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

合集下载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方文化的异同

摘要:死亡委婉语是人类最常见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而在不同的文化中就会有不同的死亡委婉语。

所以、在日常交流中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应该特别关注死亡委婉语。

在世界上的任何一种语言都有他们自己的对死亡的委婉表达,这些委婉语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起着很重要的角色,并且特定文化的死亡委婉语放映这·特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宗教信仰和社会习俗。

为了能够成功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学习外语的时候仅仅学>-j语言是不够的,外语学习者还要了解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方方面面,而死亡委婉语就是其申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这篇文章中我给出了一些死亡委婉语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来谈论中英文化中的死亡委婉语的相似点和不同之处.希望这些分析能给跨文化文化交际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关键词:死亡委婉语相似点不同点跨文化交际前言现在全世界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和不同文化的人们进行交流合作。

在人们交流的过程中有些东西或事情是人们不愿意或者是有意回避直接提及或者说起的。

直接提及关于这些话题会让人们感到不舒服或者让别人伤心,在这一情况下当人们不得不谈及这一话题的时候人们会采用含蓄的表达方式来表达。

这些间接地表达方式或者委婉的表达用语会比直接的提及让人们感觉自然和亲近,并且不会触犯一些文化禁忌,更有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euphemism”这个单词来源于希腊语.Eu的意思是很好,听起来很不错,而pheme 的意思是用顺耳的词或者是礼貌的方式说出来的话语和言论。

不同的学者也对委婉语给出了不同定义。

Hugh Rawson(1981)认为委婉语是一个社会基础的通用交际语,就起本身而论委婉语是一种人们内在焦虑,矛盾,恐惧和耻辱感的一种外在的显现,这些委婉语就像放射性同位素,观察这些委婉语就有可能看到我们的语言,文化中的一些曾经显现的东西和可能正在表现出来的一些元素。

而Allan and Burridge对委婉语的定义是委婉语被用来对一些不喜欢的表达的替代表达,委婉语的使用有时可能能够维护别人或者自己的面子。

汉英“死亡”委婉语比较

汉英“死亡”委婉语比较

汉英“死亡”委婉语比较作者:李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22期摘要:“死亡”是任何有机体都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则。

但不论中西,人们总是忌讳说出“死”字,从而在千百年的语言发展进程中人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对“死亡”这个词进行乔装、隐晦,于是就有了许许多多关于“死亡”的委婉语。

本文试从汉英民族不同的宗教信仰、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对汉英语言中的“死亡”委婉语进行分析比较。

关键词:汉语英语死亡委婉语宗教信仰等级观念行业影响[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1)-22-0121-02一、何谓委婉语根据《朗文当代英语词典》中的解释,euphemism is the use of a pleasanter, less direct name for something thought to be unpleasant(委婉语是一种以听起来较令人愉快的事物的语言形式)。

《语言学词典》中指出,委婉语就是用婉转温和的方式来表达某些事实或思想,以减轻其粗俗或生硬的程度。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人们在一定的场合用以交际的重要手段,人们通常尽量避免使用会引起对方不快或有损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选用一种迂回的语言形式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

委婉语还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广泛地社会现象或人民心理,一般会考虑到避讳问题、禁忌问题、礼貌问题等。

为达到以上目的,委婉语使用中一般都会遵循若即若离、美好中听的原则。

二、中西方宗教信仰与“死亡”委婉语英语委婉语研究专家尼曼指出:委婉语的最早主题是宗教性的。

当人们无法理解一些神秘而令人恐惧的自然现象时,便会从宗教里寻求心理依赖和解脱。

为了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各种宗教都会死亡做出了解释,纷纷对死后的世界作了描述,一般来说还对来世形成了不同的看法,这一切都在各民族语言中反映出来。

在原始宗教的影响下,人们曾一度把语言看成是具无形魔力的东西,甚至有“说凶即凶,说祸即祸”的传统观念。

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与_死亡_委婉语表达的不同

中西宗教文化的差异与_死亡_委婉语表达的不同

home and free) ”, 可以“心安地休息了( to rest in
佛教发源自古印度并于东汉年间传入我
peace) ”。人这一死就“魂出躯壳( to yield up the 国的。佛教认为芸芸众生都依其“业”和“因缘”
ghost) ”, 死是使人从短暂的 、有 限 的 、肉 体 的 、 而在“六道”中“轮回”, 苦难和 烦 恼 永 无 止 境 ,
行, 其死也物化。”,“死”只是“随物而化”罢了 且, 就是少数进入者也多保留着鲜明的语域特
故“死亡”也就委婉地称为“物化 ”: 或 称 为“ 遁 征 , 如“羽化”乃“道教徒称人死”;“圆寂 ”则 是
化”、“隐化”、“迁形”等。由道家思想进一步发 “佛教用语”等等, 一般仅在宗教圈中使用。相
展而来的道教则追求生命不灭, 肉体成仙。于 反, 由于英语国家的宗教一元化, 基督教为全
死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 没有人 可以避免。克雷洛夫说 :“ 虽 然 人 生 充 满 了 苦 恼, 可是死亡却更加苦恼。”死亡不仅使人心中 充满苦恼, 甚至还会让人满怀恐惧,“临其穴, 惴惴其粟。”死亡无疑是一切生命的最终归宿, 生物出于本能无不极力趋避这一无可改变的 命运。对死亡命运的趋避使人们对死亡产生了 禁忌心理, 在语言方面的表现就是“死亡”委婉 语 的 出 现 。 因 此 中 西 方 语 言 中 便 有 了 许 多“ 死 亡”的委婉表达。
罪恶的、不自由的生活转变到“精神”“天国”中 只有皈依佛门, 通过念佛、诵经、供奉、受戒、禅
永恒幸福的转折点, 肉体虽死, 灵魂却得以“永 悟等修炼方式和行善积德来修得正果, 才可以
生( to launch into eternity) ”,“名字永远留在 永 脱离“六道轮回”, 达 到 不 生 不 灭 、脱 离 烦 恼 的

中西方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比较

中西方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比较

中西方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比较中西方国家有着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委婉语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在跨文化交际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只有互相理解差异才能更好地交流合作。

委婉语是用温和、含糊和迂回的说法替代粗俗、生硬和直率的说法。

明确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避讳、避俗、礼貌和掩饰的功能,进而在外语习得过程中留意、积累、掌握委婉语的运用,以提高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委婉语(euphemism)是人类语言中的一种普遍现象,是指用婉转含蓄或拐弯抹角的说法代替会使人不越货不够尊敬的言词。

委婉语是语言实现其交际功能的一个重要和必要的途径,因而委婉语研究在语言研究中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实际的交际活动中,不可避免地人们要谈及一些忌讳性话题,但又不能直截了当的表达,于是委婉语便应运而生。

委婉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根植于各国文化系统中,体现了五彩的社会心理状态和语言文化内涵。

在经济低糜的战争年月下,语言普遍粗野化,委婉语出现频率较少;若在太平盛世,人们自然追求语言文明,委婉语出现频率相对增多。

近代社会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经济状况变化大,进展快,人类也不断变动、进步,出现大量的社会、心理、语言的忌讳,这成为产生委婉语的前奏。

中西方委婉语在跨文化交际中体现着不同的文化内涵,也有着不同的语用功能。

首先体现在英汉语委婉语的语用功能中的避讳功能。

委婉语的产生源于禁忌,它是委婉语的原始功能。

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相信预言这种符号与它的真实内容之间存在一种同一和效应关系,它不仅能赐福与人,而且具有降祸的神奇魔力。

为避凶求吉,同时达到交际目的,人们创造了委婉语。

中西方仁在谈到诸如疾病、死亡、性等现象时,都是用委婉语以达到禁忌或文雅的目的。

例如,令人最忌讳的“死”(death)常用“pass away”,“to fall asleep”,“God rest his soul”“,fall asleep”“,to be with God”,“to go west with”等来表达,其目的即减少或消除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感,从而达到忌讳的交际功能。

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汉英死亡委婉语对比分析

111一、引言汉英两种语言的委婉语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到底有什么不同?阅读大量文献后发现,中西方学者对委婉语的研究主要倾向于两大方面,一方面是从研究委婉语的定义、分类,或从跨文化方向解读委婉语的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从社会语言学、传统修辞学、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研究的。

本文汉语语料来源为《汉语委婉语词典》和北京大学CCL语料库,英语语料来源为《英语委婉语词典》和英语国家语料库。

二、死亡委婉语的界定古往今来,“死亡”都是一个隐讳的话题,但“死亡”一词却时常真真切切地发生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之中,没有人愿意直面这个词,于是人们创造了许多与死亡有关的替代语。

在英语里有关死亡的代用语有400多种,如 go to a better world,depart,sleep,be with God等。

同时,汉语中的死亡委婉语也是多种多样的,曾有学者统计,“死亡”的近义词或者同义词的数量在480个左右。

那么如何定义死亡委婉语呢?专家是这样定义死亡委婉语的:在语境的制约下,风俗习惯和交际主体趋吉避凶的心理现象,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不会直接说出本意, 会选择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等。

死亡委婉语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按照束定芳先生在《委婉语研究:回归与前瞻》中的表述 :“狭义的委婉语是委婉词语,一般是约定俗成的,经过一定时间使用在一定范围内被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词或短语。

”广义的委婉语是指“通过各种语言手段(如否定、时态、语态),或是话语手段(如篇章等)临时构建起来具有委婉功能的表达方法”。

笔者认为狭义的死亡委婉语包括固定下来的,涉及人类“死亡”的词或短语,如“去世”“见马克思”等,而广义的死亡委婉语是指那些运用各种语言或言语手段生成固定的或临时生成的死亡委婉语。

三、汉英死亡委婉语的分类汉英两种语言中死亡委婉语数量大,种类多,本文将从死亡委婉语的涉及对象、有无标记和色彩义三个角度对汉英死亡委婉语进行分析。

中西方文化对比之生老病死

中西方文化对比之生老病死

• 中国文化倡导‚向死而生‛。面对死亡,追求生命 的永恒。生死固然已有定论,但人并不是一种完全 被动的生命,他能主动的向死而生,即在被动地向 必然的死流动时,主动地展开了自己生命,面对死 亡,不惧死亡,面对生命的消失,发掘生命的永恒。 • 中国文化认为死与生的永恒意义相联系。不可否 认,人是向死亡而生存的,作为自然生命,这是确定 的。但是,人不仅只是一个自然生命,作为人而言, 他更重要的是一种社会性生命。所以向死的真正 切入点是与生的永恒意义相联系,生命在熄灭的一 刹那闪耀着不灭的光环。
三、病
• ‚疾病‛在我国汉语文言里又称‚违和‛,意即是人体组 织失调而产生心理和生理的不正常状态。在圣经中记述疾 病的人与事也不少,如‛有一个患病的人,名叫拉撒 路……‛(约11:1);‚特罗非摩病了,我就留他在米利 都‛(提后4:20)。可知疾病是人生难免的事,但如何看 待?由于信仰素质和神学观点的差异,就有不同的认识和 做法:如教会中有人认为疾病只是‚撒但的攻击‛,认为 只要祷告赶鬼,不注意甚至拒绝吃药就医;亦有人认为病 是因‚罪‛而生,只要‚倒空罪孽‛病就不冶而愈。不言 而喻,对这样的认识与做法确是过于简单和片面,对圣经 的晴圆缺,人有生老病死!” 的确,“生老病死”是人生不可抗拒的自 然规律,是人生由“摇篮”到“坟墓”难 以避免的过程。
Sub title
1
生 Birth 老 Old Age
2 3
4
病 Illness
死 Death
VS
常有人发难: “是先有鸡?还是先 有蛋?”人的生命究 竟从何而来?圣经的 答案是:“上帝的造 化”。 西方文化认为, 生是上帝的造化。
• (二)中国文化关于‚生‛的看法 • 我国传统文化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中国人的生死 观也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孔子说:‚未知生,焉 知死?‛意思是人如果连‚此生‛都照顾不好, 谈何照顾‚来世‛。孔子是要求人们务本求实, 对生活负责把注意力放在对生命社会价值的追 寻上,不要分心去考虑死亡及死亡之后的事。法 家的荀子也说:‚人之所欲,生甚矣;人之所 恶,死甚矣;然而人有从生成死者,非不欲生 而欲死矣,不可以生而可以死矣。‛强调了生 对人的重要作用,先知生,才能明白死的道理。 可以说,这些看法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本生命 认识的主流观念。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
从英汉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

英文中不乏夸张的死亡形容词,如“died a tragic death”,“succumbed to death”,“breathed his last”等。

而汉语中表达死亡的词语却更加委婉,如“过世”,“离开人世”,“死于”等。

死亡在中西文化中都是一个极具尊重的话题,但是在表达上有着明显的差异。

这种差异很可能源于两种文化对死亡的态度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

汉语委婉的表达方式往往令人感到温暖,而英文带有夸张气息却使人有一种恐惧的感觉。

同时,中西文化中的死亡委婉语更好地体现了两种文化对于生命的态度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理解生命的无常,强调生命的尊严和神圣性,认为生命是宝贵的,应当尊重荣辱。

而西方文化中更多的是把死亡当作一种自然现象去接受,认为生命是有限的,每个人都有生老病死的宿命。

因此,从英汉死亡委婉语可以看出,中西文化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这种差异正是由于两种文化对待死亡的态度不同,以及宗教信仰的不同所造成的。

这种差异也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既有古代的传统文化,又有现代的宗教信仰,能够为世界文化的交流提供更广泛的互动和对比。

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异同

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异同

第27卷第10期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V ol.27, No.10 2007年10月 Journal of HuBei TV University October. 2007, 147~148 从死亡委婉语看中西文化异同陈 蓉(宁夏大学 外国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内容提要] 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委婉语有其形成的特定历史背景和文化因素。

本文主要对汉语和英语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作一比较分析,来探讨由此所折射出的东西方国家的不同风俗、文化和价值观。

[关键词] 死亡委婉语;中西文化[中图分类号] G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427(2007)10-0147-02一、委婉语的定义委婉语,是指“当人们不愿意说出禁忌的名物或动作,而又不得不指明这种名物或动作时,就用动听的词语来代替,用隐喻来暗示,用曲折的表达来提示。

”(张涤华,1988)委婉语可以说是人类进行社会交际活动的润滑剂,“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磨擦而停止,人们将充满仇恨。

”(Enrigh,1985)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委婉语的出现都有避讳和禁忌功能。

在中国,避讳,又称讳饰,源于周朝,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左传x桓公六年》记载:太子生,鲁桓公向申儒询问如何命名,申儒答曰,“周人以事讳神,名,终将讳之。

”在西方,英国作家George Blunt 于16世纪80年代初首创了euphemism一词,并将其定义为 a good or favorable interpretation。

语言学家Goodenough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转引自Hudson, 1980)如他所说,委婉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又是一种文化现象。

“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文化是语言的管轨。

”(邢福义,1958)委婉语产生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反映了特定民族的历史、宗教、风俗和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特点,本文将以委婉语中与人们生活关系相对密切的一种——死亡委婉语—为例对委婉语所反映出的中西文化共同性及差异做出简要剖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死亡委婉语文化对比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源自希腊语euphemismos, 意为“to speak with good words or in a pleasant manner”(以好听的言词或令人愉快的方式来说话)(李国南,1999:245)。

它是一种“用不冒犯人或令人愉快的词语去直截了当的、触怒人的词语,即用好听的话来掩饰事实(Neamanetal,1990:1)”的修辞手法。

它是文明发展的产物,委婉语既是文化现象,也是语言现象。

每一个社会和每一个语言中都蕴含大量的委婉语。

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成为了习俗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死亡带给人伤感的情绪。

人生最大的不幸莫过于死,人们害怕死亡,也不愿意提及“死”这个可怕而神秘的字,生怕它会带来不幸或灾祸。

然而在现实的言语交际中又不得不提及它,这样就衍生了不同的死亡委婉语。

“死亡”委婉语产生的心理原因主要是为了避免刺激对方。

当人们不愿说出这样的禁忌,又不得不指明此事时,就不得不用动听悦耳之辞来暗示他人不愿听见的话,不得不用隐语来暗示他人不愿说出的“死亡”,这样就产生了死亡委婉语。

死亡委婉语存在着不同的文化中,反映着这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每一个民族都是根据自己的宗教信仰,价值趋向和风俗习惯来表达死亡的。

现在就根据这些文化上的异同,来说明东西方在死亡委婉语方面的差异。

一、宗教信仰差异
西方大多数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圣经成了西方文化中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著作,圣经本身就含有许多死亡委婉语的表示方法。

由于基督教义是全社会奉行的道德准则,所以许多关于死亡委婉语的表达方式就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圣经。

如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因此人死去也就应该to return to dust(归于尘土);人生来就是有罪的,为了赎罪,因此死去就是to pay the debt of nature(偿清欠付大自然的债务);上帝是万物之主,人死后就得to be called to God to answer the final summons(被召到上帝身边),并且要to hand in one’s accounts to be sent to one’s account(上交自己的账本),如实汇报一生的所作所为,听候上帝的the last judgement(最后审判)。

正因为此,人生在世,只有积德行善,死时才能to pay charon(雇请冥河上的船),将自己安稳地to cross the river styx(渡过冥河),进而to go to a better place land world (到一个更美好的地方节界去),即to go to heaven paradise(进入天国)。

然后就能to be with God(与上帝同在),因而感到to be at peace(心安神泰)。

基督教义还认为,人死只是to yield up the ghost(魂出躯壳),而灵魂却to laun chin to eternity(获得永生),而灵魂却toscribed in the book life(名字留在永生簿里)。

这些厚重基督教义的“死亡”婉称,便是英美民族人们所普遍信奉的那种完美人生的真实写照。

可以说“宗教的这种一元化自然而然地导致了宗教委婉语的全民化。


而中国却是一个富含多种宗教的国家,中国人民在宗教上从来没有形成统一
的信仰。

对于汉族文化来说,佛教和道教的影响比较大一些。

佛教提倡修行,其最高境界为“诸德圆满威俱足,诸恶寂灭净尽”,即“圆寂”或“灭度”。

另外,用于婉称佛教徒之死的常见词语还有:“升天”、“示寂”、“入正”、“示灭”、“殉道”、“归真”、“登莲界”等等,不一而足。

而道教追求的最终目标是生命不死、习升成仙,于是称人死为“仙逝”、“仙游”、“仙去”、“上仙”等;认为人死犹如蝉之脱壳,婉称“蝉脱”、“蜕化”;或如鸟生双翼习升,曰“羽化”;或传说得道成仙便乘白鹤而去,即“骑鹤”、“化鹤”或“鹤化”。

道家否认世间万事万物的差别,认为人从“生”到“死”没有极端差别,只是“随物而化”,于是人死婉称为“物化”,以及“隐化”、“遁化”等。

此外,汉语反基督教徒之死称为“见上帝”;把有神论者之死称为“见阎王”、“归天”、“归西”、“上西天”等。

这些形形色色的委婉表达方式无非反映了这样一个事实: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必然导致言语禁忌的多样性。

二、价值观差异
东西文化中有共同的价值观点,比方说都赞美美丽的事物,憎恶丑恶的东西。

特别是在文化的长期的发展中,奉献意识不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有共同的认识。

人们愿意为他人、社会或者祖国和平而奉献自己。

比如西方人说,“laid down his life to motherland or to liberation, freedom”.中国人也说,“他为祖国独立和民族解放献出了自己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或者“他为国捐躯或光荣牺牲了”。

但是这种共同的认识中还是可以区分出文化的差异。

一般说来,中国是一种群体文化(group-centered culture)。

孔子的声音从帝国的一个角落就可以传遍全国。

只要集体接受了,就没有人怀疑它。

集体文化是以儒家思想为根基的。

社会和谐和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

人们只有设身于一个群体里才感觉是安全的,才能够享受这个群体所带来的礼仪和福利。

中国人讨厌没有群体的个人,称呼他们是“另类”。

因此,中国人强调集体的作用,个人是要服从集体的。

对于集体和个人,中国人的价值倾向十分明显。

中国人喜欢使用重要的,醒目带有强烈集体观点的词汇来表现。

对于英雄,中国人习惯把他们的生命看得很重,类似的表达方法还有:牺牲,就义,捐躯,殉国,效死,马革裹尸,以身许国,杀身成仁。

而西方社会却是典型的个体文化。

这个文化下的个体特征是独立自主的,尊重他人的权利。

人们相互不介入对方的生活,公平竞争,公平交易。

这种文化鼓励个体自我定向,自我选择,保持隐私而与众不同。

因此,死亡并不带有鲜明的集体主义的色彩。

死亡也是个人的事情,西方人更希望自己能够平静,安详的死去。

人们更喜欢用一些普通的词汇来表示死亡。

三、习俗差异
习俗是一个文化中的人们具有模式化的生活方式,为文化中的大多数成员所接受。

东西方的生活习俗在传统上有明显的差异,也体现在了死亡委婉语之中。

西方没有经过封建主义长期的影响。

他们十四、十五世纪就开始了远征新大陆的
活动。

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相对稀少,还有宗教平等,敬业思想的影响,使得他们的社会在18世纪就产生了工业革命。

伴随着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是他们职业的多样化,和娱乐的丰富性。

而中国经过了漫长的封建统治,封建社会的小农经济生产力低下,无法满足
全体社会的消费。

因此就必须设置一个框架构造来分配有限的物资。

在孔子的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创造了维护自己社会安定的秩序。

社会等级严格地存在着,
不同的级别的地位有着悬殊的差异。

即使今天我们还可以听到“官本位”的词语。

反映在死亡委婉语中,我们可以看见中国传统习俗里有很多表现等级的死亡委婉语。

对于国王的死要使用“崩”,这样的表示还有“驾崩”、“山陵崩”、“弃群臣”、“宫车晏驾”、“千秋万岁后”等等;大臣的死亡叫“薨”;国王妻子(王后)的死叫“晏驾”;妃子的死亡叫“断弦,失俪”;今天我们依旧把有社会名望的人的死称为“逝世”、“谢世”、“香消玉殒”;普通人的死称为“安息”、“离世”、“撒手人寰”等等。

今天我们依旧把有社会名望的人的死称为“逝世”、“谢世”、“香消玉殒”;普通人的死称为“安息”、“离世”、“撒手人寰”等等。

结语
尽管英汉民族在宗教信仰、价值观、习俗等方面对死亡存在诸多不同的认识,但对于死也存在有一些相似的认识,都能够把死亡看成永恒的睡眠,认为人死后不会灰飞烟灭,只是离开这个世界到另外一个世界去了。

这种相似的认识使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用睡眠和离开来比喻死亡的。

如汉语中有长眠、永眠、安睡、安息、离去、离开、走了、瞑目、与世长辞、去世、作古等。

英语中有:to sleep,to depart,to take one’s departure,to go away,to be at peace,to be gone,to leave this world,to say the last goodbye。

每一种语言中都存在死亡委婉语,理解死亡委婉语的差异,可以更好的学习西方文化,促进跨文化的交流。

参考文献
[1]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 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2]Neaman,J.S & Silver, C.G. Kind Words: 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M].
New York: Facts On File, Inc.,1990.
[3]黎昌抱,吴锋针.英汉“死亡”委婉语对比研究[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