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汉语化进程和当代汉语的国际化传播
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

现代汉语的发展历程一、起源和演变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地区的古代汉族人民。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逐渐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方言和口音。
二、文言文的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文言文是主要的书面语言。
它是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一种规范语言,用于文学、政治和官方文件。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使用古代汉字,并且有许多独特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虽然文言文在书面语言中占据主导地位,但在日常口语中,人们仍然使用方言和口音进行交流。
三、白话文的兴起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变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出现了一股倡导使用白话文的潮流。
白话文是指使用口语化的语言,更接近人们日常口语交流的方式。
这种语言更易于理解和表达,逐渐取代了文言文的地位,成为现代汉语书面语言的主要形式。
四、语言统一与标准化为了促进全国范围内的交流和理解,中国政府在20世纪中叶开始推行语言统一和标准化的政策。
这项政策旨在规范汉语的用法和发音,以确保人们能够互相理解。
在语言标准化的过程中,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成为了中国的官方语言,并且被广泛教授和使用。
五、现代汉语的特点现代汉语具有丰富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它不断吸纳外来词汇,逐渐发展为一种全球性语言。
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但仍保留了一些古代汉语的特点。
此外,现代汉语也具有丰富的语音、声调和语气变化,这使得汉语在表达细微差别和情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六、汉字的保留和发展汉字作为现代汉语的文字系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改革过程。
在现代汉语中,汉字仍然被广泛使用,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拼音输入法和简化字的引入,汉字的使用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现代汉字的形状和书写方式与古代汉字相比有所不同,但仍保留了其独特的美感和文化价值。
七、汉语的国际传播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交流的增加,汉语的国际传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今,许多国家都设立了汉语学习机构,推广汉语教育和文化交流。
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历程

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历程
国际中文教育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中国开始走
向现代化,并逐渐与世界接轨。
作为国内的官方语言和文化载体,中
文逐渐引起了展望中国未来的外国人的兴趣。
孔子学院和汉语桥比赛
等中文教育机构和活动的设立和发展,使得外国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
学习中文。
1979年,汉语教学作为国家战略之一进入了新阶段。
中国政府支
持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和班级,提供教材和师资,打造一支教授标准
普通话和介绍中国文化的师资队伍。
2014年,全球孔子学院数量已达
到500余个,覆盖六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是国际上最大的对外
汉语学习和文化交流组织。
随着中国的崛起和中国文化影响力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外国
人认识到学习中文的重要性。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中文教育逐渐普及,不仅在中学课程中被广泛开设,还成为许多大学的必修或选修课程。
同时,中国政府也加强了中文教学的国际化发展,推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中文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实现了中华语言文化的“走出去”。
未来,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仍将持续推进,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和
国际文化交流,有助于缩小不同文化之间的差距,推动人类文明的发
展和共同繁荣。
6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及现状

一、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
A:大哥,你从那里来? B:我从高丽王京来。 A:如今那里去? B:我往北京去。 A:你几时离了王京? B:我这月初一日离了王京。 A:既是这月初一日离了王京,到今半个月,怎麽 才到的这里? B:我有一个火伴落后了来,我沿路上慢慢的行着 等候来,因此上来的迟了。 A:那火伴如今赶上来了不曾? B:这个伙伴便是,夜来才到。 A:你这月尽头到的北京麽? ……(《老乞大》节选)
一、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
4.天主教传教士与汉语学习 蒙古人的铁骑打通了欧亚大陆的交通,天主教来 到了中国,第一个在元大都任主教的孟高维诺开始教 授拉丁语,办唱诗班。公元1289年,他奉教皇之命 出发前来中国。公元1293年,他从海路来到中国的 首都(今天的北京),受到了忽必烈的接见,并允许 其传教。孟高维诺在中国居住了30多年,翻译了很多 圣经的经文和诗篇。据记载,他在38年中给30,000 多人施洗。他在1305年建立了一座教堂。公元1328 年,孟高维诺在北京去世,享年80岁。 但中国和欧洲之间真正大规模的语言交流——欧 洲人学习汉语则始于葡萄牙人的东来。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 4.教学情况 教学内容:除了语言知识外,主要是文化和宗 教方面。 使用的教材:应该是译成汉语的佛教经典和儒 家经典。 但由于没有完整的教育体制以及译经的译 场体制,这些僧人的汉语水平实际不是很高, 所以往往依赖于中国的弟子们。
一、汉语国际推广的历史
(三)隋唐时期——走向正规化 隋唐时期,中国与外域交往增多,除了亚 洲外,与欧洲甚至非洲都有比较频繁的经贸往 来和文化交流。一些国家仰慕中国的高度文明, 并对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丰富的物产充满向 往,热衷于到中国出使、经商、学习、传教等 等。汉语教学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日益凸显,并 得到国内外统治者的重视。为了有效地进行汉 语和文化的教学,唐朝制定了一些制度,成立 了专门的机构。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

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一、本文概述《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这篇文章旨在探讨汉语国际教育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以及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文章首先概述了汉语国际教育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中华文化的独特优势。
接着,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强调了汉语国际教育在促进文化交流与互鉴、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教材体系不完善、教学方法单一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文章展望了汉语国际教育与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未来发展前景,认为应继续加强汉语国际教育的国际化、专业化、标准化建设,推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深度融合与交流。
二、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逐步深入和全球范围内的“汉语热”现象,其影响力逐渐扩大。
早期的汉语国际教育主要集中在国内的几所知名大学,如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以接待外国留学生为主要形式。
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与中国有友好关系的国家,学习汉语主要是为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为日后的工作或研究做准备。
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国际教育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一方面,中国政府加大了对汉语国际教育的投入,推动了一系列政策和项目的实施,如“孔子学院”的设立。
孔子学院作为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数百所分支机构,成为汉语国际教育的重要力量。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范围内的汉语学习热潮不断升温,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将汉语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甚至将汉语作为高考科目。
这一趋势不仅促进了汉语国际教育的普及,也进一步推动了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然而,汉语国际教育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师资力量的不足和教学资源的短缺。
汉语国际传播发展报告

汉语国际传播发展报告一、本文概述《汉语国际传播发展报告》旨在全面梳理和深入分析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演变、现状特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语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国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汉语国际传播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包括教育推广、媒体传播、文化交流等方面,同时还将对当前的汉语国际传播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进一步探讨汉语国际传播的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增进对汉语国际传播全貌的理解,推动汉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与推广,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与现状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那时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伴随着汉语文化的输出。
然而,真正的汉语国际传播大规模发展是在20世纪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汉语的国际影响力逐渐增强,学习汉语的人数逐年上升。
目前,汉语国际传播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体系。
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设了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人数已经超过了亿。
同时,中国也积极推广汉语教育,通过孔子学院、孔子课堂等教育机构,向海外输送汉语教师,提供汉语学习资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汉语学习平台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海外汉语学习者提供了更为便捷的学习方式。
然而,汉语国际传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汉语本身的复杂性和学习难度,使得一些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困难。
另一方面,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汉语的传播和推广也需要考虑到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
汉语国际传播的历史悠久,现状也在不断发展壮大。
未来,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和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将会更加显著,汉语国际传播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汉语国际传播的主要领域与特点汉语国际传播是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过程,涉及教育、文化、经济、科技等多个领域。
汉办发展历程

汉办发展历程汉办,即国家汉办,是指国家汉办汉语国际推广研究中心,是中国政府颁发和监管理事、推进中国汉语学习与教学、汉字推广与研究的全球协调机构。
下面是汉办发展历程的概述。
从1959年开始,中国政府推出了汉字简化的政策,以提高中国人民的国民素质。
这一政策的实施,使得全球范围内大量人们对汉字和汉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中国政府意识到了汉语和汉字的国际价值,并于1993年成立了汉办,开始正式推进汉语国际推广工作。
1993年至1996年,国家汉办进行了初步的组织建设和机构建立。
在这一阶段,汉办主要致力于提高汉字的国际影响力和普及推广汉语的国际机构的建立。
汉办与各国的中文教师协会、研究机构以及高等院校进行了合作,推动中文教学和汉字研究的发展。
1997年至2005年,汉办进一步扩大了国际合作伙伴,促进了汉字和汉语的普及和推广。
在这一时期,汉办与数十个国家的语言教育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开展中文教学和汉字推广项目。
同时,汉办还着力推动对汉语国际教材的编写和出版,提高了中文教材的质量和教学效果。
2006年至2010年,汉办进一步扩大了合作范围和影响力。
汉办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了合作协议,成立了中文教学机构和研究中心,并开展了一系列中文培训和教学项目。
同时,汉办加强了对海外中文教师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了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
2011年至2015年,汉办进一步提高了汉字和汉语的国际影响力和地位。
在这一时期,汉办成立了一批海外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开展了更加广泛、深入的中文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
汉办还推动了对国际汉字教育和研究的支持,推动了汉字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2016年至今,汉办继续加强了国际合作和交流的力度。
汉办与各国的汉语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并开展了一系列教师培训、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活动。
汉办还加强了对海外汉语考试的组织和管理,提高了考试的质量和服务水平。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汉办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重要的汉字和汉语国际推广机构。
中文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文的发展历程简介
中文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国。
这个古老的语言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变化。
以下是中文的发展历程简介:
1. 甲骨文时期(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是最古老的中文书写形式,主要出现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记录祭祀和卜辞等信息。
2. 金文和篆文时期(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金文
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初期的一种演变形式,更加规范和繁复。
篆文则出现在秦朝时期,用于印章和刻写文字。
3. 隶书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3世纪):隶书是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书写方式,被广泛用于官方文件和碑文等官方场合。
4. 隶变楷时期(公元3世纪至公元7世纪):楷书是隶书衍生出来的一种更加平易近人的字体,成为了后来书法的主流形式。
5. 行书、草书和真书时期(公元7世纪至14世纪):这个时期,书法发展出了不同的风格,行书是一种草书和真书的中庸之道,草书则是书写速度更快、形式更为潦草的一种书写方式。
6. 活字印刷术时期(14世纪至20世纪):明代朱权发明了活
字印刷术,使得中文的传播更加便利。
印刷术的出现大大推动了中文书写和阅读的普及。
7. 现代汉语时期(20世纪至今):20世纪,随着社会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现代汉语逐渐形成和发展。
现代中文在发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有了一系列的变化和规范。
以上只是中文发展历程的简要介绍,中文的演变持续至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吸收外来词汇和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
汉语的国际地位及发展趋势

汉语的国际地位及发展趋势汉语是汉民族的语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是联合国规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也是当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
当前,汉语正以迅猛之势发展,其国际化的规模和速度已引起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注,汉语的主体走向更成为人们关注和思考的热点问题之一。
当然,汉语无论从使用范围、国际声望还是经济实力来看,它在世界上尚算不上是强势语言。
在此笔者就汉语的国际地位及其发展趋势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汉语正日趋国际化,正由一个弱势语言向强势语言转变 汉语早已走出国门。
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国积弱贫穷,汉语并没有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国际化进程缓慢。
随着我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升,伴随而来的则是国际影响力的提高。
汉语国际化进程才开始全面加速并取得重大进展。
尤其是近几年,汉语的国际化进程骤然加速,成为仅次于英语的新的强势语言。
经济强弱决定语言强弱。
英语能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是与欧洲工业革命分不开的,没有工业革命也就造就不了昔日的“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也就没有了英语顺利地成为一种国际语言。
昔日英国推行的殖民主义使得国与国之间更加依赖;推动了当时相关国家技术交流、交通运输、通讯和商业主要语言工具,从一定意义上说经济因素在语言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战后,美国迅速成为世界政治、经济、军事超级大国,奠定了美国的语言——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方的基础。
英语,更确切说是美语的流行与美国的经济强势分不开。
近数十年来,中国GDP 国际排名稳步上升,汉语的地位也在稳步上升。
美国,英国,加拿大等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国家,在经济上始终处国际经济的前列,美国在经济上也是牢牢掌握着霸主的地位。
而其他相对强势语言,如法语,德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其所使用国均有国家家GDP 均处于国际前列。
如下图,这正说明:经济的发达和活跃能够激活语言、促使语言传播。
无论从理论上403530252015105 英语 37 法语 23 西班牙语 20 俄语 16 阿拉伯语 14 汉语 13 德语 12 日语 10 巴西 葡萄牙语 10 印地语 9占比讲,还是从客观事实上讲,如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能持续保持高水平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7-05-22作者简介:李葆喜,男,1951年生,江苏东台人,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教授,兼语言科技研究所所长、语言科学及技术系主任。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
本文曾在 上海世博会语言环境建设国际论坛 (2005年9月13日-14日)上宣读。
历史上的汉语化进程和当代汉语的国际化传播李葆嘉(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摘 要:历史上的 汉语化进程 表现为历史汉语对东亚周边民族和毗邻国家语言的持续影响。
中国文化的内敛性和中央集权制遏制了历史汉语的国际化。
没有更多的中国人走向世界, 汉语国际化 实际上只是海外华人和少数外国人的 汉语学习热 。
汉语的国际化进程要立足于全球化趋势,放眼22世纪,制订具有长期效应的基本国策。
关键词:汉语 国际化 移民 科技和经济中图分类号:H1-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853(2007)03-166-06一、历史上东亚地区的汉语化进程王士元在 汉语的祖先:回顾与前瞻 (1995)中指出:特别令人注意的,被汉语同化或汉语对周边语言的 汉语化 (Sinification),在过去两千多年内曾经发生过巨大作用。
显而易见,在汉语文化圈内流通的一切语言都已被汉语同化,尽管程度各有不同。
进而言之,这也必然导致千余年来汉语从周边语言中借用了不少的通行词语。
虽然这一事实被汉字这一书写方式所掩盖,但现在各方言中存在的处于不同历史层次的词语却显示出这一点。
笔者的 中国语言文化史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曾对东亚地区历史上的 汉语化进程 做过阐述并提出 同化即异化 的规律。
中原华夏民族的形成是史前氏族长期融合的结果,后来被称为 华夏汉语 的这种语言与毗邻语言先后发生过渗透与混合关系。
不管汉语的祖先如何扑朔迷离,但从周代开始,具有书面语传统的华夏强势语言已经形成,决定了秦汉以后周边语言的 汉语化 趋势。
历史上的 汉语化进程 ,首先表现为历史汉语对周边民族语言的持续影响。
南邻农耕民族处于守势,其汉语化过程是逐步渗透,主要表现为交融性语言换用、语言结构转型、汉语和南邻民族语的混合。
北邻游牧民族处于攻势,其汉语化过程是短期突变,主要表现为汉化阿尔泰居民的语言换用。
中国历史上三次规模最大的换用汉语运动,是入主中原的鲜卑人、辽金人和满洲人,由此促成了北中国汉语的迅速变化和趋于一致。
在周边民族语言的汉语化进程中,汉语的 阿尔泰化 与 夷越化 也就发生了。
为一些学者难以接受的桥本万太郎的 汉语阿尔泰化 ,源于颜之推的 北杂夷虏,南浸吴越 ( 音辞篇 )。
肇始永嘉之乱,中原居民大量南迁,中原汉语一分为二,以后的历次移民浪潮又导致南迁中原汉语和北留中原汉语的不同历史积淀。
所谓汉语的 阿尔泰化 是指北方民族在换用北留中原汉语的过程中以阿尔泰语的特点影响了汉语,而形成了阿尔泰化的表层;所谓汉语的 夷越化 是指南迁中原汉语对南方民族语言的融和性汉语化,而残留了其语言底层。
1662007.9第3期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Journal of School of Chinese L anguag e and Culture Nanjing Nor mal U niversity Sep.,2007N o.3历史上的 汉语化进程 ,其次表现为历史汉语对毗邻国家语言的强势影响。
朝鲜语、日本语和越南语先后借用汉字并作为官方文字,其词汇中有60%以上源于历史汉语借词。
除20世纪初,汉语从近代日本语中引进了一批翻译西方学术的借形词,朝鲜语和越南语等对汉语的影响甚微。
纵观几千年来的中国语言文化史,在多次移民和语言交融的文化历史背景中,与欧洲的远徙扩张模式不同,东亚地区形成的是推移发展模式。
换言之,在过去的两个千纪中,东亚大陆一直处于时起时伏、绵延不绝的汉语化进程之中。
二、下西洋的插曲及明代海禁的教训15世纪是远洋探险和地理大发现的世纪。
在郑和首次下西洋(1405)的87年之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1492);92年之后,达 伽马绕过好望角抵达印度西海岸(1497);111年之后,麦哲伦最终完成了环球航行。
中国人远航印度洋在汉唐时期就发生了。
汉书 地理志 记载,前2世纪最远到达印度洋 已程不国,汉之译使自此还矣 。
唐宋时的远洋船舶抵达波斯湾,贾耽 广州通海夷道 记录了这条航线。
宋史 等文献中记载了层檀国(今坦桑尼亚的桑给巴尔)到中国的航线。
元代文献记载了汪大渊在1330年至1339年间两下西洋,乘商船到达东非层拔国(今桑给巴尔)。
大明皇帝朱元璋对内诛杀功臣,对外颁布海禁。
朱棣夺权后,提出 内安华夏,外抚四夷,一视同仁,共享太平 的治国方略。
从永乐三年开始,郑和七下西洋(主要活动区域在加里曼丹岛以西海域),其动机和目的也就是明成祖的动机和目的。
一方面,朱棣好大喜功,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以扬威海外来缓和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
另一方面,朱棣怀疑建文帝避难海外,暗中查询其踪迹以绝后患。
到达海外各国和地区后,第一件事是宣谕:如称臣纳贡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是送礼:赐国王诰命银印和礼物以建立藩属关系。
第三件事是贸易:以中国手工业品换取当地土产,吸引各国来华贸易。
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海外称雄的局面。
仁宗和宣宗听从儒臣建议,认为下西洋过于浪费而收效不大,开海禁有伤儒家风范,宣德五年(1431)后即 罢宝船弊政 ,开始了闭关自守的漫长岁月。
虽然郑和下西洋比西方大航海早得多,然而哥伦布大航海不仅开创了世界航海史上的新诗篇,更为疆土拓展、资源获取和文化交流打开了通道。
西方传统科技发生了与外来因素相结合的新变革,其中包括阿拉伯人西传的中国科技为这一变革起了推动作用。
工业革命后,西方走上了强盛的现代化道路,开始了列强称雄全球的世界近代史。
梁启超曾长叹: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达 伽马以后,有无量数之达 伽马,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反观郑和下西洋,除向周边国家扬威之外没有更多效应,反而导致 罢宝船弊政 ,致使宋元以来的中国航海事业戛然而止。
过了四百多年,西方按照郑和下西洋的海路逆行东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
在纪念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五百周年之际, 纽约时报 专文提出:如果中国持续发展郑和时代的航海探险和开放政策,那么今天的世界将会是什么样子?重要的问题不在于假设,而在于考察,中国为什么不可能持续发展航海探险和开放政策?与西方航海目的截然不同,尽管郑和下西洋的动机说法不一,但肯定不是海外开拓。
西方大航海是以探险家为主体(接受政府或个人资助)、以海外贸易利益为推动力的社会行为,而郑和下西洋则是一种官方或皇帝个人行为。
虽然正史上隐去了下西洋的内在动机或秘密使命,但是依据下西洋的历史语境,前有 靖难之役 朱火文出走,后有 罢宝船弊政 恢复海禁政策,可以推定:表面上是炫耀国威以促进外贸,实际上是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包括张士诚与方国珍余部。
换言之, 郑和下西洋 只是朱棣在特殊情况下,为特殊目的而违背祖训的 一石三鸟 (各国称臣、促进外贸、威慑东南)的插曲。
因此, 下西洋 只能是兴也皇帝,罢也皇帝!基于以上立论,明代 下西洋 的缺失也就不难理解。
一是所到地区的文化经济都比中国落后得多,也就不可能从海外吸收可以推动中国经济变革的科技因素;二是主要目的是向周边国家扬威和威慑东南,也就不可能真正推动海外贸易和移民活动,把中国的科技传播到海外。
从东亚发展史上来看,南洋167是大陆移民的主要流向地区,这一移民运动甚至在距今6000年以前就开始了。
尽管明清时期存在零星海外移民,但规模太小。
下西洋的插曲过去后回到闭关锁国的 祖训 ,从事沿海贸易的江浙私商则被打为 倭寇 。
从下西洋的插曲和明代海禁中得到的教训是:没有国家的开放就没有语言的国际化,没有移民的国际化也就没有语言的国际化。
中国文化的内敛性和中央集权制,遏制了中国的开放性和汉语的国际化。
三、近代日本中国语教育的侵华本质从16世纪开始,西方国家为贸易和传教来到远东,近代西方的汉语学习主要还是为了通商、传教及文化交流。
江户时代的日本中国语教育主要是为通商服务的 唐话 教育。
从1604年起,日本在长崎奉行下设置唐通事机构。
通事开始所学汉语的口音不尽相同,但因长崎港南京船最多故渐以南京话为主。
唐话 指当时的 南京话 或 官话 。
明治九年(1876),东京外国语学校确定将 南京语教育转换成了北京语教育 。
从这以后的,日本的中国语教育就有一层难为人知的目的 为侵华作准备。
早在1872年,日本陆军参谋部就向中国派遣谍报人员。
1879年,东京设立了以参谋部特工军官为主的 汉语会 。
甲午(1894)战争后,日本官办和私立高等商校都把汉语作为第二外语之一。
1897年京都帝国大学开设汉语课,1902年早稻田大学开设汉语课。
这一时期,除编写了一批汉语课本和汉语论著以外,还出现了专门出版汉语课本和辞典的书店。
1925年日本出现无线电台,次年即开播 支那语讲座 。
随着海外扩张的加剧,日本的中国语教育转向国外,在殖民地和租界大办中国语学校。
1930年起,日本政府鼓动大批日本人进入中国大陆。
学汉语的日本人数激增,甚至连中学也开设了汉语课,以致这一时期成为日本学者所说的 支那语教育的黄金时代 。
20年代的日本还没有其他语言的能力测试制度,但是关东厅和 满铁 就已各自设立了 中国语检定试验 制度,也就是最早的HSK。
在近代日本中国语教育史上,最值得注意的是东亚同文书院。
1897年,日本众议院议员犬养毅等在东京成立东亚会,次年日本政界要人近卫笃膺等组成同文会,随后合并为东亚同文会。
1890年,荒尾精在上海开办 日清贸易研究所 专收日本学生,所学课程主要是汉语、商业地理、经济等。
该所89名毕业生,在甲午战争中 几乎全部抱着献身祖国的志向,有的担任军事翻译,远赴前线,有的带着秘密使命,潜人敌境,血染草原。
(东亚同文会编 对华回忆录 )荒尾精死后, 日清贸易研究所 副所长根津一加入东亚同文会担任干事长,在和近卫笃膺的共同策划下,在中国设立同文书院的计划出笼。
1900年5月,东亚同文会设立南京同文书院,次年迁上海改称东亚同文书院。
1900 1920年,东亚同文书院从日本各府县招考,每年50到百余人,学习科目以商贸为中心、中国语为重点。
每届学生在第四年都用三到六个月时间,数人一组,深人中国内地。
按照书院规定的路线 栉风沐雨 、 风餐露宿 ,收集中国情报。
从1907年起,日本外务省提供补助,调查旅行的范围扩及中国各省区。
1945年书院解散,东亚同文会会长、战犯近卫文磨自杀。
东亚同文书院的侵华活动长期以来并没有引起国人重视。
从表面看,它只是中国语言和商贸的教育活动,且最初以 保全中国 相标榜,后又以 两国联络感情 为幌子。
甲午海战以后,中日关系有所缓和,维新人士和革命党人多寻求日本避难和资助,20世纪初中国又出现 留日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