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八年级语文语文下册第五单元25《有的人》教学设计苏教版
有的人教案

《有的人》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准备:1. 教师:常规课件,小黑板。
2. 学生:预习课文,查阅有关作者臧克家的资料。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当我们置身于美丽的校园,穿梭在教室与办公室之间,我们会发现身边有那么多熟悉的身影,有那么多值得我们尊敬和爱戴的人。
他们为我们付出了许多,我们应当真诚地感谢他们——老师。
臧克家先生为了纪念鲁迅先生,深情地写下了《有的人》,以此歌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者,鞭挞一切腐朽没落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板书课题及作者)二、明确目标:1. 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体会诗歌中包蕴的思想感情。
2. 引导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3. 提高学生品读诗歌的能力。
三、整体感知:1. 知诗人,解诗题。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学生静听,补充资料。
2. 读通读顺。
自由朗读,指名朗读并正音。
3. 初探大意。
喜欢哪一节就读哪一节,并说说你读后的感想。
(预计学生可能喜欢第三节和最后一节)(课件出示第三节和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个别读,齐读。
(板书: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4. 再读质疑。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5. 试着解决问题。
(对于较简单的问题可让学生自行解决,而较难的问题或与中心关系不大的问题可留在精读时解决)6. 感情朗读。
(配乐)自由读,指名读。
四、精读课文,互动探究:(一)学习第一小节:1. 学生齐读第一小节。
教师巡视指导个别朗读。
2. 学生自读第一小节并思考:这一小节有几句话?每句话表达了什么内容?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3. 学生交流汇报。
(预计学生可能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汇报:)(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2024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篇)

2024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a. 熟练掌握课本中的字词、句子和篇章的意思和用法。
b. 理解并能正确朗读、默写课文。
c. 运用正确的语法和修辞手法,写出简单的作文和文章。
d. 发展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目标:a.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b. 鼓励学生进行口头表达和写作实践。
c. 提供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和课堂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情感与态度目标:a. 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b.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
c.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第1单元:《剪纸拜年》a.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传统文化。
b. 词语解释和用法归纳。
c. 阅读理解与篇章分析。
d. 创新作文:写一篇有关传统习俗的文章。
2. 第2单元:《自己的公园》a.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公园的特点。
b. 词语解释和用法归纳。
c. 阅读理解与篇章分析。
d. 作文:我的理想公园。
3. 第3单元:《那些花儿》a.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各种花卉。
b. 词语解释和用法归纳。
c. 阅读理解与篇章分析。
d. 作文:写一篇有关花卉的短文。
4. 第4单元:《秧歌舞》a.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中国传统舞蹈。
b. 词语解释和用法归纳。
c. 阅读理解与篇章分析。
d. 听写:默写课文。
5. 第5单元:《夏天的阵雨》a.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夏天的特点和阵雨的形成。
b. 词语解释和用法归纳。
c. 阅读理解与篇章分析。
d. 作文:我眼中的夏天。
6. 第6单元:《乌鸦喝水》a.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动物的习性。
b. 词语解释和用法归纳。
c. 阅读理解与篇章分析。
d. 创意写作:写一篇有趣的动物故事。
7. 第7单元:《小兔乖乖》a.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孩子们的日常生活。
b. 词语解释和用法归纳。
c. 阅读理解与篇章分析。
d. 作文:我的一天。
8. 第8单元:《小心眼的熊》a. 学习课文内容,了解熊的特点。
B4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 第五单元复习学案 修订版

义安二中__八__年级__语文__学科导学案课题第五单元知识要点串讲课型复习课时班级姓名主备教师授课教师备写日期12.25 序号:_________ 学习目标1.归纳主要知识点。
2.练习巩固拓展所学内容。
学习流程一、字音玲lóng (珑) 喜鹊 (quâ) 围剿 (jiǎo) 嬉 (xī)戏喧 (xuān)闹觅 (mì)食霸 (bà)道寡 (guǎ)人荒诞 (dàn) 蜿蜒 (wānyán) 潋liàn滟荆棘 (jí) 覆 (fù)盖萧 (xiāo)索猬 (wâi)集攀 (pān)附惆怅 (chóuchàng)闲情逸 (yì)致嫩 (nân)绿孵fū卵喧嚣 (xiāo) 辉煌 (huáng)二、成语1)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方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2)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
3)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峦。
峦,小而尖的山。
嶂,形势高险像屏障一样的山峰。
4)别具匠心:另有一种灵巧的心思。
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匠心,精巧的心思。
5)肆无忌惮:任意妄为,没有一点顾忌。
6)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7)司空见惯:看惯了的事情,并不觉得奇怪。
8)习以为常:常常做某件事,成了习惯。
9)等闲视之:把它看成平常的事,不加重视。
10)自知之明:了解自己(多指缺点)了解得透彻的能力。
11)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12)月白风清:形容月夜的明朗幽静。
13)林林总总:形容繁多。
14)不速之客:指没有邀请而自己来的客人。
速,邀请。
15)珠光宝气:形容妇女服饰华贵富丽,闪耀着珍宝的光色。
16)居高临下:占据高处,俯视下面。
形容占据的地势非常有利。
17)无所事事:无:没有;事事:从事某种事情。
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18)与狼共舞:解释:和恶狼一起跳舞,比喻跟所谋求的对象有利害冲突,决不能成功。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
3.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掌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教学难点:把握课文主题,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三、教学安排1.第一单元:散文阅读2.第二单元:诗歌阅读3.第三单元:小说阅读4.第四单元:文言文阅读5.第五单元:写作与口语交际第一单元:散文阅读1.《背影》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感人故事,激发学生的情感。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针对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4)写作练习:以“我的父亲”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台阶》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
(2)阅读课文: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课文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探讨作者的情感态度。
(4)写作练习:以“我的成长故事”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二单元:诗歌阅读1.《春望》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诗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
(2)阅读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写作练习:以“春天的感悟”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2.《登鹳雀楼》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诗歌背景,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
(2)阅读诗歌: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境。
(4)写作练习:以“登高望远”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第三单元:小说阅读1.《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过程:(1)导入:介绍小说背景,引导学生关注小说主题。
(2)阅读小说:让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小说内容。
(3)课堂讨论: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4)写作练习:以“我的亲人”为题,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有的人》教学设计

汇报人:
2023-12-30
CATALOGUE
目录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资源与工具教学总结与展望
01
教学目标
掌握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
理解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和排比句式。
学习如何通过诗歌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手法进行写作练习,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
回顾教学过程,思考教学内容是否合适,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
教学内容反思
评估所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学习,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策略反思
反思课堂管理方式,思考如何更好地维护课堂秩序,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课堂管理反思
思考自身的教学态度、语言表达、教学技巧等方面是否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总结词:激发兴趣
详细描述:通过讲述与主题相关的故事或情境,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总结词:深入理解
详细描述:引导学生逐步解读课文,从整体到局部,从宏观到微观,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意图。
总结词:互动参与
详细描述:设计有趣的课堂活动,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让学生积极参与,提高课堂互动性。
课堂参与度
通过课堂测试、作业和小测验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困难。
知识掌握程度
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能力,是否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思维能力
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是否对学习有热情,是否能够与同学合作,是否尊重教师和同学。
情感态度
01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5单元 第25课《有的人》同步练习(含答案)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25课《有的人》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对下面诗句朗读音节划分正确的是( )A.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B.他的/下场/可以/看到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D.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答案:C解析:分析:A项应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B项应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D项应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节奏的划分。
2.对下面诗句中加点部分的含义说明正确的是(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A."多数人"与下面的"群众"意义相同。
B."多数人"与下面的"群众"意义不同,"多数人"是"他"服务的对象,"抬举"他的人是他死后的"多数人"。
C.A和B都是正确的,因为"多数人"是不分时间界线的。
D.以上都不正确,"多数人"在意义上与"群众"有相同的部分,但不能完全等同答案:D解析:分析:“多数人”包含的范围广,不仅指群众。
故答案选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
3.对下面诗句中修辞手法说明不正确的一组是( )A.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反语)B.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对比)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夸张)D.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对比、比喻)答案:C解析:分析:C项运用了反复的修辞。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反复的理解。
4.诗第三节中"不朽"的引号在句里起什么作用()A.表示假设和引用B.表示特定称谓和引用C.表示反语和否定D.表示着重和强调答案:C解析:分析: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引号表示反语和讽刺。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人生体验教学方法设计常州市花

在分享交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对整个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提 炼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学习和实践提供参考。
05
教学评价与反馈
过程性评价
学生学习态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评估其学习态度是否 积极、认真。
学生参与度
通过课堂互动、小组讨论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参 与度。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其对课堂内容的 掌握程度。
合作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和交流 ,分享彼此的看法和体验,共 同探究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总结反思
学生总结探究成果,反思探究 过程中的得失,提出改进意见
和建议。
03
教学内容与过程
课文解读与赏析
《常州市花》的背景介绍
01
讲解常州市花的种类、特点以及在当地文化中的地位,帮助学
生理解课文背景。
课文内容梳理
常州历史文化
常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人文 景观。这些文化元素可以为本单元的教学提供丰富的背景 知识和素材。
常州民俗文化
常州民俗文化丰富多彩,包括民间故事、传统手工艺、地 方戏曲等。这些文化元素可以与本单元的文学作品相结合, 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文化的魅力。
常州现代文化
常州现代文化发展迅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文学家、艺 术家和文化产业。这些现代文化元素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 阔的视野和更丰富的体验。
围绕单元主题,设计具有探究性的任 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
学生完成任务后,进行成果展示和交 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分组合作
学生分组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 神和协作能力。
合作探究法
01
02
03
04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学设计一、单元教学目标:1、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的道理和意义,苏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2、学习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和写法。
3、体会各篇文章所流露的对花草树木以及鸟兽鱼虫的真情,学习在记叙和说明中结合抒情和议论的写法。
4、开展有意义的视听活动,提高视听效果。
二、单元课时安排:共14课时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苏州园林》2课时《都市精灵》2课时《幽径悲剧》2课时《明天不封阳台》1课时《治水必躬亲》1课时写作2课时标点符号的修改1课时诵读欣赏1课时视听活动1课时三、教学设计:本单元五篇文章都表现了人们对于自然的热爱,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
《苏州园林》介绍的是人造的风景,叶圣陶先生娓娓道来,让人觉得身处优美的大自然中,不能不为建筑师巧夺天工的技艺而赞叹;《都市精灵》则从小处落笔,往大处拓展,古今中外无所不包,让人叹服之余,深深赞同作者的观点:要爱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季羡林先生的《幽径悲剧》在写美的过程中多了一些愤慨,更加能引起人们对于自身愚昧的反省,可谓振聋发聩;《明天不封阳台》记叙的事情虽小,但作者却拥有一颗慈悲之心,文中处处透出智者的思索;《治水必躬亲》则为我们勾勒了一幅三百年前的治水图,相信读完这篇短文,我们更应知道顺应自然,才能真正造福民众,初中二年级语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学习本单元,除要领略作者表达观点的技巧,还要学会欣赏雅致的语言,并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才能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1课时确定本单元的学习内容第一块:了解单元大概内容: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导入:让学生了解本单元的主题,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明确任务2巡视、指导浏览单元提示、目录、课文等3布置讨论:根据自己的兴趣,结合课文,确定一个研究小专题讨论、组建研究小组,确定负责人并进行初步的分工第二块:确定单元活动方案: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布置学生确定单元活动主题及计划讨论、交流第三块:学习评价:教学步骤教师组织学生活动教学反思1出示评价内容:1、你能说出本单元主要的学习内容吗?2、你有自己的专题吗?你找到自己的合作伙伴了吗?3、本节课你有多少收获?自我反馈2小结、评价自我小结第2、3课时《苏州园林》学习目标:1、领略苏州园林的图画美,激发爱美爱国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有的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2、能找出诗中运用的对比手法,并理解其好处
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领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鲁迅先生的伟大精神,树立高尚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体悟这首诗运用对比抒发感受的写法,体会哲理性议论的作用。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6年10月22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数万人自发去悼念他,并尊其为“民族魂”。
他生前“为人民奋斗牺牲而不想到个人”,他死后多年,人民依然“热烈纪念他”,著名诗人臧克家有感于此,在鲁迅逝世十三周年之际,写下了《有的人》—诗,抒发了自己纪念鲁迅的感受。
二、走进作者:
臧克家是继郭沫若之后,我国诗坛上最杰出的大诗人之一。
他早在3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烙印》和《罪恶的黑手》,以鲜活的生活感受和崭新的艺术风貌,引起诗坛的瞩目。
他曾以不可遏制的激情,投身于抗日战争,他的作品像火焰一样点燃了人们的爱国热情;解放战争时期,他创作了大量政治讽刺诗,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新中国诞生后,臧克家多作政治抒情诗,《有的人》是他这类诗中的代表作。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作,它的独特之处,在于表现具有哲理意义的主题。
三、预习检测:
鲁迅的相关信息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诗歌。
2、找出能体现这是纪念鲁迅的诗句。
(通过“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和“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为人民服务,甘愿牺牲自己的品格和精神。
)
五、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探究
1、学生集体朗读诗歌。
2、思考本首诗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分析:运用对比、反复来突出中心是本诗写法上的最大特点。
3、分析对比项首节中的“活”与“死”的含义。
一、二句中的“活”指生命存在,“死”指精神已死;三、四句中的“活”指精神永存,“死”指生命逝去。
4、找出文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并体会其作用
(1)对比。
这首诗的每一节一反一正对比,使正反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①生死价值的对比。
第1小节中,前一个“活着”指人还在社会上生活,“死了”是指其精神已死。
后一个“死了”是指人已离开人世,“活着”是指其精神不死。
反动统治者“活着”,不过是行尸走肉,毫无价值;革命者“死了”,却虽死犹生,精神永存。
②对待人民群众态度的对比。
第2~4小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B.不知羞耻地为自己歌功颂德,妄想“流芳万世”;C.残害人民,养肥自己。
诗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A.“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B.“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意思是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C.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③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第5~7小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A.“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
B.“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C.“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诗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人的称颂:A.“永远记住他”;B“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C.“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通过以上3种对比,反映了两个对立阶级不同的人生观,显示了人民群众强烈的爱与憎,从而很好地突出了诗的主题。
(2)反复。
①连续反复:如“有的人”,紧接着反复多次。
②间隔反复:如第2小节与第5小节;第3小节与第6小节;第4小节与第7小节。
反复手法的运用,从结构上看,可以把各节内容紧密联系起来;从内容上看,又可以使全诗的主题思想步步加深。
这样,不仅使诗的结构严密,而且充分抒发了作者对两种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和感情,增强诗的感染力。
六、精读品析:
精读诗歌、体会作者感情
1、总结作者对这两类人有什么样的感情,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让学生找出分析,并试着朗读,并请其他同学评价读出感情了吗)
2、小组合作朗读
要求:
⑴用“/”给诗歌划分节奏,并用“.”标出重音。
⑵对诗节作朗读分工。
⑶朗读时注意抒发与诗歌内容相符的感情。
2、小组展示、学生评价。
提示:
评价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⑴节奏、重音处理得如何?
⑵分工合理吗?
⑶读出诗歌所蕴涵的感情了吗?
3、老师朗读
4、集体朗读
七、拓展延伸:
将“我愿做的人”补充完整,写一篇450字左右的周记
板书设计:
有的人
臧克家第一类人第二类人
卑鄙自私对高尚无私鄙视憎恨比崇敬赞美
教学反思
反馈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