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_修订_三_美国RDA与DRI的演变

_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_修订_三_美国RDA与DRI的演变
_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_修订_三_美国RDA与DRI的演变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修订

(三)美国RDA与DRI的演变

顾景范

(《营养学报》编辑部)

一、膳食标准的演变(1835-1940)

自古就知道健康与体能依赖于膳食,有些特殊的食物还能治疗疾病,如2000多年前用肝脏治疗夜盲。这种知识的大规模应用是在18世纪上半年代海员因缺乏新鲜水果蔬菜而患坏血病,1753年Lind发表预防坏血病的论文可认为是“膳食标准”史料的里程碑。1772-1775年间航海业证实了关于坏血病的性质及其预防的理论,于是海军口粮中装备了柠檬汁。1835年将柠檬或柠檬汁供给海军和海员以防止发生坏血病编入《英国商业海员法》,可视为执行“膳食标准”的首次行动。1847年,从生物材料提取出复杂含氮物质命名“蛋白质”的专家Mulder研究荷兰军队口粮,建议劳动者每日需100 g蛋白质,安静者需60 g 蛋白质。1862年英国经济萧条,枢密院要求进行膳食调查,提出食物标准,以防止失业人群发生饥饿和相关疾病。Smith建议中等活动者每日约需3000 kcal能量与81 g蛋白质,蛋白质供给的能量约占总能量摄入的11%,这是第一个“膳食标准”(Dietary standard)。1895年美国Atwater 和德国Voit通过观察认为中等活动量的工人每日需3400 kcal能量与125 g蛋白质。以上反映了19世纪科学家关注的膳食推荐量限于能量和蛋白质,但以后通过实验和食物分析,认为膳食中还应有矿物元素[1]。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9),英国皇家学会于1918年成立食物委员会,接受了Lusk 提出的每日3000 kcal能量、70~80 g蛋白质、25%能量由脂肪供给的“膳食标准”,还包括一定比例的水果和蔬菜,婴幼儿则须供给一定比例的牛奶。这些保护性食物的考虑成为McCollum早期维生素研究的先导。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联卫生委员会对食物营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首次出版以营养素为基础的“膳食标准”。1925-1935年间发生经济危机,许多国家进行有关食物的研究,讨论“膳食标准”。国联决定成立一个由各国著名营养学家组成的技术委员会和一个包括经济学家、农学家、商贸专家组成的综合委员会,McCollum和Mellanby作为营养学家代表参加了综合委员会。国联要求开展关注各特殊人群的膳食建议、营养监测、膳食标准和合理营养的教育四项工作。委员会认为对现代营养科学的无知、医学课程中讲营养学很少或没有是引起营养缺乏最主要的原因。委员会对最适膳食(optimum diet)的定义为人体得到良好的生长发育与工作效能,抵抗疾病而无疲劳衰竭的膳食[2]。

1933年美国农业部(USDA)Stiebling提出了第一个包括维生素A、C、B1、B2与矿物元素Ca、P、Fe的“膳食标准” [3]。1936年国联的标准将成人男子的能量需要量减为2400 kcal,蛋白质减为每公斤体重 1 g,重视肉、鱼、奶、蛋、内脏、叶菜等保护性食物的摄入,并计算其钙、铁、碘的含量。1937年国联技术委员会列出保护性食物与非保护性食物的类别,前者含有7种维生素及4种矿物质[4]。1939年,USDA出版年鉴《食物与生命》,在正常成人最低需要量的平均数上加50%作为覆盖个体变异的范围。可见“膳食标准”的演变从预防坏血病开始,到预防饥饿及相关疾病,再到维持整体健康与工作效能、妇幼健康与婴儿成长,最后达到“完美健康”的目标。

二、推荐膳食供给量(RDA)的演变(1941-1989)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美国科学院(NAS)国家研究院(NRC)成立食物营养委员会(CFN)考虑与国防有关的营养问题,1941年又成立了永久性的“食物营养部”(FNB)。CFN主席Wilder任命Mitchell,Stiebling,Roberts三人组成推荐膳食供给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RDA)分委员会筹备组,Roberts任组长,将RDA初稿送交50名营养专家征求意见。修改后经美国营养研究所同意,于1941年5月在华盛顿召开全国营养会议通过[5]。第一版RDA是打字稿,2个月内在美国营养师协会杂志(J Am Diet Assoc)上发表[6]了其表格,而全书到1943年才正式出版[7]。第2~10修订版分别于1945、1948、1953、1958、1964、1968、1974、1980、1989年出版。第一版RDA只刊登了能量、蛋白质、钙、铁、维生素A、C、B1、B2、烟酸10项,而到时了第十版,增加了维生素E、K、B6、B12、叶酸、磷、镁、锌、碘、硒10项,并为生物素、泛酸、铜、锰、氟、络、钼7项设置了“安全、适宜每日膳食摄入量”。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原来国联关于国际膳食标准的工作由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接办,后来国际营养科学联盟(IUNS)将各国RDA汇编发表[8]。其中,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名称。如FAO/WHO用安全摄入量(Safe Intakes)或推荐营养素摄入量(Recommend Intakes of Nutrients, RIN),英国用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s(RNI),加拿大仍用膳食标准(Canadian Dietary Standard)。

1940年RDA委员会首先将“必需营养素”定义为“食物中存在的人体生命与组织生长修复必需而人体不能合成的化学物质”。第一版RDA对“必需营养素”提出了推荐量,且认为并不是预防急性营养缺乏的最低需要量,而是可保证处于良好的营养状态和保护体内组织的建议量。1974年第八版确定RDA定义为:“基于科学知识的必需营养素摄入量,足以满足所有健康人群的营养需要”。称RDA而不沿用以往的“膳食标准”是因为RDA须随着营养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订,以适应实际需要[9]。

制订RDA 过程中,所用的科学证据有以下几种:(1)健康人群的营养素摄入量;(2)改进膳食以纠正有临床营养缺乏人群的流行病学观察;(3)测量与摄入量相关的营养素的平衡试验;(4)用不同量营养素纠正其缺乏的耗竭补充研究(只在风险最小时做人体试验);(5)从动物实验结果外延;(6)与营养素摄入量相关的生化测定,以评价其组织饱和程度或其显著的分子生物学功能。1989年第十版述及如果营养素需要量呈正态分布时,计算供给量的方法就从平均需要量增加2个标准差,即可覆盖群体中98%的需要。有的营养素吸收较差或由前体转变为活性形式较差,则计算供给量时要另外考虑这些因素。

最初三版RDA除能量与营养素外,还包括了保护性食物,和USDA的《食物指导(Food Guide)》极相似。自60年代开始,为了减少某些慢性退化性疾病的风险,出现了多种《膳食指南》(Dietary Guidelines,DG)。这些指南有别于RDA,着重各类食物摄入量的描述,但都是以RDA为基础,二者关系密切。美国DG在1980年出第一版,以后每5年修订1次,2010年出了第七版[10-11]。

1958年第五版RDA明确促进健康要考虑减轻慢性病风险,故强调来源于膳食脂肪的能量摄入过高有损健康,将增高冠心病死亡率。1964年第六版进一步建议减少总脂肪摄入,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替代饱和脂肪酸(SFA)。1968年第七版确认增加体力活动可提高健康素质,并证实高PUFA膳可降低血浆胆因醇。1974年第八版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的建议,将膳食总脂肪供能比降至35%,其中SFA和PUFA均小于10%。1989年第十版将膳食脂肪供能比再降至30%以下,并提供了膳食模式、食物消费、营养素摄入与慢性病发病率、死亡率有关的证据。慢性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癌症、骨质疏松、肝胆疾病等。可见RDA的修订吸收了营养学最新进展作为科学基础[12]。

三、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制定(1990-)

1992年FNB开始考虑第十版RDA的修订事宜,1993年召开了“如何修订RDA?”的专题讨论会,集中讨论了5个问题:(1)使用的经验及哪些因素限制了其应用?(2)第十版发表以来有哪些新的证据应修订原来的数值?(3)是否应把对慢性病的预防纳入RDA中去?(4)不同年龄、性别、怀孕、哺乳条件时推荐摄入量用一个数值还是一个范围?(5)有无必要列出过量引起的毒副反应,并设定一个可接受上限?1994年FNB综合了专题讨论会的意见,发表了与会议主题同名的文章[12],阐述了几个主要观点,即第十版RDA 发表后,已有足够的信息可以重新评估RDA的数

值、可以包括减轻慢性病风险的功能、可以设置摄入量高限、可以提出非营养素的有关食物成分的参考摄入量、可以突破现行的RDA模式,采用新的表达方式。总的来说,RDA应该进行较大的修订,使其内容更充实,实际应用性更强,体现营养学最新进展更明显。

膳食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DRI)是美国科学院(NAS)医学研究所(IOM)FNB将原RDA扩大其内容后的名称。DRI 包括四部分:(1)估计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 EAR):根据文献资料能满足人群50%的营养需要量。(2)推荐膳食供给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RDA):根据FNB资料能满足人群97.5%中各年龄性别组的营养需要量。一般约高于EAR 20%。(3)适宜摄入量(Adequate Intake, AI):未设置RDA的营养素在现人群中的摄入量,而无缺乏或过多的不良反应。(4)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不定期摄入而无损害健康的副反应的每日最高摄入量。食物标签目前尚未应用DRI,印制的仍是从RDA测得的“推荐每日价(Recommended Daily Value, RDV)。

1995年加拿大“推荐营养素摄入量(RNI)”也正要修订,于是FDA与加拿大政府联合成立了DRI委员会,下设7个专家小组负责营养素DRI 的制定,另设2个分委员会,分别负责营养素UL 的制定和DRI的说明和应用。

专家组收集营养素或食物成分在各生命阶段的文献资料并加以分析,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估计其平均需要量,考虑它们减轻慢性病风险的作用,解释当前人群摄入量是否适宜。UL分委员会对营养素或食物成分进行风险评估,以确定推荐量能否增加毒性或不良反应的风险。应用分委员会推广DRI用于评价学校、医院、家庭、团体的膳食组成是否符合营养需要,用于工厂开发新产品的依据,用于政府制定促进公众营养状态与健康素质的政策,及用于制定符合实际的《膳食指南》,向公众进行营养科普宣传。

目前专家组已完成了DRI的制定,并先后出版了5本专集,计有:钙、磷、镁、维生素D、氟(1997)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6、叶酸、维生素B12、泛酸、生物素、胆碱(1998),维生素C、维生素E、硒、类胡萝卜素(2000),维生素A、维生素K、砷、硼、铬、铜、碘、钼、镍、矽、钒、锌(2001),和钙、维生素D的修订值(2011)。

本文将原著表格附上供参考。

[注] 1 kcal=4.184 kJ

[参 考 文 献]

[1]Leitch I:The evolution of dietary standards[J]. Nutr

Abstract Rev, 1942, 11:509-521.

[2]Harper AE:Origin of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an

historical overview[J]. Am J Clin Nutr, 1985, 41:140

-148.

[3]Stiebling HK, Phipard EF. Diets of Families of Employed

Wage Earners and Clerical Workers in Cities[R]. US

Deparntment of Agriculture, Circular[R]. 1939:507. [4]Leagne of Nations. Report by the Technical Committee on

Nutrition on the Work of its Third Session[R]. Bull.

League of Nations, Health Organization. 1938,7:461-

482.

[5]Roberts LJ, Beginnings of the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as[J]. J Am Diet Assoc, 1958,34:903-908. [6]American Dietetic Association.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 for the varions dietary essentials[J]. J Am

Diet Assoc,1941,17:565-567.

[7]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 Nalt Acid. Sci/Nall, Res Connc. Rep-and

Circular Ser.No.115[M]. Washirgton,DC. Nalt Acad. Press.

1943.

[8]Truswell AS.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 around the

world. Part 1, Part 2[J]. Nutr Abst Rev, 1983,53:939

-1015,1075-1119.

[9]Harper AE. Evolution of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mces-

new directions[J]. Ann Rev Nutr, 1987, 7:509-537. [10]Food and Nutrition Information Conter:Dietar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A Historical Overview.2008.

www. Usda. Gov/fnic/ pubs/bibs/gen/DGA.

[11]顾景范.《2010年美国膳食指南》简介[J]. 营养学报,

2011,33:229-233.

[12]Food and Nutrition Boand.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as

[M]. 10th Ed.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

USA.1989.

[13]IOM, FNB:How Should be recommeuded dietary allowances

be revised? [M]. National Academy Press, Washington

DC,USA, 1944:7-15.

Table 1 DRIs: Estimated Energy Requirements (EER) for men and women 30 years of age

Height (m[in]) PAL b

Weight for BMI C

of 18.5 kg/m2(kg[lb])

Weight for BMI

of 24.99 kg/m2(kg[lb])

EER,Men d(kcal/day) EER,Women d(kcal/day)

BMI of

18.5 kg/m2

BMI of

24.99 kg/m2

BMI of

18.5 kg/m2

BMI of

24.99 kg/m2

1.50 (59) Sedentary 41.6 (92) 56.2 (124) 1848 2080 1625 1762

Lightly

active 2009 2267 1803 1956 Active 2215 2506 2025 2198 Very

active 2554 2898 2291 2489 1.65 (65) Sedentary 50.4 (111) 68.0 (150) 2068 2349 1816 1982

Lightly

active 2254 2566 2016 2202 Active 2490 2842 2267 2477 Very

active 2880 3296 2567 2807 1.80 (71) Sedentary 59.9 (132) 81.0 (178) 2301 2635 2015 2211

Lightly

active 2513 2884 2239 2459 Active 2782 3200 2519 2769 Very

active 3225 3720 2855 3141 a

for men. b PAL=physical activity level;c BMI=body mass index;d Derived from the following regression equations based on doubly labeled water data;

Adult man:EER=662-9.53×age(y)+PA×(15.91×wt[kg]+539.6×ht [m]);

Adult woman:EER=354-6.91×age(y)+PA×(9.36×wt[kg]+726×ht[m]) where PA refers to coefficient for PAL

PAL=total energy expenditure+basal energy expenditure

PA=1.0 if PAL≥1.0<1.4 (sedentary) PA=1.27 if PAL≥1.6<1.9 (active)

PA=1.12 if PAL≥1.4<1.6 (low active) PA=1.45 if PAL≥1.9<2.5 (very active)

Table 2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 (RDA) and adequate intakes (AI),

total water and macronutrients

Life stage group Protein

(mg/d)

Carbohydrate

(g/d)

Total fiber

(g/d)

Fat

(g/d)

Linoleic acid

(g/d)

α-Linolenic acid

(g/d)

Total water

(L/d)

Infants

0 to 6 mo 9.1* 60* ND 31* 4.4* 0.5* 0.7*

6 to 12 mo 11.0 95* ND 30* 4.6* 0.5* 0.8*

Children

1-3 y 13 130 19* ND C 7* 0.7* 1.3*

4-8 y 19 130 25* ND 10* 0.9* 1.7*

Males and Females M F M F M F M F M F M F M F

9-13 y 34 34 130 130 31* 26* ND ND12* 10* 1.2* 1.0* 2.4* 2.1*

14-18 y 52 46 130 130 38* 26* ND ND16* 11* 1.6* 1.1* 3.3* 2.3*

19-30 y 56 46 130 130 38* 25* ND ND17* 12* 1.6* 1.1* 3.7* 2.7*

31-50 y 56 46 130 130 38* 25* ND ND17* 12* 1.6* 1.1* 3.7* 2.7*

51-70 y 56 46 130 130 30* 21* ND ND14* 11* 1.6* 1.1* 3.7* 2.7*

>70 y 56 46 130 130 30* 21* ND ND14* 11* 1.6* 1.1* 3.7* 2.7*

Pregnancy

14-18 y 71 175 28* ND13* 1.4* 3.0*

19-30 y 71 175 28* ND13* 1.4* 3.0*

31-50 y 71 175 28* ND13* 1.4* 3.0*

Lactation

14-18 y 71 210 29* ND13* 1.3* 3.8*

19-30 y 71 210 29* ND13* 1.3* 3.8*

31-50 y 71 210 29* ND13* 1.3* 3.8*

a:adequate intake (AI);a:Based on g protein per kg of body weight for the reference body weight;b:Total water includes all water contained

in food, beverages, and drinking water

Table 3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Acceptable macronutrient distribution ranges (AMDR) (% of total energy) Macronutrient 1-3 y 4-18 y 18 y

Fat 30-40

25-35

20-35 n-6 PUFAα (C18:2) 5-10 5-10 5-10

n-3 PUFAα (C18:3) 0.6-1.2 0.6-1.2 0.6-1.2

Carbohydrate 45-65 45-65 45-65

Protein 5-20

10-30

10-35 a:Approximately 10 percent of the total can come from longer-chain n-3 or n-6 fatty acids;Dietary cholesterol, trans fatty acids, saturated fatty

acids as low as possible while consuming a nutritionally adequate diet. Added sugars limit to no more than 25% of total energy.

Table 4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s (EAR)

Life stage group CHO

(g/d)

Protein

(g/kg/d)

VA

(μg/d)

VC

(mg/d)

VD

(mg/d)

VE

(mg/d)

VB1

(mg/d)

VB2

(mg/d)

Niacin

(mg/d)

VB6

(mg/d)

Folate

(μg/d)

Infants

0 to 6 mo

6 to 12 mo 1.0

Children

1-3 y 100 0.87 210 13 10 5 0.4 0.4 5 0.4 120

4-8 y 100 0.76 275 22 10 6 0.5 0.5 6 0.5 160 Males

9-13 y 100 0.76 445 39 10 9 0.7 0.8 9 0.8 250

14-18 y 100 0.73 630 63 10 12 1.0 1.1 12 1.1 330

19-30 y 100 0.66 625 75 10 12 1.0 1.1 12 1.1 320

31-50 y 100 0.66 625 75 10 12 1.0 1.1 12 1.1 320

51-70 y 100 0.66 625 75 10 12 1.0 1.1 12 1.4 320 >70 y 100 0.66 625 75 10 12 1.0 1.1 12 1.4 320 Females

9-13 y 100 0.76 420 39 10 9 0.7 0.8 9 0.8 250

14-18 y 100 0.71 485 56 10 12 0.9 0.9 11 1.0 330

19-30 y 100 0.66 500 60 10 12 0.9 0.9 11 1.1 320

31-50 y 100 0.66 500 60 10 12 0.9 0.9 11 1.1 320

51-70 y 100 0.66 500 60 10 12 0.9 0.9 11 1.3 320 >70 y 100 0.66 500 60 10 12 0.9 0.9 11 1.3 320 Pregnancy

14-18 y 135 0.88 530 66 10 12 1.2 1.2 14 1.6 520

19-30 y 135 0.88 550 70 10 12 1.2 1.2 14 1.6 520

31-50 y 135 0.88 550 70 10 12 1.2 1.2 14 1.6 520 Lactation

14-18 y 160 1.05 885 96 10 16 1.2 1.3 13 1.7 450

19-30 y 160 1.05 900 100 10 16 1.2 1.3 13 1.7 450

31-50 y 160 1.05 900 100 10 16 1.2 1.3 13 1.7 450

Life stage

group VB12

(μg/d)

Ca

(mg/d)

P

(mg/d)

Mg

(mg/d)

Cu

(μg/d)

I

(μg/d)

Fe

(mg/d)

Mo

(mg/d)

Se

(μg/d)

Zn

(mg/d)

Infants

0 to 6 mo

6 to 12 mo 6.9 2.5

Children

1-3 y 0.7 500 380 65 260 65 3.0 13 17 2.5

4-8 y 1.0 800 405 110 340 65 4.1 17 23 4.0

Males

9-13

y 1.5 1100 1055 200 540 73 5.9 26 35 7.0

14-18

y 2.0 1100 1055 340 685 95 7.7 33 45 8.5

19-30 y 2.0 800 580 330 700 95 6 34 45 9.4

31-50 y 2.0 800 580 350 700 95 6 34 45 9.4

51-70 y 2.0 800 580 350 700 95 6 34 45 9.4

>70 y 2.0 1000 580 350 700 95 6 34 45 9.4

Females

9-13

y 1.5 1100 1055 200 540 73 5.7 26 35 7.0

14-18

y 2.0 1100 1055 300 685 95 7.9 33 45 7.3

19-30

y 2.0 800 580 255 700 95 8.1 34 45 6.8

31-50

y 2.0 800 580 265 700 95 8.1 34 45 6.8

51-70 y 2.0 1000 580 265 700 95 5 34 45 6.8

>70 y 2.0 1000 580 265 700 95 5 34 45 6.8

Pregnancy

14-18

y 2.2 1000 1055 335 785 160 23 40 49 10.5

19-30

y 2.2 800 580 290 800 160 22 40 49 9.5

31-50

y 2.2 800 580 300 800 160 22 40 49 9.5 Lactation

14-18

y 2.4 1000 1055 300 985 209 7 35 59 10.9

19-30

y 2.4 800 580 255 1000 209 6.5 36 59 10.4

31-50

y 2.4 800 580 265 1000 209 6.5 36 59 10.4 NOTE:EAR is the average daily nutrient intake level estimat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half of the healthy individuals in a group. EARs have not been established for vitamin K, pantothenic acid, biotin, choline, chromium, fluoride, manganese, or other nutrients not yet evaluated via the DRI process. As retinol activity equivalents (RAEs). 1 RAE = 1 μg r etinol, 12 μg β-carotene, 24 μg α-carotene, or 24 μg β-cryptoxanthin. The RAE for dietary provitamin A carotenoids is two-fold greater than retinol equivalents (RE), whereas the RAE for preformed vitamin A is the same as RE. 1 μg choleciferol=40 IU VD under assumption of minimal sunlight. α-Tocopherol includes RRR-α-tocopherol, the only form that occurs naturally in foods, and the 2R-stereoisomeric forms of α-tocopherol (RRR-, RSR-, RRS-, and RSS-α-tocopherol) that occur in fortified foods and supplements. It does not include the 2S-stereoisomeric forms of α-tocopherol (SRR-, SSR-, SRS-, and SSS-α-tocopherol), also found in fortified foods and supplements.As niacin equivalents (NE). 1 mg of niacin = 60 mg of tryptophan. As dietary folate equivalents (DFE). 1 DFE = 1 μg food folate = 0.6 μg folic acid from fortified food or as a supplement consumed with food = 0.5 μg as a supplement taken on an empty stomach. The same in table 5

Table 5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RDA and AI of Elements

Life stage group

Ca

(mg/d)

Cr

(μg/d)

Cu

(μg/d)

F

(mg/d)

I

(μg/d)

Fe

(mg/d)

Mg

(mg/d)

Mn

(mg/d)

Mo

(μg/d)

P

(mg/d)

Se

(μg/d)

Zn

(mg/d)

K

(mg/d)

Na

(g/d)

Cl

(g/d)

Infants

0 to 6 mo 200* 0.2* 200* 0.01

*

110* 0.27*30* 0.003*2* 100*15* 2* 0.4* 0.12*0.18*

6 to 12 mo 260* 5.5* 220* 0.5* 130* 11 75* 0.6* 3* 275*20* 3 0.7* 0.37*0.57* Children

1-3 y 700 11* 340 0.7* 90 7 80 1.2* 17 460 20 3 3.0* 1.0* 1.5* 4-8 y 1000 15* 440 1* 90 10 130 1.5* 22 500 30 5 3.8* 1.2* 1.9* Males

9-13 y 1300 25* 700 2* 120 8 240 1.9* 34 1250 40 8 4.5* 1.5* 2.3* 14-18 y 1300 35* 890 3* 150 11 410 2.2* 43 1250 55 11 4.7* 1.5* 2.3* 19-30 y 1000 35* 900 4* 150 8 400 2.3* 45 700 55 11 4.7* 1.5* 2.3* 31-50 y 1000 35* 900 4* 150 8 420 2.3* 45 700 55 11 4.7* 1.5* 2.3* 51-70 y 1000 30* 900 4* 150 8 420 2.3* 45 700 55 11 4.7* 1.3* 2.0* >70 y 1200 30* 900 4* 150 8 420 2.3* 45 700 55 11 4.7* 1.2* 1.8* Females

9-13 y 1300 21* 700 2* 120 8 240 1.6* 34 1250 40 8 4.5* 1.5* 2.3* 14-18 y 1300 24* 890 3* 150 15 360 1.6* 43 1250 55 9 4.7* 1.5* 2.3* 19-30 y 1000 25* 900 3* 150 18 310 1.8* 45 700 55 8 4.7* 1.5* 2.3* 31-50 y 1000 25* 900 3* 150 18 320 1.8* 45 700 55 8 4.7* 1.5* 2.3* 51-70 y 1200 20* 900 3* 150 8 320 1.8* 45 700 55 8 4.7* 1.3* 2.0* >70 y 1200 20* 900 3* 150 8 320 1.8* 45 700 55 8 4.7* 1.2* 1.8* Pregnancy

14-18 y 1300 29* 1000 3* 220 27 400 2.0* 50 1250 60 12 4.7* 1.5* 2.3* 19-30 y 1000 30* 1000 3* 220 27 350 2.0* 50 700 60 11 4.7* 1.5* 2.3* 31-50 y 1000 30* 1000 3* 220 27 360 2.0*- 50 700 60 11 4.7* 1.5* 2.3* Lactation

14-18 y 1300 44* 1300 3* 290 10 360 2.6* 50 1250 70 13 5.1* 1.5* 2.3* 19-30 y 1000 45* 1300 3* 290 9 310 2.6* 50 700 70 12 5.1* 1.5* 2.3* 31-50 y 1000 45* 1300 3* 290 9 320 2.6* 50 700 70 12 5.1* 1.5* 2.3* * Adequate intake (AI), in bold type, the same in table 6

Table 6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RDA and AI of Vitamins

Life stage group

VA

(μg/d)

VC

(mg/d)

VD

(μg/d)

VE

(mg/d)

VK

(μg/d)

VB1

(mg/d)

VB2

(mg/d)

Niacin

(mg/d)

VB6

(mg/d)

Folate

(μg/d)

VB12

(μg/d)

Pantothenic

acid(mg/d)

Biotin

(μg/d)

Choline

(mg/d)

Infants

0 to 6 mo 400* 40* 104* 2.0* 0.2*0.3*2*0.1*65*0.4* 1.7* 5* 125*

6 to 12 mo 500* 50* 105* 2.5* 0.3*0.4*4*0.3*80*0.5* 1.8* 6* 150*

Children

1-3 y 300 15 15 6 30* 0.50.560.51500.9 2* 8*

200* 4-8 y 400 25 157 55* 0.60.680.6200 1.2 3* 12*

250* Males

9-13 y 600 45 1511 60* 0.90.912 1.0300 1.8 4* 20*

375* 14-18 y 900 75 1515 75* 1.2 1.316 1.3400 2.4 5* 25*

550* 19-30 y 900 90 1515 120* 1.2 1.316 1.3400 2.4 5* 30*

550* 31-50 y 900 90 1515 120* 1.2 1.316 1.3400 2.4 5* 30*

550* 51-70 y 900 90 1515 120* 1.2 1.316 1.7400 2.4 5* 30*

550* >70 y 900 90 2015 120* 1.2 1.316 1.7400 2.4 5* 30*

550* Females

9-13 y 600 45 1511 60* 0.90.912 1.0300 1.8 4* 20*

375* 14-18 y 700 65 1515 75* 1.0 1.014 1.2400 2.4 5* 25*

400* 19-30 y 700 75 1515 90* 1.1 1.114 1.3400 2.4 5* 30*

425* 31-50 y 700 75 1515 90* 1.1 1.114 1.3400 2.4 5* 30*

425* 51-70 y 700 75 1515 90* 1.1 1.114 1.5400 2.4 5* 30*

425* >70 y 700 75 2015 90* 1.1 1.114 1.5400 2.4 5* 30*

425* Pregnancy

14-18 y 750 80 1515 75* 1.4 1.418 1.9600 2.6 6* 30*

450* 19-30 y 770 85 1515 90* 1.4 1.418 1.9600 2.6 6* 30*

450* 31-50 y 770 85 1515 90* 1.4 1.418 1.9600 2.6 6* 30*

450* Lactation

14-18 y 1200 115 1519 75* 1.4 1.617 2.0500 2.8 7* 35*

550* 19-30 y 1300 120 1519 90* 1.4 1.617 2.0500 2.8 7* 35*

550* 31-50 y 1300 120 1519 90* 1.4 1.617 2.0500 2.8 7* 35*

550* NOTE:Those older than 50 years are advised to consume food fortified with B12 or a B12 supplement

Table 7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s (UL), Elements and Vitamins

Life stage group

B

(mg/d)

Ca

(g/d)

Cu

(mg/d)

F

(mg/d)

I

(mg/d)

Fe

(mg/d)

Mg

(mg/d)

Mn

(mg/d)

Mo

(mg/d)

Ni

(mg/d)

P*

(g/d)

Se

(μg/d)

Infants

to

6

mo ND 1.0 ND 0.7ND 40 ND ND ND ND ND 45 6

to

12

mo ND 1.5 ND 0.9ND 40 ND ND ND ND ND 60 Children

1-3

y 3 2.5 1 1.30.2 40 65 2 0.3 0.2 3 90 4-8

y 6 2.5 3 2.20.3 40 110 3 0.6 0.3 3 150 Males,Females

9-13

y 11 3.0 5. 10 0.6 40 350 6 1.1 0.6 4 280 14-18

y 17 3.0 8 10 0.9 45 350 9 1.7 1.0 4 400 19-30

y 20 2.5 10 10 1.1 45 350 11 2.0 1.0 4 400 31-50

y 20 2.5 10 10 1.1 45 350 11 2.0 1.0 4 400 51-70

y 20 2.0 10 10 1.1 45 350 11 2.0 1.0 4 400 >70

y 20 2.0 10 10 1.1 45 350 11 2.0 1.0 3 400 Pregnancy, Lactation

14-18

y 17 3.0 8 10 0.9 45 350 9 1.7 1.0 3.5,4*400 19-30

y 20 2.5 10 10 1.1 45 350 11 2.0 1.0 3.5,4*400 31-50

y 20 2.5 10 10 1.1 45 350 11 2.0 1.0 3.5,4*400

Life stage group

V

(mg/d)

Zn

(mg/d)

Na

(g/d)

Cl

(g/d)

VA

(mg/d)

VC

(g/d)

VD

(μg/d)

VE

(g/d)

Niacin

(mg/d)

VB6

(mg/d)

Folate

(mg/d)

Choline

(g/d)

Infants

to

6

mo ND 4 ND ND 0.6 ND 25 ND ND ND ND ND 6

to

12

mo ND 5 ND ND 0.6 ND 38 ND ND ND ND ND Children

1-3

y ND 7 1.5 2.3 0.6 0.40 63 0.2 10 30 0.3 1.0 4-8

y ND 12 1.9 2.9 0.9 0.65 75 0.3 15 40 0.4 1.0 Females

9-13

y ND 23 2.2 3.4 1.7 1.20 100 0.6 20 60 0.6 2.0 14-18

y ND 34 2.3 3.6 2.8 1.80 100 0.8 30 80 0.8 3.0 19-30

y 1.8 40 2.3 3.6 3.0 2.00 100 1.0 35 100 1.0 3.5 31-50

y 1.8 40 2.3 3.6 3.0 2.00 100 1.0 35 100 1.0 3.5 51-70

y 1.8 40 2.3 3.6 3.0 2.00 100 1.0 35 100 1.0 3.5 >70

y 1.8 40 2.3 3.6 3.0 2.00 100 1.0 35 100 1.0 3.5 Pregnancy, Lactation

14-18

y ND 34 2.3 3.6 2.8 1.80 100 0.8 30 80 0.8 3.0 19-30

y ND 40 2.3 3.6 3.0 2.00 100 1.0 35 100 1.0 3.5 31-50

y ND 40 2.3 3.6 3.0 2.00 100 1.0 35 100 1.0 3.5

UL is the highest level of daily nutrient intake that is likely to pose no risk of adverse health effects to almost all individ ual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Unless otherwise specified, the UL represents total intake from food ,water, and supplements. In the absence of a UL,extra caution may be warranted

in consuming levels above recommended intakes.

Members of the general population should be advised not to routinely exceed the UL.

The UL is not meant to apply to individuals who are treated with the nutrient under medical supervision or to individuals with predisposing conditions that modify their sensitivity to the nutrient.

Although the UL was not determined for some nutrients, there is no justification for adding these nutrients to food or supplements.

The Uls for magnesium represent intake from pharmacenticals only and do not include intake from food and water.

Although vanadium in food has not been shown to cause adverse effects in humans, there is no justification for adding vanadium to food and vanadium supplements should be used with caution.

The UL is based on adverse effects in laboratory animals and this data could be used to set a UL for adults but not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s preformed vitamin A only. β-carotene supplements are advised only to serve as a provitamin A source for individuals at risk of vitamin A deficiency.

As α-tocopherol;applies to any form of supplemental α-tocopherol

The Uls for vitamin E, niacin, and folate apply to synthetic forms obtained from supplements, fortified foods, or a combination of the two.

ND=Not determined.

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计算和评价举例和习题

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计算和评价举例和习题

————————————————————————————————作者: ————————————————————————————————日期:

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计算和评价举例和习题 一、举例:某65岁老年女性的一日食谱如下: 早餐 鲜牛奶一杯(200g),馒头一个(小麦标准粉100g) 中餐 米饭(粳米,标一100g ),猪肉炒芹菜(猪腿肉100g,芹菜250g,酱油10g ,大豆油6g , 盐2g) 晚餐 米饭(粳米,标一100g),生菜豆腐汤(生菜100g,豆腐100g,大豆油6g,盐2g), 清蒸鲈鱼(200g) 所食用食物的成分表(100g 可食部含量) 1. 根据上述食谱,计算该对象一日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 : 食物 名称 食部(%) 能量(kc al) 蛋白质 (g ) 脂肪(g) 碳水化物(g) 维生素A (μgRE) 硫胺素(mg) 维生素C (mg) 钙(mg) 铁m g 牛奶 100 54 3.0 3.2 3.4 24 0.03 1 104 0.3 面粉 100 344 11.2 1.5 73.6 0 0 0 14 0.6 粳米 100 346 7.4 0.8 77.9 0 0 0 29 1.5 猪 肉 (腿) 100 190 17.9 12.8 0.8 3 0.53 0 6 0.9 芹菜 67 20 1.2 0.2 3.3 57 0.02 8 80 1.2 酱油 100 66 8.3 0.6 6.9 0 0.03 0 27 7.0 大豆油 100 900 0.0 99.9 0.1 0 0 0 1 0.3 盐 1 1.0 生菜 94 13 1.3 0.3 1.3 298 0.03 13 34 0.9 豆腐 100 81 8.1 3.7 3.8 0 0.04 0 164 1.9 鲈鱼 58 100 18.6 3.4 19 0.03 138 2.0 食物 名称 摄入量 能量(kcal) 蛋白质 (g ) 脂肪(g) 碳水化物(g) 维生素A (μgRE) 硫胺素(mg) 维生素C (mg ) 钙(mg ) 铁mg 牛奶 200 54×2=1 08 3.0×2=6 3.2×2=6.4 3.4×2=6.8 24×2=48 0.03×2=0.06 1×2=2 104×2=208 0.3×2=0. 6 面粉 100 344 11.2 1.5 73.6 0 0 0 14 0.6 粳米 100 346 7.4 0.8 77.9 0 0 0 29 1.5 猪肉(腿) 100 190 17.9 12.8 0.8 3 0.53 0 6 0.9 芹菜 250 20×2.5× 0.67=33.5 1.2×2.5×0.67=2.01 0.2×2.5×0.67=0.34 3.3×2.5×0.67=5.53 57×2.5×0.67=95.48 0.02×2.5×0.67=0.03 8×2.5×0.67=13.4 80×2.5×0.67=13 4 1.2×2.5×0.67=2.01 酱油 10 66×0.1=6.6 8.3×0.1=0.8 3 0.6×0.1=0.06 6.9×0.1= 0 0.03×0.1=0. 27×0.1=2.7 7.0×0.1=0. 7

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计算和评价举例和习题(精)

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计算和评价举例和习题 一、举例:某65岁老年女性的一日食谱如下: 早餐鲜牛奶一杯(200g),馒头一个(小麦标准粉100g) 中餐米饭(粳米,标一100g),猪肉炒芹菜(猪腿肉100g,芹菜250g,酱油10g,大豆油6g,盐2g) 晚餐米饭(粳米,标一100g),生菜豆腐汤(生菜100g,豆腐100g,大豆油6g,盐2g),清蒸鲈鱼(200g) 所食用食物的成分表(100g可食部含量)

蛋白质的摄入量偏高,能量、钙、铁的摄入量基本满足需要,维生素A、B1和C缺乏,尤以维生素C的缺乏最为明显。 3. 评价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例 4. 评价三餐能量分配比 基本合理,晚餐能量摄入量略高,早餐和午餐略低。 5. 评价优质蛋白质所占比例 优质蛋白质所占比例=(动物蛋白+豆类蛋白)/总蛋白质=(6+17.9+8.1+21.6)/83.7×100%=64.0%,大于30%,故优质蛋白质摄入量充足。 6. 根据上述评价结果提出膳食建议。 二、习题

(一)某男大学生的一日食谱如下: 要?表(一)一日中各种食物中的各类营养素摄入计算 表(二)一日营养素摄入量与需要量比较表

表(三)一日所得三大营养素占热能百分比 占比例等方面进行评价及提出膳食改进建议。

(二)成年女性,40岁,从事轻体力劳动,通过膳食调查了解到其一日摄入的食物如下:大米200g、面粉100g、青菜200g、冬瓜100g、鸡蛋100g、带鱼100g、大豆油50g、牛奶200g、苹果200g,(以上重量均为可食部的重量)。 所食用食物的成分表(100g可食部含量) 1、膳食的热能和各种营养素摄取量 3、膳食蛋白质来源 5.根据上述结果进行评价并提出膳食建议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修订版

营 养 学 报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修订版简介 程义勇 (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 理事长;《中国居民DRIs》修订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营养科学得到很大发展,在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的营养学术团体先后在制定和修订“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DA)”的基础上,制定和发布了《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为指导居民合理摄入营养素,预防营养缺乏和过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文件。中国营养学会于2000年制订了《中国居民DRI》,并于2010年将修订工作列为第七届理事会重点任务。为此成立了专家委员会、顾问组和秘书组,讨论确定了修订的原则和方法,组织了80余位营养学专家参与修订。为了保证修订稿的科学水平和学术质量,在筹备阶段确定了“科学性、先进性、全面性”的基本原则;在工作期间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和工作会议,交流国内外DRIs 进展及修订经验;在审定阶段采取多种方式对文稿进行多次审核和修改,重要数据都通过集体论证后确认。历时三年有余,经文献检索、科学论证、编写、审校、复核等工作于2013年圆满完成。 《中国居民DRIs》2013修订版的内容分为三篇:概论、能量和营养素、水和其他膳食成分。第一篇说明DRIs 的概念、修订原则、方法及其应用,并简述国内外DRIs 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篇分别介绍能量、宏量营养素、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DRIs;第三篇对水和某些膳食成分的生物学作用进行综述。 本次修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一)更多应用循证营养学的研究资料。(二)纳入近十年来营养学研究新成果,增加了10种营养素的EAR/RNI 数值,并尽可能采用了以中国居民为对象的研究资料。(三)基于非传染性慢性病(NCD)一级预防的研究资料,提出了宏量营养素的可接受范围(AMDR),以及一些微量营养素的建议摄入量(PI-NCD)。(四)增加“某些膳食成分”的结构、性质、生物学作用等内容,对科学依据充分的,提出了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或/和特定建议值(SPL)。(五)说明DRIs 应用程序和方法,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DRIs 的基本概念是为了保证人体合理摄入营养素而设定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一组参考值。随着营养学研究的发展,DRIs 内容逐渐增加。2000年第一版包括四个参数: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2013年修订版增加与NCD 有关的三个参数: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和某些膳食成分的特定建议值。 (一)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 EAR 是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个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按照EAR 水平摄入营养素,根据某些指标判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水平,但不能满足另外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EAR 是制订RNI 的基础,由于某些营养素的研究尚缺乏足够的人体需要量资料,因此并非所有营养素都能制定出其EAR。 (二)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 RNI 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97%~98%)需要量的某种营养素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 水平可以满足机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以保障机体健康。RNI 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RDA。RNI 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 RNI 是根据某一特定人群中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个体需要量而设定的。对个别身高、体重超过此参考范围较多的个体,可能需要按每公斤体重的需要量调整其RNI。 能量需要量(estimated energy requirement,EER)是指能长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维持良好的体型、机体构成以及理想活动水平的个体或群体,达到能量平衡时所需要的膳食能量摄入量(WHO,1985)。 群体的能量推荐摄入量直接等同于该群体的能量EAR,而不是像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素那样等于EAR DOI:10.13325/https://www.360docs.net/doc/0310508468.html,ki.acta.nutr.sin.2014.04.002

-营养计算公式

★ 人体调查类 ★ 1. 标准体重(kg )=身高(cm )—105 2. 100%= ?实测体重(kg )—标准体重(kg )标准体重指数标准体重(kg ) (正常:±10%) 3. 22=体重(kg )体制指数身高 (m ) (正常: 18.5~23.9 ; 轻度消瘦: 17~18.5 ; 超重: 24~27.9 ) 4. 1000?体重(kg )身高体质指数= 身高(cm ) 5. + = 100%Vervaeck ?体重(kg ) 胸围(cm )指数身高(cm ) 6. 422=10Kaup ?体重(kg )指数身高(cm ) (正常: 19 ~ 15 ) 7. 733= 10Rohrer ?体重(kg )指数身高(cm ) (中等: 140 ~ 109 ) 8. =100?胸围(cm )比胸围身高(cm ) 9. =腰围(cm )腰臀比值(W H R ) 臀围(cm ) (参考标准:成年男性 < 0.9;成年女性 < 0.85 ) 10. 上臂围和皮褶厚度测量操作计算: a. 皮褶厚度推算人体密度D=C —M ×(㏒皮褶厚度值) (其中C 和M 是公式中系数) b. 根据人体密度计算人体脂肪百分含量: 4.95%( 4.50)100%BF D =-? c. 上臂肌围(cm )=上臂围(cm )—3.14×三头肌皮褶厚度(cm ) d. 22 2 []12.5612.56?=上臂围(cm )-3.14三头肌皮褶厚度(cm )上臂肌围上臂肌面积(cm )= 14. 儿童体重的粗略估计计算: a. 标准体重(kg )= 年龄(岁)×2 + 7 (3岁以下适用) b. 标准体重(kg )= 年龄(岁)×2 + 8 (3岁~青春前期适用)、 c. 粗略身高(cm )= 年龄(岁)×7+ 70 (3岁~青春前期适用) ★ 食品计算类 ★

DRIs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2013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ChineseDRIsTables (2013年版) 中国营养学会 ChineseNutritionSociety

表1能量和蛋白质的RNIs及脂肪供能比RNIsofenergyandproteinandpercentageofenergyfromfat 0.5~ 80 80 20 20 35~40 1~ 900 800 25 25 2~ 1100 1000 25 25 30~35 3~ 1250 1200 30 30 4~ 1300 1250 30 30 5~ 1400 1300 30 30 6~ 1600 1450 35 35 7~ 1700 1550 40 40 25~30 8~ 1850 1700 40 40 9~ 2000 1800 45 45 10~ 2050 1900 50 50 11~ 2350 2050 60 55 14~ 2850 2300 75 60 25~30 18~ 65 55 20~30 体力活动PAL▲ 轻2250 1800 75 65 中2600 2100 80 70 重3000 2400 90 80 孕早期+0 +0 +0 +0 +300 +450 +0 +0 +0 +0, +15, +30 +0 +0 +0 乳母+0 +500 +0 +25 +0 50~ 65 55 20~30 体力活动PAL▲ 轻Light 2100 1750

重Heavy 2800 2350 65~ 65 55 20~30 体力活动PAL▲ 轻Light 2050 1700 中Moderate 2350 1950 80~ 65 55 20~30 ▲ 注:#各年龄组的能量的RNI与其EAR相同。#TheRNIsofenergyarethesameastheEARs. *为AI,非母乳喂养应增加20%。*AIvalue,add20%tonon-breastfeedinginfants. PAL▲,体力活动水平。Physicalactivitylevel. (凡表中数字缺如之处表示未制定该参考值)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查询表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1.缩略语 AI ( Adequate Intake ):适宜摄入量 AMDR( Acceptable Macronutrient Distribution Ranges):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 DFE( Dietary Folate Equivalent):膳食叶酸当量 DRIs(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EAR( 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平均需要量 EER( Estimated Energy Requirement):能量需要量 NCD(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非传染性慢性病 NE( Niacin Equivalent):烟酸当量 PI-NCD ( Proposed Intakes for Preventing Non-communicable Chronic Diseases):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 RAE( Retinol Activity Equivalent):视黄醇活性当量 RDAs( 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s):推荐膳食营养素供给量 RNI( 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推荐摄入量 SPL( Specified Proposed Levels):特定建议值a-TE(a -Tocopherol Equivalent) :a -生育酚当量UL(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可耐受最高摄入量 2.定义 (1)膳食营养素参老摄入量(DRIs)的基本概念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是为了保证人体合理摄入营养素而设定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一组参考值。随着营养学研究的深入发展,DRIs 的内容逐渐增加。初期主要包括四个指标: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版)》增加了与非传染性慢性病有关的三个指标: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和特定建议值。 ① 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 EAR是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的所有个体对某种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按照EAR水平摄入营养素,根据某些指标判断可以满足这一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水平,但不能满足另外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 EAR是制定RNI的基础,由于某些营养素的研究尚缺乏足够的人体需要量资料,因此并非所有营养素都能制定出EAR。 ①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 RNI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97%?98%)需要量的某种营养素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机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营养素储备和机体健康。RNI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RDA。RN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 RNI是根据某一特定人群中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个体需要量而设定的。对个别身高、体重超过此参考范围较多的个体,可能需要按每千克体重的需要量调整其RNI。 能量需要量(Estimated Energy Requirement, EER)是指能长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维持良好的体型和机体构成以及理想活动水平的个体或群体,达到能量平衡时所需要的膳食能量摄入量。 群体的能量推荐摄入量直接等同于该群体的能量EAR,而不是像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素那样等于EAR加2倍标准差。所以能量的推荐摄入量不用RNI表示,而直接使用EER来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完整版)

前言 人体每天都需要从膳食中获取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存、健康和社会生活.如果长期摄取某种营养素不足或过多就可能发生相应的营养缺乏或过剩的危害.为了帮助人们合理的摄入各种营养素,从20世纪早期营养学家就开始建议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从40年代到80年代,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推荐的营养素供给量。我国自1955年开始制定"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作为设计和评价膳食的质量标准,并作为制订食物发展计划和指导食品加工的参考依据。 随着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强化食品及营养补充剂的发展,国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逐渐开展了关于RDA的性质和适用范围的讨论。欧美各国先后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或术语,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概念--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简称DRIs。 中国营养学会研究了这一领域的新进展,认为,制定中国居民DRIs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于1998年成立了制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专家委员会(简称Chinese DRIs委员会)及秘书组.并在DRIs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5个工作组,分别负责5个部分的营养素和其他膳食成分的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00年 10月出版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在该书的编著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达能营养中心的大力协助,罗氏(中国)有限公司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是一部营养学科的专著.它分别对各种营养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营养评价及主要食物来源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尤其对于各营养素的参考值都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研究依据,是营养学研究、教学和专业提高的重要参考书.为了适应广大的基层及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的需要,DRIs委员会根据原书进行了简编,从中选择对广大读者可能是最有用的内容,适当简化,编写了这个简要本。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简要本)》是针对基层营养卫生工作者及医药、食品、农业、教育等相关学科读者的需要编写的。它简明扼要,便于使用。但欲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研究,还应以原书为依据。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 葛可佑 2001年1月 概要 一、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 DRIs 是在RDAs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参考值,包括4项内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完整版)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前言 人体每天都需要从膳食中获取各种营养物质,来维持其生存、健康和社会生活.如果长期摄取某种营养素不足或过多就可能发生相应的营养缺乏或过剩的危害.为了帮助人们合理的摄入各种营养素,从20世纪早期营养学家就开始建议营养素的参考摄入量,从40年代到80年代,许多国家都制定了各自的推荐的营养素供给量。我国自1955年开始制定"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作为设计和评价膳食的质量标准,并作为制订食物发展计划和指导食品加工的参考依据。 随着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强化食品及营养补充剂的发展,国际上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就逐渐开展了关于RDA的性质和适用范围的讨论。欧美各国先后提出了一些新的概念或术语,逐步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新概念--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简称DRIs。 中国营养学会研究了这一领域的新进展,认为,制定中国居民DRIs的时机已经成熟.遂于1998年成立了制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专家委员会(简称Chinese DRIs委员会)及秘书组.并在DRIs委员会的领导下组成5个工作组,分别负责5个部分的营养素和其他膳食成分的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于2000年 10月出版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在该书的编著过程中得到了中国达能营养中心的大力协助,罗氏(中国)有限公司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是一部营养学科的专著.它分别对各种营养素的理化性质、生理功能、营养评价及主要食物来源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尤其对于各营养素的参考值都提供了丰富的科学研究依据,是营养学研究、教学和专业提高的重要参考书.为了适应广大的基层及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的需要,DRIs委员会根据原书进行了简编,从中选择对广大读者可能是最有用的内容,适当简化,编写了这个简要本。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简要本)》是针对基层营养卫生工作者及医药、食品、农业、教育等相关学科读者的需要编写的。它简明扼要,便于使用。但欲对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了解或研究,还应以原书为依据。

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计算和评价习题

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计算和评价 一、举例:某65岁老年女性的一日食谱如下: 早餐鲜牛奶一杯(200g),馒头一个(小麦标准粉100g) 中餐米饭(粳米,标一100g),猪肉炒芹菜(猪腿肉100g,芹菜250g,酱油 10g,大豆油6g,盐2g) 晚餐米饭(粳米,标一100g),生菜豆腐汤(生菜100g,豆腐100g,大豆油 6g,盐2g),清蒸鲈鱼(200g) 所食用食物的成分表(100g可食部含量) 食物名称食部(%) 能量 (kcal ) 蛋白质 (g) 脂肪 (g) 碳水 化物 (g) 维生素 A (μgRE) 硫胺 素 (mg) 维生 素C (mg) 钙 (mg) 铁mg 牛奶100 54 24 1 104 面粉100 344 0 0 0 14 粳米100 346 0 0 0 29 猪肉 (腿) 100 190 3 0 6 芹菜67 20 57 8 80 酱油100 66 0 0 27 大豆 油 100 900 0 0 0 1

1. 根据上述食谱,计算该对象一日能量及营养素摄入量 : (食物中营养素的量=食物摄入量×可食部重量比例/100×每100g 食物中含该营养素的量/100) 盐 100 0 0 0 0 0 0 0 22 生菜 94 13 298 13 34 豆腐 100 81 0 0 164 鲈鱼 58 100 19 138 食物名称 摄入量 能量(kcal) 蛋白质 (g) 脂肪(g) 碳水化物(g) 维生素A (μgRE) 硫胺素(mg) 维生素C (mg) 钙(mg) 铁mg 牛奶 200 54×2=10 8 ×2=6 ×2= ×2= 24×2=48 ×2= 1×2=2 104×2 =208 ×2= 面粉 100 344 0 0 0 14 粳米 100 346 0 0 0 29 猪肉(腿) 100 190 3 0 6 芹菜 250 20××= ××= ××= ××= 57××= ××= 8××= 80××= 134 ××= 酱油 10 66×= ×= ×= ×= 0 ×= 0 27×= ×= 大豆油 6 900×=54 0 ×= ×= 0 0 0 1×= ×= 盐 2 0 0 0 0 0 0 0 22×= ×= 粳米 100 346 0 0 0 29 生菜 100 13×= ×= ×= ×= 298×= ×= 13×= 34×= ×= 豆腐 100 81 0 0 164 鲈鱼 200 100×2×=116 ×2×= ×2×= 0 19×2×= ×2×= 0 138×2 ×= ×2×= 大豆油 6 900×=54 0 ×= ×= 0 0 0 1×= ×= 盐 2 0 0 0 0 0 22×= ×= 合计

dris中国居民膳食参考摄入量资料

D R I s中国居民膳食参 考摄入量2013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 Tables (2013年版) 中国营养学会 Chinese Nutrition Society

表1 能量和蛋白质的RNIs 及脂肪供能比 RNIs of energy and protein and percentage of energy from fat 0.5~ 80 80 20 20 35~40 1~ 900 800 25 25 2~ 1100 1000 25 25 30~35 3~ 1250 1200 30 30 4~ 1300 1250 30 30 5~ 1400 1300 30 30 6~ 1600 1450 35 35 7~ 1700 1550 40 40 25~30 8~ 1850 1700 40 40 9~ 2000 1800 45 45 10~ 2050 1900 50 50 11~ 2350 2050 60 55 14~ 2850 2300 75 6 25~30 18~ 65 55 20~30 体力活动PAL ▲ 轻Light 2250 1800 75 65 中Moderate 2600 2100 80 70 重Heavy 3000 2400 90 80 孕早期 孕中期 孕晚期 +0 +0 +0 +0 +300 +450 +0 +0 +0 +0, +15, +30 +0 +0 +0 乳母Lactating mothers +0 +500 +0 +25 +0 50~ 65 55 20~30 体力活动PAL ▲ 轻Light 2100 1750 中Moderate 2450 2050 重Heavy 2800 2350 65~ 65 55 20~30 体力活动PAL ▲ 轻Light 2050 1700 中Moderate 2350 1950 80~ 65 55 20~30 ▲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每日参考摄入量比例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每日参考摄入量比例 从1997年开始,中国营养学会先后发布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三个技术性的标准,指导公众如何合理膳食。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适合我国人群的膳食营养标准。对这些膳食营养标准的宣传不广泛、政府部门的健康教育力度不够以及民众存在的诸多饮食误区,导致了膳食营养标准没有在民众中发挥科学引导的作用。不科学的饮食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当前各类慢性疾病呈高发趋势。纠正四大饮食习惯刻不容缓习惯一:炒菜时多放油、糖、盐,讲美食不讲营养。对此,李庆天教授说:“现在很多饭店或者居民,总是强调口味,光讲美食而不讲营养。为了口味好,很多人在炒菜时多放油多放糖,或者用油炸、油煎食物。”他说,当前我国每人平均每天摄入40克油,而我国发布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规定,油脂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不超过25克,而油脂和糖的摄入量过多会导致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盐的摄入量过多也是当前我国人群面临的一个问题,李庆天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标准是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标准是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10克,但目前我国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达到15-20克,北方居民喜欢口味重,盐的摄入量更多。而盐的摄入量过高会直接导致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习惯二:肉类消费猛增加,饮食结构西方化。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还是属于标准的东方膳食结构,居民的饮食中,粗粮、豆类、薯类、肉类食物都有一定的摄入量;但现在居民的饮食结构却出现了严重的西方化倾向,肉类、蛋类的消费剧增。李庆天说:“现在居民的饮食中,肉类所占的比例至少比20年前高出一倍。”肉类是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且是某些慢性病的诱发因素。习惯三:明知油炸食品不健康却贪图味美照吃不误。经过高温或者熏烤后,油条、麻花等油炸食品,烤羊肉串、熏鱼、熏肉等烘烤食品会含有很多致癌物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致癌物质就是苯并芘;苯并芘是一种强烈的致癌物质,在人体任何部位都可引发肿瘤,毒性非常大,苯并芘可以通过胎盘侵害胎儿,可以通过乳汁侵害婴幼儿,还能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等。习惯四:早餐太少晚餐太饱,一日三餐分布不均。李庆天教授说,平衡膳食要注意一日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和30%;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很多人的早餐吃得太少甚至不吃,而晚餐却吃得太多太丰盛。他说:“不吃早餐,上午的能量从哪儿来?长期下来不生病才怪呢。晚上吃得太多不仅容易发胖,而且还会影响睡眠,吃得饱饱的,怎么能睡得着啊?”

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计算

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计算 1. 某机关食堂,早 餐有30人进餐,午餐有50人进餐,晚餐有20人进餐,三餐功能比为30%、40%、30%,计算总人日数? 30×30%+50×40%+20×30%=35人日 2. 某人一周之内在家中用早餐7次,午餐5次,晚餐4次,其餐次比为0.2、0.4、0.4,计算个人总人日数? 7×0.2+5×0.4+4×0.4=5人日 3. 某食堂早餐用餐人数100人,午餐120人,晚餐80人,每餐能量分别为600kcal、1000kcal、800kcal,计算总人日数? 三餐热能比:早餐=600/(600+1000+800)=25% 午餐=1000/(600+1000+800)=42% 晚餐=800/(600+1000+800)=33% 总人日数=100×25%+120×42%+80×33%=101.8人日 4.某食堂早、午、晚餐用餐人数分别为200人、280人、160人,每餐能量分别为600kcal、1000kcal、800kcal,计算总人日数?若全部为男性,其中早、午、晚餐轻体力劳动者100、180、80人,早、午、晚餐中体力劳动者60、50、30人,早、午、晚餐重体力劳动者40、50、50人,计算混合系数?若平均每人每日摄入蛋白质82g,计算标准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1)三餐热能比:早餐=600/(600+1000+800)=25% 午餐=1000/(600+1000+800)=42% 晚餐=800/(600+1000+800)=33% 计算折合系数:以轻体力活动男性为标准人,轻体力男性折合系数为1,中体力男性折合系数为2700/2400=1.125,重体力活动男性折合系数为3200/2400=1.33 总人日数=200×25%+280×42%+160×33%=50+117.6+52.8=220.4人日 标准总人日数=(100×25%+180×42%+80×33%)×1.0+(60×25%+50×42%+30×33%)×1.125+(40×25%+50×42%+50×33%)×1.33=127×1.0+45.9×1.125+47.5×1.33=127+51.6+63.2=241.8人日 混合系数=标准总人日数/总人日数=241.8/220.4=1.097 2)标准人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平均每人每日摄入蛋白质/混合系数=82/1.097=74.7g 试题1、某膳食调查的人群由三类人员组成,其中能量RNI为3200kcal的有12人,3100kcal 的有10人,2600kcal的有6人,全部人均进行了2天的膳食调查,该人群的蛋白质平均摄入量为80g/人?日。(15分) 1、计算该人群中三种不同能量需要的亚人群的折合标准人系数 2、计算该人群的混合系数 3、计算该人群折合标准人的蛋白质摄入量。 参考答案: 1、各亚人群的折合标准人系数=能量供给量(kcal)/2400 kcal (1)摄入能量3200Kcal人群折合系数:3200kcal / 2400kcal=1.33 (2)摄入能量3100Kcal人群折合系数:3100kcal / 2400kcal=1.29 (3)摄入能量2600kcal人群折合系数:2600kcal / 2400kcal=1.08 2、计算该人群的混合系数==∑(折合系数×人日数)/总人日数: 混合系数=(1.33×12×2+1.29×10×2+1.08×6×2)÷(12×2+10×2+6×2)=1.26 3、计算该人群折合标准人的蛋白质摄入量=人均蛋白质摄入量/混合系数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

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DRIs) DRIs是在舊標準的營養素平均供給量(RDAs)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組每日平均膳食營養素攝入量的參考值,其中包括4項內容: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攝入量(RNI)、適宜攝入量(AI)和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 (一)平均需要量(EAR) EAR是根據個體需要量的研究資料制訂的,是根據某些指標判斷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群體中50%個體需要量的攝入水平。這-攝入水平不能滿足群體中另外50%個體對該營養素的需要。EAR 是制訂RNI 的基礎。 (二)推荐攝入量(RNI) RNI相當于傳統使用的RDA,是可以滿足某一特定性別、年齡及生理狀況群體中絕大多數(97%-98%)個體需要量的攝入水平。長期攝入RNI水平,可以滿足身體對該營養素的需要,保持健康和維持組織中有適當的儲備。RNI的主要用途是作為個體每日攝入該營養素的目標值。 RNI是以EAR 為基礎制訂的。如果已知EAR 的標准差,則RNI 定為EAR加兩個標准差,即RNI = EAR+2SD(SD:標准差)。如果關于需要量變異的資料不夠充分,不能計算SD 時,一般設EAR 的變異系數為10%。這樣RNI= 1.2 × EAR 。 (三)適宜攝入量(AI) 在個體需要量的研究資料不足而不能計算EAR,因而不能求得RNI時,可設定AI 來代替RNI 。AI 是通過觀察或實驗獲得的健康人群某種營養素的攝入量。例如純母乳喂養的足月產健康嬰兒,從出生到4~ 6個月,他們的營養素全部來自母乳。母乳中供給的營養素量就是他們的AI 值。AI的主要用途是作為個體營養素攝入量的目標。 制定時不僅考慮到預防營養素缺乏的需要,而且也納入了減少某些疾病風險的概念。根據營養“適宜”的某些指標制定的AI值一般都超過EAR,也有可能超過RNI。 (四)可耐受最高攝入量(UL) UL 是平均每日攝入營養素的最高限量。這個量對一般人群中的几乎所有個體似不致引起不利于健康的作用。當攝入量超過UL而進一步增加時,損害健康的危險性隨之增大。UL 并不是一個建議的攝入水平。“可耐受”指這一劑量在生物學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概念和应用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的概念和应用 中国营养学会会长葛可佑研究员 摘自中国营养学会第九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 人体需要的各种营养素都需要从每天的饮食中获得,如果某种营养素长期摄入不足或摄入过多就可能产生相应的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多的危害。营养学家根据有关营养素需要量的知识,提出了适用于各年龄、性别及劳动、生理状态人群的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作为判断膳食质量和计划膳食供应的科学依据。 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科学知识的积累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更新。早期的推荐摄入量和膳食指南混在一起,到20世纪30年代才逐渐分开。加拿大的膳食标准,称为推荐营养素摄入量(RNIs),由加拿大卫生和福利部在1938出版。美国国家研究院(NRC)于1941年制订了美国第一个推荐的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DAs),后经多次修订,直到1989年发表第10版RDAs。欧洲各国有他们各自的营养素推荐摄入量,而且各国问的推荐量存在明显差异,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表达方法和使用的术语也都各不相同。我国科学家于1937年开始制定《中国民众最低限度之营养需要》,1952年中央卫生研究院营养学系提出了“营养素需要量表(每天膳食中营养素供给标准)”,195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营养系修改了1952年的建议,定名为“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RDA)”,后经中国营养学会进行了数次修订,于1988年发表了最后一版。 近年来对某些营养素的健康促进作用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抗氧化营养素可能对一些慢性病的预防作用及膳食补充剂的广泛应用,引发了欧美各国的广泛讨论,认为传统的RDA概念已不能涵盖这些内容,不能满足社会实践的需要,应当进行修改。 美国国家研究院食物营养委员会(FNB)于1993年组织了“RI]As是否应进行修改?”的专题讨论会,探讨RDAs的用途及其可能的发展方向,形成关于DRIs的概念。到1996年确定了分步制定DRIs的计划和组织安排。在FNB的组织下与加拿大卫生和福利部合作,自1997年起陆续发表了关于DRIs的一系列著作。中国营养学会研究了最近十年这一领域的新进展,于1998年成立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专家委员会”,于2000年出版了“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 一、营养素摄入不足或摄入过多的危险性 人体每天都需要从膳食中获得一定量的各种必须营养成分。如果人体长期摄入某种营养素不足就有发生该营养素缺乏症的危险;当通过膳食或其他途径长期大量摄入某种营养素时就可能发生一定的毒副作用。下图说明营养素摄入水平与随机个体摄入不足或过多的概率。

一天膳食记录及各类食物摄入量表和营养素计算表

一天膳食记录及各类食物摄入量表和营养素计算表被调查者:王跃性别:女年龄:19 劳动强度:轻体力劳动 餐次食物 名称 食物 重量 能量 (kcal) 蛋白 质 (g) 脂肪 (g) 碳水化合 物 (g) 视黄醇当 量 (ug) 钙 (mg) 铁 (mg) 早 餐 鸡蛋鸡蛋80g 124.8 10.3 8.9 1.1 155.2 355.2 1.9 面包小麦粉 100g 344 11.2 1.44 71.5 / 31 3.5 牛奶牛奶180g 97.2 5.4 5.8 6.1 43.2 187.2 0.5 合 计 午餐清炒竹 笋 竹笋132g 40 4.8 0.2 4.6 10 16 4.8 炸鸡柳鸡肉150g 199.5 29.1 7.5 3.75 24 4.5 0.9 大米粥 大米粥 100g 33.4 0.77 0.06 7.7 / 1.1 0.11 米饭大米100g 114 2.5 0.2 25.6 / 6 0.2 西瓜西瓜200g 89.3 2.1 0.4 19.6 267.9 28.6 1.1 合计 晚餐红烧排 骨 猪肉100g 395 13.2 37 6.8 114 6 1.6 炒土豆土豆94g 76 2 0.2 16.5 5 8 0.8

丝 小豆粥小豆粥 100g 61 1.2 0.4 13.1 / 13 0.6 米饭大米100g 114 2.5 0.2 25.6 / 6 0.2 香蕉香蕉50g 45.5 0.7 0.1 10.4 5 3.5 0.2 瓜子瓜子10g 61.6 2.3 5.3 1.3 0.5 7.2 0.6 合 计 总 计 1795.3 88.07 67.7 213.65 624.8 673.3 17.01 营养评价: 1、膳食评价 塔顶:油 20g 盐 8g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修订版简介

营养学报2014年第36卷第4期 313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修订版简介 程义勇 (中国营养学会第七届理事会 理事长;《中国居民DRIs》修订专家委员会 主任委员) 近十几年来,国内外营养科学得到很大发展,在理论和实践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有关国际组织和许多国家的营养学术团体先后在制定和修订“膳食营养素供给量(RDA)”的基础上,制定和发布了《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为指导居民合理摄入营养素,预防营养缺乏和过量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文件。中国营养学会于2000年制订了《中国居民DRI》,并于2010年将修订工作列为第七届理事会重点任务。为此成立了专家委员会、顾问组和秘书组,讨论确定了修订的原则和方法,组织了80余位营养学专家参与修订。为了保证修订稿的科学水平和学术质量,在筹备阶段确定了“科学性、先进性、全面性”的基本原则;在工作期间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和工作会议,交流国内外DRIs进展及修订经验;在审定阶段采取多种方式对文稿进行多次审核和修改,重要数据都通过集体论证后确认。历时三年有余,经文献检索、科学论证、编写、审校、复核等工作于2013年圆满完成。 《中国居民DRIs》2013修订版的内容分为三篇:概论、能量和营养素、水和其他膳食成分。第一篇说明DRIs的概念、修订原则、方法及其应用,并简述国内外DRIs的历史与发展;第二篇分别介绍能量、宏量营养素、维生素和矿物元素的DRIs;第三篇对水和某些膳食成分的生物学作用进行综述。 本次修订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下述几方面:(一)更多应用循证营养学的研究资料。(二)纳入近十年来营养学研究新成果,增加了10种营养素的EAR/RNI数值,并尽可能采用了以中国居民为对象的研究资料。(三)基于非传染性慢性病(NCD)一级预防的研究资料,提出了宏量营养素的可接受范围(AMDR),以及一些微量营养素的建议摄入量(PI-NCD)。(四)增加“某些膳食成分”的结构、性质、生物学作用等内容,对科学依据充分的,提出了可耐受最高摄入量(UL)或/和特定建议值(SPL)。(五)说明DRIs 应用程序和方法,为其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DRIs的基本概念是为了保证人体合理摄入营养素而设定的每日平均膳食营养素摄入量的一组参考值。随着营养学研究的发展,DRIs内容逐渐增加。2000年第一版包括四个参数: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可耐受最高摄入量。2013年修订版增加与NCD有关的三个参数:宏量营养素可接受范围、预防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建议摄入量和某些膳食成分的特定建议值。 (一)平均需要量(estimated average requirement,EAR) EAR是指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个体对某营养素需要量的平均值。按照EAR水平摄入营养素,根据某些指标判断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50%个体需要量的水平,但不能满足另外50%个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EAR是制订RNI的基础,由于某些营养素的研究尚缺乏足够的人体需要量资料,因此并非所有营养素都能制定出其EAR。 (二)推荐摄入量(recommended nutrient intake,RNI) RNI是指可以满足某一特定性别、年龄及生理状况群体中绝大多数个体(97%~98%)需要量的某种营养素摄入水平。长期摄入RNI水平可以满足机体对该营养素的需要,维持组织中有适当的储备以保障机体健康。RNI相当于传统意义上的RDA。RNI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个体每日摄入该营养素的目标值。 RNI是根据某一特定人群中体重在正常范围内的个体需要量而设定的。对个别身高、体重超过此参考范围较多的个体,可能需要按每公斤体重的需要量调整其RNI。 能量需要量(estimated energy requirement,EER)是指能长期保持良好的健康状态、维持良好的体型、机体构成以及理想活动水平的个体或群体,达到能量平衡时所需要的膳食能量摄入量(WHO,1985)。 群体的能量推荐摄入量直接等同于该群体的能量EAR,而不是像蛋白质等其他营养素那样等于EA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