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考研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5分×6)1.学衡派答:学衡派是反对新文学运动的封建复古流派,得名于1922年1月在南京创办的《学衡》月刊,主要成员有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
他们既是欧美留学生,又是大学教授。
他们以《学衡》为阵地,思想倾向稳健保守。
以“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为宗旨,打着“学贯中西”旗号,提倡尊孔读经、复古倒退,反对文言合一,攻击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和开始在中国传播的马列主义。
学衡派曾与鲁迅和胡适为首的《新青年》展开激烈论战。
1933年,《学衡》停刊,学衡派随即消失。
2.“都市风景线”答:《都市风景线》是我国第一本较多的采用现代派手法进行创作的短篇小说集,由刘呐鸥创作,属于新感觉派小说集。
《都市风景线》将30年代上海刚形成的现代生活和男女社交情爱场景尽情容纳,作者以其对都市生活的敏感,描绘了都市的赛马场、夜总会、影院、茶馆、富家别墅、海滨浴场等色彩斑斓的场景,也刻画了舞女、少爷、小姐、交际花、姘头、资本家、小职员等各式各样的人物,并以急骤的节奏,跳荡的结构,活灵活现地显现出剥削阶级糜烂生活的剪影。
《残留》、《风景》为小说集的代表,多用意识流,重视感觉体验。
《都市风景线》也是现代中国第一部新感觉派作品集,其现代试验在198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得到回响。
3.白马湖作家群答:白马湖作家群是我国20世纪20年代初期的一个重要的文学创作群体,又称现代散文“白马湖派”。
白马湖作家群得名于杨牧的《中国近代散文选》的前言,在这篇文章中杨牧提出中国现代散文的“白马湖风格”,白马湖作家群只是聚集于白马湖,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社团。
他们没有响亮的口号和鲜明的旗帜,但是他们的作品有着相近的文学风貌,即冲淡平和、清醇隽永。
白马湖作家群的主要成员多半是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代表作家有有夏丏尊、叶圣陶、丰子恺、朱光潜等人。
除了文学活动以外,他们还涉及到教育、出版等诸多领域。
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

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中国现代文学一词的出处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传统文学的发展历程中,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兴起的重要时期。
辛亥革命发生于1911年,推翻了清朝的统治。
这场革命不仅带来了政治制度的变革,也引导了中国文化、教育和文学的新发展。
自此之后,中国社会开始面临一系列变革,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这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社会背景。
辛亥革命后不久,又发生了中国文化史上的又一重要事件——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是一场学生运动,旨在抗议巴黎和约中把德国在中国的权益割让给日本。
这场运动不仅对中国政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文学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五四运动后不久的1921年,中国首个作家协会——中国大都文艺研究会成立。
这一事件被认为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正式诞生。
在此基础上,中国现代文学也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文学流派、文学思潮和文学理论。
从20世纪20年代到现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
在这个时期,不同的作家以不同的创作风格和主题探索着中国现代社会的变化和人类存在的意义。
他们通过小说、散文、诗歌和戏剧等文学形式,反映了自己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人性困境等问题的思考。
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主题广泛而深刻,关注的不仅仅是个体的命运和情感,也探讨了社会的现实问题和历史的起伏。
例如,胡适以《伤逝》和《冷暖》等作品探讨了现代人的孤独与挣扎,鲁迅以《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等作品揭示了旧中国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弱点,朱自清以《荷塘月色》和《背影》等作品描绘了生活中的美好和温情。
除了上述作家,中国现代文学还涌现出了许多其他重要的作家,他们的作品不仅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影响。
例如,茅盾以《子夜》和《春蚕》等小说塑造了许多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物形象,巴金以《家》和《激流三部曲》等作品描述了中国社会中的阶级冲突和道德困境,沈从文以《边城》和《红梅记》等作品表达了对乡土情感的思考,老舍以《骆驼祥子》和《茶馆》等作品展现了旧中国社会下底层人民的生活。
周作人简介及作品

周作人简介及作品周作人,他清新淡雅,如话家常的白话文,洋溢着深厚的中国、东洋、西洋古典与近现代文化素养,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周作人简介及作品,一起来看看吧。
周作人的简介周作人(1885—1967),原名櫆寿(后改为奎绶),字星杓,又名启明、、启孟、起孟,笔名遐寿、仲密、岂明,号知堂、药堂等。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取名作人,以名行世,一生用过90多个笔名,常用笔名有独应、周逴、周遐寿、仲密等,绍兴人。
鲁迅(周树人)之弟,周建人之兄。
早年经历9岁以前在家中私塾开蒙,11岁入三味书屋,后去杭州陪侍狱中祖父并授读一年半,遍读史书与笔记小说。
光绪二十七年秋,进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管轮科,开始翻译英文小说。
▪留学回国三十二年夏,随鲁迅东渡,先后进东京法政大学、立教大学文科学习,曾与鲁迅创办《新生》杂志,未果;合译出版《域外小说集》,并开始创作小说和自学多种外文。
宣统元年六月,在东京与羽太信子结婚。
抗战时期辛亥革命前夕归国,先后任绍兴省立第五中学英文教员、绍兴教育会会长、浙江教育司视学,兼任《绍兴教育会月刊》及《叒社》杂志编辑,还常在《越铎日报》发表反封建的政论和翻译外电通讯。
在任绍兴教育会长期间,着手进行教材改革并开始研究儿童文学。
在五四时期,与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参加《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的编辑工作。
同年10月,又任《新潮》月刊编辑主任,发表了《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思想革命》等著名文学论文,以及新诗《小河》、《微明》、《画家》、《爱与憎》等优秀作品,在新文化运动中起过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建国前后五四运动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孔德学校、中日学院、女子学院等校任教。
1922年11月,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
1924年冬,与林语堂等创办《语丝》周刊。
1930年8月,主编《骆驼草》。
抗日战争开始后,滞留北平。
1939年元旦,遇刺未亡,随即出任伪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署督办、国民政府委员和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文学院院长、东亚文化协会会长等职,又以汪伪政府要员身份访问日本和“满洲国”。
多重启发及反思--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再思考

中国文学史 , 将 五四新 文学的源流追溯到 了“ 晚明” , 周著 的观 点具有发人深思 的多重启发意义, 本文着 眼于其 中体现
的独特 的治学 眼光 、 研 究范式提 出一些学 习性的意见及 看法。
关键词
周作人
文学史观 《 中国新文学 的源流》 启发
文献标识码 : A
中 图分 类 号 : I 2 0 6
一个例子就是以历史的唯物主义史观来带动的文学史研究使得论者可以从阶级论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文学现象出现了新的研究气象但同时也带来了弊端由于许多研究者没有从方法论的整体上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只从片面理解的某些历史唯物主义的现成观点去机械地对应所有的文学现象因而也导致了文学史研究和写作中的失误这就造成了对民间文学现实主义的拔高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中国新文学是指20世纪以来涌现的、具有新意识、新精神和新表现形式的文学作品。
它是一种与传统文学相对应的文学形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审美追求。
源流名词一:新文学新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始于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
此前,中国文学受到古典文学的严格限制,以传统文体为主流。
新文学的诞生打破了旧有的文学观念和形式,追求思想解放和艺术创新。
它突破了传统文体之外,引入了西方文学思潮,开启了中国文学的新篇章。
源流名词二:思想解放思想解放是新文学的核心特征之一。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思想被束缚于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意识形态之中。
新文学倡导个人自由、思想独立和精神解放,开拓了思想的边界,让作者能够表达个人的真实感受、情感和思考,呈现多元的社会形态和思想观点。
源流名词三:艺术创新艺术创新是新文学的重要追求。
传统文学以既定的文体为主,而新文学突破了这一限制,引入了多种文体和写作风格。
一些新流派如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等相继出现,丰富了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
新文学还注重感受生活的真实、反映社会问题,以及以文学的形式探索人的内心世界,提升作品的艺术性和观赏性。
源流名词四:时代特征新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它在书写上紧密联系现实社会,关注并反映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文化变革等。
新文学作品的主题涉及到当代人的生活困境、价值观冲突、心理状态等,展现出鲜活的现实感,与时代脉搏共振。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就是对中国新文学的起源、核心特征、艺术追求和时代表现进行的解释。
它代表了中国文学在20世纪以来的新的发展方向,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篇章。
[教材]北大现当代文学考研参考书目
![[教材]北大现当代文学考研参考书目](https://img.taocdn.com/s3/m/1af847d2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b9.png)
北大现当代文学考研参考书目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2007当代文学一、名词解释5*101、革命罗曼蒂克2、鸳鸯蝴蝶派3、看虹录4、社会主义现实主义5、中国人民文艺丛书6、中间人物7、波动8、主体论9、图卷戏10、今天二、论述1、简要概括三里湾,创业史在任务形象,语言风格,借重的文学传统等方面的主要差别,并分析其农村想象的各自特点。
(以下三选二)2、结合《爸爸爸》和《小鲍庄》论述寻根小说的主要特点。
3、结合具体文学思潮与文学作品,谈西方现代派与80年代文学的关系。
4、以《大众文艺丛刊》为例,描述并分析左翼文学对40年代文坛的重组。
2009年现代文学专业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莫须有先生2、七月派3、三红一创4、《歌谣集》5、域外小说集6、且介亭二、论述题(每题30分,共120分)1、论述周氏兄弟东京留学时期文学观和文学革命时期文学观的关系。
2、以曹禺改编《家》为例,试析小说创作和戏曲艺术的创作。
3、以具体作品为例分析穆旦对艾青诗歌的继承和发展。
4、分析鲁迅的杂文类型。
2009年北京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基础考研试题大题1.论诗家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创作艺术上的共通性2.简述新批评的理论主张,并例举几位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论著。
3.以一部经典作品为例说明什么是意识流小说。
4.纪晓岚云:“《聊斋志异》盛行一时,然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也。
虞初以下,干宝以上,古书多佚矣。
其可见完帙者,刘敬叔《异苑》、陶潜《续搜神记》,小说类也;《飞燕外传》、《会真记》,传记类也。
《中国新文学的源流》名词解释

我国新文学的源流一、概述我国新文学是指近代以来,我国文学在接受西方文学影响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学形式。
它的形成离不开我国文学自身的传统积淀和西方文学的外来影响。
为了更好地理解我国新文学的源流,我们需要深入挖掘其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
二、新文学概念解析1. 新文学的定义新文学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
它指的是在我国近代文学史上,一种与传统文学形式有所不同的文学风格和创作理念。
新文学强调现实主义、人性关怀和表现当代社会问题,同时融入了西方文学的启发和影响。
与传统文学相比,新文学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抒发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呈现出更加多元和个性化的特点。
2. 源流与融合我国新文学的源流,不仅源于我国传统文学的精髓和血脉,还受到了来自西方文学的启发和激励。
在我国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吸收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等西方文学思潮的精华和理念,进而融入了我国文化的传统元素,形成了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学表达形式。
三、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启蒙阶段、发展成熟阶段和当代多元阶段。
1. 初期启蒙阶段我国新文学的初期启蒙阶段,具有探索和革新的特点。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一大批新文学家积极探索和倡导新文学的理念和形式,包括鲁迅、郭沫若、茅盾等。
他们塑造了一系列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文学形象,揭露社会黑暗和人类疾苦,开启了我国新文学的先河。
2. 发展成熟阶段我国新文学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进入了发展成熟阶段。
在这一阶段,新文学家们更加深入地探讨了社会问题、人性冲突和道德伦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创新。
鲁迅的《呐喊》、茅盾的《子夜》等作品,代表了我国新文学在这一时期的成熟和蓬勃发展。
3. 当代多元阶段进入当代,我国新文学进入了一个更加多元和开放的阶段。
除了传统主流文学,新生代作家和文学创作者纷纷涌现,形成了多元的文学风貌和创作形式。
现代科技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为我国新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评台。
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启蒙文化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

绪论一、中国当代文学的源流:启蒙文化传统和战争文化传统以启蒙主义为特征的“五四”文化传统是一种一元化价值取向的知识分子的运动,知识分子一方面不断抗争来自国家权力所支撑的主流意识形态,另一方面又对长期蒙受了封建意识侵蚀的民间大众采取了启蒙教育和精神批判的态度,这种“双刃剑”的功能在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学运动的实践中发挥了辉煌的战斗力,并在常识上被认同为新文学传统的主流。
但是,1937年爆发的一场全国规模的民族解放战争使这个知识分子的战斗传统受到考验,由于在战争中人民大众(主要是广大农民)承担了最主要的民族解放任务,在几千年被压抑的人性中爆发出自我牺牲的“美的极致”(孙犁语),他们不仅不再是知识分子的启蒙对象反而成了服务的对象,金字塔式的社会文化结构被颠倒了过来。
所以,历史地表现了他们的文化内涵和审美要求的民间文化形态不能不进入知识分子所关注的视野。
另外一个相关的文化现象是:由于抗战而建立起来的统一战线,使原来相互对峙的知识分子与国家权力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而复杂起来。
当时的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和以郭沫若为旗帜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三厅,名义上都是在国民党政府管辖的文艺界组织,同时又受到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暗中控制和领导,这里当然是有内在的冲突和斗争,但国家和党派权力正面渗透到文学领域也是不可回避的事实。
这就使战争以来的新文学价值结构有了复杂的改变,原来单一的知识分子启蒙文化取向分成了国家权力意识形态、知识分子的现实战斗精神传统以及大众的民间文化形态三分天下的格局。
这种格局不仅存在于当时的国民党统治区,也同样存在于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根据地,甚至还存在于日本侵略军占领下的沦陷区。
因此,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抗战以后的文化格局出现了新的结构和规范。
自战争开始,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过程实际上形成了两种传统:“五四”新文学的启蒙文化传统和抗战以来的战争文化传统。
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及其影响下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和后来的解放区文艺运动,正是来自于战争的伟大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应人之邀到辅仁大学作题为“中国新文学运动”的讲演,八次讲演的结果是一本《中国新文学的源流》。
首先,从最开始为疑问,中国有没有“文学”?倘若有,这种“文学”是“言志”的还是“载道”的?周作人知道这个问题的重要,但是从“运动”到“源流”,他并没有明确地说出易名的原因,只是摆出了写史的依据,“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我就是从这上面建设我的议论来的”。
但是,他却不研究中国文学史如何起源的,而是一拐弯到了希腊。
“从印度和希腊诸国,都可找出文学起源的说明来,现在单就希腊戏剧的发生说一说,由此一端便可知道其他一切。
”这种奇特的表述方式与周作人的现实处境和发言立场有什么关系呢?
周先生将文学分为“言志”和“载道”两派,认为文学的兴衰是个这两派的此消彼长一致的,并且中国文学是两种互相反对的力量,那为什么“言志”与“载道”是两种互相反对的力量?其实,周作人对文学载道是很反感的,他反对给文学太多的责任。
“因为我们所说的文学,只是以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为满足的,此外再无目的之可言。
”“各国每年都有一天特许骂人,凡平常所不敢骂的人,在那天也可向之大骂,骂过之后,则愤气自平。
现在这种习俗已经没有,但文学的作用却与此相同。
”文学仅能给人心理之安慰而已。
周作人虽然可以让文学拒绝承担的责任,却无法回避文学特有的情感表达。
文章中提到文学的作用用于“骂人”看起来文学并没有实际的作用,“仿佛只有在社会上的失败的弱者才需要,不满足的人们,以及对生死无能为的人,或者是面对政治上的腐败,没有实际行动的人,完全的借文学来发发牢骚。
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无论是给“文学”定义,还是替“白话”辩护,新的“文学”观念的生成始终是和“人”的“思想与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那这篇文章,又何尝不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呢?
作者对通俗文学的态度也让我很困惑,按周先生的观点:纯文学是专注学校研究的,个人阅读的,极狭义的文学方面。
通俗文学虽然比原始文学进步一点,但是由低俗的文人写出来的,里面羼杂了许多升官发财的思想,它所给予中国社会的影响最大。
《三国演义》《水浒》以及大鼓书曲本之类的都是,但是后文又提到“《水浒》在我们看来正相反,它不但不诲盗,且还能减少社会上很多的危险”。
这又作何解释呢?
实际周作人对自己这书评价并不高,他说:“我本不是研究中国文学史的,这只是临时随便说的闲话,意见的谬误不必说了,就是叙述上不完不备草率笼统的地方也到处皆是,当作谈天的资料对朋友们谈谈也还不妨,若是算它是学术论文那样去办,那实是不敢当的。
”然而,这篇不算是学术论文的文章,满服子的疑问还是挥散不去的,这与自己寡闻漏洞有关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