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优秀的教学设计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过程与方法:2.学习本文用撷取生活细节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培养学生对杰出人物的爱戴与敬仰之情。
重、难点重点:学习本文用生活细节表现人物的方法,难点:伟人鲁迅平和的一面的体会。
教学准备教师:搜集鲁迅先生平易温和的生活轶事;制作PPT课件。
学生:合作学习与自主阅读感知文中叙事与人物品质的表现。
课时安排1课时一、导入新课1.问: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学生自由回答)2.出示鲁迅先生的《自嘲》和《自题小像》两首诗,导入教学。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鲁迅)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自题小像》(鲁迅)人们把这些诗句看作是鲁迅先生自己品质的真实写照。
这些诗充分体现了他对待敌人永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对进步青年和人民大众的热爱,对国家和民族的献身精神。
提起鲁迅,人们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面目严肃冷峻。
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
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
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
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但这不是他的全部。
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说明: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是怎样的?置,你觉得是否可以?(5)、调侃玩笑;(6)、感染快乐;易近人。
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不经心,全无预设,是真实情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感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鲁迅先人”。
生才更显得真实而有个性。
所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7)、接待商人;(8)、回复来信2、因为萧红这篇文章似乎漫2、这篇怀人散文内容设计多个方面,以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受。
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种断裂。
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晰的画面。
深入文本平凡中见伟大的真鲁迅。
提问: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讨论、交流。
1、鲁迅不太注意人的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仅写出了鲁迅的平凡可亲,也通过捕捉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
而这一句学习活动中,去感受的鲁迅先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简单的语句,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情生睿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练达。
乐观的精神等个性品质。
让学体悟有血有肉、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
但这篇文章不穿着,但并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请同2、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生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更显学讨论有关句子的含义。
说,你该不穿了。
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伟大。
“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1、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2、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出对妻子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体恤。
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3、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充满几个吗?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2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通过刻画富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2.揣摩重点语句和段落,品味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通过刻画富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揣摩重点语句和段落,品味作者细腻传神的语言,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通过萧红回忆的点滴琐事,结识了“凡人”鲁迅。
这节课,让我们深入文本,品读传神的细节,认识“真人”鲁迅吧!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连接新知。
二、问题探究(一)自主探究过渡: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文学作品中的细节描写往往是点睛之笔。
接下来,让我们通过这篇课文,探讨细节描写的妙处吧!1.探究任务在传神细节里读别样的鲁迅:精读作者对鲁迅先生的细节描写,结合其中的关键词句,说一说你从中读出了鲁迅怎样的精神品质。
2.探究方法(1)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细节,揣摩其深意。
(2)聚焦细节描写中特别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咀嚼生动传神的动词。
(3)留意那些与常理相悖的细节,思考人物言行的根源。
3.成果展示预设:(1)勾连反复出现的细节。
一组写“笑”的语句: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
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
饺子煮好,一上楼梯,就听到楼上鲁迅先生明朗的笑声冲下楼梯来,原来有几个朋友在楼上也正谈得热闹。
周先生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他是在开着玩笑。
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明确:笑的描写几乎贯穿全篇,是对鲁迅先生的神态细节描写。
从这“明朗”、可以“冲下楼梯来”、“冲破忧郁心境”的笑声中,我们可以读到一个乐观爽朗、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
句中的“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笑得咳嗽起来”“转身坐在躺椅上才自己笑起来”“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等细节,通过简笔勾勒,反复渲染,使读者对鲁迅先生的开朗乐观印象深刻。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完美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和对中国文学的贡献。
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培养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1.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生平简介鲁迅先生的主要作品和成就1.3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和作品片段。
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他们对鲁迅先生的了解和感受。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展示相关图片和作品片段。
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对中国文学的影响,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鲁迅先生的小说创作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探讨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
2.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简介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2.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小说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
2.4 教学步骤选择鲁迅先生的一部小说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小说作品的特点和社会意义。
第三章: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散文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探讨其对人生和自然的感悟。
3.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简介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3.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3.4 教学步骤选择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引导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鲁迅先生散文作品的特点和主题。
第四章:鲁迅先生的诗歌创作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贡献和特点。
分析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探讨其对自由和理想的追求。
4.2 教学内容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简介鲁迅先生诗歌作品的特点和主题4.3 教学方法分析鲁迅先生的诗歌作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内容。
人教版《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二)

-4-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 深受人民的爱戴和称颂,为世人所怀念和敬仰。他走 了,留下了锋芒毕露的匕首和投枪!他走了,留下了铁骨 铮铮的思想和精神!所以,提起他,我们总会想起很多词 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 这是鲁迅先生通常留 给我们的印象,但在日常生活中的鲁迅也是这样吗? 他 有没有平凡的一面?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 选)》,一起探究一下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
-16-
• “许先生说鸡鸣的时候,鲁迅先生还是坐 着……鲁迅先生的背影不像夜里那样黑大。 ” “鲁迅先生背影是灰黑色的,仍旧坐在那里 。” • 刻画了鲁迅先生深夜坐着工作的情景,表 现出鲁迅先生夜里工作至天明时间之长, 工作之辛劳。鲁迅先生就像一个斗士,在 漫漫黑夜里孤独而坚忍地战斗,用自己坚 强的意志迎接黎明。
-11-
• “鲁迅先生走路很轻捷,尤其使人记得清 楚的,是他刚抓起帽子来往头上一扣,同 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地走去 。”
• “抓”“扣”“伸”这些动词,逼真而又传神地 写出鲁迅先生的干练、敏捷的个性和不顾一切、 勇往直前的精神。
-12-
• “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荷叶 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 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 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 • “举”“问”等动作描写和“我再吃几个 吗”的语言描写,表现了鲁迅先生的率真 、可爱,及他对妻子的尊重与爱意,其中 更多的是对小辈的体恤。
七年级语文下册 3《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2)(人教部编版)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作者由衷的爱戴之情。
2、知识目标:学习作者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平凡的小事中挖掘素材,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教学重点:学习作者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他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如果说巴尔扎克的作品描绘了法国社会的风俗史,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俄国社会的一面镜子,那么鲁迅的杂文深刻反映了一个伟大变革的时代,那么,在你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怎样的人呢?请同学们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先生。
……正像同学们所讲,鲁迅先生被称为中华民族的脊梁,我们民族不朽的灵魂。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人格的写照。
毛泽东主席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给予鲁迅高度的评价: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
在大多数人的眼中,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即。
而事实上,伟人也拥有同我们一样的喜怒哀乐。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萧红,走近鲁迅先生,去了解他作为普通人的一面。
二、答疑解惑针对同学们在预习中提出的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问题1:读完本文以后,对鲁迅先生有何新的认识?平易近人乐观开朗博学……问题2:鲁迅先生既然看过美学书,对着装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什么文章开头说他不太注意人的衣裳,“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说明比较尊重别人说明他的注意力不在这些方面。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体会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了解鲁迅作为普通人的一面,理解由衷的爱戴之情。
2、学习善于撷取生活琐事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用质朴平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学习浅白质朴、清新隽永的语言和善于通过生活琐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1、理解萧红笔下的鲁迅形象,体会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从多角度多侧面挖掘人物内涵。
教学方法:讨论法问题教学法【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同学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为了疗救愚弱的国民,他弃医从文;为了揭露“吃人”的社会,他上下求索。
在殖民地半殖民地社会,他是一位清醒的智者;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他是一位不屈的斗士。
他一生致力于唤醒麻木不仁的国民,是当之无愧的伟人。
这就是鲁迅先生。
对于鲁迅先生,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曾经学过的鲁迅的作品。
鲁迅文学中的鲁迅形象:小时候的鲁迅——天真、烂漫、充满童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赴日本求学时期、弃医从文的鲁迅——觉悟、思想、爱国情怀《藤野先生》回国组织同盟会时期的鲁迅——觉醒追求、执着坚定《孔乙己》老师启发导入:从学过的这些文本中,同学们似乎很容易不由自主地选择“伟大”这个词来形容鲁迅,他的地位如同圣人一般高大,好像他的一言一行都充满了严肃的意味,让人只可远观,难以接近。
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回忆鲁迅先生》里,萧红就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平凡的鲁迅先生。
简介萧红二、初步感知——感悟鲁迅的普通与平凡同学们课前也做了预习工作,下面同学们快速通读文本,感悟萧红塑造的鲁迅形象。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一下,在这篇回忆录中,一共叙述了鲁迅先生哪些生活细节?鲁迅的“笑”鲁迅的步伐鲁迅品评衣着鲁迅的休息鲁迅昼夜陪客人、加班鲁迅谈鬼故事海婴的问好病种时刻伴随的小画鲁迅最后的时刻<讨论>你觉得哪个片段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为什么?三、深入文本——感悟鲁迅平凡之中蕴含的不平凡老师引导:体贴、明朗的笑、幽默展现了鲁迅先生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10篇】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10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记忆本课中出现的新的生字、生词,了解萧红其人及与鲁迅的关系。
(2)能够有感情地、流畅地朗读课文。
(3)能够理清文章中的主要事件并进行概括。
(4)学习选择生活中的点滴来表现人物的特点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自读,梳理事件。
(2)小组探究,分析人物特点。
(3)品悟白描的描写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温和平易的性格和细腻的精神世界。
(2)感受鲁迅克己爱人、奋斗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导入新课教师谈话导入: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去世。
伟人的去世令许多人悲伤不已,其中有一位年轻的女性作家,她曾经得到过鲁迅的帮助和扶持,在万分悲痛中,她用清新、冷静的笔触勾勒了一位普通却又绝不普通的亦师亦友的鲁迅先生。
引入课文。
预习准备:自读课文,学习课内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萧红其人及其作品,了解萧红与鲁迅的交往。
课堂交流:教师检查预习,学生汇报学习所得。
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2、师友互助教师提出合作要求:1、文章形式上以空行分段,文章讲到了哪些事,试用简短的词语概括出来。
2、的选材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我们的印象中,鲁迅先生是那个带着伟大光环的革命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而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他的更多的身份,这篇文章中的鲁迅都有哪些身份?哪一个事件中的鲁迅是你喜欢的,说说自己的理解。
3、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章却大量地、细致地记述他生活中的琐事,为什么要这样选择?学生分小组按要求进行探究学习。
汇报、交流。
参考小标题:笑,走路,谈穿着,公园的印象,看电影,纸烟,休息,工作,踢鬼,吃鱼丸,病中,海婴的自豪,明朝会,病好了,木刻画,若没有我呢,病“好了”,鲁迅休息了。
培养学生的概括、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捕捉选材的能力。
3、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小结:1、全文写了这么多事件,是否杂乱?2、若要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亲人、朋友,你会仿照本文选一些小事例吗?学生自由发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回忆鲁迅先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课文的研读,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说明:
对于普通人来说,伟人似乎总是高高在上,令人不可触及。
但实际上,伟人也和普通人一样,拥有喜怒哀乐。
本文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无怪乎,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难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说明: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要给学生思考活动的时空、让他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各自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作者笔下的鲁迅先生对妻子敬重与依赖,对小辈的体恤关怀,乐观幽默,宽容别人,严格要求自己,支持革命进程等,所有这些是需要在阅读中需要细心体会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活动预设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出示鲁迅先生的《自题小像》,请
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实际上,鲁迅先生是也是非常平易
近人的。
介绍本篇作者——萧红。
1、谈谈你熟悉的鲁迅。
(学生可能
因为阅读鲁迅的文章大都比较深刻,
含蓄,因此感到鲁迅是深邃的、沉重
的、严厉的。
)
2、请同学课前收集萧红的生平事迹,
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1、找准话题能使学生更快进
入课堂。
越是反差大的东西,
越是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2、介绍萧红的生平事迹,有
利于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理清思路体会情感1、提问:本文作者选取了哪些生活场
景来表描写鲁迅先生?
2、思考,文中的鲁迅给你的总体印象
是怎样的?
3、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和第一自然段倒
思考,交流。
1、有以下生活场景:
(1)笑声明朗;(2)、走路轻捷;
(3)、品评衣着;(4)、待人饮食;
(5)、调侃玩笑;(6)、感染快乐;
(7)、接待商人;(8)、回复来信
1、既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又使学生从吃、穿、住、行多
侧面了解鲁迅,感受鲁迅的平
易近人。
2、因为萧红这篇文章似乎漫
置,你觉得是否可以? 等,这些生活场景体现了他和我们一样也是拥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
2、这篇怀人散文内容设计多个方面,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有时会形成某
种断裂。
这表明:这是一篇情绪化的
文章,感情的红线将素材织成一幅清
晰的画面。
不经心,全无预设,是真实情
感的表现,所以文中的鲁迅先
生才更显得真实而有个性。
所以写文章必须有真情实感受。
深入文本
体悟有血有肉、平凡中见伟大
的真鲁迅。
提问:大家通过初步探讨课文,都感到鲁迅是非常平凡可亲的。
但这篇文章不仅写出了鲁迅的平凡可亲,也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试从文中找出这些细微处加以分析。
请同学讨论有关句子的含义。
1、你不穿我才说的,你穿的时候,一说,你该不穿了。
2、以后,我们又做过韭菜合子,又做过合叶饼,我一提议鲁迅先生必然赞成,而我做得又不好,可是鲁迅先生还是在饭桌上举者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
3、许先生和鲁迅先生都笑着,一种对于冲破忧郁心境的展然的会心的笑。
4、鲁迅先生很有意思的在地板上走几步,而后向我说:“他是贩卖私货的商人,是贩卖精神上的……”
5、但他还是展读着每封由不同角落里投来的青年的信,眼睛不济时,便戴起
眼镜来看,常常看到夜里很深的时光。
讨论、交流。
1、鲁迅不太注意人的穿着,但并不缺乏审美观,那些美学的诊断足见他独到的眼光。
而这一句简单的语句,体现了鲁迅先生的人情练达。
2、鲁迅先生虽然胃不好,但对萧红亲手做的点心,就算做的不好,鲁迅先生还是在桌上举着筷子问许先生:“我再吃几个吗?”言辞间自然流露出对妻子敬重与依赖,还有对小辈的
体恤。
3、萧红受着鲁迅爽朗的笑声的感染,
学会用好心情回报鲁迅,这一句充满
着温馨和谐和其乐融融。
4、鲁迅戏称冯雪峰先生是贩卖精神
武器的“商人”,显得诙谐幽默,自
然和谐,对青年人的爱护,对革命的
支持在文中进一步体现。
5、他严格约束自己,却能宽容对待别人,对青年人的爱体现无遗。
使学生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而是要让他们在阅读、交流等
学习活动中,去感受的鲁迅先生睿智的头脑,开阔的胸襟、
乐观的精神等个性品质。
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中的伟大更显伟大。
对比研究
感受通过描写
有灵性的生活
细节而表现的
鲁迅更为真实
伟大。
提问:阅读唐弢的《琐忆》,谈谈这两篇文章的异同,说说哪篇文章里的鲁迅,你感到更真实?为什么? 讨论,交流。
同:都是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敬爱之情;表现了鲁迅先生幽默风趣的性格;对青年的提携关爱之情;以及对革命的支持。
异:相对《回忆鲁迅先生》而言,《琐忆》采撷的生活场景比较单调,而《回忆鲁迅先生》却从“吃、住,待人接物”等各方面描写鲁迅先生,显得比较充实。
而且《回忆鲁迅先生》的生活细节尤其具体生动,为我们刻画了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到萧红通过采撷生活细节而描写的鲁迅更可亲可敬,更具有生活的气息。
因此有人说;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是一枝独
秀。
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
珍品,而且可谓是中国现代怀
人散文的楷模,是敬献于鲁迅
灵前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一个栩栩如生的鲁迅先生。
揭示主旨
1、为什么要把这篇文章选入教材,而不是其他篇目?文章表现了鲁迅先生
怎样的个性特点?
2、请学生朗读本文中比较精彩的生活细节。
探讨,交流,朗读。
因为这篇文章通过捕捉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了鲁迅幽默、睿智、热情、宽容等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人物刻
画充满人性,使鲁迅的形象栩栩如
生。
通过朗读,更使学生体会,感悟鲁迅先生独特的魅力和个性特征。
布置作业
1、观察和自己比较亲近的人的行为举止,采撷具有个性的生活细节,体现人
物的个性特征。
2、上网浏览,增进对鲁迅的了解。
完成作业。
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他们通过网络开拓视
野、增加累积。
思路点拨
还可以这样的方式展开教学:直接和唐弢的《琐忆》进行对比,品味作者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并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练习举隅 1、 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充分展现人物性格个性,请选择一处进行作简单评析。
2、 阅读萧红《回忆鲁迅先生》的全文,说说读后的感受。
3、 查找有关资料,以《鲁迅先生真君子》为题,撰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原诗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灵台:(书面语)心灵。
无计:无法。
计:方法。
神矢:指古罗马神话中爱神丘比特的箭。
这句是把自己魂牵梦萦的祖国比做恋人。
磐:磐石,厚而重的石头。
故园:故乡。
荃:荃草,一种香草,这里指民众。
荃不察:化用《离骚》中“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句。
察,体察。
荐:名作动,献,进献(祭品)。
轩辕:黄帝。
这里象征古老的中华大地和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
编辑本段全诗译文
我怎么做也不能从心中割舍游子对祖国故土的眷恋 祖国故乡在风雨飘摇的浓重黑暗之中 把希望寄托于民众,但民众还没有觉醒,他们对我的希望还不能理解 我把我的鲜血敬献给祖国,誓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