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本单元课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理解方法和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3.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体验、表达生活中的美好,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触摸春天》、《我的叔叔于勒》、《桥》、《生命的壮歌》2.课外阅读:《爱的教育》、《小王子》三、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学会观察、体验、表达生活中的美好。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的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触摸春天》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5.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生活中美好瞬间的作文。
第二课时:《我的叔叔于勒》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4.分析人物: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形象,探讨其性格特点。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亲人的人物素描。
第三课时:《桥》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4.分析环境:分析课文中的自然环境,探讨其作用。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然环境的作文。
第四课时:《生命的壮歌》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自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受。
4.分析主题:探讨课文中所表现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6.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生命感悟的作文。
第五课时:课外阅读1.分享阅读:让学生分享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的收获和感悟。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材分析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备课教材分析一、教材内容概述1.1 教材名称本单元的教材名称是《古诗两首》。
1.2 教材主要内容本单元主要内容是学习两首古诗,并通过对这两首古诗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材分析2.1 教材特点1.文学性强:古诗具有较高的文学性,能够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情感熏陶: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能够引导学生感悟生活、培养情感品味。
3.语言表达:古诗的语言优美,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2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两首古诗的内容和背诵。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感悟能力。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2.3 教学重点1.掌握古诗的内容和意义。
2.理解古诗中的情感表达。
3.进行诗歌朗诵和背诵。
2.4 教学难点1.对古诗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2.理解古诗中的隐含意义。
三、教学策略3.1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启发性问题或图片等方式引入古诗,激发学生的兴趣。
2.分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探讨古诗内容和情感表达。
3.示范引导:教师示范朗诵古诗,引导学生模仿。
3.2 教学手段1.黑板:用于展示古诗的内容和重点词语。
2.课件:播放古诗相关的音频或视频,提高学生的听力水平。
3.教具:如图片、诗集等,辅助学生理解古诗内涵。
四、教学过程安排4.1 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一个与古诗主题相关的图片展示,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学习古诗一:先阅读古诗一,然后展示相关诗句,逐句解释。
3.练习:进行古诗一的朗诵练习,学生分组合作,互相指导。
4.2 第二课时1.复习古诗一:让学生复诵古诗一,检查掌握情况。
2.学习古诗二:同样的方式学习古诗二,进行文本解析和情感表达。
3.综合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古诗一、古诗二的比较分析和感悟。
4.3 第三课时1.复习古诗二:让学生背诵古诗二,检查掌握情况。
2.课堂表演:学生进行古诗二的朗诵表演,展示学生们的情感表达能力。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杨氏之子一、谈话导入要是我问你,你会说话吗?一定有许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一个不需回答的问题。
如果我再进一步问,你能把话说好吗?你怎么回答?会说和说好可不是一回事。
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将走近一些善于表达的人,看看他们是怎么说话的?从中体会语言表达的艺术,感悟语言表达中透出的智慧。
我们先去认识谁呢?板书课题,解释课题,理解“氏”“之”的意思。
对“氏”的解释可能发生分歧,学生可能认为“杨氏”是称谓杨家的女人,而理解为“杨氏的儿子”,“氏”在字典上也确有这样的意思。
可以先存下这个疑问,在读文的时候自然会迎刃而解。
二、读通课文1?试读课文,借助拼音把字音读正确,给把握不准读音的字做上记号。
2?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3?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
三、熟读课文,读懂故事1?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故事的内容。
可出示这样的思考提示:你对杨氏之子了解了多少?故事中除了杨氏之子,还有谁?他们谈了些什么?你从哪句中知道的?学生能感知多少,就感知多少,先不强求正确,这只是初步的感知,主要是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
2?结合注释,逐句理解课文。
教师相机在学生不理解的地方点拨。
结合课文的理解,说说课题怎样理解更为准确。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妙处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结合“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一句体会孩子语言的妙处,从而读出孩子的聪慧和机智。
2?设想孔君平听了孩子的话会是什么反应,通过想象表达,进一步突出孩子所答言语的妙处。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五、拓展阅读鼓励学生阅读《世说新语》中其他小故事,大体了解内容,体会语言。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并能够表达个人的情感态度。
2. 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关键词汇。
3. 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知识。
4.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和主题。
2. 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关键词汇。
3. 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知识。
教学难点:1. 学习掌握课文中的生词和关键词汇。
2. 学习掌握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知识。
教学准备:教材《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文《草船借箭》、课件、教具、黑板、书籍、尺、笔。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知1. 通过对课文《草船借箭》中的短语和生词进行师生互动,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提问:你们都听说过《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吗?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了解?Step 2:新课讲解1. 首先,让学生跟读教材上的课文,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 对课文中的生词和关键词汇进行解释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3. 分析课文的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故事情节。
Step 3:阅读理解1. 将课文分段进行阅读,每读完一段,提问学生相关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并巩固所学知识。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型和语法知识,如:虚拟语气的用法、过去式的形式变化等。
Step 4:拓展练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课文内容自由发挥,编写一个小故事,并用新词和短语填充。
2. 让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给予其他组的学生评价和意见。
Step 5:课堂小结1. 对课文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对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并鼓励他们继续努力。
Step 6: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要求学生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并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草船借箭》的故事情节和主题,并能够表达个人的情感态度。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生:她教的是自己的家乡人。
生:她是在崖州学会了织布,并且生活得很好。
生:她从小受公婆、丈夫的虐待所以……
三、深入质疑,探究学习
1.黄道婆好不容易从家乡逃了出来,学习手艺,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可她又回到了家乡,文章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新的疑问?
(为什么她要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回到那个让她受苦的地方?)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个人诠释
(重、难点的细节处理)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我国历史上的巾帼英杰黄道婆对我国纺织业的伟大贡献及她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媳、轧、卉、赢、祠”5个生字,会写“谣、筒、媳、虐、累、州、憔、悴、套、效、率、踏、卉”13个生字,掌握“歌谣、虐待、劳累、憔悴、效率、花卉、赢得、举目无亲、衣食无忧、百感交集、潜心研究、应运而生”等词语,理解“衣衫褴褛、乌泥泾布、衣被天下”等词语。
1.试着用抓主要人物,主要事件的方法来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按不同事件,给文章分段。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讲南丁格尔不顾世俗的偏见和家人的反对,毅然地放弃优裕的生活,当了一名护士。
第二部分(第5—9自然段):具体讲南丁格尔在护理事业方面的卓越成就。
第三部分(第10—12自然段):讲南丁格尔逝世后,她在护理事业方面的卓越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的瞩目。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汉字的趣味,了解汉字文化。
难点:通过活动,引导学生感受汉字的有趣,了解汉字文化,学习搜集资料的基本方法,学写简单的研究性报告。
核心素养
热爱汉字,为纯洁祖国的语言文字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书法作品的欣赏中,陶冶情操,提升审美能力。
课时安排
机动1课时
单元课题
第三单元遨游汉字王国(宋体四号加粗居中)
教学目标
1.从“有趣”走向“可爱”。通过活动,学生感受到汉字的有趣,更应感受到汉字与生俱来的历史的温度和生命的气息,并升华凝聚对汉字的真诚的爱。
2.从书本走向生活。学生在活动时除从书本里寻找相关素材外,还可以引导他们到现实生活里去找,把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教案

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责任”这一概念,掌握“责任”在生活中的体现。
2.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的语感和修辞能力。
3.学会借助实例和事例,深化对文章的理解和领悟。
4.学习文章的写作和排版技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了解“责任”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表现,擦亮学生对“责任”的认识,为后续的阅读做铺垫。
2. 阅读讲解教师为学生讲解文本的要点,鼓励学生通过听、看与读相结合的方式全面了解文章的主旨。
同时教师应注意点名让学生读出重点段落,感受语言的生动与优美。
3. 文段分析运用讲述和问答的方式,逐一让学生理解、分析、领悟文中的人物、情景,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文字背后的意蕴。
4. 语篇还原将文本分段投影或宣读,让学生能完整准确地朗读下每段文本的内容,更好地领悟文本的结构和脉络,并能有效地分段阐释文章意义。
5. 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举一些自己熟悉的实例,或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来综合运用文章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进行口头表达。
6. 作文训练通过讲解文章的写作技巧和排版方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同时提供一些写作素材,与学生一起搜集、整理素材,相互交流评议,开展小组活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7. 总结与评价通过询问、总结和评价的方式,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与技能,深化对所学内容的认识,并形成对个人学习成果的评价。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责任”的概念,了解“责任”在生活中的体现;•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领悟文章要点;•围绕“责任”主题,运用修辞手法表达个人观点和情感。
2. 教学难点•学生对“责任”主题的理解;•让学生更好地领悟文章意义。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实战评价在小组活动中,参与搜集、整理素材,相互交流评议,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评价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度、表达能力、写作技巧等方面的表现。
2. 老师教学评价回顾教学过程,评价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方式方法、数据分析等方面的教学效果。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选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选5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精选篇1)教材分析:一、课文简析作者在阔别母校十多年后回到母校,触景生情,勾起了作者对自己童年学习生活的甜蜜回忆,抒发了作者对母校无比热爱之情。
课文以作者行进的地点:进校门--到操场--出校门为线索分为三大段。
第二段为重点内容,第一段与第三段前后呼应为点题之笔。
*的主要内容是两个方面,即作者回到母校时的所见所闻及由此引起的回忆与感想,随着所见所闻的变化,作者产生多种感情,先是兴奋,后是喜悦,最后是留恋。
感情逐步加深又互相交织在一起。
*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容易引起即将告别的五年级学生的共鸣。
二、语句简析1.“像开闸后涌出的欢腾的潮水,学生们欢笑着从教室里涌出来,涌向宽阔的操场。
”把学生们欢笑着走向操场的场面生动地比喻成开闸时的潮水,且把喻体置前,强调学生们走向操场时的热闹场面。
2.“我漫步在操场上,欣赏着花木,抚摸着幼苗,倾听着教室里传出的琅琅书声,五年的喜怒哀乐,像天鹅扇动着双翼,从记忆深处翩翩飞来。
‘在操场上,作者由所见所闻把自然联想到的五年小学生活感受生动地比喻成天鹅扇动着双翼翩翩飞来。
使上下文连接自然。
教学目标:1、按地点的转换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2、根据语言环境,选择合适的动词并体会准确用动词的重要性,积累有关的语句。
3、能根据语言环境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写比喻句。
4、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理清课文的结构,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母校的热爱,对童年学习生活的留恋之情。
根据课文结构特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准备:1、读准下列黑体字的音,读通课文。
弧度( )石砌( )甬道( )迤俪( )( )松柏()2、词语积累①写出带有“情”字的成语,并理解词语、、、②表示心理十分依恋不舍的词语、、、3、读课文,口头填上恰当的动词,把句子熟读通顺①大门,石砌的甬道,秋菊傲放、松柏长青的花园,宽宽的石阶,了宽阔的操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贱卖海张五
第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联络文明背景领悟文章的外延,让先生对官方文明能有所理解,激起先生酷爱官方艺术的美妙情感。
3、品尝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在阅读中领会作者对人物的言语、举措、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办法。
教学重点
品尝文章富有特征的言语,想像故事发作时的场景
3.用本人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四、反应练习
填空:课文第8自然段有关举措的词语填写,领会这些词语运用的妙处。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深化地学习了这篇课文,不畏强权的泥人张用高明的手艺挖苦了横行霸道的海张五,十分让人敬仰,作为一名小先生,我们应该怎样做?(学习泥人张高贵的品格,酷爱官方艺术。)
六、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2)说说这句话的意思。用一个成语来描述泥人张。
(3)读一读引见“泥人张”的文字材料。
(4)看一看泥人张的泥塑作品图片,说说本人的感受。(用一个成语来描述泥人张的泥塑作品)
(二)学生汇报:胆识过人
1、海张五是个什么“人物”呢?用一个字概括海张五的特点。
2、了解“横”与“怵”的意思。
3、变换句子:有的同学(惧怕)考试。――有的同学一听说考试就(打怵、发怵)。
4、读一读描写海张五作容貌的句子:“两头一位穿的阔绰、大脑袋、中溜个子、挺着肚子、架势挺牛、横冲直撞往里走。”
5、读一读12-13自然段,说说本人的看法。
6、了解“贱卖海张五”这句话的含义?
小结:面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泥人,我们理解到官方艺人高明的技艺,而经过智斗的故事更让我们理解到泥人张崇高的人格,不愧为俗世奇人。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流利。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4.汇报交流。
师生共同归纳:课文是围绕“小气”和“大方”这一对反义词来写常香玉的故事的。
、自读自悟,理解内容
“小气”和“大方”表现出常香玉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1.小组合作讨论。
(1)课文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描写了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3.指导背诵8、9两个自然段。
二、学习目标:
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的写法,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3.学会本课“莱、茵、券”等6个生字,会写“谱、茅、罢”等9个生字。背诵课文第8、9自然段
三、探究新知
一、读文、
1.读书。弄清弹奏第一首乐曲的经过。
一天夜晚,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听到什么?(断断续续的弹琴声)
小结:看到兄妹完全陶醉在他的乐曲中,尤其是看到乐曲给盲姑娘带来的欢乐和幸福,贝多芬激动万分。茅屋中的人和物、情和景激发了他创作的激情,于是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琴键来,创作出著名的《月光曲》。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对《月光曲》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的了解,对贝多芬这位闻名世界的音乐家也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们感受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的高尚品格和音乐才能
第课时
授课类型
Hale Waihona Puke 新授教学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学习常香玉对自己、家人“小气”和对国家、人民慷慨解囊的崇高品质。
3.认识“姆、慷、慨”等5个生字,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事例中感受艺术家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
从具体的事例中感受艺术家的崇高品质。
教学方法
六、作业
板
书
设
计
教学
反思
章节课题
6月光曲
第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的写法,在读写结合训练中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3.学会本课“莱、茵、券”等6个生字,会写“谱、茅、罢”等9个生字。背诵课文第8、9自然段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的情感变化。
这琴声为什么会引起他的特别注意?(弹的正是他的曲子。)贝多芬是人民喜爱的音乐家,他到各地旅行演出,甚至来到一个小镇上,盲姑娘也在弹他的曲子。
启发学生联想:“同学们想一想,这幅画上除了一轮明月、莱茵河、小路,还有在小路上散步的贝多芬外,根据故事的发展,画面上还应该有什么?”
2.“贝多芬就在幽静的小路上散着步,他听到从那所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琴声,你们想当贝多芬听到这断断续续的琴声,而且在这僻静的小镇上,有人在弹他的曲子,他会怎么想?
3.(学生自学)全班交流。
师:这个传说之所以写得这么感人,这么富有美感,是与文章中记叙中展开了联想有很大的关系。”
二、拓展写话
1.乐曲中旋律的变化引起了穷兄妹的联想。写作文时,不仅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下来,有时还要把想到的写下来。
2.这儿有一段音乐《命运》,请同学们仔细听,用心去感受,展开自己的想象,去体会乐曲所描绘的生动画面吧。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心境和乐曲意境”的统一。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教具
小黑板
授课时间
月日
授课班级
节班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课文,指导背诵
1.说说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整篇课文应该用徐缓、抒情的基调读。
(2)读贝多芬弹奏《月光曲》时: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遍了银光,这时用舒缓的语气读;继而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语气逐渐增强;接着风起浪涌,宁静完全被破坏了,这时语气变得高昂激越。
四、课内延伸
(一)交待读书办法:要注重人物的细节描写(板书:关注细节描写)
(二)说说什么是“俗世奇人”?
(三)速读《刷子李》一文,说一说“刷子李”终究“奇”在哪里?
(四)向先生引荐阅读冯骥才的《俗世奇人》一书。
五、作业
板
书
设
计
教学
反思
章节课题
5贱卖海张五
第课时
授课类型
新授
教学
目标
1:读记“角色、阔绰、横冲直撞、大名鼎鼎、大摇大摆、等词语。
(一)鉴赏《月光曲》。
1.关于《月光曲》你想知道什么?
2.课文的哪个地方是直接描述创作《月光曲》的?学生快速浏览。
3.自由地、深情地朗读描写《月光曲》意境的段落,一边读一边画出想象的句子。
4.练读第9自然段中的“他好像面对着大海,……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体会《月光曲》的旋律。
5再读,教师随机板书:月亮升起、微波粼粼、月亮升高、风卷巨浪、月光照耀、波涛汹涌。
艺术家创作作品,一般都是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产生了强烈的情感,萌发了创作的激情,从而产生了灵感。那么贝多芬的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一起来探讨《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二)探讨创作过程。
1.细读从贝多芬“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到创作出《月光曲》这一部分,感受贝多芬的情感发展过程。(出示表格)
2.学生用“”画出贝多芬由听到琴声到走近茅屋,再到走进屋内的句子,想一想他的情感变化。
1.依据拼音写出汉字
2.依据课文内容判别对错。
二学习目标
1:读记“角色、阔绰、横冲直撞、大名鼎鼎、大摇大摆、等词语。
2:品课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言语,领会作者对人物举措、言语、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
三、探究新知
(一)、品读课文,剖析感悟性情特点。
1.先生自在朗诵课文。
2.小组协作,共同探求。
全班分两组,
第一组先生找出哪些词或句子描写了泥人张,并读一读、品一品,经过这些举措、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表现了泥人张什么特点;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品尝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言语,在阅读中领会作者对人物的言语、举措、神态细致入微的描写办法。
三、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
(一)先生自在读课文,读的时分要留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读词语,纠正字音。
第一组:大摇大摆大名鼎鼎横冲直撞阔绰发怵
第二组:估衣核桃蒲扇撂西瞧东瞅
3请用下面的句式,说一句话。
我静静地听着,我好像面对着。
四、迁移练习
1.指导生字读音和书写。“券”应读quàn,不能读成juàn。写字时注意:“盲”和“琴”字不要多写一点,“键”“醉”的结构要紧凑,疏密要均称。2.比一比,组词。茅—矛、恬—刮、缕—楼
五、课后作业
板
书
设
计
教学
反思
章节课题
常香玉的“小气”与大方
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抓住贝多芬的感情变化体会《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内容;体会贝多芬对劳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
三、探究新知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分段读课文。
3.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质疑问难,体会意境
(2)了解“比变戏法的手还乖巧”的意思,用“比……还”造句。
(3)读一读划线的句子,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2、学习第九自然段。
(1)说一说看到这样一个泥人,你有什么感受?
(2)读一读第九自然段,读出本人共同的感受。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句子:清朝咸丰年间,天津手艺人中,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教学难点
理解“人物心境和乐曲意境”的统一。
教学方法
演示法
教具
小黑板
授课时间
月日
授课班级
节班
教
学
过
程
一、营造氛围,揭示课题
教师简介乐圣贝多芬的一生:
贝多芬是世界上著名的音乐家。他对贫苦的人民非常同情,曾经写下这样的句子:“我们的艺术应当只为贫苦的人造福。……做到这一点,我将是多么的幸福!”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谱写的《月光曲》。板书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