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一奎
古代名医 孙一奎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孙一奎生平简介姓名孙一奎字东宿别名生生子去逝时间1619年所在朝代明代出生地区安徽休宁县主要成就对命门、三焦的论述擅长领域温补代表作品《赤水玄珠》、《医旨绪余》一、孙一奎简介:孙一奎,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县人。
生活于明代嘉靖至万历(公元1522—1619年)年间,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家。
二、人物介绍:孙一奎(1522—1619年),明代著名中医学家。
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
安徽休宁人。
生活于明嘉靖万历年间。
为汪石山的再传弟子。
孙氏自幼聪颖,好学勤求,为寻师访友,曾远历湘赣江浙等地,广询博采,访问名贤,探冥搜奇,经三十年,不但为人治病多验,而且在学术理论上颇有建树,尤其对命门、三焦等理论研究,均有个人见地,为人决死生多能效验,临证投剂屡起沉疴,学验俱丰,故名噪当时。
著述有《赤水玄珠》30卷,《医旨绪余》2卷及《孙氏医案》5卷。
三、主要著作:先后著有《赤水玄珠》30卷,70余门;《医旨绪余》2卷,70余篇;《孙文垣医案》5卷,收载407案,后来合称为《赤水玄珠全集》。
“赤水玄珠”之名,取之于象罔得珠故事。
《赤水玄珠全集》对后世医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并给后学医者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四、学术内容:论三焦相火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三焦之说,一直是学术上争议的问题。
其说首先见于《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灵枢·五癃津液别论》说:“三焦出气,以温分肉”。
《营卫生会》又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提出了三焦的功能。
在《灵枢·本脏》篇又有“密理厚皮者,三焦膀胱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膀胱薄。
疏腠理者,三焦膀胱缓;皮急而无毫毛者,三焦膀胱急;毫毛粗而美者,三焦膀胱直;稀毫毛者,三焦膀胱结”。
提出了三焦有厚、薄、缓、急、直、结的形状。
而在《难经。
三十八难》却说: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有名而无形,其经属于少阳,此外府也。
”一者提出了三焦有形,一者提出了三焦无形,因而引起了后世医家对三焦形质的争议。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孙一奎(1506年-1555年),字铁壶,号析庵,明代新安(今安徽省)医家,被誉为“朴素医学的状元”,他的学说为新安医家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在命门动气学说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受到了道家学说的影响。
命门动气学说是孙一奎提出的一个独特的医学理论,主张疾病的形成与“命门”之气息有关。
这一学说深受道家学说中的“命与气”的影响。
在道家学说中,命与气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道家认为,人的命运和气息息相关,命与气的协调平衡是保持健康的关键。
在这种影响下,孙一奎将命门视为人体内的重要关键区域,认为命门是人体气机活动最为集中的地方,他说:“命门者,人藏之本,气机之腠理,气机之湿温,欲知全病多病少病之时,皆先视之命门者也。
”他坚信命门的气机运行状况与人体的健康程度直接相关。
受到道家学说的影响,孙一奎将人体的命门与自然界的天地之气相对应。
他认为,人体的命门同样与天地之气相互依存,如果人体的命门气机失调,天地之气也会受到影响。
他主张通过调理命门的气机,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他指出命门的气机运行状况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以及命门与天地之气相互关联的观点,为后来的医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
在孙一奎的影响下,新安医家对命门动气学说加以发展和完善,形成了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孙一奎

太极
所谓太极,是从《周易》而来,《系辞》曾说: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卦。”而后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认为宇宙自然 界,先无极而后太极,太极而后阴阳,太极的哲 学概念是指原始混沌之气,指阴阳未分之前的混 元一气,是阴阳之根。孙氏以太极来比喻原气, 是说明原气乃是人体阴阳之本,是生命之本原。
人体:心火为君火 三焦、包络为相火
外火
3、论君火、相火
同时孙氏认为,肝藏血,肾藏精,二脏不具相火。 “肝、肾虽皆有火,乃五志之淫火,而非五行之 正火。”故肝肾火动,则为原气之贼(内在的邪 火)。 医者不明天火的定位和节序,故往往不参考时令 节气,滥用寒凉之剂;又不明人火的定位和伦序, 而妄以命门阳气为相火,遂投滋阴降火,以致促 使虚损病人病重而亡。
(二)论三焦
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 三焦为相火,是元气之别使
1、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
三焦“为原气之别使,主持诸气,有名 而无形,其经属于少阳,此外府也。”
——《难经·三十八难》
孙氏认为三焦是上、中、下之部位的合称
1、三焦外有经而内无形
三焦属六腑,在五脏肝、心、脾、肺、肾与胆、 小肠、胃、大肠、膀胱互有相配,三焦无形,只 能依附膀胱,而称之为外府与孤府;
医案举例
舜田臧公,年将六旬,为人多怒多欲,胸膈 痞胀,饮食少,时医治以平胃散、枳术丸、香砂 丸,不效,复以槟榔、三棱、莪术之类日消之, 而大便溏泻,两足跟踝皆浮肿,渐及两手背。医 又以其手足浮肿,而认为黄胖者,以针砂丸与之, 肿益加,面色黄且黑,自二月至八月,身重不能 动止,又有以水肿治者。车驾公雅善予,因延诊 之。脉沉而濡弱。予曰:此气虚中满症也,法当 温补兼升提,庶清阳升,则大便可实;浊阴降, 则胸膈自宽。以人参、白术各三钱,炮姜、陈皮 各一钱,茯苓、黄芪各二钱,泽泻、升麻、肉桂、 苍术、防风各七分,三十帖而安。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道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涵盖了丰富的哲学、宗教、医学等内容。
新安医家孙一奎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医学理论和实践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提出的“命门动气”学说,在中医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道家学说对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命门动气”学说认为命门是人体的根本,所有的脏腑经络都由命门而起。
命门有神气存在,这种神气可以通过命门向人体的各个部位调配气血,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但是,当人体受到外界刺激或内部失调时,命门神气就会消散,导致气血不畅或坐骨神经痛等病症。
为了治疗这些病症,孙一奎提出了许多针灸疗法和方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孙氏艾法”。
这种疗法利用艾绒进行灸治,可以刺激命门神气,从而调节气血,治疗疾病。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与道家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
道家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微宇宙,在人体内部有着各种元素和能量的流动,这种流动类似于天地万物的变化和运动。
人体内的元素和能量运动与自然界的变化和运动密切相关,因此,调整人体内部的元素和能量运动可以调节自然界的变化和运动。
这个理念体现了道家学说对人体与自然的整体观念。
此外,道家学说中还涉及到锻炼身体的方法,例如太极拳、气功等。
这些身体锻炼方法也可以帮助改善人体内部元素和能量的运动,从而促进治疗疾病。
在孙一奎的针灸疗法中,也包含了一些体位调整的方法,例如俯卧位、侧卧位等,这些体位调整也可以改善人体内部元素和能量的运动,促进治疗疾病。
因此,道家学说的身体锻炼方法对孙一奎的针灸疗法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道家学说对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医学等领域都有深远的影响。
孙一奎的“命门动气”学说是中医学史上的一大贡献,这种学说与道家学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受到了道家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的整体观念和身体锻炼方法都对孙一奎的针灸疗法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促进了医学领域的发展和创新。
孙一奎的著作

孙一奎的著作
孙一奎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的著作以思想深刻、文笔优美和逻辑严谨著称。
以下是他的一些代表作:
《人性的复杂性》
这本书探讨了人类行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孙一奎认为人性是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包括遗传、环境和个人选择等。
他试图用哲学的思维方法来分析人性,并创新性地提出了“公共理性”的概念。
《转化的经验》
这是孙一奎的一本回忆录,讲述了他从一个年轻的革命者到一个成熟的学者的成长历程。
他谈到了他对社会变革的理解和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思考,同时也描述了他在学术世界中的奋斗历程。
《中国文化的演进与变革》
这是一本研究中国文化和文明史的书籍。
孙一奎从历史和哲学的角度探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与变化,并指出了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创造力和活力。
《当代中国的变革与发展》
这本书分析了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
孙一奎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种适合自己国情的发展模式,他在书中呼吁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促进人民的共同富裕。
以上这些著作中,孙一奎对于人性、文化、社会、政治等领域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是我们汲取智慧和启迪的宝贵资料。
孙一奎命门学说主要内容

孙一奎命门学说主要内容
孙一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命学家,他的命门学说被认为是中国命相学中的经典之一。
该学说主要围绕命门展开,认为命门是人体最重要的穴位之一,对人的一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孙一奎的命门学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命门的位置:命门位于腰部的最低点,是人体后背正中线上的一个穴位。
根据孙一奎的说法,命门是人体的生命之门,与人的健康和寿命息息相关。
2. 命门的属性:命门属于肾经,与肾脏紧密相关。
孙一奎认为,命门主要掌管人体的生殖和排泄功能,与人的性别、生殖能力、泌尿系统、潜在疾病等方面都有关系。
3. 命门的读法:孙一奎认为,通过命门的形态和位置来推断人的性格、健康和命运。
命门的形态有大小、深浅、开合、弯曲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与人的体质、寿命、事业、财运等方面都有关系。
4. 命门的应用:孙一奎的命门学说被广泛应用于命相学、面相学、手相学等领域。
通过对命门的分析,可以预测人的一生走势,帮助人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孙一奎的命门学说是中国命相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揭示了命门的重要作用和影响因素,为人们了解自己的身体和命运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
- 1 -。
中医各学派,名家学说--孙一奎

+ 万历龙飞二年小春月,予始游苕之东双林。于时,族兄吉泉之友吴 小峰与其弟小川俱病目,专科者愈治愈重。其目始红肿,次加太阳 痛,继则白星翳叠出。予不以目科名,而识者称予大方,因谋于吉 泉曰:医以通变为良,昔秦越人过邯郸,闻贵妇人,则为带下医; 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则为耳目痹医。闻东宿君国手也,必能随 俗为变,愿一言去吾兄弟目疾。吉泉邀予,余曰:嘉靖间论医者, 必首西吴,如周仲仁氏,凌汉章氏,王宾湖氏者,皆擅一时名,其 家世必有传也,何需于予。吉泉曰:渠家慕弟久矣,且其尊人受博 士易,为西吴名家,弟好易,幸一往,藉此为谈易地,勿逊。诊其 脉,小峰之脉,濡而缓大,两目血缕直贯瞳人,薄暮则疼。小川之 脉,皆洪大鼓指,黑珠有浮翳瘼,隐涩难开,大小便皆不利。故于 小峰用补,先以清肝散与之。夏枯草五钱,香附四钱,甘草一钱五 分,细茶五分,以彻其痛。药两进而痛止。继用人参、白茯苓、熟 地黄、枸杞子、桂心、牛膝、破故纸、白蒺藜、牡凡皮。服八日而 愈。
温补学派
孙一奎
+ 字文垣,号东宿,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 ,生活于明代嘉靖、万历年间。为汪石山再 为寻师访方,曾远历湘、赣 、江、浙等地,广询博采,经30年,学验俱 丰,名噪一时。
+ 孙氏治学反对徒以方书为捷径,十分重视 理论研究。
+ 对于历代医家学说,认为“仲景不徒以伤 寒擅长,守真不独以治火要誉,戴人不当 以攻击蒙讥,东垣不专以内伤树绩”。他 们对祖国医学的发展各有重大贡献,学者 必须博采众长,理融识真。
+ 病由下焦不足,无气升腾于上,故渴而多饮,以饮多 ,小便亦多矣,今大补下元,使阳气充盛,熏蒸于口 ,口自不干。譬之釜盖,釜虽有水,若底下无火,则 水不得上升,釜盖干而不润,必釜底有火,则釜中火 气升腾,熏蒸于上,盖才湿润不干也。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

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引言:中国古代哲学学派繁多,其中道家学说是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重要学派之一。
道家学说强调顺应自然,追求自我超越和和谐,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思想、文化、医学等方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的影响,从而反映出道家学说对古代医学的影响。
一、新安医家孙一奎和命门动气学说孙一奎(1347年-1427年),字端古,号太菴,明代医圣孙思邈之后,被后世誉为新安医派代表人物。
孙一奎在医学上有着很高的造诣,他开创了新安医派,提出了独特的命门动气学说。
命门动气学说是新安医学派的核心理论之一。
孙一奎认为,人体命门为生命之门户,动气是并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命门动气是人体的生命力量。
他强调人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主张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促进健康与长寿。
在治疗疾病方面,他注重调理人体气血,提倡顺应人体自然特性,运用天地之间的气场进行治疗。
二、道家学说对新安医家孙一奎的影响1. 追求自然道家学说追求自然,并强调顺应自然规律。
道家学说认为“道”是宇宙规律的本源,只有顺应道的自然规律,才能达到和谐与超越的境界。
这与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中的强调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相契合的。
孙一奎通过命门动气学说,主张调理人体气血,以达到人与自然相融的目的。
2. 强调自我超越道家学说提倡人的自我超越和修炼,追求内在的精神境界。
道家学说认为,通过修炼和修道,人可以达到超越个体存在的境界,实现自身的完善。
在命门动气学说中,孙一奎也强调调理人体气血,以达到健康和长寿的目的,这也是对自我完善和修炼的一种体现。
3. 注重气的运用道家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万物都有气,气是构成宇宙的基本要素之一。
气的运动和变化是万事万物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在治疗疾病方面,孙一奎命门动气学说中注重调理人体气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运用天地之间的气场来治疗疾病,这与道家学说中强调气的运用有一定的共通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孙一奎:治疗经验
♦ 新市陈鹿塘先生,原有肠风脏毒之症,大便燥结,数
日不能一行,痛苦殊甚。此胃寒肠热之症,其脉两寸 皆数,两关皆弦而无力,两尺洪滑而左尤甚。诊毕, 渠告予曰:病数年,百医不效,望生难矣。闻公治多 奇中,冀一奇而生之,实再造之恩也。予怜其苦,而 俯想久之。因思李东垣有云:大肠喜清而恶热,脾胃 喜温而恶寒,以胃属土,而大肠属金也。今治肠胃相 兼之疾,必寒非凄凄,热非灼灼始可。乃详酌一方, 专以肠风脏毒之药为君主,外以养血之剂裹之,使不 伤胃气。盖药先入胃,而后传入大肠,入胃时裹药未 化,及入大肠则裹药化,而君药始见,庶几两不相妨 ,亦假道灭虢之策也。
孙一奎
♦ (1522~1619年)字文垣,号东宿,
别号生生子。安徽休宁人,为汪石山再传弟子。
♦ 主要著作有《赤水玄珠》30卷(1584
年)、《医旨绪余》2卷、《痘疹心印》2卷, 另有《孙文垣医案》9卷行世。
孙一奎
♦ 《赤水玄珠》3而成。该书详 尽论述了内外妇儿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病 因病机、证侯表现、治疗方法等内容。先以 《内经》之论为首引,继之历代诸家辨治经验, 间附孙氏见解,后列治法、方药。
♦ 《医旨绪余》分上下两卷,为孙氏的医论专辑,
集中反映孙氏的学术观点。
孙一奎:论命门动气
♦ 孙氏认为命门是肾间动气,而非属相火
是有其深意的。这有利于区别丹溪所论 的肝肾妄动之相火(淫火)。淫火可泻 而动气不可伤。所以他又强调“两肾中 间动气,…谓之阳则可,谓之火则不 可。”
孙一奎:论三焦相火
♦ 三焦无形说,主要观点:六腑之中,唯三焦无
孙一奎:治疗经验
♦ 1、虚劳三大愆: ♦ 屡更医师:“病家欲求速效,不久任师,屡更
屡试。殊不知虚者精气夺也,须多服补药,非 假以岁月不见功,病者厌弃其效迟,更师调理, 故屡换而屡试者。后师窥前方之不效,疑非其 症,又更方治,讵思其药力之未逮也,由是脾 胃转伤,遂致不救。犹恨天下无良师也。” ♦ 滥用滋阴降火; ♦ 患者喜补殚攻。(举例小脑萎缩、帕金森、膀 胱癌术后)
孙一奎:治疗经验
♦ 因以大黄酒浸九蒸九晒者二两,槐花三两,木
耳二两,郁李仁、皂角子、象牙屑、条芩各一 两,血余灰、升麻、荆芥穗各五钱为末,炼蜜 为丸,赤豆大,外以四物汤加蒲黄各一两为衣 ,米汤送下,空必及下午各服二钱。服此果然 血止,而大便不燥,饮食日加。鹿塘大喜曰: 古称用药如用兵,奇正相生,鲜有不克敌者, 其公之谓乎。
形;三焦无形只得依附于膀胱;手少阳三焦之 经脉,虽有形,但它与奇经一样,无本经有形 的脏腑可见,不能因经脉的存在而认为三焦为 有形之腑。 ♦ 三焦无形,只是人体的一个机能单位,其功能 通过五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来体现,故三焦病变 亦归属于与之相关的脏腑论治。三焦无形,所 以不能脱离其他脏腑来讨论三焦的生理病理。
孙一奎:论天人君相火
♦ 君相火都是正火,凡属正火都是主乎生
化的元气。而外来的或内生的五志淫火, 为邪火。凡属邪火都是害于元气的贼火。 而朱丹溪认为的“有余之阳”、元气之 贼、“寄于肝肾”,并不是相火而是邪 火。孙氏的正火说,纠正了朱丹溪论相 火生理、病理(常、妄)混为一谈的局 限,比较符合临床实践。
孙一奎:治疗经验
♦ 2、重在调理脾胃 ♦ 3、论治虚损之证,不囿于温补。(治疗
晨起腹泻案)
孙一奎:治疗经验
♦ 温补下元,以治臌胀:“治胀满者,先宜温补下元。” ♦ 吴鹤洲先生太夫人,年八十六,素有痰火,大便
一日三四行,一夜两起,肠鸣,脐腹膨胀,脉三四至 一止,或七八至一止,诸医不知温补,妄以平胃散加 黄连、山楂、白芍,一切苦寒之剂投之,克伐太过, 因致腹疼。顾不咎其误,但谓年高而脉歇,至是为凶 兆,辞去不治。逆予诊之。予曰:据脉书云:脉缓而 止曰结,数而止曰促。今结脉非凶脉也,由寒湿之痰 凝滞所致。法当温补下元,俾火得以生土,所谓虚则 补其母者,当无恙矣。鹤洲公曰:寿算何如?予曰: 两尺迢迢有神,专征也,即百年犹未艾。以补骨脂、 白术各三钱为君,杜仲二钱为臣,白茯苓、泽泻、陈 皮、甘草各一钱为佐,肉豆蔻、益智仁各五分为使, 四帖,大便实,惟肠鸣未止。减肉豆蔻加炮姜五分而 安。寿果至九十有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