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 诗歌鉴赏、文言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3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讲稿

高考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讲稿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栏杆。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说说“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一句中的“几度”二字表达的深刻含义。
(4分)答:渲染了词人羁旅他乡的愁闷与无奈,(2分)以及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
(2分)(2)词作描写“愁”时,使用了“衬托”的表达技巧,请举2例说明。
(4分)答:用“楼”之小,衬托“愁”之大。
(2分)以“海棠”之艳,反衬“愁”之深。
(2分)(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答:羁旅它乡,凭栏伤怀,思归念远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韦庄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3分)答:①点明人物、季节;(2分)②奠定愁怨的情感基调。
(1分)(2)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3分)答: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
(2分)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垂泪。
(1分)(3)“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
(4分)答:①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里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2分)②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
(2分)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黄庭坚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①。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酒船渔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注:①当时诗人在平舆,其地属蔡州,汝河流过其境。
友人李子先在并州任吏曹一类的小官。
“青袍”是低级官吏的服饰。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辛弃疾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
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高楼。
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①,风雨佛狸愁。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②。
今老矣,搔白首,过扬州。
倦游欲去江上,手种橘千头。
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
莫射南山虎,直觅富民侯③。
【注】①鸣髇血污:鸣髇(xiāo):即鸣镝,是一种响箭。
《史记·匈奴传》载匈奴太子冒顿作鸣镝,射杀其父而夺位。
此借指金主完颜亮被部属杀死。
②季子:苏秦字季子,战国时的策士,以合纵策游说诸侯佩六国相印。
③射南山虎:《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富民侯:《汉书》载:“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乃封丞相为富民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落日塞尘起”开篇营造气氛,准确渲染出敌寇甚嚣尘上的气焰。
下文“胡骑”“汉家”对举,进一步写出两军对峙,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场面。
B. “谁道投鞭飞渡”一句,以前秦苻坚南侵东晋投鞭断流却不免败亡的典故,暗指宋朝军队虽规模宏大,却终究不堪一击,令人痛惜。
C. “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二句,正是词人自己当年飒爽英姿的写照。
词人以“季子”自比,突出自己以天下为己任,意气风发的少年锐进之气。
D. 全词上阕颇类英雄史诗开端,下阕转而表达了壮志消磨之悲,多处用典故寄寓情志,颇见雄豪之气,体现了辛词一贯的风格。
(2)请简要分析词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答案】(1)B(2)①少年时意气风发、立志报国的壮志豪情。
作者以“季子”自比,表达了以天下为己任,欲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豪情。
②欲归隐却仍心系国事的矛盾心态。
作者“欲去江上”种橘置产,劝友人不要效仿李广南山习射,只须谋“富民侯”之安逸清闲。
实则表达了自己一心为国却无用武之地,欲去而不忍去的矛盾心情。
③壮志难酬,年华易老的愁苦愤懑。
“今老矣,搔白首”与上阕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作者深忧时不我待,壮志未酬的悲愤与无奈。
2024年高考语文各题型技巧汇总+课件

②掌握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等基础知识。 ③复习时,针对类型题目,拓展训练宽度。
2.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文本阅读 (11.)理理解解B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一的含、意现代文阅读
2.分析综合C (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2)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
3.鉴赏评价 D (1)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2)鉴赏作品的文 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3)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①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 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的同情、怜悯的情怀。
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③塑造了xxx女性形象,以其xxx的心理,展示心路历程,推动情 节的发展。
自然环境描写手法“三角度”
社会环境描写手法的角度与方法
自然环境的作用
自然环境的作用
①论点是什么,中心论点怎样提出的 ②围绕中心论点怎样论证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
答题步骤:
(一)划分层次,理清整体思路。 一般议论文:提出问题一分析问题一解决问题 驳论文:提出错误论点一批驳错误论点一提出正确结论 (二)概括层意,理清局部思路。 找中心论点句、分论点句、过渡句、总结句。以及关键词:作用、影 响、原因、效果、目的、功能、意义、不足、条件、表现等。 (三)关联词连缀:首先提出、接着论述、然后再论述、最后总结。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训练:古代诗歌鉴赏(含答案)

专题十九古代诗歌鉴赏训练一鉴赏形象1.阅读下边这首唐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送邹明府游灵武①贾岛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
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
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说明】①明府:对县令的尊称。
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请归纳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做简要剖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阮籍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代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 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 使心伤。
【说明】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 (li ng)à:伤心。
诗中“清代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表现了“凤凰” 如何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边这首诗,而后回答下列问题。
与歌者米嘉荣①(唐 )刘禹锡唱得《凉州②》不测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前辈,好染髭须过后生。
【说明】①米嘉荣:中唐有名的歌唱家。
②凉州:是拥有奇异之调的曲子。
归纳米嘉荣的形象,并简要剖析。
高三高考 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

高三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鉴赏训练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注】苜蓿:植物名。
原产西域各国,汉武帝时,张骞使西域,始从大宛传入。
天马:骏马的美称。
《史记•大宛列传》说:“初得乌孙马,好,名曰天马。
及得大宛汗血马,益壮,更名乌孙马曰西极,名大宛马曰天马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联中“绝域”指极远的地域,“胡烟”“塞尘”点明此去的前方是边塞,那里路途遥远,寂寞荒凉,环境恶劣。
B.第二联以空中与地上景象相互映衬,抬头偶见归雁,前方路上极少行人,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了哀伤与压抑之情。
C.尾联言此去应让外族害怕,使他们不敢再强求和亲,既是对友人的希望,也寄寓诗人效命疆场、安边定国的豪情。
D.全诗熔写景、说史、抒情于一炉,从写景到说史,再从说史到抒情,曲折有致,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2)试从表现手法和表达效果方面对“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一联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香·烟络横林[宋代]贺铸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②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
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
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
②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1)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________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________之情。
(2)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附详细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宋)李浩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已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注】①《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 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 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 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1)B(2)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
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
②遇到顺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
③操纵的主动权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
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汘流襻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浃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変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3)

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专项训练及答案解析(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归王官次年作司空图乱后烧残数架书,峰前犹自恋吾庐。
忘机渐喜逢人少,览镜空怜待鹤疏。
孤屿池痕春涨满,小栏花韵午晴初。
酣歌自适逃名久,不必门多长者车。
【注释】王官,即王官谷,在今山西省永济县东南的中条山上,是司空图的故乡。
鹤疏,书体名,古时用于招纳贤士的诏书。
逃名,《汉书•逸民传》载:东汉人法真恬静寡欲,朝廷四次征辟皆不就,遁形远世,世人谓之逃名。
长者车,达官贵人的车。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上句写诗人故居在兵燹之后受到的严重毁弃:“乱”指战乱,“烧”让人想到大火熊熊的情景,“烧残”点明故居经过火烧,已洗劫一空,只剩下几架残破不全的书了。
B.首联下句表现诗人对故乡执着的热爱:“犹自”充满着人世沧桑之感,“恋吾庐”表明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希望社会不要再有战乱发生。
C.颔联上句表现诗人归隐后在旧居中屏绝尘嚣、泊然宁静的心境:“忘机”是不用机心、不计较一切贵贱荣辱,点明诗人归隐故乡的真正原因。
D.尾联通过用典,委婉但却坚决地表明,自己要像法真那样做逃迹的隐士,与扰攘争夺的政治绝缘,深隐故居,悠然自适地度过自己的一生。
(2)请简要赏析诗歌颈联和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异同。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答案详解)+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高考文言文专题训练(含答案详解)文言文专题训练(一)卢志字子道,初辟..公府掾、尚书郎,出为邺令。
成都王(司马)颖之镇邺也,爱其才量,委以心膂遂为谋主。
齐王(司马)冏起义,遣使告颖。
颖前锋都督赵骧为(司马)伦所败,士众震骇,议者多欲还保朝歌。
志曰:“今我军失利,敌新得胜,必有轻易陵轹之情,若顿兵不进,三军畏衄,惧不可用。
且战何能无胜负,宜更选精兵,星行倍道,出贼不意,此用兵之奇也。
”颖从之。
及伦败,志劝颖曰:“齐王众号百万,与张泓等相持不能决,大王迳得济河,此之大勋,莫之与比,而齐王今当与大王共辅朝政。
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
”颖纳之,遂以母疾还籓,委重于冏。
由是颖获四海之誉,天下归心。
及(司马)乂死,颖表志为中书监,留邺,参署相府事。
乘舆败于荡阴,颖遣志督兵迎帝。
及王浚攻邺,志劝颖奉天子还洛阳。
时甲士尚万五千人,志夜部分,至晓,众皆成列,而程太妃恋邺不欲去,颖未能决。
俄而众溃,唯志与子谧、兄子綝、殿中武贲..千人而已。
志复劝颖早发。
时有道士姓黄,号曰圣人,太妃信之。
及使呼人,道士求两杯酒,饮讫,抛杯而去,于是志计始决。
而人马复散,志于营阵间寻索,得数乘鹿车,司马督韩玄收集黄门..,得百余人。
志入,帝问志曰:“何故散败至此?”志曰:“贼去邺尚八十里,而人士一朝骇散,太弟今欲奉陛下还洛阳。
”帝曰:“甚佳。
”于是御犊车便发。
屯骑校尉郝昌先领兵八千守洛阳,帝召之,至汲郡而昌至,兵仗甚盛。
志喜于复振,启天子宜下赦书..,与百姓同其休庆。
奔散者多还,百官粗备。
帝悦,赐志绢二百匹、绵百斤、衣一袭、鹤绫袍一领。
洛阳没,志将妻子北投并州刺史刘琨。
至阳邑,为刘粲所虏,与次子谧、诜等俱遇害于平阳。
(节选自《晋书·卢志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B.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C.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D.志闻两雄不俱处/功名不并立/今宜/因太妃微疾求/还定省/推崇齐王/徐结四海之心/此计之上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初辟”指初次授予官职,其中“辟”为授予官职的意思,与其意思相近的有“授”“拜”等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高考语文总复习诗歌鉴赏、文言文、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3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虞美人·梳楼蒋捷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处。
楼儿忒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栏杆。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1)说说“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一句中的“几度”二字表达的深刻含义。
(4分)答:渲染了词人羁旅他乡的愁闷与无奈,(2分)以及思归之情的执着与痴迷。
(2分)(2)词作描写“愁”时,使用了“衬托”的表达技巧,请举2例说明。
(4分)答:用“楼”之小,衬托“愁”之大。
(2分)以“海棠”之艳,反衬“愁”之深。
(2分)(3)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答:羁旅它乡,凭栏伤怀,思归念远之情。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木兰花韦庄独上小楼春欲暮,愁望玉关芳草路。
消息断,不逢人,却敛细眉归绣户。
坐看落花空叹息,罗袂湿斑红泪滴。
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
(1)词中一、二两句有何作用?(3分)答:①点明人物、季节;(2分)②奠定愁怨的情感基调。
(1分)(2)词中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3分)答:刻画了一位悲愁、深情的思妇形象。
(2分)主人公在暮春时节登上小楼,遥望边关远人,因问讯无人而回绣户,愁看落花,叹息垂泪。
(1分)(3)“千山万水不曾行,魂梦欲教何处觅”两句,俞陛云在《五代词选释》中称之为“情至之语”,请作具体分析。
(4分)答:①由日间的相思到夜里的幽梦,可见相思之深;(2分)②因玉关道路未曾走过,所以担心梦中也无从寻觅,可见相思之切。
(2分)二、文言文阅读金濂,字宗瀚,山阳人。
永乐十六年进士,授御史。
尝言郡县吏贪浊,宜敕按察司、巡按御史察廉能者,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帝嘉纳之。
用荐迁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上书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多议行。
三年擢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
濂有心计,善筹画,西陲晏然。
时诏富民输米助边,千石以上褒以玺书。
濂言边地粟贵,请并旌不及额者,储由此充。
福建贼邓茂七等为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楷征之,不克。
十三年十一月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为将军往讨,以濂参军务。
比至,御史丁瑄已大破贼。
茂七死,余贼拥其兄子伯孙据九龙山,拒官军。
濂与众谋,羸师诱之出,伏精兵,入其垒,遂擒伯孙。
帝乃移楷讨浙寇,而留濂击平余贼未下者。
会英宗北狩,兵事棘,召还。
言者交劾濂无功,景帝不问,加濂太子宾客,给二俸。
寻改户部尚书,进太子太保。
时四方用兵,需饷急,濂综核无遗,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国用得无乏。
未几,上皇还。
也先请遣使往来如初,帝坚意绝之。
濂再疏谏,不听。
初,帝即位,诏免景泰二年天下租十之三。
濂檄有司,但减米麦,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
三年二月,学士江渊以为言,命部查理。
濂内惭,抵无有。
给事中李侃等请诘天下有司违诏故。
濂恐事败,乃言:“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于是给事中御史劾濂失信于民,为国敛怨,且讦其阴事。
帝欲宥之,而侃与御史王允力争,遂下都察院狱。
越三日释之,削宫保,改工部。
吏部尚书何文渊言理财非濂不可,乃复还户部。
濂上疏自理,遂乞骸骨,帝慰留之。
东宫建,复宫保。
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
五年卒官,以军功追封沭阳伯,谥荣襄。
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
在刑部持法稍深。
及为户部,值兵兴财诎,颇厚敛以足用云。
(选自《明史·列传四十八》,有删节)【注】明正统十四年,蒙古瓦剌部落在太师也先的率领下进攻明朝。
英宗御驾亲征,战败被俘。
英宗之弟朱祁钰即位(史称明景帝),改元景泰,并尊英宗为太上皇。
景泰元年,英宗被明廷迎回。
3.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西陲晏.然晏:欢乐B. 羸.师诱之出羸:瘦弱C. 帝欲宥.之宥:宽恕D. 值兵兴财诎.诎:匮乏答:A(晏:安宁)4.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金濂“善筹画”的一组是 ( )①请补卫所缺官,益宁夏守兵②千石以上褒以玺书③伏精兵,入其垒④议上撙节便宜十六事⑤其折收银布丝帛者征如故⑥寻复条上节军匠及僧道冗食共十事A. ①②④B. ①③⑤C. ②⑤⑥D. ③④⑥答:D(②为皇上诏令;⑤表现的是金濂厚敛。
)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地方官员贪污腐败的现象,金濂建议朝廷派遣中央官员到地方考察吏治,这一建议得到皇上的赞许和采纳。
B.英宗被俘,战事紧急,金濂被召回京城,尽管谏官纷纷弹劾他讨贼无功,景帝还是力排众议对他加以重用。
C.英宗回京后,也先请求恢复与明王朝的邦交,金濂也上书朝廷表示赞同,但他们的意见都遭到景帝的拒绝。
D.景帝即位后曾下诏免除天下十分之三的租税,金濂违诏,受到调查,核实后被关进监狱,但很快获释并改任他职。
答:D(“核实后被关进监狱”这一说法,不合史实。
)6.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⑴如洪武间故事,遣使劳赉,则清浊分,循良劝。
(4分)答:按照洪武年间的旧例,派使者慰劳和奖赏(地方官员),这样清官和贪官就区分开来,守法有政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
⑵银布丝帛,诏书未载,若概减免,国用何资?(3分)答:银两、布匹和丝绸,诏书上没有写明(可以免除),如果一概减免,国家开支依靠什么?⑶濂刚果有才,所至以严办称,然接下多暴怒。
(3分)答: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所到之处以办事严厉著称,然而对待下属时常常脾气暴躁。
参考译文:金濂,字宗瀚,山阳人。
永乐十六年(1418),中进士,被授予御史。
他曾说郡县官员贪污,应敕令按察司、巡按御史考察廉洁能干的人,就如洪武年间的做法那样,再派使者去慰劳和奖赏,这样则官员清浊自分,守法而有治绩的官员也受到鼓励。
皇上嘉许采纳了他的建议。
因受推荐他升为陕西副使。
正统元年(1436),他上书请将各卫的缺官补上,增加宁夏守兵,设汉中镇守都指挥使。
这些建议多得讨论实行。
三年,他升为佥都御史,参赞宁夏军务。
金濂有心计,善于筹划,西陲安然。
当时皇上下诏令富民输运粮食助边,运送一千石以上的可得玺书褒奖。
金濂说边防地区粮食很贵,请对达不到这个数目的人也进行表彰,边粮储备因此得到充实。
福建贼邓茂七等人作乱,都督刘聚、都御史张阶去征讨,不胜。
十三年(1448)十一月,朝廷大发兵,命宁阳侯陈懋等人为将军前往征讨,用金濂参赞军务。
他们到达时,御史丁蠧已大破贼人,邓茂七死,其余的贼人拥戴他哥哥的儿子邓伯孙占据九龙山,抵抗官军。
金濂与众人商议,便用弱兵引诱他们出来,而埋伏的精兵便攻入他们的堡垒,于是擒住了邓伯孙。
皇上于是调张阶去讨伐浙江之寇,而留下金濂扫平还没攻下的其余贼人。
正值英宗被俘,军事紧急,金濂被召回。
议论者纷纷弹劾金濂无功,景帝不问,加封他为太子宾客,支给二职俸禄。
不久他改任户部尚书,进封为太子太保。
当时四方用兵,粮饷需要紧迫,金濂全面安排计划,提出十六项节减开支的建议上奏实行,国家用度得以不缺乏。
不久,上皇回来了,也先请如先前派遣使者往来,皇上坚决拒绝。
金濂一再上疏劝谏,皇上不听。
当初,皇上即位时,下诏免除景泰二年(1451)全国租税的十分之三。
金濂传檄有关官员,只减征米麦,其他折收银两和布匹丝帛的照旧征收。
三年二月,学士江渊对皇上谈到此事,皇上命户部调查处理。
金濂心中惭愧,抵赖说没有。
给事中李侃等人请询问天下有关官员违反诏令的原因。
金濂担心事情败露,便说:“银两布匹和丝帛,诏书上没写明,如果一概减免,国家用度怎够开支?”于是给事中和御史都弹劾金濂失信于民,使人民怨恨国家,并且还揭发了他的阴事。
皇上想宽宥他,而李侃和御史王允极力反对,遂把他关进都察院监狱。
过了三天把他放了出来,削去太子太保之衔,改到工部。
吏部尚书何文渊说理财非金濂不可,于是又调他回户部。
金濂上疏自述,顺便请求退休,皇上安慰挽留他。
东宫太子建立后,恢复金濂太子太保之衔。
不久他又提出节减军匠和僧道人员过滥的食粮等十项建议上奏。
五年,他在任上去世。
以军功追封他为沭阳伯,谥荣襄。
金濂刚毅果断,有才干,但对待属下多暴怒。
在刑部时,他执法过严。
到他任户部尚书时,正值用兵,国家财物短缺,颇采取厚敛的办法来保证供给。
三、现代文阅读藏在草间耿立乡村是藏在草里的。
是啊,没有草的乡村是什么乡村?不管我从外回来,是在什么时候,也不管时令节气,一踏到木镇的泥土,鼻翼里呼吸的味道就是草的味。
那种清芬令鼻翼发痒,你喷嚏的滑稽就是草香逗你的结果。
草是不用播种的,有时席地坐在满是草的田埂上,随手抓一根草,用它剔牙,或者就拿在手里,用眼睛瞄,看汁液一点点渗出.那是草提炼的雨水的留存,还是他们自己的血液和灵魂?人的心血来潮对草不是好事,他们受到伤害,但农人和他们的关系一直复杂。
草们要做牛羊的饲料,草们要做房屋的顶盖。
但他们与农人亲昵,父亲长说:老百姓和草一个姓,叫草民。
如果说草的生长使乡村有了些诗意,草是修饰乡村和庄稼的,也许庄稼太实用,人们对庄稼多的是感恩,是庄稼养活了一个生命,又一个生命。
草也养活了一个又一个生命。
比如牛,比如羊,这又是低一个档次的,因这,草在乡村也是低眉顺眼,不声不张.即使春天,那些草尖从土里探出脑壳,也是怯怯的,你凑近了,草尖就接近于乌有,草色只可遥看,距离产生美感。
但是一场雨后,你到了地里,不知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草是那样的热烈,满地的青,是不是草尖和草籽都张开了小嘴,那些封闭了一冻的小生灵们,仿佛与节气与雨水有过契约击过掌,他们在雨水的搀扶下,都站立了。
木镇的草,应该登记成册,我想没有一个人能全部说出那写草的名字:醉草,兔子酸,益母草,节节草,在水沟旁有一种草,叫茅根,秋天时候,它的穗子白白的,如满头的霜,但它的根细长洁白,拔出一节塞到嘴里,那股细细的甜就爬到舌尖直跑进肚子里了。
父亲说醉草最好,羊要是吃了,就如农人抓起小酒壶仰脖喝透了壶里的东西,那羊也醉眼朦胧地踉跄地回家。
有时我就乱想,草是农人的兄弟吧,他们都来自泥土,终归于泥土,如《圣经》上说的,人间有许多的无名氏,草也有,草的家族叫得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妖冶的,朴素的,秀美的,绮丽的,有时它们像与泥土和农人有和约,庄稼占据多少地方,草占据多少地方,草总是先长出迎接庄稼,然后相伴着走一程,实在闹矛盾了,农人就批评草们的霸道,开始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
镰刀、铲子、手,但我说草们在这些工具下不是牺牲,而是另有任用,到了牛羊的胃里,在牛羊反刍的时候,牛羊感恩的就是给他们温饱与生命的草。
我曾思索过父亲对草的情感,也许深层就是对土地和庄稼的情感,父亲的肩上四季有一个杞柳编的粪箕子,那里总是一些草或者干柴,用来喂养生灵或烧火他中风后恢复得不是十分理想,他步履蹒跚,木手指不能灵活转动.他最后还是没有把自己的一亩地交出去,他说,这地就是一个根,空闲的时候到地里走一走,听听庄稼的拔节,即使不干活,蹲在地头弯腰拽几把草,也比坐在床上好.秋季我回木镇的时候,发现父亲背着一粪箕子草,手里拄着木棍,后面是母亲给父亲拿着衣服,一对老夫妇走在远处开始升起的炊烟里,秋深了,父亲的头发也被节气赶白了,腰也被节气赶弯了,牙齿也被节气赶掉了,像霜降到来,草们一下就咽气了,这由不得你自己,该走的就要走,没有商量,也没有挪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