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

合集下载

中西医临床医学 课程设置

中西医临床医学 课程设置

中西医临床医学是一个融合了中医和西医知识的专业,其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医学基础和临床实践技能。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课程设置:一、中医基础课程1. 中医学基础:这门课程介绍了中医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包括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诊法与辨证等方面的知识。

2. 中药学基础:学生需要掌握各种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用法用量,以及中药的配伍禁忌和合理用药。

3. 中医内科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内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包括感冒、咳嗽、哮喘、胃痛、泄泻、黄疸、消渴、中风等。

4. 中医外科学:涵盖了外科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如痈疽疔疖、丹毒、瘘管、湿疹等。

5. 中医妇科学:介绍了妇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如月经不调、痛经、带下病、产后病等。

6. 中医儿科学:这门课程涉及儿科常见疾病的中医诊断和治疗,如小儿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

二、西医临床课程1. 人体解剖学:这门课程介绍了人体各系统的解剖结构,为后续的医学课程打下基础。

2. 组织胚胎学:研究人体的微细结构和胚胎发育的过程,有助于理解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疾病发生机制。

3. 生理学:介绍了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以及在疾病状态下的生理变化。

4. 生物化学:研究生物体内化学物质的合成、分解和代谢过程,以及与能量转换相关的反应。

5. 内科学:这门课程主要介绍了内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

6. 外科学:涵盖了外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创伤、感染、肿瘤等。

7. 妇产科学:介绍了妇科和产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产后出血等。

8. 儿科学:这门课程涉及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如小儿腹泻、营养不良等。

2009级中西医临床医学辅修专业教学进度表

2009级中西医临床医学辅修专业教学进度表
实验/见习地点:广州医学院
(实验、见习课程教务科不安排教室,使用者请务必提前向教务科申请教室。)
推荐参考书:1、《中医基础理论》
2、《伤寒论》
实验(见习)项目:
《教学大纲》要求开出1项;
本学期实验/见习开出1项。
注:请教研室负责人、二级学院教学管理人员严格按照课程表审核填报的教学进度表!!
1-4
脏腑辨证
4
张霄霖
17

26/12
6-8
脏腑辨证
4
张霄霖
18

2/1
1-4
经络辨证
3
梁文
18

2/1
6-8
卫气营血辨证
3
梁文
18

2/1
9-12
诊断与病案
4
李华锋
见习
6
张霄霖
合计(学时数):54
合计(学时数):6
上课教室:校本部12-4B
(凡教室有变动的,务必事先与教务科联系落实,请教研室不要自行安排教室。)
2009级中西医临床医学辅修专业教学进度表
(2010─2011学年度第1学期)
中西医临床辅修专业2009年级本科班中医基础理论课程




日/月


讲授内容


授课教师姓名
实验或见习项目


指导教师姓名
8

24/10
1-4
绪论、精气学说
4
张志敏
8

24/10
6-9
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4
张志敏
9

31/10
绪论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教学进程总表

中西医临床医学(五年制)教学进程总表

3
3 1 3.5 1 3 3 1 5.5 2 4.5
(前10周)Leabharlann 3.5 13.5 1
3.5 1 726 39
体 育* 计算机应用基础 军事课 医学伦理学 正常人体解剖学 组织学与胚胎学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 生物化学 生理学 中药学 内经选读 方剂学 医学免疫与病原生物学 病理学 伤寒论 温病学 金匮要略 药理学 诊断学基础 中西医结合内科学 针灸学 临床医技课 中西医结合外科学 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 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中西医结合眼科学 中西医结合耳鼻喉科学 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 科研提高方向 临床提高方向 临床技能操作课 中期临床教学实习(12周) 临床预备课 毕业实习(52周) 毕业考试 必修课总学时、学分
表3
序 课程类别 号 课程名称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进程表(五年制)
学时数 总 学 时 48 32 96 48 16 224 112 48 102 16 88 32 72 64 72 80 80 64 64 96 80 72 64 64 72 88 160 64 48 104 72 64 40 40 64 90 90 32 373 32 1618 讲 课 30 20 60 30 16 154 8 24 32 12 50 24 52 48 52 39 66 60 50 68 55 63 55 52 52 70 126 48 47 80 61 56 27 27 56 30 64 指导 性自 学 0 0 0 0 0 70 0 0 0 0 2 2 4 6 4 12 4 4 4 8 4 3 3 0 4 3 4 4 3 4 2 2 4 4 2 10 10 实验 见习 讨论 18 12 36 18 0 0 104 24 70 4 28 6 16 10 16 21 10 0 10 20 21 6 6 4 16 15 30 12 6 12 9 6 9 9 6 50 16 32 373 32 1618 2 1 6 1 50 2 4785 32 32 48 16 32 64 48 32 32 48 16 64 16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摘要:一、前言二、课程概述1.中西医临床医学简介2.课程目标和培养方向三、课程设置1.中医基础课程2.西医基础课程3.临床实践课程4.专业选修课程四、课程安排与学时分配1.学年与学期安排2.课程学时分配五、考核与评价1.考核方式2.成绩评定标准六、结语正文:【前言】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旨在培养具备中西医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通过系统地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基础理论、临床实践以及相关专业知识,为学生将来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概述】【中医基础课程】中医基础课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学生将系统地学习中医的基本概念、辨证论治方法以及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和应用。

【西医基础课程】西医基础课程包括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生将全面了解人体结构、功能、疾病发生发展机制以及药物的作用和应用。

【临床实践课程】临床实践课程包括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等临床科室的实习,学生将在临床教师的指导下,学习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诊断和治疗等临床技能。

【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包括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科疾病、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学习。

【课程安排与学时分配】【学年与学期安排】课程分为五个学年,每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学生需要按照课程安排完成学习任务。

【课程学时分配】中医基础课程约占总学时的30%,西医基础课程约占总学时的30%,临床实践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专业选修课程约占总学时的20%。

【考核与评价】【考核方式】课程考核包括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30%,期中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40%。

【成绩评定标准】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60分为及格,80分为优秀。

学生需达到课程要求的最低学分方可毕业。

【结语】通过在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中的学习,学生将掌握中西医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为将来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
容学什么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更新:2018-12-25 11:55:30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培养掌握中药学与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在各类中药和中药资源研究开发机构、高等院校、制药企业、流通领域及行政管理部门等单位从事中药资源调查、开发、科学研究、综合利用、生产加工、质量监控、营销与管理的高级中药资源学专门人才。

主干课程,中西医临床医学主要课程:医用基础化学、生理学、中医基础理论、免疫学、微生物寄生虫学、医用生物学、药理学、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人体解剖学、分子生物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方剂学、传染病学、生物化学、诊断学、病理生理学、精神病学、预防医学、医学统计学、医学影像学、针灸学、中医骨伤科学、中西医结合内科学、中西医结合外科学、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中西医结合儿科学、中西医结合眼耳鼻喉头颈外科学及中西医结合急症学等。

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专业优势,面向新世纪,该专业在传授传统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加强了对西方现代医学新成就、新技术的学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顺应中医药进
入世界医疗主流体系的趋势,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和医药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导语:中西医结合是当代医学领域的热门话题之一。

中医源远流长,中西医结合能够综合传统知识和现代医学技术,为病患提供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在临床医学中,合理的中西医结合课程设置对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极为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从浅入深提供对中西医结合的深度理解。

一、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和意义1. 中西医结合理念的兴起随着全球大病、慢性病等医学难题的出现,中西医结合理念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探索。

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能够为西医临床提供补充和扩展,增强疾病诊治的整体性和个体化。

2. 临床实践的需求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很多复杂的疾病需要结合中西医的优势进行综合治疗。

培养掌握中西医结合诊治技能的医学专业人才,已迫在眉睫。

3. 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养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学课程设置不仅仅是为了满足疾病治疗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中西医结合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医学生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人体生理和病理过程,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水平。

二、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的设计1. 必修课程a. 中医基础理论:介绍中医的基本理论体系,包括阴阳、五行、经络、藏象等核心概念。

b. 西医基础理论:讲解西医的基本理论知识,涵盖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等内容。

c. 中西医疾病诊断学:结合中西医诊断方法,介绍不同疾病的诊断标准和技术。

d. 中西医病因病机学:探讨中西医对于疾病发生发展的不同理解和机制。

e. 中西医治疗学:讲解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包括针灸、中药、手术、药物治疗等方面的知识。

2. 选修课程a. 中西医养生学:介绍中西医结合的养生理论和方法,帮助人们保持身心健康。

b. 中西医科研方法:教授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c. 中西医临床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病例,让学生了解中西医结合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d. 中西医药文化:介绍中西医药发展的历史、文化和学派,培养学生对中西医药的综合了解。

陕西中医学院2012秋课表中西医临床医学院

陕西中医学院2012秋课表中西医临床医学院

陕西中医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2.任课教师及上课地点:人体解剖学(74/34)吴世卫 2613;中医基础理论(82)乔文彪 3413;医用生物学(30/6)韩洛川 3002;大学英语(一)(60/12)石馨心 330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基础(48)李吉 3004;大学体育(一)(30)牛凯;3.形势教育课6学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0学时,随机安排34陕西中医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注:1.国庆放假时间为09月30日-10月07日,10月05日课调至09月29日;元旦放假时间:2012年12月30日至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课调至12月29日。

2.任课教师及上课地点:人体解剖学(74/34)吴世卫2613;中医基础理论(82)乔文彪 3413;医用生物学(30/6)韩洛川 3002;大学英语(一)(60/12)外聘 330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基础(48)李吉 3004;大学体育(一)(30)侯志琨;3.形势教育课6学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0学时,随机安排35陕西中医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2.任课教师及上课地点:人体解剖学(74/34)张健康 3613;中医基础理论(82)乔文彪 2513;医用生物学(30/6)韩洛川 3002;大学英语(一)(60/12)康敏 3307;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基础(48)李吉 3004;大学体育(一)(30)马科;3.形势教育课6学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0学时,随机安排36陕西中医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注:1.国庆放假时间为09月30日-10月07日,10月05日课调至09月29日;元旦放假时间:2012年12月30日至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课调至12月29日。

2.任课教师及上课地点:人体解剖学(74/34)张健康 3613;中医基础理论(82)乔文彪 2513;医用生物学(30/6)韩洛川 3213;大学英语(一)(60/12)康敏 3409;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基础(48)李吉 3004;大学体育(一)(30)侯志琨;3.形势教育课6学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0学时,随机安排37陕西中医学院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课程表2.任课教师及上课地点:人体解剖学(74/34)王孟林3505;中医基础理论(82)黄光平3505;医用生物学(30/6)李军周一晚(6-18周)3002;大学英语(一)(60/12)陈飞亚3505;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基础(48)李吉 2001;大学体育一(30)外聘教师;3.形势教育课6学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10学时,随机安排38。

中西医临床内科学课程设计

中西医临床内科学课程设计

中西医临床内科学课程设计一、背景介绍内科学是医学的重要分支之一,涉及到人体各个器官的疾病和诊疗。

随着医学的发展,西医已经成为临床内科学诊疗的主要模式,然而,中医也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临床应用,具有一定的疗效。

因此,中西医结合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内科学中。

对于内科医生而言,了解和掌握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知识及技能,能够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因此,中西医临床内科学课程的设计变得至关重要。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培养内科医生掌握中西医结合诊疗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能够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症。

三、教学内容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本概念•中医四诊法•中医辨证论治法•中医药理学•中草药常用方剂2. 西医疾病诊疗•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内分泌疾病•血液病学•神经系统疾病3. 中西医结合诊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诊疗常见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例探讨•疫情期间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应用四、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视频课程录制有关中医基础理论,西医疾病诊疗和中西医结合诊疗的课程视频,在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观看。

2. 线上互动课堂组织线上互动课堂,由专家讲解特定疾病的中西医结合诊疗,学生可以通过互动平台与专家互动。

3. 线下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到医院临床部门进行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掌握操作技能。

4. 远程访谈邀请在中西医结合领域有丰富经验的医师进行远程访谈,分享个人诊疗经验和心得体会,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西医结合诊疗。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评估方式,包括:1. 考试开展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理论性和操作性考试,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请学生自主或老师提供病例进行分析和诊疗方案制定,评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3. 课堂参与对学生的互动课堂表现进行评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究能力。

六、总结中西医结合诊疗已成为内科学治疗的重要手段,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西医结合诊疗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临床治疗水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
摘要:
一、中医基础理论
1.中医的基本概念
2.阴阳五行学说
3.藏象学说
4.气血津液学说
5.经络学说
二、中医诊断学
1.四诊方法
2.八纲辨证
3.病因病机
4.病症辨析
三、中药学
1.中药的性能
2.中药的分类
3.中药的炮制
4.中药的配伍
5.常用中药
四、方剂学
1.方剂的组成
2.方剂的分类
3.方剂的用法
4.常用方剂
五、针灸学
1.经络与腧穴
2.针灸的治疗原则
3.针灸的技法
4.针灸的临床应用
六、推拿学
1.推拿的基本手法
2.推拿的治疗原则
3.推拿的临床应用
七、中西医临床实践
1.内科疾病
2.外科疾病
3.妇产科疾病
4.儿科疾病
5.传染性疾病
八、医学伦理学与医患沟通
1.医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2.医学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3.医患沟通的技巧
4.医疗纠纷的处理
正文:
中西医临床医学课程表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实践以及医学伦理学与医患沟通等内容。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包括中医的基本概念、阴阳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以及经络学说等。

这些理论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中医诊断学是研究中医诊断方法的一门学科,包括四诊方法、八纲辨证、病因病机以及病症辨析等内容。

通过这些方法,中医师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的评估。

中药学和方剂学是研究中药的性能、分类、炮制、配伍以及方剂的组成、分类、用法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和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

针灸学和推拿学分别是研究针灸和推拿治疗方法的科学。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和腧穴来调节人体的生理功能,推拿则是通过手法来调整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中西医临床实践涵盖了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儿科疾病以及传染性疾病等方面。

这些内容体现了中西医临床医学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医学伦理学与医患沟通是医生必须具备的素质。

医学伦理学教育医生要遵守职业道德,维护患者的权益;医患沟通则帮助医生更好地理解患者的需求,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