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高考历史真题汇编 专题二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历史《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材料2:“洋布、洋棉、洋花边、洋袜、洋巾入中国, 而女红失业;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柏 树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洋钉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事 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 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生活出现了什么新情况?
这表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吁
近代民族工业的第一次高潮
(甲午战争到一战爆发)
时 间 新 设 厂 矿 总 数 投资总 额(万 元) 平均 每年 新设 厂矿 数 每年 投资 额 (万 元)
19世纪70
年代-甲午
战争前
50
470
2
30-31
20
63.31
1 8 9 5—1 9 1 3年民族工业分布图
1895 — 1913
549 1202.95
民用工业 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
好高的利润, 比经商强!
张之洞开办的汉阳铁厂
自己投资,这 利润不就是 自己的了!
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的发展 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自然经济破坏 外商企业的刺激 洋务运动的诱导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地点: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途径:
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 办商人华侨投资 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 近代企业
材料二:民族工业轻重工业 比重图
材 料 四:
10.8%
材料三:民族工业在国民经济 中比重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
①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内地 很少。 ②绝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③民族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小。
④在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艰难发展。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必修二专题二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复习)

结论:受到挤压,
比重小
抗战前,近代工业大约占10%左右, 农业和手工业大约占90%左右。
材料6:洋商见我工商业竞用新法,,百计阻 抑,勒价停市。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 纺纱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 商者。
外国资本主义阻挠民族工业
材料7:祝大春办公益纱厂,“为营业起见,利 用怡和洋行推广销路,让一部分之股份给英人, 改为中英合办。”
×
张謇(1853—1926) 江苏南通人
专题三第二节 四、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短暂春天(民国初年) 2、较快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 3、陷入困境(国民党统治后期)
1911年36岁的牛振 国,刚刚接受了革命 洗礼,生意非常红火, 进入了“黄金时期”。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创 办的福新面粉厂
材料10:上海商人和银行家还须酬劳蒋介石。4 月25日,他们再给蒋介石700 万元。但是,这笔款 项仅仅提起了蒋介石的财政胃口,因为他的军费每 月约达2000万元。他派出专人逐店逐厂要求捐款。 例如,命令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捐款50万元;华商电 气公司捐款30万元;先施公司捐款25万元。当资本 家回避时,蒋介石的代理人就采取恐吓、敲诈,甚 至绑架的手段。欧文·查普曼报道,“富有的中国 人会在家中被捕,或神秘地失踪于街头„„百万富 翁以‘共产党’的罪名被逮捕。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图片体现中国传统的经济结构是什么?其主 要特点是什么?解体原因? 表现?影响?
传统经济结构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的门户,成为列强侵华的 开端,中国在外力作用下进入近代的发展历 史,产生“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材料一: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洋货“充积于 厦口”。洋布、洋棉“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 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 浙之棉布不复畅销” „„洋商还从中国收购大 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以丝茶为大宗。
2.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 (2)、材料二这段材料反映了哪些社会现实? • 答:在外国资本主义侵略下,中国传统手工业日趋衰落。
• (3)、经济结构的变化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 答: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封建制
度,动摇了封建社会基础;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使中国迈入了近代化。
问题导引1
• 答: • 民族工业主要分布在缫丝业、棉纺织业、面
粉业、火柴业、造纸与印刷业、船舶修造业、 机器制造业以及采矿业等几个行业部门。 • 特点: • 从分布的行业来看:主要分布于轻工业部门。 • 从分布的地理位置来看:主要分布于沿海地 区
问题导2
• 实践活动: • 兴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筹划海防,创建新式
材料二
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 开办一家机器面粉厂,使用外国进口 蒸汽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200石。京 城官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 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受压迫 到官府去讲理。结果,官府给他扣上 “私设磨坊”、“哄闹官署”等罪名 ,革去他的武举功名,“交刑部治罪 ”。李福明的机器面粉厂被迫关闭。
学堂等。 • 结果:
• 由于未能从根本上进行社会制度的变革,最终甲 午战争的惨败宣告其破产。
• 作用: • 这一运动未能使中国未能使中国走上富国强兵的
道路,但它首次采用机器大生产,标志着近代化 的开始,为中国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近代科 技,培养近代的人才,对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起 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 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每日赠言:
课本、双色笔、导学案 最重要的是认真和激情!!!
专题二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 曲折发展
一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高考历史必修二专题二: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必修二专题二: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一、选择题1.(2011年11月广东六校联合体17题)由于博览会可以“开风气而劝工商”,1908年,两江总督端方奏请政府创办展览会;1910年,中国人首次在南京创办了博览会。
被称为“南洋劝业会”。
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创办博览会的主要目的是A.学习西方文化B.开阔人们眼界C.发展民族工业D.抵制西方侵略【答案】C【点拨】由“南洋劝业会”、“劝工商”、“1908年和1910年”可见当时中国人创办博览会的主要目的是发展民族工业2.(2011年10月湖北百所重点中学联考24题)有人这样描述1904—1907年中国兴办实业的情景:“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
”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A.直接推动力是办厂政策的宽松B.与中国人民的政治斗争联系密切C.主要原因是国际环境的暂时改变D.是民国政府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答案】B【点拨】据材料“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判断与中国人民的政治斗争的热情密切相关。
3.(2011年11月潍坊市三县期中12题)“申江鬼国正通商,繁华富丽压苏杭。
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
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生丝B.清政府废止“重农抑商”政策,工商业发展C.中国纺丝业使用机器生产,自然经济瓦解D.苏杭地区传统纺丝业衰弱,上海近代纺丝业发展【答案】A【点拨】材料的大意是,随着上海海上贸易的发展,经济地位逐渐超过了苏杭,带来社会生产的变化,就是更多的人从事纺织业。
结合时代背景,可知于上海开放为通商口岸有关。
B项废除重农抑商,C项自然经济瓦解,D项苏杭丝织业衰弱不符合事实。
4.(2011年10月东营市评估21题)甲午战争后“中国新式产业发展进入民营化为主阶段”,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直接原因是()A.洋务运动的诱导B.群众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C.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答案】C5.(2011年10月黄冈三里畈检测12题)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高一历史必修二专题二第一节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 洋布、洋纱、洋袜、洋巾入中国,而女红失业; 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 煤油、洋烛、洋电灯入中国,而东南数省之桕树 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入中国, 皆弃为不材;洋铁、洋针入中国,而业冶者多无 事投闲……,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郑观 事投闲 ,华民生计,皆为所夺矣。 郑观 盛世危言》 应《盛世危言》卷七 这段话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这段话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材料一: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通过五处通商口岸的相 继开放,洋商从中国收购大量农 土特产品, 继开放,洋商从中国收购大量农、副、土特产品,其中 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丝、 以丝、茶为大宗。中国丝、茶的大量出口,刺激了丝、 茶的生产发展,洋商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 茶的生产发展,洋商操纵着中国丝茶的出口贸易,使中 国丝茶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国丝茶服从于世界资本主义市场的需要,日趋商品化。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洋行, 材料二: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洋行,
荣 德 生
1912年荣宗敬、荣德生在上海创 年荣宗敬、 年荣宗敬 办的福新面粉厂
概况
创办人 张謇 荣宗敬 荣德生 周学熙 地点 企业
江苏南通 江苏无锡
河北唐山
大生纱厂 保兴面粉厂
新洋灰公司
4、影响: 影响:
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 新的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给中国社会经 济带来一股新气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济带来一股新气息.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推动政治运动的发展. 推动政治运动的发展.
戊戌变法
公车上书
谭嗣同就义
7、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民族资产阶级的 近代民族工业的特征? 特点?为何具有这样的特点? 特点?为何具有这样的特点?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专题2: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学业水平测试高中历史必修2复习专题2: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清政府:年前后夹缝中产生甲午战后初步发展北洋政府:一战期间:(—)短暂春天国民政府: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发展显著抗战期间(—)陷入困境抗战胜利后(—)日益萎缩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自然经济解体过程:⑴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夕,中国的自然经济已有了某种程度上的分解,商品经济有所发展;⑵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即世纪年代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解体加速。
中国手工棉纺织业的衰败,标志着自然经济开始解体;⑶从世纪年代起,自然经济解体的速度进一步加快。
中国民族产业产生基本条件:⑴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有了一定的发展;⑵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破坏了农村的家庭手工业;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沉重打击了城市手工业;总之,外来经济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最直接主要的原因。
自然经济的破坏,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
资本主义产生的必要条件:资本的原始累积。
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是在通商口岸诞生的,但是中国的通商口岸不仅限在南方。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兴起时间:世纪年代前后。
近代民族工业首先在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出现。
兴起途径:⑴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买办商人华侨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⑵部分手工工场开始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兴起时概况(民族工业出现早期的企业):⑴年,方举赞上海发昌机器厂;(最早的民族工业企业)⑵陈启源南海继昌隆丝厂。
⑶贻来机器磨坊。
初步发展的原因:(初步发展阶段又称之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第一次高潮时期,—至一战前)⑴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大量输出资本,进一步破坏中国自然经济,扩大了商品和劳动力市场,也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某些客观条件;⑵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下,许多人纷纷呼吁设厂自救实业救国,以挽救民族危机;⑶甲午战争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5高中历史必修二2.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

特点: 比重小
材料7 :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 勒价停市。上年(1866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 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洋商者。 材料8: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在北京开办一家机器面 粉厂,使用外国进口蒸汽机磨,每天能磨细面粉200石。京城官 府见机器面粉厂生意兴隆,就存心勒索。……李福明不甘心忍
②原来的部分手工工场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5.著名企业
上海发昌机器厂 广东南海继昌隆缫丝厂
天津贻来牟机器磨坊
6.主要部门
轻工业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的主要特点 ①从产生历史环境看 半殖民地半封建 ②从产生历史条件看 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劳动力条件和 市场条件都不足。 ③从地区分布的看 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地区,内地很少。 ④从主要的行业看 大部分是轻工业,重工业很少, 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 ⑤从在经济结构中的所占比重看 自然经济占主导工业比重很小 ⑥从受到的阻力看 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 主义的双重阻碍,发展艰难
先天不足
后天畸形
三、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 初步发展的时间 2. 初步发展的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
从甲午战争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①甲午战争后,列强侵略的加剧,使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②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暂时放松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③为挽救民族危机,许多爱国人士“设厂自救”、“实业救 国”。 3. 初步发展的概况
促进了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二、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
(一)兴起
1.兴起时间
2.兴起条件
19世纪的60、70年代 ①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萌芽
2014-2015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2.1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优化训练 人民版必修2

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基础达标1.下图是1840—1920年中国棉纺织业消费棉纱情况示意图。
对该图相关信息理解准确的是()①19世纪中期传统纺与织结合紧密②土纱遭到了国内外机制纱的排挤③近代工业和传统手工业竞争并存④外国棉纱进口数量呈现逐年上升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棉纺织业发展过程的理解能力。
从示意图看,机制纱逐渐发展,而机制纱包括中国的和外国的两种。
故选A项。
答案:A2.(2014·某某市质检)19世纪60年代的某某,“间有商人向外国人雇买洋船,仍须与外国人合伙。
是不仅资其管驾之力,实须购其修葺之料也”。
这一现象说明()A.中国近代军事工业的兴起B.封建势力对民族资本的束缚C.民族工业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依赖性D.列强在中国开办船舶制造业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及特点,材料的大意是说民族资本家不仅要向外国人购买设备,还需要外国人的技术,因此体现了对外国资本的极大依赖性,所以选C项。
答案:C3.胡适说:“X季直(X謇)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很伟大的失败的英雄,这是谁都不能否认的。
”称其为“英雄”的主要依据是()A.为挽救民族危机放弃仕途B.提出“实业救国”兴办实业C.提出“教育救国”大搞教育D.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解析:在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下,晚清状元X謇毅然放弃仕途,兴办实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答案:D4.(2014·某某市调研)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家为便于经济掠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兴办了一些企业,这类企业当时主要有印刷、船坞、船舶修理等业。
这带来的新变化是() A.便利列强经济侵略B.产生了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C.自然经济瓦解D.激化了中外之间的民族矛盾解析:外国人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兴办了一些企业,给中国带来阶级结构的变化,就是出现了工人阶级,也是中国最早的无产阶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二1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8)1852年,一位在华英国人在报告中称,英国商人运往伦敦的中国生丝是以“无用的”曼彻斯特上等棉布包装的。
而在此之前,用于包装的主要是中国产的土布。
包装布的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A.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B.英国棉布价格更具优势C.中国生丝在英国畅销D.英国棉布在中国滞销【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小农经济顽强抵抗外国经济【解析】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中国的土布质量粗糙,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无法推断包装改用洋布是因为英国棉布的价格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中国生丝在英国是否畅销,故C项错误;曼彻斯特上等棉布之所以是“无用的”,是因为受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抵制,英国的上等棉布仍然滞销,因此用来包装中国生丝,故D 项正确。
【答案】D2.(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8)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当时的国人对倡导洋务或与洋务有关的人和事件持轻视反对态度,体现出传统观念对外来事物的排斥,故A项正确;倡导洋务和出使国外不是崇洋媚外的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洋务运动只学器物,不学制度而受到批判,故C项错误;国人抵制洋务不是因受外国侵略而产生的爱国情感,而是对外来文明的抵触,故D 项错误。
【答案】A3.(2015·山东文综·16)下列四项为中国近代不同时期的考题,其中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使用的考题应是()A.“蒸汽有力可用,由何而生?”B.“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C.“试比较英、美、法、瑞士、中国行政机关元首之产生方法。
”D.“法国大革命对于欧洲民族主义之发展,有何影响?试举例明之。
”【考点】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解析】依据题干中的材料“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学堂”,可知此时期洋务派关注的是西方的技术,故A项正确;“论吾国银行失信用之可惧。
”体现出来的是金融危机,而题干强调的时间是19世纪70年代初,此时洋务派正在关注西方技术,故B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的主张时“中体西用”,而并不学习英、美、法等国的政治制度,故C项错误;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此时期主张学习的是西方的技术,并没有强调民族主义,故D项错误。
【答案】A4.(2015·天津文综·5)天津开埠后,直隶顺德府(今河北邢台)农民开始在农闲时结伙赴陕甘蒙等地贩运皮毛,冬去春回。
到20世纪初,收购的皮毛除大量转运到天津供出口外,部分生皮在顺德加工成皮袄、皮褥等向国内销售。
在皮毛运销和加工业带动下,从事非农业生产的人越来越多。
这一现象主要表明()A.中国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B.近代天津是北方重要港口城市C.外国资本主义全面冲击中国传统经济D.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考点】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内地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解析】由材料内容可知,中国内地的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提高,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已经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天津是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但是不是本题的主旨所在,故B 项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出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传统经济的“全面”冲击,故C项错误;中国农村的自然经济早在鸦片战争之后就已经开始解体,故D项错误。
【答案】A5.(2015·浙江文综·18)有学者认为,徽商胡雪岩“垄断蚕丝,冀获暴利。
此既为出口大宗,适光绪九年(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而胡氏存货山积,悉归腐敝。
由是尽丧其资,波及全国,钱庄分设各地者,纷纷倒闭,而胡氏一蹶不振。
”在该学者看来,胡雪岩破产的主要原因是()A.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B.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C.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影响【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发展【解析】帝国主义垄断近代工矿企业,没有投资近代工矿企业不是失败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买办商人势力的恶性竞争不是材料反映的主题,故B项错误;金融业形势发生了变化是由于其他行业变化导致的,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材料中“1883年”“外国丝市不振,洋商不购”说明是由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导致国内丝织业出口困难,故D项正确。
【答案】D6.(2015·福建文综·24)表2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
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表2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解析】从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对美国入超额不断增加,即商品出口总额低于商品进口总额,说明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故A项正确;从1929~1931年中国对美英入超额比较可以看出,英国对华贸易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从表格可以看出,中国对法国贸易是处于出超状况,即商品出口总额高于商品进口总额,是贸易顺差,故C项错误;从1909~1911年与1919~1921年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对俄国(苏联)贸易在下降,而1919~1921年与1929~1931年数据比较可以看出,中国对俄国(苏联)贸易在上升,故D项错误。
【答案】A7.(2015·山东文综·17)图5是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
这一国家是()A.英国B.德国C.俄国D.日本【考点】近代中国的经济——列强对华经济侵略【解析】英国主要是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占据主导,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德国是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开始侵略中国,与题干所给的时间以及对中国贸易变化图不符,故B 项错误;俄国从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就开始从中国割占了大量的领土,与题干所给的开始的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依据题干材料“英、德、俄、日四国中的某一国在中国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比重(%)变化示意图”以及数据变化,可知日本自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同时也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作为其邻国的中国首当其冲受到日本不断的侵略,致使日本在华利益成不断上升趋势,一战期间曾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故D项正确。
【答案】D8.(2015·重庆文综·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盛宣怀(1844~1916),江苏武进人。
从1870年开始充当李鸿章幕僚,创办了一系列实业和教育事业。
1896年,他将自办银行的见解向清廷作了系统的表述:“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
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
各国通商以来,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商务枢机所系,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
”——摘编自谢俊美编《中国通商银行》材料二1897年5月27日,经过盛宣怀一段时间的筹备,中国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正式成立。
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
它的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
它以上海总行为中心,积极开展业务。
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摘编自中国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金融研究室编《中国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初创时期》(2)根据材料一,归纳盛宣怀提出的中国自办银行的理由。
(6分)(3)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通商银行初创时期放款的重点领域。
(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行在重点领域放款所起的作用,(4分)指出该行在初创时期存在的不足。
(2分)【考点】(2)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盛宣怀提出自办银行(3)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中国自办银行(中国通商银行)【解析】(2)材料一“银行昉(开始)于泰西,其大旨在流通一国之货财,以应上下之求给。
立法既善于中国之票号、钱庄,而国家任保护,权利无旁挠,故能维持不敝”可知近代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据“现又举办铁路,造端宏大,非急设中国银行,无以通华商之气脉,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银行较强的融资能力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据“华人不知务此,英、法、德、俄、日本之银行乃推行来华,攘我大利”“杜洋商之挟持”可得出民族银行的建设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3)第一小问领域,材料二中国通商银行(上海总行)各类放款占其放款总额百分比,可知通商银行初期着重投资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第二小问作用,银行资金向工商业和交通业倾斜,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第三小问不足,材料二“银行股份全属华股,总董全是华人,其构成不是封建官僚就是买办商人,实行“权归总董,利归股商”说明银行董事成员由官僚、买办商人构成,与近代银行现代化架构相差甚远;“内部章则制度完全仿照英商汇丰银行章程来拟订,用洋人为大班,掌握业务经营上的实权”说明银行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难以获得独立发展的空间。
【答案】(2)理由:银行比中国传统金融机构优越;有利于促进铁路建设等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抵制洋商独揽中国银行利权。
(6分)(3)领域:民族工商业及交通业。
(2分)作用:推动了民族工商业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
(4分)不足:在经营管理上依赖洋人,没有完全摆脱列强的控制。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