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医学概论

历史背景
张锡纯,近代中西汇通医家。
反对崇古泥古,固步自封,崇尚实验。
著《医学衷中参西录》。
重视药物研究——中西药配合使用:如西药阿司匹林与石膏配 合使用---中西药结合的有益尝试。
历史背景
19世纪中叶,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的中西医汇通派, 开创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先河
唐宗海,字容川(1846-1897),四川省彭县人。 因父多病,自少年时即立志学医,遍览方书, 访求明师,后终成一代名医。
西方医学“制造之巧,格致之精,实为中国所
不及”,主张中西医之间取长补短,以中国古 代医学理论为基础,吸取西医解剖学生理学知 识, 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二卷,为“中西汇通” 先驱者,
结合医学
中国在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过程中,两种医学 必然相互影响,由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与配合防治疾 病,逐步发展到两种医学相互交叉、渗透、融合的研 究与发展,因而形成了中西医结合、藏西医结合、蒙西 医结合、维西医结合等研究,统称为中国的结合医学。 中西医结合,在中国起步最早,研究最为系统、 深入,取得研究成果最多,对国内外影响最大,已发 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中西医结合医学。
历史背景
明末清初, 方以智(1611-1671年):著《医学汇通》、《物理 小知识》、《通雅》等,引进了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有关 人体解剖、生理的新知识。其中关于“脑主记忆”、 “脑筋(脑神经)司运动感觉”等含有中西汇通之义, 并领先于同时代的学者。
是提出中西“汇通”思想的第一人
历史背景
李鸿章(1823~1901)清末大臣,洋务派首领,1881 年在天津设立医学馆(后改为北洋医学堂),1890年 为《万国药方》作序:“是书专明用药方剂,亦如葛 洪肘后、思邈千金文体以便循省。倘学者合中西之说 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 补!”。李氏的“中西医会通”观点对近代医学产生 影响。 1835年由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西医医 院,西方医学大量传入中国。
中西医结合类都有哪些专业就业方向是什么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西医结合类都有哪些专业就业方向是什么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有小伙伴比较关心中西医结合类都包含哪些专业?下面是由编辑为大家整理的“中西医结合类都有哪些专业就业方向是什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中西医结合类都有哪些专业1、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门医学类学科专业。
培养掌握坚实宽厚的中医学与西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能;具有以整体思维为核心的中西医临床诊疗能力、多学科综合应用能力、较强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形成深厚的人文底蕴、扎实的专业素养、广阔的国际视野、开拓的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临床医疗的中西医临床医学复合型人才。
主要课程:中医基础学、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方药学、中医诊断学、经络腧穴学、针灸治疗学、推拿手法学、系统解剖学、组织学与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医学免疫学、药理学、医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流行病学、局部解剖学、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中医各家学说、诊断学、中医内科学、西医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科学、中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急诊医学、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等。
中西医结合专业就业方向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县医院、城镇社区中、小型医院,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各级各类卫生服务机构等地方上班。
从事行业:毕业后主要在医疗、制药、医疗设备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1、医疗/护理/卫生;2、制药/生物工程;3、医疗设备/器械;4、美容/保健;5、新能源;6、互联网/电子商务;7、金融/投资/证券;8、娱乐/休闲/体育。
拓展阅读: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需要掌握哪些能力1、具备中医药学的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中药资源的调查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更新和经营管理的知识与技能;3、掌握药用动植物的种质保存、引种驯化、栽培饲养的知识与技能;4、掌握寻找与开发中药新资源的初步能力和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现代科学知识和技能;5、具有较强的自学和科研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中西医结合2执业范围

中西医结合2执业范围引言中医与西医作为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各自拥有独特的理论和治疗方法。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综合医学的需求不断增加,中西医结合逐渐成为医学界的热点话题。
本文将探讨中西医结合的执业范围,包括中西医结合的定义、中西医结合医生的资质要求以及中西医结合的应用领域。
中西医结合的定义中西医结合是指将中医学和西医学有机结合,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以提高医学诊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为目标的医疗模式。
中西医结合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优势,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西医结合医生的资质要求中西医结合医生是拥有中医和西医双重医学知识背景的医生,他们在中医学和西医学方面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
中西医结合医生的资质要求如下:1.学历要求:中西医结合医生需要具备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相关学历,通常需要获得中医学和西医学的双学士学位或硕士研究生学位。
2.执业证书:中西医结合医生需要取得中医师和西医师执业资格证书。
中医师执业资格证书是指国家对中医师职业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证明文件,而西医师执业资格证书是指国家对西医师职业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证明文件。
3.临床经验:中西医结合医生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能够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进行诊断和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应用领域中西医结合在各个医学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应用领域:1.内科中西医结合在内科领域中可以应用于治疗慢性病、免疫调节、综合治疗等方面。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技术,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
2.外科中西医结合在外科领域中可以应用于手术前后的康复治疗、手术创伤的处理、术后并发症的预防等方面。
通过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治疗方法,可以加快患者康复速度,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妇科中西医结合在妇科领域中可以应用于调理月经不调、子宫肌瘤、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常见疾病的治疗。
中医的理论和方法可以更好地辅助西医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中西医结合类专业培养目标

中西医结合类专业培养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增加,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也日益受到重视。
中西医结合类专业是指在传统中医和现代西医基础上,将中医和西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具备中医和西医知识与技能的医学人才。
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培养具备系统掌握中医和西医基本理论的医学人才。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中医强调整体观念、辩证思维和中药治疗,而西医则注重解剖学、生理学和药物治疗。
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理论,掌握两种医学体系的核心知识,以便能够综合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培养具备中西医诊断能力和治疗技能的医学人才。
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中医和西医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包括中医的四诊法、脉诊和舌诊,以及西医的检查技术和手术技能。
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培养学生能够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全面的医疗服务。
培养具备中西医药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医学人才。
中医和西医是两种不同的医学文化,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中西医药知识,能够理解和运用中医和西医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与中医和西医医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合作,共同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培养具备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
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能够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医学研究,解决临床实践中的问题。
学生还需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推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中医和西医知识与技能的医学人才。
这些人才不仅要具备中医和西医的基本理论,还需要具备中西医诊断能力和治疗技能,能够进行中西医药交流和合作,以及具备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通过对中西医结合类专业的培养,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健康医学人才的需求,推动中西医结合领域的发展。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问题概述1.1 知识点分离严重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过程中,往往存在着中医与西医知识点分离严重的情况。
学生学习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时,往往是分开学习的,导致学生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1.2 教学资源不足由于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学科,教学资源相对不足。
很多学校的教学设备和图书资料都无法满足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教学需求,影响了教学的效果。
1.3 师资力量不足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需要兼具中医和西医知识的教师,而这样的师资力量在全国范围内相对不足,导致了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1.4 实践教学不够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中,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由于各种原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机会都不够充分,影响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对策建议2.1 加强知识整合针对知识点分离严重的问题,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中西医知识的整合,可以采用横向和纵向的整合方式,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知识体系。
2.2 建设教学资源学校可以加大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资源的建设投入,更新和充实实验室设备、图书资料等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更好的保障。
2.3 增加师资培养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师资力量需要更多的培养,学校可以加大对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2.4 加强实践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实践环节的重视,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际操作机会,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
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但只要学校和教师们共同努力,采取有效的对策,相信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质量会不断提高,为培养更多优秀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中西医结合医学教学工作中,知识点分离严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医学教育中,中医和西医的知识体系往往是分开教授的,学生学习中医和西医的知识时,缺乏整体性的认识和理解。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中西医知识的整合。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

什么是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当今世界,医学领域正在不断发展和演变,各种医疗模式和治疗方法也不断涌现。
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一种综合运用中医和西医的医疗理念和技术的独特医疗模式,正在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中医和西医代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拥有各自独特的治疗方法和理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依赖中药、针灸、推拿等自然疗法,而西医注重病因学、病理学和药物治疗。
然而,在许多情况下,传统的中医或西医疗法可能无法满足复杂的医疗需求。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西医结合治疗应运而生,试图充分发挥两大医学体系的优势,为患者提供更全面、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请随我们一同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奥秘,探讨医学的新边界,以及它如何影响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活。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了解中西医结合治疗,认识其在现代医学中的重要性,并为未来的医疗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
1、中西医结合的背景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背景可追溯到中国古代,当时中医作为主要的医疗体系在中国繁荣发展。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兴起,尤其是19世纪以来西医在中国的传入,中医逐渐面临着来自西医的竞争和挑战。
西医注重病因学、病理学和药物治疗,具有严密的科学基础和现代医疗技术,因此在某些方面对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这导致了在中国医疗领域的一种潜在对立:传统的中医和现代的西医之间。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认识到,中医和西医各自有其优势和局限性。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个性化治疗,注重防病于未然,而西医在急救和一些疾病的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这使得许多医疗专家和研究者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两种医学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供更全面、更有效的医疗服务。
因此,中西医结合治疗的背景可以概括为对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之间的互补性和协同性的认识,旨在整合两者的长处,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这一医疗模式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崭露头角,成为现代医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发展趋势。
2、中西医结合的基本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基本原则是综合、个性化、综合治疗和强调预防。
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现状研究

感谢观看
3、课程设置:中西医结合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中医、西医及中西 医结合方面的课程。中医方面主要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等;西医 方面主要包括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中西医结合方面主要包括中西医结合 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等。此外,该专业还注重人文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 开设了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人文课程和科研方法等科学课程。
三、实施策略
为了实现上述培养目标,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优化课程设置: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将中医学和西医学的相关课程进 行整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课程体系。同时,应该注重实践课 程的设置,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践项目。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秀的教师是培养优秀人才的关键。应该加强中西 医结合预防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2、教育投入:增加对中西医结合教育的经费投入,提高教学设备的更新和 完善,加强师资队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支持中西医结 合教育的发展。
3、师资培养:加强中西医结合教师的培训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 养和教学能力。可以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 讲学和交流,同时派遣教师赴其他机构学习交流,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3、科研领域: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科研领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可以针对中医和西医的结合点进行深入研究,探索出更多有效的诊疗方法和 技术,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
参考内容二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预防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在保障人民群 众健康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人才的培 养面临着诸多挑战。本次演示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总之中西医结合医学专 业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育部门医疗机构及社 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才能不断完善和发展从而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中西医结合 医学人才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贡献。
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思路方法概述重点

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思路方法概述重点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一直是医学领域探索的热点之一。
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指将中医与西医的理论、诊断、治疗方法相结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治疗效果。
在这个领域中,如何进行自主创新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研究思路和方法两个方面对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进行概述,并重点关注其中的要点。
研究思路在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中,确定清晰的研究思路是非常必要的。
首先,研究者应该对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包括历史、现状、热点问题等。
其次,要结合自身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点,确定研究的主题和研究的方向。
例如,可以选择中药与西药相互作用的研究,或是中医诊疗体系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等。
最后,要明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为自主创新研究提供明确的导向。
研究方法在进行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时,选择合适的研究方法至关重要。
可以采用文献综述、实验研究、临床实验等方法,根据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问题来灵活选择。
此外,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吸收不同学科的优势,提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另外,还要重视实验设计的质量和科学性,在实验过程中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重点关注在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中,需要特别关注以下几个重点问题。
首先是中西医结合的理论体系和方法,要深入研究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基础和临床应用,为自主创新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是研究的创新性和前瞻性,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探索,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最后是临床实践和应用,要重视研究成果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贡献力量。
总结中西医结合医学自主创新研究是一项充满挑战和机遇的工作。
通过明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结合重点关注的问题,可以在中西医结合医学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和进展。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对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研究工作有所帮助,引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方向,推动其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穴 电针疗 法治疗腰 椎 问盘 突 出症的再 认识 =R — cg io er o nt n e i
o i g e p i t lc r a u u cu e t e a y f r r ame t f u a fs l - on e to c p n t r r p o t n mb r n e h t e o l
龄 1  ̄6 岁 ,平 均 3 - ;男 1 , 女 6例 ;足 部 1 例 , 8 1 64岁 2例 1 小 腿 3例 ,手 4例 . 随机 分 成 3组 :藻 酸 盐 敷 料 与 mE GF联 合 治疗组( 组) E A 、m GF治疗 组( 组 ) B 、常 规 治 疗 组 ( ) C组 ,每 组 6例 . 治 疗 7 4 1 8d后 评 价 其 创 面 愈 合 指 数 ,7d和 1 、1 、2 、2 4 d 时行活组织检查常规病理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 S P法评定 b GF表 达 阳性 细 胞 数 目. F A、B组 创 面 愈合 均 明显 ,A 组 较 B 组突 出( 尸<00 ) . .病理学检查显示 : 5 A组创面修复细胞增殖 明 显 ,表皮增厚,上皮化活跃 ;B组虽也有类似 改变 ,但不如 A 组显著.免疫组织化学 S P染 色 显 示 : 组 b GF表达 均有 上 调 , 3 F 但 以 A 组最为显著( 尸<0O ) . .藻酸盐敷料与 mE 5 GF联合应用 治 疗 难 愈 性 创 面 , 能 协 同 两 者优 势 ,较 单用 mE F疗 效 更 佳 . G 图 3表 3参 1 0 关键词:藻酸盐;表 皮生 长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创 伤 愈 合 ; 随机 对 照 试验
g o h a t r c mb n t n t e a y o x r s i n o a i b o r wt f c o o i ai r p n e p so f b sc f r — o h e i
bls o t f cori a in sw i er c o y wou a tgr w h a t n p te t t r fa t r h nd: a r dom — a n
it vr ba i enain [ , 中] 黄 仕 荣 ( 海 中医 药 大 学 ne et rl s h ri o 刊 r e dc t / 上 附属曙光医院骨伤科 ,上海 20 2 ) 0 0 1,魏玉龙,邵素菊 ,李星 锐,张海杰 ,王君,马巧琳,赵欣纪 ,孙伟霞 ,王雪梅 ∥中国 针 灸 . 2 0 ,2 () 6 9 7 1 一 0 7 79. 9  ̄ 0 - 探 讨腰椎 间盘突 出症单穴 电针疗法 的特 点和 临床应 用.从 该 疗 法 的选 穴 与 针 刺 方 法 、临床 适应 证和 疗 效机 制 等 方 面进 行 阐 释 .结论 :该疗法具有 “ 少而精 ”的选穴特点 ,对腰 椎间盘突 出症 腰 腿 痛 具 有 良好 的镇 痛 作 用 ,但 其 镇 痛 机 制 不 甚 明 了 ,尚 需深 入 研 究 . 参 1 6 关键词 :椎 间盘移位/ 针灸疗法 ;腰椎 ;电针 ;取 穴
维普资讯
20 年பைடு நூலகம்1 08 4卷 第 3期
中 国学 术 期 刊 文 摘
21 9
c an l etr gteba ” [ , 中 ] 徐 放 明 ( 庆 医 科 大 学 附 h nes n i ri 刊 en h n / 重 属 第 一 医 院神 经 内科 ,重 庆 4 0 1) 0 0 6,谢 鹏 ,牟 君 , 杨 德 雨 ∥ 中 国针 灸 . 20 ,2 () 6 5 9 一 0 7 79. 9  ̄6 7 - 在经络系统的 2 0经脉 中,入脑者只有 5条 ,脑 内循 行路 径也 很模糊. 电生理及影像学研究表明,针灸腧穴产 生的信 号可传 入脑 , 且不以腧穴所属经脉是否入脑为 限.据此 , 笔者提 出“ 十 二经脉 皆入脑 ”的假 设,以构建 “ 内经络 ”假 说.经络理论 脑 体系 中入脑经脉少、脑 内循行路径不甚清楚 ,可能与经络发现 的手段 以感觉为主有关.今后应利 用现 代科技手段 ,加强经络 在脑 内循行的研究,以完善经络理 论.参 1 0 关键词:经络研究;十二经脉;经 络循 行
0 0 1 4 8375 3 0 ・1 6 0
内有其相对特异性分布区域,提示经脉 到脑可能存在特异性联 系 . 图 3表 1 1 参 2 关键词 :经络研究 ;肝经 ;肺经;经络循行;磁共振成像 0 0 14 8 78 3 3 o・ 0 中西 医结合 医 学 6 3 藻 酸 盐 敷 料 与 mE F联合 应 用 对 难 愈 性 创 面 b G G F F影 响 的 随 机 对 照 试 验 =Efcso lia rsig a d mo s pdr l f t fa n t d s ue eiema e g e e n n
0014 83 7 6 3 O ・1 6 0
ie c nrl dta [ zd ot l r 刊,中]毕擎( oe i l / 浙江省人 民医院骨科 ,杭 州 3 0 1) 10 4,夏冰 ,朱丹杰 ,许励 ,邱斌松 ,徐文娟 ,章水均 ,洪 剑 飞 ∥ 中 国骨 伤 . 20 , 2 (0. 6 9 6 一 0 7 01)一 5  ̄6 2 探讨联 合应用藻酸盐敷料(lia rsi ) a n t des g与冻干 鼠表 皮生长 g e n 因 子( ue pdr a o t co ,m G ) 难 愈 性创 面碱 性 mo s ie l g w f tr E F对 e m r h a 成纤维细胞 生长 因子(ai f rbat rw co,b G ) bs bo l o t f tr F F表达 ci sg h a 的影 响,评价其疗效.采用前瞻性、随机 、对照设计方法,选 择 经 常 规 换 药 抗 炎 治 疗 1个 月 创 面 仍 未 愈合 的 1 8例 患 者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