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1
我国刑事政策的主要内容

我国刑事政策的主要内容
1. 预防为主:我国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这意味着相对于仅仅惩罚罪犯,更重要的是在社会预防犯罪。
2. 罪刑法定原则: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指的是,罪刑必须有法律依据,罪和刑必须明确、公开、具体、适用到每一起犯罪行为。
3. 依法减刑、假释、暂时出所等:这是我国刑事政策的一大特点。
我国法律系统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定化的减刑措施,而且对于初犯、轻罪、累犯都有区别对待的措施,比如自首、认罪态度、犯罪后的悔改等等。
4. 加强司法制度:我国刑事政策重视加强司法制度的建设,包括加强人权保障、加强公正司法、提高司法效率等方面。
在司法过程中还强调了取证的规范、律师代理、公证人和公证机构等的重要作用。
5. 防止扩大化犯罪率:我国刑事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防止扩大化犯罪率。
这意味着,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是刑事政策的首要目标,在维护好社会秩序的基础上,才具备了发展和繁荣的空间和机会。
第九讲我国的刑法法律制度

2023年5月31日星期三
• 第九讲 法律讲堂之三 ——刑法
•刑法 的
概念 和
原则
•犯 罪概 述
•刑 罚
•犯 罪
制
种类
度
•
本讲重点问题
•1、犯罪的概念 •2、犯罪构成理论 •3、正当防卫
一、刑法的概念和原则
•1、概念
• 刑法是统治阶级 为了维护阶级利益和 统治秩序,根据自己 的意志,以国家的名 义颁布的,规定犯罪 、刑事责任与刑罚的 法律规范的总和。
•
今日说法:亮剪
正当防卫 or
故意伤人?
•
•(2)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 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 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 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 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
•(2)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成立的条件: 第一,必须是为了避免国家、公共利益
、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受 到危险而采取的。
•
•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的 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 然人和单位。
一般主体:按照我国刑法的一般 规定,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并且有 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成为犯 罪主体,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是 构成犯罪主体的必要条件。
特殊主体:我国刑法有时还要求 行为人具有特定的职务或者身份 才能构成犯罪主体。
•
•犯罪过失
行为人应当预见该结果;
行为人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 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没有预见的原因是因为行为 人的疏忽大意。
疏忽大意 的过失
•
案例分析
如某汽车驾驶员,在倒车时违反操作规程, 不事先鸣笛,也不注意观察,结果将在车后玩耍 的小孩轧死。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第五章民商法部分

3
我国的民事法律制度
(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民事主体制度 民事权利制度
民事行为制度
民事责任制度 民事诉讼时效制度
4
(一)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1、民法的概念
民法
是调整平等的民 事主体之间的财 产关系和人身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 总称。
5
2、民法的调整对象
财产关系
的未成年人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 行为的精神病人
18
• 万雄是某市有名的服装大王。万雄夫妇有一个女儿,名叫 万琪。在万琪12岁生日时,万雄花3000元买了一串宝石 项链,作为生日礼物送给女儿。万琪在学校里有一个非常 要好的朋友,名叫刘凤,万琪为了表示对刘凤的友谊,擅 自做主,将宝石项链送给了刘凤。事隔几天,万雄夫妇得 知女儿将宝石项链送给了刘凤,大为恼火,立即找到刘凤 及其家长,要求返还宝石项链。刘凤的母亲不同意,并说: "项链是万琪自愿送给我女儿的,而不是借给我女儿的, 所以不能再要回去。"万雄夫妇见无法索回宝石项链,便 只好向法院起诉,要求返还宝石项链,维护自己的合法权 益。请问:如果你是法官,会如何判决?
10
3、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
一是平等原则 她诚重如山,一诺千 民事主体享有独立、平等
金,诠释着这个流金溢彩 的法律人格。在具体的民 的时代最赞赏的诚信。人 民事主体进行民事 二是自愿原则 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 活动时,有权按照 世沧桑,含泪坚强,最真 民事活动应当尊 互不隶属,各自能独立地 自己内心的真实意 重社会公德,不 最诚武秀君! 表达自己的意志,其合法
45
3、知识产权
• 指创造性智力成果的完成人或工商业 标志的所有人依法享有的权利的总称。 • 主要包括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 商业秘密权、植物新品种权、集成电 路布图设计权等。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为了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公民基本权益,对刑事犯罪行为进行打击和处罚的法律制度。
它规定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程序和具体规定,为司法机关进行刑事诉讼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下面将对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2.独立公正原则3.审判主导原则4.纳贿罪原则5.证据确实原则二、基本程序1.立案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第一步是立案。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者市、县人民法院都可以立案。
立案过程中要审查案件材料,确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并依法作出立案决定。
2.侦查侦查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取证、调查讯问等一系列行为,旨在查明案件的真相。
侦查可以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进行。
3.提起公诉检察机关可以根据案件的事实、证据,决定是否提起公诉。
被告人可以通过辩护人发表意见,并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证据。
4.审判审判分为一审、二审和终审等阶段。
案件由人民法院依法组织审理,审判必须公开进行,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判决必须有根据、有理由。
5.执行判决生效后,必须进行执行,确保判决的效力。
执行过程中要依法履行执行程序,对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三、具体规定1.证据规则2.被告人权益保障3.辩护人制度4.赔偿救济制度总之,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包括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具体规定。
通过建立合理的刑事诉讼制度,能够确保刑事司法的公正、公正和权威性,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法律 我国刑法对犯罪和刑罚的规定

(2) 犯罪过失
(含义)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 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状态。
(分类)
由疏忽大意而造成的犯罪。
由过于自信而造成的犯罪。
案例
甲在猎场打猎,在他瞄准一只驯鹿的时候,没有注意 到旁边采花的小姑娘,结果小姑娘中枪身亡了 。
犯罪的主观反面: 犯罪过失(疏忽大意)
自然人主体: 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 能力,实施了犯罪行为的有生命的人。
单位犯罪主体: 实施了危害社会行为并构成犯罪的公
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
4、犯罪主观方面
(含义)犯罪的主观方面: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行为 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内容)
(1)犯罪故意 (2)犯罪过失 (3)犯罪目的
第二节
我国刑法对犯罪和刑罚的规定
一、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13条
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 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 制度,破坏社会秩序私人所有 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 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 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 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1) 犯罪故意
(含义)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 种危害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状态。
(分类) 直接故意:希望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
间接故意: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状态。
案例
甲怨恨乙,于是甲在乙就餐的小面馆里投 毒,致使包括乙在内的五人死亡。
犯罪的主观反面: 犯罪故意
甲因为怨恨乙而投毒,这属于( 直接故意 ) 甲投毒致使其他四人死亡,这属于( 间接故意 )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打击犯罪的重要法律体系。
它涵盖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原则和程序,旨在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这一原则保障了公民的权利,避免了随意定罪的可能性。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强调,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在刑法面前都应平等对待,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指出,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刑罚的轻重,以实现公平合理的处罚。
在犯罪构成方面,我国刑法规定了犯罪的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等要素。
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单位等。
自然人需要达到一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才能承担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年龄根据不同年龄段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相对负刑事责任和完全负刑事责任。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
故意犯罪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犯罪则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的客观方面则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如行为、结果等。
刑罚是刑事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刑罚体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刑罚方法。
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就近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有期徒刑是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无期徒刑则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国家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与制裁。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严守法治原则,保障国家安全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法律适用、刑罚种类和程序保障四个方面,对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基本原则(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意味着无论国家地位、身份、财富或其他因素,每个人都应当在法律面前平等受到对待,不论是犯罪嫌疑人还是被害人。
(2)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在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中,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以及刑罚的决定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
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法律也要明确规定相应的处罚。
(3) 纯法理解释原则刑事法律制度中,纯法理解释原则是指法官或其他司法作用人员在处理刑事案件时,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进行判断和裁决,不能凭个人主观臆造或片面地理解法律。
二、法律适用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将犯罪行为分为犯罪和轻微犯罪两大类,依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确定了不同的法律适用方式。
对于犯罪行为,我国采取了主要依赖刑法来进行惩治的方式。
而对于轻微犯罪行为,我国采取的是主要依赖治安管理处罚法来进行管理和惩罚的方式。
三、刑罚种类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中,刑罚种类主要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以及罚金等。
对于不同的犯罪行为,根据其性质和认定结果,法庭将根据法律规定进行相应的量刑,并确定相应的刑罚类型。
四、程序保障我国刑事法律制度注重程序保护,特别是对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益保障。
在刑事诉讼中,我国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包括知情权、辩护权、质证权等,以保证诉讼的公平和合理进行。
总结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具有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和纯法理解释等。
在法律适用方面,我国划分了犯罪和轻微犯罪两大类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法律适用方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大纲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大纲课程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考试要求与有关说明一、考试基本要求要求考生较系统地领会和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运用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分析、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综合分析、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二、考试形式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三、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1.命题以本大纲为指导,覆盖到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值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约占30%,简单应用约占30%,综合应用约占20%。
3. 本课程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
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应当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的试题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切勿将二者混淆。
4.本课程考试题型举例: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等。
考试内容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1.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施的危害 行为及其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持有的心理态度,它包括 故意和过失。
故意
直接故意 间接故意
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于自信的过失
犯罪的故意:
直接故意--明知、会发生、希望 间接故意--明知、可能会发生、放任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犯罪的客观方面
• 1、危害行为 :它是指对社会有危害、应
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 2、危害结果 :是指犯罪行为对我国刑法
所保护的犯罪客体造成的实际损害。
• 3、因果关系:法定犯罪构成所要求的犯
罪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客观联 系。
• 4、犯罪时间、地点、方法
返回
NEXT
(3)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危害社会的行为、 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王某,流氓成性,一天他到李某家 串门,见只有李某之妻杨某一人在家,便 企图强奸杨某。双方在撕扯中,杨某随手 把炕上盛有火灰的火盆倒向王某的脸部, 王某的双眼被迷,脸部轻伤。杨某乘机跑 到屋外大声呼叫,这时外出的李某正好回 来,得知王某要强奸杨某,即从外屋操起 菜刀,朝坐在炕上揉眼的王某乱砍,致使 王某头部颈部多处受伤。
防卫过当:
•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 是防卫过当。
• 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 免除处罚。
•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 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 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 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2)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 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 的侵犯法律所保护的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利益的行为。
犯罪的过失:
过于自信的过失------------------已经预见、轻信能够避免
疏忽大意的过失-----------------应当预见、没有预见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 任。
意外事件:
• 不能抗拒 • 不能预见 • 的原因造成损害结果的,行为人不
构成犯罪。
2、排除犯罪的事由
• 排除犯罪的事由是指虽然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 一定的损害结果,表面上符合某种犯罪的客观要件, 但实际上没有犯罪的社会危害性,不符合犯罪构成, 依法不构成犯罪的事由。
徒徒 制役 刑 刑 刑
罚
剥 夺 政
没 收
驱 逐
治 权
财
出
金利产境
1、张某与1997年麦收时,曾为晒场 之事与村民祝某发生争吵,遭到祝的辱 骂,对此怀恨在心,伺机报复。一日, 张某身藏铁棍来到祝家,恰巧祝某一人 在家。张某举棍朝祝某头颅部猛击数下, 致祝某当场死亡,而后将尸体倒插入水 缸中,并将铁棍和手洗干净,用水冲洗 地上血迹,然后逃离现场。
问:张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何 种罪名?分析其犯罪构成。
• 3、适用刑法一律平等原则
(二)犯罪概述
我国刑法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 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 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 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 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 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 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 概念 • 犯罪是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并
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 犯罪的基本特征: • 1、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 2、具有刑事违法性 • 3、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
返回
NEXT
1、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我
国刑法所规定的、决
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 犯 会危害性及其程度, 罪 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 客 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 体
问:杨某和李某的行为是正当防卫、 防卫过当还是故意伤害?为什么?
3、故意犯罪形态
故意犯罪形态是指故意犯罪在其发展过程中的不同 阶段,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形态, 即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与犯罪既遂。
• (1)、犯罪既遂:
• 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 种犯罪的全部构成要件。
• 犯罪既遂的形态(种类): • 结果犯、危险犯、行为犯 • 按刑法分则条文进行处罚
• (2)、犯罪预备 :
• 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 是犯罪预备。
• 即行为人已经进行犯罪的预备行为, 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着手实行犯 罪的一种状态。
•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 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 对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 刑事责任能力:
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精神病人犯罪:
不负刑事责任; 应当负刑事责任,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应当负刑事责任
醉酒的人犯罪:
应当负刑事责任
又聋又哑的人或盲人犯罪:
返回
NEXT
• (3)、犯罪未遂:
• 已经着手实行犯罪,由于犯罪分子 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是犯 罪未遂。
•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 或者减轻处罚。
• (4)、犯罪的中止:
•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 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 罪中止。
• 对于中止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共同犯罪人的种类:
• 1、主犯:主要作用;全部犯罪处罚。 • 2、从犯:次要或辅助作用;应当从轻、减轻
或者免除处罚。
• 3、胁从犯:被胁迫参加;应当减轻或者免除
处罚。
• 4、教唆犯:故意教唆他人犯罪;教唆不满18
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三)刑罚制度
1、刑罚的体系
主
刑
附加刑
管拘 有 无 死 期期
自然人 犯罪主体
实施了犯罪行为的自然人 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 具有刑事责任能力
刑事责任年龄: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不满14周岁的人,不构成犯罪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
14周岁---16周岁的人,除犯8罪外不负刑事责任 (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罪、强奸罪、抢劫
罪、贩卖毒品罪、放火罪、爆炸罪、投毒罪)
紧急避险行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避险过当应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紧急避险的构成要件:
• (1)主观条件---保护较大合法权益 • (2)起因条件---现实危险 • (3)时间条件---正在进行 • (4)对象条件---较小合法权益 • (5)限度条件---所损害的小于所保全的 • (6)可行性条件---迫不得已 • (7)特殊例外条件---职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
4、共同犯罪
•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 共同犯罪的构成条件:
1、犯罪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
(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在主观上,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 3、在客观上,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
• 共同犯罪的形式 :
1、一般共同犯罪---二人以上 、无特殊组织形式
2、犯罪集团---三人以上、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刑法是惩治犯罪的法律武器 • 一 刑法概述 • 二 犯罪概述 • 三 刑罚制度 • 四 犯罪种类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
(一)刑法概述
• 刑法就是规定犯罪和刑罚的法律。 • 特点:
1、调整范围的 广泛性 2、制裁方法的严厉性 •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
• 1、罪刑法定原则
• 2、罪刑相当原则
主观要件的总和。
犯罪主体
犯
犯
罪 犯罪 犯罪
犯 罪
罪 客 观
方
犯罪主观方面
面
(1)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 犯罪对象
≠
我国刑法所保护而 为犯罪行为所侵犯 的社会关系
犯罪行为所直接作 用于的具体物或人
• 犯罪客体的种类:
一般客体:区分罪与非罪 同类客体:将犯罪分为10类 直接客体:区分此罪与彼罪
返回
NEXT
• 《刑法》明文规定了两种排除犯罪的事由,即正当防 卫和紧急避险。
(1)正当防卫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 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 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 不法侵害的行为。
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 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返回
NEXT
正当防卫的构成要件:
(1)主观条件---防卫意图 (2)起因条件---不法侵害 (3)时间条件---正在进行 (4)对象条件---不法侵害者 (5)限度条件---必要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