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捕捉二氧化碳的的纺织新材料《佛山市南海西樵汇隆纺织纺织资讯研究学院》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的捕捉-物理吸附简述

二氧化碳的捕捉-物理吸附简述

二氧化碳的捕捉-物理吸附简述二氧化碳的捕捉是指将二氧化碳从大气中或工业排放中捕获并储存起来,以减少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物理吸附是一种常用的二氧化碳捕捉技术之一,它基于气体分子与吸附剂之间的吸附相互作用,通过吸附剂表面的吸附位点将二氧化碳分离出来。

物理吸附是一种非化学反应的捕捉过程,它主要依靠分子之间的吸引力和排斥力。

在物理吸附过程中,吸附剂通常是多孔性材料,例如活性炭、硅胶等。

这些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丰富的孔隙结构,能够提供大量的吸附位点供二氧化碳分子吸附。

物理吸附的主要机制是范德华力吸引。

二氧化碳和吸附剂之间的范德华力相互作用会使二氧化碳分子被吸附在吸附剂表面。

范德华力是一种短程作用力,当二氧化碳分子靠近吸附剂表面时,它们受到吸附剂分子间的吸引力,从而被固定在吸附位点上。

当吸附剂饱和时,二氧化碳分子会停止吸附。

物理吸附的吸附量与压力和温度有关。

一般来说,较高的压力和较低的温度有利于物理吸附的进行。

在较高的压力下,二氧化碳分子与吸附剂表面的接触机会增加,从而增加了吸附量。

而较低的温度会减缓二氧化碳分子的运动速度,使其更容易被吸附在吸附剂表面。

物理吸附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它是一种成熟的技术,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其次,物理吸附过程不需要引入其他化学物质,因此不会产生其他污染物。

此外,物理吸附可以与其他捕捉技术结合使用,提高二氧化碳的捕获效率。

然而,物理吸附也存在一些限制。

首先,物理吸附只能在较低的温度下进行,这限制了其应用范围。

其次,吸附剂的再生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因此会增加整个捕捉系统的能耗。

此外,物理吸附对二氧化碳的选择性较低,往往会与其他气体同时吸附,从而降低了捕捉的效率。

为了克服物理吸附的局限性,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改进吸附剂的性能。

他们通过调整吸附剂的孔隙结构和表面化学性质,提高二氧化碳的吸附选择性和吸附容量。

此外,一些新型吸附剂,如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和多孔有机聚合物,也被广泛研究和应用于二氧化碳捕捉中。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处理对苎麻织物的影响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处理对苎麻织物的影响

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处理对苎麻织物的影响高丽贤;郝新敏【摘要】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的方法研究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处理对苎麻织物的成分和性能的影响.通过测定苎麻织物胶质成分含量、上染性能、白度、强度、透气性能、毛细效应和透湿性能指标等,研究经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后苎麻织物的性能.结果表明: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可以降低苎麻织物中的胶质含量,提高苎麻织物的透气透湿性、毛细效应、染色性能等,从而提高苎麻织物的服用舒适性能;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使织物的强度及白度下降,但下降幅度较少,对织物影响不大.【期刊名称】《纺织学报》【年(卷),期】2011(032)007【总页数】4页(P80-83)【关键词】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苎麻织物;染色性能【作者】高丽贤;郝新敏【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纺织工程分院,浙江绍兴312000;总后勤部军需装备研究所,北京10008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101.923.1;TS193.8苎麻纤维因中间有沟状空腔,管壁多孔隙,具有吸湿、散湿快的优点,由于含有叮咛、嘧啶、嘌呤等元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效果,具有防霉、防腐、防菌、抑菌等功能,适宜各类纺织卫生保健用品,是一种优良的纺织原料,但苎麻纤维结晶度和取向度高,分子结构紧密,苎麻纤维中还含有木质素、果胶、脂蜡质等较难除去的杂质,影响染料的渗透能力,且苎麻纤维在水中呈负电性[1],使直接染料、活性染料等不易上染,造成着色浅、色光萎暗、色牢度差等缺点。

为了提高苎麻织物的可染性,国内外染整工作者长期致力于改善苎麻的染色性能,主要包括苎麻纤维的阳离子化[2]、液氨整理[3]、铜氨溶液改性[4]、氰乙基化改性[5]和乙二胺改性[6]等。

上述方法虽然可以提高苎麻纤维的染色性能[7-8],但都存在污染环境、改性成本高等方面的问题。

鉴于此,本文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流体萃取的方法对苎麻织物进行处理,探讨超临界二氧化碳处理对织物性能的影响。

二氧化碳合成的新型生物降解塑料实现量产

二氧化碳合成的新型生物降解塑料实现量产
新华网美研究人员开发出可吃二氧化碳长大的材料据报道近日发表在美国先进材料杂志上的研究显示美研究人员最新开发出一种复合材料这种材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发生反应后可以像植物一样吸收二氧化碳后生长因此可用来制成轻质板材运送到建筑工地接触空气和阳光后会变得坚硬起来从而节省了能源和运输成本同时消耗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NEWS 资 讯
用废弃衣物等纺织品的新型环保技术。 新技术可将旧衣料、劣质棉、木基纤维、废纸、硬纸盒等再造成粘胶型再生纤
维,整个过程不使用传统的二硫化碳等原料,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一方法可 重复回收纺织品 6 ~7次,而不影响产品质量。
近年来全球纺织品消耗增长惊人。研究人员称,新环保技术将彻底改变纺织 行业。他们正在探讨这些新技术的商业化应用,第一家采用相关技术的工厂正在 规划中,预计将可作为纺织业原材料的氨基甲酸酯产品在几年后上市。(新华网)
论文共同作者、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化学工程学教授迈克尔·斯特拉诺说,此 前生物界以外的固碳材料还不存在,而新材料只需要太阳光,就可将空气中的二 氧化碳转化为固态。
研究团队使用了从菠菜叶中提取的叶绿素,叶绿素可催化二氧化碳转化为 葡萄糖的反应,通常叶绿素在植物体外只能在数小时内发挥作用,但研究人员找 到了可延长提取的叶绿素催化时间的办法。
据介绍,该项目生产的硼 10同位 素,具有很强的防辐射和吸收中子的 功能,主要用于核发电领域的核辐射 屏蔽和医学领域的靶向治疗。
据项目投资方介绍,目前全球硼 10同位素生产项目的最高等级生产线 在美国,年产量 80料实现量产
据 报 道,日 前,中 国 科 学 院 长 春 应用化学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长 春应化所”)研究员王献红团队研制的 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农用地膜,目前 农田试验效果良好。这一研究历时 20 年,实现了二氧化碳基生物降解塑料 的工业化生产,年产 5万t,可用于制备 塑料袋、快递包装等。

病毒变异?这样的防护服给你安全保障!

病毒变异?这样的防护服给你安全保障!

先进功能纤维,为安全加码 系列报道2病毒变异?这样的防护服给你安全保障!■ 本刊记者_郭春花从阿尔法到拉姆达,新冠病毒的变异速度之快令人忧虑。

开发抗菌抗病毒防护服、可重复使用的防护服、高阻隔高舒适高强力的防护服,成为众多科研机构、纺织企业的研发重点。

纤维是当今人类发现的最重要材料之一,特别是用各类高科技手法制成的先进功能性纤维,天生不爱“循规蹈矩”,勇于挑战各种极限,助力防护服在抗菌抗病毒、可重复使用、高阻隔高舒适高强力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对于灭除每天接触的病毒细菌,平时人们已经养成了勤洗手的习惯,然而我们却不能做到每天、每次进出换洗衣服。

那如何减少衣物上携带的病毒细菌呢?穿上一款能够抗菌抗病毒的衣服,就一定会减少生病的可能。

瞄准这个研究方向,各大科研院所、企业在抗菌抗病毒功能面料研发上下了工夫。

苏州大学联手天津工业大学、邯郸恒永防护洁净用品有限公司将纳米银与微纳米石墨烯相结合,制备出了微纳米结构复合杂化剂,发挥银与石墨烯协同抗菌、抗病毒以及抗静电、密封阻隔等多效防护功能,研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多功能防护非织材料及制品。

据了解,该项目已申请了3项发明专利,取得了一系列技术成果。

家纺成品的综合性企业,近年来也加大了对新型纤维的应用,生产出了具有阻隔防护功能的沙发布、卷帘、壁布、围巾等产品。

与其他企业不同,海嘉布艺利用多靶磁控溅射技术实现了在纤维、织造和非织造布表面规模化镀覆银层达到抗菌抗病毒的目的,其中利用含氟微孔膜作为滤芯实现对病毒的高效阻隔,赋予材料良好的透气性。

以“保护地球,拯救生命”为企业宗旨的北京赛欧兰阻燃纤维有限公司,联合北京服装学院创新性地将企业独有的硅氮系阻燃再生纤维素纤维(SOLFR纤维)引入了医用防护服用材料中。

据了解,SOLFR纤维具有主动杀菌、杀病毒功能,该功能不是靠抗菌剂的引入,而是靠远红外发射基团进行的物理杀菌,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的特让抗菌抗病毒衣服飞入寻常百姓家杭州海嘉布艺有限公司生产出了具有阻隔防护功能的沙发布等产品。

海上二氧化碳高效碳捕集技术

海上二氧化碳高效碳捕集技术

海上二氧化碳高效碳捕集技术海上二氧化碳高效碳捕集技术是指利用海洋作为碳捕集地点,采用高效的技术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储存起来的环保技术。

随着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海上二氧化碳高效碳捕集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从该技术的原理、优势以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原理海上二氧化碳高效碳捕集技术主要依靠人工建造的碳捕集设施,将海水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并转化为固态的碳酸盐,然后将其储存于海底。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步骤:吸收、转化和储存。

通过设计合理的设备,将含有二氧化碳的气体与海水接触,利用化学反应将二氧化碳吸收至海水中。

随后,通过调节反应条件,使二氧化碳与海水中的离子发生反应,转化为碳酸盐。

最后,将转化后的碳酸盐储存于海底,利用海洋的巨大容量来储存这些二氧化碳。

二、优势海上二氧化碳高效碳捕集技术相较于传统的陆地碳捕集技术具有以下几个优势:1.海洋的巨大容量:地球表面的70%被海洋覆盖,海洋拥有巨大的容量来储存二氧化碳,远远超过陆地。

因此,海上碳捕集技术可以大规模地吸收和储存二氧化碳,为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2.碳酸盐的稳定性:海洋中的碳酸盐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不易释放出二氧化碳。

相比之下,陆地上的碳酸盐储存容易受到地震、地下水流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二氧化碳重新释放到大气中。

海上碳捕集技术可以有效地避免这一问题,确保储存的稳定性。

3.生态环境的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海上碳捕集技术可以避免在陆地上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在碳捕集过程中,也可以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帮助吸收二氧化碳,促进生态平衡的保持。

三、应用前景海上二氧化碳高效碳捕集技术在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通过吸收和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可以有效地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降低全球气温上升的速度。

海上碳捕集技术还可以与其他能源技术相结合,实现碳中和的目标。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分散红3B爽超细涤纶织物的染色研究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分散红3B爽超细涤纶织物的染色研究

摘 要 : 用超 临界二氧化碳染色法对超细涤纶织物的染色状况分别从时间 、 、 温度 压力方面进行了考察研究. 优化出超临界二
氧化碳 中分散红 3 B对超细涤纶织物 的染色 工艺: P 、1 。染 3 i 并 比较 了染色的 K S 吉 2 M a 10 c 0 n 0 m , / 值 果表明: 临界状态下染色远 比 超 高温高压染色的超细涤纶得色深, 且色牢度优于高温高压染色 .
u s o y d f b i s we e c mp r d h e u t h we h tt e c l ry ed o a r y d i u e c ic ls a e e fd e a r c r o a e .T e r s l s o s d t a h o o i l ff b i d e n s p r r ia t t c t
染 色) 工艺 上也 遇 到 了合 成 纤 维 很 多 问题 , 得 色 量 如 低 、 色性 差 、 显 匀染 性 差 、 色牢度 差 等 .超 临界 二氧 化 『 】 1
碳 与水 有 着完 全 不 同的染 色 特征 , 有类 似液 体 的 它具
向发展的新合纤 的典 型代表. 由于纤度极细, 大大 降 低 了纤维 的刚 度 , 加 了纤 维 的层 状 结 构 , 大 了 比 增 增 表 面积 和毛细 效应 , 维 内 部反射 光 在表 面分 布 更 使纤 细腻. 因此, 具有丝般柔软 、 手感滑糯 、 光泽高雅柔和 、 吸湿散湿性 良好 、 织物覆盖力强及服用性能好;超细涤纶;染色;KS ;上染量;色牢度 /值 中 图 分类 号 :T 69 Q 1. 2 文 献 标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4921)20 1— 3 0403( 00—040 0
St udy on s upe f ne r i pol yes er i be d t f r yei wi h D i per e ng t s s Re d 3B i s n uper r t c c r c i i al a bon di oxi e d

一种抗静电纺织面料[发明专利]

一种抗静电纺织面料[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抗静电纺织面料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高睿,陈浩华,林宝凤
申请号:CN201911307513.6申请日:20191218
公开号:CN110983565A
公开日:
20200410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抗静电纺织面料,包括经线和纬线,所述经线包括70‑80重量份棉纤维、20‑30重量份竹炭纤维以及3‑5重量份导电纤维,所述纬线包括80‑85重量份氨纶、10‑15重量份竹炭纤维以及5‑10重量份粘胶纤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通过将棉纤维、竹炭纤维以及导电纤维混合制成经线纱,以及将氨纶、竹炭纤维以及粘胶纤维混合制成纬线纱,并将纬线纱和经线纱纺织成坯布后利用防螨整理剂、抗静电剂等处理,最后制成具有抗静电、防螨以及具有弹性的面料。

申请人:广东捷信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地址:528402 广东省中山市石岐区龙井南路3号置贤创业创意科技大厦825房B室,805-808房国籍:CN
代理机构:中山市粤捷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张谦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郑来久: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拓荒者

郑来久: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拓荒者

郑来久:超临界CO2无水染色拓荒者作者:***来源:《科学中国人·上半月》2022年第02期在中华民族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纺织业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见证和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兴衰荣辱。

时至今日,纺织业仍是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支柱产业之一。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废水年排放量高达20亿立方米,占据纺织业废水年排放量的80%,残留的大量未上染染化料难以进行工业处理,严重制约了我国纺织产业的清洁化发展。

20年前,国际上对于水污染治理意识普遍薄弱,大多数纺织印染企业为了节省成本,不约而同地选择将废水排入江河湖泊。

废水横流、污浊不堪的环境深深地刺痛着一位年轻的纺织技术工作者的内心,并使他窥见了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中国纺织业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克服环境污染问题,走清洁化发展道路。

”怀揣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开始不断探索和尝试纺织印染的清洁化技术突破,在数十年的耕耘中,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省、市等相关科技项目30余项,带领团队为我国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染色过程清洁化生产之路。

他就是如今的大连工业大学纺织与材料工程学院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辽宁杰出科技工作者、中国纺织学术带头人、全国超临界流体无水染色技术研发中心主任郑来久。

从工程师到科学家1988年,德国西北纺织研究中心(DTNW)的索尔迈尔(Schollmeyer)教授申请了一项专利:一种纺织物的超临界流体染色。

超临界流体似液非液,似气非气,既具有液体的溶解能力,又具有气体的扩散能力,这种特性使之有望成为新的印染溶剂。

彼时,郑来久还是我国辽阳纺织企业的高级工程师,主要负责企业的技术改造工作,先后为企业引进了德国泽尔、瑞士苏尔寿鲁蒂、日本秋原等国际先进设备,组织员工与外国专家交流、学习新技术。

新生的超临界流体无水染色技术概念正是在这一时期与郑来久不期而遇。

虽然由于这项技术在当时仅有为数不多的理论被提出,并未引起国内相关从业者的重视,但也成为一颗“种子”,将“实现无水染色”这一纺织绿色加工梦想装进郑来久的心底,静待破土而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国研发出减排新材料可捕捉二氧化碳
佛山市南海西樵汇隆纺织资讯研究学院
据英国诺丁汉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日前在英国《自然·材料》杂志上报告,他们研发出一种名为NOTT-202a的新材料。

这种材料具有一种特殊性质,那就是如果把空气压入这种多孔材料之中,大部分气体如氮气、氧气、氢气和甲烷等随后可以从孔中出来,唯独二氧化碳会被留下。

研究人员说,在当前需要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这种材料有望用于工业上捕捉二氧化碳。

专家称,这类材料对产业用纺织品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

佛山市南海西樵汇隆纺织资讯研究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