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让文章的立意变得深刻

合集下载

以小见大立意深刻的作文

以小见大立意深刻的作文

以小见大立意深刻的作文
《大与小》
嘿,你们知道吗,前几天我经历了一件超级小但又超级有意思的事儿。

我呀,那天走在路上,看到有只小蚂蚁在努力地拖着一块比它自己大好多倍的面包屑呢!那小蚂蚁可真拼了命啦,小小的身体鼓足了劲儿,一步步艰难地往前挪。

我就蹲在那儿,看着它那努力的样子,感觉特别好玩儿。

我心想,这小蚂蚁咋这么轴呢,找个小块儿的不就轻松多啦。

可它就是不放弃,就瞄着那块大面包屑使劲儿。

看着它努力的模样,我都有点佩服了。

我就这么一直看着它,看着它慢慢地朝着它的小窝前进。

突然之间,我好像明白了点什么。

这么小的蚂蚁,面对这么大的困难,都不退缩,都一直在努力。

那我们生活中的那些所谓的大事情,对比起来是不是也没那么难了呢?它让我懂得,别小瞧了任何一个小的努力,别看有些东西看起来小,可积累起来也许就能成就一番大事呢。

从那只小蚂蚁的身上,我看到了大的可能呀,这也算是一种以小见大吧。

谁说小事情就不重要啦,有时候小事情里藏着大道理呢,嘿嘿。

以小见大立意深刻的作文

以小见大立意深刻的作文

以小见大立意深刻的作文在我家小区门口,有一个小小的馄饨摊。

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大妈,她的馄饨摊很简陋,就几张折叠桌,几个塑料凳,但是每天来吃馄饨的人却不少。

我第一次去吃馄饨,纯粹是因为图个方便。

那天早上,我睡过了头,急急忙忙出门准备去上班,路过馄饨摊的时候,那馄饨的香气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把我给拽了过去。

大妈看到我,热情地招呼:“小伙子/姑娘,来吃碗馄饨吧,刚煮好的。

”我坐下来,看着大妈熟练地包着馄饨。

她的手就像有魔法一样,一小团馄饨皮和一点肉馅,在她手里三两下就变成了一个小巧玲珑的馄饨。

不一会儿,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就端到了我面前。

那馄饨在汤里就像一朵朵盛开的小白花,汤上飘着的葱花和紫菜就像是点缀的绿叶,看着就特别有食欲。

我尝了一口,哇,那味道真的绝了。

馄饨皮滑嫩,肉馅鲜美,汤头浓郁,一口下去,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我一边吃一边和大妈闲聊:“大妈,您这馄饨怎么这么好吃啊?”大妈笑着说:“这有啥秘诀,就是用心做呗。

这馄饨啊,就像做人一样,每个环节都得认真对待。

这皮得擀得薄厚适中,肉得选新鲜的,调料也得放得恰到好处。

”我听了大妈的话,心里突然有了一种感悟。

这小小的馄饨摊,不就像人生的一个缩影吗?大妈虽然只是在卖馄饨,但她对待每一碗馄饨都那么用心,就像我们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一样。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渴望着做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却忽略了身边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

其实,把小事做好,就像把每一碗馄饨做好一样,也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

从那以后,我经常去大妈的馄饨摊吃馄饨。

有时候我工作上遇到了挫折,心情很低落,就会坐在馄饨摊前,看着大妈忙碌的身影,听着她那爽朗的笑声,再吃一碗馄饨,就感觉所有的烦恼都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大妈的馄饨摊就像是我生活中的一个避风港,那一碗碗馄饨里包含的不仅仅是美味,更是一种温暖和力量。

有一次,我看到一个穿着破旧衣服的拾荒老人在馄饨摊前徘徊。

大妈看到了,热情地把老人拉到凳子上坐下,说:“大爷,今天我请您吃馄饨。

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写作手法:以小见大

【写作】以小见大【知识点透析】“以小见大”,即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

简而言之,“以小见大”就是“通过小题材反映大主题”。

成功的作品“就是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

从小事、细节、小部分、小物件、小人物着笔,往往能写出“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揭示出大主题的好文章来。

以小见大既是一种精细选材的技巧,也是一种深刻立意的技巧,以小见大中的“小”,是叙述、描写的焦点,是小中寓大、以小胜大的高度提炼的产物,是简洁的刻意追求。

采用这种技法可以避免中考作文中常见的泛泛而谈、空洞肤浅的毛病。

【技巧点拨】技巧一:围绕主题,着眼小材料以小见大先要着眼于小材料,在审准题的前提下选取小材料。

哪些是小材料呢?小材料是指符合写作主题的,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情景下发生的,没有大范围的影响力,但又能进行具体描述的小事件、小场景、小角度、小动作等写作素材。

【例文片段】我好高兴,终于快到了。

穿过这个黑巷子,就是光明了,我看了看手表,“Oh,my god!”距上课只有3分钟了,此时才真正明白一刻值千金的道理,我真的坚持不住了,又想放弃狂跑,但大风大浪都经过了,可不要在阴沟里翻船。

坚持!“跑!跑!跑!”现在我们都在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因为我们是凡人,为了走在前面,我们必须跑。

(王瑞霞《跑!跑!跑!》)【评析】作者用诙谐的语言,幽默的笔调记录了自己的一次“惊险遭遇”:一次因害怕迟到而与时间进行的赛跑。

生活中,上学、赶车、上班、约会……为了赶时间而奔跑是司空见惯的事,也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作者却从中得到了人生启示:“为了走在前面,我们必须跑。

”实现梦想需要奔跑,迅猛发展需要奔跑,激烈竞争必须奔跑!文章便这样以小见大,从小事中折射出了大道理。

技巧二:立意从小角度切入写作时立意过于宏大宽泛,只能泛泛而谈,内容空洞。

以小见大不能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立意的角度越小,内容挖掘越深,文章就越容易写得明确深刻,内容充实。

作文立意——小中见大

作文立意——小中见大

作文立意----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立意可分大题小做与小题大做两法,但都是以小见大。

小处落笔,大处着眼,记叙的是小事,描写的是细节,剖析的是细小现象,但是所表现的是重大主题,所阐发的是深刻道理,这种技法叫做以小见大法。

运用此法便于选取材料,只要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挖掘,耳闻目睹,琐屑小事,俯拾即是,皆可作为写作的素材,运用此法便于把握材料,较之大题材容易驾驭,不至于顾此失彼,力不从心;运用此法感染力强,题材和主题之间的反差很大,足以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用以小见大法立意,要努力挖掘典型材料的典型意义,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从一定的思想高度来审视材料,但不要脱离材料的实际情况为“大”而“大”,随意拔高主题。

一、大题小做。

大题小做就是把内容宽泛的话题具体为自己要写的小事件、小文章,为大题目、宽题、虚题找一个小巧的突破口,从小处着手,最终与“小题大做”一样,以小题材反映大主题,从小题材中挖掘出深刻的、闪光的思想。

大题小做,有题材上的,也有立意和联想上的。

题材上的化大为小,指从写作题材纷繁复杂的结构组成中,精选出被一般人忽视、看似平凡微末的事物作为角度,通过对这些“小”的扩写,来展示整体事物的万千气象之“大”。

在这里,这些“小”要能体现原整体事物的神髓。

立意上的化大为小,指从一个大主题中找出一个他人所轻的“小”意思来作为切入点,表现大主题。

联想上的化大为小,指从联想中取其与此联想神晤的一端,拓展联想的空间。

这里的“小”大多指细节性的。

无论哪种类别上的化大为小都是以“小”为角度写其“大”。

大题小做的要领如下:1、聚焦凡人小事,见微知著。

如椽大笔,不一定篇篇都是庞文华章,倒是一些日常凡人小事,能让人领略生活的况味。

例: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

我想他是知道的。

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

以小见大立意深刻的作文课标题

以小见大立意深刻的作文课标题

以小见大立意深刻的作文课标题
今天语文课,老师说要写一篇作文,题目是“以小见大,立意深刻”。

刚听到那个题目,我的脑袋里就冒出了一堆问号。

平民视角?什么是小见大?
老师像是看出来了我的茫然,她探手伸手指着窗外的树叶说:“你看,一片树叶,很小很小,但它却能让我们看到半个森林的生机。


我望着那片树叶,它闪闪发亮,仿佛在向我讲述着什么。

我曾经看过一个动画片,里面有一只小蚂蚁,为了搬运比自己大很多倍的果实,亲自出马跟随了绝大部分的同伴一起努力。

小小的蚂蚁,却蕴含着巨大的力量。

我也曾经在公园里看见过一只小蜜蜂,它不停地飞着,辛勤地采着花粉。

小小的蜜蜂,却为我们带来了甜蜜的蜂蜜。

我想,以小见大,也许就是从这些微不足道的事物中,去发现它们的意义,去切身体会它们背后的故事。

作文课上,我心中盘算着,我想写什么。

我看到了教室里的一块黑板,它承载着老师和同学们所有的知识,所有的心血。

小小的黑板,蕴含着无穷的智慧。

我想,这便是以小见大吧!
老师说,作文要写一段自己的感受,写出真实的情感。

我握着笔,内心充满了感动和钦佩。

我想写下这些小小的感动,写下那些令人赞佩的事物。

我想要让许多人感受到,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能折射出光芒。

我,一个小小的学生,也要努力学习,也要用心去发现自己,用心去体会,像那些小小的树叶,小小的蚂蚁,小小的蜜蜂一样,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

作文指导“以小见大”在写作的广阔天地中,“以小见大”是一种独具魅力且行之有效的写作技巧。

它宛如一把神奇的钥匙,能够帮助我们开启一扇通往深刻主题和丰富内涵的大门。

那么,究竟什么是“以小见大”呢?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细微、平凡的小事或小细节,反映出重大的主题、深刻的道理或社会现象。

比如说,我们写一篇关于亲情的作文。

我们可以不直接去描述那种惊天动地的大事,而是从一个小小的动作入手。

比如,在一个寒冷的冬日,父亲默默地为我们准备了一杯热气腾腾的牛奶,轻轻地放在我们的书桌上,然后又悄悄地离开。

这个小小的举动,传递出的是父亲深深的关爱和默默的付出。

通过这样一个小小的细节,我们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亲情的温暖和力量。

再比如,写一篇关于环保的文章。

我们不必一开始就大谈特谈全球环境的恶化,而是可以从身边的一个小场景写起。

比如,小区里的垃圾桶旁,总是有一些没有被准确投放的垃圾,而一位老人每天都会默默地把这些垃圾重新分类投放好。

这个小小的场景,反映出的是人们环保意识的缺失,以及个体为改善环境所做出的努力。

“以小见大”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能够让我们的文章更加贴近生活,更加真实可感。

因为生活中往往是那些平凡的小事构成了我们的日常,通过描写这些小事,读者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觉得文章所写的就是他们身边的事,就是他们自己的经历或者感受。

其次,“以小见大”能够让我们在有限的篇幅内,展现出更深刻的主题和更丰富的内涵。

如果我们总是试图去描述那些宏大的事件和主题,很容易陷入空洞无物的困境。

而通过一个小小的细节或者事件,我们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意义,从而使文章更有深度和力度。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以小见大”呢?这需要我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是“以小见大”的基础。

我们要学会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微的瞬间。

比如,在街头巷尾,观察人们的言行举止;在校园里,留意同学们之间的互动;在家里,关注亲人之间的情感交流。

以小见大的好处和作用

以小见大的好处和作用

以小见大的好处和作用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有时候,一片树叶有时能触动人的心弦,一声虫鸣有时足以让人吃惊。

平凡的事物,只要视角独特,立意高远,就给能读者以新奇回味,就能表现出宏旨精义。

“以小见大”就是散文文学创作使用的一种方法,即为把握住貌似理想细小的事情,以此彰显很大的主题,或者阐明较深的生活哲理。

尤其对于记述性散文,这就是一种常用的写作方法。

那么,以小见大,主要由以下几种:一、以小事见大这篇文章取材于生活小事——买橘子:“我卖的每一个橘子都拎水麻拎叶。

而且,我又专爱放叶子极多的那种去卖”,而公公卖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的那一种。

“我”比较倚重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倚重的就是橘子的食用价值。

“我”没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公公,而是在表明自己挑选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又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挑选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

他挑选没梗叶的橘子卖,是因为水麻叶这些东西占到重量,卖三斤带梗叶的橘子等同于太少买了一个橘子,亏死。

公公这样搞、这样想要,自建其道理。

因为“公公那一代却是从贫困边缘绝望出的,对他来说,如果躲避枝叶就可以为家人谋求至多一枚的橘子,真的就是高兴之极的事。

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就是真心地示我以持家之道。

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谦逊,他在大处剪省,也无非就是死守着传统的简朴美德”。

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没把自己卖的非常令人满意的橘子拎出给公公看看,而是“悄悄地把自己卖的拎叶梗的橘子提着入了自己的卧房”。

“我”的举动,“我”的宽容,来自善解人意,然而善解人意则是由于“我”善于换位思考。

正如“我”所言,“我对他也对”,真理往往不止一个。

这就生发出一个“大”的意旨:为人应善解人意,换位思考,应该有宽广豁达的胸襟气度,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

二、以小物见到小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屈原的《离骚》“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意思是,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却是极大的。

高考作文如何在结尾升华主题

高考作文如何在结尾升华主题

高考作文如何在结尾升华主题高考作文,作为众多学子展现语言表达和思维深度的舞台,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

而结尾,往往是决定一篇作文能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能否提升整体层次的关键所在。

一个精彩的结尾,不仅能让文章圆满收官,还能升华主题,给读者带来更多的思考和触动。

那么,如何在高考作文的结尾升华主题呢?首先,我们要明确升华主题的重要性。

一个好的主题升华,能够使文章的立意更深远,思想更深刻,让阅卷老师感受到考生的洞察力和思考力。

它可以将原本普通的叙述或论述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让文章具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在结尾升华主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其一,以小见大。

通过对文章中所描述的具体事例或现象进行深入剖析,挖掘出其背后所蕴含的普遍意义和价值。

比如,如果作文的主题是关于亲情,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父母为我们做的一件小事入手,如母亲在寒冬为我们织的一条围巾,在结尾处升华到亲情的温暖是支撑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它超越了物质的给予,是心灵的慰藉和精神的寄托。

其二,由表及里。

不仅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深入探究其本质。

例如,如果作文的主题是关于环保,我们不能仅仅描述环境的污染现状,更要在结尾处揭示出环境污染背后的人类欲望、贪婪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漠视,进而呼吁人们从内心深处树立环保意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其三,联系社会现实。

将文章的主题与当下的社会热点、时代背景相结合,让文章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

比如,如果作文的主题是关于梦想,我们可以在结尾处提及当前社会中许多年轻人为了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的事例,强调梦想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大家勇敢追求梦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其四,展望未来。

通过对未来的美好憧憬,给读者带来希望和信心。

比如,如果作文的主题是关于科技创新,我们可以在结尾处描绘未来科技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如智能交通让出行更加便捷、医疗技术的进步让人们战胜更多疾病等,激发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和为之努力的决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些发蒙。
[点拨]在引用的话语结束后,在“说”(道、讲、问、答)之后的标点只能
用句号,不能用逗号及其它标点符号。
10.独立的引文前误用逗号
中国跳水队领队在出征雅典世界杯赛前表示,“这次奥运会前的热身赛预定
完成三项任务,感受场馆,观察对手,摸清自身。”
[点拨]完整的直接引用(句号在引号内)前应该用冒号。
我校是邵逸夫捐资百万美元,跨省办起的三所外语培训学校之一,有自己
的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及教师队伍。
句中“教学楼”“图书馆”“教学设备”是动词“有”的并列宾语,而且又无层次上
的区别,所以三者之间的两个逗号都应改为顿号。
9.在话语人的最后误用逗号
李三问:“去哪里?”“操场!”王二答道,这两个字吐得很重,让李三有
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点拨]一句话只能有一个冒号。本句“俗话说”后的冒号改用逗号。
17.部分引用前误用冒号
《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正式确立了:“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由各
级政府负责治理;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
[点拨]此句引文仅作句子成分,冒号删。
18.同一人话语未完误用冒号
“他常来这里下棋,品茶,听书。”
6.语气词后误用顿号
花园里的花可多了,什幺海棠呀、玫瑰呀、米兰呀……五颜六色,挺吸
引人的。
[点拨]名词加了“呀”“啊”“呢”等就成了短句,应该用逗号,不用顿号。
7.连词前面误用顿号
参加这次龙舟赛的有永顺花船、辰溪红船、以及沅陵黄船。
二.逗号误用
8.并列词语之间误用逗号
5.分句之间误用顿号
今年春季,这个省的沿海地区要完成3700万平方米的河堤加高和河口截流
改道工程,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
句中“任务重”“工程难”“规模大”不是句内成分并列,而是三个分句并列,
所以三者之间不应该用顿号,而应该改用逗号。
动宾短语并列时同此,如“他常来这里下棋、品茶、听书。”也错,应改为
名号
一.顿号误用
顿号表示句内最小的停顿,常用在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但易出现下列误
用现象。
1.表约(概)数的数字间误用顿号
小河对岸三、四里外是浅山,好似细浪微波,线条柔和……
[点拨]这儿“三、四”是约(概)数,不应有顿号。
2.并列数字之间缺顿号
这项任务由三四班共同完成。
[点拨]由“共同”可知“三四”并非一个班。不能缺顿号。
德育工作受到剩里表扬,二是……
[点拨]冒号一管到底,一句话只能有一个。本句“大家”后用逗号。
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给人笑
话,俗话说:‘礼多人不怪嘛’。”
[点拨]一句话只能有一个冒号。本句“俗话说”后的冒号改用逗号。
耿大妈对儿子说:“大成,见人该问好就问好,该行礼就行礼,别给人笑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
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
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
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号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号有9种,
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
以小见大——让文章的立意变得深刻
河北省2010年
中考语文试题主要变点
保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冯志红《河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语文学
科说明》的变化点:
一、在第一部分可能增加标点符号的考查
在《河北省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考试语文学科说明》的基础知识部分: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6种,分点号和标号两大类。
[点拨]“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是总结前文,分号改冒号。误用原因同
12,属未搞清前后关系。
13.句中无逗号直接用分号
成才的关键有三条:一是身体健康;二是作风塌实;三是耐得住寂寞。
[点拨]分号是在仅用逗号已无法区分层次的情况下使用。
14.句中有句号再用分号
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学恒……
(“自觉”“刻苦”后句号改逗号或“自我加压”后的分号改句号)
14.句中有句号再用分号
学习贵在自觉。要有笨鸟先飞的精神,自我加压;学习贵在刻苦。要有锲
而不舍的精神,持之以恒……
(“自觉”“刻苦”后句号改逗号或“自我加压”后的分号改句号)
16.同一句中误用两个冒号
会议刚开始,王校长大声宣布:今天有两个好消息告诉大家:一是我校
“学习就怕‘认真’二字。”张老师说:“‘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
理。”
[点拨]“二字”后用逗号,冒号应换为逗号,因为句中“张老师”的话分前后
两部分说的。冒号管的应是一句独立完整的话。
19.混淆了分号与冒号的功用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者和
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该句中“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与前文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对前面分述的总
结,所以不应该用分号,而应该改用冒号。
五.问号误用
20.非疑问句用问号
要在城西修建立交桥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人都非常关心这座立交桥将怎
幺建?那里的近千株树木将怎幺办?[点拨]整个句子有疑问才用问号,即需
要人回答(或反问)才用。有些句子虽含有疑问词,但整个句子表达的是陈
述语气,句末就应该用句号,而不用问号。该句前一问号应为逗号,后一问
号应为句号。
21.选择问句多用了问号
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我实在拿不定主意。
[点拨]选择问句虽然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选择项,但仍然是一个完整
的句子,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因而只能在句末用一个问号,句中各项之间
11.总结语前面误用逗号
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
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点拨]“好一派……春光”是总结前三层,前面的逗号应该改为冒号。
三.分号误用
12.总结语前面误用分号
证券交易所内那些穿红马甲的人便是经纪人,穿黄马甲的人则是管理和
服务人员;这是全世界都统一的。
3.集合词语间误用顿号
“高招”期间,有关部门一定要把好大专院、校的收费关。
[点拨]“大专院校”是集合词语,已约定俗成,不能断开。另如,“工农
兵”“中小学生”“公检法三家”等。
4.不顾内容层次的滥用
来这儿参加冬令营的有湖南、湖北的中学生、广西、云南的大学生。
[点拨]“中学生、广西”中的顿号应改为逗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