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真意(九)
道德经1-9章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译文:道可以遵照执行的出来,又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名可以命名,又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名,是万物的根本。
故常无欲其,以观妙;所以无欲空虚,可以观察到事物的精微之妙。
(所以常从无中,去观察万物之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缴:终常带着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观察事物的始终。
(常从有中,去认识万物的端倪。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欲和无欲这两个不一样的的称呼说的是一件事。
玄妙啊玄妙,这是众多精妙的门径。
第二章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注释:恶已:恶、丑。
已,通“矣”。
斯:这。
译文:天下的人都认清美好的事物,这就有丑的存在了;都能认清善良的事物,这就是存在不美好的事物了。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注释:相:互相。
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倾:充实、补充、依存。
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译文:所以有和无因相互对立而依存,难和易因相互对立而形成,长和短因相互对立而显现,高和下因相互对立而依靠,音与声因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和后因相互对立而追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注释: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
居,担当、担任。
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译文: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实行身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注释:作:兴起、发生、创造。
辞:拒绝为:施与恃:依靠,凭借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干预,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向别人施与恩惠但不凭此而达到利己的目的;功成业就而不居功自傲。
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没有丧失功绩。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完整版)网上可以粘贴复制一些《道德经》非常高大上的介绍放在这里,可是那些文字对的朋友来说一不实际二不实用,所以这里我想安排一些劝人好好读读《道德经》的文字。
《道德经》(全81章原文和翻译)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
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
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道德经》王弼注解

《道德经》王弼注解王弼(曹魏经学家、哲学家)王弼,字辅嗣,生于公元226年(魏文帝黄初七年),死于公元249年(魏齐王嘉平元年),三国曹魏山阳郡(今山东金乡县)人,经学家、哲学家,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创始人之一。
王弼“幼而察慧,年十余,好老氏,通辩能言。
”王弼曾任尚书郎。
少年有文名,其作品主要包括解读《老子》的《老子注》、《老子指略》及解读《周易》思想的《周易注》、《周易略例》四部。
其中《老子指略》、《周易略例》是王弼对《老子》、《周易》所做的总体性分析的文章。
由于《道德经》的原文逸散已久,王弼的《道德经注》曾是本书的唯一留传,直到1973年中国政府在马王堆发现《道德经》的原文为止。
与何晏、夏侯玄等同倡玄学清谈,为人高傲,“颇以所长笑人,故时为士君子所疾”。
王弼与钟会、何晏等人为友。
正始十年(249年)秋天,以疠疾亡,年仅24岁,遗下一妻一女。
晁說之序王弼老子道德經二卷,真得老子之學歟,蓋嚴君平指歸之流也。
其言仁義與禮,不能自用,必待道以用之,天地萬物各得於一,豈特有功於老子哉。
凡百學者,蓋不可不知乎此也。
予於是知弼本深於老子,而易則末矣。
其於易,多假諸老子之旨,而老子無資於易者,其有餘不足之跡,斷可見也。
嗚呼,學其難哉!弼知佳兵者不祥之器,至於戰勝,以喪禮處之,非老子之言,乃不知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
獨得諸河上公,而古本無有也。
賴傅奕能辯之爾。
然弼題是書曰道德經,不析乎道德,而上下之,猶近於古歟!其文字則多謬誤,殆有不可讀者,令人惜之。
嘗謂,弼之於老子,張湛之於列子,郭象之於莊子,杜預之於左氏,范甯之於穀梁,毛萇之於詩,郭璞之於爾雅,完然成一家之學,後世雖有作者,未易加也。
予既繕寫弼書,并以記之。
政和乙未十月丁丑嵩山晁說之鄜畤記。
克伏誦咸平,聖語有曰,老子道德經治世之要,明皇解雖燦然可觀,王弼所注,言簡意深,真得老氏清淨之旨。
克自此求弼所注甚力,而近世希有,蓋久而後得之,往歲攝建寧學官,嘗以刊行,既又得晁以道先生所題本,不分道德而上下之,亦無篇目,喜其近古,繕寫藏之,乾道庚寅,分教京口,復鏤板以傳,若其字之謬訛,前人已不能證,克焉敢輒易,姑俟夫知者。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
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据文献记载,老子静思好学,知识渊博。
他的老师商容教授知识过程中,老子总是寻根问底,对知识非常的渴望。
为了解开自己的疑惑,他经常仰头观日月星辰,思考天上之天为何物,以至于经常睡不着觉。
后来,商容老师“实乃老夫之学有尽。
”推荐老子入周都深造。
文献记载:”老子入周,拜见博士,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学业大有长进。
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
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
”通过这段经历,老子积累了丰富的学识,也使他远近闻名。
函谷关令尹喜对《道德经》的成书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时即好观天文、爱读古籍,修养深厚。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记载老子“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
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尹喜感动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体验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溯其源,著上、下两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经》。
《道德经》主要论述“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给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
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治家、治国,很可能都失败,就没有能力去“修道”。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

道德经全文及解析《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创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共有81章。
下面是《道德经》全文及简要解析: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道德经的开篇,表达了道是无法言说、无法名状的,它是天地万物的根源。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这一章强调了对于美和善的定义,认为只有相对的存在才能体现真正的美和善。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
这一章主张以平等、简朴的方式治理国家,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虚无和无限性,认为道是一种无处不在、无所不在的存在。
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这一章讲述了天地和圣人的慈悲和无私,以及人们应该效仿的道德行为。
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这一章强调了道的持久和无穷,以及它是万物之根的概念。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这一章讲述了道的永恒和不变,以及它的存在为万物提供了持久和生命力。
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这一章比喻道的优良特性,认为道具有柔软、顺从和养育万物的特点。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这一章告诫人们要保持适度和谦虚,以免陷入骄傲和失去。
第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满脑宏杳,能以取天下乎?这一章强调了内心的专注和柔软的品质,认为这是实现道的方式。
以上只是对《道德经》的一小部分进行解析,由于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章节进行详细解析。
《道德经》是一部深奥而富有智慧的哲学著作,包含了丰富的思想和道德观念,对于人们的人生和社会治理都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道德经》全文及注解(收藏)

道,可以说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叫出来的,就不是永恒的名。
⽆,是天地原始的名字;有,是产⽣万物的名字。
所以常从“⽆”中,去观察道的奥妙。
常从“有”中,去观察道的运⾏。
这两者是同⼀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
都可说是含义深远。
深远再深远,就是⼀切奥妙的总门。
第⼆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相⽣,难易相成,长短相形,⾼下相倾,⾳声相和,前后相随。
恒也。
是以圣⼈处⽆为之事,⾏不⾔之教;万物作⽽弗始,⽣⽽弗有,为⽽弗恃,功成⽽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解释】 天下都知道美的就是美的,就是因为有丑的了。
都知道善的就是善的,就是因为有恶的了。
所以,有和⽆互助产⽣,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包容,⾼和下互相包容,⾳和声互助谐和,前和后互助跟从。
因此,圣⼈以⽆为处理事务,实⾏⽆⾔的教导,万物⾃⼰发⽣变化⽽不为它开头⼉。
⽣长了万物,⽽不据为⼰有,抚育了万物⽽不⾃恃⼰能,成功了⽽不居功。
正是因为不居功,所以功绩不会失去。
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不乱。
是以圣⼈之治,虚其⼼,实其腹,弱其志,强其⾻。
常使民⽆知⽆欲。
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为,则⽆不治。
【解释】 不推崇有才能的⼈,免得⼈民竞争,不诊视难得的货物,不让看到⼈民去当盗贼。
不让看到可以引起贪欲的事物,使民⼼不被扰乱。
因此圣⼈治理天下,使天下⼈⼼⾥空空的,吃得饱饱的,没有争强逞能的志向,⾝体棒棒的,经常使⼈民没有⼼智和欲望使那些有⼼智的⼈也不敢妄为。
⽤⽆为的原则办事,就没有办不成的事。
第四章 道冲⽽⽤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谁之⼦,象帝之先。
【解释】 道是空虚的,⽽作⽤却是没有穷尽的。
深远的很哪,好象是万物的宗主。
挫灭锐⽓,解脱纠纷,涵蓄光亮,混同垢尘。
幽隐的很哪,似亡⽽实存。
我不知道它是从哪⾥产⽣的,有天帝之前就有它。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道德经第9章解读

道德经第9章解读道德经第9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5第9章【原⽂】持⽽盈之,不如其已。
揣(zhui)⽽锐之,不可长保。
⾦⽟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骄,⾃遗其咎。
功遂⾝退,天之道。
【译⽂】上善之德就和⽔⼀样,利于万物⽽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因逞强招致怨尤和过失。
那么如果处处去争名夺利抢风头,到头来会有什么后果啊?⼀杯⽔倒得太满容易洒出来,端着它也⾛不快,不如停下脚步适可⽽⽌。
⼀个⼈过于骄傲⾃满⽆法再进步,不如倒掉⼀些谦虚⼀点,故称“持⽽盈之,不如其已”。
⼀把⼑剑打磨得太锋利很容易折断,也不可能长久保持。
⼀个⼈过于锋芒毕露,很容易遭致别⼈的妒恨,受到挫折和失败,故称“揣⽽锐之,不可长保”。
⾦银⽟⽯财宝堆满了⼤堂,如此炫富很容易招来盗寇,如何能守得住。
名利财富都是⾝外之物,犹如过眼烟云,⽣不带来死不带去,故称“⾦⽟满堂,莫之能守”。
⼀个⼈既富有四海⼜地位⾼贵本不是坏事,但如果既显摆炫耀⼜⾏为骄横,就会⾃⼰埋下祸根,故称“富贵⽽骄,⾃遗其咎”。
天地何其伟⼤,但天不⾔其⾼,地不⾔其厚,不将万物据为⼰有。
⽇⽉何其光明,却⽇出⽇落⽉圆⽉缺,不会⼀直赖在天空不⾛。
四时何其有功,春雷催⽣万物,夏⽇阳光普照,秋天喜获丰收,冬时退隐潜藏,春夏秋冬四季轮转,谁也不曾流连忘返。
循环往复阳消阴息,该出则出该退则退。
所以⼈也要效法天道不可争强好胜,你再富有也⽐不过天地,你再光明也⽐不了⽇⽉,你再神通也不如四时。
满招损谦受益,功成了事遂了就要适可⽽⽌急流勇退,故称“功遂⾝退,天之道”。
【解读】9.1⽼⼦在本章展⽰了争名夺利逞强好胜的诸多后果。
上⼀章说,上善之德就和⽔⼀样,利于万物⽽不与万物相争,所以不会招致怨尤和过失。
那么如果处处去争名夺利抢风头,到头来会有什么后果啊?⽼⼦从以下四个⽅⾯,展⽰了争名夺利逞强好胜的诸多下场。
9.2“持⽽盈之,不如其已”,⽤⽔杯装⽔作⽐喻,告诉⼈不要骄傲⾃满。
“持”是⼿持端着,“盈”是装满。
“已”读作(yi),是“暂停”之义,字形介于“⼰(ji)”和“巳(si)”的中间,“⼰(ji)”是⼗天⼲“甲⼄丙丁戊⼰庚⾟壬癸”之⼀,左上⾓没有封⼝。
道德经第9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第9章原文及译文
《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分为81章。
以下是《道德经》第9章的原文和常见的两种译文:
《道德经》第9章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道德经》第9章常见译文1:
守着盈满,不如停止;
争取尖锐,不能长久。
金玉满堂,无法保持;
富贵而骄傲,必将自食其果。
完成功业,然后退去,这是天的道。
《道德经》第9章常见译文2:
抱着满溢而充盈,不如已经满足;
争取利益而急躁,不能长久保持。
金玉满堂,无法保守;
富贵而傲慢,必然招致失败。
完成功业后,身心退隐,这是天道的原则。
这两种译文都试图表达《道德经》第9章的主旨,强调了停止欲望和功成身退的重要性,警示人们不要贪得无厌和傲慢自满。
不同的译文可能有细微的差别,这取决于不同翻译者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如果您对《道德经》的研究感兴趣,建议参考多个译本和注释,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无 , 有器之用” 。 第三个例子讲的是造房子 。
“ 空无 ” 的妙用 。 “ 空无 ” 妙用 在 内丹 养 生上 也 是 至关 重 要 的 。 的
“ 户牖 以为 室 ”指 开凿 窑洞 式 的居室 。户 , 凿 , 即 譬 如下 手练功 之初 , 我们 要 去除 杂念 以人 静 , 在 于 就
间的“ , 无”房屋才有 了住人的作用。 这就叫“ 当其无 ,
有 室之 用 ” 。
明朗 朗的天 , 活泼泼 的地 , 实就 是先 天神 与先 天气 其 的混融 团抱 , 这样就 会共 同构成 生命 的新生 机 。
“ ” 用 的 例 子 很 多 , 子不 过 是 在 写 《 德 无 之 老 道
结打开 , 智慧明朗, 遍体虚空, 项生圆光。
圣日圣 月 , 照耀 金庭 。
大得一点为太 , 一点者 , 先天祖熏 。 得此故而充溢, 故 而周身畅快 , 生机盎然 , 日骨散寒琼 , 如玉石流利 , 冲
虚净 明 。 得丹 则灵 , 不得 则倾 。
此 节复 言下 手法 , 日圣 月 , 右二 目也 。二 目 圣 左
如 凌空 步虚 。 太 和充 溢 , 骨散 寒琼 。 诵持 万遍 , 妙理 自明。
受持读诵万遍 , 口诵心参体行 , 自然妙理通达 。 ( 责任编辑 柯超)
武 当・0 20 5 2 1. 1 1
功夫至此 , 周身太和。太者 , 大也 , 人得一为大 , 体用兼备 。
武 骂 2 羯
得 永得 , 自然身 轻 。
功成炼精化气 ,大药产生 ,过关服食后 即入炼
命不外求 , 身 圆满 , 自 阴阳神气抱一则成丹 。非
神, 可谓一得永得 , 得一即得大药也 。 三品融一 , 过关 白非青者 , 言丹不可于名相中求 , 法本无为 , 不可落
服食谓之得一。 得大药者, 自然身体康健 , 全体透空 , 于后天 意识 境界 。
本章讲的是哲理 的思维 ,旨在让人们去认识一 之“ 三十” 还有什么另外的奥秘。
切 事 物 存 在 的 “ ” “ ” 关 系 。并 且 让 人 认 识 有 与 无 的 “ ” “ ” 有 与 无 二者之 间“ ” 无 的重要 作用 。
“ , 无”在这里是作为虚与空来理解的。 本章举了 更多发挥。首先看看 , 现在的火车、 汽车 、 摩托车 、 自 三个例子来讲虚 、 、 的作用。 空 无 第一个例子讲 的是车。 制的。 轮子的中心为轴 , 连接车两边对应的轮子 。 轴 更科学了。而且 , 充气轮胎的发明 , 更是“ 当其无 , 有
轮有 了辐 条 与辐 条之 间 的空无 ,车轮转 动才 会 灵活
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 。
故有 之 以为 利 , 无之 以为用 。 【 释解 】
轻便。 如果整个车轮都是实木而作 , 那车子就笨重极
了 , 容易 损坏 。 里不要 泥 文执象 地认 为“ 十辐 ” 很 这 三 老 子 认识 到 车 轮 之 “ ” 无 的妙 用 , 际上 一 直被 实 后 人沿 袭 到 今 天 , 且今 人 还 在 “ ” 并 无 的妙 用 上 有 了 行 车 , 然利 用 的是 “ ” “ ” 仍 辐 与 无 的原 理 , 只是更 先进
在模具上制作陶器 , 就叫“ 埏埴以为器 ” 。古代的陶 挥 了装 载 、 纳和居 住 、 容 便利 的妙 用 。而这 一 “ 空无 ”
器 , 期 常 见 者 均 为实 用 的容 器 , 陶 罐 、 早 如 陶钵 、 陶 妙 用在 治理 天下方 面 同样也 有 大用 。君 王放权 给分 盆、 陶碗 之类 , 用来 盛装水 、 、 酒 粮食 和食物 等 。实用 管 各方 面工作 的大 臣 , 让大 臣们 有发挥 职 权 的空 间 , 的 陶器 有一个 共性 , 即都 存在 一个 容 纳物质 的空 间。 把 各 自分 担 的职责 搞好 , 就是 发 挥 了 “ 这 空无 ” 妙 的 有 了这 个空 间的 “ ”容 器才 产生 作用 。这 就 叫“ 无 , 当 用 ; 君王让天下百姓 自由自 在地生活 , 这也是发挥了
凝神回光返照中宫 , 是为照耀金庭。金庭 即是黄庭 ,
外 药调 于此 , 大药 生 于此 , 胎 结于 此 , 胎 出于此 。 元 脱 金 者 , 固也 , 固圆满不 离 中规 。 坚 坚
一
丹者 , 命也 , 大药 也。得者虚灵 , 不得则三品虚
耗 , 尽则倾 。 耗 丹在 身 中 , 白非 青 。 非
门; 音 y u有 )即窗。 牖( 6 , , 在黄土高原上凿一个窑洞 营 造心性 的 “ 空无 ” 环境 。 空 , 心见 , 心 道 明神 主 。 我们 式的居室 , 不但要开凿一个相 当的空间供人居住 , 还 要调息以和气 , 就在于营造身体 的“ 空无” 环境。 体空
要 开凿 门和 窗户 以利 出入 和通风 。 因为有 了这 些空 元气生 , 凡气灭。心空合于体空 , 生命的内环境就是
dn 琶zn a a e 玄 丹嘲甄 l
第十 一章
“ ” 无 。当然 ,三十辐 共一 毂 ” “ 的车轮模 式是 老子 时代
三十辐共一毂 , 当其无, 有车之用。
埏 埴 以 为器 , 当其 无 , 器之 用 。 有
的某种 常用车的模式 , 而不是古代车轮的唯一模式。 所 以我们理解这个例子重在明白其 中道理 ,明 白车
古代的车是用木头制作 的,两个大轮子也是木 车 之用 ” 的绝 妙发 挥 。
第二个例子讲的是陶器。
“ 埏埴 以为器” “ , s 6 , , ,埏”念“ h n 山” 动词 , 揉黏
的外圈为毂 , 与轴构成轴承。 轴承与外轮之间有三十
根 木条 撑 着 , 叫辐 。辐 与辐 之 间则是 空 档 , 名 故名 为 土 的意 思 ; , “h, ”指黏 土 。用 手揉 黏土成 坯 埴 念 zi , 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