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仪闭合导线测量外业记录表
导线测量及计算教学内容

2
-11
90-06-51
+210.31 +96.29
710.37 596.34
90-07-02
294-42-51 200.40 +0.06 +0.04 +83.85 -182.00
3
-11
135-49-01
+83.79 -182.04
794.22 414.34
135-49-12
依次瞄准A和B,观测并记录;
(二)倒转望远镜成盘右,按逆时针方向依次
瞄准B和A,观测并记录;
(三)重复以上过程,直至测回数满足要求。
二、导线测量的内容
(一)、测角
导线角分左角、右角如图:
前进方向
测左角或右角,支导线 观测左右角,导线网采用全圆方向观测法测角。
二、各导线形式的使用条件:
(一)闭合导线:适用于宽阔地区,无高级控制点的地区。
(二)附和导线:适用于狭长地带。例铁路、公路。
(三)支导线:无校核条件,适用
于导线数目不足时的测图。在钢
B
A
尺量距时由于量距精度低一般不
D
超过两个点。
(四)结点导线:增加校核条 件可以提高导线点的精度。 (五)导线网:测区范围较大时, 首级控制可布成导线网。
No 角度闭合差: fβ=∑β测—∑β理=+52″
图根导线容许角度闭合差:
Image F 4"0n4"058"9
角度闭合差分配: vfn 1"0 2"
分配值以秒为单位,剩余的分给短边夹角。
(二)、坐标方位角的计算
αAB
右角:
No BC AB 18 00右
αAB
02388 工程测量(实践) 自考考试大纲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实践(技能)课程大纲课程名称:工程测量(实践)课程代码:02388 一、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
通过本实践课程,让学生巩固所学的《工程测量》课程知识,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团结、合作、吃苦的精神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常用测量仪器如水准仪、经纬仪和全站仪等操作使用的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五等水准路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导线测量、地形图的测绘、建筑施工中的建筑物轴线测设和高程测设等测量工作的组织与实施的基本技能,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总共3学分,30学时)实践一水准仪的认识与使用(0.2学分,2学时)1、要求:(1)了解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基本构造及性能,认识各操作部件的名称和作用,并熟悉掌握各操作部件的使用方法。
(2)掌握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安置、粗平、瞄准和读数方法,学会使用水准仪。
(3)练习水准测量一测站的观测、记录和计算。
2、任务:(1)每实验小组由4人组成。
1人观测,1人记录,2人扶尺,依次轮流进行。
(2)每组在实验场地任选两点,放上尺垫,每人改变仪器高度后分别测出这两点尺垫间的高差。
3、仪器和工具:每实验小组配备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1台,水准尺(塔尺)2把,尺垫2个,记录板1块。
4、技术要求:(1)仪器高度的变化(升高或降低)幅度应大于10cm。
(2)两次测定的高差之差应小于5mm。
(3)各小组成员所测高差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不超过5mm。
5、应交资料:(1)对水准仪认识的资料一份(包括水准仪的组成及操作步骤)。
(2)完整的观测记录及检核计算表格一份。
实践二五等水准路线测量(0.2学分,2学时)1、要求:(1)掌握使用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进行五等水准路线测量一个测站的工作程序和一条水准路线的施测方法。
(2)掌握闭合水准线路的布设、施测、记录和外业计算检核方法(按五等要求);学会在实地选择测点和转点,完成一个闭合水准路线的布设。
03 导线测量外业工作

准备工作:
收集资料:测区旧地形图、已 知点(平面和程控制点)资料、测量 规范; 仪器工具:所用仪器(包括仪 器的检验和校正)、工具、记录手 簿、材料。
踏勘选点
导线测量外业工作
测角
量边
定向
一、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1、踏勘测区 实地了解测区地形; 了解已知点状况。
2、图上(指原有旧图)设计布网方案
n n n n n
≤1/55000 ≤1/35000 ≤1/15000 ≤1/10000 ≤1/5000
注:1、表中n为测站数。 2、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 1000,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 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工程测量规范》测距仪器的标称精度:
右
三、测角
闭合导线测量内角。 顺时针编号, 内角为右角;
2
逆时针编号, 内角为左角。
5
2
1
2 3
3
1
1 5
5
右
4
1 5
左
4
3
4
4
2
3
四、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
《工程测量规范》2007 测回数 导线 平均 测距 测角 测距相对 边长 中误差 中误差 等级 长度 1″级 2″级 6″级 ( km) ( km) (″) ( mm) 中误差 仪器 仪器 仪器 三等 四等 一级 二级 三级 14 9 4 2.4 1.2 3 1.5 0.5 0.25 0.1 1.8 2.5 5 8 12 20 18 15 15 15 1/150000 1/80000 1/30000 1/14000 1/7000 6 4 — — — 10 6 2 1 1 — — 4 3 2 方位角 导线全长 闭合差 相对闭合差 (″) 3.6 5 10 16 24
(整理)测量规范一级导线

1、概况京石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已经于2006年2月通过了国家发改委审批,建设总工期4年,预计2012年全线通车。
设有六个站,北京西—涿州—徐水—保定—定州—石家庄东。
设计时速350公里/小时。
全长281 公里。
本单位承包工程量8公里。
1、本工程收集到国家GPS点4个点作为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
2、本工程收集到Ⅲ等水准点15个,系珠基高程系成果,作为本工程高程控制起算点。
2、控制点交接桩概述2.1地形踏勘2.2控制桩情况:1完好控制桩占90%,2丟损控制桩占4%,松动控制桩占6%3、作业队伍情况为确保本次复测的准确性和高效性,我院派出精兵强将,由项目长亲自挂帅,由较强作业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5名,辅助技术员4名组成复测小组,从事复测工作;由10名技术人员进行地形测量工作,工程处长带队,工程师1名,技术员3名,技术熟练的辅助工12名从事外业测量和内业整理工作。
此次作业于2006年8月进驻测区,共投入人员68人,全站仪6台,汽车3部,计算机8台,绘图仪1台。
2004开思软件8套。
4、仪器设备全站仪:Leica (徕卡),角度测量精确度±2″,距离测量精确度±2mm +2ppm(已检核),基座(经检核所有基座都满足要求),气象表,温度计,脚架,棱镜,手持GPS5、规范5.1城市测量规范(C118/99)5.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6、技术要求6.1 一级导线测量的技术要求光电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一二三的规定。
表一,光电测距导线的水平角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等级测回数左+右-360之差/″上下半测回之差/″测角中误差/″方位角闭合差/″一级 I级2≤±10≤±10≤±5≤注:n为测站数。
表二,光电测距导线的竖直角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等级测回数竖直角互差/″指标差互差/″一级I级 2 ≤±10 ≤±10表三,光电测距导线的测距技术要求等级仪器等级导线长度/km测回数测距中误差/mm相对误差导线全长相对闭合差一级I级 4 4 ≤±15 ≤1/30000 ≤1/140006.2每条边量测测站一端的气象数据。
导线测量外业观测工作

一、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导线点位置选定后,要及时建立标志, 在泥土地面的点位上要打木桩并在桩顶钉一 铁钉,或用油漆直接在桩顶上进行标定。
对于需要长期保存的导线点,应埋入混 凝土桩或石桩,桩顶刻凿“十”字的钢筋。 在桩顶或侧面写上编号,为了便于寻找,应 做好点之记,并在附近明显地物上用红油漆 做标记。
5.2 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
一、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二、角度测量 三、距离测量 四、连接测量
一、踏勘选点及建立标志
当接到任务后,首先到有关部门收集有 关资料,主要是测区内和测区附近已有的控 制点和各种比例尺地形图,然后到实地踏勘 测区的范围、地形条件和已有控制点的保存 情况,在结合测图要求在原有地形图上确定 导线形式和导线点的位置,最后到实地核对、 修改后在地面上确定导线点的具体位置,即 选点。
例:现进行4个测回的观 测,则1、3测回观测左角, 2、4测回观测右角
四、连接测量
将导线与已知(高级)控制点进行连接,以取得 坐标和坐标方位角的起算数据,称为连接测 量。往往需要测定连接边、连接角。
导线连接角的测量称为导线定向,如果是独 立导线,没有已知方位角,则要用罗盘仪观 测起始边的磁方位角,以确定整个测区的方 位。
注意事项:
1)观测闭合多边形的内角。 2)测角时瞄准目标底部。 3)每半测回开始前,应按观测方向预转1-2周 4)观测前仔细调焦,消除视差。一测回内禁止 两次调焦。 5)使用照准部微动螺旋时,其最后旋转方向均 应为“旋进”。 6)测回间应重新精平
导线控制网-水平角观测技术指标
三、距离测量
距离测量即用检定过的钢尺或电磁波测距仪 测量导线边长(水平距离)。 使用钢尺量距一般采用往返丈量或单程丈量 两次的方法,边长应作相应的改正(如量距 时平均尺温与检定温差大于10℃时应加温度 改正),测边的精度要求不得低于1/3000。 若达到精度要求,取平均值作为最后结果。
三、四等导线测量规范

导线测量规范(Ⅰ)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各等级导线测量的主要技术要求,应符合表3.3.1的规定。
注:1 表中n为测站数。
2 当测区测图的最大比例尺为1:1000时,一、二、三级导线的导线长度,、平均边长可适当放长,但最大长度不应大于表中规定相应长度的2倍。
3.3.2 当导线平均边长较短时,应控制导线边数不超过表3.3.1相应等级导线长度和平均边长算得的边数;当导线长度小于表3.3.1规定长度的1/3时,导线全长的绝对闭合差不应大于13㎝。
3.3.3 导线网中,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之间的导线段长度不应大于表3.3.1中相应等级规定长度的0.7倍。
(Ⅲ)水平角观测3.3.7 水平角观测所使用的全站仪、电子经纬仪和光学经纬仪,应符合下列相关规定:1 照准部旋转轴正确性指标:管水准器气泡或电子水准器长气光在各位置的读数较差,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格,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格,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格。
2 光学经纬仪的测微器行差及隙动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大于1秒,2秒级仪器不应大于2秒。
3 水平轴不垂直于垂直轴之差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0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20秒。
4 补偿器的补偿要求:在仪器补偿器的补偿区间,对观测成果应能进行有效补偿。
5 垂直微动旋转使用时,视准轴在水平方向上不产生偏移。
6 仪器的基座在照准部施转时的位移指标:1秒级仪器不应超过0.3秒,2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秒,6秒级仪器不应超过1.5秒。
7 光学(或激光)对中器的视轴(或射线)与竖轴的重合度不应大于1㎜。
3.3.8 水平角观测宜采用方向观测法,并符合下列规定:1 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不应超过表3.3.8的规定。
表3.3.8水平角方向观测法的技术要求注;1 全站仪、电子经纬仪水平角观测时不受光学测微器两次重合读数之差指标的限制。
2 当观测方向的垂直角超过±30的范围时,该方向2C互差可按相邻测回同方向进行比较,其值应满足表中一测回内2C互差的限值。
全站仪教程(六)数据记录

21.内存模式下的数据操作内存模式在状态屏幕下按【内存】进入内存模式。
在内存模式下,可以进行与工作文件和内存有关数据的操作。
这些操作包括查阅工作文件内容、更改工作文件名、删除文件及记录,向计算机输出文件数据;手工键入或从计算机输入已知点坐标数据,查阅或删除已知点坐标数据,预先将地物特征码输入至内存以备调用等。
21.1工作文件管理【内存】1.工作文件 2.已知点 3.特征码 4.内存统计 5. 初始化内存 操 作 过 程 操作键显 示1.在内存模式菜单中选取“1.工作文件”后按【】,屏幕上显示出内存工作文件列表,列表内容包括文件名、文件中已存储的记录个数。
【】*JOB001 254JOB002 136 MTS001 16切换 第一 最后 查找2.按【 】【 】将光标移至欲进行操作的工作文件上,按【】选取并进入工作文件管理菜单屏幕。
【 】 【 】 【】【工作文件】1.查 阅2.输 出3.改 名4.删 除● 文件名前显示“*”表示该文件已被选定为当前工作文件。
● 按【切换】,再按【 】【 】光标按页移动。
● 按【第一】光标移动至工作文件列表开始处。
● 按【最后】光标移动至工作文件列表结束处。
● 按【查找】可输入待查找的文件名查找文件。
●按【ESC 】返回内存管理模式。
21.1.1 工作文件记录查阅及删除操作过程操作键显示1.在文件列表中选取文件后,按【】进入工作文件管理菜单屏幕。
【 】【 】【】【工作文件】1.查阅2.输出3.改名4.删除2.屏幕显示工作文件内数据记录列表,列表内容包括记录类型、记录名。
●Ang: 角度数据●Crd: 坐标数据●Stn:测站数据●Dist:距离数据【】Crd. PT001Ang. A136Stn. ST09Dist. R007切换第一最后查找3.按【 】【 】移动光标至待查阅的记录按【】,屏幕显示记录内容。
●按【向前】查阅上一记录。
●按【向后】查阅下一记录【 】【 】【】点号 PT001/1N 235.874mE 542.765m P1Z 0.975m向前向后删除4.按【PAGE】查看下一页内容【PAGE】点号 PT001/1特征码 JD棱镜高 1.243m P2向前向后删除5.按【删除】,仪器提示确认。
经纬仪测量数据记录表格

表3-2 水平角观测记录(方向观测法)仪器型号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天气__________观测者__________记录者__________测站目标水平度盘读数2c=左-(右+180°)盘左、盘右平均值2180)(右左归零方向值各测回归零方向平均值水平角值盘左盘右1 2 3 4 5 6 7 8 9°′″°′″″(0°00′26)″°′″°′″°′″0(1)A 0 00 00 179 59 25 -35 0 00 17 0 00 00 0 00 00105 06 18 B 105 01 00 285 01 03 -3 105 01 02 105 01 28 105 06 18180 54 21C 180 59 10 359 59 00 10 180 59 05 180 59 31 180 54 2173 59 21A 359 59 45 179 59 05 40 0 00 35 0 00 00 0 00 00(0 00 26)(90 01 10)0(2)A 90 01 02 270 01 00 2 90 01 01 0 00 00B 195 12 00 15 12 00 0 195 12 00 105 10 50C 270 50 00 90 50 00 0 270 50 00 180 48 50 A 90 01 40 270 01 00 40 90 01 20 0 00 00(90 01 10)表3-3 水平角观测记录(测回法)仪器型号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天气________观测者________记录者________测站目标竖盘位置水平读盘读数半测回角值一测回角值一测回角值备注°′″°′″°′″°′″O(1) A左0 00 0060 28 2560 28 3060 28 32B 60 28 25A右180 00 2560 28 35B 240 29 00O(2) A左90 00 5060 28 3060 28 35B 150 29 20A右170 01 2060 28 40B 330 30 00表3-3 竖直角观测记录仪器型号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年________月________日天气________观测者________记录者________测站目标竖盘位置竖直读数半测回竖直角一测回竖直角备注°′″°′″°′″A B 盘左96 32 00 -6 32 00-6 32 11瞄准目标测杆底部盘右263 27 38 -6 32 22A C 盘左58 31 30 +31 28 30+31 28 37瞄准目标电线杆顶端盘右301 28 45 +31 28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