言绝句或七言绝句的形式存在,诗人们通过运用韵律、对仗和押韵等手法,使诗歌更加饱满和有韵律感。

此外,登临诗还常常使用富有感染力的形象语言,让诗人的情感和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最后,登临诗具有强烈的诗情画意。

诗人们以字画山水的手法,运用具体形象和美丽的意象描绘自然景物,达到以诗画山水的效果。

登临诗兼具文学艺术和美学价值,既有绘画的味道,又有诗歌的抒情和思考。

总之,登临诗以描绘登山者的情感体验和自然景物为主题,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思索和感悟。

其特点包括突出情感体验、以自然景物描写为主、注重抒发情感和思想、运用音韵、注重诗情画意等。

登临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力,展示了诗人的个性、情感和对世界的独特观察,成为了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朵瑰丽的花朵。

登临词赏析(上课用)

登临词赏析(上课用)

阅读辛弃疾的《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登建康赏心亭》 阅读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 登临意。 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 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 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 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 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 英雄泪? 英雄泪? 作这首词时,作者南归已经八九年了, 【注】:作这首词时,作者南归已经八九年了, 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却投闲置散,不得一遂报国之愿。
秋天的江、峰、征帆、残阳、西风、酒旗、彩舟、 秋天的江、 征帆、残阳、西风、酒旗、彩舟、 云、河、鹭
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这些景物都有什么特点?
开阔、壮美, 开阔、壮美,萧索
在景物的描绘中, 在景物的描绘中,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基 调?
悲、赞美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 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 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 遗曲。 遗曲。
• 找出下片的具体典故
• 门外楼头 《后庭》遗曲 后庭》
• 这些典故说明了什么? 这些典故说明了什么?
• 贪图享乐,荒淫无度, 贪图享乐,荒淫无度,最后导致亡国
• 理解“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理解“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2.1登临诗《登岳阳楼》《与夏十二》

2.1登临诗《登岳阳楼》《与夏十二》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古代登临诗词主题精读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 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韩诗外传》
阅读登临诗注意
•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景抒情的诗词有别?
• 改变了“平视”视觉:1.景象壮观,境界开阔。在 古代的登临诗里,我们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 那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也望见了时光。 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人对时间 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的体会也越深刻。当人在山 巅水涯的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 察品类之盛,登临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旷茫无边 背景下的景与情,所以登临诗从空间的广阔,到 时间的深邃,不仅是视野的广阔,而且有诗的开 阔浑厚的精神气度。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此联写了什么事?表达了诗人的什么 感情?
•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 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 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 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 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表达了 诗人忧虑国家前途的感情和自己报国 无门的哀叹。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 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 鉴赏实例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 这首诗塑造 了什么样的 形象? • 这是写景诗还 是叙事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 ,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亲眼看到 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

初中学过的杜甫几首登临诗赏析

杜甫登临诗比较赏析1. 一曲忧国伤时的悲歌——杜甫《登高》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青年时代,和许多盛唐诗人一样,也有过“裘马轻狂”的漫游经历和“致君尧舜”的理想抱负,但他一生穷愁潦倒,遭遇坎坷,在感情上更能体验到下层民众的疾苦,因此他的诗歌不仅包含了丰富的时代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而且充溢着眷顾祖国、同情民众、不惜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特别是在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了唐帝国有由盛至衰的过程,对百姓的苦难更是感同身受,当初“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忆昔》)的所谓理想世界已经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万方多难”的时代,是“乾坤含创痍”“人烟眇萧瑟”(《北征》)的国土,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登岳阳楼》)的伤感,复杂的阶级斗争、民族矛盾以及统治阶级之间的内部冲突,不仅造成了生灵涂炭和国家的严重危机,也把杜甫卷入了生活的底层,使他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的政治抱负彻底破灭,于是他只能“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面对苍天来表白“济世敢爱死,寂寞壮士惊”(《岁暮》)的志向,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把自己忧国忧民的满腔赤诚写进诗歌,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和历史的盛衰起伏紧密地结合起来,《登高》就是其中富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歌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漂泊,倍尝生活的艰辛,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

公元767年的时候,虽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争夺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仍然是一片混乱。

这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漂泊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人了。

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受到了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衰败,也感受到了仕途的坎坷,晚年的孤独和生活的艰辛,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感?
同是登临者, 不同是胸怀。 须论世、知人。
论世——时代背景
知人——生平事迹、 思想文化。
感情一:散上峰头望故乡(思亲怀乡)
因思乃有登高之举,触目 所见愈生别情。尽管登高并不 能觅得故乡或那人的踪影,但 眼底景致,至少给无依无着落 的情感提供了宣泄/寄托/归宿。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与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感情三:无限风光一望中(热爱山河)
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对造化神奇的崇 拜,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
《观沧海》(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 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 散上峰头望故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感情二:长歌当哭以自慰(感怀身世)
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借广阔之景聊 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通过广袤无垠的时空 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 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 待等复杂情感。
感情五:山临绝顶我为峰(征服世界)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登高的过程,是征 服的过程人是万物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 —自我、个性、豪情壮志。
如林则徐幼年佳联: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感情六:万方多难此登临(怀古咏史) 或是登临诗的最高境界,将个人 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舒展 怀抱、怀古论今。如李煜《相见欢· 无言 独上西楼》
《登楼》(杜甫)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悔,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参考答案】 (1)疾风骤雨 (2)承上启下 ①刘诗第三句承接前两句,并与蒙蒙 细雨叠加,以形成下句江南水墨图意境②苏诗第三句 从“横风吹雨”转入“雨过潮平”,为描写雷电蓄势。 (3) ①刘诗通过写雨映寒空,山深树幽,倚楼眺 望的一幅水墨画,运用白描手法,描绘出一幅江南水 墨图。 ②苏诗通过写横风斜雨,潮江涌动,运用比 喻手法,写出了雨前、雨后的壮观美景 。 【解题思路】两首诗歌同为写景佳作,赏析时抓住诗 人描写的景物,品味景物的特点,结合诗人的诗歌特 点,全面赏析。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高考登临诗词鉴赏
• 特点: 1.登高,从下往上爬 2.登山临水,登高望远 3.登临即登高,登高之 “高”, 相对于平地而言 4.登山、楼、台、阁、亭, 虽形式不同,但意义相似 • 解读: 1.登临何处何时?(做什么事) 2.目见何景何物?(看见什么) 3.生发何感何怀?(想到什么) 4.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感?
感情四:喻理遣怀陶性情(言志抒情)
登高则心胸开阔,明理致知,脱尽尘垢, 忘凡超俗,理性冷静,感悟生活,哲理人生。 经过登临的过程, 参悟到人生意义之所在, 抒发积极的人生理念,这是登临者的本意。
《登飞来峰》(王安石) 《登鹳雀楼》(王之涣) 飞来山上千寻塔, 白日依山尽, 闻说鸡鸣见日升。 黄河入海流。 不畏浮云遮望眼, 欲穷千里目, 只缘身在最高层。 更上里层楼。
练习:(2011湖北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题目。
微雨登城 刘敞 雨映寒空半有无, 重楼闲上倚城隅。 浅深山色高低树, 一片江南水墨图。 望湖楼晚景 苏轼 横风吹雨入楼斜, 壮观应须好句夸。 雨过潮平江海碧, 电光时掣紫金蛇。
(1)两诗均写江南雨景,但景色有异,《登城》写的 是和风细雨,《望湖楼晚景》写的是□□□□。( 1分) (2)两诗第三句都描写相对静止的画面,请分别说说 它们在原诗结构中的作用。(4分) (3)以上两首诗,刘诗优美,苏诗壮美,请结合诗句 赏析。(6分)
登临诗主题:
• 1、散上峰头望故乡:思亲怀乡 • 2、长歌当哭以自慰:感怀身世 • 3、无限风光一望中:热爱山河 • 4、喻理遣怀陶性情:言志抒情 • 5、山临绝顶我为峰:征服世界 • 6、万方多难此登临:怀古咏史
登临诗常用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 1.用典 • 2.对比、烘托(衬托)、渲染 • 3.借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交融 • 4.虚实相生、想象、联想 • 5.视觉效果:仰观、俯瞰、远观、近看等 • 6.视听结合、动静结合 • 7.夸张、比喻 • 8.拟人、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