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国俗语义的教学方法

合集下载

对外汉语教材俗语编排考察及俗语教学思考

对外汉语教材俗语编排考察及俗语教学思考

对外汉语教材俗语编排考察及俗语教学思考
一、俗语编排考察
1、俗语编排考察的原则
俗语编排考察的原则是:依据俗语的来源、时代、地域、文化背景和使用的场合,把相关的俗语编排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俗语编排考察的方法
(1)结构分析法:从俗语的结构出发,把同一个结构的俗语编排在一起,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俗语的意义。

(2)主题分析法:以俗语的主题为线索,把同一主题的俗语编排在一起,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俗语的实质。

(3)语境分析法:从俗语的使用场合出发,把同一个语境的俗语编排在一起,以便学生更好地把握俗语的实际意义。

二、俗语教学思考
1、在俗语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采用游戏式的教学方法,如设置拼图游戏、猜谜游戏、抢答游戏等,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俗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情景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俗语,把俗语融入到实际的语言交流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采用合作学习方法,让学生之间进行互助学习,学习俗语的同时也学习如何和别人合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如何培养学生的俗语运用能力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观察俗语的使用,学习俗语的使用方式。

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词义解释技巧

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词义解释技巧

2008年4月号上旬刊摘要:汉语词汇的词义网络是汉语学习者熟悉汉语世界并形成认知概念的基础。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采用直观释义、以旧词解释新词、根据语素推测词义、语境释义、汉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近义词比较和反义词对比、学生讲解等解释词义的技巧可以加强教学效果。

关键词: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词义解释引言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既是词汇成员又是语法结构单位,它本身具有词汇意义,同时又是语法意义的承担者和体现者,因而是我们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掌握汉语词汇的音、义、形和基本用法,培养在语言交际中对词汇的正确理解和表达能力是汉语词汇教学的目的。

其中汉语词汇的词义网络是汉语学习者熟悉汉语世界并形成认知概念的基础,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解释词义,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词义就需要我们在对外汉语教学法中运用具体有效的技巧。

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这一问题作了分析和归纳。

一、直观释义直观释义是利用实物、图片、幻灯、动作演示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解释词义。

徐子亮(1999)指出用表象编码的词汇,一般来说很具体、很形象、很直观,可以依托形象直接跟目的语沟通[1]。

比如“牛奶”、“绿茶”、“菠萝”、“中国结”等词语可以通过直接呈现实物让学生一目了然;“龙”、“四合院”、“裁判员”、“约会”、“挂号”、“着急”、“哭”等词语可通过显示其所指事物或情状的图片、幻灯片方便学生理解;“拉”、“拖”、“拿”、“递”、“抬”、“提”、“端”、“扶”、“搀”等这些词单靠翻译,是很难区分意义,可通过演示具体的动作,使学生准确地理解词义。

直观的释义方法生动、活泼,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它利用语言习得的认知规律,直接把目的语词汇的形音义与具体的物象、情状融为一体,而省却了借助学生母语翻译这一中间环节,既便于理解,又可加深记忆。

二、以旧词解释新词用学生已经学过的汉语词汇来解释新词,这比借助母语翻译或查阅汉语词典更能让学习者接受。

对外汉语教师教学中词汇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对外汉语教师教学中词汇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助词。顾名思义,就是本身没有语法意义,依附在其他词语身上,与之一起完成语法作用。如“的、地、得”。“的”与名词、代词、形容词等一起使用,出现在名词前面,对它的大小、颜色、性质、归属等方面进行修饰、限制、说明。“地”与副词、形容词等词语一起,出现在动词前。对动作或状态进行描写(欢天喜地学开车)。“得”出现在动词后,引进补语,补充说明动作的结果、程度、时间、数量等。汉语中的助词不多,但教起来却不容易,留学生难以把握。讲解这类词语时,我们第一要注意它助什么词。第二要注意它位于所助词语的前面还是后面。此外,对于某些助词相互之间的细微差别,也要给学生指明。
5.拆分推测法
此法,是在综合考虑汉语词汇的特点基础上提出来的。我们知道,汉语是以音节为基本的语言单位的,每个音节写成一个汉字。除少数单纯词外,汉语词汇系统中的大部分词语都是合成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这是汉语的特点。我们可以据此对词语进行拆分,通过分析词语内部的语素和语素之间的关系来学习新词的意义。例如:机票=机(飞机)+票(票据、凭证);开关(可以开或关的东西)=开(打开)+关(关闭)等。
反义词。如果两个词的词义相反或相对,那么这两个词就是反义词。相反是指绝对对立,肯定一方就是否定另一方,否定一方就是肯定另一方。相对,是指相对对立,即肯定一方必否定另一方,但否定另一方不一定能肯定这一方。词义之间存在着相对的第三个词义。如:“黑”与“白”,在这两个词语中间,还有灰白,浅黑等中间状态的存在。
老师会很高兴。
老师会说你好吗?
当然会。
对了,老师说你好就是“表扬”你。
到这里,“表扬”一词的词义在对话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解释,即因为作了一件事而得到别人的肯定。通过这样的举例,学生对词义有了较清楚的认识。
举例法除了在解释词义上比较实用外,它在辨别词义上也相当实用。例如辨别“成果、结果、后果”,可以给学生举出两种不同情景,一是积极的,一是消极的,指明积极的结果是“成果”,消极的结果是“后果”,“结果”是中性的。

对外汉语国俗语义词教学

对外汉语国俗语义词教学

对外汉语国俗语义词教学一、引言在学习一门外语时,了解该语言的国俗语义词是非常重要的。

国俗语义词是指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使用者通过语言表达出的特定含义。

它们往往与该国家的历史、地理、民俗和文化密切相关。

本文将以对外汉语国俗语义词教学为主题,引导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提高对汉语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二、课堂教学1. 汉字的意义扩展在汉语中,许多汉字的意义不仅仅是字面的含义,还有国俗语义。

比如,“木”字不仅表示树木,还可以表示生命的延续、家族的传承和社会的繁荣。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和解释,让学生理解汉字的国俗语义。

2. 成语的文化内涵成语是中国语言中的瑰宝,每个成语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常用的成语,通过故事、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它们的由来和意义。

比如,“卧薪尝胆”这个成语就包含了中国古代典故和忍辱负重的精神。

3. 古诗词的诵读中国古代的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国俗语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古诗词,让学生进行诵读,同时解释其中的国俗语义。

比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理解山水之美和自然之力。

三、实地体验1. 参观传统节日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这些节日的庆祝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国俗语义的魅力。

2. 参观博物馆中国的博物馆中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敦煌壁画、兵马俑等。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这些博物馆,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进一步理解国俗语义。

四、课后作业1. 语境运用教师可以布置语境运用的作业,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国俗语义词,在适当的语境中进行运用。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并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2. 文化研究报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选择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成语或古诗词进行深入研究,并撰写一份相关的报告。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和写作能力,同时加深对国俗语义的理解。

五、总结通过对外汉语国俗语义词的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对汉语的理解与应用能力。

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技巧-精选教育文档

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技巧-精选教育文档

谈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技巧词汇是语言表达的前提,只要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储备,才有可能顺利地进行语言交流和运用。

因此,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不容忽视。

只有科学的词汇教学方法,才能提高词汇教学效率,帮助学生尽快掌握。

一、汉语词汇教学的原则在词汇教学中,老师不仅要讲清楚词语的音、形、义,更重要的是讲清楚词语的用法,即词与词的搭配以及搭配时应注意的问题,并且通过大量的练习掌握词语的用法。

只有从汉语词汇的本身特点和汉语词汇课堂教学的特点出发,才能提高教学效率,确立词汇教学原则。

近年来,在汉语词汇教学的研究中,可以总结出以下四个教学原则。

第一,结合汉字特点进行词汇教学。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教学可以根据汉字的构造法进行词汇教学。

因此,我们可以意识地引导学生以此去理解字义、识别词义。

对部分有传统象形字演变而来的现代汉字,我们可以借助古文字字形,来了解该字的本意。

如车:甲骨文的形体是一辆车的轮廓;首:甲骨文的形体像人头。

对部分会意字,可以通过分析构字部件之间的关系,借以说明整字的意义。

如林:从两木,表示树木成片。

对形声字,我们可以通过对表义部件的分析,提示整字的意义。

“打”、“拎”、“捶”的包含表义的提手旁,它们的意义都与手有关。

第二,利用汉语词汇的特点进行教学。

汉语词的构造单位是语素,许多单音节语素可以单独成词,而语素与语素又可以自由组合为合成词。

因此,学生只要掌握一定数量的语素和构词法,就可以迅速扩大词汇量。

我们词汇教学应重视词汇的这些特点进行教学。

如利用语素解释词义,例如“无声”就是没有声音。

同时,还可以巩固所学词语并扩大词汇量。

通过构词法系统地学习同类型词。

现代汉语词汇以合成词为主,而“偏正式是现代汉语中最能产的构词方式,同一个语素加上不同的修饰性语素,就可以构成大量同族词。

”1如在语素“笔”前加修饰性语素可构成“钢笔”、“毛笔”,表示不同类型的“笔”。

附加式的合成词是由词根加上词缀构成,构词能力也很强。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国俗词语释义方法研究

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国俗词语释义方法研究
喻 词语 为例 探讨 国俗 词语 的解 释 。
D v Wi is 一个 被广 泛引用 的观 点 : “ ai l n 有 d k 没有 语 法 ,表 情 达意 很 受 限 制 ,但 没有 词 汇 ,就什 么都 表 达 不 了。0词 汇是 对外 汉语 教学 的基 础 ,汉语 国俗 词语 是词 汇系统 中 的特色 部分 ,加强 汉语 国俗 词语 研 究对 于 ” 汉 外教 学及 词 汇本体 研究 有着 重要 的意 义 。
21年 1 月 00 1
No 2 O v.Ol
面 向对 外 汉 语 教 学 的 国俗词 语 释 义 方 法研 究
肖模 艳
( JI 漳J N范学 院 中文系 ,福建漳 州 3 30 ) l l 、 I 6 00
[ 摘 要 ]国俗词语体现 民族个性。 目前 ,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俗词语 的释义方法 主要有 两种 :依据 词
重 要 了。许 多从 事一线 汉语 教 学 工 作 的 教 师 指 出 了 国俗 词 语 的教 学 难 点 并 提 出 了相应 的对 策 ( 如朱 芳 华 ,
20 ;高燕 ,2 0 ) 06 0 8 ,但 是 ,面 向外 国学 生 的 国俗词 语 在解 释 的 角度 和 方法 ,以及 释 义 的深 度等 方 面 仍 有进
第 2 9卷第 6期
V0 . 9 N . 】2 o 6
长 春师 范学 院学报 ( 人文社 会科 学版 )
Ju a o hnc ̄ o a U i rt( u aie adSc l c ne) or l f aghm N r l n esy H m n i n oi i cs n C m v i ts aS e
( )依 据词 典释 义法 一 现代 语文 辞 书释 义基本 上划 分 为五个类 型 :定 义式 、语 词对 释 式 、描 写 和说 明式 、图 表 式 、综 合 式 L 。 3 J

汉语国俗文化词语的教学方法

汉语国俗文化词语的教学方法

汉语国俗文化词语的教学方法在汉语词汇系统中,有一类词语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华民族文化特征,往往被称为国俗文化词语。

对这类词语的教学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方法。

1. 利用实物图片展示及体验法进行教学根据我们对汉语教材的考察,在对外汉语教学所涉及的国俗文化词语中,物质文化词语占有非常大的比重,包括饮食、器物、服饰及一些跟风俗习俗有关的日用品词语等,其中又以饮食类词语居多。

这类词语采取翻-译法和注释法,有时难以准确传达出其形状和特点。

“实物图片展示法”是让学生真正理解这一类词语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教“筷子、砚台、毛笔、旗袍、毽子、中国结、书法、篆刻”等词语时,老师就可以给学生展示实物或图片,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亲自体验一下,例如,如何正确使用筷子、如何使用毛笔、如何研墨、如何编织中国结等等。

尤其是在海外对初次接触汉语的零起点学员进行教学,这些直观的实物道具可以起到一目了然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教形容书法笔势的词语“龙飞凤舞”时,就曾给学生展示了一些草书和狂草的书法作品和图片,学生们立即就明白了这个词语的意思。

实物图片展示与亲身体验在教饮食类文化词语时最能发挥作用,如“粽子、饺子、月饼、元宵、春卷”等词语。

有经验的教师往往会带领学生到超市去看一看或者到饭店去品尝这些中国特色食品。

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组织学生包饺子、包粽子。

再如中国菜的名字,其字面意义与实际内容有一些差别,翻译也很难达意。

如果将课内教学与课外任务活动结合起来,则有助于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例如留学生一开始接触到“宫保鸡丁、木须肉、麻婆豆腐、古老肉”等菜名时,往往有些疑惑。

教师在教这些词语时,也可以先展示这些菜的照片,然后让学生去中国饭馆学习点菜,亲自尝尝这些家常菜的味道。

当他们看到这些菜并吃过以后,就完全明白了,甚至后来还会评价哪家饭馆的中国菜最地道。

可见,在汉语为母语的环境中进行文化词语的教学,要善于利用实物展示和亲身体验的便捷条件,充分发挥这种语言环境上的优势。

对外汉语中如何开展国俗词语的教学

对外汉语中如何开展国俗词语的教学

对外汉语中如何开展国俗词语的教学作者:徐扬伟来源:《亚太教育》2016年第29期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支撑。

面对对外汉语教学中外国学生汉语国俗词汇学习的困境,有必要对国俗词语教学做进一步的探讨、分析,并提出一些新的见解和想法。

本文讨论的重点是如何开展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国俗词教学,以及如何提升外国学生对中华文化的感知。

文章将从国俗词本身、教师教学角度、跨文化角度进行分析,希望能对国俗词的教学以及外国学生的词汇学习起到帮助。

关键词:国俗词;课堂教学;跨文化;地位词汇是语言教学与学习的基础。

国俗词语作为特有文化词语是外国学习者学习的难点,所以加强和改善国俗词语教学现状势在必行。

一、国俗词的基本认知1.国俗词的定义一种语言中反映一个民族所特有的物质文化的词语就是国俗词语,这是一种在独特的文化中背景下产生的语言现象。

国俗词语在其他语言中很难找到与之完全对应的词,因此也称为“非等值词语”。

[1]2.国俗词的类别[2]梅立崇(1993)认为,国俗词语应该分为五类:(1)名物词语(筷子、中山装);(2)制度词语(人大、两会、政协);(3)熟语(穿小鞋、芝麻开花—节节高);(4)征喻词语(月亮、红豆);(5)交际词语(慢走、路上小心、谢谢、您客气了)。

3.国俗词在对外汉语教学词汇中的比例《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以下简称《大纲》)中所收录国俗词的情况是研究对外汉语国俗词语教学现状的一个重要步骤。

《大纲》共收录国俗词语68个,其中甲级8个,乙级13个,丙级17个,丁级30个。

国俗词在其所收全部词语中所占百分比为0.76%。

[3]为了确保文章的针对性,本文的研究将以这些国俗词为对象进行论述。

4.国俗词的文化特质国俗词语是汉语文化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反映。

国俗词语不仅反映了中华民族生活的物质世界,而且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面貌,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长久以来的反映。

其包含有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 言是 文化 的载 体 , 和文化 有着 千 丝万缕 的联 系 。 语作 为语 言 中最基 本 、 敏感 、 活跃 的组 成 词 最 最 部 分 , 然 负载 着 特定 民族 的 文 化 , 淀着 该 民族 必 积 的 民族 心理 、 价值 取 向 、 美情趣 、 活方 式 等 。词 审 生 语 的国俗 语 义是 在 词 语 概念 意 义 上 添加 的反 映 历 史 文化 、 民俗 风情 、 地理 环境 等 文化 色彩 的语 义 。 大 多 数 国俗 语 义是 词 语 反 复运 用 而 附着 在 词 语 概 念 意 义上 的 , 历史 文化 的积 淀 。同一 词语 在不 同的 是 文化 中可能具 有不 同的 国俗 语 义 。
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 国俗语义 的教学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 中词语 国俗语义 的教 学方 法
卜 艳 海
( 郑州大学国际教育 学院, 河南 郑州 4 0 0 ) 50 1
摘 要: 国俗语 义是 词 语反 复 运 用而 附着在 词 语概 念 意 义上 的 附加 义 , 历 史 文化 的积 淀 。 同一词语 是 在 不 同的 文化 中可 能具 有不 同的 国俗语 义。对外 汉语教 学 中应 重视 词语 国俗 语 义的教 学 , 学方 法有 教 对 比法 、 来源讲 解 法 、 分层 次教 学法 、 归类 法等 。 关键词 : 外 汉语 教 学 ; 对 国俗语 义 ; 学方 法 教
巨猾 的人 被 称 为 “ 狐狸 ”, 谄 媚 狡 诈 的 手段 勾 老 用 引男 人 的女性 被 称 为 “ 狸 精 ”。英 语 中 “ x 也 狐 o f” 表示 诡计 多端 、 猾 。 比如 “ e e xpec e, 狡 Wh n h rah s t f o te k ae f o r es. 狐 狸 说 教 ,当心 鹅 被 h nt ecr u ee”f a oy g 盗) 。又 比如 “ 鹦鹉 ”与 “art , 鸟善 模仿 , pro”该 经过 训 练能模 仿 人 的说 话 声 音 , 汉语 中常用 来 表示 “ 人 云 亦 云 ” 的 意 思 ,如 “ 鹉 学 舌 ”,英 语 里 的 鹦 pro 也 表 示人 云 亦 云 ,机 械 重 复 。 比如 “ e词语 的 国俗语 义 在不 同的文 化 中可 能相 同 , 也 可 能截然 相 反 , 过对 比 , 通 能加 深 学生 的 印象 , 促进 学生 的理 解 。 有些 词 在不 同 的 民族语 言 中国俗 语义 相 同 , 这
些 词通 过 对 比 , 能使 学 生 利用 母 语 知 识类 推 , 于 利 理解 和记 忆 。 比如 汉语 中的 “ 狐狸 ”和 “o”, f x 狐狸 性诈 , 汉语 里 “ 狸 ” 常代 表狡 猾 、 疑 。老奸 在 狐 常 多

de o h v nie f io n H sp r tw a os t ae a s w . e ut ar s h t n a d oh j o
基金项 目: 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 究项 目“ 词语 的国俗语义研究与对外汉语 教学” 20 一 G —0 6研 究成 果。 (0 8 H 9 ) 作者简介 :卜 海艳 (9 8 ) 女 , 1 7一 , 河南周 口人 , 硕士 , 郑州 大学 国际教育学 院讲师 , 主要从 事跨 文化交 际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6 5

化涵 义是 必不 可少 的 。 语 言交 际是使 用 不 同语 言 跨 的人 进 行 交 流 , 表 面看 , 与交 际的 双 方需 要 处 从 参 理 的是 个 别 的词 , 际上 在词 语 背后 却 是两 大文 化 实 在 碰撞 。在对外 汉 语教 学 中引 入 国俗语 义教 学 , 可 增 强学 习者对汉 外 文化 差异 的 敏感性 , 克服 跨文 化 语 言交 际 可能 出现 的 障碍 , 免 跨文 化 交 际 中的误 避 解 或语 用失 误 , 而 提高 交 际能 力 。在 翻译 中也 能 从
消除文化知识对语言翻译 的障碍 ,做到 “ 表意传
神 , 意兼顾 ”。 形 二 、 外汉 语教学 中词语 国俗 语义 的教 学方 法 对
1 比法 . 对

对外 汉语 教学 中应 重视 词语 国俗 语义 教学
对 外 汉语 教 学 的 最终 目的 主 要是 培 养 对 汉语 准确 理解 和得体 运 用 , 有一 定跨 文化 交 际能 力 的 具 人才 。在 以往 的对 外汉语 教 学 中 , 人们 将 注意 力过 多地 投 到 了语 言符 号 的教学 上 , 只注重 词语 概 念意 义 的教学 , 而忽 视 了附着 在概 念意 义之 上 的 国俗语 义 的教学 , 这是 远远 不够 的 。 比如 在 一 次 H K( 语 水 平 考 试 1 S 汉 中有 这 样 一 道选 择题 : 这个 歌 星最近 在 国 内很 一 。 ( 黑 B、 A、 白 C 红 D、 ) 、 黄 。应该说 这 道题 的题 干和答 案 都 比 较简 短 、 比较简 单 , 可有 很 多 学 生却 选 了 “ 白”, 主 要原 因就 是只 了解 词汇 的基本 义 , 了解词 语 的 国 不 俗语 义 。 词 语 的 国俗 语 义受 民族地 理环 境 、风俗 民情 、 历史 文 化 的影 响制 约 , 有着 很 大 的民族 差 异 , 是 这 我们对 外 汉语教 学 中不容 忽视 的一 个环 节 。 词语 的 概念 意 义 固然 重要 , 它是 语 言 学 习 的基 础 , 要 想 但 真正掌 握并 得体 运用 一种 语 言 , 念意 义之 外 的文 概
语文教学研究
语文知识
20 年第 4 09 期
o es a. 他没有 任何 主见 , t r sy”( h 只是 人云亦 云) 。 有 的词语 国俗语 义截然 相 反 ,这 些 词 通过 对 比 , 同之处 更加鲜 明 , 助于学 生加 深 印象 , 不 有 避免 语言理 解 和运 用 上的失误 。比如 汉语 中的 “ ” 龙 和 英语 中 的 “rgn dao ”。 “ 龙”在汉语 中是 神圣 吉祥 的 象征 , 皇帝是 “ 真龙天 子”, 所穿 的衣 服是 “ 龙袍 ”、 容颜 是 “ 龙颜 ”, 中华 民族 是 “ 东方 巨龙 ”, 我们 是 “ 的传人 ” 龙 。在成语 “ 飞凤舞 ”、 龙腾 虎跃 ”、 龙 “ “ 龙马精 神 ”、 生龙 活虎 ”、 虎 啸龙 吟”中 , 龙 ” “ “ “ 全是褒 义 的。 英语 中 的 “ rgn 却 是贬 义词 。 dao ” 西方 传说 中的 “ rgn 是 替魔 鬼看 守 财物 的凶 悍怪 dao ” 物 ,长 有 三颗 头 ,会 喷火 ,常指 代 凶恶 的人 。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