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理论

合集下载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出现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在环境刺激下形成的,并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来进行塑造和改变。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沃森和斯金纳。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向或负向的强化来加强或削弱。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和解释行为,忽略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它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内部心理活动。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解释所决定的。

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来处理和理解信息。

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认为人的思维和心理过程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三、发展阶段理论发展阶段理论是关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经历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发展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个体会经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

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个体在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四、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个体的自由意志。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个体是积极主动的,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满足。

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是基于其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观。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能力,认为个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对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五、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它关注个体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和潜意识的影响。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源于无意识冲突和潜意识的压抑。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个体的心理过程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个体通过梦境、自由联想和分析来揭示和解决潜意识中的冲突。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科学,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和演变。

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动力学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1.1 古典条件反射理论:由俄国心理学家帕夫洛夫提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1.2 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通过与环境的积极反馈和惩罚相联系而形成的。

1.3 社会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的。

二、认知理论:2.1 认知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发展,从而影响其思维和行为。

2.2 信息加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和舒夫提出,强调个体在接受信息时会进行一系列的加工和处理,从而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2.3 认知社会学习理论:由加拿大心理学家班迪拉提出,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来促进认知发展。

三、社会学习理论:3.1 模型观察学习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

3.2 自我效能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认为个体对自己能力的评价和信念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3.3 人际认知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对他人的态度和认知会影响其行为和决策。

四、心理动力学理论:4.1 内驱力理论: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动力的驱使和影响。

4.2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认为个体通过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免受焦虑和冲突的影响。

4.3 心理发展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和整合的过程,包括个体与自我、他人和社会的关系。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主要关注个体的外部行为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通过对环境刺激的学习和塑造而形成的,而内在的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相对较小。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帕夫洛夫、华生和斯金纳等。

帕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是行为主义理论的经典实验之一。

他通过在狗的口腔中放置食物,并同时发出铃声,使狗在经过多次重复后,仅仅听到铃声时就会分泌唾液。

这表明,狗的行为是通过条件反射形成的,而不是由内在的心理过程驱动的。

斯金纳则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他认为行为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馈机制来塑造和改变的。

他的实验中使用了操作箱,通过给动物提供奖励或惩罚,来增加或减少某种行为的发生频率。

这种理论对于行为改变和行为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内在的心理活动。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考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来理解和处理信息。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皮亚杰和维果茨基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发展的。

他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分别是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的实验研究揭示了儿童思维的特点和规律,对教育和发展心理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维果茨基则提出了发展性认知理论,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个体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个体的认知能力是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来获得的。

他的理论对于教育和发展心理学的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发展。

人本主义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积极向上的内在动力,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包括马斯洛和罗杰斯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是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

他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个层次。

只有在满足了较低层次的需求后,个体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心理活动的科学。

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其中五大理论被认为是发展心理学的基石。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为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响应的关系来学习和形成的。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他们认为环境刺激是行为的惟一决定因素,通过正反馈和惩罚来塑造和改变个体的行为。

行为主义理论的应用广泛,如教育、临床心理学和行为疗法等领域。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处理。

它认为人类是主动的信息处理者,个体通过感知、记忆、思量和解决问题来理解世界。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美国计算机科学家Newell和Simon。

他们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信息处理模型,对认知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

它认为人类具有积极向上的潜力和自我决定的能力,个体通过追求自我实现来达到幸福和满意。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Maslow和Rogers。

他们提出了人类需求层次理论和人本主义治疗方法,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思维是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产物。

它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对个体的塑造和影响,个体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来获得知识、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俄罗斯心理学家Vygotsky和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

他们的研究揭示了社会和文化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发展理论: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的生命周期发展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

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Piaget和美国心理学家Erikson。

他们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和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对个体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各个发展阶段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的学科。

在长期的研究中,发展心理学形成了五大理论,分别是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生物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

本文将逐一介绍这五大理论,并详细阐述每个理论的主要观点和研究成果。

正文内容:一、行为主义理论1.1 条件反射: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个体通过与环境的刺激和反应建立条件反射,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1.2 强化和惩罚:行为主义理论认为,通过强化和惩罚,可以塑造和改变个体的行为模式。

1.3 社会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还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学习和模仿。

二、认知发展理论2.1 感知和认知: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在认知和思维方面的发展,强调感知和认知的互动作用。

2.2 认知结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认知结构的概念,认为个体通过适应和调整认知结构来理解和解决问题。

2.3 知觉和操作:认知发展理论还研究了个体在知觉和操作方面的发展,揭示了儿童在认知能力上的阶段性差异。

三、社会文化理论3.1 社会文化背景: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的,包括语言、价值观和社会规范等。

3.2 社会交往: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交往对个体发展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个体能够获取知识和经验。

3.3 文化传承:社会文化理论还研究了文化传承的过程,指出个体通过社会化和文化传统来接受和传递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四、生物发展理论4.1 遗传因素:生物发展理论认为,遗传因素对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基因对身体和智力的影响。

4.2 神经发育:生物发展理论研究了个体神经系统的发育过程,揭示了神经发育与认知能力的关系。

4.3 生理发育:生物发展理论还关注个体在生理方面的发展,如身体成长、性别发育等。

五、生态系统理论5.1 生态环境: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作用,认为个体的发展是受到生态环境的影响的。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发展起来的理论之一,该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为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并通过学习来形成。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类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响应,而学习是通过反馈和强化来实现的。

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

Watson提出了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

而Skinner则进一步发展了行为主义理论,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和强化的概念,强调环境的反馈对行为的塑造作用。

二、认知理论认知理论是在行为主义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感知的过程对行为的影响。

认知理论认为人类是主动参预信息加工和处理的,人们通过思量、记忆和解决问题来影响自己的行为。

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Vygotsky。

Piaget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人类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认知能力。

Vygotsky则强调社会文化环境对认知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和行为是在社会交互中形成的。

三、人本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认为人类是自主、故意识和有目的性的存在。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尊重,认为人类追求自我实现和成长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

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Maslow和Rogers。

Maslow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有一系列的需求,从生理需求到自我实现需求。

Rogers则强调人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提出了人本主义心理治疗方法。

四、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是在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的行为来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判断自己的行为,并通过摹仿和自我调节来学习新的行为。

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

Bandura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和摹仿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自我效能观念,认为人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行为有一定程度的控制和影响。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引言概述: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从出生到成年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学科。

它涉及到许多理论和观点,这些理论和观点帮助我们理解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发展。

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心理动力学理论。

正文内容:1. 行为主义理论:1.1 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对环境刺激的反应。

帕夫洛夫的经典实验表明,通过条件反射,人类可以学会特定的行为。

例如,当一个婴儿通过重复的刺激学会了哭泣来寻求食物或安慰时,就是条件反射的结果。

1.2 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行为主义理论还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即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的。

例如,当一个儿童通过获得奖励来学会某种行为时,他会更有可能重复这种行为。

2. 认知发展理论:2.1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提出了四个阶段,包括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2.2 经验塑造认知发展:认知发展理论还强调了经验在塑造认知发展中的重要性。

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经验的积累,逐渐发展出更复杂的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社会学习理论:3.1 观察学习: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的。

例如,儿童会观察他们的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行为,并通过模仿来学习新的技能和行为。

3.2 强化和惩罚:社会学习理论还强调了强化和惩罚在行为塑造中的作用。

当一个儿童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而获得奖励时,他会更有可能继续这种行为。

4. 生态系统理论:4.1 生态系统模型:生态系统理论认为,人类的发展是受到多个环境系统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等。

这些环境系统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着个体的发展。

4.2 微系统和宏系统:生态系统理论将环境系统分为微系统和宏系统。

微系统是指个体直接参与的环境,如家庭和学校;宏系统是指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如社区和文化价值观。

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

格赛尔美国1 发展是遗传因素的主要产物。

2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较好的年头和较差的年头 (也即发展质量较高与较低)有序地交替。

3 在儿童的身体类型和个性之间有明显的相关。

优点:以科学的方式展示成熟机制的作用。

缺点:过于注重基因规定的顺序,对外在环境与教育的作用关注不足。

华生斯金纳美国1 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而不是意识。

2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也应该是客观的方法。

3 心理学研究的目标是为了“预测人的行为,并控制人的行为”。

优点:强调客观与实证,把重点从意识转向行为,注重刺激与反应间的可预测关系。

缺点:排斥对中间心理过程的研究,难以解释个体高级心理过程的发展机制;过分强调环境和教育的作用,否定儿童自身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忽视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人的大部份行为是操作性的,个体偶尔发出动作得到了强化,这个动作后来浮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

优点:使人们对行为的认识更加接近现实,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巨大的影响。

缺点:明显的机械主义色采。

行为主义发展观的最基本要旨便是主张心理发展只是量的不断增加过程,是由环境和教育塑造的。

班杜拉美国1 观察学习(通过观察他人,即模范,所表现出的行为及其结果,儿童既不需要直接做出反应,又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就可以完成学习,也称为“无尝试学习”)是心理与行为发展的主要途径,主张儿童可以通过行为作用于他们的环境,并时常通过有效的方式改变他们的环境。

2 自我效能理论,强调个体拥有的信念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作用,特别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即自我效能感 (指个体对有效控制自己生活诸方面能力的知觉或者信念) 对人们思想和行为所起的作用。

自我效能概念的提出标志着班杜拉的理论从社会学习论到社会认知论的跨越。

自我效能机制又通过影响个体的认知过程、动机过程、情感过程和选择过程而调节人类活动。

突破了传统的行为主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我
•心灵的原始部分 •由遗传的心理生物本能所 组成
•心灵能量的源泉 •“真正心理的现实” •根据快乐原则发生作用减 除紧张
•控制反射活动并以不合逻 辑的幻想等所谓“原始程序 思维”为特征 •完全是无意识的
自我
•即自己 •为本我服务并控制本我管 理着人格
•利用心理的官能辨别客观 的与主观的
•服从现实原则 •以次级程序思维为特征 •既是有意识的也是无意识 的
▧ 未能满足:孩子在成长中得不到鼓励,或受到恶意的批评 及嘲笑,尤其是他学习控制大小便过程中,他很容易产生害 羞和羞愧的感受。
▧ 这阶段为满足的孩子长大后可能出现的个性特征: ▧ 经常觉得自卑、无用及不可爱; ▧ 不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存在的理由; ▧ 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必须依靠别人的人; ▧ 觉得自己生存的权利取决于对别人的重要性; ▧ 经常做出不恰当的道歉。
大致 心理 主要发展 年龄 危机 任务
重要事件和社会影响
对未来的影响
7- 勤 获得勤
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的任务,教师 个人未来对工
12 奋 奋感、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影响人格的主要 作和学习的态
岁 与 克服自 因素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它社会 度与习惯,都
自 卑感、 结构,勤奋感的形成对成人期的工作学 与本阶段的勤
儿童 在本阶段主动 性的发展与未 来在社会中所 取得的工作上 、经济上的成 就有关。
▧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 喜欢幻想、创造及按照自己的主意行事; ▧ 发展出主动性。 ▧ 得到满足,受到家长的支持,他会常常说出他的想法,表达他的情绪, 并且会发展出一份健康的好奇心。 ▧ 未能满足,家长不支持他,反而因他做出的尝试而处罚他,他会觉得 内疚、有犯罪感,而停止他的主动性,或者秘密进行。 ▧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哪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以下个 性特征: ▧ 害怕犯错; 感到无助及内疚; ▧ 只懂得安慰别人; 回避风险; 隐瞒错误;
这个时期发 展任务的解决对 个人今后对社会 组织和社会理想 的态度有着重要 影响,为未来的 秩序和法制生活 做好了准备。
▧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 孩子开始学习如何控制自己的生理机能,注意到身体的能 力及限制(如控制大小便)。
▧ 得到满足:受到家长支持及尊重,他会获得充满自主能力 的感觉,觉得他自己对这个世界有一份影响力。
▧ 由于孩子的需要未能从家长那里得到满足,长大后可能会出现的个性 特征: ▧ 避免参与任何竞争或极度喜欢与别人竞争; ▧ 觉得不安全不及别人; ▧ 对自己或别人吹毛求疵; ▧ 与此阶段有关的成人心理障碍: ▧ 凡事要求完美; ▧ 经常拖延及耽搁; ▧ 不知如何达到目标。
大致 心理 主要发展 年龄 危机 任务
大致 心理 主要发展 年龄 危机 任务
重要事件和社会影响
对未来的影响
4-7 主 岁动
对 内 疚
获得主 动感, 克服内 疚感, 体验目 的的实 现
儿童试图去体验成长并承担超越 自己能力的责任。他们有时会进行一 些违背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意愿的活 动,而这又会使他们感到内疚。成功 地解决这种危机的方法是获得一种平 衡,使自己既能够体验主动感,又能 够避免妨碍他人的权利和目标。鼓励 儿童积极从事游戏和智力活动,帮助 他们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 这时家庭是个体的重要社会他人。
第二章 发展心理学理论
第一节 精神分析的心理发展观 第二节 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第三节 维果茨基的儿童心理学思想 第四节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学理论 第五节 生态系统理论中的心理发展观
基本观点
•人类的发展主要是由潜意识中的动机和冲突所驱动; •人的发展是一个冲突的过程,人具有基本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 这些本能需要被满足,但在社会规范中这些本能是必须被限制 的;
• 要理解什么是正常发展,就必须和社会、文 化环境联系起来。
基本生时还是一个未分化的普遍体,在生 长过程中,普遍体体验着生物的、心理的和社会 的事件发生的顺序,并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 段地向前发展。人的发展不是单纯地表现为情 绪过程或心理过程,而是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 会任务加以结合,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
▧ 表现的异乎寻常的害怕被遗弃; ▧ 拼命的寻找一个依赖对象; ▧ 需要别人照顾; ▧ 不能信任任何人。
大致 心理 主要发展 年龄 危机 任务
重要事件和社会影响
对未来的影响
2-4 自 岁主
对 羞 怯
获得自 主感, 克服羞 怯和疑 虑,体 验意志 的实现
儿童必须能够自主——自己吃饭、 穿衣、洗脸等。如果不能获得这种独立 ,儿童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并感到羞愧 。这时父母是个体的重要社会他人。给 予适当的自由,培养独立性,也应注意 对其行为有一定的控制,让其懂得服从 规则。
▧ 他的著作还有《青年路德:一个精神分析和历史的研 究》(1958)、《领悟与责任》(1964)、《甘地的真理: 论好战的非暴力根源》(1969)、《新的同一性维度》 (1973)、《杰斐逊演讲集》(1974)、《同一性与生命周 期》(1980)等。
埃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不同:
• 强调儿童是寻求适应环境的积极的、好奇的 探索者,而不是父母塑造的受生物力量驱使 的被动奴隶。他强调自我不仅仅在本我冲动 和超我要求之间进行调解。在每一个发展阶 段,自我都会习得一些态度和技能,使个体 成为积极的、有贡献的社会成员。
大致 心理 主要发展 年龄 危机 任务
重要事件和社会影响
对未来的影响
0-2 信任 满足生理 婴儿必须给予养育者充分的信任,相信他 如果儿童在
岁 对怀 上的需 们能够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养育者 这时建立了信任
疑 要,发展 拒绝满足孩子的需要或者反应不一致,孩 感,将来在社会
信任感, 子就会认为世界充满了危险,认为世界上 上就可以成为易
卑 体验能 习的态度和习惯有很大的影响。 儿童必 奋感有关。
力的实 须要掌握重要的交往和学习技能。在这
现 个时期,孩子常常会将自己与同伴进行
比较。如果孩子足够勤奋,他们在这个
时期中能够掌握大量的交往和学习技能
,并将因此而感到自信;如果不能掌握
这些技能,孩子就会感到自卑。
这时老师和同伴是个体的重要社会他人
▧ 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种危机:
一种是横的危机,即个人在每一阶段的发展任务,是 否可以因在两种对立的特性之间获得平衡而顺利地向 下一阶段发展;
另一种是纵的危机,即个人的整个发展是否能在自我 同一性的作用下导致最终的完满解决。
自我同一性是指人格发展的连续性 、成熟性和统合感。 它包含三个层面的内涵: ▧ 最基本的层面,此层面的自我同一性为 自我综合和个人性格的连续性。 ▧ 个人同一性,即自我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个体表现出的一套目 标、价值观和信 念。 ▧ 社会同一性( social identity),即与团体理想一致的内在保持感和 团体的归属感。 ▧ 简单说,自我同一性就是对自我的定义与确认,即个体对自己是谁, 将来要成为什么样子, 以及如何适应社会的知觉与感受。
•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人格发展最主要是 由于潜意识的作用,它受到情绪的影响很大。
•强调早期经验,认为未来发展正常与否,5岁前具有决定意义。 •强调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一切心理 和行为都是性本能驱动的结果;与性本能有关的心理能量被称 为“力比多”。
本我是人格结构的基础
自我是在出生以后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 自我(ego)是意识结构部分。是遵循现实原则的, 其基本任务是协调本我的非理性需要与现实之间关 系。为了使本我的需要在以后适当的时候得到更大 的满足,它往往推迟满足某些需要,表现为对本我 需要的控制和压抑。
超我是社会教化的结果
▧ 超我(superego)遵循道德原则。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 获得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这些知识经验和行为规范就内 化为个体的超我。 ▧ 它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良心,一是自我理想。前者是超我的惩罚性、 消极性和批判性的部分,它告诉个体不能违背良心。后者是由积极 的雄心、理想所构成,是抽象的东西,它希望个体为之奋斗。超我 代表了人格结构中的良知、理性的一面。它随时监视着本我的需要, 当发现不符合理性或不符合行为规范的需要时,就警告自我,迅速 地加以抑制。
重要事件和社会影响
12- 自 18 我 岁同
一 性 对 同 一 性 混 乱
建立自 我同一 感,存在 同一性拒 斥[过早 将自我意 向固定化 ] 和同一性 混乱[无 法发现自 己]
处于幼稚与成熟的交界处。发 展自我同一感[关于自己是谁,在社 会上应有怎样的地位,将来成为什 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 的人等的一系列感觉]是主要的任 务,它是形成健康人格和道德品质 的重要因素。亲身的体验是形成的 关键。前4个阶段的发展是基础。 青少年必须在这个时期建立起基本 的社会和职业自我形象,否则,就 会感到困惑,不知道自己将成为一 个怎样的人。这时同伴群体是个体 的重要社会他人。
▧ 本我(id)是由与生俱来的本能或欲望(如,饥、渴、 性等)组成的。遵循快乐原则。本我是人格结构中 能量的供应源,它包括人类本能的性的内驱力和被 压抑的习惯倾向.本我是由快乐原则支配的,目的是 追求最大限度的快乐,满足其欲望,而不管其欲望 在现实中有无实现可能。 ▧ 在心理发展中,年龄越小,本我作用越是重要。
•中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 与外界打交道
超我
•有两种功用:良心及自我理 想
•为人格的道德的可文化的成 分
•在神经病人中是原始的 •努力追求道德的和完善的目 标
•促进自我控制 •既是前意识的又是无意识的 •反对本我与自我
弗洛伊德性心理发展的五阶段
▧ 埃里克森未曾受过正式的大学教育,1927年在维 也纳一所新型学校授课,同时进精神分析研究所受 训,并接受弗洛伊德的分析。

▧ 孩子的需要或行为: ▧ 开始与比别人竞争及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