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系统论中医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合集下载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之“阴阳学说”一、阴阳学说的概念阴阳学说定义: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万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是古人认识宇宙本原和阐释宇宙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定义: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在古代哲学中:阴阳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是用以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阴阳是一个抽象概念,并不专指某一具体的事物和现象,故《灵枢·阴阳系日月》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

”历史沿革:1. 阴阳的概念大约形成于西周,《周易》把阴阳从哲学角度高度进行概括,指出“一阴一阳谓之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把阴阳的存在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的基本规律。

2.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理论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作为哲学理论的阴阳学说也逐渐形成,并被医家应用于医学理论之中。

(二)事物的阴阳属性阴阳既可以标示相互对立的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或现象内部对立的两份方面。

阳属性的特点: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

阴属性的特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

在医学领域中的属性:人体中在外、在上的和具有外向、弥漫、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在内的、在下的和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如“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阴阳属性的标志:阴阳属性的标志是寒热、动静、明暗。

因水火具备了这一特性,故称为阴阳属性标志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三)阴阳的特性:1.绝对性:主要表现在其属阴或属阳的不可变性,即不可反称性。

2.相对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①阴阳属性相互转化:事物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②阴阳之中复有阴阳: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即所谓的“阴中有阳”和“阳中有阴” 如昼为阳,夜为阴。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体系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体系

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与体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中医理论作为中医的理论基础,对于中医的实践和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就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进行论述,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医学的独特之处。

一、阴阳学说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之一是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认为,万物都是由对立而统一的阴阳二气构成的。

阴阳对立相生相克,相互制约,维持着身体的正常功能。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例如,中医治疗感冒时,通过辛温解表、苦寒清里的药物来平衡体内的阴阳关系,并恢复机体的正常功能。

二、五行学说中医理论的另一个基本原理是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认为,宇宙和人体的各个方面都可以归纳为五种基本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这五行相互制约,相互关联,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

中医通过调节五行之间的关系来恢复或维持身体的平衡。

例如,中医认为心脏属火,肾脏属水,心火过旺会烧伤肾水,导致心火旺盛症状。

因此,中医可以通过调节心火和肾水的关系来治疗相应的疾病。

三、经络学说中医理论的第三个基本原理是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通过经络系统可以调节和传输气血等重要物质。

中医通过调节经络的畅通来治疗疾病。

例如,中医针灸就是利用针刺经络来调节气血的流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四、辨证施治中医理论的第四个基本原理是辨证施治。

中医认为,人体的疾病都是在多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因此治疗疾病应该综合分析,辨证施治。

中医通过辨证施治来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例如,中医治疗消化不良时,可以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症状,辨别是湿热、气滞还是脾胃虚弱等情况,并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综上所述,中医理论基于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经络学说和辨证施治的原则,形成了独特的中医体系。

这些基本原理和体系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中医师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进一步了解中医理论的基本原理和体系,我们将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深奥之处,并更好地运用中医理论来保护人们的健康。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

中医的五大理论基础中医学作为我国传统的医学体系,拥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其中包括了五大理论,即阴阳学说、五行学说、气血理论、脏腑学说和经络学说。

这些理论构建了中医学的基石,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原则。

一、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它涉及到我国古代哲学中的阴阳观念,认为所有事物都存在着阴阳两个相对而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是导致人体健康或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医通过调节阴阳的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例如通过药物的寒热、滋补与泻疏等特性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二、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将自然界的事物分为五个相互关联的元素,即木、火、土、金、水。

中医认为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也可以用五行来解释,通过分析五行间的相生、相克关系,可以确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

中医治疗常常运用五行学说的原则,例如选择适合患者体质和疾病特征的草药,以达到平衡五行,调理人体的效果。

三、气血理论气血理论是中医独特的生理学观念,它认为人体内存在着气和血两种基本物质,它们在人体的营养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运行和质量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中医治疗疾病时经常注重调节气血的平衡。

例如,根据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师可以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刺激人体经络,调节气血的运行,从而恢复人体的健康。

四、脏腑学说脏腑学说是中医对人体内脏器官的一种分类和理解方式。

中医将脏腑视为人体内部重要的生理器官,每个脏腑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和相互联系。

通过观察脏腑的功能以及脏腑间的相互作用,中医可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发展情况。

中医治疗疾病时常常根据脏腑学说来选用相应的草药和疗法,以调节脏腑的功能,恢复人体的平衡。

五、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经络系统的理论,它认为人体体表和体内存在着一套复杂的络脉系统,贯穿全身,并连接脏腑和组织器官。

经络的通畅与否对人体的健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医治疗常通过针灸、推拿等手段来调理经络,以促进气血的流通,恢复组织器官的功能。

阴阳系统论——精选推荐

阴阳系统论——精选推荐

阴阳系统论阴阳系统论(1)——中医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作者:金可中医理论究竟是一套什么样的理论?他是经验的堆积还是具备某种自然科学基础呢?很明显,中医理论涵盖从哲学到技术的各个层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绝不可能仅由经验堆积而成,他必然具备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实际上许多人都已看到,中医理论与现代系统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正如戴汝为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内容和特质,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有着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1]。

于是大家想用现代系统学解读中医,但是却发现困难重重,原因何在呢?钱学森,钱老指出:“中医理论的缺点是它和现代科学技术挂不上钩,语言,概念是两套。

所以中医自有中医的一套”[2]。

语言,概念的不同还只是问题的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现代系统学与中医理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在方法论上,现代科学(包括系统科学)根本就没有与之对应的理论,这才是中医理论让人百思不解的根源。

也就是说,目前现代系统科学的水平还没有能力完全解读中医的核心理论。

那么,古人究竟有一套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古人思维中处处闪现着的系统科学之光,他们无疑就是以系统观来看待宇宙万物,看待人体的。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一整套研究认识自然的方法体系,这个体系的本质,必然是基于系统观和系统方法的,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先贤已然发展出一套他们自己的系统科学体系,这个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其语言,概念,理论与方法自成一体,是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

古人言必称阴阳,可见阴阳概念必定是整个古代思想体系的根基,是对自然世界的根本性认识,是奠定古人世界观的基石。

古人的一整套系统理论大厦也必定是建立在这阴阳二字之上的。

因此,要理解古人的系统科学思想,就必须明确阴阳的准确含义,给出明确的定义。

不然,我们便无法彻底弄懂古人的思想,那么,建立在此一体系之上的一切古代学科的研究,包括中医,我们就无法取得根本性突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中医基础知识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是在气一元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范畴,体现出中华民族辩证思维的特殊精神。

其哲理玄奥,反映着宇宙的图式。

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宇宙间一切事物不仅其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而且其发生、发展和变化都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在阴阳学说中,阴和阳是对立的两个方面,阳代表积极、主动、力量和独立,阴则代表消极、被动、柔弱和依赖。

阴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从而维持了事物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发展。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存在着阴阳的对立统一,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都与阴阳的关系密切。

例如,人体的五脏属阴,六腑属阳,阴阳的平衡是维持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

如果阴阳失衡,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阴阳学说还被应用于指导临床治疗。

中医学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在于调整阴阳的平衡,通过调整阴阳的平衡来恢复人体的健康。

例如,对于阳虚的患者,应采用温阳散寒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于阴虚的患者,应采用滋阴降火的方法进行治疗。

总的来说,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和应用阴阳学说,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促进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

对中医阴阳学说的思考与认知

对中医阴阳学说的思考与认知

对中医阴阳学说的思考与认知
中医阴阳学说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

它是基于对自然界和人体的观察和研究而形成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医学理论。

阴阳学说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两种相对矛盾的力量构成的,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转化,人体也是如此。

在中医诊断和治疗中,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

中医师根据患者的病情,结合其体质、环境、饮食等因素,对患者的阴阳平衡进行判断和调整,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但阴阳学说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现代医学学者认为,阴阳学说的概念模糊不清,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不利于现代医学的发展。

他们认为,中医理论应当向现代科学理论靠近,以便更好地应对现代疾病的治疗和预防。

但是,阴阳学说也有其独特的价值。

它是中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智慧和文化传承。

它也是一种关于生命和自然的哲学思考,具有深远的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保持对中医阴阳学说的敬畏和探索,不断思考和认知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 1 -。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医的基本理论与体系是中医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下面将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及其相关的体系和方法。

一、中医的基本理论中医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津液理论。

1.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

阴阳是构成宇宙和人体的两个对立又统一的方面。

阴阳的平衡与失衡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与疾病。

中医通过调理阴阳平衡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2. 五行学说五行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五行包括木、火、土、金和水,它们相互制约、相生相克。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将人体的生理和疾病归类于五行,以调节五行的平衡来实现治疗和预防疾病。

3.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理论强调人体的生命活动需要气血津液的平衡和调节。

其中,气和血是中医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

气的流通与调节可以影响人体的健康,血液则是滋养和输送氧气养分的载体。

二、中医的理论体系中医的理论体系包括四诊法和辨证论治。

1. 四诊法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

它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2. 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疗的核心方法。

中医将疾病根据其表现特点划分为不同的证候。

根据不同的证候,采取针灸、中药、推拿等疗法来调理患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三、中医的治疗方法中医有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草药治疗、针灸、推拿等。

1. 草药治疗中药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中药以植物、动物和矿物等天然药物为基础,通过调理阴阳平衡和扶正祛邪来治疗疾病。

中药有单味药和复方药,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不同的配伍和剂型。

2. 针灸针灸是中医经典疗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插入针具来调节患者的气血流通和阴阳平衡,以治疗疾病和缓解症状。

针灸具有独特的疗效,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3. 推拿推拿是中医传统理疗方法之一,通过对人体的按摩、拍打、推压等手法来调节患者的经络和穴位,改善血液循环和气血运行,以达到治疗和保健的效果。

中医学方法论与阴阳学说的探讨(一)

中医学方法论与阴阳学说的探讨(一)

中医学方法论与阴阳学说的探讨(一)中医学方法论与阴阳学说的探讨(一)一、引言阴阳五行学说是祖国医学的基本理论,是祖国医学认识疾病中最基本的方法论。

要学习祖国医学,也必须要从阴阳五行学说入手。

中医的阴阳五行学说,是一个综合的理论体系,但是为了便于讨论,本文试图对中医学的方法论就阴阳学说加以探讨。

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主要组成部份,它在中医学是作为生理病理的整体观念,同时又是临床实践中诊断、处方的准则。

阴阳学说是祖国医学认识事物,辩证疾病的基本概念;又是分析事物,辩证疾病的逻辑系统;同时又为病候分类、治疗对策的方法论。

它作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与中医临床实践的方法论,有着内在的逻辑连系,这是形式和内容的一致。

阴阳学说是对宇宙万物及机体复杂反应的一种由博反约的归纳分析法则,虽然它是抽象的属于演绎方法的概念,但所指的对象是唯物的、具体的,祖国医学以阴阳学说来归纳分析机体的矛盾统一及人体内外环境的矛盾统一性。

阴阳学说是建立在中医学的实践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的经验积累所发展起来的。

要发掘祖国医学的宝库,首先要了解阴阳的理论,及其实践的方法论,以明中医学说阴阳的真实意义。

二、阴阳对宇宙事物的归纳分类古人对自然界事物的长期观察,知道了宇宙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动着、发展着、生长着、衰亡着,在事物的运动发展过程中,古人认识到同一事物中,有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于是形成了阴阳学说。

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医学,接受了这一合理的思想,加以应用的挥,遂成为中医学的基本理论。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阴阳学说一方面是中医学的宇宙论,同时又是中医学归纳事物分析病候的方法论。

中医学以阴阳二分法对宇宙间的事物加以归纳分类:如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火为阳,水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在时间方面:春夏为阳,秋冬为阴;白天为阳,黑夜为阴。

在空间方面:“天不足西北,故西北为阴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阴阳系统论中医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作者:金可来源:为何要阐明"阴阳系统论"?(2010-01-06)
为何要阐明"阴阳系统论"?
从中医发展的两千年历史可以看出,《内经》和《伤寒杂病论》之后,中医理论就没有被明确的阐明过,医家都以各自的理解来说明这个理论,以至于流派纷争,莫衷一是。

可以说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已经失传。

现代科学和医学的发展,为重整中医理论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由于现代系统论的出现,使中医理论的现代科学解读和阐述成为了可能。

我们虽不知中医理论全部,但其思想方法还是可以体会的,这个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还是可以被理解的。

因此,用系统的概念阐明中医理论就事在必行了。

阴阳系统论旨在阐明古代中国的科学思想体系,他是古代中国人思想和行为的基本出发点,这个问题不说清楚,古代的一切神秘奇迹就无从破解,中医这个宝贝老古董的真正价值就无从被了解和挖掘。

中医的理法方药与现代科学认识方式和研究方法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一些高级科学工作者也不能理解,原因何在呢?首先是中医界自己也拿不出一套象样的有科学说服力的完整理论,于是别人就必然认为中医缺乏真正的理论,是经验医学。

另一方面,中医理论的体系结构建立在一个完全不同于现代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之上,以现代科学的思维方式来理解中医显然百思不得其解。

因此,要想使中医让人理解,必须阐明他的认识和方法体系;要想使中医现代化,必须整理出一套完整的认识和方法体系;要想使中医摆脱模糊的解释状态,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精确的理论描述方式;要想使中医真正的继承,我们必须深刻而精确的理解这套理论;要想真正的发展中医,绝不能缺少这个理论基础。

这一切的一切,都必将指向一个目标:整理并建立中医的现代基础理论体系,那就是--以阴阳系统论为指导的人体生理,病理,药理,诊断等,所谓理法方药体系!
这个理论可以完全的解释所有中医的理法方药,这个理论绝不会与现代的科学常识与成就相矛盾,这个理论无论是中医学者、西医学者乃至一切现代科学工作者、普通百姓都可以理解,都可以掌握。

阴阳系统论必将为我们打开一扇通向智慧的大门!
究阴阳只为一个信念(2010-02-22)
我为何花这般力气来探讨阴阳奥义,只为一个必须做出的抉择--学中医还是不学。

如果中医理论只是一些经验的堆积,想学也学不出个所以然,不如不学。

如果中医理论竟然隐藏着一个科学体系,那就必须要下大功夫去学了。

如何判定中医理论是
否具备科学性?只需抓住两个字不放:"阴阳",阴阳若是经不起科学考究,则整个中医理论必定不可能有什么惊人之处,必定是个漏洞百出的"歪理"。

阴阳若是被证明具备严格的科学性,那么,中医理论就必定是个伟大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体系。

《阴阳系统论》就是为了这一目的才辛辛苦苦发掘出来的。

为了阴阳二字,我几乎又重新学了一遍物理学,重新学了一遍数学,重新学了一遍控制学;认认真真学了好几遍系统科学,辛辛苦苦企图搞懂"相对论",尽管还是懵懵懂懂,但毕竟总会有收获。

当然,《黄帝内经》之类的书就不知啃了多少了。

阴阳,真不简单啊!!
现在我自认为把阴阳彻底搞懂了,阴阳,真是太简单了!阴阳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科学,是比现代科学还要科学的科学!得出这个结论是经过严格的科学推断的,绝不是喊个口号而已。

本博发表的是《阴阳系统论》的认识论部分,还有一个方法论部分没有发表,这一部分就有趣的多了,他会告诉你,病是可以"算"出来的,"命"也是可以"算"的,中医的方法论更是大白天下。

不过自认为还不成熟,故暂不发了。

仅认识论这一部分,就能将我们的脑袋彻底洗一洗,帮你破除对科学的无知的迷信,更好的把握自己的命运。

阴阳系统论--中医理论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作者:金可
中医理论究竟是一套什么样的理论?他是经验的堆积还是具备某种自然科学基础呢?很明显,中医理论涵盖从哲学到技术的各个层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绝不可能仅由经验堆积而成,他必然具备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实际上许多人都已看到,中医理论与现代系统论有着惊人的相似,正如戴汝为先生所言:"中国传统思维中的一些最为基本的内容和特质,与现代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有着内在的,本质的一致性"[1]。

于是大家想用现代系统学解读中医,但是却发现困难重重,原因何在呢?钱学森,钱老指出:"中医理论的缺点是它和现代科学技术挂不上钩,语言,概念是两套。

所以中医自有中医的一套"[2]。

语言,概念的不同还只是问题的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现代系统学与中医理论,在认识论和方法论层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尤其在方法论上,现代科学(包括系统科学)根本就没有与之对应的理论,这才是中医理论让人百思不解的根源。

也就是说,目前现代系统科学的水平还没有能力完全解读中医的核心理论。

那么,古人究竟有一套什么样的理论体系呢?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古人思维中处处闪现着的系统科学之光,他们无疑就是以系统观来看待宇宙万物,看待人体的。

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了一整套研究认识自然的方法体系,这个体系的本质,必然是基于系统观和系统方法的,因此可以说,中国古代先贤已然发展出一套他们自己的
系统科学体系,这个体系有着鲜明的特点,其语言,概念,理论与方法自成一体,是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

古人言必称阴阳,可见阴阳概念必定是整个古代思想体系的根基,是对自然世界的根本性认识,是奠定古人世界观的基石。

古人的一整套系统理论大厦也必定是建立在这阴阳二字之上的。

因此,要理解古人的系统科学思想,就必须明确阴阳的准确含义,给出明确的定义。

不然,我们便无法彻底弄懂古人的思想,那么,建立在此一体系之上的一切古代学科的研究,包括中医,我们就无法取得根本性突破。

正因为阴阳概念在古代科学中的根本性地位,所以我们为古人的系统科学体系取了一个恰当的名称,以区别于现代系统论,谓之:阴阳系统论,简称阴阳论。

很明显,中医理论必定建立在这样的一套阴阳系统理论之上,要明白中医理论的核心,就必须明白何谓"阴阳系统论",他是中医理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中医理论就是一套建立在阴阳系统论之上的,集理,法,方,药于一体的生命科学体系。

上篇系统认识论
1.宇宙与系统
1.1宇宙为何物?
"哲学是一切理论产生的源泉,中医产生于有着深厚哲学基础的古中国,自然在医学理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之处"[3]。

因此我们先来看看古代先贤是个什么哲学世界观?大家都知道,就是所谓整体,联系,变化等,我们以现代语言和概念来归纳一下:首先,宇宙是物质存在,世界是物质组成的。

第二,宇宙中的物质还在不断的运动变化着,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暂时的,相对的。

第三,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联系是绝对的,孤立是暂时的,相对的。

第四,宇宙运动是有规律可循的,绝不是杂乱无章的。

杂乱是表象,规律是本质。

所以,我们的宇宙其实有四个特质:物质,运动,联系和法则。

公理:宇宙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物质以某种法则运动的存在。

运动,联系和法则是绝对的,静止,孤立和杂乱是相对的。

这个公理是我们为古代先贤归纳的世界观。

世界万物不仅仅是物质存在,他们还要互相联系和运动,并且,这种运动一定存在某些法则。

1.2系统为何物?
既然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那么他们彼此之间就总是互相影响着,并且不停的以某种法则运动着,宇宙中没有一物是可以完全孤立的,或永远静止的。

这种互相联系,运动着的事物,同现代科学的物质概念是有所区别的。

为了明确这种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