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语交际与习作二
五年级语文上册_口语交际·习作二_课件

2、大胆想象
❖ 想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 ❖ 想象儿时的小伙伴会是怎样的. ❖ 想象久别重逢的亲人会有怎样的感慨.
3、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 默读提示,明确习作要求及内容. ❖ 小组互说,打开思路 ❖ 全班交流.
五年级语文写作训练二
20年后回故乡
习作
本组课文,写的都是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你长大以 后 ,或许会离开家乡,想象一下,当某天你回到阔别已 久的家乡 ,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
❖ 重点讨论怎样演才能使节目更精彩,根据讨 论情况列出节目表.老师参与部分小组的交流, 给予指导.
5、总结
❖ 同学们,这节课,通过策划“浓浓的乡 情”这个活动,不仅锻炼了我们的组织 策划能力,而且还激发了大家对家乡的 热爱之情,相信“浓浓的乡情”这个活 动一定能够获得成功.
二、习作
❖ 本次习作是想象作文,写《二十年后回故 乡》,是本组主题学习的延续,目的是培养 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
……
20年前丰盛的晚餐 现代家常菜
?
二 十 年 后 住
……
20年前的居民住宅 现代住宅
?
20年前的街道
二 十 年 后 的 街 道
……
现代街道
?
二
十
年
后
的
交二十年前的火车通源自……现代的火车新老照片对比
新老照片对比
提问:大家对二十年后的什么最感兴趣?
1、从自己熟悉的地方想起:如,自己母校的 设施有哪些改进,再添些什么更能满足大家的 需要…… 2、从自己碰到的不方便地方想起:因路面不平 而摔倒…… 3、从自己喜欢的方面想起:比如,你喜欢广 场,希望广场有哪些改进…… 4、食品、电视、汽车、交通工具……
二 十 年 后 的 我 ?
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与习作

还可以选择写一篇指定课文的读后 感。
《草虫的村落》、 《索溪峪的“野”》、 《怀念母亲》、 《彩色的翅膀》
演讲分为有准备地演讲和演讲稿一般是在较为隆重的仪式上或者某些公众场合发表 的讲话稿,它可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和思想感情传达
给听众及读者,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情感上产生共鸣,具
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的作用。
写作演讲稿,在语言上应注意以下问题。 要口语化,通俗易懂。听众能否听懂,要看演讲 者是不是讲得好,更要看演讲稿是不是写得好。演讲 稿写完后,要念一念,听一听,看是不是“上 口”“入耳”。如果使用的语言,讲出来谁也听不懂, 演讲就失去了听众,也就失去了演讲的意义。这就需 要进一步修改演讲稿。 要生动感人。好的演讲稿,语言要生动。怎样使 语言生动呢?可以用名言格言增强说服力。还可以运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增强表现力。这样,可以使演 讲的气氛轻松和谐,吸引听众。
演讲稿的特点和结构
特点:针对性、可讲性、鼓动性。 演讲稿一般分为三部分: 开头:根据听众写上适当的称呼,拉 近听讲者距离。 中间:用具体的材料把观点说清楚, 这是演讲稿的主体。 结尾:用简洁有力的话点明主题,发 出号召。
演讲展示作品:
演讲尽量脱开稿子,或者半脱稿; 站立姿势要大方,不忸怩; 精神饱满,声音洪亮; 语速要适中; 要注意眼神的交流;
《祖国在我心中》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在我心中》。 祖国,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您是华夏儿女的根啊! 每当星期一升国旗时,我总会升腾起一种无法控制的爱国情怀,心潮澎湃, 因为仰望着鲜红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回想起那一幕幕血的事实,在激动人心 的时刻,庄严的国歌唱出了每个中国人的心声:我爱您,我的祖国! 每当阅读爱国书籍,看到苏步青、詹天佑等等这样的爱国人士报效祖国, 放弃了好的待遇,放弃了好的前程,就是给那些瞧不起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 有力的回击,他们用行动大声说:“祖国,我爱您,我为您自豪!” 每当我看着振奋人心的爱国电影,看着英雄战士上战场为祖国抛头颅、洒 热血,保卫边疆,一次次的硝烟后,战场上躺着中国人的尸体,泪不再是泪, 而是血泪,为保卫祖国疆土而断掉手,炸掉了腿的战士们在呐喊:“祖国,您 永永远远都在我心中!” 每当看到荧屏上中国的奥运健儿们在比赛中得到冠军,健儿们总是露出了 灿烂的笑容,身为祖国儿女的健儿们是多么自豪!不是吗?升国旗时,健儿们 饱含着喜悦的热泪,望着五星红旗,心中在呼唤着祖国:“祖国,我爱您,我 为您争光了!” 祖国,您是春天的阳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在温暖的大家庭生活, 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在我们心中悸动。 同学们,让我们的意志如钢铁般坚韧,用智慧和汗水,让祖国的锦绣河山 更加绚丽多彩,让华夏灿烂的历史更加辉煌! 谢谢大家!
六年级语文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二

对演讲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和提示,它体现着演讲的目的和
手段。演讲稿具有宣传、鼓动、教育和欣赏等作用,它可
以把演讲者的观点、主张与思想感情传达给听众以及读者,
使他们信服并在思想感情上产生共鸣。
演讲稿的特点:
1.针对性。演讲是一种社会活动,是用于公众场合的宣传
形式。它为了以思想、感情、事例和理论来晓喻听众,打
《哨卡》里将军举起右手向战士行的那个军礼,还是看着五星
红旗冉冉升起时心底产生的骄傲与自豪?我不知道,也无法说
清楚。 妈妈说,那些都是伟大的爱国情怀。我不禁又在熟悉的旋 律里,重读一遍《哨卡》,好寻找心中问题的答案。
一位将军在离职前夜和上校一起冒雪跋涉到雪山顶慰问哨
卡战士。见到海拔几千米雪山之巅守卫边疆五年的战士,他责 问上校为什么不遵守规定超出年限。上校并没有回答,将军问 道:“假如他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上校默不作声,一旁 的人告诉将军,这个哨兵就是上校的亲弟弟……将军把脚一靠, 立正,缓缓地抬起右手,向上校和他的弟弟敬礼!上校和弟弟
动,能用语言打动他人。
2.小组分工,精心排练。每个小组内容和形式选定后,要
做好分工,然后进行排练。可邀请老师或一些同学当观众,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汇报展示,互动交流。要努力调动汇报者与观众之间的 互动交流,可以让汇报者自谈感受,也可引导观众谈谈听 后的感受,重在抒发爱国情怀。
交际示范
祖国在我心中
联军洗劫一空,在大火中毁于一旦;1931年9月18日,日军 以荒唐的借口向中国北部发动攻击,仅四个月内,整个东北 地区沦陷,3000万父老成了亡国奴;1937年的南京城内,40
多万中华儿女惨死在日军冰冷的屠刀下……祖国母亲被侵略
者折磨得千疮百孔,苦不堪言。这时,中华儿女们站起来了!
五年级上册口语交际习作二(完整版)

浓浓乡情的诗词
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唐代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夜雨寄北 唐代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春望 唐代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 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畅所欲言,抒发情感。
1、同学们,请你们来说说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吧。 2、我 们就以“浓浓的乡情”为主题来策划一次活动。既然是活动, 形式就要丰富多彩,要通过丰富的内容、精彩的节目来表达 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小组交流讨论。 (1)、明确小组 讨论的内容:表演哪些节目;有哪些同学表演;怎样表演才 能使节目更精彩。 (2)、重点讨论怎样眼才能使节目更精 彩,根据讨论情况列出节目表。(教师指导) (活动的形式,最好符合学生实际和当地实际,有利于学生 积极参与) (3)、根据课前自己收集的资料,选择一个活 动方案,选择合作伙伴进行小组学习,彩排活动内容。 (4)、小组具体商量内容、分工等事宜,并以小组为单位展 示活动方案。(让学生选择自己先的形式,参与活动,既体 现了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给学生以自主空间,充分发挥学 生的特长,又引发了学生的交流的愿望)
望月怀远 唐代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 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关于浓浓乡情的歌曲
想想有哪些?
同学们自己唱唱。
口语交际·习作二
第2课时
体会·想象
回乡偶书 唐代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拓展思路,搜寻素材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人对自己 的家乡都有着深厚的情感。大诗人 李白用诗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 故乡”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 家乡是一个令人梦绕魂牵的地方。 古往今来,人们用各种形式和行动, 表达对故乡的依恋和热爱。你收集 了哪些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诗句或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7篇)

五年级语文第二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通用7篇)五年级语文其次单元《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篇1一、口语交际1、导入:经过本单元的学习,大家始终沐浴在浓浓的家乡情里面。
这次口语交际活动,我们就来一次大比拼──动情你我他,你来我也来。
设置的奖项与留意事项如下:⑴以组为单位,齐心协力来比拼。
⑵单项记分,计算总分。
⑶每组参赛工程不少于两个,每个工程参加人数不少与四人。
⑷围绕“浓浓乡情”表演,形式不限。
⑸根据序号表演节目,每组先表演一个,再等其次次轮回。
⑹评分标准以掌声与泪水做唯一参照:(提示:形式可以是古诗诵读牵情思,可以是歌曲演唱道情思,可是挥毫泼墨画情思,可以是匠心独运写情思等等)(说明:在之前,就发动学生课下进展资料搜集与节目彩排,以组为单位独立进展。
)2、预备:组长抽签打算挨次,组员同时预备,时间不过三分钟。
3、演出,要求:仔细演出,仔细观看,仔细评比。
二、习作、回忆与拓展1、回忆口语交际:上节课,我们通过“动情你我他,你来我也来”的活动,纷纷抒发了自己的浓浓家乡情。
你们是否想过长大后的家乡会是什么样?2、提出习作要求:⑴以“以二十年后回家乡”写题目,绽开想象,来完成一篇作文。
可以侧重一方面来写,比方侧重变化写,可以写房屋道路变化,可以写家乡伙伴的变化;比方侧重场面描写,可以写与好朋友久别重逢的场面;可以写回家的历程;还可以家乡的某处景观……大胆想象,不拘形式。
⑵留意借鉴本单元课文的写作方法,抓住一个人、事、物来完成文章。
(回忆内容)⑶先自行阅读“日积月累”中的古诗,再在大体叙述的根底上尝试适当地加以运用。
3、沟通:⑴自行思索,确定大致的写作思路⑵同桌沟通。
借鉴阅历。
⑶自由阅读文后“趣味语文”中的《“推敲”的来历》,体会语言文字运用的微妙,将体会内化为习作的行动中。
4、动笔。
5、讲评:⑴原则:抓住学生的独特视角进展积极评价。
抓住学生的非凡而合理的想象进展评价。
抓住学生的精确语句进展积极评价。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际习作二》

写作方法
《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有详有略,点面结 合。
《藏戏》以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采用比喻、反 问、象征、夸张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各具特色的民居》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作 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具有知识性、科学性、 趣味性。
《和田的维吾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结构严 谨、生动形象。
日积月累: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口语交 际习作二》
词语盘点
剧种 面具 激流 发誓 旷野 布施鼻祖 柔顺 压抑 敦厚 夸张 描述 演绎 布局 和睦 酷热 激昂 抽象
韵味 哄堂大笑 能歌善舞 别无所求
蜂拥而至 铺天盖地 肃然起敬美不胜收
中华传统节日
春节 元宵 清明
端午 中秋 重阳
中华民风民俗
吃穿住行、礼仪、姓 氏、节日等处处都有历史 文化的积淀。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一起解诗意: 桂花姗姗落下,好像是从月 亮上掉下来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 见其颜色洁白、新鲜。我到现在也不明 白吴刚为什么跟桂花树过不去。这桂花 大概是月宫的嫦娥撒下来的吧!
描写节日的古诗:元宵节
正月十五夜 (唐) 苏道味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游妓皆穠[nóng]李,行歌尽落梅。
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远大的志
向和忧国忧民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
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
日积月累: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 皮日休
玉颗珊珊下月轮,殿前拾得露华新。
至今不会天中事,应是嫦娥掷与人。 皮日休(约838---约883),字逸少, 后改袭美,自号“鹿门子”等,晚唐文 学家、散文家,与陆龟蒙齐名,世称 “皮陆”。其诗文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 作。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 里的光彩和锋芒”。
部编六年级上册语文口语交际·习作二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节约每一滴水”。大家都知 道“水是生命之源”,每个人的生存都离不开水。但是,你 们知道吗?地球上的淡水资源很少,只占水资源总储量的 2.5%左右,我们可以利用的水资源实在是太少太少了。水如 此宝贵,我们却一直在不停地浪费:洗完手后忘记关掉水龙 头;用过一次的水就倒掉,不会合理地再次利用……可那龟 裂的土地,那枯死的庄稼,那干裂的嘴唇,那渴求的眼 睛……想想没有水的后果吧!所以,大家请珍惜每一滴水吧!
我演讲的题目是“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一个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怎样才能让有限的生命过得充实、 多彩,有价值呢?——读书。读书,不仅能开阔我们 的视界,帮助我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还能够提升 我们的心智,是净化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拥有直面困 难的勇气,拥有面对得失的豁达。它让我们每一天的 生命都变得很有价值。同学们,让我们拿起书来,在 读书的习惯中成就我们无限可能的人生!
交流示例
同学们,下面请各小组派代表上 台进行演讲。要求是:讲,要声音洪 亮;听,要认真倾听。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挑食害处多”。挑食是 指只吃几种自己喜爱的食物而排斥其他食物。我们身 体需要的营养元素是多样化的,挑食会导致某些营养 元素的缺乏,从而影响身体的健康。所以我们要养成 良好的饮食习惯,拒绝挑食!
对方不服,要求再战。老师说:这项运 动,体力消耗很大,不能再战了,过几天你 们再比吧。
这次比赛,不但让我体会到了活动的乐
结尾点明比
趣 , 也 让 我 明 白 了 同 心 协 力 的 作 用 。 我 希 望 赛的收获,
以后多参加类似的比赛。
升华了主题。
【点评】作者从场面入手,写出了比赛过程 的激烈,选取了几个典型形象,惟妙惟肖地 刻画了队员在比赛活动中的动作和表情,突 出了比赛紧张、激烈的气氛。
人教版六上《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通用7篇)

人教版六上《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通用7篇)2022-12-12人教版六上《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通用7篇)人教版六上《口语交际·习作二》教案篇1【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35页《口语交际•习作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学习根据主题写简明的演讲稿,在写的过程中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写演讲稿的基本方法和规律。
二、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们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
2、提高学生们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3、养成学生们乐于、勇于、善于用比较适合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们交流观点的习惯。
三、情感目标:让学生们在习作中感受中华民族的伟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围绕“祖国在我心中”的主题,根据综合性学习中自己的感受和体会,运用搜集到的资料,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和处理,并有条理地安排、组织写作。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准备】1、本单元学习开始就布置综合性学习任务:围绕“爱祖国”这个主题,搜集爱国诗篇(或散文),寻找爱国人士的足迹,阅读和爱国有关的书籍,收集有关祖国风光、名胜古迹、历史发展、科技发展等有关方面的资料。
2、教师查找一篇优秀的演讲稿,印发给学生。
【教具准备】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前导入:(1分钟)1、在刚刚过去的两个星期的综合学习里,我们一共学了《詹天佑》、《怀念母亲》、《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这四篇课文。
虽然这几篇文章的文体不同,但里面所体现出来的精神却都有着一个共同点,同学们还记的这四篇课文都共同贯穿着怎么样的一种精神吗?(爱国主义精神)2、老师相信通过这两个多星期以来的学习,同学们一定对“祖国”这两个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相信大家也一定有很多话想说。
今天,老师将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种新的写作形式,它能帮助同学们把心中所想表达的事更好地表达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 宵 节 正 月 十 五
清 明 节
端 午 节 五 月 初 五
七 夕 节 七 月 初 七
中 秋 节 八 月 十 五
重 阳 节 九 月 初 九
农历 正月 初一
4月 5 日左 右
除夕
• 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 • “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 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 消灾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指中国及其 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的晚上。一般 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 • 习俗 • 北方人风俗一致,过年包饺子;而南方各地则风俗 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 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 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守 岁.
中秋节
• 时间:农历八月十五 • 阴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正当秋季的正中,故称“中 秋”。到了晚上,月圆桂香,旧俗人们把它看作大团圆 的象征,要备上各种瓜果和熟食品,是赏月的佳节。中 秋节还要吃月饼。据传说,元朝末年,广大人民为了推 翻残暴的元朝统治,把发起暴动的日期写在纸条上,放 在月饼馅子里,以便互相秘密传递,号召大家在八月十 五日起义。终于在这一天爆发了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推翻了腐朽透顶的元朝统治。此后,中秋吃月饼的风俗 就更加广泛地流传开来。
春节
• 时间: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 • • 元日(宋)王安石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习俗 • 放鞭炮 贴春联 拜年 吃饺子
元宵节
• • 时间:农历正月十五 是我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正月十五日是一 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 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 续 ,因此又称“上元节”,即阴历正月十五日。 在古书中,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 夜”、“元夕”或“元宵”。而元宵这一名称一 直沿用至今。 • 习俗 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 习称为“灯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 灯谜、舞龙、、赏花灯舞狮子等风俗。
思路点拨
• 这种民风民族的特点是什么,通过你的描 述,让读者对这种民风民俗有一种清晰的 了解。 • 这种民风民俗是怎样由来的,又是怎样发 展到现在的。 • 谈谈你对这种民风民族的感受。
(找到侧重点,详略得当。
你可以写:民风民俗
• 民风:一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民俗:一个民俗的风俗习惯
节日习俗(春节、中秋节、重 阳节、端午节、清明节等。) 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 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赏月。
看着皎洁的明月,我趴在爸爸腿上, 听爷爷讲关于中秋节的神话故事,像 “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 捣药”……。这些故事,历经漫长的岁 月,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是我国古代 传说的结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典型神 话。
• 第四段:写了有关中秋的故事。
中秋节的夜晚是美丽的,中秋节的 夜晚是温馨的,中秋节的夜晚是幸福的。 中秋佳节,常说是团圆日。团圆代 表和美、和谐,希望全社会促进和谐, 共建和谐社会,共创美好明天。
• 从看到的月色想到了描写中秋的诗句
第二段:写了作者由赏月而展开联想。
中秋节,当然要吃月饼,这时爸爸 捧着一盒大月饼上来了,里面只有一个 夹心层大月饼。妈妈把月饼分成五份, 她一份,我、爸爸、奶奶、爷爷各一份, 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相亲 相爱。我们一边吃月饼,一边在月下谈 笑风生。 • 第三段:写了中秋的习俗——吃月饼,
第五段:写了中秋节的文化内 涵。 • 第六段:写了作者自己的感想。
家乡的粽子
• 第一段:点明端午节家乡家家户户 都做粽子。 • 第二段:介绍粽子的由来和意义。 • 第三段:介绍粽子的形状和馅。 • 第四段:写写端午节那天你家做粽 子的过程。 • 第五段:吃着香喷喷的粽子,你想 到什么?抒发感情。
冬至
时间:阳历十二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 •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 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 《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 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 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 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 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 在中国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 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习作二
• 1、可以写节日习俗、有地方特色的服装饮 食居民、可以写新颖别致的民间工艺品 • 2、看到的、听到的、亲身感受到的民风民 俗 • 3、抓住所写民俗特点,尽量写清楚民俗内 容,把文章写具体 • 4、选材要新,写出真情实感
民风民俗包括哪些方面
• 节日习俗 • 特色居民 • 民间工艺品 • 特色饮食
重阳节 时间:农历九月初九
又称“老人节”。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 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 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 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 历代沿袭至今。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 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 “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自魏晋重阳气氛日渐浓郁, 为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每到重阳,人们就会想起王维写的“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自古以来,重阳节就是人们敬老爱老、思念双 亲、渴望团圆的日子。 • 习俗: • ①、登高 ②、吃重阳糕 ③、赏菊并饮菊花酒 ④、插茱 萸和簪菊花 ⑤、喝重阳酒
பைடு நூலகம்
清明节
• 时间:公历四月四-六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清明” 那一天) •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 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 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 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 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 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 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 《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 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 气氛
寒食节
• 时间:清明节前一天 • 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 文公],封赏随其逃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 介子推于是携老母隐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市东南]。 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找不到他, 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不愿当官,坚持不 出,结果母子二人俱被烧死。为了纪念介子推, 晋文公将绵山改为“介山”,立祠祭祀介子推, 并把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全国禁动烟火, 只吃冷食。后来便形成了在这天寒食、扫墓的风 俗。
节日习俗 开头 节日事件 结尾 (开头:交代清楚什么节日。节日事件:是活动过程, 抓住有趣、有意义、给人教育。抓住细节让人物栩栩 如生,活灵活现。结尾:总结,抒发感情,赞美幸福 生活。) 特色饮食 开头 具体特点 结尾 (开头:介绍美食名称及对他的感情,如引用诗句会 更有诗情画意。具体特点:要重点来写,具体些它的 滋味、外形、人们的赞美等。结尾:抒发感情,赞美 美食,赞美家乡)
中秋节
•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有着悠 久的历史,已成为我国固定盛行的传 统节日。今天,又是一年一度的中秋 佳节。
第一段:写了中秋节是我 国的传统节日。
今天晚上,享受了一顿团圆盛宴之后,我便独 自一人坐在阳台上,准备一睹中秋明月的娇姿。七 点半,圆月冉冉上升,哇,中秋的月亮好圆啊!圆 得像一个大月饼;中秋的月亮好亮啊!照得大地亮 堂堂;中秋的月亮好大啊!似乎近在眼前。面对静 谧的夜,听着蟋蟀的“独唱”,望着空中一轮皓月, 我不禁想起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 里共婵娟。希望天下人都能团团圆圆,开开心心地 过中秋节。
端午节
• 时间:农历五月初五 •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 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 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 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 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 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 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 习俗:悬钟馗像 ,挂艾叶菖蒲榕枝 ,赛龙舟 , 吃粽 子 ,饮雄黄酒 ,佩香囊 。
巧构思
特色居民
开头 空间方位 结尾
(开头:点名写什么特色建筑物,要简洁利索、开门见 山。空间方位:文章的重点,按空间顺序,抓住住事物的 特点具体描写。结尾:巧妙总结,抒发感情)
民间工艺品
开头 工艺品特点 结尾
(开头:介绍工艺品名称,说在什么情况下得到这件工艺 品。中间:用各种说明方法,介绍外形特点、结构特点、 功能特点。结尾:总结、赞美工艺品)
七夕节
• 时间:农历七月初七 • 阴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我国民间传说牛郎 织女此夜在天河鹊桥相会。所谓乞巧,即在月光对着织 女星用彩线穿针,如能穿过七枚大小不同的针眼,就算 很“巧”了。农谚上说“七月初七晴皎皎,磨镰割好 稻。”这又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 习俗 • 妇女于七夕夜向织女星穿针乞巧等风俗,现在受西 方国家的影响,中国越来越多的情侣把那天视为中国情 人节,男女双方会互赠礼物,或外出约会。