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登临诗主题精读
桂枝香·登临送目古诗赏析

桂枝香·登临送目古诗赏析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似练,翠峰如簇。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
【注释】(1)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2)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3)千里澄*似练:形容长*像一匹长长的白绢。
语出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霞散成绮,澄*静如练。
澄*,清澈的长*。
练,白*的绢。
(4)如簇:这里指群峰好像丛聚在一起。
簇,丛聚。
(5)去棹(zhào):往来的船只。
棹,划船的一种工具,形似桨,也可引申为船。
(6)星河鹭(lù)起:白鹭从水中沙洲上飞起。
长*中有白鹭洲(在今南京水西门外)。
星河,银河,这里指长*。
(7)画图难足:用图画也难以完美地表现它。
(8)豪华竞逐:(六朝的达官贵人)争着过豪华的生活。
竞逐:竞相仿效追逐。
(9)门外楼头:指南朝陈亡国惨剧。
语出杜牧《台城曲》: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
韩擒虎是隋朝开国大将,他已带兵来到金陵朱雀门(南门)外,陈后主尚与他的宠妃张丽华于结绮*上寻欢作乐。
(10)悲恨相续:指亡国悲剧连续发生。
(11)凭高:登高。
这是说作者登上高处远望。
(12)漫嗟荣辱:空叹什么荣耀耻辱。
这是作者的感叹。
(13)六朝:指三国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
它们都建都金陵。
(14)商女:歌女。
(15)《*》遗曲:指歌曲《玉树*花》,传为陈后主所作。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犹唱《*花》,后人认为是亡国之音。
【翻译】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
千里奔流的长*澄沏得好象一条白链,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擞的酒旗斜出直矗。
**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稀淡,*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鉴赏

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鉴赏王安石《桂枝香·登临送目》鉴赏《桂枝香·金陵怀古》是宋代文学家王安石的词作。
此词通过对金陵(今江苏南京)景物的赞美和历史兴亡的感喟,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朝政的担忧和对国家政治大事的关心。
上阕写登临金陵故都之所见。
“澄江”“翠峰”“征帆”“斜阳”“酒旗”“西风”“云淡”“鹭起”,依次勾勒水、陆、空的雄浑场面,境界苍凉。
下阕写在金陵之所想。
“蓬”字作转折,今昔对比,时空交错,虚实相生,对历史和现实,表达出深沉的抑郁和沉重的叹息。
全词情景交融,境界雄浑阔大,风格沉郁悲壮,把壮丽的景色和历史内容和谐地融合在一起,自成一格,堪称名篇。
桂枝香·金陵怀古宋代王安石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归帆一作:征帆)念往昔,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译文登上高楼凭栏极目,金陵的景象正是一派晚秋,天气刚刚开始索肃。
千里奔流的长江澄沏得好像一条白练,青翠的山峰俊伟峭拔犹如一束束的箭簇。
江上的小船张满了帆迅疾驶向夕阳里,岸旁迎着西风飘/拂的是抖的酒旗斜出直。
彩色缤纷的画船出没在云烟稀淡,江中洲上的白鹭时而停歇时而飞起,这清丽的景色就是用最美的图画也难把它画足。
回想往昔,奢华淫逸的生活无休止地互相竞逐,感叹“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的亡国悲恨接连相续。
千古以来凭栏遥望,映入眼帘的景色就是如此,可不要感慨历史上的得失荣辱。
六朝的风云变化全都消逝随着流水,只有那郊外的寒冷烟雾和衰萎的野草还凝聚着一片苍绿。
直到如今的商女,还不知亡国的悲恨,时时放声歌唱《后庭》遗曲。
注释登临送目:登山临水,举目望远。
故国:旧时的都城,指金陵。
千里澄江似练:形容长江像一匹长长的白绢。
语出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余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古诗词诵读——群文阅读之登临诗》

语言建构与运用:分析意象和意境,品味诗歌语言的简约美,体悟作者在诗词中表达的情感;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对登临诗词意象、意境、手法和情感的分析,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
审美鉴赏与创造:完成知识迁移,阅读更多的登临诗作,学会鉴赏登临诗作,感受古典诗词之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掌握登临诗的一般鉴赏规律,激发同学们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培养学生传承古典诗词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十三、教学反思:
在最初选择设计这一节课时,我是想逐渐消除学生对古诗鉴赏题的畏惧之心,激发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所以根据教材内容选这两首诗作为依托点,来探究登临这一题材诗作的鉴赏规律,让学生明白这类诗作在意象选择、意境营造、手法运用和情感表达方面有着一定的规律,给他们鉴赏登临诗作提供一个抓手。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这个规律之后,遇到这类诗词不再无从下手,进而提高他们阅读诗词的兴趣。
D.尾联笔锋一转,表现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对《桂枝香·金陵怀古》一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前三句,点出词人的立足点、地点、季节,为全词设置出悲凉的气氛。
B.上片末三句,以水中的彩舟、江洲中的白鹭,展现了金陵多彩多姿的美景。
C.下片起句“念往昔繁华竞逐”,总结上片内容,并引起下文。
D.下片中“繁华竞逐”四字道出了六朝更替的根本原因。
4.艺术手法:
5.情感表达:
根据《望岳》一诗的分析,初步概括登临诗的鉴赏规律
1.登临对象:山
2.选用意象:云鸟山顶众山
3.营造意境:开阔壮阔
4.艺术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夸张
5.情感表达:热爱、赞美、人生理想。
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意识,增强学生鉴赏诗词的信心。
学习任务二:小组合作鉴赏新诗《登岳阳楼》《桂枝香·金陵怀古》,补充完善登临诗词鉴赏规律内容。
古代登临诗的特点与主题探讨

古代登临诗的特点与主题探讨标签:语文教学;登临诗;主题探讨孔子说:“君子登高必赋”,登高赋诗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所向往和推崇的习惯,是代代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
从《诗经》的“陟彼景山,松柏丸丸”到楚辞的“乘鄂渚以反顾”;从汉赋的“华实蔽野,黍稷盈畴”到南朝乐府的“望郎上青楼”,中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两大源流从一开始,就畅泻着登临诗的淙淙清泉。
登临诗在问世之初,就展示出巨大的生命活力,下面,笔者以分类整合的方式论述古代登临类诗歌的主题。
一、登临诗特点简析登临诗即古人登山、登台(高台)、登楼之时所创作的诗篇。
登临诗与一般的写景抒情的诗在阅读分析时有所不同,应该注意登临诗的以下特点:1.景象壮观,境界开阔。
在古代的登临诗里,我们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那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也望见了时光。
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人对时间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的体会也越深刻。
当人在山巅水涯的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登临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旷茫无边背景下的景与情,所以登临诗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僅是视野的广阔,而且有诗的开阔浑厚的精神气度。
2.“现实心境”与“登临诗境”的完美契合。
登上高处的旷茫和辽远,使人眼界开阔,心境豁然,更能激发诗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豪情和对人生、自然、宇宙的思考,体味亘古如斯的山川从远古走来,带着远古的诗情画意和风流人物,一步一步走到了我们的生命里,这里的“高”已经不是一个物理的高度,它应该体现一种开阔的视野所带来的一种心灵的丰富精神的高度。
总之,绘壮景、写豪情、感沧桑是优秀登高诗的常态。
3.结合儒家文学传统。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入世”,重视现实,求理想,奋发向上,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也主张“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以“平治天下”为“舍我其谁”之重责。
所以儒家这种“济天下”的积极参与的思想在登临诗歌中处处体现。
登高诗

以景入情
找出诗中奠定情感基调的词语 并找出体现情感的意象。
凄凉 残星 归雁 笛声 落红败叶
“凄凉”二字有何作用?
诗中“凄凉”二字既属客观, 也属主观,秋意的清冷,实 衬心境的凄凉。 正是这两个字,为全诗定下 了基调。
“残星 、归雁 、 笛声”这些意象 如何转达诗人的心声?
晨曦初见西天上留有几点残余的星光, 北方空中又飞来一行避寒南归之雁。诗人 的注意力正被这景象所吸引,忽闻一声长 笛悠然传来,笛声悠扬、哀婉。是喟叹人 生如晨星的易逝呢,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 里、怀远人呢?吹笛人只管抒写自己内心 的衷曲,却不曾想到笛声竟这样的使闻者 黯然伤神!
此诗几个典故用意何在?
李商隐善用典。 1、贾谊、王粲的身世遭遇与诗人相似, 比拟自己忧时羁旅之感,使一位奋发有 为却遭受压抑的少年志士形象跃然纸上。 2、暗引范蠡“乘扁舟游五湖”的典故 表明自己功成身退,但不贪恋禄位心迹。 3、借助庄子寓言,不但足以表明他 无意名利,又反映他睥睨一切的精神状 态,还巧妙地反击了小人对自己的恶意 中伤。
同是登临者,不同是胸怀。 须知人论世。
③知人论世
论世—— 晚唐:社会动荡,政治黑暗。 知人—— 自负 杜牧经世之才不得施展,偏寓池州, 处于一景,游兴勃发; 接着感叹人世愁多乐少,纵情忘 忧;继而惜乎光阴易逝,自勉自 励;最后通过表面的超然物外, 委婉曲折抒发自己抱负难展,壮 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思考:此诗中景物描写的角度及作用。
一、层次分明。首联总览长安全景,颔联仰视 之景,颈联写俯察之景。并随视角变化体现了 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变化。 二、情景交融。特别是颔颈两联的写景,将典 型景物与特定的心情结合起来。雁阵和菊花, 本是深秋季节的寻常事物,南归之雁、东篱之 菊又和思乡归隐的情绪,形影相随,诗人将这 些形象入诗,意在给人以丰富的暗示;加之以 拂曙凄清气氛的渲染,高楼笛韵的烘托,使得 全诗意境深远而和谐,风格峻峭而清新。
登临诗

我常常想,如此众多的忠肝义胆,慷慨豪士,为什么最终也未能挽狂澜于其时?黄龙未捣,靖康耻在,北顾一百六十年,终竟连支倚江南半壁犹不保,这到底为什么?悠悠青史有案有据,登临的诗人也把他们的思索写进了历史的答卷,让我们展示他们血泪斑斑的诗篇吧……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辛弃疾《菩萨蛮》)——痴痴巴望着君主,而君主又那般昏聩,蒙蔽恒多。“北望神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刘过《六州歌头》)——忠直横死林薄,权奸弹冠相庆,几成亘古法则。“寂寞凭高念远”(陈亮《水龙吟》),“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辛弃疾《水龙吟》)——在投降派重重打击迫害下,志士零散,豪情消磨。难怪少年时代“爱上层楼”的辛幼安,人过中年,也频频发出“休去倚危栏”的怅叹!这是怎样的民众心态与社会机制呵!把一腔腔男儿热血,泼淋成冷泪冰心——这就是登临诗向我们这些后人倾诉的亡国之由。
“百感衷来不自由,角声孤起夕阳楼”(《登九峰楼寄张祜》),是杜牧之劝慰他的朋友。愤慨浓烈,却又诉之于慰勉敬重,是登高而使然吗?
“月明楼高休独倚”(范仲淹《苏幕遮》),“不忍登高临远”(柳永《八声甘州》),身已登临,偏说“休倚”、“不忍”,正见思乡纡曲心境,也毕见因思而登,登而更思的情怀。也只有豪放如李太白的,才能在“抽刀断水水更流”时“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城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吧?
如若确如恩格斯所说,由猿到人决定意义的一步是直立,因直立而视野开阔、思维宽广;那么登高临远显然更大大开阔了诗人的视野,锤炼了诗人的情思。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诗人兀立九叠庐山顶峰,登高远眺,仰吞宇宙之大,俯览大江之雄;风云涌动,九派茫茫,直是臻雄奇壮美的极致!我们叹羡李太白,我们也感戴“秀出南斗傍”的庐山,是它给予了诗仙如此的神思。
2.1登临诗《登岳阳楼》《与夏十二》

——古代登临诗词主题精读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孔子游于景山之上,子路子贡颜渊从。孔 子曰:“君子登高必赋”。
——《韩诗外传》
阅读登临诗注意
•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景抒情的诗词有别?
• 改变了“平视”视觉:1.景象壮观,境界开阔。在 古代的登临诗里,我们会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 那就是人远眺空间的时候,往往他也望见了时光。 空间有时候是一个载体,越辽阔,其实人对时间 那种悠长隽永和庄严的体会也越深刻。当人在山 巅水涯的时候会真正体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 察品类之盛,登临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旷茫无边 背景下的景与情,所以登临诗从空间的广阔,到 时间的深邃,不仅是视野的广阔,而且有诗的开 阔浑厚的精神气度。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 此联写了什么事?表达了诗人的什么 感情?
• 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仍然 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凭倚窗轩, 胸怀家国,我不禁涕泪交流。诗人在 尾联中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 一起,意境深远,余韵无穷。表达了 诗人忧虑国家前途的感情和自己报国 无门的哀叹。
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 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 鉴赏实例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 这首诗塑造 了什么样的 形象? • 这是写景诗还 是叙事诗?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过去就听说洞庭湖水势浩瀚,名扬海内 ,今天我登上湖边的岳阳楼,亲眼看到 这一片山色湖光的美景。
《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 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登临诗鉴赏

古诗鉴赏七——登临诗(学生版)Ⅰ登临诗的相关知识一、何为登临诗?所谓登临诗,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楼、山、亭、台、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
登临诗题目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表述:一种题目直称“登某处”或“上某处”,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杜甫《登岳阳楼》、王安石《登飞来峰》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等。
另一种题目中不含“登”“上”等词,但题中或内容点明所登临之亭台楼阁等名称,如曹操《观沧海》、崔颢《黄鹤楼》、刘禹锡《汉寿城春望》等;此类题目更多的直接跟“怀古”相联,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等;还有的题为“题某阁(楼)”,如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等。
何为登临?分析登临含义,本义为登山临水,登高临下,泛指游览山水。
从作品中感受诗题。
“登”即登高、攀登,强调行为过程,登高则可望远,望远则致深思。
且登高是相对平地而言,登山、登楼、登台、登阁,形式不同意义相同;“临”,不外乎“面对”或“从高处向下看”的意思,联系“登”,可见是从高处看远处的人、景、事,于种种情绪激荡之下,墨客文人多生望远登高之意,或游目览胜,明理致知,或抒怀写志,怀人思乡。
于是,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有长江大湖、白云红日,枝头杨柳、陌上繁花;有豁达心胸、豪情壮志,几许闲愁、无限悲凉。
高楼一上,在自然和个人的观照中,在历史和现实的对比中,在时间和空间的转换中,许许多多的锦绣辞章便蓬勃而生了。
二、登临诗常见情感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感怀身世(慨叹身世,抑郁惆怅)自古以来,身世不畅者多喜登临,他们本欲借广阔之景聊以自慰,希望获得精神的超脱,但往往却更深地沉浸于其间,咀嚼自己的遭遇,触发出催人泪下的愤懑抑郁之情。
比如陈子昂以歌当哭,通过《登幽州台歌》中广袤无垠的时空背景,刻画了自己独立苍茫、怆然涕下的形象,抒发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知音难觅、岁月无情、时不我待等复杂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多难此登临
• 或是登临诗的最高境界, • 将个人情感和历史责任感紧密联系起来, 舒展怀抱、怀古论今。
• • • •
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悔,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甫吟》。 ——杜甫《登楼》
阅读登临诗
• • • • • 登临何处何时? 目见何景何物? 生发何感何思? 为何生如此之思?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景抒 情的诗词有别?
桂枝香
•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 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 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 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谩) 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 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 《后庭》遗曲。
《桂枝香》
《劝学》曰: •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 不临 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中庸》言: • “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 《汉书· 艺文志》云: • “传曰:‘不歌而诵谓之赋,登高 能赋可以为大夫。’言感物造端, 材知深美,可与图(政)事,故可 以为列大夫也。”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万里江山尽收眼底, 无限情思涌上心头。
• • • • •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 景抒情的诗词有别? 1、无限风光一望中: 2、喻理遣怀陶性情: 3、山临绝顶我为峰: 4、散上峰头望故乡(人): 5、万方多难此登临:
阅读登临诗
• 登临诗主题,为何与一般的写景抒 情的诗词有别? • 改变“平视”的视觉 • 景象 • 现实心境 • 文学传统(儒家)
《望岳》(杜甫)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连绵不 断)。 • 造化钟(聚集)神秀,阴阳割昏晓。 • 荡胸生曾云,决眦(zì 眼眶)入归鸟。 • 会当(将来一定要)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
山临绝顶我为峰
•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登高的过程,是征服的过程 人是万物灵长,凌驾于自然万物之 上——自我、个性、豪情壮志 • 林则徐幼年佳联 海到无边天作岸,山临绝顶我为峰
• 登临何处何时? • 目见何景何物? • 生发何感何思? •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你推
测:从所见、所思可知,此 词如此之思?
• 请推测:从所见、所思,可 知此词写作背景应该包括的 内容
1、课本关于“背景”的注释—— • 王安石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 任江宁知府(府治即今南京市), 此词大约作于此时。 2、请补充:此词写作背景——???
《相见欢》(李煜)
•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 深院锁清秋(清秋囚于深院,感到 悲寂)。 •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 般(一种)滋味在心头。
散上峰头望故乡(人)
• 因思乃有登高之举,触目所见愈生 别情。 • 尽管登高并不能觅得故乡或那人的 踪影,但眼底景致,至少给无依无 着落的情感提供了宣泄/寄托/归宿
• 同是登临者,不同是胸怀。 • 须论世、知人 。 • • • • • • • •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
论世—— 金陵即六朝古都所在(东吴东晋 宋齐梁陈) 金陵素称虎踞龙蹯,雄伟多姿,地居要塞 当时北宋王朝,内忧外患。 知人—— 两年后(1069)入中枢为丞相,开始变法 伟大的改革家、思想家:站得高看得远。 位卑未敢忘忧国,登高望远,高瞻远瞩,才有了他 日登上北宋最高政治舞台的可能。
登高则可望远 望远而致思深
——古代登临诗词主题精读 (选修1: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华南师大附中 李芸
登临诗词
•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 登临即登高,登高之“高”,相对 于平地而言 • 登山、楼、台、阁……形式不同意 义相似 • • • • 登临何处何时? 目见何景何物? 生发何感何思? 主题:为何生如此之思?
无限风光一望中
• • • • 登高览胜,入眼美景激荡心胸: 对大好河山的热爱 对造化神奇的崇拜 对生命激情的释放和燃烧
《登飞来峰》(王安石)
• 飞来山上千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只因)身 在最高层。
喻理遣怀陶性情
登高则 • 心胸开阔 • 明理致知 • 脱尽尘垢,忘凡超俗
•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 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上峰头望 故乡”(《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 华亲故》)
《登高》(杜甫)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盘旋)。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艰难苦恨(非常恨)繁霜鬓,潦倒 新停(最近停止)浊酒杯。
登临诗词主题
• 登高则可望远,望远而致思深。 • 万里江山尽收眼底,无限情思涌上 心头 • 要求背诵的60篇诗词中,还有哪些 是与“登临” 有关? • 登临诗词主要包含哪些主题? • 1观沧海 5登飞来峰 2望岳 4相见欢 3登高
《观沧海》(曹操)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星汉(银河)灿烂,若出其 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