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高教育】K12中考语文专题复习 考点跟踪突破26 古诗词曲赏析(含解析)

合集下载

第26课 诗词五首(教师版)-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练(部编版)

第26课 诗词五首(教师版)-2024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讲练(部编版)

第26课 诗词五首学习目标 中考导航 1.诵读、积累五首诗词,品味各自的韵律特点。

2.理解诗词的主要内容,初步赏析诗词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3. 理解诗词寄寓的思想感情,提高审美情趣。

1.中考常以默写的形式考查诗词中的名句。

2.赏析诗词中的比喻句是中考诗歌阅读的易考点。

3. 理解古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中考诗歌阅读的常考点。

如年鄂州中考以选择题形式考查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01 作者、背景、文题、主旨1.作者作品(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2)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

祖籍襄阳( 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被世人尊为“诗圣”。

他的诗沉郁顿挫,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3)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唐代诗人,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

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

著有《昌谷集》。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

(4)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

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5)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目标导航知识精讲“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

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

代表作有《如梦令》《声声慢》《醉花阴》等。

2、背景链接(1)《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

2023年中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2023年中考语文培优易错试卷(含解析)之诗歌鉴赏含答案解析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这首诗属于词,其词牌是“南乡子”,它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样,均属于辛弃疾的“壮词”。

B.上阙前两句用设问的手法,写词人站在北固楼上,极目远眺,由满眼风光兴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意。

C.下阙歌颂了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的英雄壮举,反衬出南宋文武之辈的庸碌无能、怯懦苟安。

D.该词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表达了作者渴望金戈铁马,整理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以及因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愤懑之情。

2.这首词中的加线句富有表现力,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B2.该句借用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概,还将词人的愁思和感慨,比作常流不息的江水,委婉含蓄地说明白朝代兴起和衰亡的漫长历史。

【解析】1.B.“由满眼风光兴起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意”错误,作者俯瞰日夜奔流的长江;追思像江水东流、一去不返的“千古兴亡”事,咏古叹今,抒发自己对中原故土的深切眷念,把难以言表的简单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应选B。

2.考察对诗句的赏析。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句话在说千古兴亡事总在那里变化着,而只有长江滚滚流,永远不变。

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如同长流不息的江水。

委婉含蓄地说明白朝代兴起和衰亡的漫长历史。

2.阅读诗歌,答复以下问题。

夏意〔宋〕苏舜钦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荫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1)本诗一反盛夏炎炎的立意,表现了怎样的“夏意”?(2)请对“梦觉流莺时一声”一句进展赏析。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26首答案

河南中考语文复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26首答案

中考复习资料中考复习资料第26首江城子·密州出猎跟踪训练一、1.答案“狂”字贯穿这首词的始终(“狂”字是这首词的词眼),上片表现词人举止神态之狂,下片表达词人为国杀敌立功的壮志豪情。

(意思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品词炼字的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作品内容及其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壮观的出猎场景,表达了词人愿为朝廷效命,渴望杀敌卫国、建功立业的坚定决心。

“老夫聊发少年狂”一句中,“狂”字统领全词,既表现了词人出猎时的豪放之态与豪壮气势,也透露出词人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

据此分析,加以概括即可。

2.答案词人以魏尚自喻,希望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用自己。

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重点诗句的能力。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冯唐持节”的典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词人希望能像魏尚一样,有机会再展宏图,为国杀敌建功。

这样写,含蓄委婉地表达了词人期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据此分析,加以概括即可。

二、1.答案描绘了一个装备齐全、人马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排场。

虽鬓已微霜却壮志勃勃、威武豪迈,欲保家卫国、征战沙场、满腔豪情壮志的英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描绘景物画面和体会诗歌形象的能力。

由“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几句可知,这是一次在太守的带领下,装备齐全、人马众多、气氛热闹的打猎的场面。

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直抒胸臆,抒发了作者杀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即使年事已高,又有何妨?一个有着一腔报国志、渴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的古人形象兀立在眼前。

2.答案运用典故和比喻修辞,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和主旨情感的能力。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两句运用典故,作者以魏尚自比,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而最后一句则以“天狼星”来隐喻侵犯北宋边境的辽国和西夏。

从而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得到朝廷的信任,渴望建功立业的愿望。

河南中考总复习古诗词曲阅读鉴赏 第26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河南中考总复习古诗词曲阅读鉴赏 第26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 从这儿遥望风烟迷蒙的 炼字:“辅”字形象地写出了三秦大地护卫着
风烟望五津。
长安的景象,气象雄伟,使诗歌开篇意境开
岷江五大渡口。
阔。“望”字将相隔千里的京城和蜀地联系起
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也为下文面
对离别时的乐观积极态度作铺垫。原文呈现精准译文重难点突破续表
我之所以有依依 与君离别意, 惜别的情意,是 同是宦游人。 因为我们都是外
2022版 突唯《一战通关》 河南中考总复习
2022
语文
第26首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讲解通关 当堂通关
【2014年A卷,2022热度:★★★★】
原文呈现
精准译文
重难点突破
内容: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赴任之处,
描绘了“三秦”“五津”的地势和风貌,饱含着诗
人对朋友远行的留恋与牵挂。
三秦大地护卫着长安城,
邻一样。
取而代之以积极乐观豁达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
安慰和鼓舞。
续表
原文呈现
精准译文
重难点突破
不要在分手的路口, 无为在歧路,
让儿女情长的泪水沾 儿女共沾巾。
湿自己的手巾。
写法:直抒胸臆。“在歧路”照应了题目中的“ 送”字,以豪迈之语相送,以劝慰之语相送, 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和对友人恳切劝慰之情。 情深意长,使全诗气氛变悲凉为豪放。
4. 对《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 “望”字将送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现了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 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慰勉。

第26课《渔家傲》教案+解读

第26课《渔家傲》教案+解读
-例如:分析“燕山雪花大如席”中的夸张手法,以及它如何突出渔家傲的豪迈。
(3)辛弃疾的爱国情怀:通过词作体会作者的家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讲解“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所表达的家国责任感和忠诚。
2.教学难点
(1)词的节奏与韵律:学生往往难以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律,需要教师引导和示范。
-例如:指导学生如何朗读《渔家傲》,感受词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意象的理解与运用:学生对意象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难以深入体会其内涵。
-例如:解释“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中的意象,如何传达孤独与坚毅。
(3)诗词创作:学生可能对古诗词创作感到陌生和困难,需要教师提供具体的指导和方法。
-例如:给出创作提示,如选择一个主题,运用所学意象和手法,尝试创作一首《渔家傲》。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辛弃疾的爱国情怀,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识。
3.文化传承与理解:让学生感悟我国古代诗词的魅力,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会从意象、手法等方面赏析《渔家傲》,提高审美能力,并尝试进行诗词创作,培养创新意识。
4.体会辛弃疾的爱国情怀:通过学习《渔家傲》,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在词中所表达的报国之志、忧国忧民之情。
5.赏析与创作:学会赏析《渔家傲》,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尝试以《渔家傲》为词牌,创作一首表达自己情感的词。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以下核心素养: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阅读、分析《渔家傲》,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掌握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诗词的基本知识:《渔家傲》的词牌、词律、词韵等,这部分是学生掌握诗词的基础,教师需重点讲解并举例说明。

【配套K12】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10 古诗词赏析

【配套K12】中考语文 考点跟踪突破10 古诗词赏析

考点跟踪突破10 古诗词赏析(一)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2.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解析】“水何”六句描写了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以及海岛上草木茂盛的景色,为后文抒发作者的雄心壮志做了铺垫。

因此这一景物的描写目的不是突出自然环境的美好,而是渲染一种气氛,为抒情服务。

3.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大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二)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2015·河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思乡2.(2015·河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时序交替(时间变化、季节交替、新旧更迭)示例一:通过描写景物,在残夜未退红日已出、旧年未尽新春已到的画面中表现了自然理趣。

【拔高教育】K12中考语文 课后强化训练 24 古诗词鉴赏(含解析)

【拔高教育】K12中考语文 课后强化训练 24 古诗词鉴赏(含解析)

课后强化训练24 古诗词鉴赏一、(2015·杭州)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问题。

九日寄子约①(明)皇甫汸漫有登高兴,兼当望远何?对花惊白发,见雁忆黄河②。

乱后书来少,霜前木落多。

不堪羁宦③日,同是阻干戈。

【注释】①子约:即皇甫濂,作者之弟。

②黄河:代指故乡。

③羁宦:离家在外地做官。

1.从首联登高、望远等词语中,可判断标题里的“九日”是指重阳节。

2.本诗蕴含着诗人丰富的情感,请作赏析。

“对花惊白发”写出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见雁忆黄河”写出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乱后书来少”表达对亲人的牵挂;“不堪羁宦日”表达对宦游的厌倦;等等。

解析“九日”,指的是九月初九重阳节。

这一天,中国人都有登高望远、怀念亲人的习俗。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云:“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兄弟情深,溢于言表。

而皇甫汸的这首《九日寄子约》,意蕴则更加复杂深沉。

二、(2015·嘉兴)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崆峒①(清)谭嗣同斗星高被众峰吞,莽荡山河剑气昏。

隔断尘寰云似海,划开天路岭为门。

松拏②霄汉来龙斗,石负苔衣挟兽奔。

四望桃花红满谷,不应仍问武陵源。

【注释】①此诗写于1889年。

当时的清政府腐败不堪,国家正处于内忧外患之际。

崆峒,山名,在甘肃平凉西。

②拏(ná):执持。

1.此诗想象奇特,从形、神两个方面描绘出崆峒山高峻、雄伟的特点。

(各填一个词语)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中的景物的赏析能力。

要善于抓住诗中重点的语句来分析:自“斗星高被众峰吞”“阻断尘寰”可见其“高”;“剑气昏”“划开天路”“龙斗”“兽奔”可见其“勇猛奔放”的气势。

2.尾联意蕴深刻,谈谈你的理解。

示例一:这里的春景如同桃花源一样美,以后可不必再去寻陶渊明所描绘的桃花源了。

示例二:这里纵然像桃花源那样美,可是国家正处在多难之秋,要面对斗争,不要像桃花源人那样躲避到桃花源里去。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能力。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附详细答案

中考语文知识点过关培优 易错 难题训练∶诗歌鉴赏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古诗词赏析。

落花唐·严恽春光冉冉归何处,更向花前把一杯。

尽日问花花不语,为谁零落为谁开。

花下醉唐·李商隐寻芳不觉醉流霞,倚树沉眠日已斜。

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时节的花朵,同时也都直接或间接写到了诗人的行为。

(2)简析这两首诗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答案】(1)暮春喝酒赏花(2)第一首,通过诗人面对落花饮酒,一边与花对话,又仿佛自言自语似醉非醉的行为,委婉抒发了春光易逝的感慨伤怀落寞抑郁之情;第二首,通过诗人“醉流霞”“倚树沉眠”“客散酒醒”“赏残花”等行为和神态,写出他的孤独寂寞,同时也流露出对花痴迷喜爱之情。

【解析】【详解】(1)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花下醉》也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所以两首诗都描写了暮春时节的花,“更向花前把一杯”和“客散酒醒深夜后”写出了诗人饮酒赏花的行为。

(2)严恽的七言绝句《落花》,是一首惜花惜春的诗。

严恽是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唐代科举正月考试、二月放榜,春光虽好,奈何自己依旧落第,是以问出花"为谁零落为谁开"一句,"零落"所代表的失意与"花开"所代表的得意恰成鲜明对比,诗人的苦涩溢于言表。

同时,感叹时间流逝,春去花落,韶华易逝,有谁知道落花的忧伤,落花的无人怜惜呢。

《花下醉》这是一首抒发对花的陶醉流连的小诗。

诗歌先以寻花开篇。

接着沉醉花中,最后写酒醒赏花。

通篇都围绕着花来展开。

表现出诗人对花的强烈喜爱。

可谓爱花之至。

据此作答。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跟踪突破26 古诗词曲赏析(见学生用书第227页)1.(2016·预测)下面对《关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A.开篇写河洲滩头雎鸠和鸣,既是自然环境的诗意描写,也是比兴手法的巧妙运用。

B.“流之”“采之”“芼之”写出了女子左右采摘荇菜时勤劳灵巧的姿态。

C.“寤寐思服”“辗转反侧”写出了男子追求女子没有达到目的时苦闷、焦灼的心情。

D.“琴瑟友之”“钟鼓乐之”表现了窈窕淑女超凡的才艺、脱俗的追求和优雅的品格。

【解析】此为表现男子,不是“窈窕淑女”。

2.(2016·预测)下面对《蒹葭》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A.《蒹葭》写一个男子倾心于一个女性。

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然而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无边的痴情和求之不得的焦灼。

B.《蒹葭》诗分三章,熔写景、抒情于一炉。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萧瑟冷落的秋景,为全诗营造了一个凄清落寞的情调。

C.《蒹葭》“兴”的特点突出。

“蒹葭”“水”和“伊人”的形象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起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D.《蒹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一唱三叹,反复吟咏。

显得婉转缠绵,滋味隽永,充分表达了诗人执著而细腻的思想感情。

【解析】此题是用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这首诗的内容、中心、意境、写法、修辞等方面的理解,但设计得很巧妙,容易出错。

《蒹葭》是一首怀念恋人的诗歌,没有写求之不得的情感,所以A是错的。

3.(2015·抚顺三模)下列对《观沧海》的品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诗歌开头两句借景抒情,写诗人来到碣石山,登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诗人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

“澹澹”是形容海水波动荡漾的样子。

C.“洪波涌起”这四个字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现日月星汉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的宏大抱负。

4.(2014·湖南益阳)下列对《饮酒》这首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首句的节奏停顿应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B.“悠然见南山”的“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C.诗中的“心远”、“悠然”表明了诗人的心境。

D.全诗热情讴歌了闲适、宁静的田园生活,而结句“欲辨已忘言”则表明了诗人隐居生活的迷惘状态。

5.(2016·预测)下列对《木兰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A.《木兰诗》记述了木兰从军的经历,热情赞扬了木兰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的精神品质。

它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被合称为“乐府双璧”。

B.“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采用互文手法,言约而意丰,既写出战争的旷日持久,战斗的惨烈悲壮,又烘托出木兰参军的艰辛。

C.“策勋十二转”中的“十二”不是确数,为赏赐中的最高勋级,说明木兰在战场上立了极大的战功,侧面体现出木兰的英勇无畏。

D.全诗以“不知木兰是女郎”来构思木兰的传奇故事,繁简安排极具匠心,在诗中着重刻画木兰从军的战斗场景,突显国家危难的紧张气氛。

6.(2015·阜新一模)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这是一首别开生面的送别诗。

诗人抒写惜别之情,劝慰友人只要存在着真挚的友情,就不必为离别而悲伤。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豁达情怀,也暗含诗人黯然消魂的感伤情调。

C.首联中的“望”字是诗人的想象,意思是从蜀州可以于风烟弥漫中望到五津。

D.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是全篇的中心所在,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富有哲理。

7.(2016·模拟)下列对《登幽州台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D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A.前两句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抒发了作者知己难遇,生不逢时之感。

B.第三句写作者登楼远眺,只见茫茫宇宙,空间辽阔,与第一句、第二句相连,向人们展示了一幅苍茫广阔的图景,为后文情感的抒发做好了铺垫。

C.最后一句直抒胸臆,“独”与绵长的时间、辽阔的空间相对比,烘托出了苍凉悲壮的气氛,抒发了作者的孤独悲伤之情。

D.全诗句式长短参差,前两句音节舒缓,传达了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音节急促,表现了作者无可奈何的神态。

【解析】前两句音节比较舒缓,后两句音节比较急促。

表达了作者的孤单寂寞、苦闷失意、慷慨悲凉。

8.(2016·预测)下列对《次北固山下》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

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解析】“次”是“停泊”的意思。

9.(2015·铁岭二模)对《使至塞上》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B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A.这首诗首尾叙事,中间写景,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B.这首诗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激动、自豪的情感。

C.这首诗中最值得称颂的是颈联,它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

D.这首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

【解析】把自己比作“征蓬”“归雁”,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诗人出汉塞入胡天时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激愤抑郁的愁苦之情。

10.(2015·葫芦岛一模)对《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A.李白听闻友人王昌龄被贬谪,十分同情和关切,于是写下这首怀念友人的诗。

B.首句写景,点明暮春的时令,借漂泊无定的杨花和啼声悲切的子规,寓飘零悲伤之感,可以说是融情于景。

C.“过五溪”,可见友人旅途之艰辛,贬谪之僻远,暗含对朋友被贬谪遭遇的同情。

D.三、四句中,诗人将月亮人格化,明月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愁心”既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也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前途的担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

三、四句将自己的“愁心”寄与明月,不仅表现出李白、王昌龄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而且也意喻了只要明月还在,他们二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永远长久。

11.(2015·鞍山模拟)选出对李白的《行路难》赏析有误的一项( D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A.整首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反映了诗人情感起伏变化的心路历程。

B.“冰塞川”“雪满山”是诗人用形象化的语言表现仕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愤。

C.“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诗借用典故表达了作者希望重新得到任用的愿望。

D.全诗主要抒发了李白怀才不遇的悲凉愁闷情怀。

【解析】《行路难》通过感情的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又突出了诗人倔强、自信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12.(2016·预测)下列对《黄鹤楼》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是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

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解析】D项错在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13.(2015·抚顺模拟)下列对《望岳》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C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A. 一二句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岱宗即东岳泰山。

B. 第五句的意思是诗人看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漾。

“曾”通“层”。

C. 七八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抒发了诗人登上泰山之后的感受。

D. 全诗切着“望”字而写,热情赞美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高大雄伟的气势,也透露出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

【解析】诗人还没有登上泰山。

14.(2015·南昌市)下列对《春望》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诗的开篇一个“破”字,一个“深”字点明了都城景物的特点。

B.颔联写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落泪,听到鸟鸣而感到惊心。

C.颈联写尽了离乱之苦,表达了诗人期盼亲人音讯的强烈感情。

D.诗人“白头搔更短”只源于亲人离散之伤痛。

【解析】诗人“白头搔更短”不只源于亲人离散之痛,此诗是杜甫晚年所作,头上白发本来就稀少,不断搔抓,就更少了,差不多连发簪也戴不住了。

“不胜簪”作结,使人感到诗人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真挚感人。

15.(2016·预测)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赏析无误的一项是( D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