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文案策划、工作计划、讲话致辞、合同模板、教案大全、作文大全、心得体会、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pywriting plans, work plans, speeches, contract templates, lesson plans, essays, experienc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1.熟练掌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所含知识点,提高语文综合运用能力;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提高文学欣赏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一七律长征教案A一、教学目标:1、学习红军长征中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关键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了解毛主席诗词的创作风格:艺术的概括和夸张。
二、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3。
三、教学设想1、预习要求:学生对长征的有关知识缺乏了解,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教法、学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具准备: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由学生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长征。
2、教师介绍此诗的写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课文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听后自由朗读,体会诗意。
(合作学习:1、正音。
2、借助工具书以页下注合作弄懂课文意思。
)3、学生齐读课文。
4、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读出诗中表现出来的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品味诗中画面1、创设问题情景: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然后合作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创设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选择你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为什么喜欢?(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教师组织交流评价)3、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四)播放长征歌曲,以唱带诵。
(五)作业1、背诵并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2、课后探究:“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板书设计:七律长征远征难:只等闲:逶迤、磅礴细浪、泥丸(夸张)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水拍云崖、铁索寒和乐观主义精神千里雪更喜、尽开颜二《长征组歌》两首教案A一、教学目标:1.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课《背影》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课《背影》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父亲对儿子的深情。
2.学习朱自清的写作手法,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亲的形象。
2.教学难点:分析朱自清的写作手法,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邀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与父亲之间感人的故事,引发学生对父爱的思考。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题目《背影》,思考题目背后的含义。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课文结构,梳理文章脉络。
三、课文解析1.分析文章开头,引导学生关注“背影”这个词在文中的含义。
2.分析文章中父亲的形象,感受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3.分析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细节描写等。
四、课堂讨论1.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父亲背影的印象,分享自己的感悟。
2.讨论朱自清的写作手法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二、课文深入分析1.分析文章中父亲送儿子上学的过程,体会父亲的关爱。
2.分析文章中朱自清的心理描写,感受儿子的感激之情。
3.分析文章结尾,理解朱自清对父亲的思念。
三、写作训练1.请同学们以“背影”为题,写一篇关于自己父亲的作文。
2.教师指导学生运用朱自清的写作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四、课堂小结2.鼓励同学们在生活中多关注父母的爱,学会感恩。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二、课文拓展阅读1.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如《荷塘月色》、《春》等,感受其写作风格。
2.分析朱自清散文中的共同特点,如:描写细腻、情感真挚等。
三、课堂讨论1.邀请同学们谈谈自己对朱自清散文的喜爱之处。
2.讨论朱自清散文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四、作业布置1.请同学们课下阅读朱自清的其他散文,做好笔记。
苏教版初二语文教案

苏教版初二语文教案教案标题:《苏教版初二语文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并运用《苏教版初二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2.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运用《苏教版初二语文》教材中的知识点;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1.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具准备:1. 《苏教版初二语文》教材;2.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2.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通过教材中的例题,讲解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2. 结合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三、合作学习(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课文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2.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小组的讨论成果;3. 全班共同讨论,梳理出各个小组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四、巩固练习(15分钟)1. 学生个人完成教材中的相关练习题;2. 学生小组互相检查答案,并进行讨论;3. 整个班级共同讨论,解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课堂总结(5分钟)1. 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总结,并强调学生需要注意的要点;2. 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作业,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2.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反思:1.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学生能够充分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知识点;2.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3. 教师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024年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

2024年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套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中的基本词汇、语法和句型。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听说读写活动。
理解并背诵重点课文,了解课文中的文化、历史背景。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他们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鼓励他们勇敢面对学习中的挑战。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激发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的掌握与运用。
课文的理解和背诵,包括文化、历史背景的把握。
阅读、写作、听力和口语技能的培养。
教学难点复杂句型的理解和运用。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实践。
学习策略的掌握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讨论或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简要介绍新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目标,帮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知识讲解对新课中的重点词汇、短语和句型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分析课文中的语言点和文化背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技能训练设计多样化的听说读写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朗读比赛等,提升学生的语言技能。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4.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提问、回答问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教师及时给予反馈和评价,帮助学生调整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果。
5. 归纳总结总结本课的主要知识点和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布置课后作业和评价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任务型教学法:通过设计具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情境教学法:创设真实或模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语言实践能力。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模板五篇2022年

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设计模板五篇2022年教案中对每个课题或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教学步骤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板书设计,教具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各个教学步骤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等等,都要经过周密考虑,精心设计而确定下来,体现着很强的计划性。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1《一滴水经过丽江》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
能力目标:欣赏文章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情感目标:1.学会观察和欣赏自然,懂得去发现平凡生活的美好;2.了解丽江的历史故事,热爱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
教学重难点:1.学习以“物”为叙述角度、按地点的转换(游踪)安排结构的写作手法;2.把握景物描写的特点;3.引导学生去发现平凡宁静生活的美。
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
课前让学生画出丽江风景地图。
假想自己是一滴水,会经过哪些地方,想象看到的风景。
2.朗读教学法。
学习散文离不开朗读,在反复朗读中引导学生感受自然洗练的语言风格。
3.品读鉴赏法。
细读文中的写景句子,对其进行赏析,并仿写。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读读写写”的字词,搜集有关丽江的民俗、故事,了解丽江的各个景点和地理位置,画出丽江风景地图,写一段导游词。
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跟着导游游丽江师:这个单元我们都在名山大川游览,昨天去看了壮观雄浑的壶口瀑布,今天我们去宁静别致的世外桃源丽江。
有请我们的导游先给我们作丽江介绍。
2名同学预先准备好了导游词。
学生介绍丽江。
(二)整体感知——跟着水滴游丽江这一板块主要是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之上扫除生字词的障碍,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梳理游踪,即一滴水流经了哪些地方?让学生圈点勾画表明地点的词。
学生梳理出路线图:玉龙雪山山顶——丽江坝——黑龙潭——玉河——四方街——中河——浇花人的大壶——兰花上——壶——中河——金沙江。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教案名称: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的内容和特点;2.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创造性思维;3.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2.引导学生运用关键词语归纳出段落大意;3.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词句的含义和作用;4.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
教学内容: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的文言文课文、现代文课文以及相关习题和练习。
教学方法:讲授与练习相结合,学生参与式教学。
教学准备: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教学课件、多媒体设备、教学资源。
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介绍本节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呈现:以课文为主线,通过讲解课文的内容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课文。
3.讲解关键词语:通过解释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4.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课文的段落大意和词语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表达。
5.小组展示和讨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发现和观点,并与整个班级进行讨论和交流。
6.训练练习:通过教材上的习题和练习,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7.写作训练:通过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8.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学习任务。
9.作业布置:根据课堂内容布置适当的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拓展:可以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了解语文知识的应用和意义。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写作比赛,增加学生的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可以邀请专家或作家来学校进行讲座或写作指导,让学生接触到更广阔的语文世界。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演讲致辞、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简历模板、心得体会、工作材料、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es, contracts, agreements,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resume templates, experience, work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模板6篇好的教学课件很有意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案毛泽东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步骤:一.疏通字词音:逶迤岷mín山难nán困难,难能可贵横héng横竖nàn苦难,难兄难弟hèng蛮横更gèng更加蒙méng乌蒙,蒙昧,蒙混过关gēng更新mēng蒙骗,欺上蒙下měng内蒙古磅páng磅礴尽jǐn尽管bàng磅秤jìn尽心形:崖悬崖岷岷山逶逶迤涯天涯泯泯灭诿推诿睚睚眦必报萎萎缩义:逶迤磅礴走泥丸开颜等闲--(把困难、复杂的事物看得)平常、寻常。
(悠闲:主要用于态度从容、闲适,有悠然自得之意。
两者都可表示自在的心态和神情。
)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地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崖,山石的陡立的侧面。
(悬崖:主要形容山势陡峭。
两者都有山势陡峭险峻的意思。
)颜--脸,脸上的表情。
二.明确本单元各篇课文的文体,介绍本课文体常识(一)1.《七律·长征》--七言律诗3.《老山界》--回忆录(回忆性叙事散文)4.《草》--短篇小说5.《<长征>节选》--电视文学剧本(节选)(二)律诗分五言和七言两种,限定一首八句,超过八句的叫排律或长律。
律诗八句,两句一联。
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律诗格律较严,偶句要压韵,颔、颈两联要对仗/对偶(即两句中的词组结构和词性要相同,相互成对),字的平仄(平[阴平、阳平]、上、去、入[仄])也有规定。
三.背景介绍1.关于长征,你知道哪些?(让学生交流已有的资料)四.整体感知1.听范读朗诵,划分朗读节奏、停顿、重音;教师出示节奏表,供学生修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2.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参考〗红军不怕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那无数艰难困苦在红军眼里只被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五岭山脉那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在红军看来不过像泥丸那样在脚下滚动。
金沙江两岸都是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激流拍岸,热气腾腾;泸定桥的铁索高高悬挂在水流湍急的大渡河上,寒气逼人。
更使红军欣喜的是翻越了白雪皑皑的千里岷山,心情豁然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感情基调:豪迈、激昂……3.跟随范读,充满感情地大声朗读诗歌五.具体研读1.诗的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
结合上下文理解句中的“难”是何含义?在下面的诗句中,红军的远征之“难”有哪些具体体现?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这体现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参考〗句中的“难”是指长征经历之苦、牺牲之大--跋涉万水千山(原意是指无数的山无数的水,诗中是指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无数艰难困苦)。
在诗中具体表现在过五岭、乌蒙,渡金沙、大渡河,翻越千里岷山。
面对这一切艰难困苦,红军是“不怕”、“只等闲”,客观环境与主观心理的鲜明对比,充分体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坚毅精神。
2.由刚才的分析,同学们能否发现,诗的首联在全篇结构上起到了怎样的作用,与下面六句内容上有什么联系?〖参考〗全诗总纲,高度概括了长征的行程之远、时日之长(--“远”、“万”、“千”)和途中所面对的一切艰难困苦(--“难”),“不怕”、“只等闲”为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后六句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具体形象地展现了红军战士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3.颔联写山,颈联写水,首联为何不写成“千山万水只等闲”呢?〖参考〗从红军长征途经路线看,越五岭在前,渡金沙江在后;从律诗的格律要求看,“水”与上句的“军”,“山”与上句的“怕”构成平仄相对的关系。
4.请你用”图”的表述形式概括一下颔联、颈联、尾联中展现的红军征服困难的场景,并选其中你最喜欢的一幅谈谈感受。
〖参考〗(跋涉二万里、战斗千万次的红军英姿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过岷/雪山图。
谈自己喜欢的一幅画,可从场景的描绘、用字的锤炼、修辞的使用、情感的表达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5.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六.总结归纳1.主题:本诗是一篇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革命史诗。
它生动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光辉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
2.艺术特色:(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①本诗以“万水千山”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通过撷取典型场景和事例凸现长征精神;②依据生活的真实顺序叙述长征途中的典型场景和史实,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首联直接抒情除外)--“腾”“走”以动写静、“暖”“寒”赋予云崖、铁索以感情色彩、“更喜”“开颜”将雪山之貌与红军之情相交融;(2)本诗巧用夸张手法--颔联,体现了诗人的奇特想象、博大胸襟和英雄气魄,体现了诗作的革命浪漫主义风格。
八.作业:1.词语积累二《长征组歌》两首萧华教学目标:1、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高尚的革命情操,了解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学习高度概括的诗歌语言,体会词语使用的准确。
3、感悟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
教学重点:毛主席用兵如神和红军的钢铁意志。
语言高度概括、用词准确生动。
教学过程:一.字词检测:音:黔皑皑毡炊chuī毯tǎn侵qīn似sì水似银似乎重chóng重飞渡shì似的zhòng重兵扎zhā扎营盘乘chéng乘机,乘人之危zā包扎shèng千乘之国行háng行情,欺行霸市奇qí奇怪xíng行囊,行云流水jī奇数解jiè解送jiě解嘲xiè跑马卖解形:渴解渴渴求渴望饥充饥饥饿饥荒喝喝水喝彩肌肌肤肌肉肌体皑皑皑袭袭击铠铠甲垄垄断锤千锤百炼钢钢铁捶捶胸顿足刚刚强义:皑皑奇兵--出乎敌人意料而突然袭击的军队。
重兵--力量雄厚的军队压--逼近境--边境天险--天然的险要地方。
(天堑:天然形成的不可逾越的壕沟。
)弃甲--义同“丢盔弃甲”,形容打了大败仗时的狼狈相。
调虎离山--比喻为了便于乘机行事,想法子引诱有关的人离开原来的地方。
茫茫--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炊--烧火煮熟食物。
千锤百炼--这里比喻多次的斗争和考验。
(千磨万击:多次击打锻炼。
)草毯泥毡--比喻战斗生活艰苦。
扎营盘--即扎营,军队安营驻扎。
扎,驻扎。
营盘,军营。
高于天--于,比。
二.创作背景组歌是由内容上有联系但又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些歌曲组成的声乐套曲,组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对唱、齐唱、合唱等。
本文选自《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1965年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30周年而作,北京部队战友歌舞团当年首演于北京。
全曲由十个乐章组成:①告别②突破封锁线③遵义会议放光辉④四渡赤水出奇兵⑤飞渡大渡河⑥过雪山草地⑦到吴起镇⑧祝捷⑨报喜⑩大会师。
这部大型声乐作品,采用领唱、重唱、齐唱、合唱及乐队的表现形成,融汇长征沿途各地民间音乐和工农红军歌曲而加以发展,艺术地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若干重大历史事件,构成一部宏伟壮丽的英雄史诗,塑造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光辉形象,热情讴歌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伟大胜利。
《四渡赤水出奇兵》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四曲。
《过雪山草地》是长征组歌中的第六曲。
三.背景资料:2.红军长征途中翻越了夹金山、梦笔山、岷山等若干大雪山。
这些雪山海拔高,山顶终年白雪覆盖,空气稀薄,气候复杂多变;草地主要指四川松潘的毛尔盖草地,上面泥潭、沼泽遍布,且被草蔓遮盖,极具隐蔽性,一不小心,人畜就可能遭灭顶之灾。
红军长征途中前有杀敌,后有追兵,空中有敌机盘旋,红军指战员连续行军作战,缺少衣食,药品奇缺,许多战士尤其是伤病员都倒在了雪山草地。
雪山草地,是长征途中最难走的一段道路。
丁甘如(长征时任红三十一军第九师师部测绘员,援西军司令部作战参谋。
后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顾问。
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诗作:《过雪山草地》万苦艰辛出重围,又入雪山荒原地;饥腹奇寒旦可忍,难捱高原气体稀。
三军肝胆硬如铁,经得狂风暴雨侵;饥寒交迫不挂齿,全靠主义照征程。
神兵飞夺腊子口,会师陕甘挫追敌;日寇深入民族危,为求解放战到底。
《悼战友》三过草地苦难熬,雨夜栖身牛粪房;篝边战友长辞去,别前鞠躬泪含眸。
四.欣赏歌曲、读懂诗歌1.欣赏《长征组歌》音像作品2.教师出示自读问题,学生合作讨论(1)书后练习二--找出这两首歌词的中心句,从而明确歌词的主题〖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描写一系列战事(在路途难行、敌军重兵围困下,红军依靠毛主席的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意在突出一个“奇”字,赞扬毛泽东出奇制胜的军事艺术,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过雪山草地》描写红军(在百困交加的情况下,翻越雪山、穿过草地的)的惊世壮举,意在表现红军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所以最后一句是中心句。
(2)请根据你的理解把这两首歌词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过雪山草地》:第一部分(1-4行),描写红军过雪山草地时遇到的极大困难。
第二部分(5-12行),描写红军战天斗地、以野菜充饥的顽强斗志,并且由表及里,揭示了红军战士力量的源泉--同甘共苦、充满理想。
五、研读歌曲,赏析亮点1、《四渡赤水出奇兵》用词非常准确生动,请你从敌人、红军两方面各找出一些用得好的动词,分析其作用或妙处。
〖参考〗“压”写敌军来势汹汹,“弃”、“丢”写敌人狼狈不堪、望风而逃,前后对比鲜明,反衬我军的神勇;“出、飞渡、临、逼、赶、袭”写红军作战机动灵活,“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走”古义是跑,这里既说明红军徒步长征的艰难,又写出红军运动的快捷;“飞”写出红军再渡乌江天险的神速。
2、两首歌词都恰当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你任选一种举例说明并谈谈其表达作用。
〖参考〗《四渡赤水出奇兵》:①“横断山,路难行,天如火来水似银。
”用比喻、夸张极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②“亲人送水来解渴,军民鱼水一家人。
”把军民关系比作鱼水关系,说明红军和人民群众之间相互依存的深厚情谊。
③反复吟唱“横断山,路难行”,强调突出红军行军的艰难。
《过雪山草地》:①“红军都是钢铁汉,千锤百炼不怕难。
”用夸张手法突出了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